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打答案区域并从中筛序出来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分析论证方法,平时学习中一定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特征。结合有关内容分析,第①段中“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④段中“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⑤段中“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还把80年代人们的阅读情况和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文中划线句实际举的一个事例,议论文举事例的目的就是做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结合具体事例内容并联系语境分析可知,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4)本题要求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给自己的启示,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这篇议论文的内容及主旨谈获得的启示即可,如: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統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

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忍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或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亭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上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的首句一致)。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文中第③段画“________”的句子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群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种论证方法。

B. 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一句中的“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 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 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1)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

(3)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即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4)比喻论证。作用: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

(5)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的观点。阅读全文,找关键句:在文章首段没救可找到“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心灵修复方式”或者看标题:“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也是这种的观点。

(2)题要注意本题的要求:“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即是提出分论点,仔细阅读本段内容,从“读书”和“与内心的安静”来思考,拟写分论点。

(3)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根据文段概括出这三步。

(4)划线句子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题模式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

(5)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有关知识的了解。阅读各项内容,分析其中知识要点,根据所学积累一一判断正误。A:第二段用的是举例论证;B:“是”指代的是“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灵”;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平实。

故答案为: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⑵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⑶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即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⑷比喻论证。作用: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⑸C 【点评】⑴找观点,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找准关键语句,找准关键位置,仔细审视,正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注意前后语句的格式。

⑶考生要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仔细阅读文本,看是否有特殊的结构。

⑷考生要掌握常用论证方法,并且要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

⑸考生要自由议论文知识点的储备,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貫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別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

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

可不是吗?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注】①接力:方言,指点心。②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1)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

②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

(2)“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和“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

(3)文章记叙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母亲在性格上有哪些优秀之处影响了“我”?

(4)文中“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5)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1)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撞背,不含感情因素。②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2)“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3)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解析】【分析】(1)①句“擂鼓”本义指用力击鼓的意思。这里是儿子只是为了得到五毛钱,而机械地给“我”撞背,含有应付的意味。②句“津津有味”指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这里是父子俩对“我”做的饭菜吃得很香。

(2)“粗糙”是因为母亲为了这个家辛勤劳作,手变得粗糙。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温柔”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与关心。

(3)“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一双放大的小脚沒有停过”写出母亲的勤劳能干;“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脫、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写出母亲的节俭;“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写出母亲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此题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如,“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5)“我却又想起”,就是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意味着接下来的回忆往事。回忆结束,要有一句拉回到今天的句子,即“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故答案为:⑴ 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撞背,不含感情因素。

②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⑵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⑶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⑷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⑸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上下文,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要阐述词语的本义,再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辨析词语在句子中的

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回答时要联系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相联系。

⑷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句子的内容在文本中找照应的句子。再根据其具体的位置判断其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 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 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 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答案】(1)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3)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作答。标题“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从结构上说,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内容上讲,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表达效果。可分析标志性的句子“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表明下文要进行回忆。所以第①②段运用的是倒叙手法。内容上: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结构上:引出下文并设置悬念。

(3)本题考查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明显是运用了叠词的表现手法。语言角度的作用: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内容方面的作用: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情感。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深刻含意的把握。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即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答出来。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抓关键语句,在一篇文章中,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B项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

当。“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此句不是比喻。是一种猜测与想象。

【点评】(1)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含义作用有:暗示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主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点:倒叙,内容上: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结构上:引出下文并设置悬念。

(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点明方法: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作用: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感情:喜爱之情。

(4)句子含义理解,内容上: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结构上: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等;表达上: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作用: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信息筛选。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仿佛”一词,前后没有比喻关系,不是比喻。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暖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④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⑤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⑥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⑦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

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⑧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⑨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⑩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安慰犒劳

(2)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________——气愤的泪——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4)马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7)马兰花、麻婶两家的故事温馨感人,她们虽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你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她们,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答案】(1)安慰犒劳

(2)委屈(或伤心)的泪;高兴(或感激)的泪

(3)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

(4)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老实,知恩图报;坚强,不妥协。

(5)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男人得知马兰花没向麻婶提借钱的事后愤怒生气的心理。

(6)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也表现了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

(7)马兰花像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兰花,高洁典雅而又超凡脱俗。

【解析】【分析】⑴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⑵首先要在文中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如一空,语境是“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所以流下的是委屈的泪。二空,语境是马兰花读着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所以此时流下的是高兴的泪。这里面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⑶答此题必须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从内容上看:补充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⑷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麻婶钱不够时,她借钱给麻婶”等情节中概括出其“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从“去医院探望但没有讨要借款”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善良博爱”的性格特征。从“在丈夫一再逼迫下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强执着”的性格特征。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⑸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是神态描写;“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是动作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⑹文章是以“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急转直下”的方式结尾,作用“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富有戏剧性”,更重要的是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此题,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等进一步分析。要答出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

⑺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好作为普通的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然后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赞美即可。

故答案为:⑴安慰犒劳

⑵委屈(或伤心)的泪;高兴(或感激)的泪

⑶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

⑷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老实,知恩图报;坚强,不妥协。

⑸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男人得知马兰花没向麻婶提借钱的事后愤怒生气的心理。

⑹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也表现了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

⑺马兰花像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兰花,高洁典雅而又超凡脱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规范书写。答题时应注意,按照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抄写,注意正楷字的笔画笔顺,笔笔独立不能连写。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马兰花的相关情节,仔细分析流泪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插叙内容: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准确判断出神态和动作描写,结合前后情节内容,分析人物表现的原因和愤怒生气的心理。

⑹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14段临近结尾运用大段详写,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作用是解开前文的悬念。

⑺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评价。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常见的比喻排比等修辞,造句要紧扣要点,简明得体。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爱拂过红围巾

邓迎雪

许小然想送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事情的起缘是她看见同学李美琪的妈妈就围着那样好看的红围巾,石榴红的颜色,金色的丝线若隐若现,看上去毛绒绒的,给人感觉非常温暖,再衬上李美琪妈妈那件有蕾丝边的黑棉衣,那美丽的搭配效果,立即就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轻轻击中了许小然的心。

她想给妈妈买条这样的围巾!妈妈每天去市场卖菜,围的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薄薄的旧围巾,回家的时候,脸颊常冻得红红的。许小然想,如果妈妈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许小然去商场悄悄看了看,但是一看价钱,热切的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120元,而许小然只有30元,离这个数目还远着呢。尽管如此,许小然还是摸了摸围巾,果然细致绵软,手感很好,那美丽的色泽比春天的花朵还鲜艳。导购小姐说,这是澳州产的羊绒围巾,今年卖得最好。

许小然无精打采地离开商场,心里失望透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围巾,忽然有个想法跃上心头——她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呢。

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许小然平时住校,一周才回一次家。这天放学吃过饭后,趁着班里没人,许小然鼓足勇气去教室后面的灰斗里捡瓶子。只见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只饮料瓶,许小然忙高兴地弯腰去捡,忽然,身后响起阴阳怪气的口哨声,许小然一惊,回头见是胖男生张承虎。许小然脸红心跳,仍旧低下头捡瓶子。张承虎怪声怪气地问,许小然,你在干什么。许小然没有理他,拎着袋子走出了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后边传来他稀里哗啦的笑声。

许小然心里有些难过,但想想那条漂亮的红围巾,这些不好的情绪转瞬即逝了。

那天晚自习后,许小然拎着一袋子塑料瓶回了寝室。室友邵娟立即掩鼻子反对,这是垃圾啊,有病菌。许小然的脸又红了,她赶快拎着放置到卫生间一角。直到第二天,她和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商量,才把那袋塑料瓶放在赵阿姨放置工具的贮藏室里。赵阿姨夸许小然说,现在像你这样懂事的孩子可不多啊。

渐渐地,班里同学都知道她捡瓶子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笑话她。许小然发现,他们不再到处扔空瓶子,而是悄悄地放到她的塑料袋里。刚开始,她很不好意思,再后来,她会大方地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内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温暖。

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头,神秘地一笑。

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她的步子轻快,嘴角不住地绽开小花,她喜滋滋地想,虽然收入很少,但毕竟积少会成多啊,这样算来,她春节前应该能实现买围巾的愿望啦。

就这样一点一滴,许小然卖废品的收入积攒到了85元,再加上她的零用钱,已快够买一条美丽的红围巾了。可就在她即将实现这小小梦想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她改变了计划。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通报了初二班一位女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就在前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生父亲突然犯病,挥刀砍向她和弟弟,妈妈为救她姐弟两个,死死地抱住父亲,结果被父亲砍成重伤,女生和弟弟受了轻伤,现在她们一家三口,住在两个医院里。她家里本来就很穷困,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度过难关。

班上的几名女生听着听着就哭了,许小然也哭了。

班里开始捐款的时候,许小然第一个捐款,120元,正是那条红围巾的价格。那天,天很冷,下着雨,但当她把钱放进红色捐款箱的时候,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这份爱心,那名同学和家人更需要。

许小然想,看来今年给妈妈买不成那条红围巾了,但是相信明年冬天,她一定会给妈妈买一条最漂亮的围巾。

(1)许小然为什么想送给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2)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①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头,神秘地一笑。

②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

(4)文章写许小然想方设法要为母亲买一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却插入初二班一女生家庭横遭惨祸,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拂过红围巾”的“暖爱”有哪些?许小然身上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答案】(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③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认真阅读第二三段,不难解答。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要把握文章内容。①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②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③心里有些难过④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找准词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结合句意进行分析。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的调皮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本题考查文章的布局谋篇。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梳理故事情节,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考查。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故答案为(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③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人物情感变化。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平时练习时,要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尽量使用文中词语,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用,要结合情节进行概括。

(3)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从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等方面选择,也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可借鉴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需紧扣所给内容的主旨写出感受即可。

7.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

(甲)海的梦

关露

①小时候,我生长在有山的地方。成年看见黄色的土山,覆着灰沙的路。

②我没见过海。有一次我听见了海的故事,听说海的离奇。海会呼啸,海岸连天,海水是蓝的,波浪是白的,从那时起,我对海就发生了慕恋,我想看海,想听海的呼啸,看海岸连天。因为不曾见过海,就把海想象的更离奇。我想海啸像音乐,像小学里唱的那支校歌。当海在唱歌时,风就给它打拍子,船行的响声,海燕的叫声,许多声音都合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一个乐队。

③我只见过黄河,河的水是黄的。我没有见过蓝色的水,我没有见过白色的波浪,黄河里的浪也像黄河的水一样,看上去是一片尖而细微的黄土垄。

④海连着天又是什么样呢?我想了好几天,但都不得要领。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坐了一只小船,那只船像风筝一样,漂漂荡荡,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漂到海中间去了。于是我就过起海的生活来,我看见了和天连在一起的海岸。忽然之间,天黑了,起了一阵大风浪,我的风筝船在海面上翻呀翻的,我就醒了。醒来之后,我发觉自己睡在床上,白色的夏布帐子四面连接着,就像梦里不见边的大海。

⑤梦想了多少年的海,我终于看见了。

⑥有一年夏天,我乘船到广州去。在上船之前,我想:“我要看见真的海面了!”行到海中间,果然,我看见了蓝色的海水和白色的海波,遥远而模糊的海岸,还听见风起时,像音乐一样的海的呼啸。在夜里,看见月亮从海边上升起,升到海面的天空上,一个神仙的世界!

⑦我想,海的世界是比任何世界都要美和幸福多了。这时,风浪大起来,船波动起来,不惯于航海的人都头晕起来,慢慢地,都躺到舱里去了。

⑧在船上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了,从窗子里看出去,海面上闪着亮光,泛出金子的颜色。想走出去,呼吸早上的风,得一点海的气息,但头是沉重的,像一座冰山,身体却是轻的,像一个风筝一样。(A)把冰山搁在风筝上,风筝就会立刻倒下来。

⑨站起来,还没有走到外窗去,一样也不曾看见,就仍然睡下了。

⑩我是一个人去旅行的,但是在船上结识了几个同伴,他们是一家子,除开一个老人,都是不曾见过海的,但都梦想着海,和我一样。

?他们也跟我一样,在船航行以后就站到甲板上,去倾聆海的故事,也跟我一样,以为海是美的,人一到海上,就可以欣赏它的美景和享受幸福。但海还有一种威胁,就是海浪的威胁,由于海浪的威胁,他们也躺下来,静静地,不能行走,也不能进餐,像一个害病的人一样。

?第三天,一个可爱而晴朗的日子。天空没有云彩,风是微和的,船身不很震荡,我们又起来了,我又到甲板上去,又看见了那一群同伴。老人问我,他是他那一家中顶老的一个。

?“你怕晕船么?”

?“我怕”我说。

?“你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很痛苦!像害了病一样。”我说

?“那么你希望什么?”

?“我希望早一点到。”我说。

?“但海景多好看呀!你不是说,没见过海景,现在要来欣赏么?”同伴说。

?“本来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在不想了。我想安安静静坐在家里,不看海景,但也不受罪。”

?我的同伴没有说话,大家都沉默了。

?“你觉得怎么样呢?”我反问那个人,那个年老的。“你也害怕晕船么?”

?“也怕过,”他说,“但现在不怕了。”

?“为什么呢?”我问他。

?“许多怕过的事我现在都不怕了。经验多了,惯了!”

?“你也喜欢海吗?”

?“喜欢过,但是现在不喜欢了!”

?“为什么呢?”我问他

?“看惯了,平凡了!”他微笑着。

?“那么你厌倦海吗?”我问。

?“也不!”

?“为什么呢?”

?“因为我要在海面上找我需要的东西,海水,和浪以外的东西!”

?“除开波浪和海水,海上有想的东西吗?”

?“有,我的生活。每一次航海,我都可以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这是我需要的。”

?天黑了,狂风又怒吼起来。我的头又像小山,身体又像风筝一样。但我不怕了,这是我的生活,也像我欣赏蓝色的海水和金色的海波一样生活。

(有删改)

(乙)海的梦

曾卓

我曾经有过海的梦

——当我幼小时

在朝霞的光华中

坐在故乡的小溪旁

我折一支纸船丢进小溪

看它远远地流走。梦想着

我将当一名勇敢的水手

去征服很大很大的海洋

我长大了,告别家乡

去寻找梦中的海

我一面艰难地跋涉

一面欢乐地歌唱

我有时在阳光下

有时在风雪中

我有时穿越沙漠

有时攀登高岗

(B)我跌倒过,而歌声

从未折断

我曾经失去一切,只留下了

永远闪耀着的希望

只是,渐渐的

海在我的梦中淡漠了

它在哪儿呢?

遥远而又渺茫……

有一天,我有些劳累了

在夕阳的晚照中

坐在山坡上

遥望走过来的道路:

看啦,波涛起伏,激流汹涌

如此壮阔,如此美丽

呵,原来那正是我梦中的海

原来我一直就飘航在梦中的海上

(1)梳理散文《海的梦》中“我”的情感脉络,用文中词语填空。

A:把冰山搁在风筝上,风筝就会立刻倒下来。

B:我跌倒过,而歌声/从未折断

小贴士:陌生化,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采取的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陌生化”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常情、常理、常事,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

(3)结合两篇《海的梦》,从以下意象中选择一组,谈谈你的理解。

A.海与波浪(波涛)

B.海与风(风雪)

(4)散文《海的梦》中的老人说:“每一次航海,我都可以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这是我需要的。”请联系诗歌《海的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慕恋;不怕、勇敢

(2)A句将脑袋想象成冰山,将身体想象成风筝,运用新奇的想象违反常理地把脑袋和身体进行了对比,极度夸张地将“我”晕船时头重脚轻、极度眩晕的难受感觉强烈而贴切地传达了出来,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

B句中“歌声”本来是用“中断”来形容,但诗人却用“折断”来修饰,在词语搭配上违反常理,

十分新奇地化无形的“歌声”为有形,更能表现出“我”在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后从未丧失梦想的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心态。

(3)【示例一】我选择A组,两文中的“海”都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想、幸福等;两文中的“海波”或“海浪”都意味着威胁、危险或者挫折,但“海波”或“海浪”本身也是海的组成部分,可见抵达理想彼岸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向往海的美好,需无惧海之“波浪”。

【示例二】我选择B组,两文中的“海”都是作者日夜期盼着抵达的生活,对于作者而言,“海”意味着美好、理想、幸福等;两文中的“风”或“风雪”意味着危险、困难、挫折甚至寻梦路上的灾难,但“风”起时,【甲】文中的“海”的声音也会如音乐一般,可见向往海的美好,既要能欣赏风的呼啸,也要能抵抗路上的挫折。

(4)【示例】老人说:每一次航海,都会“找到不相同的生活”。诗歌《海的梦》中的“我”,年少时,做与海相关的梦;长大后,为寻找梦中的海,一次次出发,经历风霜、穿越沙漠、攀登高岗,体会生活中的艰辛与磨难、挫折与迷茫。海是对“生活”的一种隐喻,而“航海”也是“我”之需要,如散文《海的梦》中老人与“我”的对话中所言,当航海成为一种习惯,便会“不怕”,会成为生命的需要。诗歌《海的梦》中的“我”也是如此:经历了一次次寻梦,老了回望过去的岁月时,终于体会到生活就是一次次航海,我们无时无刻不飘航在梦中的海上,无时无刻不在“海”的壮阔与美丽中。梦中的海,早化为现实的海,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诗歌中的“我”就是散文中的老人,他们都曾有关于“海的梦”,也都在一次次的航行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海都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航行中实现自我。对于青少年而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海”,我们需要在追梦的过程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只要坚定前行,便能找到自己的那片“海”。

【解析】【分析】(1)①结合“有一次我听见了海的故事,听说海的离奇。海会呼啸,海岸连天,海水是蓝的,波浪是白的,从那时起,我对海就发生了慕恋”得出:慕恋;②结合“但我不怕了,这是我的生活,也像我欣赏蓝色的海水和金色的海波一样生活。”得出:不怕。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小贴士”明白“语言陌生化”,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采取的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陌生化”往往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常情、常理、常事,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然后结合上下文赏析AB两句中任意一句即可。如A 句结合“在船上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了,从窗子里看出去,海面上闪着亮光,泛出金子的颜色。想走出去,呼吸早上的风,得一点海的气息,但头是沉重的,像一座冰山,身体却是轻的,像一个风筝一样。”分析,我晕船了,头是沉重的,像一座冰山,身体却是轻的,像一个风筝一样。将脑袋想象成冰山,将身体想象成风筝,运用新奇的想象违反常理地把脑袋和身体进行了对比,极度夸张地将“我”晕船时头重脚轻、极度眩晕的难受感觉强烈而贴切地传达了出来。如A句结合“我有时穿越沙漠,有时攀登高岗”分析,可能会遭遇了人生的挫折,“歌声”本来是用“中断”来形容,但诗人却用“折断”来修饰,在词语搭配上违反常理,十分新奇地化无形的“歌声”为有形有质的东西,表现出“我”的坚持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