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戏剧史考试期末复习知识点

中外戏剧史考试期末复习知识点
中外戏剧史考试期末复习知识点

中外戏剧史

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酒神精神:《悲剧的诞生》中把酒神代表的宗教精神概括为酒神精神,喜剧起源于狂欢歌舞,“喜剧”原意是“狂欢之歌”。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悲剧的主人公多为神和英雄

一、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A、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

“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

剧作题材都取之于神话,悲剧风格却各有特点: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索福克勒斯则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里庇得斯则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

1.埃斯库罗斯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形成时期,参加过希波战争。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神话。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雄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是爱人类、反抗暴君、敢于斗争的具有民主精神的英雄形象,为了人类的幸福他宁愿忍受一切苦难。马克思赞誉他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马克思说,希腊众神在《普罗米修斯》中“悲剧似的接受了一次致命伤”。

?(《普罗米修斯》是由《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悲剧组成的三联剧,后两部没有流传下来。)

2.索福克勒斯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品《俄底浦斯王》取材于神话。?《俄底浦斯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了人和命运的抗争。

?《俄底浦斯王》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巧妙,一环扣一环。运用了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命运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莱辛称赞它是最完美的悲剧。

3.欧里庇得斯与索福克勒斯一样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的全盛时期,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写实手法和心理刻画,是“问题剧”的创始者,主要作品《特洛亚妇女》和《美狄亚》。

?《美狄亚》最早为妇女鸣不平,故事取材于神话。(表现事在人为)家庭悲剧

B、古希腊喜剧之父

1、阿里斯托芬(作品有《阿卡奈人》、《骑士》、《和平》、《鸟》、《蛙》等十一部)

代表作《阿卡奈人》取材现实。

主题: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义。

喜剧的特征

第一、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第一、夸张和怪诞的艺术形式

第三、语言诙谐、生动,雅俗共赏。

喜剧的贡献

第一,使希腊喜剧形式定型

第二、为喜剧立下原则,影响深远

现实性;批判性;发笑;大众化;

2、新喜剧代表家:米南德《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

二、古罗马戏剧

1、代表人物:

普劳图斯,作品《一坛黄金》《孪生兄弟》《吹牛的军人》反映日常生活,以误会和身份错误为主要内容,幽默风趣。(《一坛黄金》莫里哀改编为《悭吝人》,《孪生兄弟》莎士比亚改编为《错误的喜剧》)

泰伦斯,喜剧《婆母》、《两兄弟》,大多反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主张宽恕。

塞内加,9部悲剧:均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疯狂的赫拉克勒斯》《特洛伊妇女》《腓尼基少女》《美狄亚》《费尔德》《俄狄浦斯》《阿伽门农》《特洛亚妇女》等,“流血悲剧”。

三、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14世纪意大利海上贸易发达。

2、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文艺复兴是指14-17世纪初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并且很快波及全欧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帜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不是古代文化的单纯复兴,而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彻底的革新运动。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4、文艺复兴时期进入了“黄金时代”

A、西班牙戏剧之父:维加代表作《羊泉村》

一是家庭生活《草原上的狗》

一是表现社会问题《羊泉村》揭露了主的暴虐,歌颂了农民为维护自由与权利所作的正义斗争,富有民主性与战斗性。

四、人文主义

1、含义:即“人的”,最初指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相对的人文学科。

2、喜剧代表作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唯利是图,贪婪,残忍,复仇心重的高利贷商人形象——苛待女儿,金钱至上。

情节平行发展:A、一磅肉契约,主线B、三匣选亲,副线C、杰西卡,副线

友谊、爱情、商人的贪婪残忍,经济利益与人伦关系的矛盾

民族主义问题:犹太人的控诉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莫里哀《悭吝人》——阿巴贡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

果戈里《死魂灵》——波留希金

3、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

A、《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优柔寡断的性格来束缚他的行动

1、文学典型形象:复仇英雄,资产阶级“理性人”典型,乃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病态青年。

忧郁王子形象:父死母嫁,王位丢失,价值颠倒,人心不古,阴谋成风。

2、忧郁成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对亲情友谊爱情的怀疑,敏感内向善于思考的个性。

3、形象意义:

a、揭示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作为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b、从根本的人性上来理解,哈姆莱特是人类某种心理意识或一类人代表:善于自省和自我怀疑,试图探究世界及人的内在本质,为行为寻找证据。

4、艺术特色:戏剧冲突复杂而又集中,擅长用独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语言性格化

5、总结:哈姆莱特是有理性、有思想与追求的资产阶级主义形象,但又不相信民众,孤军奋战,其悲剧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弱点,是一个性格丰富复杂的文学典型形象。

B、四大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之踌躇跌宕王权悲剧“人性的探索”

奥赛罗之轻信猜忌夫权悲剧“人性的胜利”

李尔王之刚愎自用父权悲剧“人性的复苏”

麦克白之野心勃勃野心悲剧“人性的丧失”

四大悲剧特征:1、塑造了一系列野心家、阴谋家的形象,表现极端的利己主义

2、反映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五、古典主义

1、什么是古典主义?

指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互妥协在文艺上的反映,因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为“古典主义”。

2、什么是三一律?

欧洲古典主义戏剧所遵循的一种创作法规。它明文规定剧本必须地点一致,指剧中的人和事只能表现在一个地点;时间一致,指剧中故事经历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动作一致。指情节按一条主线进行。

3、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高乃依,典型代表作家让拉辛(古典主义最高成就),

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文艺理论的代表布瓦洛

A、莫里哀,代表作《伪君子》、《吝啬鬼》、《可笑的女才子》;

《伪君子》主题:通过一个假信士破坏他人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讽刺封建社会的自私,揭露他们的丑恶心灵,教育人们以善为本。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不同时代伪君子的特征。

B、高乃依,代表作《熙德》、《贺拉斯》;

C、拉辛,代表作《昂多马格》、《菲德拉》。

D、歌德(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诗人”)

《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代表作《浮士德》,被称为“德国人”的《圣经》,欧洲现代诗歌的皇冠。知识追求和知识悲剧。

六、启蒙戏剧

1、起源: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2、什么是启蒙戏剧?又称严肃戏剧、市民剧或正剧,乃18世纪法国剧作家狄德罗创建的新的戏剧形式,它冲破古典主义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严格界限,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第三等级”的现代人为主人公。启蒙戏剧语言通俗,强调教育作用,为近代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戏剧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3、启蒙戏剧家

A、莱辛

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民族文学的祭奠人,美学著作《拉奥孔》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反对古典主义文学教条,认为戏剧首要是真实。

B、席勒(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家之一)

《强盗》《阴谋与爱情》历史剧《唐吉柯特》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过渡

《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市民悲剧剧本把爱情悲剧和政治阴谋联系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恩格斯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七、浪漫主义

1、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romantique是其形容词,意为浪漫的,“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2、兴起: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

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3、宣言:雨果写出的《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宣言书

1827年发表的为自己的韵文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更是影响探远,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纲领。

4、原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5、代表人物:维多克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

代表作:《欧那尼》

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以反暴君为主题,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人民反对复辟王朝斗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在艺术上一反古典主义的陈规陋习,充满浪漫主义自由奇异的构思

九、现实主义

1、什么是现实主义?即否定一切的理想精神,立足于实际,根据需要,不需要理想指导的唯物主义论简称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

A、易卜生“现代戏剧之父”开拓了现代戏剧的新境界

代表作:《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娜拉形象:是一个从传统观念中觉醒的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形象。

艺术特色: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追溯法”(即倒叙),把讨论带入戏剧,出色的心理描写娜拉是有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恩格斯

B、果戈里俄国现在主义文学祭奠人,批判主义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

著作:《死魂灵》(死灵魂)和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C、契科夫俄国19世纪最后一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短篇小说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

十、现代主义

1、什么是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在欧美出现的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上刻意创新的各种先锋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

社会基础: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社会危机时代的产物,是20世纪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的艺术表述。

2、思想基础:非理性主义哲学与现代心理学

3、代表人物:A、叙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就是痛苦B、尼采“上帝死了”权力意志论超人哲学《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C、柏格森生命哲学D、弗洛伊德元意识是世界,人格说自我。

34、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前期现代主义,象征表现未来超现实

十一、前现代主义

A、象征主义

1、什么是象征主义?象征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象征”,原指人与人之间相互馈赠的信物,,后逐渐引申为暗示观念,成为暗示某种事物本质的假定性符号,不是具体的而形象地表达一种观念的事物形象。

2、代表作家

诗集:马拉美《彷徨集》《牧神的午后》魏尔伦《无言之歌》兰波《灵光集》

戏剧:梅特林克《青鸟》艾略特《荒原》

《恶之花》《反抗》《死亡》,象征主义起点,欧洲文学发展转折点。

以丑恶病态的城市为题材,反对传统乐观主义,追求无形存在的有形象征,从内容到形式开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河。

3、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区别?

前期内涵意义单一、简单、注重情感特征。

后期多重、多义、复杂、表现理智。

4、重要剧作:《青鸟》

青鸟的象征意蕴:

自然的奥秘

人类的探索精神。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隐含作者对人类精神的寻求)

3、无私的爱心。同情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青鸟的艺术特点:强烈的象征性。

B、表现主义口号: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

1、特征:A、强调主观感受。B、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C、多采用象征、内心独白、梦境、变形等手法。

2、表现主义戏剧家:尤金奥尼尔

作品:《天边外》真正的幸福永远在天边外(现实和理想的残酷),《毛猿》,《榆树下的欲望》资产阶级家庭为争夺财产而造成的悲剧。

代表作:《毛猿》

主题:A、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现实失去了和谐。工人是“原动力”,却深受压迫,被斥为“畜生”。

B、现代社会人的出路何在。杨克是全人类的象征,寻找“归宿”。

人物形象:主人公杨克是一个有人的尊严,价值和地位要求而归属感无从满足的底层劳动者悲剧形象。

艺术特色:A、外界的声音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把人的意识化为声音,述诸观众听觉。(工人鼓噪嘲笑声——杨克内心狂躁、苦闷的外化)B、独白手法。

十二、后现代主义戏剧

1、存在主义

含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精神的存在(焦虑、绝望、恐惧等病态心理意识),把它当做唯一的真实存在。

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让保罗萨特

代表作:《局外人》、《恶心》

《禁闭》思想意义:通过三个灵魂互相牵制,倾轧的关系。反映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看法:人们生活在孤独,互相戒备,互相折磨的环境中。

《禁闭》艺术特点:A、哲理性(宣扬存在主义思想,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绝境中,让他们通过自有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命运)B、境遇的极限性C、象征性(剧名-情景,人物-情节,动作-台词都具有鲜明的象征色彩) D、语言个性化

十三、荒诞派戏剧

1、什么是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2、荒诞派剧作家

A、欧仁尤奈斯库被誉为“荒诞派戏剧之父”

《秃头歌女》《椅子》《犀牛》表现人的异化问题,揭示人的精神堕落

B、萨缪尔贝克特

《结局》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无聊《啊美好的日子》《等待戈多》

3、重要剧作《等待戈多》

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主题:并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等待的实质:戈多身份不确定性决定他们等待的荒诞和虚无。不知所等为何,却别无选择,只有等待,显示了人类处境的荒诞性。

等待的作为:习惯

等待中的时间:在剧中,时间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

剧本通过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情结”,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揭示西方现代人的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反戏剧性,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化。具有极强的象征性。

《等待戈多》的总体特点:提倡纯粹性荒诞1、思想上:表现人生荒诞,生存环境荒诞,生存方式的荒诞2、艺术上:情节无逻辑,舞台形象破碎夸张,台词无意义。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重点知识)

试题十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 )、数据独立、减少数据冗余、避免数据不一致和加强了数据保护。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存储 C .数据应用 D .数据保密 2. 数据库系统中,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 )。 A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 .应用程序与DBMS 的相互独立 C .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的物理模式是相互独立的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3.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 A .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4. E-R 模型用于数据库设计的哪个阶段( )? A .需求分析 B .概念结构设计 C .逻辑结构设计 D .物理结构设计 5. 现有关系表:学生(宿舍编号,宿舍地址,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出生日期)的主码是( )。 A .宿舍编号 B .学号 C .宿舍地址,姓名 D .宿舍编号,学号 6. 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 和S 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 和S 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 A .元组 B .行 C .记录 D .属性 7. 下列关系运算中,( )运算不属于专门的关系运算。 A .选择 B .连接 C .广义笛卡尔积 D .投影 8. SQL 语言具有( )的功能。 (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线 )

A.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9.如果在一个关系中,存在某个属性(或属性组),虽然不是该关系的主码或只是主码的一部分,但却是另一个关系的主码时,称该属性(或属性组)为这个关系的() A.候选码 B.主码 C. 外码 D. 连接码 10.下列关于关系数据模型的术语中,()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与二维表中的 “行”的概念最接近? A.属性 B.关系 C. 域 D. 元组 11.假定学生关系是S(S#,SNAME,SEX,AGE),课程关系是C(C#,CNAME, TEACHER),学生选课关系是SC(S#,C#,GRADE)。 要查找某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其选课的平均成绩,将使用关系()A.S和SC B.SC和C C.S和C D.S、SC和C 12.在SQL语言的SELECT语句中,用于对结果元组进行排序的是()子句。 A. GROUP BY B.HAVING C.ORDER BY D.WHERE 13.设有关系SC(SNO,CNO,GRADE),主码是(SNO,CNO)。遵照实体完整性规则,下面()选项是正确的。 A.只有SNO不能取空值B.只有CNO不能取空值 C.只有GRADE不能取空值D.SNO与CNO都不能取空值 14.下面关于函数依赖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A.若X→Y,WY→Z,则XW→Z B.若Y X,则X→Y C.若XY→Z,则X→Z,Y→Z D.若X→YZ,则X→Y,X→Z 15.设有关系R(A,B,C)和S(C,D)。与SQL语句select A,B,D from R,S where R.C=S.C等价的关系代数表达式是() A.σR.C=S.C(πA,B,D(R×S)) B.πA,B,D(σR,C= S.C(R×S)) C.σR.C=S.C((πA,B(R))×(πD(S))) D.σR,C=S.C(πD((πA,B(R))×S))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1)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1) 一、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2、知晓权。 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它们公共性和公益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传媒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实现自己的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工具和手段而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才能享受这些特权。拒绝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它们的自由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据。传媒应加强自律和行业规范。 3、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三个方面产生了普遍影响: 1、反论权。社会成员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 2、意见广告。媒介接受读者要求刊登的意见广告。 3、体现在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规定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资助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二、“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 日本,竹内郁郁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84页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及的期待。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外国法制史考试试题大全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外国法制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乌尔那姆法典》的结构是() A.序言和正文29条B.序言和正文23条 C.总则和正文D.序言、正文和结束语 2.导致古代印度法律结构体系异常复杂的原因主要是() A.伊斯兰法的影响B.种姓制度盛行 C.宗教众多D.希伯来法的影响 3.首先将罗马法划分为公法和私法的罗马法学家是() A.盖尤斯B.毛特思丁 C.沙比努士D.乌尔比安 4.罗马法上的无夫权婚姻最早出现于() A.共和国初期B.共和国末期 C.帝国初期D.帝国末期 5.罗马法规定因死者生前未立遗嘱,而按法律规定确定继承人顺序的制度是()A.家督继承B.法定继承 C.宗亲继承D.血亲继承 6.公元12世纪罗马法复兴以前,西欧罗马法的主要渊源为() A.尤列克法典B.阿拉克利罗马法辑要 C.撒利克法典D.伊尼法典 7.中世纪北欧适用的法律主要是() A。日耳曼法B.罗马法 C.教会法D.伊斯兰法 8.公元9世纪—13世纪法兰西王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是() A.成文的习惯法B.国王政府直接颁布的法令 C.巴黎高等法院判例D.不成文的习惯法 9.中世纪英国财产法所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是() A.利他制度B.保管制度 C.信托制度D.担保制度

10.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商法和海商法是() A.习惯法和判例法的记载 B.在各城市原有商业习惯外另行制定的商业法律规范 C.各国自己制定的商法典 D.英国实行的民商分立制度 11.12世纪中叶由意大利僧侣私人编集的历代教皇教令集,通常被称为() A.教会法大全B.宗规法大全 C.美诺森教令集D.格拉蒂安教令集 12.伊斯兰法规定在举行仪式时,穆斯林要向着麦加克而伯庙方向作诵经、鞠躬跪拜等一系列动作,这种宗教仪式称之为() A。念功B.拜功 C.朝功D.课功 13.在赋予普通法以资产阶级内容方面起了先导作用的英国法学家是() A.科克B.曼斯菲尔德 C.格兰威尔D.梅特兰 14.美国1789年第一届国会制定的宪法修正案被称为() A.《人权法案》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D.《权利宣言》 15.1803年《英国法注释》在美国出版,该书的作者为() A.边沁B.肯特 C.布拉克斯顿D.斯托利 16.系统地确认了宗教自由、教会与国家分离等原则,巩固和维护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典是() A.1804年法国民法典B.1810年法国刑法典 C.1871年德国刑法典D.1900年德国民法典 17.法国第三共和国后期宪法的重要变化是() A.参议院地位提高B.充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 C.单独规定了司法权D.总统权力提高 18.第一次尝试制定的全德宪法是() A.普鲁士王国宪法B.法兰克福宪法 C.北德意志联邦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19.依1871年德国宪法,联邦议会议员产生的方式是() A.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各邦元首任命D.皇帝任命

空间数据库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一、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2、文件系统阶段 3、数据库管理阶段 注意了解各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二、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面向全组织的复杂的数据结构 2、数据的冗余度小,易扩充 3、具有较高的数据和程序的独立性:数据独立性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三、数据结构模型三要素 1、数据结构 2、数据操作 3、数据的约束性条件 四、数据模型反映实体间的关系 1、一对一的联系(1:1) 2、一对多的联系(1:N) 3、多对多的联系(M:N) 五、数据模型: 是数据库系统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 数据库结构的基础就是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数据结构)、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语义即数据操作,以及一致性(完整性)约束的概念工具的集合。 概念数据模型: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ER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从计算机实现的观点来对数据建模。层次、网状模型、关系 六、数据模型的类型和特点 1、层次模型: 优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缺点:支持的联系种类太少,只支持二元一对多联系 数据操纵不方便,子结点的存取只能通过父结点来进行 2、网状模型: 优点:能够更为直接的描述世界,结点之间可以有很多联系 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高 缺点:结构比较复杂 网状模型的DDL、DML复杂,并且嵌入某一种高级语言,不易掌握,不易使用

3、关系模型: 特点: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定义、运算) 关系必须是规范化关系; 在关系模型中,用户对数据的检索操作不过是从原来的表中得到一张新的表。 优点:简单,表的概念直观,用户易理解。 非过程化的数据请求,数据请求可以不指明路径。 数据独立性,用户只需提出“做什么”,无须说明“怎么做”。 坚实的理论基础。 缺点:由于存储路径对用户透明,存储效率往往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 4、面向对象模型 5、对象关系模型 七、三个模式和二级映像 1、外模式(Sub-Schema):用户的数据视图。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模式的子集。 2、模式(Schema):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描述。 3、内模式(Storage Schema):又称存储模式。数据的物理结构及存储方式。 4、外模式/模式映象:定义某一个外模式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各外模式中。当模式改变时,修改此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可以保持不变,称为逻辑独立性。 5、模式/内模式映象:定义数据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储结构改变时,修改此映象,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可以保持不变,称为物理独立性。 八、数据视图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隐藏关于数据存储和维护的某些细节,而为用户提供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抽象视图,即不同的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得到的结果—数据抽象。 九、规范化 1、几个概念 候选码(候选关键字):如果一个属性(组)能惟一标识元组,且又不含有其余的属性,那么这个属性(组)称为关系的一个候选码(候选关键字)。 码(主码、主键、主关键字):从候选码中选择一个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候选码作为码 主属性: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字段) 非主属性:除了候选码中的属性 外码:关系模式R中属性或属性组X并非R的码,但X是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则称X是R的外部码,简称外码。 2、函数依赖 (1)设R(U)是一个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和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X称为这个函数依赖的决定属性集(Determinant)。Y=f(x)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数据库重点整理

所有内容主要针对期末考试卷内容,也具有一定数据库这门课程的重点指向性。 所有写的内容为老师期末考试之前统一带着复习时所说的重点 没有写的或者空着的就是老师当时没说的 蓝色字体表示比较重要的专业名词 红色字体表示重要的程度 第一章: 1.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2.数据库领域常用的逻辑模型 层次网状关系,最常用的是关系数据模型 3.E-R图是一定要掌握的,一定要会画 实体-矩形框联系-菱形框 画E-R图时要注意几个点: a.每一个实体一定要画上属性 b.联系和联系之间是一对一还是多对多一定要画上

4.三级模式结构 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哪两个映像保证了哪两个独立性这个一定要清楚 怎么保证的 外模式就是我们说的子模式,也就是数据库里的视图 一个数据库里的模式有1个,内模式有?个,外模式有多个 第二章: 1. 什么叫关系的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它的取值是整型还是字符串型 2. 什么叫笛卡儿积 要会求笛卡儿积,其他的像选择,投影,自然连接等都要会求,看清楚题目是求等值连接还是自然连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3. 什么叫关系 关系的元组是什么,属性是什么 4.提到关系有一组码的概念一定要清楚 候选码主码外部码这三个码的概念非常重要

候选码:它能够唯一的标识出整个元组来,候选码不是只有一个属性,有可能是一 个或多个属性,候选码的属性不能是空值 主码:多个候选码中选定一个作为主码 外部码:一个属性它在当前这个关系中不是码,但是它和另外一个关系当中的主码 相对应,我们就说这个属性是当前这个关系的一个外部码。 外部码与参照完整性密切相关 在外部码中要知道哪一个是参照关系,哪一个是被参照关系 外部码的取值约束:外部码的取值不是任意的,或者为空,或者为所参照关系的主码的某一个值 全码:所有的属性全部加在一起才能当作码,其中任一部分都不能构成码的叫全码在多值依赖里全码的例子比较多 5.关系数据模型的第二个要素关系数据操作我们分为三大类 关系代数关系演算SQL 关系代数是考察的重点 关系代数的两种考察方法:1.考计算题 2.考表达式 8种运算符:4种集合运算符(并,交,差,笛卡儿积)这四个求结果一定要会求 求结果时先把属性列写出来。 4种专门的关系运算符(选择,投影,连接,除)符号不要写错 选择:选出来满足条件的元组(从行的角度来进行运算)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一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1、媒介背景: (1政治:①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②在战争时期,媒介对群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变得十分突出。 (2经济:①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的大 多数业务由媒介承担。 ②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 丰厚的利润。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协作,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 滋养。 (3社会: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①一方面,大量实用信息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各 种娱乐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 社会繁荣。 ②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

儿童,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学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 决问题的方案。 2、背景: (1美国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得学术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与技术力量的 作用下,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各地区优秀人才 纷至沓来。 (2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 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 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二传播的类型 1、符号角度:分为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进一步划分为语言传播(包括口 语、文字和非语言传播(包括图像、实物 性质角度:人类、非人类、社会、非社会 2、划分人类传播: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司法考试外国法制史

司法考试外国法制史 2012 19.18至20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在宪法和法律中,分别对公民选举权作出规定,其中影响深远的是一些国家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权利。分析西方法律制度,下列哪一情形可以成立? A.1791年,法国某地区身无分文流浪汉以“特别公民”身份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 B.1932年,英国某地区一女店主参加了该区下院议员选举的投票 C.1936年,德国某些地区仍有少量共产党人当选为联邦议会议员 D.1975年,美国某地区一女职员要求根据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修正案取得男女平等权 利 B 【考点】法国宪法的特点;英国宪政;德国法;美国宪法 【详解】1791年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正文由前言和8篇组成。其基本内容是以孟德斯鸠的 君主立宪和分权思想为指导,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国,实行三权分立。其特点是以纳税与否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A项中,身无分文流浪属于“消极公民”,由于没有纳税,故不能选为代表。故A项说法错误。1928年《人民代表法》使英国实现了男女平等具有选举权,实现了真正的普选。B项中,1932年,女店主参加下议院的选举的投票是可能的。故B项说法正确。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开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颁布了《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保护德意志人民紧急条例》、《禁止组织新党法》、《德国改造法》等一系列法西斯法令,C项中,在1936年是不可能有共产党人当选为议员的。故C项说法错误。D项中,197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男女平等修正案》后,一直处于等待州批准的状态,目前还处于待批准情形,D项中,1975年要求男女平等还没有法律的依据,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评】本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超纲题,特别是B选项的内容,并没有在大纲中出现。但是,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答题。 58.①美国《独立宣言》与《美国联邦宪法》给予了人权充分保障 ②法国《人权宣言》明确宣布“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并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该宣言成为此后多部法国宪法的序言 ③日本《明治宪法》对公民自由权作出充分规定,促进了日本现代民主政体的建立 ④德国《魏玛宪法》扩大了人权范围,将“社会权”纳入到宪法保护范围 关于各国“人权与宪法”问题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不成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美国宪法;日本宪法;德国宪法;法国宪法 【详解】美国的《联邦宪法》在正文中并没有对人权进行规定,而是用修正案来进行补充,故①项 说法不成立。《人权宣言》第1条明确指出:“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Oracle数据库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基础知识 表3.2 Oracle数据类型

表3.3 XSB的表结构

操作表 创建表 CREATE TABLE [schema.] table_name ( column_namedatatype [DEFAULT expression] [column_constraint][,…n] [,…n] ) [PCTFREE integer] [PCTUSED integer] [INITRANS integer] [MAXTRANS integer] [TABLESPACE tablespace_name] [STORGE storage_clause] [CLUSTER cluster_name(cluster_column,…n)] [ENABLE | DISABLE ] [AS subquery] 【例】使用CRETE TABLE命令为XSCJ数据库建立表XSB,表结构参照表3.3。 打开SQL*Plus工具,以system方案连接数据库,输入以下语句: CREATE TABLE XSB ( XH char(6) NOT NULL PRIMARY KEY, XM char(8) NOT NULL, XB char(2) DEFAULT '1' NOT NULL, CSSJ date NOT NULL, ZY char(12) NULL, ZXF number(2) NULL, BZ varchar2(200) NULL ); 修改表 ALTER TABLE [schema.] table_name [ ADD(column_namedatatype [DEFAULT expression][column_constraint],…n) ] /*增加新列*/ [ MODIFY([ datatype ] [ DEFAULT expression ] [column_constraint],…n) ] /*修改已有列的属性*/ [ STORAGE storage_clause ] *修改存储特征*/ [ DROP drop_clause ] /*删除列或约束条件*/ 【例】使用ALTER TABLE语句修改XSCJ数据库中的表。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外国法制史选择题及答案

法制史第二章外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最早确立反垄断法制、缓刑制度和陪审制度的国家分别是下列哪个? B.美国、美国、英国 2、以下不属于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对罗马法的分类的是: D.长官法 正确答案:D 3、罗马法的复兴开始于下列哪个时代? A.12世纪初 4、罗马法的主体和核心是什么? C.物法 5、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的标志是哪项? D.《民法大全》的问世 6、世界上最早建立反垄断法制的是哪个国家? B.美国 7、下列哪一部法典不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国法大全》的组成部分() C.《十二表法》 8、下列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属英美法系? A.印度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罗马的诉讼原则() C.两审终审原则 10、普通法系的发源地是下列哪项? C.英国 11、以下不属于英国法院系统的是: D.联邦法院 12、日本政府制定的()首先贯彻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不溯及既往”等资产阶级刑法的基本原则。 A.1882年《刑法典》 13、下列关于日耳曼法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B.日耳曼法是属人主义法 14、下列哪一项是迄今所知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B.《乌尔那姆法典》15、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某些城市国家之间缔结的最引人注目的商约是() C.汉萨联盟的商务规约 16、在资产阶级立法史上第一次全面规定法人制度的是哪个法典? C.1900年《德国民法典》 17、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是哪一部? C.1875年宪法 18、下列有关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14世纪的评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19、下列有关德国法和法国法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D.由于德国民法具有“潘德克顿学派”的理论基础,相对于19世纪大陆法系其他国家而言,其结构更加严谨,概念更加准确 20、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近代法制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核心和基础。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