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

(1)不能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管肿瘤手术后。

(2)经口摄食不足: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烧伤、创伤、脓毒病、甲亢、癌症及化疗/放疗时。

此外,又如厌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抑郁症,恶心或呕吐时。

(3)经口摄食禁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其原因在肠内营养时的营养素齐全,要素肠内营养不需消化及非要素肠内营养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粘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有能改变肠道菌丛、无渣及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肠综合征:由于克隆病,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肠扭转而需要小肠切除的病人,术后应以PN作为营养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长期PN。但有的在适当阶段采用或兼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

(2)胃肠道瘘:慢性胃肠瘘的死亡率在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瘘孔不愈合,电解质丢失,脓毒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目前,死亡率已经降至5%~8%.肠内营养适用于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病人。要素肠内营养较非要素肠内

营养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高位胃和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提供要素肠内营养。至少近端有100cm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Randall(1984)建议采用PN治疗高位胃肠道瘘,而以要素肠内营养用于远端空肠、回肠与结肠瘘。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PN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待病情环节,小肠功能适当回复而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审慎的连续管饲,亦可提供充分的热量与蛋白质。

(4)胰脏疾病:虽然肠内营养是否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尚未肯定,但多数人主张在处理胰腺炎的并发症而需开腹时,或病情不严重的胰腺炎病人在麻痹性肠梗阻消退后,采用空肠喂养是恰当的,因其可减轻胰液外分泌,并可给予营养支持。

(5)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要素肠内营养无渣,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与放射照相的准备,因其可使肠道干净,菌丛改变及降低感染。

3.其他

(1)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于术前经两周肠内营养,使代谢状况得到改善。在腹部手术后24小时,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在主要手术完毕后放置空肠造口喂养管,术后可及时喂养。

(2)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恶病质时,如经口摄入的热量不足1000cal/d,

则应肠内营养补充。如低于500cal/d,则应采用全份肠内营养以维持其代谢需要。

(3)肝功能与肾功能衰竭:分别采用特殊应用肠内营养,如Hepatic-Acid 与Amin-Acid等。

(4)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

肠外营养适应症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2.不可治愈、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混悬液(DIABETES)(适用于糖尿病) 肠内营养混悬液(MCT)(中链甘油三脂含量高,适用于能量需求高的患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SP)(含短肽,适合胃肠功能不好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瑞先(TPF)(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 肠内营养混悬液瑞代(TPF-D)(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TPSPA)(指荷兰纽迪希亚的士强) 肠内营养乳剂瑞素(TP)(整蛋白型) 肠内营养乳剂瑞能(TPF-T)(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适用于肿瘤患者) 肠内营养乳剂瑞高(TP-HE)(整蛋白,高能量型) 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一、肠内营养概念与发展历史摘自:医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61170344.html, 肠内营养(EN)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营养素的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①吞咽和咀嚼困难; 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进食能力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③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等; ④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病人; 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 1、氮源 形式:L-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完全水解物或部分水解物。 来源:精肉、鸡蛋、牛奶蛋白、大豆和酪蛋白等。 2、糖类 形式: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蔗糖,乳糖等)、葡萄糖低聚糖、糊精或淀粉。 来源:牛奶、水果和(或)蔬菜、大豆和水化的大豆淀粉。 3、脂肪 类型:长链甘油三酯(LCT)、中链甘油三酯(MCT)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

肠内营养置管途径选择_张楠

肠内营养置管途径选择 张楠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摘要】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是鼻胃管喂养,优点是操作简便、廉价、无创,无需特殊器械。而鼻肠管通常要在X线透视下或内镜辅助下放置。经鼻胃肠内营养管的放置操作简单、无创、方便、病人若手术后胃功能恢复,即可缓慢恢复自主饮食直至拔除,无任何并发症,适用于短时间内能恢复进食的患者。然而,高龄危重症病人及痴呆病人往往患有难以逆转或缓慢进展的疾患,经口进食障碍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通常的经鼻放置的营养通路会突显缺点,放置时间长后易发生相应的并发症,主要有患者不适感强,耐受性差;排痰困难;鼻窦炎;返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吸入性肺炎等。因此,选择胃造口或肠造口进行喂养更为必要。 【关键词】肠内营养危重患者内镜引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共选42例患者均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ICU抢救的危重患者。男性23人,女性19人,平均年龄36~70岁;其中神经系统病人13例;消化系统病人 10例;其他病种19例,进行不同置管途径选择,观察不同的置管途径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优缺点。 1.2方法 1.2.1 鼻胃(肠)管鼻胃管经一次鼻腔直接插入到胃腔,注明留置时间及插管长度。鼻肠管需要在X线透视下或内镜辅助下放置。放置后注明留置时间及插管长度。 1.2.2 PEG是在胃镜引导下,经皮穿刺将胃造口装置引入胃腔的技术。操作方法如图示: PEJ是一种有效的营养供给方法。PEJ主要是经过PEG而完成,在内镜辅助PEG管插入一根长、细、带导丝的导管,通过幽门放置到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呕吐和呛咳,置管后感到咽喉部有障碍物,出现不适状况和自发式拔管倾向。在给予营养支持时易出现了食物反流现象,造成反流性食管炎和吸入性肺炎、排痰困难、鼻窦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及参考配方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及参考配方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主要有:胃肠道痿、短肠综合症、肾衰竭、大面积烧伤、严重的创伤、感染、急性胰腺炎等。作为辅助治疗的有:大手术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衰竭、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重症颅脑损伤的早期、骨髓移植、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等。 (一)肠外营养基本配方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及代谢能力,制定营养制剂组成。肠外营养每日推荐基本配方,见表1。 表1肠外营养每日推荐量 (二)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术后糖电解质输液(postoperative glucose electrolytes in fusion )一般是指经外周静脉途 径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在临床医学领域,特别是外科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疗法,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随着手术的适应范围扩大,麻醉、手术技术的 提高,围手术期合理的葡萄糖电解质输液治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推荐需要量见表2、表3。 (三)围手术期、一般放化疗肠外营养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手术患者的氮平衡; 维护脏器、组织和免疫功能,促进

脏器组织的修复,加速患者的康复。患者接受放化疗后,都需要有足够的营养补充,这对机 体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减少放化疗的不良作用都有帮助。围手术期、 般放化疗肠外 营养配方,参见表4。 18AA-I 18AA-II (四)大手术、强力放疗、严重并发症等肠外营养 危重患者往往无法自主进食,机体组织必须消耗自身能量贮存以满足能量需要。但不同于饥饿所致的自身消耗,营养支持只能通过减少负能量平衡和负氮平衡,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却无法扭转机体的分解代谢状态。因此,对于危重病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供细胞、 酶等代谢所需要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只有在恢复阶段,才能够逆转 负蛋白质平衡。此外,某些特殊物质可能有助于调节代谢紊乱与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 力,改善预后。大手术、强力放疗、严重并发症等肠外营养配方,参见表5。 18AA-I 18AA-II (五)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肠内营养 指对于消化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患者,选择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肠内供给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的、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流质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优点 1、肠内营养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和吸收。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3.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4.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三、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2、超高代谢:如严重烧伤、创伤、化脓感染、多发性骨折等蛋白质大量丢失者均可用。 3、胃肠疾病:如胃肠瘘、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严重时应先用PN)、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胰疾患者(最好采用空肠置管滴注)、慢性胰功能不全等。

4、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术前准备常用于肠道手术需低纤维膳食时,如结肠及肛门直肠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营养不良均可用。 5、化疗和放疗患者。 四、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1. 3个月内婴儿不能耐受要素膳,即使稀释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2. 短肠综合征应先用静脉营养4~6周后,始能逐渐增加要素膳,使小肠逐渐适应。 3. 切除术后患者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要素膳,易引起倾倒综合征,必要时可空肠置管滴注低浓度要素膳。 4. 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5. 空肠瘘的患者无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因缺乏足够吸收的面积。 6. 处于严重代谢应激、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均不可过早地应用要素膳。 7.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应先用PN,以后视病情逐渐加用要素膳。 8.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高糖要素膳。 9.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的儿童,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标准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 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 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 2.重症胰腺炎 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 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

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 (二)特殊的TPN -根据患者特殊需求,增添或减除调整营养制剂 1.继发于疾病所致的代谢紊乱、或器官功能障碍; 2.营养不足和超负荷共存; 3.适应症需要增加某种营养素剂量,以其药理学特性来影响临床结局,如:谷氨酰胺、ω -3脂肪酸、抗氧化剂、支链氨基酸等。 二、肠外营养治疗相对禁忌症: 1.胃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2.估计需肠外营养治疗少于5日者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 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

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

第二节-肠内营养的选择

第二节肠内营养的选择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需根据预期营养支持的时间、肠道功能的受损程度、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及病人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决定肠内营养方式和制剂。 一、病人的选择 If the GI tract is functional, it should be used for enteral nutrition (EN), even if only a small amount can be tolerated. Oral intake is encouraged once a speech pathologist has determined the patient is not at high risk for aspiration. Nasoenteric devices, preferably postpyloric, are preferred if EN is not expected to persist past 30 days.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or jejunostomy devices are placed if EN is expected beyond 30 days. 一般认为当病人胃肠道功能不健全、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时,肠外营养能迅速补充营养,改善营养状况,拯救病人的生命。但原则上讲,只要病人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并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就应该首选肠内营养。只有真性肠麻痹、机械性肠梗阻及严重腹腔感染时,才考虑采用肠外营养。 二、时机的选择 肠内营养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危重病人或严重创伤病人一旦血液动力学稳定,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就应立即开始肠内营养。一般严重创伤后24~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效果最佳。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如果存在营养不良,手术前就应该采用肠内营养,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 三、置管方式的选择 Access routes for enteral feeding vary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 In deciding which route to use, the anticipated length of feeding and the presence o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re two major considerations. Access to the GI tract via the nasal route such as nasogastric, nasoduodenal, or nasojejunal tubes are usually short term (less than 6-8 weeks). These tubes can be placed at the bedside. When enteral feeding is anticipate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 enterostomy tub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is a more invasive category of enteral feeding where the tube accesses the GI tract through the abdominal wall. This procedure can be carried out in an endoscopy unit, radiology department or in theatre. 1. 对病人的损伤程度损伤小、简单安全是置管最重要的原则。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经鼻置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对于有肠内营养指征,上消化道无梗阻,营养支持后仍可恢复自然经口进食者,应尽可能采用经鼻置管。只有口、咽、鼻、食管梗阻或因疾病原因不能恢复经口进食,或虽然能恢复经口进食但需时较长、发生吸入性肺炎危险性大的病人才考虑造瘘置管。 2. 营养支持所需时间需长期管饲者宜用胃造口或空肠造口置管,估计时间较短者宜采用经鼻置管。时间长短受病人疾病、营养状况、医疗监护条件和所用鼻饲管质地等影响。 3. 胃肠道功能胃肠道功能受损程度影响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严重受损者不能应用肠内营养。胃肠

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EN 较PN 更安全有效,其并发症也相对容易处理,但若对EN 支持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同样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1)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腹泻。在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时应从 低浓度、低容量开始,逐渐提高浓度,增加输入量;适当减慢输 注速度和浓度,减少输注量;保持营养液适当温度等。 (2) 代谢并发症:输入水分过多、脱水、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及水、电 解质和微量元素的异常、肝功能异常。 (3) 感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营养液及输液器械管道污染。在滴注时要监测胃或肠内残留量,胃内潴留量> 100 mL、小肠内潴留量> 200 mL 应减量或停用2 ~8 h,可配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一旦误吸应停止输注,抽吸胃内容物,防止再次吸入,必要时给予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 (4)精神心理并发症:焦虑、消极状态。 (5)机械并发症:营养液、输液管、泵方面的意外。在这5 方面中,以胃肠道并发症更为常见,也是困扰EN 的主要问题。 1.胃肠道并发症:最常见 恶心、呕吐:10%-20%;腹泻:一般5%-30% ;腹胀、便秘 恶心、呕吐:10%-20% A:与病人情况相关: ①胃排空功能障碍—胃潴留②胃肠道缺血、肠麻痹③胃十二指肠周围炎症④乳糖不耐受 B:与肠内营养配方及选择相关:①气味难闻②乳糖含量及比例高③脂肪比例高④渗透压高——胃潴留⑤温度过低 C:与肠内营养输注相关: ①输注速度过快②推注③滴注失去控制 腹泻 定义很重要,但模糊,一般指应用EN后发生多次稀便或一次较多的稀便——Bliss DZ等(1992))引用8种定义,从每日一次稀软、不成形或水样便到每日4次水样便,追踪所有管饲病人3个月,“腹泻”发生率:20.7%-72.4%;时间(日)发生率为:1.7%-26.6%肠道对水份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小肠吸收水12L/d左右, 结肠4-6L/d肠腔渗透压→血管内血浆渗透压。 A:与EN配方高渗透压相关: ①高渗液致肠道分泌增加②高渗液致肠道血流不足 B:与乳糖酶缺乏有关: ①乳糖性高渗②乳糖被细菌分解——有机酸 C:与脂肪相关: ①脂肪酶不足:如胰腺疾病②脂肪吸收不良:如胆道梗阻、肠道病变/切除 D:营养液温度过低: 低于8-10℃更易发生,特别是老年人、中国人 ①热水袋②热水瓶③加热器E:营养不良——低白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30 g/L→肠水肿?肠萎缩? Guenter PA等(1991):24.3 g/L vs 27.5 g/L F:其它因素

2021年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 欧阳光明(2021.03.07) 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 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 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二、禁忌证 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护理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护理【摘要】目的预防减少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方法对81例TPN治疗患者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预防、治疗和护理。结果本组8例患者应用TPN治疗16例出现TPN相关并发症,经护理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通过对该组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住院天数。 【关键词】完全胃肠外营养;并发症;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 of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on patients.Methods We observed 81 TPN patients in the study,and we analyzed the reason of the complication,so that we can prevent,cure,nurse the complication.Results 16 patients had TPN complication,were cured with the nursing.Conclusion We can raise the cure rate and shorten the hospital day by preventing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patients,nobody died of the complication in the study. [Key words]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complication;nursing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流程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学分会,2004年)。 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1.肠内营养配方: ①消化功能受损或吸收功能障碍者,应用简单、易吸收的配方; ②消化道功能完好,选择完整蛋白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较高脂肪的天然食物制成的肠道营养制剂; ③如结肠功能障碍,选择含有高浓度膳食纤维的配方。 2.输入途径: ①口服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②鼻胃管用于短期营养病人(一般短于4周),也可作为长期病人的临时措施。 ③空肠造瘘用于营养支持时间需超过30天或胃十二指肠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 ④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胰腺疾病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病人。 ⑤经胃造口管适用于长期喂养的病人。

3. 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 ①肠内营养的起始浓度为8%~10%,容量为500ml/d,维持浓度为20%~25%,容量为2000-2500ml/d,最大浓度为25%,容量为3000ml/d。 ②通过营养泵连续输注肠内营养液。 ③在持续输注过程中,每隔4小时即用20~30ml温水冲洗导管,在输注营养液的前后也应与予冲洗,防止堵管。 三、进入路径标准: 1.必须符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标准 2.当病人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影响肠内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血气分析、腹部B超检查。 五、变异与原因分析: 1.高血糖及低血糖:在营养支持实施的前三天,或胰岛素剂量有任何变化时,应每天监测血糖直至指标稳定。 2.血清电解质紊乱:在营养支持的前三天每天监测一次,指标稳定后每周监测一次。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医学治疗)

一、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肠内营养液配方

编辑时间:2010 修改时间:2013-11-19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肠内营养(TPF) 英文通用名称:Enteral Nutritional(TPF) 【组成成分】 本药混悬液每500ml含成分如下表: 本药混悬液每500ml成分表 组分含量(1、0kCal/ml) 含量(1、5kCal/ml) 蛋白质20、0g 30g 氮3、15g 4、7g NPC:N 133:1 133:1 碳水化合物61、5g 92、5g 糖5、0g 7、5g 多糖55、5g 83g 乳糖<0、125g <0、185g 脂肪19、45g 29、2g 饱与的1、45g 2、2g 多不饱与的6、15g 9、2g ω6:ω35:1 5:1 膳食纤维7、5g 7、5g 水425g 400g 钠500mg 670mg 钾750mg 1005mg 氯625mg 835mg 钙400mg 540mg

磷360mg 540mg 镁115mg 170mg 铁8mg 12mg 锌6mg 9mg 铜900μg1350μg 锰1650μg2500μg 氟0、5mg 750μg 钼50μg75μ 硒28、5μg42、8μg 铬33、4μg50μg 碘65μg100μg 维生素A 410μg615μg 类胡萝卜素1、0mg 1、5mg 维生素D 3、5μg5、3μg 维生素E 6、5mgα-TE 9、4mgα-TE 维生素K 26、5μg39、8μg 维生素B10、75mg 1、15mg 维生素B20、8mg 1、2mg 烟酸9mgNE 13、5mgNE 泛酸2、65mg 4mg 维生素B60、85mg 1、3mg 叶酸133、5μg200μg 维生素B121、05μg1、6μg 生物素20μg30μg 维生素C 50mg 75mg 胆碱185mg 275mg 【药理分类】

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 (1)不能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管肿瘤手术后。 (2)经口摄食不足: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烧伤、创伤、脓毒病、甲亢、癌症及化疗/放疗时。 此外,又如厌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抑郁症,恶心或呕吐时。 (3)经口摄食禁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其原因在肠内营养时的营养素齐全,要素肠内营养不需消化及非要素肠内营养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粘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有能改变肠道菌丛、无渣及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肠综合征:由于克隆病,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肠扭转而需要小肠切除的病人,术后应以PN作为营养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长期PN。但有的在适当阶段采用或兼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 (2)胃肠道瘘:慢性胃肠瘘的死亡率在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瘘孔不愈合,电解质丢失,脓毒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目前,死亡率已经降至5%~8%.肠内营养适用于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病人。要素肠内营养较非要素肠内

营养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高位胃和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提供要素肠内营养。至少近端有100cm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Randall(1984)建议采用PN治疗高位胃肠道瘘,而以要素肠内营养用于远端空肠、回肠与结肠瘘。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PN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待病情环节,小肠功能适当回复而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审慎的连续管饲,亦可提供充分的热量与蛋白质。 (4)胰脏疾病:虽然肠内营养是否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尚未肯定,但多数人主张在处理胰腺炎的并发症而需开腹时,或病情不严重的胰腺炎病人在麻痹性肠梗阻消退后,采用空肠喂养是恰当的,因其可减轻胰液外分泌,并可给予营养支持。 (5)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要素肠内营养无渣,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与放射照相的准备,因其可使肠道干净,菌丛改变及降低感染。 3.其他 (1)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于术前经两周肠内营养,使代谢状况得到改善。在腹部手术后24小时,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在主要手术完毕后放置空肠造口喂养管,术后可及时喂养。 (2)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恶病质时,如经口摄入的热量不足1000cal/d,

肠内营养使用规范

肠内营养护理规范 1、选择合适胃管,营养管放置后应经抽吸、X线检查等证实其在消化道内。 2、清洁度:配置营养液的容器必须清洁、消毒后使用。 3、舒适度:妥善固定喂养管,防止移位及滑脱,避免损伤鼻、咽、食管;口腔护理2次/日。 4、喂养体位:床头抬高30-45度。 喂养速度:24小时匀速输入,营养液泵控制速度,初始输注速度15-30ml/h,之后每4-12h 增加15-20ml,直至达到目标速度。每6h检查胃潴留,胃液潴留,停止喂养,胃排空,2h 后速度为原速度1/2始;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 喂养温度:38-40度。 喂养浓度: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 5、防堵管: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饲管输入前后应以10-30ml温水冲洗饲管,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水反复冲吸,也可将胰酶溶于5%碳酸氢钠后冲管。 6、防腹泻: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首日500ml,尽早达到全量。24小时匀速输入,营养液泵控制速度,初始输注速度15-30ml/h,之后每4-12h 增加15-20ml,直至达到目标速度。 7、防误吸:床头抬高30-45度,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半卧位;低流速、匀速、恒温喂养方式进行鼻饲;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GCS评分<9分以及老年患者鼻饲前翻身,并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危重患者检查有无腹胀、返流等误吸危险因素,听诊胃肠蠕动1次/4h;测得胃内残留量>150ml时应延缓肠内营养使用。 8、防胃潴留:经胃喂养者第一个48h,患者有反流、腹痛、腹胀时,每4h检测胃内残留量,达到喂养的目标速度后或使用小口径的胃肠管可每6-8h检测一次;胃内残留量>200ml,可遵医嘱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胃残留量<500ml时,若没有不耐受的其他表现,不应终止肠

全胃肠外营养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全胃肠外营养液注意事项 1、全胃肠外营养液的输入一般不宜过快,应保持恒定,并注意有无异性蛋白输入引起过敏反应。 2、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全胃肠外营养液的高渗葡萄糖、氨基酸与脂肪乳剂等混合装入营养大袋内经静脉滴入。也可用双滴管,将氨基酸溶液与高渗葡萄糖等同时滴入双滴管中,混合后再进入静脉。输液装置中,由进气管进入的空气,应经75%乙醇溶液过滤消毒。 3、输液完毕,可用3.84%枸橼酸溶液2-3ml注入中心静脉导管内,用无菌“堵针器”堵塞针栓,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次日输液时,去除“堵针器”,接上双滴管装置。可根据液体总量在24h内持续滴入。 4、全胃肠外营养输液导管,不宜作抽血、输血、输血浆、输血小板等用,并应防止回血,避免堵塞导管。 5、患者如发高热,应寻找病因,如怀疑为静脉导管引起,或找不到其他病因,均应拔除导管,并将末端剪去一段,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周围静脉补充适量液体。 6、输液过程中,每2-3d测定血电解质1次,必要时每天测定。如有条件,应测定每天氮平衡情况。最初几天应每6h测定尿糖,每天测血糖1次,以后每天测尿糖1次,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7、注意观察有无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症状,如血糖>11.2mmol/L (200mg/dl)或尿糖超过(+++),应增加胰岛素用量,并减慢滴速。 8、长期全胃肠外营养疗法中,如病情需要,应每周输血或血浆1-2

次。 肠外营养并发症可以分为:技术性、代谢性、感染性。 1.技术并发症:这类并发症与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或留置有关,主要有气胸、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 2.代谢性并发症从其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补充不足、糖代谢异常、肠外营养本身所致。 补充不足:1.血清电解质紊乱2.微量元素缺乏3.必须脂肪酸缺乏 糖代谢异常:1.低血糖及高血糖 2.肝功能损害: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使用脂肪乳,减少葡萄糖。 肠外营养本身所致:1.胆囊内胆泥和结石形成2.胆汁淤积及肝酶谱升高3.肠屏障功能减退,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 3.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脓毒症。

04-肠外营养支持及并发症

肠外营养支持及并发症 作者:蔡威韦军民马恩陵王秀荣唐大年朱明炜肠外营养支持作为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0世纪最后1/4世纪医学上的一大进展。肠外营养(PN,perenteral nutrition)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和利用营养物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催化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又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一肠外营养的指征: 1适应症:(1)重度营养风险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经口或经肠道营养素摄入不足,且短期内(10-14天)无法恢复正常进食。(2)胃肠道功能障碍。(3)肠梗阻、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4)重症活动期炎性肠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支持。(5)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出现副反应或热量供应不足时,需联合应用肠外营养。(6)重症胰腺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7)放射性肠炎。 2 禁忌症:(1)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2)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 二肠外营养素 (1)氨基酸:氨基酸不是主要供能物质,而是人体合成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底物。因此,每天必须补充一定量的氨基酸。合适的氨基酸溶液可使机体更好的接受和利用外来氮源并保存体内蛋白质,改善创伤、感染后伴随的分解状态。根据体内能否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根据结构分为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 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骨骼肌是产生内源性谷氨酰胺的主要组织。对外科术后患者应用谷氨酰胺的一项系统评价: 谷氨酰胺双肽用于肠外营养是安全的,能够有效降低外科患者感染风险,缩短住院时间。2002年Novak等发表的对谷氨酰胺的临床有效性系统评价,提示对外科和重症患者的结局有改善。对于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及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推荐在肠外营养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双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