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催眠药1课件

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一般要求

发布日期20060215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一般要求 作者赵建中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八室赵建中

摘要镇静催眠药的临床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为普通临床试验,另一个为睡眠实验室临床试验。本文主要对催眠药普通临床试验的一般要求进行了讨论,包括各期临床试验的目的、受试者选择、对研究者的要求、试验设计、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等。 关键词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 1.早Ⅰ期临床试验 1.1试验目的 (1)为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提供证据。 (2)提供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的信息。 1.2受试者 应使用健康的成年志愿者。他们应了解关于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全部信息,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健康”的标准是指基线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它临床检查正常。 但需认识到,健康志愿者与失眠症患者相比,其研究结果可能相关性很小,特别是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或者对更大药物剂量的耐受性方面。 排除标准: (1)需要合并用药者 (2)老年受试者 (3)已知的酗酒者、药物依赖者,或者有精神病史和依从性差者。 1.3试验背景条件

一般在这种试验中应能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24小时的治疗。设备条件应能满足实验室检查的需要,或者有条件储存和运送化验标本。 1.4研究者 合格的研究者应有临床药效学、精神病治疗学或者内科学经验,他们将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频繁的和全面的评价。 1.5研究设计 接受研究药物之前,所有的受试者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受其它药物,以确保没有代谢的或者症状的残留效应。例如:如果先前服用了药物但半衰期比较短,可以设置只有几天时间的清洗期,如果半衰期比较长,则需要长的清洗期。 1.5.1单次给药试验 目的为在健康人群评价催眠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对其镇静催眠效果进行观察。由于催眠药一般是在睡觉前单次给药,单次给药的评价可以提供与拟定临床剂量有关的数据,不必进行每日分次给药的研究。临床试验可以是开放的、单盲或者双盲的,可以是安慰剂或者阳性药物对照,可以是平衡组或者非平衡组平行对照。 每个试验都应该遵循下述的原则: (1)第一个受试者的初始剂量应该是最小的,并基于动物毒性研究,例如以动物试验中的最大非毒性剂量作为初始剂量。 (2)在单剂量研究期间,在给予同一个或者另一个受试者更高剂量之前,应在每一剂量服药的前后进行监测,以便确定哪一个剂量水平是安全的。 (3)在同一个受试者重复给予同一剂量或者更高剂量之前,应有足够的清洗期。这决定于动物和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数据。

新型镇静催眠药

新型镇静催眠药作用靶点及机制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为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一、唑吡坦 1、一种咪唑吡啶类衍生物,可选择性激动ω-1苯二氮卓受体,当药物与BDZ受体结合后,增加GABA 对GABA A结合位点的亲和力,从而导致氯离子通道开放,使Cl-内流引起细胞膜超极化而抑制神经元激动。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且在催眠剂量下无肌肉松弛、抗惊厥等作用。迅速成为失眠症短期治疗的金标准药物 2、唑吡坦能够显著减少失眠症患者入睡前的等待时间,延长患者总睡眠时间,其疗效在连续给药1个多月后不会有明显降低。 3、唑吡坦临床疗效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当,由于唑吡坦半衰期短(2.6小时),在体内不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其治疗剂量下不产生蓄积和残留作用 4、新剂型----缓释制剂、舌下含片 二、右佐匹克隆 1、为短效催眠药佐匹克隆的右旋异构体,本品对苯二氮卓受体的亲和力是左旋体的50倍。 2、主要用于治疗短暂性和慢性失眠症。 3、右佐匹克隆是目前惟一一种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的催眠药。 三、Indiplon 1、Indiplon与GABA A受体的亲和力是唑吡坦的10倍,因此此药起效时间更快,治疗剂量水平更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小。 2、在体内吸收迅速,半衰期短,因而可以开发出速释(胶囊)和缓释(片剂)等不同剂型,从而扩大了药物的使用范围。例如,速释胶囊可用于入睡困难或夜间易醒的失眠症患者,而缓释片剂则更适用于同时存在入睡困难及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 四、扎来普隆 1、为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 2、扎来普隆是继佐匹克隆之后作用时间更短的一种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口服后t1/2约为1h,它在维持正常睡眠阶段的同时,对快动眼睡眠(REM)无影响,具有入睡快,日间宿醉作用少,依赖性、停药后戒断反应及反弹性失眠均少等特点。 五、其他 拉米替隆(Ramelteon)褪黑素MT1/2受体激动剂,全新作用机制。疗效一般,安全性较好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 前言 能缓和激动,消除躁动,恢复安静情绪的药物称镇静药 能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称催眠药 但同一药物,在较小剂量时起镇静作用,在较大剂量时则起催眠作用。可见,镇静药和催眠药之间有明显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因此统称为镇静催眠药。 传统的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等)都是普遍性中枢抑制药,随剂量逐渐增加而产生镇静、催眠、啫睡、抗惊厥和麻醉作用,中毒量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曾认为这是镇静催眠药的一般作用规律。但60年代开始应用的苯二氮卓类并不符合上述规律,即使很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 由于苯二氮卓类有较好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作用,安全范围大,目前几已完全取代了巴比妥类等传统镇静催眠药。 基本知识 ,则使得病人出现药物反弹效果. 即这期睡眠当中病人易做梦,严重影响病人睡眠质量.由于此原因导致该类药物较少用于镇静催眠,而多用于麻醉等) 苯二氮卓类 一.特性: 1. 临床常用的有20余种。虽然它们结构相似,但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和安定作用则各有侧重 2. 有的药物代谢中间产物具有药理活性,所以给予病人剂量时要考虑这点 二. 分类: 1.短效: 代表药物三唑仑中效药物: 代表药物艾司唑仑长效类:代表药物地西泮 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显著改善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症状。这可能是选择性作用于边缘系统的结果。主要用于焦虑症。对持续性焦虑状态则宜选用长效类药物。对间断性严重焦虑患者则宜选用中、短效类药物。临床常用地西泮和氯氮卓。 2.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所有催眠药均缩短快动眼睡眠时相(REM),停药时则代偿性反跳延长,而使梦魇增多。但本类药物对REM影响较小,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轻,由此引起的停药困难亦较小,是其优点之一。 由于本类药物安全范围大,镇静作用发生快而确实,且可产生暂时性记忆缺失,用于麻醉前给药,可缓和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对术中的不良刺激在术后不复记忆。这些作用均优于吗啡和氯丙嗪。同理,临床也常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窥镜检查前给药。多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3.抗惊厥作用所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都有抗惊厥作用,其中地西泮和三唑仑的作用尤为明显,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药物中毒性惊厥。地西泮是目前用作

镇静催眠药综述

关于镇静催眠药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和药物滥用问题综述 摘要:镇静催眠失药作为一类抑制中枢系统功能,起镇静催眠作用的药,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失眠。失眠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大,失眠症患者将会越来越多,而治疗失眠主要 是药物的疗法,因此世界各地对于镇静催眠药的研究和开发将逐年增加。从60年代起,苯二氮革类(BZS)和非BZS由于较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副作用小,疗效明显,逐渐替代了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但临床上存在药物滥用的问题,本文将对镇静催眠药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和药物滥用等问题展开综述。 关键词:镇静催眠药物疗法 失眠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非常高,有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中,失眠症患病率约为3 0%一3 5%[1]。同时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常被失眠困扰,尤其是老年人[2]。失眠是作为人类的健康大敌,不仅会影响正常和生活;导致精神衰弱;产生心理障碍、轻生自杀;会诱发心、脑等身体疾病引发意外事故等[3],由于目前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因此镇静催眠药的开发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本文将主要介绍几种药物的的作用机理、药动学、不良反应、适用人群,注意事项做一简要的对比、阐述并对临床药物滥用提出建议。 1.主要药物及其药理 1.1苯二氮覃类药物 苯二氮覃类药物BZS是临床常用的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效应。从1960年第一个BZS药物氯氮革上市以来,BZS药物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有地西伴氟西伴、夸西伴、艾司哇仑、替马西伴、三哇仑、氯甲西伴、阿普哇仑、氯普哇仑、咪达哇仑、澳替哇仑、度氟西伴、硝西伴、和氟硝西伴等10多种。 同时BZS与BZ受体结合没有选择性,它们吸收迅速,血药达峰时间一般为60- 90 min,起效快、作用强、毒性低,可小剂量间断或短期治疗慢性失眠,但是BZS具有耐药性、停药后反跳现象、依赖性、精神运动损害、残余效应等不良反应。 1.2非苯二氮草类镇静催眠药 哇毗坦的催眠作用是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BZ受体—Y氨基丁酸受体的一部分,以增加GABA的传递,当药物与BZ受体结合后,增加GABA对GABAn结合位点的亲和力,从而导致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氯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引起细胞膜超极化而抑制神经元激动。 1.3佐匹克隆 佐匹克隆ZOP是一激动GABAA受体,增强GABA抑制作用的吡咯环酮类化合物,似与BZS结合于受体的同一识别部位而增加了GABAA受体的功能。然而,结合后存在受体功能上的差别,表明两药结合于同一部位的不同区域,并与受体产生不同的构型。给小鼠服ZOP 30 d后,对GABAA受体并不产生耐受作用,而在大鼠、小鼠长期给予BZS时,可见其对GABAA受体的作用下降。 临床应用:

镇静催眠药1讲解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其他苯二氮卓类:长效(地西泮、氟西泮、氯氮卓),24-72h 中效(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10-20h 短效(三唑仑、奥沙西泮),3-8h 作用:抗焦虑 镇静催眠 抗惊厥、抗癫痫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其他(较大剂量可致暂时性记忆缺少等) 不良反应:嗜睡、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 毒性小,安全范围大,中毒可用氟马西尼(安易醒)解毒。 久服可发生依赖性、成瘾性、反跳现象、戒断症状 巴比妥类:长效(苯巴比妥、巴比妥) 中效(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 短效(司可巴比妥) 超短效(硫喷妥钠) 作用:镇静催眠 抗惊厥、抗癫痫 麻醉 不良反应:催眠剂量--眩晕、困倦、精细动作不协调 中等剂量—轻度呼吸抑制 成瘾性、戒断症状 其他类: 佐匹克隆:快速催眠药,属环吡咯酮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

唑吡坦(思诺思):新型非苯二氮卓类,作用类似苯二氮卓类 丁螺环酮:新型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似地西泮 水合氯醛:三氯乙醛水合物,直肠给药,减少刺激,无宿醉后遗效应抗抑郁药:三环类、NA再摄取抑制剂、 5-HT再摄取抑制药、其他 三环类:丙咪嗪、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多塞平(多虑平) 丙咪嗪 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嗜睡、头晕、目眩、口干、视力模糊(正常人) --精神振奋、情绪高涨、症状减轻(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系统:视力模糊、口干、便秘、尿潴留 心血管系统:降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常见),心血管 疾病患者慎用 临床应用:抑郁症 遗尿症 焦虑和恐惧症(伴有焦虑的抑郁症) 不良反应:口干、扩瞳、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心跳过速多汗、无力、头晕、失眠、皮疹、体位性低血压 钱列腺肥大、青光眼慎用 阿米替林:药理性及临床应用与丙咪嗪极为相似 有较强镇静催眠作用 偶有加重糖尿病报道 禁忌症与丙咪嗪相同 NA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马普替林、去甲替林

采用镇静安眠药使用注意事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采用镇静安眠药使用注意事项 导语: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有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速可眠等)与非巴比妥类(如安眠酮、水合氯醛等)。这类药催眠作用强而有效,但用后可出现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久用可产生耐药性及成瘾性,多次连用可产生蓄积中毒,须注意以下情况。 安定(地西泮):抗焦虑药和抗谅原药。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原作用,用于焦虑不安、恐惧、失眠、惊顾等。不良反应:此药可致依赖性,在用药期间不可饮酒,不宜驾驶和高空作业,长期服用本药者不宣突然停药;有重症肌无力、育光眼者及婴儿和老年人应慎用。 苯巴比妥:主要用于催眠、镇静和抗惊厥。小剂量可镇静,中剂量可催眠,大剂量可抗惊厥,还可用于抗癫痫发作。不良反应:久用成瘾,多次连用可蓄积中毒,肝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成人用于镇静日服3次,每次15毫克,用于催眠可在唾前服,一次30毫克。 异戊巴比妥:作用与苯巴比妥相同,不良反应也与苯巴比妥一样;只是用药的剂量有些区别。用于镇静日服2次,每次20毫克,用于催眠在临睡前服0.1-0.2克。 安眠酮(海米拉):用于神经衰弱和失眠。不良反应与苯巴比妥相同,孕妇忌用。催眠一般可在服药后30分钟内见效,可在临睡前服0.1-0.2克,用于镇静日服3次,每次0,l克。 水合氮醛:此为较安全催眠及抗惊原药,不易蓄积中毒,口服后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个小时,醒后无头昏,用于神经性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病症。不良反应:久用可成感,大剂量可抑制呼吸及血瞥运动中枢,有心脏病、动脉硬化、溃疡病以及肝肾损害者慎用。 罗通定(颅通定):有镇痛、催眠作用,用于因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内脏痛、月经痛、头痛及失眠等。用于镇痛每次60毫克,每天剂量60

镇静催眠药练习题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发布时间:2009-01-31 01:55:34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C A.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 B.作用于苯二氮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 C.作用于GABA受体,增加体内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D.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C A.中脑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层 E.纹状体 3、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E 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 B.排泄加快 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 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 4、下列药物中t1/2最长的是:C

A.地西泮 B.氯氮卓 C.氟西泮 D.奥可西泮 E.三唑仑 5、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为:D 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 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 C.能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D.较大量可引起全身麻醉 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 6、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惊厥宜选用:D A.水合氯醛 B.异戊巴比妥 C.地西泮 D.苯巴比妥 E.甲丙氨酶 7、巴比妥类禁用于下列哪种病人C: A.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 B.甲亢病人兴奋失眠 C.肺功能不全病人烦躁不安 D.手术前病人恐惧心理 E.神经官能症性失眠 8、地西泮不用于:E

A.焦虑症和焦虑性失眠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9、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C A.尼可刹米 B.纳络酮 C.氟马西尼 D.钙剂 E.美解眠 10、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C 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以上均不对 11、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经物是:C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硫喷妥 D.巴比妥 E.戊巴比妥 12、镇静催眠药中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A

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

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中公卫生医基资料库中公卫生人才网今天带大家一起学习《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 当失眠严重影响生活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药物的帮助入睡。目前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分为三种: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非苯二氮卓类。 一、苯二氮卓类 代表药物: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仑、咪达唑仑等。 作用:⒈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选择性较高。主要用于焦虑症。⒉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随剂量增大,出现镇静及催眠作用。能明显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停药反应较巴比妥类较轻,其依赖性和戒断症状也较轻微。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⒊抗惊厥、抗癫痫作用:苯二氮卓类有抗惊厥作用,地西泮静脉注射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⒋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⒌其他 不良的反应:苯二氮卓类毒性较小,安全范围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头昏、乏力和记忆力下降。大剂量时,偶见共济失调。长期应用仍可产生耐药性,需增加剂量。久服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停用可出现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 二、巴比妥类 代表药物:苯巴比妥 作用:⒈镇静催眠。小剂量可起到镇静作用。中剂量可催眠。巴比妥类药物久用停药后可引起睡眠障碍,因此越来越少用于镇静催眠。⒉抗惊厥。苯巴比妥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及抗癫痫作用,临床用于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性状态的治疗。⒊麻醉。 不良反应: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可致眩晕、困倦、精细动作不协调。中剂量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长期连续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可致成瘾。成瘾后停药,出现戒断症状。 三、非苯二氮卓类 代表药物:水合氯醛 作用: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对快相睡眠影响较小,反跳轻,但久用也可产生依赖性。局部刺激性大,安全范围小。可用于顽固性失眠和抗惊厥治疗等。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道题目: 1.【单选题】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是: A.巴比妥类 B.苯巴比妥

镇静催眠药汇总

研究生课程论文(综述) 论文题目:镇静催眠药及其合成的研究进展姓名学号:赵文凤2015022352 专业年级:应用化学15级 课程名称: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鲍小平博士

2015 年12 月 摘要镇静催眠药的研究由苯二氮罩类( B D Z ) 向非苯二氮罩类发展,本文主要对目前常用镇静催眠药的种类及作用机理进行归纳性的综述,同时也阐述了几种新型的镇静催眠药的合成研究进展。展望了镇静催眠药的发展前景。 前言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凡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使患者精神状态由兴奋、激动和躁动转为安静的药物称为镇静药; 凡能引起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称为催眠药。镇静药和催眠药并无明显界限,同一种药物小剂量表现为镇静作用,随剂量加大可出现催眠作用[1]。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各类精神行为问的发生日渐增多,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现状呈现使用量大、使用时间长的特点,且使用过程中的滥用及成瘾问题日渐突出。本文就目前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现状及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国对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策略等问题进行综述分析,以期对临床镇静催眠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帮助。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每年大约有33%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有17%的人为严重失眠,而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可能出现短暂或持久性失眠。照此推算,我国应有上亿人患有失眠症。据报道,长期失眠者的严重意外事故和外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睡眠正常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大,失眠症患者将会越来越多,世界各地对于镇静催眠药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显然失眠问题已不能

被看作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而是一个带有社会性的问题[2]。因此对镇静催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很有意义。 镇静催眠药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镇静和催眠的药物。小剂量可引起镇静,使服药者处于安静和思睡状态,用以解除病人的焦虑和烦躁不安。中等剂量可引起催眠,即诱导入睡,减少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引起近似生理性的睡眠状态,用于失眠症的治疗[3]。 本文主要对目前常用镇静催眠药的种类及作用机理进行归纳性的综述,并对几种新型的镇静催眠药的合成做一简单的介绍。 1 种类及作用机理 1.1巴比妥类药物 由于这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过强,耐受性和成瘾性作用高,吞服过量药物常能致死等缺点,已逐渐淘汰。现临床仍在应用的有苯巴比妥片,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司可巴比妥胶囊(速可眠),注射用硫喷妥钠。 1.1.1分类 巴比妥类药根据用药后睡眠时间长短而分4类,即长效类(巴比妥,苯巴比妥,6 h-8 h ),中效类(异戊巴比妥、戊巴比妥,4 h-6 h ),短效类(司可巴比妥,Z h-3 h ),超短效类(硫喷妥钠,15 m i n左右)。 1.1.2药理作用及机理 巴比妥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性抑制作用,而且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其中枢抑制作用的程度和范围逐渐加深和扩大,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直至麻痹、死亡[4]。

镇静催眠药练习题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下列关于地西泮的错误叙述是 A.大剂量可引起麻醉B.小于镇静剂量即有抗焦虑作用C.久用可产生依赖性D.肌内注射吸收不规则 E.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小 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B大脑皮层 C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D边缘系统E下丘脑3.地西泮不具有的不良反应是 A.嗜唾、乏力B.共济失调C.中枢麻醉 C.白细胞减少E.呼吸抑制 4.地西泮临床不用于 A.焦虑症B.诱导麻醉C.小儿高热惊厥 D.麻醉前用药E.脊髓损伤引起肌肉僵直 5.常用苯二氯草类药中,属于短效类的药物是 A.地西泮B.艾司唑仑C.三唑仑 D.氯氮卓E.劳拉西泮 6.巴比妥类药催眠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 A.大脸皮质B.边缘系统C.下丘脑 D.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E.纹状体 7.临床常用于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镇静催眠药教案

课时计划 第8 周星期 3 第5.6 节2013年 4 月10日课题镇静催眠药(一) 教学目标掌握苯二氮棹类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熟悉苯二氮棹类的用药指导 了解苯二氮棹类的作用机制 教材分析重点苯二氮棹类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难点苯二氮棹类的作用机制 教法授课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具 教学过程导入:生理性睡眠过程分为两种时相,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时相。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对促进机体的生长及体力的恢复有利,快波睡眠时脑电波呈现同步化快波,梦境多发生在此时相中,对促进记忆力与智力的恢复有利。 内容讲解: 一、概述 1、定义与分类 能够引起镇静和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称为镇静催眠药。小剂量产生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可产生催眠作用。 2、按化学结构分为三类 苯二氮槕类:如地西泮(安定)、氟西泮(氟安定)

教学过程 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戊巴比妥 其他类:如水合氯醛、甲丙氨酯 3、共同药理作用特点 1)剂量不同,药理作用不同 镇静催眠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加深,依次可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甚至昏迷、死亡。 苯二氮棹类大剂量也不产生麻醉,且安全范围较大。 2)反复用药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目前常用镇静催眠药为苯二氮 类,由于其有较好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作用,安全范围大,目前几乎已完全取代了巴比妥类等传统镇静催眠药。 二、苯二氮棹类 (一)分类 1、长效类(t1/2≥20h):地西泮、氟西泮等 2、中效类(t1/2:6-20h):奥沙西泮、氯氮,利眠宁等 3、短效类(t1/2<6h):三唑仑等 (二)作用与用途 1.抗焦虑作用:小于镇静剂量即可,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药,可能是药物选择性作用于边缘系统的结果。 持续性焦虑状态,可选用长效类药物;间断性严重焦虑患 者,可选用中、短效类药物。 2.镇静催眠作用: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对快相睡眠影响小,反跳较轻,对慢相睡眠延长,但无明 显不良后果。安全性高。 对入睡困难者,选用起效快的短效类药物较好;对维持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