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教案8: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教案8: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教案8: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2.1 函数及其表示

目标定位

1. 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能根据函数的二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

4.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知识梳理

1. 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数集,对A内任意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的一个函数。记作:。

2.确定一个函数只需两个要素:。

3.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A内任意一个元素x,在B 内,则称f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4.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是:。

课堂互动

知识点1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其中最核心的内容都是“对于任意的一个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惟一确定的数值y与它对应”,“惟一”是其中的关键字。在处理有关函数的概念的问题时,必须切实把握“惟一”二字。

『例题1』下列各图象不能表示函数图象的是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任意的一个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惟一确定的数值y与它对应,而在D中对于的x可能有两个y值与它对应,所以D不能表示函数图象。『答案』D

『点评』在解决考查函数的概念的题目时,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定义域非空数集(当然值域也非空数集);二是对于任意的一个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惟一确定的数值y与它对应(必须是惟一的)。

巩固练习 以下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A .2)(|,|)(t t g x x f ==

B .22)()(,)(x x g x x f ==

C .1)(,1

1

)(2+=--=

x x g x x x f D .1)(,11)(2-=-?+=x x g x x x f 知识点2 函数的表示法

函数的表示方法是函数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三种形式中最重要的是解析法、图象法(这两种表示方法必须既要能读懂,又要能用它们熟练地表示函数),列表法在以前的考查中主要是能读懂列表法表示的函数和列表法画函数图象,一般不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函数。 『例题2』矩形ABCD 的长8AB =,宽5AD =,动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且

CE CF x ==,

(1)将AEF ?的面积S 表示为x 的函数()f x ,求函数()S f x =的解析式;(2)求S 的最大值.

『分析』AEF ?的面积可从矩形ABCD 中减去其余三个在个三角形. 『答案』(1)

2111

()408(5)5(8)222

ABCD CEF ABE ADF

S f x S

S S S x x x ???==---=--??--??- 22113113169

()22228

x x x =-+=--+. ∵CE CB CD ≤≤,∴05x <≤,

∴函数()S f x =的解析式:2113169

()()(05)228

S f x x x ==-

-+<≤;

(2)∵()f x 在(]0,5x ∈上单调递增,∴max (5)20S f ==,即S 的最大值为20.

『点评』对于函数问题,一般要借助于解析式或图象利用函数的性质去研究. 巩固练习.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例题3』己知函数f(x)=x 2,g (x)是一次函数,且是增函数,若f 『g(x)』=4x 2-20x+25,求g(x)的表达式。

『分析』待定系数法。

『答案』『解析』因为g(x)是一次函数,且是增函数,设g(x)=ax+b(a>0),由f 『g(x)』=4x 2-20x+25,

可得(ax+b )2=4x 2-20x+25,解得,a=2,b=-5.所以g(x)=2x -5. 『点评』使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含参的解析式,由己知条件建立参数的方程,解出参数.

巩固练习 己知2

2

1()12,[()](0)x g x x f g x x x -=-=≠,则1()2

f = A .1 B .3 C .15 D .30

『例题4』设f (x )为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当x ≤-1时,y =f (x )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 =f (x )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点(-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函数f (x )的表达式,并作出其图象. 『分析』借助于偶函数这一条件,分段考虑.

『答案』当x ≤-1时,设f (x )=x +b ,则由0=-2+b ,即b =2,得f (x )=x +2;

当-1<x <1时,设f (x )=ax 2+2,

则由1=a (-1)2+2,即a =-1,得f (x )=-x 2+2; 当x ≥1时,f (x )=-x +2.

故f (x )=??

???≥+-<<---≤+1 .211 ,21

,22

x x x x x x

『点评』充分利用对称性和待定系数法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巩固练习 二次函数y=ax 2+bx+c(x ∈R )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则不等式ax 2+bx+c>0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 映射的概念

x -3 -2 -1 0 1 2 3 4 y

6

-4

-6

-6

-4

6

与函数的概念类似,映射的概念中的核心是“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A 内任意一个元素x ,在B 内有且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元素y 与x 对应”,“有一个且仅有一个”是其中的关键词。与函数不同的是映射的两个集合只需非空即可,而函数中的定义域A (也包括值域)必须是数集。

『例题5』(1)A R =,{|0}B y y =>,:||f x y x →=; (2)*

{|2,}A x x x N =≥∈,{}|0,B y y y N =≥∈,2

:22f x y x x →=-+;

(3){|0}A x x =>,{|}B y y R =∈,:f x y x →=±.

上述三个对应中 是A 到B 的映射.

『分析』对于(1),A 中的元素0没有与这对应的象;对于(3),A 中元素的象不惟一;只有(2)符合映射的定义。 『答案』(2)

『点评』在解决考查映射的概念的题目时,必须把握两点:一是A 、B 为非空集合(不一定是数集);二是对于任意的一个数x ,按照确定的法则f ,都有惟一确定的数值y 与它对应,必须是惟一的,即A 到B 只是一对一或多对一,不能出现一对多。

巩固练习 已知集合{}(,)|1M x y x y =+=,映射:f M N →,在f 作用下点(,)x y 的象

是(2,2)x

y

,则集合N =

()A {}(,)|2,0,0x y x y x y +=>> ()B {}(,)|1,0,0x y xy x y =>>

()C {}(,)|2,0,0x y xy x y =<<

()D {}(,)|2,0,0x y xy x y =>>

『例题6』 设集合{1,0,1}M =-,{2,1,0,1,2}N =--,如果从M 到N 的映射f 满足条

件:对M 中的每个元素x 与它在N 中的象()f x 的和都为奇数,则映射f 的个数是

()A 8个 ()B 12个 ()C 16个 ()D 18个

『分析』∵()x f x +为奇数,∴当x 为奇数1-、1时,它们在N 中的象只能为偶数2-、0或2,由分步计数原理和对应方法有2

39=种;而当0x =时,它在N 中的象为奇数1-或1,共有2种对应方法.故映射f 的个数是9218?=. 『答案』D

『点评』映射个数问题既要使集合A 中的元素都有象,又要结合限制条件运用排列组合知识

求解.

巩固练习己知集合A={1,2,3,4,5},集合B={2,3,5,6},则从A到B的映射有个?

小试身手

『考题再现』

1. (02年全国)据新华社2002年3月12日电,1985年到2000年间,我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如图2—5所示,其中从_____年到_____年的五年间增长最快.

2.(01年上海)根据报道,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图2—6中(1)表示我国土地沙化总面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变化情况.由图中的相关信息,可将上述有关年代中,我国年平均土地沙化面积在图2—6中(2)中图示为:

3. (04年全国卷)某村计划建造一个室内面积为800m2的矩形蔬菜温室,在温室内,沿左、右两侧与后侧内墙各保留1m宽的通道,沿前侧内墙保留3m宽的空地。当矩形温室的边长各为多少时,蔬菜的种植面积最大?最大种植面积是多少?

4.( 06年重庆)如图所示,单位圆中弧AB的长为x,f(x)表示弧AB与弦AB

所围成的弓形面积的2倍,则函数y=f(x)的图象是

5. (06年江西卷)某地一年的气温Q (t )(单位:oc )与时间t (月份)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已知该年的平均气温为10oc ,令G (t )表示时间段〔0,t 〕的平均气温,G (t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下列图象表示,则正确的应该是

『模拟训练』

1.(06年山东实验中学一模)已知集合{}5,4,3,2,1=A ,对应法则1)3(:2

+-→x x f

A B

C

D

设集合B 为A 中的元素在f 作用下的像集合,则B = . 2. (06年黄冈摸拟) 如图所示四个图象:

与下列所给3件事吻合最好的图象顺序为

( )

①我离开家不久,发现自己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于是立刻返回家里取了作业本再上学 ②我骑着车以常速行驶,在途中遇到一次交通堵塞,耽搁了一些时间 ③我出发后,心情轻松,缓缓行进,后来为了赶时间开始加速

A .(1)(2)(3)

B .(2)(3)(4)

C .(3)(4)(1)

D .(4)(1)(2)

3. (06年山西实验中学模拟) 已知集合A=A A f R y x y x →∈:},,|),{(是从A 到A 的映射.

),(y x 在映射f 下的象为)2

,2(2y

x y x -+,则(-2,5)在f 下的原象为 . 教考链接

函数与映射都是从一个集合A 到另一个集合B 的对应,函数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映射,那么函数值域与映射的集合B 有什么关系?

根据定义可知函数的值域是由所有的象f(x)(即函数值)构成的集合,所以函数的值域中的元素都有原象,也就是说函数的值域中没有多余的元素,可以说从映射的角度看函数的值域是“象”的集合;而映射中的集合B 却仅仅是满足“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A 内任意一个元素x ,在B 内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元素y 与x 对应。”也就是说映射中的集合B 一定含有所有的“象”,但不一定仅含有“象”,还可能含有不是“象”的元素,即映射中的集合B 中可能有“多余”的元素。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映射的角度看函数时函数的值域应是映射中集合B 的子集。

——★ 参 考 答 案 ★—— 知识梳理

1. 惟一确定的数值y 与它对应 y=f(x),x ∈A

2. 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3. 有且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元素y 与x 对应

4. 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 例题1巩固练习

『解析』逐个考查四组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因为函数值域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惟一确定,所以也可以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只有A 组中的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完全相同。所以应该选A 。 例题2 巩固练习

『解析』设票价为y 元,里程为x 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N *| x≤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543

2y 19

1515101055

0≤<≤<≤<≤

N x ∈)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例题3巩固练习

『解析』令2

21

1()111412,,()151242()4

x x f --=∴=∴=

= ,所以选C. O

x y 543215101519

例题4巩固练习

『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特点,找到函数的零值点,可得x ∈),3()2,(+∞--∞ 例题5巩固练习

『解析』因为1x y +=,所以222

2x

y

x y

+?==。所以选D.

例题6 巩固练习

『解析』因为没限制条件,所以只需使A 中的元素都有象即可,应为5×4=20个 .

考题再现

1. 『解析』从图中的数据可观察到: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间居住面积增长最快.应填1995,2000.

如果从增长的速度思考,应填1985,1990.

本题考查了考生读图识图能力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题设中没有对增长量或增长速度做明确要求. 所以答案为:1995,2000(或1985,1990)(只填一个即可)

2.『解析』由图中的沙化面积可以利用年代

总面积

=平均面积.因为题中是分了五六十

年代、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三段.

所以可分别求出三段的平均面积2010)1.2503.253(2

?-=16,

2010)3.2535.257(2?-=21,10

10)5.257260(2

?-=25

3.设矩形温室的左侧边长为a m ,后侧边长为b m ,则

.800=ab 蔬菜的种植面积 )2)(4(--=b a S

).

2(2808824b a a b ab +-=+--=

图2—18

所以).(648248082

m ab S =-≤

当).(648,)(20),(40,22m S m b m a b a ==--最大值时即 答:当矩形温室的左侧边长为40m ,后侧边长为20m 时

4.只需分析始末两个位置即可,在这两个位置,随着x 的增加面积虽然在增加,但变化的幅度并不大 ,所以选D.

5.结合平均数的定义可知应选A. 模拟训练

1. 『解析』将1,2,3,4,5分别代入2

(3)1x -+可求得B={}5,2,1

2. 『解析』结合图象分析可知选D

3. 『解析』由22,522

x y x y

+-=-=,得32x =-或,138y =--或,所原象为(-3,-13) (2,-8)。

指数函数教案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②能由指数函数图像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④培养学生作图与读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逐步使学生学会共同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例引入指数函数,激发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学习兴趣,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并且由广泛的用途,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重点 1. 指数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2.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底数a 对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材料一:一把一米长的尺子第一次截去它的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余部分的一半,第三次截去第二次剩余部分的一半,依次截下去,问截的次数x 与剩下的尺子长度y 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捕捉学生交流中的有效信息,并简单板书。) 材料二:(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方法同上) 从问题的解决回到数学问题:比较关系式:x y )2 1 (=,x y 2=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老师及时总结得到如下结论) 在x y ) 2 1(=和x y 2=中,每给一个x 的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 值和它对应,因此关系式 x y )2 1 (=和x y 2=都是y 关于x 的函数,且函数形式相同,解析式的右边都是指数形式, 且自变量都在指数位置上。 由此引出函数模型x a y = 2. 讲解新课 ⑴.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的,形如x a y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其中x 是自变量,a 称为指数函数的底。) ⑵.指数函数概念理解和辨析 ①函数2 x y =与x y 2=有什么区别?

2016春三年级英语下册 Lesson 8《Who is he》教案 科普版

Lesson 8 Who is he ? 教学内容: 第38页Let’s talk 教学目标: 1、学习元音字母e在开音节单词中的读音。 2、学习单词he name me she we the。 3、教学Let's act的第一个情景。 教学重、难点: 1、会拼读元音字母e在开音节中的读音。 2、熟练读出Let's act的第一个情景。 教学方法: 简笔画情景教学导入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单词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Greeting T:Good morning, everyone. S:Good morning, teacher. 二、Warming up. Let’s sing a song A B C(字母歌) 三、复习检查 A、复习单词: who look like girl she we me and B、三分钟自由对话(师生对话) 四、导入新课: A、学习生词:brother sister he name three (老师把单词和课文意思分别写在黑板上,对以上单词作简要分析后,领读几遍,教师擦掉中文意思,让学生读英文,说中文词义) 拼读人名:Eve, Steve, Pete B、导入对话(用图片导入法通过听音导入)。 T:出示放大的本课插图。 Now please listen. 老师边指图片边说:“This is Jim. This is Steve. And this is Eve. She is Steve’s sister. She looks like Steve. Steve is Eve’s brother. He looks like Eve. Steve and Eve are brother and sist er.” (老师说两遍后问学生look like 是什么意思,并告诉学生:这里的look不是“看”而是“看上去”的意思,like不是“喜欢”,而是“像”的意思。) C、老师放录音,学生逐句翻译。 D、操练 1、老师让学生听录音并逐句跟说几遍后在黑板上出示关键词: Steve Jim girl Who Eve We , 然后让学生看关键词复述练习。 2、全班进行复述。 3、指名进行对话练习。 五、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的单词 六、板书设计: Lesson 8 Who is she? 单词: brother sister 对话关键词: Stere Jim gril who Eve we 教学反思: 总课时: 23 课题: Lesson 8 Who is he?

一次函数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

一次函数全章教案 课题:14.1.1变量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变量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世界观: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思想 重点:变量与常量 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绳圈 教学说明:本节渗透找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信息2: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行驶里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 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新课: 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受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 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中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弹簧长度l(单位:cm)?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 (4)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范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量n(支)的关系;(3)运动员在40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 活动: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高三数学第一轮教案简易逻辑

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 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p 或q ”的否定为“p ?且q ?”、“p 且q ”的否定为“p ?或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23≤” 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 ∵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0m >,∴140m ?=+>, 因而方程2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 0x x m +-=无实根,则0m ≤”.∵20x x m +-=无实根 ∴140m ?=+<即104 m <-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社A版,数学必修1 教学内容: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从具体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 教学流程设计 (一)指数函数概念的构建 1.探究:本节问题2中函数的解析式与问题1中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的形式,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共同特征 2.给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 & 3.剖析概念 (1)规定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理由: 如果=0, 如果等等时,在实数范围内实数值不存在 如果是一个常量,对它就没有研究的必要 (2)形式上的严格性 指数函数是形式定义的函数,就像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都是形式定义的概念,因此把握指数函数的形式非常重要。在指数函数的定义表达式中,前的系数必须是1,自变量在指数的位置上,否则,不是指数函数,比如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二)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 1.提出问题:同学们能类比前面讨论函数性质时的思路,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研究函数的那些性质,讨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强调数形结合,强调函数图像在研究性质中的作用,注意从具体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的应用,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基本思路 2.画出函数的图像 师生活动:学生用描点法独立画图,教师课堂巡视,个别辅导,展示画的较好的学生的图像

六年级英语下册 lesson8教案 科普版

科普版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Lesson8 When were you born ? Teaching aims: 1.四会词 born, few, ago 三会词 September, because, February; 2.理解和掌握was和were的用法: When were you born ? I was born in March,1990. Then you are older than me. 3.阅读短文 Your father is a month older than me.并能回答有关问题. Teaching importances: 1.新单词的掌握及新语法的掌握; 2.一般过去时的结构。 Teaching procedure: 一、Let’s talk Step 1.Learning new words Step 2.导入对话,学生需掌握下列句子 When were you born ? I was born in March,1990. Then you are older than me. Step 3.操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Step 4.Homework: Workbook 二、Let’s learn, Listen and tick Step 1. Review: words and dialogues Step 2.导入Let’s learn并操练 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 It was June first. Step 3.Let’s sing Step 4.Homework: Workbook

《一次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得到函数关系式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中有关的图片,如弹簧、橡皮筋等等的实物,请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承接上节课函数的关系,让同学们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式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感受到研究函数的必要性.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 例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cm,在弹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kg、2kg、3kg、4kg、5kg时的弹簧长度,并填入下表: 例2某辆汽车油箱有汽油60L,汽车每行驶50km耗油6L. (1)完成下表: (3)你能写出剩油量z与汽车形式路程x之间的关系吗? 例3我国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果某人月收入

3860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又小于5000元时,写出应缴纳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 (元)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4160元,他应该缴纳所得税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以元? =+(,k b为常数,k≠0)的形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时,则y是x的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0 正比例函数. 三、拓展练习 例1、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 (2)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3)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个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则y 与x的关系. 例2:我国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某人月收入38 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3860-3500)×3%=10.8(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又小于5000元时,写出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4160元,他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是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很有用的函数-一次函数,只要解析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时的特(,k b为常数,k≠0)的形式的函数则称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当0 殊情形. 五、布置作业 习题6.2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典范英语1a Lesson8 英文教案

Good English Lesson 8 教学目标: 了解get on 的意思 准备图片: P1: T oady, we are talking about an exciting game. That is the banana boat. But how to play this game? P2: At first, you need this. Banana boat. You come to a banana boat and get on it. Then, what’s next step? P3. Then, a motorboat will drag the boat and you can ski on the water. And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ski really fast? Let’s open the book and find out. 注意点: 1. 每张图片的讲课顺序要重复,方面孩子感知和记忆 2. 指图要准确,图片没有的信息避免表达出来,导致孩子因为无法对应而走神 3. 多进行互动问答交流 P4 The story is called, Get on

P5 Look in the picture. We see Kipper’s family. There are dad, mom, Chip, Biff and Kipper (挨个指图) Where were they? They were at the beach (指图) What were they doing on the beach? They were playing banana boats. Dad said to the kids, get on. Who would get on the boat at first? P6 Mom said, get on, Biff. Who did she ask to get on the banana boat (指图)?She asked Biff (指图) to get on the boat. P7 Biff got on the banana boat. And who would get on the boat next? P8 Mom said, get on, Chip. Who did she ask to get on the banana boat (指图)?She asked Chip (指图) to get on the boat.

Lesson 8 What's this 教案

Lesson 8 What’s this?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单词this, that, egg, red, hot. 2、句式:“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 a ...”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重点讲授关于物品名称的单词cap/ hat /car 和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句型。需要特别注意this和that的正确读音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一)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Diana! T: How are you today? S1: I'm fine. S2: I’m OK. S3: I’m great. And you? T: Me, too. (课前轻松自然的用英语进行相互问候,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营造了英语学习的氛围。) 2.师生共同说说唱唱 Up, up, stand up. Down, down, sit down. Here, here, come here. Back, back, go back. Out, out, go out. In, in, come in. (在教师自编的说说唱唱中,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注重语言学习的互动模式,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创设了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3.师生问答 T: Is this your pencil? S4: Yes, it is. T: Is this a pen?

S5: No, it isn’t. It’s an eraser. T: Is that your bag? S6: Yes, it is. T: You are so smart! You did a good job! ( 对学生进行简单提问,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为下一步上课营造一种愉悦的英语氛围, 学生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学英语和说英语的欲望及热情。) (二)Presentation 1.出示画了一半的老鼠,让学生猜: T: What’s this? S7: Is this a cat? T: No, it’s not. S8: Is this a hat? T: No, it’s not. S9: Is this a rat? T: Yes, it is. You are so clever! (我利用图形的未知性,让学生猜物品,造成信息差,形成交流的必要性、真实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2.教师拿出一个手偶(a monster),以它的口吻向同学介绍并问好。 T: What’s that? S10: Is that a desk? T: No, it’s not. It’s a monster. 吓唬学生,学生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害怕或讨厌…)表情。 (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各种感官来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对个体提问和小组成员的配合,来熟练掌握句式,并且师与生的距离会缩短,会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轻松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听原声带,进行仿读比赛和分角色表演赛。以集体、个人及图文并茂的练习题等形式进行听和读的练习。 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ogether. T: Listen carefully, who can read it?

最新一次函数全章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教案 19.1.1变量 教具;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变量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世界观: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思想 重点:变量与常量 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绳圈, 教学说明:本节渗透找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信息2: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行驶里程为skm, 行驶的时间为th,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试用含t的式子

表示s. 新课: 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受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中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弹簧长度l(单位:cm)?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 (4)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范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量n(支)的关系; (3)运动员在40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 活动: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1)圆的面积公式S=πr2; (2)正方形的l=4a; (3)大米的单价为2.50元/千克,则购买的大米的数量x(kg)与金额 与金额y的关系为y=2.5x. 2.写出下列问题的关系式,并指出不、常量和变量.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三、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展现数学实用价值及其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本节课是围绕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并依据图象特征归纳其性质展开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 1、对于1>a 和10<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

一次函数教案详解

正比例函数 (一)按下列要求写出解析式. (1)圆的周长L 随半径r 的大小变化而变化,L 与r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为7.8g/cm 3.铁块的质量m (g )随它的体积V (cm 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V 与m 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 .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 (cm )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 的变化而变化,h 与n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 (分)的变化而变化,T 与t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一般地,形如 kx y = (k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 叫做比例系数。 练习:1、下列函数钟,那些是正比例函数?______________ (1)x y 4 = (2)13+=x y (3)1=y (4)x y 8= (5)t v 5-=(6)013=+x (7))81(82x x x y -+= 2、关于x 的函数x m y )1(-=是正比例函数,则m__________ (二)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 (1)x y 2= (2)x y 3-= 比较上面两个图像,填写你发现的规律: (1) 两个图像都是经过原点的 __________, (2) 函数y=2x 的图像经过第______象限,从左到右__ ___, 即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 (3) 函数y=-3x 的图像经过第__ __象限,从左到右______, 即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文

函数的奇偶性 一、知识梳理:(阅读教材必修1第33页—第36页) 1、 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2、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与的关系; (3) 作出相应结论 3、 奇偶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为偶函数 (4)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含0,则 (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研究函数的定义域,有时还要对函数式化简整理,但必须 注意使定义域不受影响; (6)牢记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有助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7)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4、一些重要类型的奇偶函数 (1)、f(x)= (a>0,a) 为偶函数; f(x)= (a>0,a) 为奇函数; (2)、f(x)= (3)、f(x)= (4)、f(x)=x+ (5)、f(x)=g(|x|)为偶函数; 二、题型探究 [探究一]: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15年北京文科】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ln y x = D .2x y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偶函数的定义()()f x f x -=,A 选项为奇函数,B 选项为偶函数,C 选项定 义域为(0,)+∞不具有奇偶性,D 选项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故选B.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2. 【15年广东文科】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122x x y =+ D .sin 2y x x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2 sin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sin1f =+,()1sin1f x -=-,所以函数()2sin f x x x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函数 ()2cos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2 2cos cos 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2cos f x x x =-是偶函数;函数()122x x f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2222x x x x f x f x ---=+=+=,所以函数()122 x x f x =+是偶函数;函数()sin 2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sin 2sin 2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sin 2f x x x =+是奇函 数.故选A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3. 【15年福建文科】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 A .y x = B .x y e = C .cos y x = D .x x y e e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y x = 和x y e =是非奇非偶函数; cos y x =是偶函数;x x y e e -=-是奇 函数,故选D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探究二]:应用函数的奇偶性解题 例3、【2014高考湖南卷改编】 已知)(),(x g x f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1)()(23++=-x x x g x f ,则=+)1()1(g f ( ) A. 3- B. 1- C. 1 D. 3

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方案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连江二中柳殷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新教材必修1模块;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9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通过对《指数》三个课时的学习后安排的。也为下面的《对数》学习做准备。 ·这节课的价值在于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基本初等函数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①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②在对不断引申的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掌握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 ③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福建连江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是高一的一个差班; 2、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对《指数》只是有较好的认识;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比较浓厚,对多媒体教学比较兴趣;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个别学生思维比 较敏捷,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情景设置的问题探究提示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学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教学,注意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增大知识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冀教英语五年级下优质教案:Lesson8 Tian'anmen Square

Lesson8 Tian’anmen Square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下列词汇:say, help, worry, sad 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运用下列基本句型结构: This is difficult. Don’t worry. I can help you. 3、学生能讨论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景象和做的事情。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下列词汇:say, help, worry, sad 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运用下列基本句型结构: This i s difficult. Don’t worry. I can help you 教学难点: 1、介绍there is, there are 句型。 2、学生能讨论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景象和做的事情。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What do you see on the street/ in the picture? What is he/she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 Step 2: Presentation They go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What do they see? 1. Let’s listen ! 播放光盘。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on the square? 2. Let’s read and judge. 学生由听变为阅读,通过自读或小组合作读文本,判断正误,检测对课文理解,同时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 Listen and follow to read. 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跟读 4. 介绍there is, there are 句型。 There is a boy behind the tree. There are some monkeys at the zoo. 难点的理解一是要借助图片、实物等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呈现,二是要反复呈现,螺旋上升,滚动练习。 Step 3: Classroom tests 1. Read the text. 2. Let’s do it! Step 4: Homework 1. Read the text. 2. Exercise book.

最全-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年11 月16 日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 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条直线。 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 (通常找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与0,0与b).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3. 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0 k>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三、例题讲析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2),且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关于x、y的一次函数()12 y m x =--的图象经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三、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0) y kx k k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4.一次函数21 y x =-的图象大致是()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 y x =+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6、如图,直线l上有一动点P(x, y),则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7、已知f (x)为一次函数。若f (-3)>0且f (-1)=0,判断下列四个式子, 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A) f (0)<0 (B) f (2)>0 (C) f (-2)<0 (D) f (3)>f (-2) 8、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 ,与(21),,则这个一次函数y随x的增大而. O x y O x y O x y y x O 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