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整体上讲是成功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的设计较好。新授部分,出示21和41,先让学生猜测到底哪个分数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41大,我把学生的猜测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打上“?”。接着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表示出21和4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验证出猜测是错的。然后利用多媒体进一步直观比较,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之后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表示出一个几分之一,选出几个贴在黑板上,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积极性。多次操作,学生逐渐内化了知识,在操作中提升了对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认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这比死板的告诉学生如何比较更让他们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变成了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概念。只有注重学生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才能让他们获得鲜活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验证部分,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希望先进能带动后进。完成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但没有取得实效。一是怕时

间不够,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时间;二是因为公开课,孩子们比较拘束,没能讨论起来。使得小组合作变成了形式。

三、讲得过多,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验证部分怕时间不够,只询问了一位同学就急于得出结论。没有多指名几位同学回答,看看其他同学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也许其中就有错误的答案。没能找出错误答案,拿出来分析讨论,让学生突破难点。

最后一个活动,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几分之一并贴在黑板上进行排序。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上台排序,而是由我自己完成的。这个部分没有处理好,应该让学生上台将图形进行排序,并用分数表示出来。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重点概念没有板书。“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这句结论只出现在课件上,没有板书,这是一个较大的失误。可能因为是公开课,当时有点紧张,只要求学生齐读了三遍,没有及时板书,发现时也没有补救。说明课堂教学还不够成熟,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还要更细致,要预演,才能将课上得更好。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导读: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1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 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 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数量,

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授“=”、“>”、“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3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小于10);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有理数 1.2.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尤其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什么是一个数的绝对值?(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1)比较大小:5___3; 1___0

(2)怎样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3与-4;-1/2与-2/3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感受正数与正数、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教科书12页“思考”图说出其中的最高和最低温度是多少?你能将这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 板书:-4,-3,-2,-1, 0, 1, 2, 3, 4, 5, 6, 7, 8, 9. 问题2:观察这些数在温度计上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答:这些数在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 问题3: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描出表示这些数的点,在独立思考后,说出其中的规律。教师归纳: 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问题4:观察数轴上的数,试说明怎样比较正数和负数,正数和0,负数和0,负数和负数的大小? 根据以上规定,重点探讨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观察数轴上的数可知:即把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问题转化成比较这两个负数的绝对值的大小的问题。 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以上几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由教师归纳并板书: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问题5:课本第13页例题。 例: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和-(+2) 分析:数字前面有双重符号,应先化简(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比较大小。 解:先化简,-(-1)=1,-(+2)=-2 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1>-2,即 -(-1)>-(+2) (2)-8/21和-3/7 解: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先求它们的绝对值: |-8/21|=8/21,|-3/7|=3/7=9/21 因为8/21<9/21 即|-8/21|<|-3/7| 所以-8/21大于-3/7 (3)-()和|-1/3| 解:先化简,-()=,|-1/3|=1/3 因为<1/3 所以-()<|-1/3| 归纳总结: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和-5;(2)和-||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doc

1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比较大小教案 (附教学反思 )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教案 (附教学反思 )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比较大小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每次分果时,孩子们都喊着:老师我要大的,每一次我都因势利导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让孩子们作比较,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很快能说出那个大那个小, 但当我出示两个一样大的果让孩子们比较时。他们就不知道用语言描述:“两个果一样大”所以在上学期教研课我特设计了此活动,意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2、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找出一样大的物品,并学习描述其特征。 活动准备 1、红色和蓝色的大小盆,大小圆形纸片若干。 2、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 3、一些大衣服和小衣服 4、一些碗 5、一些大果和小果 6、用纸箱自制的游戏箱一个,游戏箱有一个大皮球和两个小皮球。 活动过程 一、比较“大”“小”“一样大” 1、教师出示大盆、小盆各一个,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区分出他们的大小,并能说出:红色的盆大,蓝色的盆小。 2、教师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盆若干,请一个幼儿任意取出一个盆,请另一 个幼儿取出同它一样大的盆。反复再请一些幼儿上来取盆子。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 一、寓学于趣的“抽数卡摆小数比大小”游戏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是比较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的大小。我设计的这个游戏,正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抽数卡、摆数卡的抉择中体会数字所在数位的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小数进行充分的发现、观察、思考、比较、分析,亲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变“厌学”为“乐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丰富”,这体现出了“小游戏,大智慧” 二、巧妙暴露学生的认知误区,突破了教学难点。首先出示的整数部分位数相同,小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小数大,学生猜出了三种答案,充分暴露了学生认知误区,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不能看小数部分位数的多少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而我到此并没有结束,学生们根据已有的比较整数的经验,使学生明白:看小数点的位置,实际就是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多,小数就大,不论小数部分位数有多少。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技巧。

寓“导”于“情”,使学生享受课堂的和谐氛围。在本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之一。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现代化,人文化的课堂。这节课中,教师寓“导”于“情”,变传统教学的“指令性”语言为合作、帮助、关爱性的语言,为课堂注入活力。 三、层次分明,本课主要按几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先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要看整数部分比. 第二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要看十分位比. 第三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的,要看百分位比,并借助观察米尺长度来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练习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数的大小,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全课贯彻边讲边练的精神,及时反馈,并选做课本的一些题目,课上加以指导,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练习的容量应再大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和简单一些。

几分之几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几分之几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能根据图形写出表示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给出两组同分母的分数,在涂一涂、比一比活动中,感悟比较的方法。第一组,已经涂出了结果,降低了难度,有助于学生直观比较。第二组需要学生根据分数涂色,再比较大小,特别是在圆中涂出,既让学生初步体会当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同时,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也就是1,加深对几分之几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做准备。 在活动2中,通过数形结合,类推,经历从多角度思考,得出比较结果的过程,感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互动,懂得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判断。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表示为()。 A.a+2 B.2a C.a-1 D.2a-1 2.已知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厘米和8厘米,要使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最长,那么第三边的长是()厘米.(长度为整厘米数) A.5 B.9C.10 D.11 3.小英把1000元钱按年利率2.45%存入银行,存期为两年,那么计算到期时她可以从银行取回多少钱(不计利息税),列式正确的是()。 A.1000×2.45%×2 B.(1000×2.45%+1000)×2 C.1000×2.45%×2+1000 D.1000×2.45%+1000 4.冬冬掷一枚硬币,他连续掷了3次都是正面朝上,他第4次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A. B. C.1 D. 5.轮船向东偏北30°航行,因有紧急任务,按顺时针方向调头90°去执行任务,那么这时轮船的航行方向是( )。 A.东偏南60°B.东偏南30°C.北偏西30°D.北偏西60° 6.在的上方画,在的下面画,在的左边画,在的右边画。下面正确的是()。 A.B. C. 7.一本书共200页,看了20页,还剩()%没有 A.180 B.80 C.90 D.无法计算 8.实际比原计划的产量增加了18%,把()看作单位“1”. A.实际的产量 B.原计划的产量 C.实际增加的产量 9.如图,聪聪家位于学校的( )。

四年级数学下册 比大小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比大小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显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着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着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只主动的。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我们的课堂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中,学生于对“比较”并不陌生,应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知道哪些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所以,设计“抓幸运星”的活动,充分学生让展示了原有的认知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 兴趣的发生,实际上是学习成功的起点。苏霍林斯基指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贫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感性变得迟钝,课堂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应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图画、编写例题、设置练习,学生才会知道数学知识不是高高挂起的。 由于“比较”产生于日常生活,学生觉得自然贴切,趣味猛增,把学习“比较”看作是自身的需要,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就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又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比较”的问题,体会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乐趣。 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3篇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3篇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1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 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 应用功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 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 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 ‘=’”,“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 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 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 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 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 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 数量,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 授“=”、“>”、“<”及其连接在数字之间作比较的填写方法,让学生做些读写练习,并出示相关练习题。 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 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 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 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 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 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 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 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 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 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3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 页,练习第5、6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 >”“<”和“ =”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 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 以内数的大小,建 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 >”“<”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 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 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 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引导学生学习“ >”“<”和“ =”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 >”“<” 和“=') 1、教学“ =” (1)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 只猴 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 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 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 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 >”(猴子和香蕉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比较数的大小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学生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谋划好“预设”。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一、“预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源于全面了解学生 在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小学阶段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和重点。为以后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后由教师给出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预设”新知教学——准确把握,源于学生的需要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新知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而主动的学习。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比较大小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每次分果时,孩子们都喊着:老师我要大的,每一次我都因势利导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让孩子们作比较,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很快能说出那个大那个小,但当我出示两个一样大的果让孩子们比较时。他们就不知道用语言描述:“两个果一样大”所以在上学期教研课我特设计了此活动,意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2、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找出一样大的物品,并学习描述其特征。 活动准备 1、红色和蓝色的大小盆,大小圆形纸片若干。 2、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 3、一些大衣服和小衣服 4、一些碗 5、一些大果和小果 6、用纸箱自制的游戏箱一个,游戏箱有一个大皮球和两个小皮球。 活动过程 一、比较“大”“小”“一样大” 1、教师出示大盆、小盆各一个,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区分出他们的大小,并能说出:红色的盆大,蓝色的盆小。 2、教师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盆若干,请一个幼儿任意取出一个盆,请另一个幼儿取出同它一样大的盆。反复再请一些幼儿上来取盆子。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2篇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2篇 比大小教学反思范文一: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比大小教学反思范文二: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区分“>”、“”、“”象张着大嘴巴的大鱼,所以叫大于,而“”和“”,什么时候作用“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亲自总结出一些方法,比如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还有,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上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比较大小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每次分果时,孩子们都喊着:老师我要大的,每一次我都因势利导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让孩子们作比较,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很快能说出那个大那个小,但当我出示两个一样大的果让孩子们比较时。他们就不知道用语言描述:“两个果一样大”所以在上学期教研课我特设计了此活动,意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2、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找出一样大的物品,并学习描述其

特征。 活动准备 1、红色和蓝色的大小盆,大小圆形纸片若干。 2、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 3、一些大衣服和小衣服 4、一些碗 5、一些大果和小果 6、用纸箱自制的游戏箱一个,游戏箱有一个大皮球和两个小皮球。 活动过程 一、比较“大”“小”“一样大” 1、教师出示大盆、小盆各一个,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区分出他们的大小,并能说出:红色的盆大,蓝色的盆小。 2、教师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盆若干,请一个幼儿任意取出一个盆,请另一个幼儿取出同它一样大的盆。反复再请一些幼儿上来取盆子。 二、操作活动 (一)、出示大熊和小熊图片,让幼儿说出那个大,那个小。 1、教师拿出衣服请个别幼儿找出大衣服给大熊穿上,找出小衣服给小熊穿。 2、教师拿出果请个别幼儿把大果送给大熊,小果送给小熊。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在引入时我先复习整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小数的大小 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由于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研究、自主总结。但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有目的、有条理有成效,我设置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 如:先让学生:比较下面整数及分数的大小,然后设计1个问题:(你是怎样比较整数及分数的大小?这样引导,目的是想让学生倾向于思考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方法总结做好思考性的准备。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放开手脚,主动探究,给予他们自主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的都能把方法说出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把方法总结归纳完整准确就可以了,然后通过练习使本来不是很熟悉的孩子熟练掌握比较的方法。 我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第一让学生观察彩带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进行大小比较;)第二,人民币的换算写成小数进行比较;第三,通过从数轴上找出两个小数比较大小,然后再观察数轴的变化(越往后数越大)第四拓展深化练习:一张成统计表上四个航模比赛飞行时间让学生给他们排队,从中发现了什么?等类似的题目。正因为本节课内容简单,如果题目单一,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在专心;不过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练习题,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这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1、教材的把握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上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因此在教学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方法上的铺垫。基于这样的知识背景,我认为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的比较应该不难,所以教学过程的处理略显仓促,对学生过度放手,没有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导致知识目标落实不到位。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这后,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要求①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推理论证的过程,能清楚地了解数的排列是有顺序的。学生经历观察、验证等活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评价”等方法进行开放性有序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百数表的排列,从中发现排列规律。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态度,初步培养数感。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更加明确,本课我安排了“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

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整体上讲是成功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的设计较好。新授部分,出示21和41,先让学生猜测到底哪个分数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41大,我把学生的猜测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打上“?”。接着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表示出21和4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验证出猜测是错的。然后利用多媒体进一步直观比较,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之后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表示出一个几分之一,选出几个贴在黑板上,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积极性。多次操作,学生逐渐内化了知识,在操作中提升了对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认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这比死板的告诉学生如何比较更让他们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变成了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概念。只有注重学生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才能让他们获得鲜活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验证部分,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希望先进能带动后进。完成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但没有取得实效。一是怕时

间不够,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时间;二是因为公开课,孩子们比较拘束,没能讨论起来。使得小组合作变成了形式。 三、讲得过多,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验证部分怕时间不够,只询问了一位同学就急于得出结论。没有多指名几位同学回答,看看其他同学的答案是不是一样的,也许其中就有错误的答案。没能找出错误答案,拿出来分析讨论,让学生突破难点。 最后一个活动,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几分之一并贴在黑板上进行排序。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上台排序,而是由我自己完成的。这个部分没有处理好,应该让学生上台将图形进行排序,并用分数表示出来。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重点概念没有板书。“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这句结论只出现在课件上,没有板书,这是一个较大的失误。可能因为是公开课,当时有点紧张,只要求学生齐读了三遍,没有及时板书,发现时也没有补救。说明课堂教学还不够成熟,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还要更细致,要预演,才能将课上得更好。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 一、以游戏的形式教学,非常适合低年级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在开始学习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分两大组进行比赛的游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两大组派代表上台抽数按游戏规则来放在个位、十位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大小的方法;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新知,又能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新课时,我从学生喜爱的故事入手,小学一年级毕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将例题设计改成两个猫咪进行比赛的对话,引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 比较大小首先从比较两只猫咪钓鱼开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新课的教学过程和做一做中都反映出转化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的熏陶。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不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足的地方: 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但没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表现在行为上、思维上、情感上的积极参与。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编人教版数学一上《比大小》教学设计、反思

2、《比大小》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 【教材分析】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准备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多少这一内容,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节主要是通过创设猴子分水果这一童话情景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同时,认识“>”“<”和“=”三个数学符号,会用这几个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比大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3种水果,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复习旧知。 (1)认读1~5各数。 (2)排序。 ①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②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③同桌相互检查、纠正。 2.看图听故事。(课件展示) 老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一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有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探究新知】

一上《比大小》反思

《比大小》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抓住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动物的心理,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个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协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准确使用它们呢?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1、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增强训练; 2、易混知识没有按重点作为区分。理解并区分大于、小于号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却简单地认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所以在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两个符号。在练习时,有好多孩子都混淆了,因为知识掌握不扎实,到了最后,练习也没有按时处理完,结果导致学生虽然理解了两个符号,但仅仅也就是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至于它们到底什么时候用才是准确的,学生

无法感知。应该在理解了两个符号之后就实行区分,让孩子们观察俩个符号的异同,说一说记忆方法,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符号的应用。 3、我觉得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即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的激情去染升。 4、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掘利用教学资源,认真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注重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中班数学《比大小》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比大小》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分辨大与小。 2.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皮球、箩筐各一个,大小苹果若干、树一棵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2.看小青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呀?(出示皮球) 二、观察初步认识、感知大与小 1、有几个皮球呢?(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带来几个呢?哪个大呢?哪个小呢?(学说大球、小球) 2、谁会用手势做一做大球的样子?那小球的样子可以怎么做呢?(一起学一学) 3、游戏大与小。 师:大球。 幼:边说边做动作。(教师说的速度由慢到快) 4、比大小 (1)老师和幼儿比大小手,谁的大?谁的小? (2)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比一比手、鞋、衣服,看看谁的大/谁的小?(亲子同乐)(3)幼儿自由交流。

(4)邀请幼儿在大家面前讲一讲。 师:你是和谁比的?比了什么?谁的大呢?谁的小呢 (5)游戏《拍手、跺脚》(亲子同乐)师:“大手拍”(家长拍三下),小手拍(幼儿拍三下)小手大手一起拍(家长幼儿一起拍)跺脚的方法同上。 5、找大与小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金鱼、蝴蝶、树、箩筐、……) 三、游戏。 1、《吹泡泡》。(亲子同乐)幼儿和爸妈一起游戏,“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幼儿和爸妈慢慢的往后退。“吹成小泡泡”时,一起往前走。 2、摘苹果。 师: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出示苹果树图片)这是什么树呀?树上结满了什么样的苹果?红红的苹果有大有小,想不想摘几个带回去呀? 师:但要按要求摘,假如摘错了就不能带回去,摘对了才能带回去呀,摘到的可以存在爸妈那里。 幼儿按要求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大大”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 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相同,都是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但是学生在初学 小数时,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会认为 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0.3<0.29 4.784.8。因此,比较小数的大小主要应解 决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二是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 间的联系,为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作好铺垫。课始,出示了四道比较大小的题目:256○43 789○880 8670○8547 9456○9407每一道题目都不断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首 先从位数不同进行比较,然后位数相同,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当最高位相同,就比较它 们的下一位。通过复习旧知,学生对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就有了非常清晰的比较步骤,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联系已 有知识进行比较大小。 2.情境创设,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你 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这一数学问题,学生非常轻松的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排出每位同学 的跳远成绩。学生能排出名次,可是如何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我采用了追问式的教 学步骤。首先从谁排第一名?为什么?使学生得出因为 3.05米2.□□米,也就是先比 较它们的整数部分,然后追问谁排第二?为什么?从而得出2.93米2.8□米,也就是整 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在这样一步步的追问中完成学生对于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 推导,最后让学生全面梳理整个比较过程,说一说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对 比整数与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问题:是否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呢?通过学生举例验证,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由此突破学生存在的误区。 不足之处:练习中的排列大小的题目过于简单,以至于学生对于练习十中的第7题,由于小数数字的相近,导致错误率较高。再教设计:备课不仅要备新授内容,还要重点备练习,给学生设置难度高一点的练习,让学生遇到问题知道如何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