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

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
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

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

陈强5134139022

摘要:二战之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篇论文就二战前后日本科技政策与形势对比,介绍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并总结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战后日本、科技、改革、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作为一个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追赶很快,但比起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科技水平还很落后。二战期间,在一切为战争服务的统制经济下,科技发展严重畸形,科技水平在战后初期跌倒了谷底。1945年日本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与美国相比,造船工业落后30年,钢铁工业落后20到30年,即使是原来比较发达的纺织工业也落后10年。当时,日本与欧美的技术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日本在战后初期几乎不存在欧美在战前及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等工业,相关的技术更是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日本战前就已经发展起来的钢铁、纤维工业也因为战时的孤立而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之间拉开了较大的差距。二战之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篇论文就二战前后日本科技政策与形势对比,介绍战后改革对日本科技的影响,并总结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和天皇制官僚军事机构的专制政治体制,其显著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军事特性。日本这种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科学技术体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落后性和军事性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战争作准备的相当长时间内及战争期间,军国主义思想充塞人们头脑,一切都服从于、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不例外。因此,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陷人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体制的畸形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科技体制逐步演变成了战时军事科技体制,并以此来规范科学政策的研究制订及科学技术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战争的需要,结果导致了科技体制的畸形发展。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都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尤其在军事技术方面单一畸形发展,这从陆军兵器制造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为100计算,1931年至1936年,陆军兵器制造只占4.8%,而1937年至1941年就剧增至39.5%,1942年至1945年更跃增至55.7%。相反民用产品如纤维、纸张、食品等生产,1940年8月与前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9%,7.2肠,39%。科学技术研究

和应用的单一发展,产品趋于纯军事用品,造成了科研与应用、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等方面关系的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2.科技的极大殖民地性。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的国家。为了军事侵略扩张的需要,面对落后的科学技术,日本不是千方百计地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愉窃、抄袭、仿造西方的科学技术。例如,侧距仪、透镜质量、双筒望远镜、照相机等技术都是继承战前军事技术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军事技术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欧美先进国家的技术基础上的。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它自身的科技独创性极少。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学史有一个必须给予特别注意的重点,这就是日本科学技术的殖民地性。”①这种殖民地性对建立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是极大的障碍,给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3.科学领域内强大的官僚、学阀性。由于受天皇制国家性质的影响,日本的科学技术机构、科研人员均完全受控于封建军事官僚、学阀、财阀手中,致使某些技术陷人了狭隘、低级甚至伪科学的地位,学术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学技术领域内弥漫着一股强大的官僚、学阀性。学术领导大权完全操纵在少数学阀手中,他们不顾科学的真理性和严肃性,一味投封建军事官僚们所好,致使日本科学技术完全变成了封建军事官僚、资本家和学阀们手中的独占品,这给日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是促使日本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日本的科技与政治、经济等一样一片萧条。然而日本人经过痛苦的反省后,面对现实,勇敢地走出怪圈。这个“现实”首先表现为前述种种“误区”,其次是由于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所导致的资金、人才、设备等等的严重匾乏,最后是科技的发展要受制于来自占领国(美国)的强大左右力,在具体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民族自尊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战争一结束,日本就在美国的“帮助”下,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科技的正常发展。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的军事占领,占领军司令部(GHQ)成了日本政府的太上皇。美国在对日占领期间,实行了非军事化、民主化、导入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三大政策。美国实施三大政策的目的虽然是为了限制和控制日本,使日本永远不再有与美国抗衡的力量,但客观上却积极推动了战后日本科技的发展。

(1)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具体来说,美国一占领日本就解散了日本为战争服务而建立的科技动员体制,从而禁止日

本搞军事科技研究。美国解散了日本在战争期间进行技术动员的核心机构——内阁技术院,禁止了飞机、雷达、原子能、放射性同位素分离等方面的研究,回旋加速器也被怀疑跟研究原子能有关而被毁坏投入海中。②美国的非军事化政策,使日本的科技发展由为战争服务转向了为和平建设服务的轨道。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虽然提出了日本再军备的要求,但在战后日本和平主义势力的努力下,科学技术界主张禁止发展同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呼声非常强烈,最终日本走上了“轻军备,经济优先”的和平发展道路。由此,日本的科学技术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民主化改革

民主化改革包括农地改革、劳动改革和解散财阀,被称为“三大民主化改革”。其中,解散财阀的民主化改革进行的不够彻底,没从根本上触动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条件的平等化。以解散财阀为起点,战后的日本形成了既平等又激烈的自由竞争环境。这种竞争环境造就了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军——积极追求技术进步的民间企业。在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日本原有的科技组织体制也进行了改革。美国占领日本后,认为必须解散原有的科技组织,按照美国的科技组织体系来重建。当时,隶属于内阁的学术研究会议未经抵抗就解散了;日本学术振兴会虽然也被解散了,但还保有实力,1967年作为特殊法人又复活了;帝国学术院改名为日本学术院,作为一个名誉组织保留下来。从总体情况看,三大民主化改革虽然进行的不彻底,但却消除了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对日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基本上实现了经济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这不仅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体制幵辟了道路,而且为经济恢复和其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就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而言,相关改革对日本后来形成以民间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合作为特色的日本科技研发体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3)导入竞争机制和科学管理

由于战后初期的特殊情况以及经济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日本继续延续了战争期间的统制经济,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以GHQ为太上皇的日本政府的掌控之下,并没有形成企业之间相互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由于缺乏竞争,很多企业无所作为,不思进取,普遍处于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状态。因此,日本的产品质次价高,根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为

了改变这种状态,1949年日本政府按GHQ推行的“道奇计划”,在控制财政赤字、实现综合财政平衡的基础上,强行导入了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自由竞争。道奇计划的实施虽然稳定了财政规模,消除了恶性通货膨胀,但由于企业普遍没有适应市场机制的能力,也产生了一些后遗症,形成了所谓的“稳定恐慌”。③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特需”大量增加,才为日本企业注入了一副强心剂,带来了所谓的“朝鲜战争景气”。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导入美国的科学管理方法的运动。为了满足美军要求的质量标准,扩大军需物资出口,日本企业开始重视质量管理。随着出口的扩大,质量管理运动在广大日本企业中深深地扎了根,并逐渐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质量管理。美国向日本导入竞争机制和质量管理,虽然是为了把日本建成为在亚洲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的防波提,但却积极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成长,也为日本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④除三大改革外,日本选择性的引进技术和技术改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急需的重要的技术项目引进。首先,通过1946年实施的“倾斜生产方式”和1947年制定的差价补助制度,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机械工业、煤炭工业以及钢铁工业的技术引进上。其次,重点引进符合当时日本国情的技术,并加以改良。而在立法和政策措施方面,日本政府首先通过法律手段,制定和实施《外资法》和《外汇管理法》,重点扶持了有利于实现重化学工业化以及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促进了这些部门和产业的技术引进。其次,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制度上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资和引进技术的积极性。另外,为了促进研究幵发活动,日本政府以低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向企业的研发部门提供贷款。这些措施都极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日本科技不仅从战后的一片萧条中恢复过来,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借鉴。其一,让本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击、成长,发展科技的目标始终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于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二,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民的科技意识;其三,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要敢于牺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注意“国产化’,树立强烈的“输入是为了输出”的科技竞争战略意识;其四,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使之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其五,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①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第200页,科普出版社

②中山茂.战后日本科学技术史[M].第一版.岩波书店,1995. 19.

③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5.

④冯昭奎、张可喜.科学技术与日本社会[M].第一版.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3.

战后日本教育政策

战后日本教育政策刍议 摘要:战后的日本在“废墟”中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其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战后日本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除军国主义教育、实行民主主义的教育改革阶段,确立战后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阶段,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日本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abstract: japan se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rom the “ruins” after the war,and gradually realizes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is,in which educ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undergoes several stages: : remove militarism education, democratic socialist stage,establish the post-war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ion system stage, and economic recovery and high speed development stag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dopts different policies, obtains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each stage. 关键词:日本战后教育政策教育基本法 key words: japan post-war, education policy, the basic education law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社会凋敝,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一、2003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1.人才价值观的转变与新大纲的出台 现在的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技术强国,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有现成的样板可以模仿了,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探索出一条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诸方面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新路子。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日本力图进行新的教育改革,确保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因此,日本传统的人才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转变,它迫切需要一大批富于人性和构想力、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领导组织能力的新型高素质的人才。 在90年代末,日本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在1997年11月进行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报告》中提出了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①要培养富于人性与社会性、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自觉性;②要培养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③在宽余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充实个性教育;④各学校要开展能激发创造方法的教育。按照这个指导方针对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于1999年3月颁布了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人才价值观。就数学教学大纲说,新大纲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减少了授课时间,小学减少142学时,初中减少70学时,高中的授课时数也有所减少,增加了数学实践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2.新的数学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中,对现行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调整后重新确定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有关数量和图形的算数↑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能力,同时,注意活动的乐趣和数学处理的好处,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用于日常生活的态度。”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理解关于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规律,获得数学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提高对事物的数理考察能力,同时,了解数学活动的乐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态度。”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的理解,在提高用数学方法考察和处理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基础,同时,认识使用数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好处,培养积极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的态度。” 在这次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宽余的作业、操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充实感,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数学课程改革的实例为说明问题简单起见,这里只介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某些内容。高中基本上在维持现行课程结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关心和特点,全面地考虑到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和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重新检讨了数学课程内容,并在安排课程 ↑日本把小学数学叫做“算数”。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日本战后复兴期から高度成长期までの経済政策及び効果

日本战后复兴期から高度成长期までの経済政策及び効果 一.戦後の経済改革 1945年~52年の占領軍の厳格な指令と統制のもとに、日本の民主化を目的とする一連の経済改革が実行された。これらの改革は厳密な意味では日本の産業政策とは呼べないが、これらの改革こそが戦後日本の競争的枠組みを形成する上で決定的な役割を果たしたのである。一連の改革のうちで主要なものは、「財閥解体」、「農地改革」および「労働民主化」であった。 二.復興期 日本経済が疲弊しきったこの状況下で政府が採用したのが、1946年~48年の「傾斜生産式」であった。この生産体制は、限られた輸入原料と政府資金を重要戦略産業に配分することによって、戦後経済の俊敏な再建を図ろうとするものであった。この傾斜生産方式によって石炭の他産業への割り当てが可能となり、経済再建の過程への速やかな移行が可能となったことは否定できない。しかし、傾斜生産方式による資源配分は、必ずしも経済効率性を保証す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実際、石炭および鉄鋼の生産拡大は、きわめて高い費用の下にようやく可能となったのであって、政府は高い生産費と低い公定価格のギャップを埋めるため、巨額の「価格差補給金」を供与せざるを得なかった。それに加えて、復興金融公庫は日銀引き受けによる復金債券発行という方法で資金を得ていた。傾斜生産方式のこのような金融的メカニズムが深刻なインフレ圧力を生むことは自明であった。 当時は円の過大評価と考えられていた固定為替レートと国内の基礎物資の高い生産費を前提として、資源のより効率的な利用と新規産業の育成を図るためには、なんらかの包括的な措置が必要であった。この要請に応えて、49年12月に合理化推政策に関する合意を政府,民間企業,労働者間で形成する目的をもって「産業合理化審議会」が通商産業省によって設立されたのである。これにより、主要な産業政策の策定に先だって民間と政府官僚との間で意見交換が行われることになり、民間主体が非公式な形で政策形成に事前に参加する道が開かれたのである。 さらに、「外貨法」が制定され、これらの法律によって政府は、外貨,輸入割り当て,資本流出入の管理等の直接的統制権限を手に入れた。こうして確立された規制の枠組みの中で、産業合理化のための様々な試みがなされた。重要戦略産業の指定を受けた産業内の企業を無差別的に優遇した傾斜生産方式とは対照的に、この時期の産業政策の重点は、対象とされた産業内で技術的優位にある企業を選別的に優遇することにおかれた。この合理化政策によって生産性は確かに向上したが、デフレーションとそれに伴う非効率的企業の大量倒産、失業率の上昇といった大きな犠牲を払わねばならなかった。 ところが、1950年に勃発した朝鮮戦争によって、これらの問題は一掃され、繊維、化学、鉄鋼、機械、非金属、木材、の各産業において、輸出、生産、利潤、雇用のすべてが急速に拡大し特需による外貨収入は、国際収支の天井を押し上げた。長期的な観点からいってさらに重要なことは、この戦争が設備投資と技術革新とを促進する効果を伴ったことである。特需に応ずるための重化学工業部門の拡大と米軍からの技術供与が、多くの産業に外国技術の導入と生産能力の拡脹;更新の動機づけを与えた。こうした事情を背景として、戦後日本の産業政策の原型が明確となってくる。以上のような流れから戦後の廃墟と化した日本経済から力強い離陸を遂げ、高度成長期へとはばたいていったのである。 三.高度成長期 1960年代を通じて、民間設備は投資技術的に刺激されつつ急速な成長を持続した。この時期はいわゆる「高度成長期」であり、また日本の産業政策の「全盛期」だったともいわれている。60年代の平均実質成長率は、11.6%であり、わが国の産業構造は第一次産業から第二次産業へ、軽工業から重化学工業へと革命的な変貌を遂げた。また、高度な技術をもつ大企業からなる先進工業部門と、農業や中小企業からなる後進部門との格差はいっそう広がった。こうした不均斉な発展を補正するため、政府は農業および中小企業の近代化政策にも着手した。 通産省はまた、民間設備投資、生産分野の調整や企業合弁;事業共同化を推進しようとした。規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3.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 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背景;特征分析;评价;教科书改革 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80 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 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2000 年3 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变动 1.课程领域的划分与年总课时数的安排: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原分为“各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个领域,高中为“各学科”、“特别活动”两个领域。新的课程方案增加了“综合学习”领域,并使这一领域成为与

战后日本教育改革探析

毕业论文 2012级 题目战后初期日本教育改革探析 专业)历史学 学生姓名黄健 学号2012111129 指导教师韩慧莉 论文字数10000 完成日期2015年6月 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印制 目录

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2) 一、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 (2) (一)教育法的完善 (2) (二)教育思想的转变 (3)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特点及成因 (4)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 (4) (二)美国的影响 (5) (三)改革的实用性 (6) 三、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6) (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6) (二)教育公平和社会民主的进步 (7) (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战后初期日本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战后日本将教育问题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关系重大的现实问题。战后日本教育改革采取了经济、法律和制度各方面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鲜明的实用性等特点。对日本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战后比较成功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教育,措施,实用,深远的影响 The reform of Japanese Education after the War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Japan after the war is not only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but also a real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After the war, the reform of Japanese education adopted the measures of economic,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measures, and it also presented the government's high degre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al and so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Japan is a far-reaching, and it i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fter the war. Key words: education, measures, practical, far-reaching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在美国教育的影响下,完成了民主化改革,成为日本战后崛起的外部条件。而战后日本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重视国民的智力和人才开发的教育工程,则成为日本成功的内在因素。这次巨大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改变了日本的教育界现状,可以说无论是对日本社会亦或是如今处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中国都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与启示意义。另一方面,国内外很早就对日本战后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并且当当前有着较大进展,但是纵观文献资料,多数研究学者往往只关注其教育改革中的某个部分,而对整体的阐述较少。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整体上概括战后日本教育的内容与发展趋向、影响,借此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下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有所启示。 一、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美国的指导下进行了教育的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日本的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法的完善 1890年10月30日颁布的《教育敕语》,长期以来作为日本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教育敕语》是国家至上和孝亲伦理的奇妙混合物,而且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军国主义教育变本加厉地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服务,培养所谓“忠顺臣民”,训练扩张侵略的士兵。”[1]二战结束,日本战败,被美军所占领,在1946年3月,美国派来了“美国教育使节团”,对日本的教育进行了考察,并提交了考察报告书,报告书中提出了下列主要内容:“教育目的要重视个性发展;编制课程要以学习者的兴趣、经验和能力为根据;废止教科书国定制;建立民选的教育委员会制度;初等和中等教育学制确定为六三三制,男女同班;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取消学费;高等教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

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

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近二十年来,日本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师范毕业生能找到教师工作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里也随之不断减少,到1999年仅为32%。为了适应现实,从1998年开始,教师教育机构在三年的时间里,从15000减少到10000所,其4J,大部分机构改变了目的(不再是为了教师资格认证)。2001年所有学教育的师范生中大约有40%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与教师资格无关。小的教师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合并,他们希望通过合并来丰富自己的专业项目,以扩展课程,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 国立大学私有化:国立大学在2004年全部实现私有化。私有化以后,大学更自由了,但是也必须自负盈亏。政府的支持不断减少,迫使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不断减少招生和员工,严重影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 (二)教师教育课程和资格认证 认识到日本传统教育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以后,教育大臣强调指出.有必要鼓励“生育热 情”,并在与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商后,从1996年起把这一点作为了教育政策的核心概念。其首要任务就是将新、老教师培养成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 在教师培训和认证方面最近的进展是, 1 997年引进了一项《爱心体验特别法》(即eciall*aw on Caring Experienccs)。根据该法,1998年后入学的大学生.想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帮助残疾人和老人,有至少7天的爱心体验。其目的是使小学和初中 的教师认识到社会意识和人类尊严的重要性。 1 998年日本修订了教师认证方式,包括为了应付日本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爆炸 事件、校园暴力、拒绝入学等,提高专业科目的重要吐。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为了适应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包括训练教师独立、积极地处理工作问题和学生烦恼的能力。在教师认证体系中,教学科目从40个学分减少到20个学分,相反专业科目的学分从19个增加到31个。同时,在内容上强调教学职业的重要性,一系列与环境保护、人类种族、老龄化社会、促进和平有关的课程变成了必修课。此外.计算机的使用和新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变成了必修科目。 另外,允许校外人士参均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的可能性扩大了。特殊认证体系的文施使引进校外专家成为可能。这项改革的目的是彻宽课程的J “度,满足更广泛的核:会需求,提供至丰富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高个,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环境”。但是,特殊认if 体系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有限的几年内发挥作用。 为了使这种LA让更有效,必须去除它的阶段性c巴前,人们把级普通证书看作足获得 教师资格的标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期望以高级普通证书为标准,因为为了应对口本学校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有必要为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课程,使他们有机刽效离教学进行短期的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专业学校(研究生水平)有望在2006/f开办。 将增加初中教师初小学教师之间的弹性认证‘,这样初中教师就可以转为小学教师,有利J ;小学一终科目(如科学)的教学。因为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对这些稠圈并不足很擅长。

二战后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的经验及其启示

2011年12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11-13 作者简介:刘建发,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制保障研究”(编号:0804014B )的阶段性成果。二战后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的经验及其启示 刘建发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财政与会计研究基地,湖南长沙) [摘要]在分析二战后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的启示。[关键词]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中图分类号] G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225-02 一、二战后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的主要历程(一)制定《教育基本法》,规定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本质问题。1947年日本颁布《教育基本法》第3条规定:“所有国民一律平等地享有与其能力相应的受教育的机会,在受教育上不因人种、 信仰、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及门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对虽有能力但因经济原因而上学困难者, 必须采取奖学金的办法给予帮助”。第4条规定:“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所设置的学校实行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从而解决了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本质问题。 (二)制定新的《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保证义务教育财政的投入。1952年日本制定了新的 《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新法规定,都道府县支付的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资额的1/2由国库负担,教育中最重要的经费之一即教材费为国库负担;在特殊情况下, 通过平衡交付金制度,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支付,从而及时纠正了偏差,保证了义务教育的顺利发展。 (三)制定《地方交付税法》,确保义务教育投入来源。1954年日本制定了《地方交付税法》,将地方财政平衡交付金改为地方交付税。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义务教育经费财源, 除国库负担费和学费收入外,通常是靠地方自治体固有的税收和地方交付税来筹措的,地方交付税制度就是测算地方自治体的各种行政费的财政纲要。然后根据这种财政需要和地方上的税收情况,加以比较,地方自治体的不足部分,通过拨给地方的交付税来填补。 (四)制定《公立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扩充国库负担补助制度。1953年日本制定了 《公立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 。这是日本政府对学校建设所采取的紧急对策。他规定,公立学校设施灾害维修费由国家负担2/3;公立学校战灾维修费由国库负担1/2。国库支出金中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由中央直接拨给地方教育委员会,然后由地方教育委员会分配给学校,从而保证了义务教育补助的专款专用。 (五)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推行国库补助制度。1954年制定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该法规定,为振兴偏僻地区的教育, 中央财政补助市町村下列项目所需经费的一半:完善学校的教材和教具,教员的进修;教职员的住宅建造及其他生活福利;体育和音乐教育设施的配置;师生的保健;为便利学生上学采取的措施。该法还规定,对在偏僻地区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应发给地区津贴等。 (六)制定《学校图书馆法》,保障学校图书馆的经费。1953年日本制定了《学校图书馆法》,该法是鉴于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 它规定中小学和特殊学校的图书馆和图书所需费用,由国库补助1/2,从而解决了中小学学校图书馆的经费问题。 (七)制定特殊教育投入的特殊法规,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公平。1954年制定了《关于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及养护学校入学奖励的法律》,1956年,日本制定了《对就学困难儿童给予奖励的国家援助法》 ,从而确立了日本对这些特殊学校的儿童实行教科书费、供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国库补助制度,采取社会保障和教育扶助相结合的一元化措施。这是对特殊教育所采取的特殊政策。 二、二战后日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保障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费用国库负担法》等十多项法律和法规,保 5 22

日本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4232483.html, 日本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红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在这个信息时代,与英语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增多,但是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外语变得越来越重要。日本的语言文化跟我国类似,近几年里,日本在英语教育,包括师资,教学活动,以及考试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口语的测试,同时注重学生与国外学生的交流。 [关键词] 日本;英语教育;中国 一、日本传统的英语教学 说到日本的英语教育,应当从其萌芽期说起,当时日本长期遭到英国战舰的入侵,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角度考虑,实施英语教育,在其成长期,连同法语,马来语等都列入选修科目。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被视为敌人的语言,许多人排斥学英语,二战结束以后,英语又被列入必修科目,选修英语的学校越来越多。但目前,日本到中学阶段才开设英语教学,而且随便走进一个日本中学英语课堂,听到的都是日语,中国英语课堂上所沿用的情景教学也很难看到,而且只有公立大学和私立重点大学才把英语成绩作为招生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阶段也没有全国性的英语等级考试,那英语教育的随意性不可避免,诸多因素导致日本国民对英语不重视。而且考试也是侧重语法和阅读,听说能力相当的薄弱。 二、日本的英语教学改革 首先,改革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英语教学提前到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英语会话课。在课上,教师通过英语故事,歌唱,游戏及简单的日常会话,让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发音,并通过各种英语交流活动,让学生从小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日本在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编选上要求适应国际化的形势,增加国际交流的内容,以有利于推进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对句型、语法及词汇等进行精选,让学生学到那些进行语言交流所必需的内容,并因材施教,进一步实施小班计划。 其次,改革考试方法。日本高中可利用周六在该校实施全国统一的实用英语技能检定(英检)考试,类似于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考试,但难度大得多。仅以高中二年级为例,级别属于准 2级,英文能力要达到词汇量 3600,了解日常生活所需一般性的英语,并能用口 语表达。考试分为两段,第一段笔试 65分钟,听力约 20分钟。第二段个人面试(约 6分钟)。测试“语汇、惯用语、文法”、“阅读”、“作文”、“听解”以及口语,及格率为 30.7%,“英检”于 1994年起高中认定学分,此外英检还可作为大学入学的成绩采纳与学校学分的认定。 另外,聘用外籍英语教师,采用 TT教学方法。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从二战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下面分点论述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1.2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化。战后的日本接受了美国占领军长达6年的控制,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这两个组织机构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的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从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战后人日本教育改革

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摘要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至今历时了约六十年的时间,是继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后的又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教育改革。此次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中、高级科技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关键词战后日本教育改革教育体制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论面积,仅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论资源,十分匮乏;其可居住面积上的人口密度已居世界首位,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再加上一小撮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所挑起的战祸,把日本推向了灾难性的深渊。由于战争,使日本45%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死伤546万人左右,许多大城市几乎化为灰烬,工业设备的1/3被破坏,经济陷入了瘫痪的境地。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如此。正如《日本人》一书的作者埃德温.赖肖尔所说:“被烧光的不仅仅是城市,人民的心也被烧光了。”[1]用“武士道精神”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解体了,日本国民的思想陷于极度混乱之中,本来谨小慎微、奉公守法的日本国民,现在却惯于违法乱纪,犯罪、流氓、扒窃、凶杀、自杀……不一而足。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举国一致,奋发图强,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扭转了全面崩溃的国民经济,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在此基础上又实现了现代化,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人们在议论、在探讨,这样一个资源贫乏、人多地狭、千疮百孔的战败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惊人的经济奇迹呢?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日本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是日本长期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正如原日本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所说的那样:“明治至今,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次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达。” [2]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也说:“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必须造就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保证。”[3]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世界万物中,人的因素第一。而在人的因素中,具有高质量的人的因素尤为重要。有了高质量的人的因素,就可以弥补一切不足,而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高质量的人的因素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重视教育改革,狠抓教育改革和人力的开发,才能如愿以偿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在提高人的能力上狠下工夫,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主宰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人。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根据日本的国情,扬长避短,随机应变,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面临毁灭的日本经济,起死回生般地重新振兴了起来。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的确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酝酿,对偏离了民主主义的军国主义教育开始了改革。1947年3月31日同时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就是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此次教育改革,在日本教育史上被称为第二次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一、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国民学历水平 1946年3月5日,美国占领当局派遣教育代表团到日本,和日本有关人员会谈了约一个月以后,于3月31日向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提出了报告书。报告书对日本教育提出了全面的改革建议。1947年3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教育基本法》。该法案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培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

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4)在经济方面,日本从美国那里得到了最为有利的援助以及技术、资金和市场。同时,实现媾和及结束占领之后,又依靠与美国建立的日美安全体制,减少了军备负担,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恢复和重建经济上,可谓“一举两得”,日本政界要人小泽一郎得意地总结说“: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筑起防范共产主义势力的护波堤,很重视日本。本来应该由日本为维持和平与自由而承担的代价,由美国代为承担了。如果当时日本承担了相应的代价,它要想达到今日的繁荣程度是不可能的。”(5)在外交方面,日本在早期媾和、加入国际组织、享受自由贸易体制的优惠、恢复对外关系、直至跻身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等方面,都得到美国的鼎力相助。 第二阶段(50年代初)恢复主权、重返国际舞台的对外政策 50年代日本“增强国力,重返国际舞台的对外战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与自由主义各国协调、坚持作为亚洲一员的立场的“外交三原则”,为战后同本对外战略的发展,为日本走向大国化奠定了基础。在思想上坚决反共的鸠山内阁,为了消除苏联对日本的潜在威胁,减少吉田内阁对美—边1到政策给日本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前提下,恢复了日苏关系,使日本避免了过早地介入冷战对峙风险,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960年新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使日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重视政治、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50年代日本提出“以联合国为中心”,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