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一、单选题

1. 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A. B.

C. D.

2.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 电影

B. 电话

C. 报纸

D. 铁路

3.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A. 《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 《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 《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 《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4.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 有线电视

B. 无线广播

C. 卫星电视

D. 互联网

5.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是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6. 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60年代

B.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但信息不能即

末时反馈

C. 因具备传播信息的功能而被称为神奇的

“第四媒介”

D. 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费用昂贵

7. 网络的消极作用是()

A. 网络信息量大,开阔了人们的视

B. 网络可以购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 网络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D. 网络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8. 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本报创刊于()

A. 1872年

B. 1873年

C. 1874年

D. 1875年

二、材料解析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1874~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之战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发现,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传媒之外

又冒出一个“网络媒介”,尤其是有些商业网站在网上发布新闻,吸引着大批的网民,大有后来居上、取传统媒介而代之的趋势。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种意见认为,采访和发布新闻的工作应当由传统的新闻单位来承担,非新闻单位所办的商业网站无权发布新闻,尤其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商业网站在网上采访和发布新闻,不是坏事情,应该加以保护。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说出理由。

【答案】

一、客观题

1. D

2. C

3. C

4. D

5. D

6. C

7. D

8. B

二、主观题

9. (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短命,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刊业遭受重创。

10. 同意第一种意见:由于新闻的政治性、政策性强,新闻的发布媒介要有严肃的政治态度,严谨的审查程序,而网络信息常常具有随意性,这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会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同意第二种意见:新闻虽然一部分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但更多的新闻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的新闻,这也是大多数百姓需要了解的。通过网络发布这些新闻,能够及时地向百姓传递信息,服务生活,非常便捷有效,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所以,商业网站采访和发布新闻,应该加以保护。

(如提出其他合理性的建议,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 《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2.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众化”“最先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媒介是报纸。

3. 由图表信息可知,《申报》对国内和国际的时论比例较大,而对本埠的时论比例较小,可见《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4. 互联网不仅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速便利、费用低廉的优势,故是最佳的选择。

5. D项表述错误。互联网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

6. 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并准确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和作用。如本题,A项时间应为1994年,20世纪60年代末是互联网诞生的时间;互联网高度互动,信息即时反馈,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故B、D两项错。

7. 互联网的出现,更多的是积极作用。如网络信息量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网络可以购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等。故A、B、C三项均属于积极作用。而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这是其消极作用。

8. 《昭文新报》由艾小梅创办于1873年,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本题纯属于时间记忆性题目,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仍然是必要的。

9. 略

10. 本题属开放型试题,在回答时,可以同意任何一种意见,也可有自己的新的意见。但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意第一种意见,要从新闻的政治性、政策性、严肃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同意第二种意见,要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新闻的广泛性等角度进行思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