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作业文档

亚历山大作业文档
亚历山大作业文档

运用史料立体把握亚历山大东征

一、课下请学生搜集亚历山大的轶闻趣事如亚历山大灯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及与亚历山大名字有关的事迹,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史的信心,让学生觉的世界历史也就在我们的身边。

用课件把亚历山大的生平简单让学生了解。“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等豪言壮语,这足以证明亚历山大的野心——征服全世界。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具有大略,非常勇敢,受国良好的教育,师从亚里士多德,仰慕希腊文化,怀有统治全世界的野心。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实现梦想,他进行了东征,希望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促成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短短的几年,就把马其顿发展成马其顿帝国即亚历山大帝国。

二、用课件讲述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和区域,多媒体课件出示《亚历山大东征》的活动地图,指图讲述东征路线和帝国的疆域,并作如下讲解: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进一步指出: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适时的用课件展示出亚历山大灯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与其名字一致的历史遗址。运用课件形象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形象认识与掌握。

三、运用材料了解东征的目的

“男人的伟大就在于不断的扩充疆土,不断的增加权力,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亚历山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设问:虽然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目的如此,

那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运用材料了解东征的影响(重点)

材料一:他向南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将攻占了大马士革,从大流士的军械库里获得大量战利品。他亲自率领部队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了推罗城,把推罗城的3万居民卖为奴隶。

材料二: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灾难,是一次掠夺性的战争。东征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古代东方文明,战争的破坏性是巨大的。

材料三: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之后,带头迎娶了波斯国王的女儿,在结婚典礼上,他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下令让3万名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兵法。

材料四:随着东征的进行,很多希腊人迁居东方,或经商,或做官,甚至以移民身份居住东方。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亚历山大所建,它吸引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东方城市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等等。

可以看出东征除了是灾难性的破坏之外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多种文明的交融。

这里学生可能不理解:东征的本意不是传播文化,仅仅是战争的目的,但却提供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此处可调动学生以前的知识积累,结合唐朝的例子,唐朝文化对别的国家的影响,说明通过东征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再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会随着战争的结束慢慢消失,而战争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却是持久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生辉,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出现了

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著名科学家,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大规模暴力给人们造成的后果,战争中有着现实破坏性但也推动了文明的融合。

我想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史的教学,分析人物的事迹和意义等都是学习的重点,教学处理不应该是突兀干瘪更不能是照本宣科的的,恰到好处地运用史料以及联系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一切论从史出让自己分析体会归纳提升,把纵向的历史事件放在的大的世界历史环境中来认识,一切人物的评价与认识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亚力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的危害力及影响力 亚历山大作为古代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后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进步的一面,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反面和消极的影响。 一:亚历山大东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亚历山大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 亚历山大:“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二: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的交流,加快了各地文明成果的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首先,为了让学生了解亚历山大大帝,我首先从他说过的话入手,让学生进行客观的辩论,从而对这位驰骋一时的帝国之君有了一个客观的了解。

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帝国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反马其顿起义之后,便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还把从波斯金库中获得的金银铸成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铸造的银币。 亚历山大在帝国内要求人们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的兵法。亚历山大死了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竹地尔和埃及,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也传入了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俄罗斯文化历史选修课作业

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农奴制度的残余也致使俄国一直无法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看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描述到: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了,然而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的俄国,广大俄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彼得大帝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通过改革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彼得终于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使俄国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国家变成了三面临海、地跨欧亚两洲的开放性欧洲大国之一。彼得一世通过战争,使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在和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为日后

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大帝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简评亚历山大东征

简评亚历山大东征 新课标提出学习世界古代史的三维目标中有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初步正确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以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浅谈一下。 1、让学生充分学习了解亚历山大东征这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论从史出。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城邦大会,成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讨还血债”为借口决定向波斯宣战。但他未能如愿亲征,于次年夏天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在平息内乱和镇压希腊人反叛后,加紧准备东征,很快组成了一支以马其顿军为骨干的希腊联军。公元前334年初春,亚历山大亲率联盟的远征军(共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进行以后持续10年的东征。 当时,波斯帝国在昏君大流士三世的统治下,内政腐败,国势日衰。帝国在小亚细亚边境地区仅部署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率军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粉碎波斯军约3万人的阻击,消灭波斯骑兵千余人,俘虏2000余人,而自己仅亡百余人。尔后,远征军乘胜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接着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西里西亚。公元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指挥的16万大军,歼灭波斯步、骑兵近10万人,俘获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自己仅伤亡5000人,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大流士三世遣使求和,遭拒绝。亚历山大率军南下腓尼基,组织陆海军协同作战,于公元前332年攻克滨海要塞提尔(今黎巴嫩的苏尔)、加沙,彻底摧毁了波斯海军基地。11月,占领上下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两河流域北部,于9月渡过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打败波斯军20余万人(有史料称:大流士集结了来自24个部族的军队约100万人),自己仅伤亡数百人。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进占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又北上占领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沿里海南岸东进,进入帕提亚(安息)后获悉大流士三世被其属下巴克特里亚总督拜苏斯所杀。古波斯帝国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新的统治者。 亚历山大继续率军东进,于公元前329年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将其处死。但在粟特遭到斯皮泰门等人领导的起义军的强烈反抗。亚历山大在中亚征战两年多才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公元前337年,亚历山大率军3万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次年4月在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畔消灭波鲁斯王国军步骑兵23000人,迫使国王投降。远征军抵达希发西斯河时,军中疫病流行,官兵厌战,亚历山大被迫于公元前326年10月停止东征,公元前324年春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逾万里,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帝国。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其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鼓励兴办手工工场B.建立强大的海军 C.增强了俄国的国力D.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2.下列关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比较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对外扩张受挫,加剧了统治危机,是这两次改革的直接原因 C.都沉重打击了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 D.都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区别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点是[] A.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B.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提供了对外扩张的条件 3/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共同点是[] A.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使俄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C.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都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历史风云网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历史风云网、(美)帕尔默等 《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一世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答案: 解析: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介绍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介绍 亚历山大东征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那么你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吗?以下是本人为 你整理的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希望能帮到你。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 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经过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就是一场侵略战争。公元前332年初,亚历山大东征军到达了黎巴嫩苏尔,黎巴嫩为了抵抗远征军,和亚历山大东征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过7个月的激烈对战,亚历山大东征军攻破了苏尔。在这场战役中,8000多名苏尔人死于亚历山大东 征军之手,除此之外,更有30000多名苏尔人成为了马其顿帝国的俘虏。 随后,亚历山大继续东征,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攻占了加沙。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军已经切断了波斯帝国的陆海口岸,并且成功夺取了地中海的控制权。11月,亚历 山大继续率军进攻埃及,亚历山大东征军杀了很多抵抗者,并且占领了整个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领47000多名士兵从埃及出发,经由腓尼基进入了两河流域。 为了保证军用粮草的补给,亚历山大从底格里斯东岸出发。随后,亚历山大东征军和波斯军爆发了高加米拉之战,亚历山大在这次大战中大获全胜,随后波斯帝国统治者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亚历山大远征军继续南下,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远征军先后攻占了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实际就是一场侵略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给欧亚非各国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 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的朝代

亚历山大东征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次远征行动,虽然亚历山大东征给欧亚非人民带去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来说,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非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如果以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时间来说的话,那么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在什么朝代呢?只要从亚历山大东征 日期开始算起,便能了解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在什么朝代。 在记载亚历山大东征一事有关的书籍中,都有提及亚历山大东征时间,即公元前334年。从时间来看,亚历山大东征时,中国正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亚历山大开始东征时,恰好是中国“五国相王”时期。所谓“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中叶,五个诸侯国的领导各自承认对方为君主的这一事件。同时,五国相王的出现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东征开始于公元前334年,结束于公元前324年。这一时期内,战国时期的各位诸侯们正在为各自领土的扩张而努力。公元前4世纪中叶,魏国最为强大,魏国独霸中原,引起了赵国、秦国、韩国的忧虑。为了在战国中占有一席之地,赵韩秦三国不断发动战争,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公元前342年,魏国率兵攻打韩国。马陵之战爆发后,齐国和魏国同时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得知,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夏,亚历山大在东征途中得知了印度河流域的存在,亚历山大听说印度河流域极为富庶。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亚历山大决定征服印度河流域。随即,亚历山大率军离开了巴克特里亚,此时亚历山大军队大约还有三万名士兵,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士兵们从喀布尔河出发,经过开伯尔山口进入了印度河上游。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及意义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及意义 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对俄国的政治及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革,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两者的改革有很多的不同,但都推动了俄国的发展,在俄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

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

俄罗斯帝王统治世系表

俄罗斯帝王统治世系表 俄罗斯帝王统治世系表 1276 –1303 达尼埃尔 1303 –1325 尤里·达尼洛维奇 1340 –1353 谢苗一世(高傲王) 1353 –1359 伊凡二世 1359 –1389 季米特里·顿斯科伊 1389 –1425 瓦西里一世 1425 –1462 瓦西里二世(瞎子王) 1462 – 1505 伊凡三世(伊凡大帝)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开始使用沙皇称号1505 –1533 瓦西里三世 1533 –1584 伊凡四世(伊凡雷帝) 1584 –1598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尤里克王朝亡) 1598 –1605 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 –1613 空位时代 1613 –1645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45 –1676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 – 1682 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 –1689 伊凡五世 1689 –1725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721年,俄罗斯改为帝国 1725 –1727 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 –1730 彼得二世 1730 –1740 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 – 1741 伊凡六世 1741 –1761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61 –1762 彼得三世 1762 –1796 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796 –1801 保罗一世 1801 –1825 亚历山大一世 1825 –1855 尼古拉一世 1855 –1881 亚历山大二世 1881 –1894 亚历山大三世 1894 – 1917 尼古拉二世(取消帝制,俄罗斯帝国灭亡) 关于俄罗斯国家武装力量象征之一的圣安德烈十字 圣安德鲁(俄国人称为圣安德烈),基督教圣徒,渔人和航海者的保护神,圣彼得的弟弟,耶稣基督的追随者。曾经到希腊去传播基督教,被绑在一个斜十字架上死去。他的纪念日是11月30日。有两个国家——俄罗斯和苏格兰,尊其为护国神。苏格兰的国旗是蓝底白色圣安德鲁十字;俄罗斯的海军旗是白底蓝色圣安德烈十字,1712年由彼得大帝设计,一直用到了1917年。二战期间,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也使用镶红边的圣安德烈十字旗作为自己的象征。 关于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和鲍里斯·戈东诺夫 斯大林很喜欢看的一出历史剧,就叫《鲍里斯·戈东诺夫》。鲍里斯·戈东诺夫,Boris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专题研究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杨巨平 提 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 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 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之时开通,张骞功不可没。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非打开丝绸贸易的大门,而是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月氏、合击匈奴、开拓西部疆土、建立强大汉帝国的雄心壮志。同样,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大规模向东方进军,也并非为了得到遥远的、 朦胧的所谓 赛里斯人 (Seres)的丝绸,而是为了征服波斯帝国,并进而征服整个世界。 但历史的结局往往和历史创造者的主观愿望不相一致。汉代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他的部将们所建立的希腊化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之前都陆续衰落,不复存在。唯有丝绸之路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继续发挥着沟通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在论及丝绸之路开通时,大多只强调张骞的西域凿空,而忽略了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在其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考察希腊 马其顿人的东进是如何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与延续,希腊化文明的信息是如何通过张骞传入中原的。 150 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最终目标,古典作家阿利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愿让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以换取亚历山大的停战。他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非其中的一部分。占领印度河上游后,亚历山大执意要向恒河流域和东边的大海进军。他误以为,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H yrcanian Sea,即里海)连在一起的,他所知的整个大地都由海洋所环抱,因此,可从印度湾到波斯湾,或从波斯湾绕过利比亚(非洲)到达赫拉克勒斯石柱(the Pilla rs of H eracles,今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他就会征服全世界。见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185 186页。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练习)(带答案解析)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选择题 1.《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为保持俄国大国地位,1861年俄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2.19世纪初,俄国全国人口中农奴占很大比重。农奴世代被来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美国由于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从事棉花种植,利润丰厚,因此南方的奴隶贸易非常繁盛。这表明俄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是() A.农奴是廉价的劳动力 B.工业革命发展滞后 C.奴隶贸易非常繁盛 D.缺乏自由的劳动力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美国独立战争后,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造成北方劳动力缺乏,工业发展缓慢,只有解放黑人奴隶才能获得自由劳动力;俄国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一半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他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率低,致使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只有解放黑人和农奴才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项符合题意。 3.沙皇彼得一世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其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派遣留学生

第7单元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含详解)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为了让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 A.取得舆论支持B.取得农奴主支持 C.广泛出游欧洲D.讨论拟订改革法案 答案 A 2.亚历山大二世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机构是( )。 A.秘密委员会B.中央政府 C.编纂委员会D.农民事务委员会 答案 D 3.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 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 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案 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的活动,对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 事 件时间的准确记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二世的

要活动排除④;也可以通过分析④中的时间“19世纪初”得到结论,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上台。 答案 B 4.“二一九法令”实施后,农民( )。 A.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B.通常取得了高于改革前所耕种土地数量的份地 C.购买份地的赎金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 D.得到的土地均为肥沃的好地 答案 A 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 )。 A.资产阶级改革B.资产阶级革命 C.地主阶级改革D.农奴主改革 答案 A 6.观察右下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国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根据图示当时土地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是由地主保留。图中所示部分的土地是农奴高价赎买的份地,其所有制形式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 B 7.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历史的进步,表现在( )。 ①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②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生产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介绍_0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介绍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并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此事震古烁今,亚历山大可谓名垂千古。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介绍,希望你喜欢。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波斯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约3万人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渡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头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大量杀伤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从巴尔干半岛出发,跨过海峡,至小亚细亚打败波斯军,以后沿海岸向叙利亚推进,战于伊苏斯,大败大流士三世。后到腓尼基的推罗,占领埃及,再返推罗,东渡幼发拉底河,与波斯军战于尼尼微附

近的高加米拉,灭波斯。之后在中亚转战三年,进入印度东北部,因士兵反对,沿印度河南下,由海陆两路返回。 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经十年征战,一个从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大帝国将中亚以西各文明区域连成一片,由此开始了人类文明交往史上非常著名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从南欧一隅之地向东迅猛传播,成为凌驾于西亚、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的原有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急速推进。经过多年的武力征讨,不但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帝国,而且将政治和军事势力推进到中亚地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二、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经济日后成为罗马奴隶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西方没有繁荣起来,东方始终是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三、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四、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

历史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即位前,他亲眼目睹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 因此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为俄罗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农民涌进城市做工。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 1861年以后,最重要的也就是1874年的军事改革了吧。 不过亚历山大统治后期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俄国离真正的宪政还很遥远。 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那种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最终度过了这段混乱的阵痛期走向新时代。亚历山大本人则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埋伏在冬宫拐角的刺客将炸弹投向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早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1818生人。由于他的两位伯父,亚历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都没有子嗣,宫廷上下很早就意识到亚历山大有可能是未来皇储,是俄罗斯帝国的继承人。故而整个俄罗斯宫廷,包括父亲尼古拉在内,都对未来皇储的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亚历山大的老师是当时俄罗斯最著名的学者茹可夫斯基,这是一位德高望重,人文气息极浓的学者。茹可夫斯基在对亚历山大的教育中没有严格划分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的界限,而且更重视对皇子的思想教育。茹可夫斯基曾直言不讳,指出他最担心的就是亚历山大在未来把整个俄罗斯人民当作军团,把俄罗斯当成军营。尼古拉一世却认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帝首先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否则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就在尼古拉一世和茹可夫斯基针对亚历山大展开的"思想教育争夺战"中,亚历山大既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教育,也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亚历山大在十九岁完成了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易混淆概念50例(3)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易混淆概念50例 1.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与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两位代表人物:前者是但丁和乔托;后者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2.继承和发展、证实、捍卫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家:继承和发展的是开普勒;证实的是伽利略;捍卫的是布鲁诺。 3.詹姆士一世与詹姆士二世:前者是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位国王,相信“君权神授”;后者是查理二世的继任者,在“光荣革命”中被推翻。 4.查理一世与查理二世:前者是斯图亚特王朝第二位国王,1642年挑起内战,1649年被处死;后者是前者之子,1660年登上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路易十四与路易十六:两者同属波旁王朝,前者于17世纪中期进行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后者阻挠、破坏法国大革命,1793年被处死。 6.李成桂与李舜臣:前者建立朝鲜;后者率水师两次抗击日寇侵略。 7.拿破仑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前者即拿破仑一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者即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8.亚历山大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前者于1815年建立“神圣同盟”;后者于1861年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9.威廉一世、威廉二世、威廉三世: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1871年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廉三世曾任荷兰执政,1688年“光荣政变”后,与玛丽就英国王位。 10.迪亚士与迪亚斯:前者为葡萄牙人,1688年发现好望角;后者为墨西哥反动军人,美国于1876~1911年扶植的独裁统治者。 11.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是指众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即分散的手工工场,是工场手工业中较为低级的形式;工场手工业是指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是集中的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是指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 12.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前者指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贸易联系加强和商路贸易中心转移等商业关系的变化;后者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贵金属增加,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猛涨等价格体系的变化。 1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前者指14~16世纪,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后者指16~17世纪,西欧各国掀起的旨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 14.非国教徒、清教徒、清教徒运动:非国教徒并不是指罗马天主教徒,而是指不信仰英国国教的人;清教徒是指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要求清洗英国国教内保留的天主教残余的非国教徒;清教徒运动指17世纪在英国发生的以清教为旗帜,把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15.尼德兰、新尼德兰、尼德兰王国:尼德兰指中世纪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地区;新尼德兰是荷兰于1609年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尼德兰王国指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将比利时并入荷兰后成立的王国。 16.尼德兰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前者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17.君主制与君主立宪制:前者指君主独揽大权,不受任何限制的政体制度;后者指用法律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亚历山大东征

一、中俄边界问题的出现及边界冲突 (一)边界问题的缘起 沙俄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和我国并不接壤,至十六世纪中后期,残暴的伊凡四世上台后,开始积极向外扩张,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沙皇俄国依次建立了雅库茨克要塞区、鄂霍茨克城、伊尔库茨克据点,沙皇俄国在入侵贝加尔湖的同时,矛头直指黑龙江流域,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末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政局极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更谈不上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了,而后兴起的满洲集团在迅速地统一了整个东北和黑龙江流域之后又忙于平定南方的叛乱,使得辽阔的黑龙江流域兵力空虚,这给沙俄的入侵提供了天赐良机。基于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界冲突,乌扎拉之战是中国军队首次与沙俄侵略者的交锋,其次还有“松花江口大捷”,最著名的就是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由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政府完成了对中国南部地区的统一,开始加强了在东北的军事力量,最终迫使沙俄政府同意举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在经过尼布楚谈判之后,以1689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此时期的边界问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而为中俄边界地区带来了一百五十年的和平。 (二)边界冲突的出现及激化 1、波雅科夫的首次入侵 沙俄本来对黑龙江流域是一无所知的,1636年,一个俄国猎人维尔基耶夫到达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的汇合处,成为第一个到达黑龙江的俄国人。1643年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遵照沙皇的指令,派遣一支由波雅科夫率领的132人的队伍从雅库茨克出发向南前往黑龙江,他们的任务是征收毛皮税,“寻找仍未课税的人们”,“发现白银河的有色金属”。1643年冬,他们翻越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到达精奇里江上源,他们沿精奇里江而下,见到沿岸住着中国的达斡尔人,他们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清政府“常常到达斡尔人这里来征收贡物,进行贸易,给他们运来各种货物——绸缎、白银等”当波雅科夫这帮匪徒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后,便到处捉拿达斡尔人,向他们调查黑龙江流域的产物和资源情况,他们对当地居民强行勒索,抢劫皮货、粮食,甚至灭绝人性的吃人肉!当地居民怒斥他们为“污秽的吃人生番”。 沙俄的种种残暴行为激起了当地居民的反抗,1644年春,沙俄入侵者已陷入中国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包围之中,他们由于得不到粮食而饿死许多人,1645年春,当他们到达松花江口时,又遭到了女真人的强烈反抗,1646年6月,波雅科夫残匪35人回到了雅库茨克,据历史记载:“波雅科夫的行动,给人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和如此的可怕,以至于阿穆尔河上的居民仅仅提到哥萨克来了便足够使他们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酷刑、死亡和吃人肉的图景”。而波雅科夫回到雅库茨克之后,大肆宣扬黑龙江流域盛产谷物和貂皮,渔产丰富等,他认为应给组织一支远征军用武力征服黑龙江流域,俄国便可以获得莫大利益,他带回的情报为俄国进一步侵略黑龙江提供了依据,他也因此而受到了称赞。 波雅科夫殖民者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活动,历时三年,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由于当地的中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没有主动抗击侵略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时期的政治状况及启示 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上古时期最富传奇的英雄人物,名列西方历史上四大名将之首。亚历山大大帝20岁登上马其顿王位,在短短的13年间战无不胜,创建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他所到之处,希腊文明也随之传播发扬,促成了希腊化时期的开始。下面将从政治角度剖析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成就霸业的关键,并为大家展示亚历山大大帝无与伦比的人格风范,以此获得启示,指引今后的学习生活。——引言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以致亚历山大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他是以马其顿国王的身份进入亚洲的,但每到一地就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然而,东方化是形式,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他个人的地位与权力乃是目的与实质。

亚历山大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削弱地方权力,实行军事、财政、民政三权分离。各地的总督辖区大致上维持旧日规模。总督中既有马其顿人、希腊人,也有不少当地人。亚历山大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当地人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在一个行省内,有三种平行权力在同时发挥作用,它们各自向国王负责。除巴比伦外,各行省原拥有的铸币权都被取消。亚历山大在一些重要地区驻有军队,以防不测。 为了使被征服地区忠心归顺,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此举赢得了巴比伦祭司的好感。他们的拥戴给亚历山大的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还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笼络当地贵族,并解决兵力来源的不足。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娜结婚。回到苏撒后,又举行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姑娘结婚。大流士长女成为亚历山大的第二个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通婚的马其顿战士有1万人之多。他的帐幕里有当地的贵族对他效忠。他的军中有受过马其顿式军事训练的波斯人步兵服役,还有执马其顿长矛的波斯人骑兵供其驱策。他们与马其顿人混合编队,但小队长由马其顿人担任。 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名义上恢复它们的自由,但实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有何成效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有何成效? 俄國自從在1854-56 年戰敗了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亞歷山大二世有感必需實行由上而下的改革,於是在1861開始他的改革。改革內容包括了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司法等。總括來說,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的確能令俄國在各方面都進步了,但這個進步只是屬於有少許的進步,之後又沒有再進一步的改革,因此他的改革並非屬於成功,反而產生了很多問題。現於下面詳細分析其各方面改革內容。 首先要講的,就是在改革裡面實行得最大規模的「解放農奴」政策。這個政策,其實在亞歷山大一世及尼古拉一世時便已經有此策劃,不過是到了亞歷山大二世才真正實行罷了。1861年的解放農奴,給予農奴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權利,農奴不需再受到地主的管治,因為地主不可再干涉農奴的家庭生活及結婚的自由。而且地主也不可再把農奴自由地買賣及轉換給其他人。可以見到,解放農奴政策的確給予了農奴一個自由的權利,雖然在後來發展到,農奴解放產了很多問題,但也可以是俄國有史以來一個重大的改革。 之後在農村成立了一個名叫“村社制度” 的政策,目的是希望給予貴族及地主農村的管治權,以補償給地主及貴族失去了農奴的損失。但村社制度是受管於貴族及地主,農奴的贖金費及其他稅項都要向村社繳交。農奴因此要受到村社的監管,令他們再一次失去自由。因為農奴如沒有得到村社的同意,他們是不可以離開村社範圍,到其他地方生活或者工作。因此,農奴只不過是由一個原本受制於地主的,現在轉移到受制村社罷了,他們仍然是沒有自由及受壓迫的一群。可見,其實亞歷山大二世的農村及村社的制度的改革,對農奴及農民來說,並非一件好事,他們仍要受苦生存。 再者到了地方方面,地方成立了地方議會,是由地方上的地主及平民所組成,是由選舉產生,但選舉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財產資格才可以選舉。因此這個地方議會,主要被貴族、地主所壟斷及管治,根本收不到平民的意見及意願。加上地方議會只負責一般地方的事務,不能干涉及影響到中央的政權,因此地方議會只是擁有顧問或詢問的權力。地方議會根本是沒有權力的。雖然亞歷山大二世成立地方議會的政策是一件好事,但後來他根本不願意放權給地方,所以地方議會的成立,根本就是沒有較大的貢獻。 至於司法方面,則要說是採取西方的法律制度。因為有陪審團制度的成立,給予人民感覺是公平的,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後來內裡可發現到,這只是法律流於表面化而已。因為沙皇是有權影響法官的判決,而法官也是要由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