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海水的性质

第一课海水的性质
第一课海水的性质

第一课海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海水颜色的简单知识,了解各种颜色“海”的形成原因。

2.了解海水盐度的常识性知识,会简单分析海水盐度的全球分布规律。3.知道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会简单分析海水盐度的全球分布规律。

2.认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

百度、优酷、土豆等网上影音资料、PPT。

四、教学方法

视频感知、理论讲授、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课件明确今天所学的课题以及内容: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盐度、温度等方面。

(二)探究

1.探究海水的颜色

师:我们生活在大海边,每天都能见到大海,大海是什么颜色?

生回答:是蓝色的。

师:为什么大海的颜色是蓝色的,而海水却是无色的?(让学生讨论回答)(1)看动画视频:《为什么大海的颜色是蓝色的,而海水却是无色的》,回答以下问题:

①太阳光反射或者散射入眼的是什么光?

(待学生回答后明确:紫光和蓝光)

②既然太阳光反射或者散射入眼的是紫光和蓝光,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大海不是紫色的?

(2)带着问题②自学课本P33“海水的颜色”。

(明确:人们的眼睛对紫光不敏感。)

过度语:既然大海的颜色是蓝色的,可世界上却有“红海、黑海、黄海、绿海和白海”这些五颜六色的海,它们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看书P33—34 “学海拾贝”,并回答问题。

(4)课件展示红海、黑海、黄海、白海的图片、明确答案。

2.探究海水的盐度

(1)同伴合作:看书P34《学海拾贝》,找出海水变咸的原因。

(2)自学课本P34 “海水的盐度”,完成下列填空

海水的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的_____与_____________之比。世界上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________。

(3)小组合作,讨论分析P35“思维冲浪”中的2个问题

(4)课件明确:

①盐度较高的海域主要分布于南北维30度附近的海域。这里主要被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少,温度高,光照强烈,蒸发量大,所以盐度比其他纬度高一些。

②赤道处虽然温度高,蒸发量大,但降水量也多,相比较而言,盐度就不

如温度也高而降水量少的副热带海域了。

(5)课内拓展:大海里能否找到淡水?(让学生猜测后,带这自己的假设看视频)

(6)看视频《海洋中也能找到淡水吗?》(看完后让学生说出在海中的哪个位置能找到淡水)

明确:海中能找到淡水!在濒临海洋的陆地表面,渗入雨水后,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层或裂隙向海里倾斜,而且海底又有不透水层,那么渗入地下的水就会形成一条河流,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这条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下层面,一旦遇到出口,底下水就会象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根据科学家考察计算这些海水淡水泉涌出的水量为每秒40立方米,要比陆地上的泉水大的多。就这样,泉水在海洋中日夜喷涌,在风力流的影响下,从泉眼斜着上升到海面,从而形成了海上奇特的淡水河。

3.探究海水的温度

(1)同伴合作:看书P35 “海水的温度”,说出海水温度变化的特点

明确:海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纬度不同,温度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不同;

深度不同,温度不同。

(2)看视频《海水的温度》,问题:

①哪个大洋是最温暖的大洋?它的表面水温是多少度?

②海底热泉的温度是多少度?

(3)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 36“思维冲浪”中的任务。明确:地球表层海水的温度基本上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三)小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四) 课外拓展

调查社区内“北鲍南养”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高中地理教案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巩固夯实基础 一、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是地球上水的主体。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3.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二、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 (1)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 (2)海水蒸发——海水热量的主要支出。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海水热容量的收支状况、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三、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2.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 (1)按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

3.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链接·注意 海洋表面水温与盐度、降水量、蒸发量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特点不同。 四、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如下图) 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理解要点诠释 考点一 海水的热量收支与海水温度 1.热量收入最大值并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附近;原因是赤道地区多阴雨天气,而20°N 附近晴天较多。 2.热量收支平衡点大约在30°N 附近。 3.赤道地区至30°N 之间热量盈余,越接近赤道盈余越多;从30°N —90°N 之间热量亏损,越往高纬亏损越大。 4.高低纬度之间海区的热量通过洋流运动和海水蒸发等达到热量平衡。 考点二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019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二节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20210211

第二节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自我小测 夯基达标 1. 影响海洋表面水温高低的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海洋深度 D. 人类活动 2. 海水的盐度是指() A. 100克海水中所溶解的氯化钠数量 B. 1升海水中所溶解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数量 C. 100克海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总量 D. 1升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总量 3.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A. 1.3% B.2.5% C.3.2% D.3.5% 4. 对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大小没有明显影响的是() A.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B. 河流汇入 C. 洋流 D. 沿海人工养殖 5. (双选)海水对大气温度能够起调节作用,是因为???( ) A. 海水的热容量比陆地小 B. 海水的热容量比陆地大 C. 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D. 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快

6. 读下图,盐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B. ①〉②'③〉④ C. ①〉②沁>③ D. ③〉④'②〉① 7. 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 波浪一密度差异 B. 海啸一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C. 风浪一太阳辐射 D. 洋流一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 8. 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受洋流影响而形成的是() A. 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 B. 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 C. 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 D.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 9. 下列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风漂流是密度流 B. 日本暖流是季风洋流 C. 秘鲁寒流是补偿流 D. 赤道逆流是风海流 10. 下列各组洋流中,在成因上相同的一组是() ①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②赤道逆流、西风漂流③“湾流”和“黑潮” ④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1. 在一个月中,大潮出现的次数和日期分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海水的性质(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盐度分布和密度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遇难事件” 此处使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件 师:“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生:(可能的答案)可能和海水的密度变化有关 师: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今天我们先来了解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

出示图片: “三个地区景观图” 师:图示三个地区海水的温度有何区别?你觉得海水温度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渤海的水温低,三亚和澳大利亚的水温高,受纬度因素和季节的影 响。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为什么不冋季节海水的温度不冋?为什么不冋纬度海水温度不 同?海水的热量从哪儿来呢? 出示图片: “海水热量的收支” 师:海水温度收入和支出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海水温度反应海水的冷热状况, 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 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主要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师:除了太阳辐射和蒸发外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 还要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 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你能不能据此推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生:(可能的答案)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013年1月8日,一艘轮船 从结 冰的渤海湾驶过 春节期间的三亚海滩 圣诞节澳大利亚的海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海水性质和运动(真题解析)

真题解析 1.(2005年江苏)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起航,进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下图是科考题船航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科考航线上a、b、c、d四处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A.a B.b C.c D.d (2)科考船途经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A.3个板块B.4个板块C.5个板块D.6个板块 答案:(1)C 解析:基础知识考查题,C点位于副热带海区附近,所以表层海水盐度最高。(2)D 解析:根据航线,跨越了6大板块。 2.(2005上海)读印度洋周围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①②③④海区中,海水盐度最低的是(填写数码),判断理由是: 。 (2)自然带E面积广大,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成因主要是(多项选择)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势平缓D.西岸有寒流流经 (3)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C→D的更替主要由于自然环境中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4)在自然带A、B、C、D中,名称相同的是(填写字母),它们都具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5)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大致在(F或G)处。当时,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时针方向流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海水盐度和温度、自然带等知识,要求考生有较好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①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大量河水注入稀释(2)ACD (3)纬度水分(4)AC 热带种植园农业(5)F 逆(反) 3.(2005全国文综1)图4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3)题。 (1)图4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2)从图4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 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 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 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案例分析 展示案例,提出问题 (1)纳米比亚主要的气候类 型是什么?纳米比亚沿海何 为多浓雾而不散? (2)为什么这么多水汽却没 有能形成降水? (3)与之对比分析暖流流经 的海区对沿岸的气候具体有 怎样的影响? (4)捕雾网还能在哪些地区 推广,请举出具体实例? 讨论、回答、思考、质 疑、总结 (1)巩固基本知识— —洋流的空间分布规 律 (2)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总结 出洋流对气候的影 响,感受自然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4)感受地理学科的 应用价值 总结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总结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材料一: (1)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图19为“搁浅冰山照片”,图20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2)现在每年约有4万座中型和大型的冰山从格陵兰岛的北极冰川脱落,被大西洋的拉布拉多洋流带走,南下漂流至加拿大的纽芬兰岛附近”,这为将北极冰制作成为可饮用水提供了可能。加拿大北极冰川水厂(berg Water)便设立这里。工作人员需要从海里取回冰块,经融化、过滤后制成真正的北极冰川水(berg Water)。古老的原始环境隔绝了外界一切杂质和污染,分裂的冰山在漂流过程中外层又不断被海水冲刷和融化,因此,保留了她那最为原始、也最为纯净的水的口感。 材料二:宁波—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为什么? 材料三: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纳米比亚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材料五:雾姥甲虫生活在降水非常稀少的纳米布沙漠里,当海岸雾霭被风吹入内陆时,甲虫爬去到沙丘的顶部,将身体转向风的方向并低下头,倒立在沙漠里,好让雾气凝结成小水珠顺着背部和前腿流入口中,它们一口气可以灌下容量超过身体40%的水分。 “捕雾器”是绑在两根杆之间的孔筛网。这些竖直的网沿着山顶或山坡搭建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孔筛捕雾的方式与雾姥甲虫采集水法大致相同。当雾涌入时,小水滴附着在筛网的网布上,足够多的水滴渐渐积累起来形成大水滴,并顺着网滚下。这些水将流入连接到筛网底部的水槽,随后将水输送到社区的蓄水池中。这种筛网平均一天每平方米可得到4升水,大大缓解了干旱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该办法在世界多地得到有效的实现。 (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 杨名桂(1)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杨名桂 【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 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3、通过分析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通过学习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 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二是氯离子的检验,三是卤素简介。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氯气的性质,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对于氯气强氧化性的学习,主要从铜丝、铁丝、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方面入手。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 实验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引入]瑞士著名化学家舍勒自1773年开始致力于研究,当时叫做黑锰矿,黑锰矿就是MnO2,舍勒在研究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当时MnO2和浓盐酸混合加热时,很快就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简直兴奋到了极点,因为当时人们很少看到有色气体,但很快兴奋变成了厌恶。这种黄绿色气体源源不断地产生,几乎使舍勒窒息,极为难受,受科学家和职业本性的驱使,舍勒对这种气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它有一魔术般的本领,把鲜艳的花朵或翠绿的叶子放进其中,美丽的色泽很快被褪去了,将蚱蜢放进去蹦达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CI2 氯气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提问]根据引入的资料,讲出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展示]装氯气的集气瓶。让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毒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黄绿色;气味:刺激性气味; 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形成液氯;有毒 [提问]对于有毒气体或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77图4-15,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闻气体的方法。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请大家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说明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讲解]大家经过讨论分析出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那我们能否通过化学实验进行验证呢?接下来,我们通过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的反应来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2. 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演示实验]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观察反应的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学生]铜丝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2= CuCl2 [提问]请大家分析氯气的活泼性,以及在反应中表现的性质 [学生]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可判断出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根据反应中氯元素有0价降低为-1价,说明氯气表现了氧化性。 [视频]观察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反应的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学生]铁丝剧烈燃烧,产生红棕色的烟,2Fe+3Cl2= 2FeCl3 [提问]铁与氯气反应得到的是高价的金属氯化物,而不是氯化亚铁,可推断氯气的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说明氯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在反应中表现出强氧化性。

2018学年高二鲁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1.2海水性质与

新授课 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检测练习(第一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1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③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④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 蒸发耗热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均高于寒流经过的海区 ②洋流可减少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③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④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的大洋中部海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读图2,完成3-4题。 3.图中能表示海水水温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A .曲线① B .曲线② C .曲线③ D .曲线④ 4.造成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大气环流 D .海水导热率 二、综合题 5.读图3“世界某区域及海水等温线图完成下 列问题。 (1)此图表示_______ (1月或7月)等温线分布状 况,图中甲地有世界著名的圣海伦斯活火山,其 形成的原因是____。 (2)图中大洋西部乙处的等温线比大洋东部丙处 的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____。 (3)图中丁处为鄂霍次克海,被称为“太平洋冰窑”,试分析其原因____。 6.读图4“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是 。 (3)图中A 海区盐度 ,原因是 ; B 海区盐度 ,原因是 ; C 海区与 D 海区的纬度相同,而盐度差异较大,C 海区的盐度比D 的 ,原因是 。 (4)世界大洋表层平均水温分布规律是 ,7月份,南大西洋的热量收支状况 是 ,1月份,北印度洋海区的水温下降是因为 。 7.2016年1月6日,中国政府征用的两架民航客机平稳降落在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当日返回,试飞成功。图5为南海附近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案例 陇东学院附中张镒 【考纲要求】1.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2.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学案引导和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通过习题训练,高考体验,知识检验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和探究精神。【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温度,盐度及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通过海洋的物理性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对各洋流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5.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二)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

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 11 周 2014年 4 月 30 日课题《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教学目标1.阅读图表数据,了解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规律。2.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主要成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 4.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规律。难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 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 (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自主学习】 了解海水温度,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 讨论分析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之间有何联系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 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 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1% 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如下图)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合作探究】 探讨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有哪些? 为什么红海成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 为什么波罗的海是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

海水的理化性质

海水的理化性质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起点和归宿,也是各大陆外流区的岩石风化产物最终的聚集场所。海水的历史可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的变动和广泛的生物活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化学成分。 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溶解物质,包括各种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②气泡;③固体物质,包括有机固体、无机固体和胶体颗粒。海洋总体积中,有96%~97%是水,3%~4%是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其他物质。 目前海水中已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12种(表5.5),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总量的99.8%~99.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mg/L以下,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溶解在海水中的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海水中主要的盐类含量差别很大(表5.6)。由表5.6可知,氯化物含量最高,占88.6%,其次是硫酸盐,占10.8%。

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河流不断地将其所溶解的盐类输送到海洋里,其成分虽与海水不同(表5.7)(海水中以氯化物为最多,河水则以碳酸盐类占优势),但是,因为碳酸盐的溶解度小,流到海洋里以后很容易沉淀。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大量地吸收碳酸盐构成骨胳、甲壳等,当这些生物死后,它们的外壳、骨胳等就沉积在海底,这么一来,使海水中的碳酸盐大为减少。硫酸盐的收支近于平衡,而氯化物消耗最少。由于长年累月生物作用的结果,就使海水中的盐分与河水大不相同。二是海水中的氯和钠由岩浆活动中分离得来。这从海洋古地理研究和从古代岩盐的沉积、以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遗体都可证实古海水也是咸的。总之,这两种来源是相辅相成的。 2.海水的盐度 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单位为‰或10-3。在实际工作中,此量不易直接量测,而常用“实用盐度”。实用盐度略小于绝对盐度。近百年来,由于测定盐度的原理和方法不断变革,实用盐度的定义已屡见变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洋化学家致力于电导率测盐度研究。因为海水是多种成分的电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2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教案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 第二节海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本节是本单元重点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态图,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要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了解海浪、潮汐的形成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观察思考大潮、小潮的成因。理解洋流的概念,成因和分类,从洋流分布图上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举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运用海—气模式图解释海—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用实例或数据说明海—气相互作用的核心内容,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时的突出表现,明确该异常表现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浪、潮汐的形成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观察思考大潮、小潮的成因。 2.理解洋流的概念,成因和分类,从洋流分布图上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举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 3.运用海—气模式图解释海—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用实例或数据说明海—气相互作用的核心内容,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时的突出表现,明确该异常表现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洋流成因和分类,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时的突出表现,明确该异常表现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课前准备】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海水的性质(第2课时)

《海水的性质》教学方 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为什么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出示图片:地球水体的构成

师:地球上水的主体是什么?为什么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生:(可能的答案)地球水的主体是海洋,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因此不能直接 饮 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海水盐度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板书)二、海水的盐度 阅读教材:“海水盐度的概念” 师:全球不同海域的盐度相同吗?通过刚才的实验视频你认为在自然环境中海水盐度会 受什 么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实验室要降低溶液的浓度可以怎么做?这说明在自然环境中海 水的盐度还会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不同海区海水的盐度不同,视频中通过加热蒸馏海水,说明海水的 盐度 受温度的影响。在实验室中如果想降低溶液的浓度, 可以通过增加溶剂的方式。 水注入或是降水会降低海水的盐度。 师:请同学们读图思考,回答问题,总结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HE i” ilJH M*2 U4tt^ 1离亦 W TMl -1 说明淡 出示图片:“世界大洋 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

师:海洋表面盐度最高的区域,为什么是副热带地区?生:(可能的答案)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 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师:为什么赤道附近海域温度最高但盐度并不是最高的?生:(可能的答案)赤道海域虽然温度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是最高; 师:为什么高纬度海区海水的盐度很低?生:(可能的答案)极地海域,海水温度低,盐度也比比较低;师:为什么很多近岸地区海水的盐度比较低?生:(可能的答案)近岸地区,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师: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降水、蒸发、淡水注入等。 (板书)1. 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气温、降水、蒸发、淡水注入等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一下两个特殊海域盐度特点的成因。 学生活动: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阅读教材资料分组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归纳红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参考答案: 红海地区全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波罗的海地区全年温和,蒸发较弱、降水较多,比较湿润。 任务二: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红海沿岸地区沙漠广布,河流稀少,注入红海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小,对红海的海水稀释作用小;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河网密布,注入波罗的海的河流众多,流量大,对波罗的海海水的稀释作用强。 任务三: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红海和波罗的海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海水盐度受外海影响较小。 任务四: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参考答案: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周围陆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没有较大河流汇入。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 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周围大约有250条河流注入,带来大量淡水 周围陆地为温带大陆性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蒸发量小 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外洋盐度高的海水很 难进到波罗的海 师:可见,受河流注入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为封闭的海域盐度可能会比较特殊。那么

最新新人教版必修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必修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氯》教案高一年级化学学科课题 备课人:审批人:备课日期:2011/11/25 授课日期: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氯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了解科学发现的艰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化学物质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 【学习重、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学法指导】:结构决定性质,理解记忆。 【知识链接】 1.画出F(核电荷数为9)、Cl(核电荷数为17)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 . (2)本质: . (3)特征: . 3.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指出氧化剂、氧化产物和还原剂、还原产物: (1)Na在Cl2中燃烧: .(2)氯水滴入FeCl2(aq)中: . 【学习过程】一、氯的存在和结构 1.氯元素主要以Cl-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1) 自然界中,只有的态氯,没有的态氯.(2) 盐类很多,但人类必须加补食用的只有 . 2.氯原子的结构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氯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很容易获得个电子变为 .氯元素是典型的元素. 二、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物理性质 另外:氯气有 ,易化. [跟踪练习] 1下列含氯元素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氯 B.氯水 C.盐酸 D.海水 2.下列气体易液化的是 A.Cl2 B.CO2 C.CO D.N2 [探求新知]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塔河二中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小组:第小组 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 如: (2) 与非金属反应实验:H2在Cl2中燃烧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01收支情况,热量来源主要是□ 02太阳辐射,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03海水蒸发。 2.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04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05较小,保持低温。 (2)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 06低纬向□07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夏季普遍□08高于冬季。 3.影响水温的其他因素 表层水温还受到□09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4.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 (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10结冰期,通航时间□11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12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深度 B .海水运动 C .大气运动 D .太阳辐射 答案 D

解析 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 海水比热容大,因此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海水盐度 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 01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02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气候: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03高;蒸发量越□04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 05低。 (2)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 06较低。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07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08赤道和两极逐渐□ 09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 (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10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4)发展海水淡化补充□ 11淡水。,1.判断正误。 (1)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是3.5‰。(×) (2)赤道地区海水温度最高,因此表层海水盐度最高。(×) 2.长江口附近海区,海水盐度最低的季节是( )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B 解析 夏季,长江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降低了海水盐度。 3.为什么渤海是我国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域? 提示 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降低了海水盐度;海域较为封闭,海水交换少。 三、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内海水的□ 01质量。 2.影响因素:温度、□ 02盐度和深度(压力) (1)表层海水密度与□ 03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2)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 04低。

海水性质海水运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第2节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2010·北京西城抽样测试)读右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地海水盐度不同,正确的叙述是() A.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盐度由低到高 B.①地有暖流经过,盐度低于③地 C.②地有河流入海,盐度最低 D.③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2.图示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属于世界渔场中的() A.东北大西洋渔场B.北太平洋渔场 C.西北大西洋渔场D.东南太平洋渔场 解析:此图表示的是西北大西洋海域,根据图中等盐度线的分布可知,盐度是③>①> ②,②地因有河流入海,盐度最低。图中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纽芬兰渔场。 答案:1.C 2.C 读“某海域洋流分布图”,完成3~5题。 3.对图中④洋流形成起重要作用的风带是() A.北半球信风带B.南半球信风带 C.北半球西风带D.南半球西风带 4.关于四个洋流对陆地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在①洋流影响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所跨经度范围广 B.在②洋流影响下,大陆沿岸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受③洋流影响,大陆东部降水增加

D.洋流④有利于北海道渔场的形成 5.下列关于图示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海域西侧形成著名文化景观——大堡礁 B.该海域东侧有世界著名渔场,盛产暖水鱼 C.该海域南侧受漂浮冰山影响,水温较低 D.该海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解析:分析图可知,该海域洋流属于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①②③④分别为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再联系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3.D 4.C 5.C (2010·广东佛山)读右图,完成6~7题。 6.在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①②均向北流动 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 7.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A.巴西暖流B.本格拉寒流C.东澳大利亚暖流D.加那利寒流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判读。第6题,由水温判断图中海域属副热带海域,①处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属暖流,位于北半球,②处等温线向高温处弯曲,属寒流,位于南半球;①②均向北流;结合洋流分布可知,南半球寒流分布在大陆西岸,北半球暖流分布在大陆东岸。第7题,②在大西洋,应是本格拉寒流。 答案:6.B7.B (2010·河北衡水中学模拟)读右图,完成8~9题。 8.某航海爱好者乘船从A到B,若从尽量利用自然条件考虑,应 沿哪条航线航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巩固夯实基础 一、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是地球上水的主体。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3.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二、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 (1)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 (2)海水蒸发——海水热量的主要支出。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海水热容量的收支状况、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三、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2.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 (1)按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2)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 3.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因素盐度增高盐度减低 气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淡水汇入无河水、冰雪融水汇入有河水、冰雪融水汇入 洋流暖流流经寒流流经 海水混合高盐度海水流入低盐度海水流入 结融冰现象有结冰现象发生有融冰现象发生 链接·注意 海洋表面水温与盐度、降水量、蒸发量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特点不同。 四、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钱塘潮如图 1 / 10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性质 海水密度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中所含的海水质量。它不同于海水温度和盐度,除表层可用比重计外,不能直接测定,需根据海水温度和盐度计算求得。所以海水密度是属于第二缘摹?/FONT> 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可以Ps,t,p表示温度t、盐度s和压力p时的海水密度。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它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少。因此,凡是影响水温和盐度的因子,都对海水的密度有影响。由于海水的密度均大于1,且密度数值的前二位数字对所有的海水密度都是相同的,因而为简便起见,常把密度减1,再将小数点向后移动三位,所得的密度值称为条件密度,即σs,t,p=(ρs,t,p-1)×103。若ρs,t,p=1.02526,则σs,t,p=25.26。 由于中国近海多为浅海,除某些深度较大的海域需进行压力订正外,多数海域的海水密度分布与变化,可不考虑压力的影响。近岸地区特别是河口附近,海水盐度变化较大,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盐度;在外海,尤其是盐度分布比较均匀的下层,密度值主要取决于海水温度。 中国近海的表层密度以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由于密度是海水温度和盐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密度的分布不如温度和盐度分布那样规则,但总的趋势仍是沿岸低,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图7)。 冬季的海水由于温度最低,盐度升至最高,所以密度也最大。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峡表层密度为25.0左右,辽东湾为24.5,渤海湾及莱州湾分别为23.5及21.5。黄海的表层密度值与渤海差不多,黄海中央为25.0~25.5,鸭绿江口及西朝鲜湾分别为23.0及22.0,成山角附近为24.0。朝鲜半岛西岸表层密度大于中国的鲁、苏沿岸,前者为25.0~25.5,后者为24.5左右。东海的表层密度呈东高西低分布形式,西部沿岸表层密度为24.0以下,尤以长江口—杭州湾一带为中国沿海的最低密度区,表层最低密度在15.0以下;黑潮及对马暖流区为24.5~25.5。台湾海峡地区表层密度为23.5~24.0。南海的表层等密度线几乎呈纬向分布,密度值由北往南随着纬度的递减而降低。北部陆架区的密度为23.5~24.0,南海中部为21.5~23.0,北部湾为23.0~23.5。 夏季海水表层密度分布的总趋势与冬季有些相似,但由于此时盐度降至最低,水温升至最高,所以夏季的表层密度普遍降低,为一年中密度最低的季节。渤海中央海域表层密度为19.0~20.0,沿岸地区为16.0~18.0,河口地区在15.0以下。黄海东部仍为高密区,表层密度为20.0~20.5,西部相对低密,表层密度为19.0。鸭绿江口和西朝鲜湾为18.0。东海大部分海域的表层密度分布为东北—西南向,黑潮区及对马暖流区表层密度为21.0~21.5;而长江口—杭州湾一带有一明显的低密水舌伸向济州岛方向,低密水舌的伸展范围远比冬季要大,中心值小于10.0,从而在那里出现很强的水平梯度。台湾海峡地区表层密度为21.0~21.5。南海北部表层密度为18.0~21.0,珠江口附近也有一支低密度水舌向外伸展,但向外伸展的势力比长江口—杭州湾那支要小,仅限于沿岸的狭窄地带。海南岛东部也有一个范围很小的相对高密区,可能是由于那里有深层冷水涌升的缘故。南海中部表层密度为21.0,北部湾为18.0~20.0。 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相应地决定了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类型。由于温度、盐度在表层变化最大,因而海水密度的变化也以海洋表层为最大。海水密度通常随深度变化的趋势,是和盐度随深度变化的趋势相一致,而和温度随深度变化的趋势相反。冬季,由于对流混合和涡动混合增强,使浅海地区的密度垂直分布趋于上下均匀一致的状态。夏季,在温、盐度出现跃层的附近,也相应地出现了密度的跃层现象,密跃层的位置大体与温跃层和盐跃层的位置相当。 引起密度日变化的因子也主要是太阳辐射、内波和潮流。当盐度变化大时,密度的日变曲线与盐度的日变曲线一致;当温度变化剧烈时,密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曲线相近。在河口地区,密度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盐度的年变化;而在外海,温度变化要比盐度剧烈,所以密度的年变化又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年变化。 三、海水的性质 海水盐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