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有感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有感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有感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有感

篇一

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体系”很多都是体现在其递给皇帝的折子、与亲朋好友以及弟子的交流中形成的。今晚读《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文便是距今511年,阳明先生递给皇帝的一本劝谏的折子。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阳明先生三十五岁,在京师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刘瑾逐刘健、谢迁,激起士人共愤,南京科道言官戴铣、薄彦徽等人因参与上疏请求保留刘、谢二人,因为触怒宦官刘瑾被逮捕而下狱。阳明先生此谏不仅没能救下戴铣,戴铣最终死于昭狱。阳明先生也因此得罪宦官刘瑾和皇上,被贬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阳明先生被贬贵州龙场,让我想到近日在看的电视剧《大南迁》,这部电视剧是讲述唐朝时“儿皇帝”李儇,把国事全权交给宦官田令孜,田令孜以筹集剿灭黄巢起义军饷为由对各地盐税伙同马仔对盐税进行克扣

中饱私囊。当朝宰相刘允章门徒监察御史利中汉受命查盐税窝案而得罪田令孜,利家背负“满门抄斩”之罪从长安一路南下历经黄河、鄱阳湖、武夷山最后到达赣南的经历。唐朝的刘允章、利中汉和明朝的王阳明、戴铣、薄彦徽虽然相隔千年,但经历又是如此的相似。

古往今来,无数的孺门读书人,为了他们内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内心的良知,遵守社会规则,喜欢为社会肮脏事“打抱不平”。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换来的是清贫的生活,有的人因

为得罪小人受迫害连日子都过不安生。“愚昧”的读书人到最后只换来一个身前身后所谓可敬的“虚名”,在一些“聪明人”看来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买卖。

其实读书人谁又不知道直言劝谏可能会因为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

遭来对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不利呢?但从古至今,为何一个又一个“愚昧”的读书人为了他们心中的真相和真理前赴后继的去犯这样同一个错误?谦谦君子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他们甚至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捍卫内心的良知。所以留下了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迈、传诵千古的名篇。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同流合污一步之遥,但他们依然像飞蛾扑火般前赴后继去坚守内心的良知,我想这就是读书人的信仰吧?

我们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代在变,但人心却似乎没有怎么改变。滚滚时代大潮、身边的故事总是在惊人相似的轮番重演。文化,是一个名词,它不是指学历,而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和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文化也是一个动词,是用文来润化人心的一种行为。“讲读历史,彰往而知来;善择群书,乐之者敏行。”,我们只有通过读书让自己“明心”和“净心”,净心才能看明自己的内心,看明了自己的内心就看清了整个世界。

篇二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阳明先生三十五岁,在京师,时任宾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应触怒

刘瑾而下狱。王阳明向正德皇帝上疏救之,也因此得罪刘瑾和皇帝,下旨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阳明先生在文中提到“戴宪等人给你写的信中,他们所讲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为了人民的忠言,我想应该给予嘉奖才行;如果所讲的不当,望皇上您多多包容隐藏才是。他们这二十个人是忠诚正直地向您表白的,今日突然下逮捕令,把他们送到北京关押,按照陛下的想法,只不过是内部处罚一下,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我在想:不知陛下你有什么想不通的,我因为不了解还有些害怕,但我的一切想法都是可怜他们,现在朝廷的大小官员没有不为这件事而议论纷纷。然而哪个敢为陛下直言,岂能没有忧国忧民爱皇上您的心呢?哪个不怕您以戴宪同等的罪名降罪呢?因此没有人敢上奏关于国家现在存在的问题?而我完全可以说是您的耳朵和眼睛了。然而我却落在戴宪等人的后面,现虽然有上关宗社守卫,不能怀疑国家安危的事,您不是熟而目睹吗?陛下您天资聪慧而敏捷,其他的事姑且不要说,这件事真使我失望而痛心!何况今年的天气寒冷,万一派去的官兵管得太严了,戴铣就会在去北京的路上惨遭不幸,可能会死在荒山野岭哦!使您有杀纳谏臣的名声。使朝廷文武大臣更有纷争,到那时必将追究其左右未告知真情的人,那样就晚了。”“我知道一国之君,只有一个啊!大臣宰相,是你的眼睛鼻子和手足啊!陛下的眼睛鼻子嘴巴不可能被堵住,陛下的手足不可丧失功能,如果一旦丧失功能就看不见了。我王守仁承担不起哦,我倘若有说不当的话实在有罪。我愿承认过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