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

教技2班折红红 40811143

教育信息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主要是以语言符号传递、转化信息的,除普遍应用符号语言这个媒介来传递信息外,非语言符号也得到广泛应用。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符号的辅助工具,被更多的应用在实践中。

非语言符号是以语言为基础,但不伴随形态符号使用,而单独表

达一种信息的符号。如语言符号中对话者之间的“音距”就和非语言符号中的“距离”不同“音距”存在于对话人之间,而“距离”则不必表现在对话人之间,非对话人之间的距离的远近,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还有在非对话人之间单纯的面部表情、服装、发饰等都是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很多,从信息受者的感知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类:(1)为视觉器官所感知的符号,如身势、表情、距离、服饰、图像、商标、徽章以及“密码、色语、旗语”等;(2)为听觉器官所感知的符号——声音,如铃声、号声、哨声、鼓声、哭声、笑声、掌声、哈欠声、喇叭声和音乐等,从信息传者表达意图方面来看也可以分为两类:既有主观性表达符号,如图象、路标、铃声等,又有客观性表达符号,如距离、服饰、表情等。

非语言符号作为社会的一种符号系统,在传播教育中具有潜在微妙的效果。主要牵涉问题是:(1)作为“代表”的符号;(2)被代表的事物;(3)符号所蕴含的意义。

非语言符号的主要作用为:

(一)修饰作用。即有声符号只是一种试图再现人类思维的外表符号,单纯地运用它并不足以完全再现人类千变万化的思维状态,因此,非语言符号中的手势、神态、语气等等形式就能对语言符号的弱势方面进行有益的补充和修缮,或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情景去表现出与语言符号截然不同的本义。例如在采访中可以作为信息交流的通道,直接传递信息。

(二)互补作用。即有些场合,语言符号反而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而些时的非语言符号却能正常使用。毕竟语言传播有时是受限制的,比如有相当远的距离无法沟通、或处于真空状态无法沟通、或环境中噪音影响、或当时不便交流等等,而在此类场合往往非语言符号却能正常使用。

(三)内显作用。非语言符号往往能真实再现人的内心真实心理活动状态。在宣传教育中,如果仅仅通过询问在场受教育者来得到教育效果的反馈,那往往不一定准确,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受教育者的表情、动作,则更能准确地得出结论,更有效的得到反馈信息,核实教育传播效果。因为这些行为大都发自内心深处,一些细微的体语很难有意被控制。

(四)辅助作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意识地创造和谐气氛,消除心理障碍,从而引起传播者之间的相互积极性,增强认同效应。非语言符号可以辅助语言符号是因为他的特性特点:

形象性:是指非语言符号在语义表达上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的运用能帮助人们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多维性:是指非语言符号在传递形式上,不像语言符号那样具有一维的线性特征,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将事物的特征一下子揭示出来。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共时的、多维的。可是一进入语言世界,即被语言表述时,却只能以历时的、单维的面貌出现。

连续性:语言信息是靠语言符号承载的,而语言符号是由一个一个单位组成的,单位的组成具有线条性的特点:一个单位挨着一个单位出现。

复杂性:用一种比喻的说法,语言信息的传递是射击式的,只能一发一发的射出。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是爆炸式的,它一下子把所有的符号爆炸后,包括色彩、声音、活动的画面,甚至气味、氛围等,全面地展现在受者的面前,使受者不得不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同时去接受所带来的信息。所以,非语言符号会让人感到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非语言信息的接受常常会带来“一目了然”的感觉。

符号是一切已在意义上代替他物的东西。归根结底而言,他不是真是事物的本身,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而非语言符号本身被赋予特殊的来自经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经常因时间而异,因环境而异。

非语言符号辅助了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同步通过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与教育者的宣传技巧、才智、应变能力等等方面。只有非语言符号在语义、语音方面的补充,才让信息具有真实信,形象性等,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