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沁园春长沙》,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请看PPT,好,同学们,这组图片都是关于什么的呢?对,是秋天秋风吹、秋叶飘落的画面,那你看到里面的画面感受如何呢?(萧条、清冷、凄清)。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秋”的诗句呢?好,这位同学,啊,他刚才说有杜甫《登高》里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哦,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面很广,联想的是诗句很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知识积累

在这里咱们简单复习一下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词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的分类根据字数可以分为58字以内的小令,59-90字的中调,90字以上的长调,中长调按照音节可以分为上片和下片。

三、信息筛选

1.教师朗诵,学生自由朗诵。

2.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诵读了文本,对这首词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就按照上下片的方式来解析这首词。

3.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同学们找一找在上片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组成了两幅画面,即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板书)

4.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般诗词里面悲秋的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这些景物显现出同一个特点---生机蓬勃,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秋日里景象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按常理,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的诗词中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

介绍写作背景

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对未了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越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由人民来主宰、来当家做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此种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额度由衷情感。

5.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明确:“染”、“击”、“翔”等。

“染”用的是你人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其实,古人早已用过“染”这个字,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如果改为“飞”好吗?不好。“击”能显现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浅底”并非真正的水浅,二世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面对如此的秋景、秋神,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的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的带出了下片。

6.在下片之中那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忆”。

7.由作者的“忆”为我们展现出他回忆的画面,我们同样可以命名,你觉得应该怎样?

明确:“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板书)

8.最后几句中你觉得那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击”与“遏”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语,吟咏这三句,我们感觉到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于身体的,更是来自于精神的。

四、小结

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通过回忆形

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 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 播放多媒体课件一一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 学生自读课文 (1) (2) (3) (4) 4、 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诵读、讨论、探究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2课时。 (忧国伤民) 清泉石上流。 (沉郁壮阔) (清净无为 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 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 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 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 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 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 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一一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一―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一―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一—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 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 好? 评价,再表演。 (4)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戈y 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 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而毛泽东的“万 山红 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 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 多彩,充满生机? (看) (承上启下) (忆)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金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 4-13 2018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 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公开课

一、单元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杰出诗人,多如夏夜之繁星,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思想的夜空。 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集体劳作采石运木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自然而然地发出杭育之声,这整齐铿锵的杭育声便是最原始的诗歌。 诗歌产生于劳动,所以多反应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如《诗经》中的《伐檀》、《采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也不断更新。总体上讲是由自由趋向于规整,然后由规整回归自由。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分类。(屏幕展示)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有人会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呀。对,毛泽东的词形式是传统的,但内容是现代的。 读诗使人聪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呢?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生平、所处时代、写作背景。其次要掌握一些技巧,通过激情诵读、揣摩词句、捕捉意象、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歌意境。 二、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来学习《沁园春长沙》。先看屏幕上的两首诗,大声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发言。(志向远大;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立志》是1909年毛泽东准备离家求学时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咏蛙》是毛泽东17岁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我们一齐朗读这两首诗,要读出作者远大志向和霸气。 通过《立志》和《咏蛙》这两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少年毛泽东的气宇不凡,而《沁园春长沙》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宏伟志向和人生抱负的艺术写照。我们先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屏幕展示) 三、朗读,整体感知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词意。 点名认读生子。 刚刚我们朗读了这首词,能不能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画面? 四、鉴赏第一幅图画 我们来鉴赏第一幅图画。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前三句描述成一幅诗意的画面。注意: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我们首先要恢复正常的语序,然后还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下内容,让画面感更强。(生发言,映出)第一句中有一个词非常值得我们品味。“独立寒秋”能否改为“站立寒秋”或“伫立寒秋”?(明确:站立、伫立太平淡,没诗味。独立方能显示出一种气概,独立于天地之间,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大家想象一下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姿态和神情是怎样的?(生发言,表演)如:双手叉腰,神情严肃;倒背双手,昂首挺胸;一手叉腰,一手挟烟,深沉豪迈。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那么,我们朗读时就要把这种凝神远望、心潮澎湃的感觉读出来。自己朗读体会一下。(指名读,点评) 五、鉴赏第二幅图画

市级一等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是职高(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的主旨。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从整体认识文章,把握文章中心,培养整体阅读能力。《沁园春·长沙》的主旨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炼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抓关键词语和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朗诵习惯。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典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3、重、难点定位 (1)重点:诵读诗歌,品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确立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学习诗歌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品读词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 确立依据: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理解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讲授诗歌最主要是分析意象。这首

词的上阕,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意象,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态描写湘江秋色图。故应做重点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对话法、情感熏陶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诵读法、讨论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勾画圈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由诗歌《诗人·领袖》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是谁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2、提出问题:你了解伟人毛泽东吗(请学生介绍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知识 明确:1925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诗人被排挤出党中央,这是诗人事业的第一次打击。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毕生所追求的事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会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让我们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4、播放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标注韵脚 (让学生谈听了此词的感受,学生一般说大气、豪放等语,教师略作点评)

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导语:《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

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看一看,他的沁园春.长沙,又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秋景。 2.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一等奖

*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一等奖 共1课时 1*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有学过毛泽东诗词和有关秋景的诗词,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一定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不熟悉,对现代词也不熟悉,这是要重点讲授的地方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沁园春长沙 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 长沙:标题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语言及意境。 2、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 》的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基本理念 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人化、优化和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等各种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

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板书课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评:对而今的年轻一代,对现时的出户机会很少的学生,有必要简要地交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展示橘子洲头的画面。)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峥嵘遒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把握课文内容,掌握词的上阙所描绘的两幅画面 ②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学 预习检测 1、知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知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1《沁园春长沙》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1、《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明晰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能力目标: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3、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阙 1、问:上阙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看”——寒秋景致) 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

最新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吟诵中通读诗的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感受诗词豪放阔大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毛泽东博大的情怀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在吟诵中通读诗的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领会意境,感悟情怀.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少年时有这样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毛泽东的什么形象呢?(远大理想抱负)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词有>.从中我们已经感受过其诗词的磅礴大气与豪放风格,可以说大家对毛泽东其人其诗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以沁园春为词牌写的另一首词《沁园春61长沙》. 多媒体显示:《沁园春61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革命情怀。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内容,让同学们搜集毛泽东诗词并体味其风格.现

在就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肯定) 生1: 从他的生平可看出他是杰出的战略军事家,是铁骨铮铮、战斗不屈的英雄,挚情切切的大丈夫,可亲可敬、值得尊敬的人 生2 :从他的诗词可以看出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乐观向上、豪迈奔放、无所畏惧 师:好,那么我再请同学们说说你找的毛泽东诗词有哪些?其风格特点呢? 生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61大柏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61 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61娄山关》 生4: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61六盘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61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61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5:诗的风格是豪迈奔放.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词,要读出豪迈奔放的风格来.(1)生读后,同学们做指点.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语言及意境。 2、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基本理念 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人化、优化和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等各种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

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板书课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评:对而今的年轻一代,对现时的出户机会很少的学生,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2019年——1920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沁园春长沙教案获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获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获奖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2.诗歌意象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

(具体的事物)。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4.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二、课题导入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三、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先听课文录音 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问题: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沁园春 长沙》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无奈的情态。 毛泽东也写秋天,他的《沁园春·长沙》描写的秋景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作品。 二、讲授新课: (一)全班朗读 分析上阕—— 找出写秋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品评、鉴赏诗句: 1、前三句交代了什么?时间、人物、地点、事情 2、正常的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3、赏景:作者独立橘子洲,看到了哪些景? ①哪一个字可以领起全部内容?:“看 ②写了哪几种景物?板书 ③作者观察角度有什么变化? ④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特有表现力? 插入讲一讲炼字的重要性。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骨节眼上炼得好字,便使全句气韵生动,令人刮目相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来”“弄”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⑤毛泽东通过选用这些有表现力的词,使他笔下的秋景,给人带来什么感觉呢? 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我们来为这一幅图画取个名字吧。 板书: 湘江秋景图 (远眺)山红遍(范围) · 林尽染(拟人) ·色彩绚丽(近看)江碧透(清澈) · 舸争流(数量、速度) ·生机盎然 (仰视)鹰击(力度) · (俯瞰)鱼翔(快活、自由) · ⑥我们不禁会想,万人皆悲的秋景,为何在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呢?为何毛泽东写秋景会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呢?这是由个人的主观情感决定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在观察、描绘客观景物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情感。文人总是多愁善感的,他们在写秋的时候,很自然由秋的萧条冷落想到人生短暂,欢乐难再。而毛泽东面对这湘江秋景,胸中涌动的是革命的豪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正所谓“情乐则景乐”,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就呈现出生机勃发的画面。 4、面对眼前秋景,作者想到了什么问题?“谁主沉浮?” 5、怎样读好上阕?看幻灯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里,应该要读得舒缓从容些,作者是站在这里,远眺,如果读快了,就像是要急匆匆赶路一样的。 思考哪些字要重读?“看万山红遍”中,万字要重读,突出山的多,“层林尽染”的层重读,突出树林的层层叠叠。“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动词要重读,可以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生词字音字形,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3、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2、情感体悟法,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词中所抒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二、教学重点: 1、词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词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词”的相关知识。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殿堂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