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

美的登临佳作。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外化为诗文。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从宋玉“长吏堕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瘁”不得志的悲叹,到孟浩然“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的隐士情怀;从曹植“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发出“烈士多悲心”的悲慨,到李白高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豪迈;从陶潜留下“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的

怀古遗恨,到杜甫吟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更有辛弃疾“把吴

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山河破碎之痛,文人登高望远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南朝吴均记载的一个故事,为重阳节俗的起源提供了一个解释。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

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按照民俗流传的规律,这一记载晚于重阳节的形成。从人们对重阳登高饮酒、插茱萸这些习俗起源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重阳节日风俗与消灾避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以农历九月初九要登高避祸呢?这与古人的时间观念有关。古人认为,月日相重的那一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是神圣的时间,需要人们注意行为禁忌,以适应节律的调整,因应大自然的变化。重阳日,阳气极盛,阴阳交接,所以应该顺阳在上,故而登高避邪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若追溯悲秋的历史,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

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

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

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

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

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

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

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说,往往就是一个处于秋季的独特主体与处于秋季的诸多自然存在之间的感应,是天人合一。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

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悲秋情结是先民悲秋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夏商周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剩余并不多,而少数奴隶主统治者却极为暴虐贪婪,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在严酷的剥削下,人民纷纷反抗,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但终究力量单薄,大批人被抓获问罪,遭杀戮之祸。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周礼?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秋天成了统治者大发淫威杀人的季节,怎不阴风惨惨,令广大劳动人民哀伤不已。再加上当时各个部族、小国为争地夺人,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疆场,家园毁坏,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秋天,人们置身于战争的血腥、

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伤、悲悲切切。而且,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而以秋天为主。《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秋天适宜征发人们去作各种徭役。统治者称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这只不过是骗人的言语,很多去服役之人往往在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无回。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开始了。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之日。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结在秋天。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尽的等待。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悲!

由此可见,文人的悲秋情结不是毫无缘由的,自华夏五千年以来,历经岁月的风霜与时代的洗礼,悲秋的情结已深深烙在了历代文人的心中,无法轻易抹去。更何况,秋风萧瑟,引人离愁,若为离家远游的游子,更易引起共鸣,引出那深藏在骨子里的愁绪。关于悲秋,我们作为现代人,无法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他们总是伤怀悲秋,也没有立场。悲秋自古就有,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于瑟瑟秋风中,品味他们的诗词,与他们一起怅然这千古的离愁吧!

悲秋情结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

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 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中国古代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12.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13.崔颢hào唐代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翰唐朝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凉州词》1首。 15.刘长卿唐朝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首。 16 杜甫唐朝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为“诗圣”。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 18. 岑参唐朝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19、韦应物唐朝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表达愤世忤wǔ时之作,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著名。简淡秀朗,意境高远,语言简洁,风格淡雅,富有诗情画意。大纲选其《滁州西涧》1首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哀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哀 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大家就会想象到:一位衣衫褴褛的穷秀才摇头晃脑地吟诗作文;秀才在书童的陪伴下爬山涉水,进京赶考;科考得中,秀才成了状元;峨冠博带的状元披红带花,荣归故里…… 广西贡院有幅对联写道:“十年寒窗诵四书言五经习六艺只为龙门一跃,三考得志官七品威八面谒九尊全因河鲤重生。”历朝历代,相沿成习,文人们趋之若鹜地竞奔在仕途上,乐而不疲。似乎做官从政,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成了文人自我价值的唯一实现形式。 “学而优则仕”根深蒂固的思想枷锁 孔门弟子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骨”,有了“凿壁借光”,有了“映雪囊萤”。十年寒窗,学富五车,就是为了换个官当。 从孔子开始,中国文人似乎就未走出这样一个怪圈:他们一方面得心应手地创作着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苦苦地追求着“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他们的内在追求,文学作品则是这种追求的外在表现。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为文人的头上戴上了一顶光环,并不一定能为他们追求政治理想锦上添花;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却常常是文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素材源泉乃至精神支柱。于是,文人们在追求中苦闷、彷徨,在创作中自娱、欢欣。 由于中国文人始终有着难以消解的仕途情结,所以中国文学里充满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悲鸣。在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中,极少数文人如愿以偿,步入仕途。绝大多数文人则仕数不遇,壮志难酬。在如愿以偿的少数文人中,最终因政绩卓著而堪称政治家者,寥若晨星。在仕途上艰辛跋涉,政绩平平者则所在多有。只有其中一部分人虽然身在朝廷,却心在文学。他们和那些仕数不遇、壮志难酬的绝大多数文人共同构成文学创作的庞大队伍,“种瓜得豆”地在文学创作的田地里收获着成绩和希望。 当然也有例外,《庄子·秋水》篇里讲了一个故事,庄子的好友惠施在魏国做丞相,庄子打算去拜访他。惠施误以为庄子来意不善,想和自己争夺相位,竟派人搜拿庄子。庄子见到惠施后,对他说,鹞鹰得到一只臭老鼠,惟恐鵷鶵(yu ān chú)相夺,殊不知鵷鶵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从不把臭老鼠当美食的。鵷鶵毕竟是神鸟,庄子毕竟是神人,红尘中的文人总得吃喝拉撒睡,离不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多数文人并没有也不可能把官职当臭老鼠。虽然后世不少文人也常引用这个典故以示自己敝屣功名、品行高洁,却总让人觉得矫情,颇有些“酸葡萄”的味道。 仕途失意乃有传世名篇吗 文人的悲哀正在于这种“种瓜得豆”的不对称性。这又怨得了谁呢?文学创作在中国古代没有成为一种职业,文人对文学的追求不足以为“稻粱谋”,生存的需要使得文人的“种瓜得豆”成为难以规避的宿命。于是,文学家、诗人的一生注定是与苦难、煎熬相伴的一生。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山水画绘制的主题是山水,但其意义却和西方绘制山水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之中总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的,在其之前,山水只是人物花鸟的背景。“魏”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晋”为之后司马氏的西晋和东晋二朝。我们知道,魏晋是一个政权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魏晋两朝的名士们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聚于林中喝酒纵歌、风流倜傥、向往清静无为。甚至有词形容其为——魏晋风流。这种风流有没有促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呢?有没有化成山水画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山水画发展只是初期,笔法技巧等等都还不够成熟,但技巧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山水画常常会有的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思想是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的纵情山水这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第一幅山水画是宋朝时期的《游春图》。而也是在此画之后,山水画终于不再仅仅是花鸟的陪衬,也不再仅仅是用色古艳的装饰,山水画走出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在之后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之中,山水画渐渐自成一派,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我想这也是在寄托一种意境,画家寄托着一种人文的精神,有一种情感在其中,无论画的是崎岖的山,还是柔软的水,都要寄托些情绪,寄托些观感在里面。 中国很多的文人流传下来的画作都能看出他们一生的志趣所在。一生清贫的吴镇,喜“天人性命之学”,以释僧为友,故在《渔父图》中力求平实,追慕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笔墨出处呈相了一种气韵奇古、清淡孤洁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元画极致的倪瓒,善以禅、道之理入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聊写胸中逸气虽是倪瓒提出的,

古代文人作品集命名趣谈讲课稿

古代文人作品集命名 趣谈

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他们的命名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七种: 一、以“地名”命名 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2、《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3、《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人。 5、《亭林诗文集》。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称“亭林先生”。 6、《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小仓山。 二、以“书室名”命名 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 2 《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 3、《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 4、《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 三、以“谥号”命名 1、《王文公集》。作者王安石,谥号“文”。 2、《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 3、《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4、《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号“文成” 四、以“名号”命名 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 2、《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3、《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号文山。 4、《樊川文集》。作者杜牡,号樊川。 5、《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号随园。 6、《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号望溪。 7、《南雷文定前集》。作者黄宗羲,号南雷。 8、《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号震川。 9、《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五、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著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完整版

中国历代首都列表完整版【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今广东广州)

杜甫的悲秋情怀

杜甫的悲秋情怀 人教课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杜甫的三首诗,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第一首和第三首都直接写到了秋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怎样的秋景呢?萧瑟阴森。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是怎样的秋景呢?肃杀悲凉。 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何等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苦寒之感,自然给处在生命晚秋的杜甫 以更多的伤感。 三首诗都作于秋天,这与杜甫生命之秋、唐帝国之秋有关。正因如此,所以杜甫的悲秋情怀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羁旅的愁思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当时诗人56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诗句,写诗人的羁旅情思: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菊开两度,泪流两回。羁留夔州,心情凄伤。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心总牵挂着故园,思念着长安。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二、身世的感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只是叙写昭君悲惨的 命运并表达杜甫对她的深切同情,寄寓着身世感慨,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怀。

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大全

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大全 一、春秋战国时期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4.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5.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6.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7.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二、两汉、三国、晋朝时期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2.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3.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胜川数不胜数,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清水秀且令人向往的游玩国度。中国的山水是充满诗意的,还记得多少文人骚客在失意时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国的山水是充满传奇的,还记得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化为石柱,久久伫立在石林中,凄美的故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中国的山水是充满圣洁的,还记得睿智的僧人和法术高超的道士隐居山林,多少佛寺道观依山而建,或香火鼎盛,或清幽雅致,人们都是为了心灵得到一点净化。欣赏中国的山水,就如读中国的一本史书,每一处的山水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曲幽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们,才能读懂个中玄机,才能让那段沉睡的往事苏醒。 山水,似乎是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名词。因为早在人类学会欣赏什么是美的时候,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存在了,只是当时,美丽的山水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作用。加上“文化”二字之后,山水就不再是那天然的尤物了,加了“文化”就等于加了人类的因素,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文化。这时候,人类和大自然发生了有机反应,创造出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的“山水文化”,到底是人类的文明丰富了山水,还是山水的灵气充实了人类空虚的心灵?我认为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就像生物中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两者的结合让对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山水没有了人类就略显粗糙,人类少了山水就略欠灵气。所以他们是互相离不开对方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山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山水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对美的无知到对美的追求,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魏晋开始,人们对美有了自觉的意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仕与隐是中国士人生命的两大主题。读书是为了进仕,但同时总有些孤高的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逃离官场。伯夷叔齐、许由巢父、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袁枚黄宗羲……每个时代都可以见到隐士那飘逸的身影,可以感受到他们挥之不去的归隐情结。东晋陶渊明堪称隐者之范,其《归去来兮辞》是他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文中处处充溢着隐者甚至非隐文人的这种特殊感情。 一、不事权贵,憎恶官场。 陶渊明29岁开始入仕,此后13个年头,时官时隐,作官4次,总计不过四五年。最后一次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只当了83天的彭泽县令一职,从此不再出仕。本文即写于此间。他认为做官使自己“心为形役”,是迷失自我的错误行为,因而不免“惆怅而独悲”,对此深深地自悔和自责。 不事权贵,憎恶官场,是清高文人身上的共同特质,也是促使他们归隐的主要原因。从拒绝接受帝位的许由到甘愿像乌龟一样曳尾于涂中的庄周,从宁被烧死也不出山的介

之推到拒绝光武帝而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到与荐己入京的官员爽约的孟浩然……这一切无不标示一些文人与权贵对立,与官场游离的姿态。 二、乐悦琴书,娱性诗酒 陶渊明归隐之后,“乐琴书以消忧”,音乐销尽他千般烦恼,“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自己所好,自有乐趣。闲暇之余,“临清流而赋诗”,诗文中流淌着他舒畅欢愉之情;“有酒盈樽”,十分满足,“引壶觞以自酌”,异常畅快。值得一提的是,酒之于渊明犹如酒之于李白,渊明本性嗜酒,生活中离不开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序》)。 琴棋书画,诗文美酒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因读书而有士人之称,因会吟诗作画而千古留名,以弹琴下棋来陶冶性情,更是借酒给单调的读书生涯带来不羁飘逸的情怀;而惟有心无旁骛的隐者才真正让这些东西发挥到极致。 三、躬耕田园,纵情山水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见陶潜不是个

中国历代首都一览表(完全版)

中国历代首都一览(完全版)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忧伤与孤独 试论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绪论 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等等。由于文人情结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纵向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和审美情景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的重现,到后来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这些情结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便又会在这些人身上显现出来。在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有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山水的诗酒情结;万木萧条的悲凉和天涯共月明的悲秋情结;以及壮志未酬与志存高远的登高情结等等。 登高望远,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文人爱穿行于山水之间,一来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阔,二来是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因此,登高也就成了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最爱表现的主题。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我觉得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里也有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种境界,“西风凋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感。上楼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望尽天涯路”可视作摆脱了一切世俗杂念,对更高更远的境界的寻觅与期待。意思是指要有勇于攀登、登高望远的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视野开阔,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选自曹操的《观沧海》。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他所看到的是水波动荡的大海的远景、山岛耸立及草木繁茂的近景。通过写大海广阔无边的恢弘气势,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开阔的意境。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比作沧海,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我记起了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杜牧的《山行》,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有关“登高”的诗,不同于其他的诗人那般,登高望远,来不来就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是宽阔胸襟,亦或是壮志未酬。杜牧在山间行走通过对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的描写,最为突出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感情。读起来清新自然,回味无穷。 杜甫的《登高》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代之作”。不登高,怎么能感受到风急天高的壮阔?不登高,怎么能听见远处猿的啼叫?不登高,怎么能俯瞰渚清沙白?不登高,又怎么能将鸥鸟的盘旋劲飞,尽收眼底?你看到的所有美好景象,从而抒发的所有感情,这一切都是因登高而起的。登高,开阔视野;

古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梳理

古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梳理 唐前诗人及作品简介 【春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教导世人立身行孝,为学、卫道成大孝——治理天下,以定天下之平安祥和。《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诗经》,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春秋】左丘明(约前502-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

中国古代文人字号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2、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3、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4、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18、司马光——司马温公(爵名),迁叟,涞水先生(籍贯)。 19、陶渊明——五柳先生(宅边五柳)靖节征士(谥号)陶彭泽(官地)。 20、陆游——龟堂病叟,陆放翁(忧世愤俗),海棠颠南(写过大量海棠诗),小李白。 21、辛弃疾——稼轩居士(重视农业,寓居江西上饶筑稼轩)。 22、杜甫——杜拾遗,杜工部(官名),诗圣(境界广阔),少陵野老,杜少陵(地望)。 23、欧阳修——一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欧阳文忠(谥号),醉翁(寄情山水),欧九(行第)。 24、范仲淹——范文正(谥号),范大将军。 25、金心农——出家庵粥饭僧(个人旨趣)。 26、唐伯虎——六如居士(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27、苏询——苏老泉。 28、陆羽——桑萱翁,倚松老人(间携经卷倚松立)。 29、杨万里——杨诚斋(斋名,抗金名将张浚以正心诚意勉励他)。 30、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斋名惜抱轩)。 31、蒲松龄——聊斋先生,柳泉(故乡柳泉又名满井)。 32、元稹——元九(行第),威明。

历代都城一览表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朝歌(今河南淇县)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 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著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摘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处世情怀;受佛教影响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的厌世情怀;源于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词人文情怀 中国的山水文学,滥筋于先秦。自有了题山咏水的名篇佳构起,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文人们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这正是山水与文人能从古代走到今夭的原因。山水陶冶了文人的性灵,文人在山水的濡染中增长了才情。文人们礼赞山水,礼赞自然,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百态千姿,万种风情,正好成为文人们娓娓的心音传真。二者龙凤双飞,相辅相成。当我们穿过山水文学里一诗一文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中国的山水文学,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综观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一、入世情怀 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热心从政,以功业自许。“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宣言,充分表达了汲汲于用世的坚强信念。 积极的入世精神,总是与雄浑苍茫的生命搏动的景象联系着。智水仁山乃是对人类生存及宇宙本体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孔子临流的叹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道出了时间的不息运动和空间的无限与永恒,从而反观人生苦短,有人本的悲枪感;而那种因此激发出的建功立业的千里之志,更见其壮烈。这种悲枪而又雄壮的山水精神,是支撑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行程的一份强力。 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生动体现在古典山水作品中。诗仙李白一生眷怀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业。杜甫的抱负亦不同凡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孜孜以求的宏伟志愿。即使被人视为隐逸诗人的孟浩然其实也是身在江湖,心怀魏阙,在“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景象,磅礴的气势中亦不自禁地流露了诗人“端居耻圣明”的欲一登仕途的迫切心情。在这里,古代文人们积极入世的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功名富贵,而是安社稷、济苍生,即儒家的“达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