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格尔尼卡》

教学反思《格尔尼卡》

教学反思模板

美术七年级上人美版美术欣赏格尔尼卡教案汇总

美术欣赏格尔尼卡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 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 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 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 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 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 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 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 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 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 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 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 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 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 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 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 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 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 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 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 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 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 法、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 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 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 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 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 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 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 白灰而不用其他 更丰富、 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 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 艺术形式表现 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 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 描述、 分析和诠释的结果, 评价这件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 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格尔尼卡教案

案例名称《格尔尼卡》 教学对象初一 科目美术 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付媛媛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生1: 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 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 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表情、特征代表的含义 灯 牛、 马 抱孩子的女人 躺地上的战士 举灯的女人 奔跑的人 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

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学 过程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二)介绍作品背景 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这节课,凡是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礼品折纸和平鸽。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 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 生1:看到逃命的人群。生2:那个地方都被炸平了。 师: 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 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 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 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 生1:人。生2:动物. 生3、灯 2、分组比赛,回答问题。 师:画家表现的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各代表什么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分组完成这两个问题。每两列为一组,共分为四组。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迅速阅读书本第二、三 页上对画面内容的介绍,并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再随老师一起赏析画面内容, 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让你们回答,比比看哪组同学回答的既多又准确,不够积极的 小组要派两名代表模仿画面中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现在开始看书。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课题《格尔尼卡》 年级七年级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三、教学目标: 1、初赏《格尔尼卡》,了解的创作时代背景、认识毕加索 2、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从构图、造型、色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格尔尼卡》 3、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用所学立体注意的手法来表现所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1.《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美术下册参赛教案一赏析《格尔尼卡》 教师:李晓光 单位:汤阴县瓦岗乡第一初级中学

赏析《格尔尼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 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 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 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 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 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 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 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 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 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 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 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 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__教案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课型:艺术科学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 授课人:陈霞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的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四、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速写纸等 学具准备:速写纸、课本、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老师:格尔尼卡——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为什么一幅画要取这么个名字?不要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等会儿老师讲完大家就会明白。接着来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作者——毕加索,曾经听说过他的同学给老师举手看一下。

学生:听说过的举手 老师:好,不错,同学的知识还是很广的。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有关格尔尼卡的战争片段,看看在格尔尼卡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画家把它记录了下来,成为一个永久的记忆?(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放ppt 提问:这部影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着怎样的感受?如果说你是一位 曾经生活在战争中的艺术家,你将怎样表现你心中的战争呢?(ppt播放格尔尼卡被轰炸的视频) (3min)板书:格尔尼卡——毕加索 (视频放完后再放映ppt上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大家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3——4人回答)回答两个问题均可。 老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特点,(课堂作业)下面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画笔勾画出你心中的战争印象,画出有关战争你们第一个联想到的实物。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即可。(3min)学生:(同学们画,老师在下面指导,可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的在下面示范)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格尔尼卡”、“9、11事件”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录像。“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受这种悲惨的气氛)。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幅与9.11事件性质一样的作品《格尔尼卡》,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大屏幕显示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二)师简介:

格尔尼卡其实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的地名,那么为什么这幅画就叫格尔尼卡呢?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了,现在大家静静地看这幅画一分钟,大家静观一分钟后,来讲一讲你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是什么。 (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由贝多芬的《命运》和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各自开头部分合成的) (三)学生交流第一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在黑板上板书: 乱怕繁灰美丑 (四)教师介绍作品历史背景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说明我们同学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大家的第一感觉都很灵,那么有关于这幅画的一切,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了吧?为什么这幅画就叫格尔尼卡呢?先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五.讨论研究 分组讨论研究 师:好,接下来我们要来进行讨论研究,在各组的组长手中都有这样的一张笔录纸,各组在讨论开始时,除了“1.画了些什么?”是必选外,在其他的四项(2.画中的各要素表示什么3.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4.画面的色彩问题5.有关毕加索其人)中能够比较快地作出选择,打上“√”,然后马上开始进行讨论研究,由组长执笔,把组员有价值的发言记录下来可以只记一些关键词句。要求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对于讨论研究后仍不明白的问题,在笔录纸下面的问题栏中记录下来。 (六)各组选定代表上台讲解(当小老师)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 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 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 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保守 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同学一时会很难理解。因 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同学深入研讨。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 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示手 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发明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 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围绕新课程规范,本课以 关注全体同学,以有利于同学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确 定适宜目标。促进同学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 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为指导创设同学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突破学科本位,以信息 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二、同学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一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生长的同学的生活 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出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同学能接受的程度动身来 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 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发明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 形式来充沛表示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手法。 2、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发明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发明性思维,喜 好和平的思想。 五、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毕加索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 六、教学方法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七、教学过程布置 1、创设情境,认识作者。 a、出示画家的自画像由同学讨论其给人的第一印象,导出本课的主人翁毕加索。 b、欣赏毕加索的系列照片,体会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由西班牙 的保守体育项目斗牛导入毕加索的版画《斗牛》图、素描《牛》系列、雕塑《牛头》等作品来研讨毕加索的爱国思想和广泛的艺术素质。利用插图《和平鸽》系列作品来理解作者喜好和平的主题思想。 c:通过以上内容为同学欣赏《格尔尼卡》创设好人物背景。 2、欣赏作品,提出问题。 a、提示同学速览作品,寻找作品中不能理解的内容。

格尔尼卡 教案

课题:格尔尼卡 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型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 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 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 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

感。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2.学法:观察法、理解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请同学们看一段伊拉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种悲惨的气氛。 二:引入新课:(5分钟) 展示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情景图片,在这种氛围下,介绍《格尔尼卡》,它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格尔尼卡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本节的知识点 1、了解作品《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轨迹。 2、毕加索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3、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知识间、知识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 1、《格尔尼卡》与象征性、立体派。 2、《格尔尼卡》与“9.11事件”。 四、教材分析 作品背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的艺术作品。本世纪30年代,西班牙爆发了内战。反动势力的代表——佛朗哥得到了德国法西斯的支持。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了数千名无辜的平民百姓,立刻引起国际上的强烈抗议。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决定创作

一幅作品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毕加索用了象征性的艺术手法,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 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六、课前准备: 1、教师:教学课件、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2、学生:绘画笔,作业纸 七、教学过程:

八、《格尔尼卡》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学号

1、毕加索是()人,生卒年代是()。 2、《格尔尼卡》中的牛头和马分别象征着什么? 3、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毕加索其他作品。(两件以上) 4、《格尔尼卡》用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象征性 d、抽象主义 5、谈谈你对《格尔尼卡》的感受。 九、相关资料 1、象征性: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 2、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格尔尼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格尔尼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格尔尼卡》教案解读

《格尔尼卡》教案 大连市第五中学 李丽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格尔尼卡”、“9、11事件”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录像。“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受这种悲惨的气氛)。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幅与9.11事件性质一样的作品《格尔尼卡》,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大屏幕显示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二)师简介: 格尔尼卡其实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的地名,那么为什么这幅画就叫格尔尼卡呢?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了,现在大家静静地看这幅画一分钟,大家静观一分钟后,来讲一讲你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是什么。 (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由贝多芬的《命运》和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各自开头部分合成的) (三)学生交流第一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在黑板上板书: 乱怕繁灰美丑 (四)教师介绍作品历史背景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说明我们同学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大家的第一感觉都很灵,那么有关于这幅画的一切,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了吧?为什么这幅画就叫格尔尼卡呢?先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五.讨论研究 分组讨论研究 师:好,接下来我们要来进行讨论研究,在各组的组长手中都有这样的一张笔录纸,各组在讨论开始时,除了“1.画了些什么?”是必选外,在其他的四项(2.画中的各要素表示什么3.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4.画面的色彩问题5.有关毕加索其人)中能够比较快地作出选择,打上“√”,然后马上开始进行讨论研究,由组长执笔,把组员有价值的发言记录下来可以只记一些关键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篇一:格尔尼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 以变形、象征和寓 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 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 品质。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 的艺术特色和创作 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 术鉴赏的方法和程 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 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 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作背景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 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 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 拿小奖品和平鸽。 生1: 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 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 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 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 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 课我们要赏析的 画作就是《格尔尼卡》。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板书:格尔 尼卡)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 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他从 19世纪末从事 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 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 画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 有今天我们要 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问题引导法) 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生1:乱。生2:丑。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 中表现了哪些形象 呢?

初一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初一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恐惧等。 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 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 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 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 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 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 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 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 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 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 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 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 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 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 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 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