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宝贝如何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运动宝贝如何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运动宝贝如何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敏感期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了,并且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运动宝贝培养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内在秩序,比如孩子移动自己的手拿到某种东西,这个动作被大脑感知了,就留在了记忆里。另一个是外在秩序,这种秩序属于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比如把东西放在他认为应该摆放的地方。

1.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例如,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需物归原处,妈妈还要耐心培养宝宝归置秩序的技能,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宝宝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不要斥责他们,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

另外,父母们还要经常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让宝宝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例如在游乐场玩滑梯时,妈妈要告诉宝宝应该自觉排队,有先有后,不推不挤。

2.让孩子参与到环境布置中

鼓励孩子参与家居布置、挑选装饰物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激发孩子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重要途径。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布置中可以让孩子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也能让孩子更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

3.在公共场所宝宝秩序感的培养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例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游览公园,不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可乱扔果核、大声喧哗等等。每到一处,爸爸妈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向宝宝讲解相关的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秩序规则,遵守是光荣的,而违反则是不道德的。

4.帮孩子制定有序的生活作息制度

帮孩子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规定孩子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散步、几点看书、几点上床睡觉,让孩子按照这样的作息时间生活。

合理的作息时间不仅能够保证孩子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能够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在秩序反复实现时,孩子的行动能力和独立能力也会更强。

5.整洁有序的环境

孩子很容易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不然孟母也不会搬三次家了。

家长要把家里的所有物品都分类摆放整齐,使用完后也放回原来的地方,保持家里干净整洁。妈妈也要教会孩子归置物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收拾自的玩具,并放到某一个地方去。

给孩子营造出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建立他内心的秩序。在运动宝贝早教里面,宝宝拥有秩序感以后,教师往往把孩子玩过的玩具,共同和宝宝收拾起来,给宝宝一个整洁的有秩序的环境。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料得妥妥当当;而有的孩子却丢三拉四,虎头蛇尾,总要老师、父母跟在后面操心。这便是最常见的“秩序感强”和“秩序感弱”的表现。 “秩序”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而“秩序感”是指:个体对事物的顺序,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事物排列摆放,以及对环境中的规则、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动中能合理安排顺序、自觉遵守规定的能力。秩序感发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么做,谁先做、谁后做;而秩序感发展不足的孩子会东一榔头、西一棒,需要不断督促和提醒,生活混乱无规律。秩序感发展良好的孩子长大后能轻松规划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效率;反之则会荒废光阴,影响生活质量。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孩子秩序感从最细微处着手。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例如2-3岁的小朋友,在他们还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了。如:午睡时,你帮他脱下衣服,告诉他: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他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小班了,幼儿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子、衣服放在指定位置上,还要让他们知道,午睡和起床时先脱(穿)什

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如:先坐在床上脱鞋,再脱裤子,这也是一种“序”。及至中大班,孩子穿脱衣服已经比较灵活时,可继续增添要求。如:走入寝室(或走出寝室)第一件事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段时间的梳理以后,幼儿就会形成关于“入睡”(起床)的这种“序”。 其实在生活的每件事情当中无不渗透着“秩序”的因素。比如:饭前洗手的几个步骤(拧开龙头、冲、擦肥皂、冲净、擦手)是一个“序”;锻炼后进入教室做什么(入厕、洗手、喝水)是一个“序”;离园时该怎样整理(收玩具、架椅子、道别)也是个“序”。如果引导孩子把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秩序”管理好,那么班级的纪律也变好了,孩子的安全也有了保障,我们平时所说的“抓常规”,不就是在谈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吗? 二、培养秩序感要赋予孩子知情权。 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如:突然阴雨,室外活动进行不了;或节日前编排节目时,孩子会出现骚动、混乱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往往会说:“太兴奋了”。其实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序”被打乱了,而新的“序”又没有建立起来。 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不是铁定不动的,打破前面一个秩序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规律是经常要发生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幼儿原因以及新的计划;就算是突发性的改变,也要告知孩子临时的方案。朝令夕改,遇事三变,会令孩子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心理准备期,情绪才不易受到影响。

孩子秩序感的培养

孩子秩序感的培养 (来源:幼儿园教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6516667.html,) 2-4岁的宝宝很已经有了秩序感,这时训练正和时机,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还小,就不进行培养。其实不然。我天生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如果父母从我出生以后,注意为我提供整洁、规则、文明的生活环境,就好比在我的心灵铺上一层最佳底色,会帮助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行为描述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大家坐在客厅里正说着话,滔滔从外面回来了,妈妈带着18个月的儿子跟客人一一打招呼,可刚说几句话,滔滔就“哇”地大哭起来,手指着一个阿姨边哭边叫,弄得这个阿姨莫名其妙,禁不住一脸尴尬。这时,奶奶突然明白了:“这是我平时抱滔滔坐的位置。”于是,让这位阿姨换了个座位,奶奶抱着滔滔在这里坐下。滔滔马上安静了。后来,奶奶离开了客厅,这个位置即使空着滔滔也不闹了。 心理分析 如果父母不理解宝贝的心理需求,会觉得现在的孩子真霸道,是他的东西别人就不能动。其实不然,这是宝贝空间方位知觉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宝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 这一时期宝贝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如果他的玩具换了地方,座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小床睡了其他小朋友,就可能感到不安,性子较急的宝贝会出现大哭大叫的情绪反应。理解了宝贝的这一心理需求,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 心理疏导策略 1. .耐心培养宝贝归置秩序的技能 宝贝天生爱好秩序,并特别渴望自己动手归置秩序。但由于宝贝的身心发育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比如,本想帮收拾碗筷,却把水洒了满桌;本想帮忙擦地,却把地面搞得更脏;本想收拾玩具,却让玩具分了家。这时,父母不要觉得宝贝“碍事”或“笨手笨脚”,只要他自己愿做,就让他做,哪怕事后你还得重新收拾整理。 2. 为宝贝示范一半并把另一半留给他做 宝贝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做得不恰当,父母可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宝贝模仿,其他环节则启发宝贝自己动脑筋,他想得慢也不要着急,做得不对也没有关系。留出一定的时间动动脑筋,大胆尝试一下,宝贝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箱里……第一时间的教育只是一两句话就奏效,否则宝贝很快会接纳了杂乱无章的“秩序”,那时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有好的教育效果。 3.改良宝贝的秩序感并培养灵活变通的性情 多纳塔·艾申波茜博士在其名著《小脑袋大世界》中有一个观点:“能与持有不同整洁观的人共同生活也是一种生存能力。”这就说明不管是宝贝还是成人,成熟的秩序感需要一定的灵活与变通性。如果不分场合地用自己的秩序观强加在别人身上,秩序的和谐美就会大打折扣,就好像滔滔引起客人阿姨的尴尬场面。如果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秩序感的刻板性,就可能事事顺着孩子,使他形成任性、执拗的个性。因此,父母要多带宝贝出起走走,感受不同环境中的人与物,帮助宝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使他学会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观察发现,生活在家庭成员比较多的宝贝、喜欢跟人打交道的宝贝性情比较随和,这与他们常常见识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有很大关系。 4、为宝贝留下整洁、规则、文明的第一印象 秩序既是自然界造化的和谐美,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宝贝的秩序感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结果。如果宝贝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

幼儿秩序感培养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幼儿秩序感培养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幼儿在某一段生长时期,对环境中某种特定的要素的感受性特别的敏锐,即幼儿的敏感期。如果幼儿的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幼儿便可以轻松地获得某种能力。其中秩序敏感期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秩序感能使幼儿产生愉快、兴奋、舒畅的感觉,它是个体生命的基本情感需要,表现形式主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等。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和老师不了解幼儿秩序感发展的这种心理特征及其存在的常见问题,而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从而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重视。呼吁社会关注幼儿,服务幼儿,从幼儿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培养幼儿秩序感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秩序感的发展,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常见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意义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等,一切都是从无开始的,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合这个复杂的世界,这都是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所特有的力量,即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尝试和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这股

力才会渐渐消失。 幼儿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将幼儿的敏感力划分为九大敏感期,其中秩序敏感期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秩序感能使幼儿产生愉快、兴奋、舒畅的感觉,它是个体生命的基本情感需要,表现形式主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等1。幼儿从一出生就有追求秩序,创造秩序的情感需要,充分利用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秩序感,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在幼儿现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因为不了解幼儿秩序敏感期的特征及发展的重要性,而在不经意间改变了环境中某些事物的秩序,从而导致幼儿对环境的不适应及心理障碍,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秩序敏感期的幼儿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分析幼儿秩序敏感期表现出的一般特征以及家长与老师在处理幼儿秩序敏感期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针对幼儿特点和幼教中的这些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和对策,为科学合理地培养幼儿秩序感出谋划策。 (二)研究现状 查阅了2000—2010年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教育科研方法、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中文期刊库、中文图书阅览库、近十年文献,还翻阅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大全》《捕捉幼儿的敏感期》等系列丛书,初步了解了有关幼儿秩序敏感期的发展现状的相关文章。 1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0年版,第93-94页、125-128页

促进幼儿秩序感发展的亲子游戏设计

一、秩序感 (一)秩序感的内涵 所谓秩序感,就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1“这是一种内部的感觉,这种感觉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在这环境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这样的环境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提供基础。”2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首先是内部的秩序感,即幼儿对自己身体不同部分和相对位置等的感知与理解。在幼儿尚不能自由走动之前,就已经存在对他自己身体姿势和位置有关的敏感性。例如,将婴儿的体位由一种状态(仰卧位)突然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立位),可能会给婴儿带来惊吓,致使婴儿大哭。这种对内部秩序的逐步建立的同时,孩子的智能也逐步建构。其次是外部的秩序感,这是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与关系的感知与理解。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常表现在对所有物、顺序性、生活习惯的要求上,其中,顺序性又包括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二)秩序感的敏感期 幼儿的秩序感是与生俱来的。从1岁开始,幼儿表现出对“秩序的要求”,该年龄儿童的“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3“这是一种内部的感觉,这种感觉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在这环境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这样的环境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提供基础。”4在3岁之后,其表现更为突出。此时幼儿具有一种较强的细节记忆能力,这使他对事物的秩序关系特别敏感。而2~4岁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可以毫不费力地培养秩序感;一旦错过了敏感期,儿童付出数倍的努力得到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秩序敏感期。 (三)秩序感的价值 秩序感对儿童的一生意义重大,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1 2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3 3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 4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

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策略

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秩序感就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 秩序感就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 应性。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对秩序非常敏感,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当事情没有按他们通常的秩序发生时,会觉得很难过。曾在大班实习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个孩子脸上弄脏了,我随手拿了一块毛巾给她擦,她摇了摇头说:“不要。”我问她怎么了,她说要用自己的毛巾擦,原来幼儿园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块自己的毛巾,每次脸脏了都用自己的毛巾,这个习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已经养成了。然而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特别是开学初期,经常能见到东西乱丢,图书乱放,玩具玩了不能放回原来的地方等现象,这说明他们还未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年龄比较小,一些规则意识比较薄弱,成长的家庭环境也不同,导致大多数孩子都是以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刚入园时,对班级这个新环境又感觉到新鲜和好奇,于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拿我们班的阳阳来说,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刚入园时极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看到班级中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不管是上课还是点心时间,他都会随

意走动,观察一番;喝水时我们要求排队去倒水,他随着自己的性子去插队。这些行为扰乱了班级正常的秩序,影响了幼儿的一日活动,我们感到非常的头疼和焦虑。怎样让幼儿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成了我们管理班级和教育幼儿的首要任务。蒙台梭利曾说:两到四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佳时期。换言之,入园之初对幼儿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不仅是顺利开展活动的有效保证,而且对孩子的一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幼儿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则的周边环境,那么幼儿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 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首先,我们要了解影响儿童秩序感建立的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点:(1)环境:环境整洁、舒适、有序合理的布置能稳定儿童的情绪,会让儿童感觉安全,保持轻松的心情。有序的空间分割,有助于儿童增强秩序感。(2)成人的榜样:周边人的秩序感,家人和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3)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儿童的秩序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这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1.让秩序感蕴于环境中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的地方,幼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给幼儿创设一个井然有序,舒适整洁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孩子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整体来讲,我们

反思: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

反思: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 反思: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 小班幼儿刚入园,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接触群体生活,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不懂得谦让,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容易出现争抢、拥挤的现象。这给教师的组织管理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也潜藏着诸多安全隐患。良好的秩序是幼儿在园的安全保障,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为他们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几个月的实践与探索,我总结了两点培养幼儿秩序感的方法。 一、自编儿歌和律动,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秩序。 在培养幼儿良好秩序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老师已经强调过多次的事情,但幼儿总是记不住,还总是出错。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一些比较深奥,难记忆的内容编成易记易诵的儿歌,效果很好。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入厕多次,在入厕的过程中幼儿不免出现挤、推、抢等各种现象,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为了让幼儿懂得如何有序地入厕,我编了儿歌:“小朋友,要牢记。上厕所,讲秩序。排好队,挨个去。你不推,我不挤,文明宝宝就是你。”入完厕要洗手,如果孩子一窝蜂地挤过去,抢着洗手,那么这个环节就会一片混乱,所以洗手也要讲究秩序。在洗手过程中,我也引导幼儿边念儿歌:“小朋友,排好队;入完厕,要洗手;一个一个接着洗,挽起袖,淋湿手,搓完手心搓手背,洗手池里甩甩手,洗完小手慢慢走”。通过自编儿歌很容易让幼儿掌握了一日生活中的秩序要求,减少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精心安排教育活动,避免秩序混乱。 常听到早班教师抱怨,早晨的几个小时难以组织和管理,尤其是小班幼儿坐没坐相,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吵吵闹闹一大片,早班教师的确难熬。这就需要主班教师提前安排好各个环节的内容,晨间活动、教育活动、课间休息等均不可马虎。尤其是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自然就会秩序井然。倘若仅仅依赖副班教师管理幼儿纪律,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在入厕、喝水、餐前准备时,孩子往往异常烦躁,大声吵闹,教师不停地吆三喝四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两位教师要做好分工,副班教师轻声组织幼儿入厕、喝水,主班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幼儿做新颖的手指游戏,绘声绘色地讲讲孩子们爱听的故事,自然就让他们安静下来。许多幼儿上完厕所、喝完水便悄悄回到座位安静倾听。餐前故事不可小觑,让孩子们在端饭前就安静下来,既避免了排队端饭的混乱局面,又让幼儿自然过渡到安静用餐。副班教师提饭菜时,主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吃饭不挑食、不掉饭粒等用餐习惯相关的故事讲给幼儿听。 总之,一日常规皆课程,幼儿秩序感的建立,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反复训练,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以便寻求更行之有效的策略。

四种方法培养孩子秩序感

四种方法培养孩子秩序感 2009.12. 有些小宝宝经常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有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丢三落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其实,这可能是妈妈们在宝宝最合适的时期没有及时训练及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收纳整理,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一起挑选沙发垫 3岁前的宝宝观察力相当敏锐,能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清晰地记得物品摆放的位置。家长稍加变动,打破了宝宝内心的秩序感,宝宝会发脾气,哭闹。因此,家长在搬东西或调整物品时,可让宝宝一起参与,这样并不会伤害宝宝的内在秩序感。比如鼓励宝宝参与家居布置、挑选装饰物等,这都是激发宝宝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途径。 提醒妈妈爸爸在把握“秩序感”上要区分“秩序的美感”与“刻板的规则”,例如,宝宝将方形沙发靠垫整齐摆放在沙发上,妈妈爸爸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另一方面再和宝宝一起试一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美观。在宝宝秩序感的发展过程中,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建小书吧贴照片 在宝宝秩序敏感期中,宝宝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物品。所以,你不妨在家里放一个和宝宝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他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在书架上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辨哪些是爸爸的

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宝宝就能学会分辨大小及分类整理。 提醒家长也可以利用秩序感,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气氛。每天晚上,家长定时和宝宝一起“看书”,教宝宝按顺序一行行地“阅读”,一页页地翻书,还可以给宝宝反复朗读儿歌,童话,让宝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宝宝看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脱衣穿衣学先后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帮助宝宝分清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让宝宝自己寻找一种自我顺序感。比如把为宝宝穿衣、脱衣的全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还可以将穿衣脱衣的顺序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录到复读机中,等到宝宝做角色游戏时,可边听儿歌,边根据照片的步骤,一步一步帮助小娃娃穿衣,脱衣。如此,家长不仅在游戏中教会了宝宝穿衣,脱衣的方法,培养了宝宝做事的条理性,而且还让宝宝在自由的环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带购物本去超市 待宝宝稍长大些,家长可以让宝宝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食品,然后宝宝可以将要购买的小食品,小零食图片用剪刀剪下,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中,并在购买时整齐地将要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推车上。 提醒宝宝年龄小,常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不按大人的意思去办事。家长不要训斥宝宝,更不要帮助宝宝做,这样会剥夺宝宝获得成功的机会。 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当孩子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爸爸妈妈们不要认为孩子们还很小,不让他们动手分门别类收拾东西,尤其是玩具,从而错失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好时机。

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从学会自律开始!

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从学会自律开始! 在当下这个充满浮躁的时代,自律已是被频繁提起的高频词汇。 学会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拥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长过程一般都不会太差,就如俞敏洪说的一样:“没有自我管理,人 生难以变得更好。” 对于孩子来说,自律与专注力同样重要。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没有任何自制力,看电视不分白天黑夜、睡觉不看时间早晚、吃饭东张西望、做作业磨磨蹭蹭、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事实上,不止孩子,连大人都没办法管住自己:想减肥,管不住嘴; 想健身,迈不开腿;想培养一项兴趣,坚持几天就不了了之;想早 睡,每晚依旧熬夜刷手机……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难完成定下的 目标。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让孩子学会自律,而父母在当中的角 色十分重要。 1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拒绝豆腐心

心理学家认为,2-6岁是孩子的性格养成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如果父母没有原则,或者定了规矩轻 易妥协,很容易误导孩子。 试想一个天天沉迷麻将、吸烟、酗酒、回家就刷手机的父母,反复对孩子说“你要多看点书”、“你怎么只知道玩”……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完全没有说服力,所以也不要责怪孩子学习不努力,因为作为父母的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榜样力量。 身教重于言传,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离不开“身教”二字,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以身作则,但也要拒绝面对孩子哭闹的“豆腐 心”,有助于让孩子懂得规则感。 父母需要明白:无原则、无底线的爱,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更加无 理取闹。 2 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规则大于宠爱,宽容而不纵容,建立规则比说教更有效,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好时间玩玩具、一起制定逛超市买零食需要花费的额度、约好晚上入睡的时间等等,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但父母要明白,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要避免单向硬性的规定,而是与孩子双向互动,一起定规则对孩子形成自律意识才更有效果。

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策略

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策略

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秩序感就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 秩序感就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对秩序非常敏感,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当事情没有按他们通常的秩序发生时,会觉得很难过。曾在大班实习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个孩子脸上弄脏了,我随手拿了一块毛巾给她擦,她摇了摇头说:“不要。”我问她怎么了,她说要用自己的毛巾擦,原来幼儿园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块自己的毛巾,每次脸脏了都用自己的毛巾,这个习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已经养成了。然而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特别是开学初期,经常能见到东西乱丢,图书乱放,玩具玩了不能放回原来的地方等现象,这说明他们还未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年龄比较小,一些规则意识比较薄弱,成长的家庭环境也不同,导致大多数孩子都是以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刚入园时,对班级这个新环境又感觉到新鲜和好奇,于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拿我们班的阳阳来说,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刚入园

时极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看到班级中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不管是上课还是点心时间,他都会随意走动,观察一番;喝水时我们要求排队去倒水,他随着自己的性子去插队。这些行为扰乱了班级正常的秩序,影响了幼儿的一日活动,我们感到非常的头疼和焦虑。怎样让幼儿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成了我们管理班级和教育幼儿的首要任务。蒙台梭利曾说:两到四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佳时期。换言之,入园之初对幼儿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不仅是顺利开展活动的有效保证,而且对孩子的一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幼儿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则的周边环境,那么幼儿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 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首先,我们要了解影响儿童秩序感建立的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点:(1)环境:环境整洁、舒适、有序合理的布置能稳定儿童的情绪,会让儿童感觉安全,保持轻松的心情。有序的空间分割,有助于儿童增强秩序感。(2)成人的榜样:周边人的秩序感,家人和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3)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儿童的秩序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这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儿童的秩序感(知识浅析)

幼儿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将幼儿的敏感力划分为九大敏感期,表现形式主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等。幼儿从一出生就有追求秩序,创造秩序的情感需要,充分利用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秩序感,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在幼儿现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因为不了解幼儿秩序敏感期的特征及发展的重要性,而在不经意间改变了环境中某些事物的秩序,从而导致幼儿对环境的不适应及心理障碍,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秩序感的内涵与分类 1.什么是秩序感 所谓秩序感是指物体摆放的空间和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从出生到四岁是宝宝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 2.秩序感的分类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即内部秩序感和外部秩序感。 内部秩序感:是指幼儿对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相对位臵等的感知与理解,即“内部定向”,是幼儿通过外部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内在秩序,在幼儿尚不能自由走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而形成对他自己身体姿势和位臵有关的敏感性。 外部秩序感:是指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这一阶段的幼儿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例如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看到活动室里的玩具摆放的位臵不对或不整齐,就会强烈要求恢复原样,有时甚至大哭大闹直到玩具归位为止。 二、秩序敏感期培养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性 二至四岁是幼儿秩序敏感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秩序感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秩序感的本质在于认识每样物品在环境中所处的位臵,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支配它、管理它,容易形成安全感和归属感。从根本意义上讲,这其实就是让孩子在童年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在生活道路上指导和引领自己。一旦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以后将难以弥补,即使弥补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幼儿的秩序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幼儿就有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很难与他人相处,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成人不了解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是“小气”或者“诚心找茬”等,而批评、斥责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反应,就会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会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和问题。 三、影响幼儿秩序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的秩序感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具有良好秩序感的父母,能让时时刻刻看着、听着、触摸着周围世界的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分工如何?谁经常带孩子入睡?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讲课稿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 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料得妥妥当当;而有的孩子却丢三拉四,虎头蛇尾,总要老师、父母跟在后面操心。这便是最常见的“秩序感强”和“秩序感弱”的表现。 “秩序”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而“秩序感”是指:个体对事物的顺序,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事物排列摆放,以及对环境中的规则、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动中能合理安排顺序、自觉遵守规定的能力。秩序感发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么做,谁先做、谁后做;而秩序感发展不足的孩子会东一榔头、西一棒,需要不断督促和提醒,生活混乱无规律。秩序感发展良好的孩子长大后能轻松规划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效率;反之则会荒废光阴,影响生活质量。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孩子秩序感从最细微处着手。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例如2-3岁的小朋友,在他们还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了。如:午睡时,你帮他脱下衣服,告诉他: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他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小班了,幼儿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子、衣服放在指定位置上,还要让他们知道,午睡和起床时先脱

(穿)什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如:先坐在床上脱鞋,再脱裤子,这也是一种“序”。及至中大班,孩子穿脱衣服已经比较灵活时,可继续增添要求。如:走入寝室(或走出寝室)第一件事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段时间的梳理以后,幼儿就会形成关于“入睡”(起床)的这种“序”。 其实在生活的每件事情当中无不渗透着“秩序”的因素。比如:饭前洗手的几个步骤(拧开龙头、冲、擦肥皂、冲净、擦手)是一个“序”;锻炼后进入教室做什么(入厕、洗手、喝水)是一个“序”;离园时该怎样整理(收玩具、架椅子、道别)也是个“序”。如果引导孩子把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秩序”管理好,那么班级的纪律也变好了,孩子的安全也有了保障,我们平时所说的“抓常规”,不就是在谈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吗? 二、培养秩序感要赋予孩子知情权。 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如:突然阴雨,室外活动进行不了;或节日前编排节目时,孩子会出现骚动、混乱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往往会说:“太兴奋了”。其实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序”被打乱了,而新的“序”又没有建立起来。 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不是铁定不动的,打破前面一个秩序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规律是经常要发生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幼儿原因以及新的计划;就算是突发性的改变,也要告知孩子临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宝宝入托之初的秩序感培养策略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宝宝入托之初的秩序感培养策略 二十几个刚满二周岁或二周岁多一点的孩子,从在家几代人的宠爱之中聚集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幼嫩的集体。在家中,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众星捧着的月亮,想怎样就怎样,而来到托班这个集体,他们所处的环境完全是陌生的,集体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片空白,他们犹如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展现在老师的面前,这张纸上会留下些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蒙台梭利博士指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感的生命在其成长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浪费包括时间的浪费和生命的浪费。 2—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敏感期。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宝宝入托之处的秩序感培养对于每个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万事容易开头难,但对于初入托的宝宝们来说,这个开头至关重要。有个成语叫“先入为主”,为了培养刚入托宝宝的良好秩序感,就在他们对幼儿园还一片茫然和对幼儿园最初的感性认识之时就应该及早地加以正确引导。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一、老师上门送标记与宝宝来园贴标记相结合。宝宝入园之前的第一次家访,老师可以带上各种形象的动物标记挂饰,让孩子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标记挂饰戴在脖子里,然后以趣味的语言告诉他宝宝到幼儿园之后,会有喝水的小杯子、睡觉的小床、擦手的毛巾等,这些东西上面都会有和宝宝脖子里一样的小动物。可爱的挂件加上

老师童真的语言一定对宝宝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宝宝第一次到幼儿园报到时,鼓励宝宝亲手为自己的小床、杯子等物品贴上标记,让他们感觉到幼儿园里有着属于自己的物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减少初入园的分离焦虑,同时为开学之初建立良好的秩序奠定了基础。开学第一天,尽管孩子们哇哇大哭,但老师稍加提醒他们喝水时就会用自己的杯子、午睡会认准自己的小床……,显得虽忙却有序。所以宝宝入托之前的老师家访送标记和宝宝第一次来园的贴标记是建立宝宝良好秩序的有效之举。二、老师自身的演示与浅显易懂的儿歌相结合。对于刚离开父母怀抱的孩子,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好玩的、自己喜欢的东西独霸一方,玩滑梯时会争先恐后、推推搡搡,更甚的午睡时吸着奶瓶争抢着要睡在老师的怀里……,许多在家被宠、被娇、被惯的习性都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对于这样年龄的孩子,和他们说道理真的很累,而且效果不大,如果在宝宝入园之初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示加上浅显易懂的儿歌渗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次带领宝宝们玩滑梯,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自然并亲切地念起儿歌:滑滑梯,滑滑梯,小手小手扶扶好,一步一步往上走。你不推,我不挤,一个一个往下滑,大家一起真开心。每玩一次,教师就念一遍,宝宝们不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掌握了正确的玩滑梯方法,而且和老师一起游戏倍感有趣,增进了彼此的情感,淡化了刚入园引起的分离焦虑,同时在刚迈出人生独立的第一步之际,宝宝们体会到了谦让与友爱带来的快乐。还有许多一日生活中的细

浅谈幼儿期秩序感的培养

浅谈幼儿期秩序感的培养 人的生命体是一个有规律的、充满秩序的统一体,这样的生命特性使秩序感的发生成为可能,也正是这种生命秩序要求人避免混乱,追求有序。因此,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对秩序感的追求。同时,幼儿的健康成长又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秩序的价值在于规则和效益,它是一种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认为:2~4岁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深刻阐明了秩序感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料的妥妥当当;而有的孩子却丢三拉四,虎头蛇尾,总要老师、父母跟在后面操心。这便是最常见的“秩序感强”和“秩序感弱”的表现。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如此重要,那么这种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呢? 一、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料的妥妥当当;而有的孩子却丢三拉四,虎头蛇尾,总要老师、父母跟在后面操心。这便是最常见的“秩序感强”和“秩序感弱”的表现。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比如下课喝水的时候,老师要组织好幼儿排好队,轮流去接水,避免了拥挤和烫伤;如厕的时候,男孩和女孩分开去卫生间;户外活动时,组织幼儿排队上下楼梯,右侧走,不打闹;间操时间在自己的位置站好;午睡的时候,把脱下的衣物和鞋子摆放整齐;睡前一定要如厕,避免尿床;在班级编排上,分大、中、小、小小班,让孩子潜移默化的懂得从大到小的顺序;座位,学号,固定,让孩

我学蒙台梭利--秩序感

我学蒙台梭利--秩序感 对蒙台梭利教育从了解到初步理解,又从初步实践到逐渐感到有效,经历了一个探索、实践、研究的过程,发现蒙氏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特别是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当他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愉快,相反秩序乱了就会产生不愉快。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感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益,在开展蒙台梭利实践中,孩子们的秩序感明显加强了,我的感悟也积累了点点滴滴。 一、良好的环境感受秩序感 整洁美观的环境能够稳定幼儿的情感,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我们的蒙氏活动室,长长的地毯,规范统一的敞开式学具柜,摆放得井然有序的学具,使孩子们产生了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体验了秩序感,也在最大限度上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二、不重复的学具,体会秩序感

蒙氏学具规范、科学,它的不重复性使有些孩子一时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学具,就要耐心地等待别人。如“切面包”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但从未发生过争执的现象,孩子们围着切面包的小朋友,或看或先做其他工作,学会了自我调控,等到轮到自己。幼儿在等待过程中,培养了耐心、坚持性,削弱了自我中心意识,从而进入了自选活动的良好秩序,不受干扰地有秩序地完成自己喜爱的工作。 三、合理的规则培养秩序感 蒙氏活动能和谐有序地开展,离不开合理地规则,如托盘的取放、学具的搬运、对工作毯的尊重等。教师在展示学具时,动作规范,每次活动后都要坚持将学具放回原地,方便下一位小朋友的工作,这实际上渗透了对幼儿进行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了如何与大家和平相处。对外部环境建立了秩序感,幼儿内部的秩序感也建立起来,蒙氏活动使孩子们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