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讲稿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2016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讲稿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2016届高考文言文复习讲稿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讲稿

第一讲必备的语法知识:划分句子成分

一、知识讲解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谓语-宾

语~

定语()状语[ ] 补语<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

么”

(主语)(谓语)(宾语)

例:杨亚‖写字

主谓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

字。

主谓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语)(谓语、宾语)例:猫‖捉鱼

主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里捉了一条大鱼

主谓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他‖是学生

主谓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画眉唱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二、示例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

答案: 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答案: 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 ]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 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 >

三、练习:

1、他非常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第二讲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各种文言句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语言标志,在课外阅读文言文时如何判断有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学了以下知识后,你将会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文言句式是专门指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凡跟现代汉语相同之处都不列入文言句式的范围),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四种。词类活用属于词的用法的范畴。这涉及到文言句法和文言词法两个方面的知识。文言句法的把握,需要具备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功。[主语在前,能回答谁或者什么;谓语在主语之后,陈述主语或回答主语怎么样,谓语常用动词担任,所以它的后面常有宾语。宾语在谓语之后,也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例:

文言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现汉汉语:庖丁给文惠君分解牛。

文言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现代汉语:君子厌恶那种自己不说想做(某件事)但却一定要为这件事找个借口(的做法)。具体见《划分句子成分及练习》]

[一]文言句式的知识

一、判断句。语言标志是用“……者,……也”的形式或用“为、乃、则、皆、非”等词表示判断,下面具体阐述。

现代汉语中表示肯定的判断用“是”字,表示否定的判断用“不是”。而用“是”表示判断在文言文中是极少的,而下面的例子则是少数情况: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吴巨是个平常人,住在很远的偏僻的地方,很快就要被别人并吞了。)(《赤壁之战》)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两种:

1、用“……者,……也”的形式表示。

此三者,吾遗恨也。

这三项,是我留下来的怨恨。(《伶官传序》)由这种形式还产生了其他变化形式:

①不用“者”字,只用“也”字。如: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你今天放走了敌人,就是好几代的祸患。)(《崤之战》

②固定句式:“此……也”。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学习的人不能不深思慎取的原因。)(《游褒禅山记》)

③像①那样也可以保留“者”字而不用“也”字。如:

周文者,陈之贤人。(周文,是陈这个地方的有才能的人。)(《陈涉世家》

④也可以“者”、“也”二字都不用,意思上仍可表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赤壁之战》)

⑤可把“者也”放到句子最后。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进来的这个人)是沛公的保镖樊哙(《鸿门宴》)

总之,“……者,……也”的形式连同它的变化共有六种情况。

2、用“为、乃、则、皆、非”等表示判断。如:

廉颇为赵将。(廉颇是赵国的将领)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登上王位的是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洲这地方都是山。)(《醉翁亭记》)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小孩的老师……,不是我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人。)(《师说》)

以上标志可帮我们读懂文言句子,它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按以上的规律结合上下文翻译不通,就用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办法。

二、被动句。文言文句式中表示被动有以下七种情况。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赤壁赋》)

2、用“见”字表示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秦国答应的那十五座城可能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廉》)

3、用“见”和“于”一起表示被动。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廉》)

4、用“为”字表示被动(念wèi,作介词用)。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今天在鸿门宴上被他击败

了。)(《鸿门宴》)

5、用“为”“所”表示被动。如:

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现在不快去,恐怕被曹操

占先了。)(《赤壁之战》)

6、用“被”字表示被动。这是古文里的少数情况。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讲信用反而被怀疑,忠臣反

而被诽谤)(《屈原列传》)

7、没有语言标志。(跟主动句的区别:主动句中,主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被动句中,主语接受谓语的动作,主语是受动者) 如:

操军破,必北还。(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后,一定向北撤退。)《赤壁之战》

三、倒装句。

主要有四种情况,即: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又包括五种: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宾语前置;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介词“以”的宾语经常提前;用“之”字提前宾语;用“是”字提前宾语)、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下面具体阐述。

㈠、主谓倒装。

就是颠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将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即句首,其目的是突出谓语所说的内容。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你太不聪明了)(《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在哪里!)(《信陵陵君窃符救赵》)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工之侨献琴》)

㈡、宾语前置。

这是倒装句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它有五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则必须将这个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石钟山记》)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等放在谓语动词前面。如:

卿欲何言?(你想说什么?)(《赤壁之战》)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3、介词“以”的宾语经常提前,放在介词“以”的前面去。如:

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作底子。)(《小石潭记》)

臣是以无请也(臣因为这一点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扁鹊见蔡桓公》)

4、用“之”字提前宾语。(如将文言句子直接翻译出来,意思不习惯时,可考虑这种情况)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得文章中的句读,

不解决疑难问题)(《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你不用力。)(《齐桓晋文之事》)

5、用“是”字提前宾语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不倦地只急于进德修业。)(《问说》)

惟利是图。(只图利。)

惟命是听。

惟你是问

以上第1、2种情况,作为宾语前置是百分之百的。

㈢、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又叫做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这种倒装句的格式是:

动词+介词“于”或“以”+名词或代词(对于动词后有介词“于”或“以”就一定警惕,再进一步看介词后,如是名词或代词,就可判断是介宾短语后置。对于“动词+于”的就一定可判为介宾短语后置。对于“动词+以”就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了,因为“以”

字后还可以出现动词,这里的“以”是连词而不是介词。)如:

得双石于潭上。(在水边上找到两块石头。)(《石钟山记》)

裹以帷幕,上建旗帜。(用帷幕裹上他,上面再插上旗帜。)(《赤壁之战》)

㈣、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后面,叫定语后置。如:缙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改变志向的缙绅,在这样大的天下,这样的人有几个?)(《五人墓碑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并能回答秦国的人,没找到。)《廉》

定语后置没有语言标志,只能根据原文翻译后进行判断。我们翻译时,先按原句顺序;如不自然,则考虑调换语序。

四、省略句。

文言句式较短,原因有二,一是古人表达的内容本来就没有现代人丰富,二是古人用的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较多。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省略了成分,省略了什么成分,全靠划分句子成分来断定。

1、省略主语。

将原句划分句子成分,首先找主语,如果问“谁”、“什么”找不着答案,这个句子就省略了主语。如: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分析:将原句划分句子成分,分别找出主语。你可问:“谁喜而捕之”?答案自然是成名,“谁一鸣辄跃去”?自然是小虫,“行且速”当然也是小虫。“覆之以掌”句正确的顺序是“以掌覆之”,谁“以掌覆之”?当然是成名,“虚若无物”当然也是成名的手里虚若无物,“手裁举”当然也是成名的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谁“超忽而跃”?当然是那小虫。“急趋之,”“趋”是追赶,谁“急趋之”?当然是成名;“折过墙隅”,谁“折过墙隅”?答案是小虫。“迷其所在”,谁迷失去了它所在的地方?自然也是成名。以上这段例子完整的翻译如下:

(成名)高兴地动手去捉,(那蟋蟀)一叫便跳走了,

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捂它,手中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他的)手刚举,(虫)却又突然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虫)转过墙角,(成名)又不知道它的去向了。

通过划句子成分,发现省略的主语添出来,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完整了。如下:

(成名)喜而捕之,(小虫)一鸣辄跃去,(小虫)行且速。(成名)覆之以掌,(成名的手)虚若无物,(成名)手裁举, (小虫)则又超忽而跃。(成名)急趋之,(小虫)折过墙隅,(成名)迷其所在。

2、省略宾语。

召孟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崤之战》先划分句子成分,谁“召孟明”?省略主语秦王;“使”是动词“让”,谁“让”,秦王“让”;接着找宾语,“让”谁?“让”谁出师于东门之外?“让”孟明,即“使之出师于东门之外,”还省略了宾语“之”,即孟明。

省略宾语的情况,除了动词后的那个宾语外,介词后那个名词或代词也叫宾语,有时也省略。如:

吾以知其必不敷也。(你跟据什么知道它一定不够)(《治平篇》)

“不敷”即不够,“我知道”是主谓,谁知道必不够?

答案“我”,主语没省略,“我做什么”?谓语是“知”,知道什么?宾语,宾语是“其必不敷”,即“他一定不够”,句子的主谓宾分析完了,“知”的前边应为状语,你就问:“以”什么?你根据什么知道他一定不够?“以”字后省略了一个宾语,补出来是“之”。省略宾语,既可省动词后的宾语,也可省略介词后的宾语。那么再接着往下划分句子成分,如果你划到了宾语,那么这个宾语前、谓语后的那个成分就是补语,文言文中的补语必须是介宾短语。

3、省略介词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先按原句翻译。后来过了几天,驿站传送这个情报到了,果真地震陇西

....。

地震陇西,

.....这里不需要宾语,那肯定是补语,而补语一定是介宾短语。此处无介词,说明省略了介词“于”,即“地.

震(于)陇西

......”,译成“地震在陇西”。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秦王(是主语)购(是谓语,悬赏的意思)之(代指一个人,是宾语)金千斤,邑万家(前面已有一个宾语,

这个不可能是宾语了,而一定是补语,而补语一定是介宾短语,当然得有介词,而这里没有,是省略了。所以添一个“以”就可以翻译通了)。

省略的介词一般是“于”和“以”两个,且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于”,不是“以”,这与前面说的介宾短语后置是相辅成的关系。

4、省谓语。

文言文中很少出现省略谓语的情况,因为省略谓语有严格的条件。省略谓语必须是结构相似的几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后边的这几个句子可以省略主要动词,即省略谓语。这两个条件是:第一,句子的结构相似,第二,这几个句子要并列。这时才可能在后面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激发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了一点,第三次鼓士气就泄尽了。)(《曹刿论战》)

这个例子也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这里不谈。“第二次”做了什么?与第一句比,明显地少了一个“鼓”字,“三”后也少一个“鼓”字,是省略了谓语。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明显并列)

诸侯之所亡,与战

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把秦国受贿赂

...所得到的大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

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相比较

..,实际上也多到百倍。)(《六国论》)

分号前后的句子结构明显相似,比较前后的差别在哪?除了“秦”、“诸侯”不一样外,一个主要的区别就是前一分句一开始就有个“较”的动作,即比较,而后一分句“诸侯之所亡”前就没有那个“较”的动作了,就是省略了,因而可以判断是省略了谓语。

[二]词类活用的知识

词类活用指四个现象:词性发生变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判断一句话中究竟有没有词类活用的地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为了便于我们分析,我们先作如下规定:A、主、宾是名、代词,绝大多是名词;B、谓语是动词,少数情况是形容词。

下面分别对词类活用进行具体的讲解。

一、词性发生变化。

又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作名词等。具体分析时,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划分句子成分,2、按规定,主宾必为名(少数是代词),谓语必须是动词(少数是形容词)。

例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个词的词性有了变化

1、沛公军霸上。军:本意为军队,军营。(此处由名作动) (《鸿门宴》)

2、(沛公) 藉吏民,封府库。藉:本意为本子。(此处由名作动) (《鸿门宴》)

3、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本意为旧的,老的。(此处由形作名) (《鸿门宴》)

(注:如果是疑问句的,在划分主、谓、宾时,仍把它当作陈述句看待)

4、(我)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骑:骑马(动作名) (《指南录后序》)

对词性变化的词要注意两点:

一是翻译时,先把原意写出来,然后在它的前面加一些说法,让它变词性。如例1的“军”,原意是“军队”,翻译时就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加动作,如“驻扎军队”、“训练军队”,到底添哪个动词好,要跟上下文吻合,显然,沛公不可能在这里“训练军队”,此处的“军”就肯定翻译成“驻扎军队”,这样,“军”就从名词变成动词了,也就是名词变化成动词的现象。如:例2中的“藉”,我们知道它词性变成动词了,翻译时,先把它原意“本子”写下来,然后在其前后加动作,为了跟后面的“吏民”搭配,就得说成“用本子登记”。例3中的“故”是形容词变成名词,先把其原意写下,是“旧的,老的”,然后在它后加一些词,变成名词。加出来就是“旧交情,老交情”,原句就翻译通了。例4中的“骑”,在古代一定是“骑马”,在其后加东西变名词,就是“骑马的人”,与前面的介词组合就成了“与北方的骑兵”。

二是词性的变化得有个范围,不能随便的变,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词性变化仅局限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之间变来变去,少数情况下有数词变词性的。

虚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范围。如: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他所得到的刘表的士兵充其量也不过七八万罢了。)(《赤壁之站》)

表众:刘表的士兵。极:说到头(也不过七八万)。“表众”是主语,极”是动词,不可能是形容词,因为其前不能加“不,很”,也不是副词,因为没有副词用作动词这一说法, 所以分析“极”,必须是名词用作动词了。“极”原本是名词,如地球的两“极”,“顶端”,接着组织这“极”,的意思,既然是“头”、“顶端”,就可以在它前加一些说法,说成“说到头”,这是口语, 变成书面语就是“充其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游褒禅山记》)

此句中的“极”活用同上例,名作动,意为尽情享受。

所以上面两例中的极就不可能是虚词的活用。

关于词性变化:①得有方法。②怎么组织语言。③得有范围:只在名词、动词、

形容词之间变化。

二、使动用法

检查完了词性变还是没变, 继续往下检查. 即谓宾都分析完了, 得翻译这句, 按照原句的顺序往下一一翻译,译通了就行,有时译不通就要考虑使动用法。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先译,看词性变化了没有,发现没变,但“臣活之”翻译成“我活了他”译不通,“之”明显指项伯,也不能说“我救活了他”,因项伯没死,也没受伤。由于译不通,所以就想办法译通,于是套用以下格式: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宾+谓语

本句就是:使+之+活:使项伯活。全句译成: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再如

2、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使+同列+朝:使其他诸侯朝拜

3、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先划成分,词性没变,“急”是动词,是“急迫”,直译不成句,就套用使动用法的格式:大王一定要使我急迫。

使动用法的要点:1、什么情况下才出现使动用法?检查完句子中有没有词性变化的情况之后,按照主. 谓. 宾的顺序翻译句子, 如果译出来不通顺, 不合理, 才考虑(就要考虑)使动用法. 2、什么是使动用法?其本质是一种翻译方法, 用此法能译通(对那些按主. 谓宾顺序译不通的),是一种译句格式: 使+宾+谓。3、如果试题单独考查担任谓语的那一个词, 如要求你单解释列1句中的“活”字,你必须答:“使……活”,省略号必须有。

三、意动用法.

一个句子如果套用了使动的格式还译不通,就应该考虑意动用法了。

例如:

1、(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为蔺相如,蔺相如怎么了? “先”是谓语, “后”也是谓语,词性变了,活用为动

词了,接着翻译:“蔺相如前面国家急事,后个人仇怨。”这样是译不通的。于是套用使

动用法的格式,还是译不通。最后就套用一种新的格式:

意动用法的格式:以+宾语+为+谓语(动词).

上句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以+私仇+为+后

当然,以上格式中,可把“以”译成“把”, “为”译成“当作”,还可以把“以”译为“认为”, “为”译成“是”, 整句就是“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再如:

2、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先按主、谓、宾的顺序翻译,就是:成名因为它小,就劣它。这样翻译显然不合理。

于是考虑使动用法,翻译仍不合理。接着套用意动用法的格式:以+之+为+劣:认为它很差。就可以译通了。

3、吾从(之)而师之。(《师说》)

先划分主、谓、宾,看词性是否变化了,“师”发生了变化,名词当成动词了, 再译“我跟随它,老师他”, 不通,再套用使动格式, “我跟着他, 使他为老师”, 还是译不通,只能套用意动用法格式:以+之+为+师:把他当作老师。

意动用法的要点:1什么情况下才出现意动用法?检查完句子中有没有词性变化的情况之后, 按照主、谓、宾的顺序翻译句子, 如果译出来不通顺,不合理,就要考虑使动用法,还译不通,就要考虑意动用法。2什么是意动用法?它实质是一种翻译句子的格式,按主、谓、宾的顺序翻译不通,套用此格式就能译通。此格式为:以+宾语+为+谓语(动词)。3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范围, 所以我们不能说整个句子有意动用法,准确地说, 是哪个词有意动用法,应当是担任谓语的那个词有意动用法。(使动也只能是谓语上的哪个词语)。

4、如果试题单独考查担任谓语的那个词, 比如要你单解释例1的“先”或“后”字,必须答:“以……为先”、“以……为后”。省略号必须有。

这几种活用主要在主、谓、宾位置上。

四、名词作状语

前边讲的三种词类活用现象,无论是词性变化,还是使动、意动,很明显都发生在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成分上,而最后一个活用是发生在状语的位置上,所以把这几种活用的先后进行排序,就是先看主、谓、宾,最后看状语。谓语前的状语如果是名词以外的其他类词,就照着原本的意思翻译就行了,如果状语位置上出现了一个名词,那就要特别小心,叫做名词作状语。为什么名词作状语算作词类活用呢?因为状语位置上出现了名词,就不能按照它原本的意思去翻译、去理解,必须把它翻译成一个动宾短语或一个介宾短语。例如:

1、(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先找出主、谓、宾,顺着翻译,①先看词性变化没有。发现没变,并且能翻译通。

②再看状语,按原来的意思翻译成:“项伯用身体翅膀挡着沛公。”状语译不通,此处必须组成介宾短语:“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所以“翼”活用了。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①按主、谓、宾翻译,“事”是谓语,翻译成:“我们侍奉他”、“我们给他效劳”,主、谓、宾就翻译通了。②再加进状语“兄”,直译是“我得哥哥对待他”“我得哥哥侍奉他”,翻译不通。所以“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游手好闲的小青年”为主语,“得”为谓语,“佳者”为宾语;“游侠儿”还做什么?还“养”,所以是谓语,“之”又是宾语。“笼”在谓语前,做状语:用笼子。

这就是名词作状语活用现象的分析方法。

五、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从成语词典看看,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词类活用,记住它们,可以帮我们把握运用词类活用现象,为此,我们应多查词典,去有意识地把握词类活用。如:

1.词性变化:

口蜜腹剑:嘴上说的像蜜一样,脑里想的像剑一样,“蜜”、“剑”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亮周围有了晕圈,老天就要刮风,“晕”、“风”就是名词作动词用。墙基潮湿了,老天就要下雨了。“雨”就是名词作动词“下雨”用了。

天罗地网:天像个罗,地像个网,(有了罪恶就逃不掉)。决不是天上的罗,地上的网,所以“罗”、“网”一定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2.使动用法:

飞.沙走.石:使沙飞扬,使石满地跑。

丰.衣足.食:使衣丰,使食足。

富.国强.兵:一定是“使国富,使兵强”。

脍炙

..人口:使人的嘴像吃了烤肉一样香。

3.意动用法:

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以……为远”

安.居乐.业:以居住的地方为安,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乐趣的。

不耻.下问:不以下问为耻。

不羞.当面:不以当面向你请教为耻。

4.名词作状语:

川.流不息:像河水一样流个不停。如果不是像前面的名词作状语的形式,那翻译成“河水流个不停”,那么这个词还有什么意义呢?

狼.奔豕.突:像狼一样的奔,像猪一样的瞎冲瞎撞。

云.集响.应: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像回声一样跟它呼应。

不可理.喻:“喻”是明白。不能用道理使它明白。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1页 课程(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1999年上海卷)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2000年春季上海卷)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春华.秋实 B. 袖.手旁观 C. 穷.形尽相 D. 夏雨雨.人(1998年上海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斗.折蛇行 B.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予分.当引决(1996年上海卷) 答案:1.D 2.A 3. C 4.B 解析:1.题干和 D 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2.题干和 B 、C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 项为使动用法。3. 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1999年上海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 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二、活用为状语1.名词作状语。 2.动词作状语 三、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范增数目项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句子特点: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 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4、名+名/代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2、诸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楚《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而死为动用法 38、非伤.亡簪(zān)也。为……伤心为动用法 3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作序为动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词类活用】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烛之武退师》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荆轲刺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 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 ① 前为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 则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鸿门宴》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良(善,对……友善)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文言句式 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复习进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 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 名作动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成为帝王 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 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名作动 8、扣弦而歌. 唱歌 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做诸侯 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 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记 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天天 一月月 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在朝廷上 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往上 往下 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 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 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 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 收入 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 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硬的盔甲 锋利的兵器 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力所罕至焉。 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 疏远 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 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 使……着急 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 动使动 使……长肉 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 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往东 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 (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 之。 以……为师 名意动 36、夫人将启. 之。 为……打开城门 为动用法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一)词类活用常识 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教师版)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

学生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 父利其然也。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3. 心乐之。 4. 鞭数十。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 不能名其一处也。 7. 一狼洞其中。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 惟吾德馨。 11. 不蔓不枝。 12. 石青糁之。 13. 巨右者椎髻仰面。 14. 每至晴初霜旦。 15. 皆披发文身。 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 18. 策之不以其道。 19. 腰白玉之环。 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1. 手自笔录。 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3. 名之者谁 24. 泉而茗者。 25. 罍而歌者。 26. 红装而蹇者。 2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8. 置人所罾鱼腹中。 29. 夜篝火。 30.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32.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33. 以光先帝之德。 34. 深入不毛。 35. 吾义固不杀人。 36. 环而攻之而不胜。 3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8.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9. 人恒过。 4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1. 惠子相梁。 42. 神弗福也。 43. 公将鼓之。 44.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 学而时习之。 2.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 石青糁之。 5.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6. 故外户而不闭。 7.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9.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0. 日光下澈。 11. 窗扉皆洞开。 12. 其一犬坐于前。 13. 与余舟一芥。 14. 斗折蛇行。 15. 犬牙差互。 1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 父异焉。 2. 邑人奇之。 3. 渔人甚异之。 4. 天下苦秦久矣。 5. 固以怪之矣。 6. 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 1. 忿恚尉,令辱之。 2. 以乐其志。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凄神寒骨。 5. 而竖其左膝。 6. 必先苦其心志。 7. 劳其筋骨。 8. 饿其体肤。 9. 空乏其身。 10. 行拂乱其所为。 11. 然后知生于忧患。 12. 死于安乐。 1. 京中有善口技者。 2. 香远益清。 3.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4. 互相轩邈。 5. 亦不详其姓字。 6. 辱于奴隶人之手。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 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教学要点: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予群从所得。

2020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 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 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 (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天下苦秦久矣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