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全新视角认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王建立

一、培训概述

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示范校建设的需要,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从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科四个部门中遴选部分专业教师,组建2012 年春赴德国教师培训团。其中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科 6 名教师,供用电技术专业科5名教师,电气技术专业科5 名教师,实践教学科 3 名,共20 名(名单另附)。培训时间为21 天。

在学校领导和外事办公室的多方努力下,北京时间 3 月18 日中午培训团启程前往德国的法兰克福地区的大格劳,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与考察,北京时间 4 月7 日11:05 分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实际培训时间20 天。

为保证师资培训有序进行,学校加强培训团管理,指班委会全面负责培训期间的培训组织、学习、生活管理。在班委会和全体参培教师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下,培训期间,参培教师精神状态好,学习秩序好,培训收获大,没有发生一起违反外事纪律、学习或生活纠纷的事件,为德方培训专家和有关企业员工和职业学校师生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职业教师的良好风貌。

二、培训重点内容

(一)德国职业教育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基本层次。德国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幼儿园、特别学校、各种中学、双元职业体系,综合大学等。每个阶段学制(教学时间)不同。由于搭建了互相融通的教育立交桥,德国继续教育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阶段(小学),中等教育阶段1(各种中学),中等教育阶

段n (专科学校、双元制、职业高中、高级纹理中学等),高等教育(高等专科、应用技术

专科、综合大学等),成人教育等。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和核心。“双元制”职业教育泛指学生接受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接受学校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

业教育形式。

1. 培训合同的签订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培训合同明确了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类似于我国前些年的中专定向招生与企业内部的技工教育。

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学生2/3 时间在企业,1/3 时间在学校,即一周 5 天, 3 天在企业,2 天在学校。也有格局培训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在企业培训中心,之后轮换到职业学校的。

(3)“双元制”职业教育考核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

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学业证书(学校、企业)和技术证书(协会)的两类证书。

(4)“双元制”职业教育监督与管理受德国政府委托德国工商管理协会和德国手工业协会,“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咨询、监督、发布信息、组织考试。

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1)双元特征明显。整个教育由企业(培训中心)和本地区的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的两种身份,专业技能培训和配套理论教学的两种内容,实训授课和理论授课的两类教师,实训和理论的两种教材,技术证书和学业证书的两类证书等。

(2)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2/3 以上时间在企业,内容是完

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也是学徒进行的生产性劳动。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始终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由泛到精、由浅入深而开展的,目的性、实用性极强。

(3)企业参与广泛。企业接受双元制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大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独立能力进行单独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通过各种合作开展代培而达到目的。

(4)互通机制学习。在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一般中学的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既可以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经过文化补课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搭起的桥梁,更容易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作出职业选择。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生业绩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选出的工会代

表组成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结业考试,使证书更具有权威和公正性。

3.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1)保证了企业人力需求。技术熟练工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规模同职业学校对接,按计划完成培训自己所需的各类工程师和技师,有效满足了生产过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对于岗位多而劳动力少的发达德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2)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最大意义在于学生上岗应有的劳动技能,在学生和学徒阶段已经完成,这就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成本和费用。

(3)激活了企业动力。培训的过程使年轻人获得了社会相互承认的证书,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选择职业时如鱼得水,而在工厂学徒期间能够获得一些报酬,不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

(4)保证了用工效益。德国人做事认真,养成了严格的规范化操作的习惯。学徒按正式工人的标准要求培训,作业中不搞模拟性的生产实习,而是和正式工人一样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上班前他们必须打扫卫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下班后要收拾完备才能离开,每个程序

如不合格,必须返工重来,严重者要受到处理和训诫。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培养了学徒爱岗敬业的强烈责任心,也极大提高了学生今后快速融入企业的可能性。

(5)实现了四方共赢。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要诀之一是社会的广泛参与。运行机制中大家各得其所:

学生有了一技之长,达到了就业的目的;学校完成了自己的理论教学,实现了自己的职能;企业保证了自己的用工需要;企业协会等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行为并得到了合法的收入。

(6)巩固了国家产业柱石。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国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办事认真规范的态度,“德国制造”能成为世界公认的质量标签,德国能进入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第一世界” ,德国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注重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克服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主动介入,提供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和岗位。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从体制机制上,真正转变到为生产第一线培训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上来。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情境的设计

我校正在继续进行北京市教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开发程序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限于篇幅,在此不再重复。仅对此次培训中印象很深的内容进行总结。

30 年前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也是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计划内容逐渐增多,50%的部分知识是多余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或课程转为按岗位需求训练职业能力,由原来的灌输式改为输出式教学,即就业者需要什么,然后再教给他,支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从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德国每个专业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师的任务是设定学习环境,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实施。老师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转化给学生。学习情境设计要考虑的学习要有情境,体现知识内容、价值和动机、行动和行为。

1. 学习任务描述的应当是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遇到的现实情境,活动地点可以是校企

合作地点,也可以是专业教室。

2. 除专业能力外,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当能够锻炼学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3. 在学习情境中要设定问题,选择好适当的问题。

4. 教学活动用书以教科书为主,教师提供的其它资料为辅。

5. 让学生明确在教学情境中要解决什么问题。

6. 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报告工作结果。老师要对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提供了评价标准),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教学情境设计还要突出通过学习小组讨论(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指定)确定继续学习当前知识还是学习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此次培训中,印象最深的是教学情境设计中往往有专业技术以外的内容,比如设备选购、营销、环保等意识的培养。教学项目往往是一贯较为完整、连贯的内容,学习效果能够测量。

2011 年暑假,我校开展了课程工作项目化改造活动。部分专业课程如地铁车辆司机驾驶、铁路规章类课程,教学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很困难。有关老师也参加了此次培训,参观企业培训中心后的感受就是解决了课程设计难题,掌握教学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的要点了。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途径与能力

德国教师收入和社会地位比较高,教师职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样,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理论课教师除规定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外,还必须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和师范训练;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行业技术专家。尤其是企业培训中心的教师,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懂得教育心理学,是学生的启蒙者、谈心者。培训过程中,根据德方专家介绍,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最深的印象是:

一是教师要事先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在学生头脑中启发出各种各样的想法,通过师生互动,把问题归类。教师要学会学生分组,从 5 人一组、 4 人一组直到 2 人一组,不同分组情况下有不同的问题;学会组织各小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发言、做报告,介绍本组情况,通过报告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沟通能力。鼓励各小组相互评价。老师最后做点评性质的发言。

二是教师要教学思路清晰,用好思维图,简要概括教学内容。用图表等形式展现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教师能力的概括:上课,育人,评价、创新。很看重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

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技术能力强,由于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人数较少,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有待提高。尤其面对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新规章,如何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能够很快接受、并内化为职业能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值得推敲的。

(四)企业培训中心考察

本次培训增加了参观考察德国联邦铁路、区域轨道交通等企业及培训中心的内容。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德国铁路机车、车辆、行车调度等新技术,感悟到德国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实地考察企业培训中心的环境建设,重点考察实训室内部设备布置、功能分区、企业文化建设和教学使用等细节,为我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所考察培训中心的共同特征:

1.实训设备系统化、集成化。机械(钳工)实训室包括普通机械加工机床,液压与气动

系统,也有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电气(钳工)实训室包括电工、电子、PLG机器人技术

等内容。学生不出实训室,可以进行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各种技能实训。

2.开展小班实训教学。双元制班级学生人数一般在15人~20 人左右。据介绍,较少的学生数量是便于学生分组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巡视和指导。与之相配套,实训教室面积不大,实训设备工位数也比我们的少些,多数也没有我们的气派和豁亮,但是功能齐全、实用、设备和工具整洁有序。

3?实训针对性强。德国企业培训中心的教学项目,绝大多数来源于IHK (德国手工与工

商行业协会)的综合技能考核题目。比如电气钳工实训讲究“机、电、风三位一体”,实现系统功能要求。经过有进度的反复训练,“做中学、做中教” ,学生查阅资料、电气读图、配线、电气测量和调试技能得到了提高。职业学校技术课程教育中,也充分利用了校内的电气、机械等实验室,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4?重基本技能训练。双元制教育强化的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证练习。这次参观的多家企业培训中心,学生所进行的机械钳工、电气钳工的技能训练内容和项目是相近的。令我们感叹的是与国内相比,课程内容高度精简、实用,教学实施可操作性强、实施难度小。学生按学习计划,埋头查找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加工制作产品,而不是翻书、背书,进行学科式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体现了双元制教育定位于培养岗位明确的

技术工人的特点。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何尝不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我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已经近一轮了,总体来讲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知识体系构架,从课程设计到教师教学组织,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三、培训后的思考

(一)双元制教育与定向培养德国技术工人待遇好,工作来之不易,因此德国工人爱岗敬业,职业优越感强。凭着能够快捷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的优势,“双元制教育” 受到了社会、学生和企业主的认可,不断得到发展。此次培训我们看到了“双元制” 职业教育是学生与企

业双方签订培训合同在先,学生到企业培训中心和配套的职业学校学习在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学习,参加统一考试取得自己相中岗位的入职资格,因此学习态度及动力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我校多数新生入校门槛低、学习能力低,加上前三个学期去向不定、专业意识或就业意识较为单薄,学习积极性底,没有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不理想。进入专业方向班后,少数学生在复杂的就业信息前产生困惑,加上更换专业成本低,换班频繁,造成专业学习过程的断链,就业前没有专业特长或现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不扎实,就业后缺乏应有的发展后劲。鉴于此,建议如下:

1.专业平台由3 个学期缩短至2个学期。开发专业基础课程标准,兼顾各专业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类课程贯穿整个校内教学过程。第 3 学期开始,根据学生个人志愿、考核结果和就业预测,进入专业方向班。从而保证有 3 个学期(第三、四、五学期)的教学时间,开展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第六学期进入预顶岗实习。第七、八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2.由于体制限制,学校很难实现德国双元制的学徒签约或定向招生。通常的做法是加强校企合作,改进专业调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提高专业教学针对性。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等优势专业应梳理学生毕业后的典型职业活动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从第三学期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经验进行课程开发,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的定位与发展通过此次培训,澄清了双元制“职业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同等重要,甚至职业学校的地位更高于企业培训中心的认识。学生的第一身份是企业签约学徒,领取企业学习补助;学生的第二身份是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培训中心进行的是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培训,职业学校进行的是联邦州法律规定的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培训的配套课程。

由于国情的不同,企业难以全程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因此中职学校一方面肩负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搭好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接生产岗位,融入企业文化,营造寓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科研开发和教师培训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学校肩负着双元制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两个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反思中职学校的定位,对于做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密切校企合作,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实地感受和相互交流,澄清了多年的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评价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坚定了做好专业教学改革的信心。由于培训时间短,加上个人理解或翻译中可能出现偏差,可能影响到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理解。错误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