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模型

降雨量模型
降雨量模型

降雨量预测方法优劣的评价

摘要

本文就如何评价降雨量预报方法的优劣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两种预报方法进行了比较。

首先用误差作为评价标准,对问题1建立了对两种降雨量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的数学模型。在计算误差的时候,为了使取值更具有比较意义,只选择离观测站最近的预测位置的预测值进行计算,通过对误差的计算,建立了数学模型。用Object Pascal编程求解,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种降雨量的预报方法优于第二种预报方法。

问题2在问题1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另外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巧妙结合公众的满意度来评价预测方法的优劣。其中,在使用量化的方法对公众的满意程度进行刻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公众的认知心理,使用了柯西分布隶属函数。同样用Object Pascal编程求解,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综合问题1和2的结论,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关键字

降雨量预测数学模型误差柯西分布隶属函数

1 问题重述

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我国某地气象台、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即每天晚上20点预报从21点开始的4个时段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都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等距网格点上。再设立91个观测站点实测这些时段的实际雨量,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

气象部门提供了41天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希望建立一种科学评价预报方法好坏的数学模型与方法,对两种预测方法进行评价。其中雨量用毫米做单位,小于0.1毫米视为无雨。

(1) 请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

(2) 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为6等:0.1—2.5毫米为小雨,2.6—6毫米为中雨,6.1—12

毫米为大雨,12.1—25毫米为暴雨,25.1—6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60.1毫米为特大暴雨。若按此分级向公众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

2 模型假设

2.1 观测站所测得的降雨量准确可靠;

2.2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球体;

2.3 降雨量等级的划分符合公众的认识;

2.4 气象站预测的数据刚好够描述整个地区的降雨情况;

2.5 各个预测位置的预测数据所描述的区域范围是一样的,并且各个观测站测量的区域

范围是一样的。

3 符号说明

i s :第i 个观测站的经纬度向量12(,)i i i s s s =;

i p :第i 个预测位置的经纬度向量12(,)i i i p p p =;

i M :距离第i 个观测站最近的有预测雨量的位置的编号的集合;

()k ij w :第i 个位置第j 时段采用第k 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

ij u :第i 个观测站第j 个时段的实际测量值;

()k ij d :第i 个观测站所在地区内第j 个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的预测的降雨量和实际测量的误差;

1()d j :第j 种方法各个时段的总误差;

[,]i i a b :第i 等级的降雨量范围(i=2,3,4,5,6);

()i f x :预测降雨量属于第i 个等级时,人们的满意程度;

()g x :降雨量x 所属的等级;

()k ij H :人们对离观测站i 最近的位置第j 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所预测的数据的满意程度的总和;

i S :人们对第i 种方法的总满意程度。

4 模型建立

4.1 问题一的分析、建模与求解

由于某观测站所测的降雨量代表的是其邻近一定范围的降水量[1],由此可认为每个观测站和其附近一定范围内被预测的位置(以下简称“位置” )的降雨量是相等的,因而可用观测站附近位置预测的雨量和观测站实测雨量进行直接比较。为方便叙述,对每个观测站进行编号,依次为1,2,3,…,91,第i 个观测站的经纬度用向量12(,)i i i s s s =表示(i=1,2,3,…,91), 其中,1i s 为东经,2i s 为北纬。同时对所有位置进行编号,依次为1,2,3,…,2491,第i 个位置的经纬度用向量12(,)i i i p p p =表示(i=1,2,3,…,2491), 其中,1i p 为东经,2i p 为北纬。

将离观测站最近的位置所预测的雨量与观测站实测的雨量作比较。已知各个位置与观测站的经纬度,可以利用公式[2]

()(,,,)arccos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A A B B A B A B A A B B A B D x y x y R y y x x y x y x y y =++ 求出它们的距离(其中地球半径R=6371km ,(,)A A x y 为A 地经纬度,(,)B B x y 为B 地经纬度)。

设M i 为距离第i 个观测站最近的位置编号的集合,则:

1212{|min{(,,,)},1,2,3,...,2491}191i i i j j M j D s s p p j i ==≤≤

由题中数据的分析可知,41天的数据可以分成2部分,即6月18日~6月28日为第一部分,7月1日~7月30日为第二部分。为了方便,将日期进行编号,记6月18日为第1天,19号为第2天,依此类推,28号为第11天,7月1日为第12天,7月30日为第41天。进而将所有441164×=个时段也进行编号,称第i 天第j 个时段为第4(i-1)+j 时段,例如第三天第二时段为第10时段。

记第i 个位置第j 个时段采用第k 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为()k ij w ,第i 个观测站第j 个

时段的实际测量值为ij u 。由于预测点的分布成等距网格式分布,所以可能存在某个观测站有多个预测点离它最近,即可能存在|M i |>1,1i 91≤≤,为了方便计算,只取它们预测值的平均值,则第i 个观测站所在地区内第j 个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预测的降雨量和实际测量值的误差为:

()()1

i k k ij ij ij i M i d u w M ∈=?∑

所以,第j 个时段用第k 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91()1

191k ij i d =∑, 所以,第k 种方法各个时段的总误差164

91()1111()91k ij j i d k d == = ∑∑。 用Mathematica 生成的各个时段的平均误差见下图(其中灰虚线为第一种方法,细黑色线为第二种方法)。

图 1 用M at h e m at i ca 生成的各个时段的平均误差

图1中可以看出,方法一和方法二预测的误差是比较接近的,但第一种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总是比第二种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小一点。用计算机(具体程序Compare1见附录

7.2)算得1(1)75.71d ≈,1(2)80.61d ≈,显然11(1)(2)d d <,即,第一种预测方法优于第二种预测方法。

4.2 问题二的分析、建模与求解

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成6个等级,不妨将“无雨”也看成一个等级,则共有7个等级,如下表:

等级 名称 降雨量范围(单位:毫米)

1 无雨 [0,0.1)

2 小雨 [0.1,2.5]

3 中雨 [2.6,6]

4 大雨 [6.1,12]

5 暴雨 [12.1,25]

6 大暴雨 [25.1,60]

7 特大暴雨 [60.1,+∞)

考虑公众的感受,一般地,若天气预报准确,人们会对所预报的值表示满意;若天气预报不准确,人们会不满意所预报的值,因此可以用人们的满意程度高低来判别这两种预测方法的优劣(显然,人们满意程度高的方法更优)。人们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刻划。拟定人们对某次预报的满意程度函数()[0,1]i f x ∈,其中i 为该次预报

的等级,x 为实际降雨量;若()1i f x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满意”

,若()0i f x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不满意”。

考虑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天气预报(通常只预报降雨等级)在心中形成对未来天气状况的预期。随时间的转移,人们很快知道了真实的天气状况。这时人们会将对真实天气状况的感受与对所预报的天气状况的理解进行比较。两者给人感觉差距越大,人们对预报天气情况的认可程度越低,即,满意度越低。由于“有雨”/“无雨”给人的感觉是很明显的,因而可以取

110.1()00.1

x f x x < = ≥ 降雨等级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来划分的。若降雨量在等级范围区间的中间,则人们容易确定所下的雨是属于哪个等级的,而在区间的两端却不容易确定,特别是在两个相邻区间的交界处会更加模糊,难以确定属于哪个等级。假设预报的是等级A ,若实际降雨量在A 的范围区间的中间,人们会认为预报是非常准确的;若实际降雨量在A 的范围区间的两端,则会认为预报基本准确。若实际降雨量在两个等级范围区间的交界处附近,则人们也会认为预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人们较难辨别实际降雨的等级。例如,若降雨量为2.6毫米,虽然应该分属于中雨,但是人们却往往区分不出是中雨还是小雨,因而不管预报的是小雨还是中雨,人们总会认为是比较准确的。由以上分析,可知等级2到等级6的满意度函数可以采用图形大致如下的函数:

图 2 等级2到等级6满意度

函数的大致图像

取中间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3],令 00.1()10.11()i i i i x f x x x r βα < = ≥ +? (2,3,4,5,6;0;)i i i αβ=>是正偶数

记等级i 的范围区间为[,]i i a b (i=2,3,4,5,6),取1()2

i i i r a b =+。取区间左端的满意度约为

0.8,与其相邻的14

区间处的满意度约为0.1,即 1112333()0.82,3,4,5,63(())0.13,4,5,641(())0.14i i i i i i f a i f a b a i f a b a ??? ≈= +?≈= +?≈ 取2222210.0526902,8,() 1.32

r a b αβ===+=,则 23331(())0.03990930.14

f a b a +?=≈,22()0.8152890.8f a =≈,当0.1x ≥时, 281()10.0526902( 1.3)

f x x =+? 取63333313.3351110,18,() 4.32

r a b αβ?=×==+=,则 32223(())0.04119260.14

f a b a +?=≈,33()0.9551990.8f a =≈, 当0.1x ≥时,36181()1 3.3351110( 4.3)

f x x ?=+×? 取84444413.8501410,14,()9.052

r a b αβ?=×==+=,则 43333(())0.1212010.14

f a b a +?=≈,44()0.872950.8f a =≈, 当0.1x ≥时,48141()1 3.8501410(9.05)

f x x ?=+×? 取125555511.0242210,14,()18.552

r a b αβ?=×==+=,则 54443(())0.1752640.14

f a b a +?=≈,55()0.8190570.8f a =≈, 当0.1x ≥时,512141()1 1.0242210(18.55)

f x x ?=+×? 取166666614.4536910,12,()42.552

r a b αβ?=×==+=,则 65553(())0.2578110.14

f a b a +?=≈,66()0.7379910.8f a =≈, 当0.1x ≥时,616121()1 4.4536910(42.55)

f x x ?=+×?

由于等级7比较特殊,参考等级2到等级6的满意度函数图像,等级7的满意度函数图像大致为

图 3 等级7的满意度函数大致图像

取偏大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3],令

70()11()x a f x x a x a βα?≤ = > +? 取6663()51.2754

a a

b a =+?=,6β=,记等级7的范围区间为7[,)a +∞,令77()0.8f a =,则=19.4702α,因而,

76051.275()151.275119.4702(51.275)x f x x x ? ≤ = > +?

接下来比较人们对两种方法的预测值的满意程度。

为了使比较更具代表性,只用观测站实测的数据以及离它最近的位置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于预测的雨量x ,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后,相应的等级函数如下:

10.120.1 2.53 2.664 6.112()512.125625.160760.1

x x x x g x x x x < ≤≤ ≤≤ ≤≤= ≤≤ ≤≤ > 因而,人们对离观测站i 最近的位置第j 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所预测的数据的满意程度的总和

()()()()k lj

i k ij ij g w l M H f u ∈=∑ ,

所以,人们对第k 种方法预测的数据的满意程度总合 16491

()11k k ij j i S H ===∑∑ 。

用计算机算得(具体程序Compare2见附录7.2)S 1=14017.27,S 2=13981.55,显然S 1>S 2,即人们对方法一的预报数据的满意程度比对方法二的预报数据的满意程度高,因而若只考虑人们对预测结果的满意程度,则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再结合第一题的结论,显然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5 模型评价

问题一只采用了误差大小这一硬性指标,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对两种预测方法优劣的判断,得出的结果是建立在客观判断的基础上的,因而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问题二首先考虑公众的心理,根据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心理规律,拟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满意程度函数。然而由于水平有限,无法根据最初的设想来确定26~f f 的几个参数,因此取其近似值来代替,其中3f 和6f 与最初的设想差别较大。由于人们的满意程度是主观评价值,从26~f f 实际所选用的参数来看,26~f f 还是比较合理的。问题二的模型建立在只考虑公众满意程度之上。从计算结果来看,若只考虑公众的满意程度,跟问题一的结果一样,方法一优于方法二。再结合误差这一指标,易得出方法一优于方法二。然而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考虑误差则A 优于B ,只考虑公众感受则B 优于A ?若存在这种情况,综合考虑误差和公众的感受,如何判断哪种方法更优呢?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6 参考文献

[1]谢华,水文网-台州水质,,2005-9-16。

[2]龙文,中学生数学新概念定律公式手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3]刘承平,数学建模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767442182.html,/

临界雨量计算方法

1、水位/流量反推法 假定降雨与洪水同频率,根据河道控制断面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和最高水位指标,由水位流量关系计算对应的流量,由流量频率曲线关系,确定特征水位流量洪水频率,由降雨频率曲线确定临界雨量,但此方法没有考虑前期影响雨量。 2、暴雨临界曲线法 暴雨临界曲线法从河道安全泄洪流量出发,由水量平衡方程,当某时段降雨量达到某一量级时,所形成的山洪刚好为河道的安全泄洪能力,如果大于这一降雨量将可能引发山洪灾害,该降雨量称为临界雨量。位于曲线下方的降雨引发的山洪流量在河道安全泄洪能力以内,为非预警区,位于曲线上或上方的降雨引发的山洪流量超出河道的安全泄洪能力,为山洪预警区。 3、比拟法 比拟法的基本思路为,对无资料区域或山洪沟,当这些区域的降雨条件、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情况等)、气象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年均雨量等)、水文条件(流域面积、年均流量、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等条件与典型区域某山洪沟较相似时,可视为二者的临界雨量基本相同。 4、水动力学计算方法 水动力学计算方法具有较强的物理机制,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并考虑降雨和下渗,对山洪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更细致的描述,具有理论先进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特点,为防御山洪灾害提供了新技术。但由于计算参数,如阻力系数和下渗变量等,增加了模型的不确定性因素;此外,流域地质、地貌等数据以及典型山洪观测资料等也是此计算方法中必不可少的。 5、实测雨量统计法 根据区域内历次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表,基于大量实际资料,统计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各雨量站对应的雨量资料,取各站点各次山洪过程最大值的最小值为各站的单站临界雨量初值,计算各次山洪过程各个站点的各时间段最大值

降雨量论文1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委员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参赛队员(打印) 1. 姓名学院手机号 2. 姓名学院手机号 3. 姓名学院手机号

摘要 本文是通过对某山区地形的特点以及降雨量分布的理解,从而采用数学的思维及方法得出降雨量与问题相关的数学模型: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首先,用给出的地形数据,通过matlab 软件绘制出地形地貌图,并结合spss 软件对南北走向线,东西走向线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发现该地区地貌近似为抛物面;其次,该地区的降雨量在一定时间内近似为周期性变化,于是该地区水量的求解转化为对该地区地形表面积的求解;然后,运用基于量图原理的曲面积分方法,依次求得水量: 年最大水量:3363max 731203.57021563.910 1.1410Q m m -=??=? 年最小水量:3353min 731203.5702852.510 6.2310Q m m -=??=? 年均水量:3353731203.57021206.3108.8210Q m m -=??=?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本文把山体表面水流看成是坡面流,求解动能最关键的步是计算出坡面流阻力,而坡面流阻力与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河床粗糙度等因素有关,颇为复杂。因此,本文关于坡面流阻力的建模,以降雨量为主要因素,并且引用Darcy Weisbach 的阻力系数计算模型,并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得出山体表面水流的速度计算模型,从而计算出在z=695处的单位质量动能:2001.4E J =。 问题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针对植被和石漠化对降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对比观测法。植被对降雨量的影响,本文引用了全国以及我国林区与非林区在1951-1999年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并绘制了全国以及我国林区、非林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折线图,根据全国6个分区的林区与非林区降水量数据得出植被具有增大降雨量的作用,即某些地区植被覆盖对降水量呈正相关,石漠化对降水量呈负相关。 【关键词】地形地貌图 曲线拟合 曲面积分 Darcy Weisbach 模型 对比观测法

天山地区气候平均降水的精细化分布及计算

天山地区气候平均降水的精细化分布及计算 摘要:利用天山地区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和DEM数据,结合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气候平均年和月降水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天山地区气候平均降水量与测站的海拔、纬度、坡度显著相关。建立了降水量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基于降水量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模型,利用高分辨率DEM资料,扩展得到了天山地区100m×100m精细化分布的气候平均年降水量和各月降水量.结果表明,精细化分布的降水量场能够表现出更多与地形和地势有关的细节,这是只利用气象测站资料的分析结果所不能反映的,在天山地区平均降水量空间精细化分布基础上,南疆地区的降水量()多与北疆()地区,按照天山地区面积5.7×105 km2计算,其气候平均年降水总量约为150.6×108m3,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 关键词:天山地区;DEM;降水精细化分布;降水总量 引言 支撑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是水,而降水作为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测量其全球降水过程中因其降水时空变化很大而显得相当困难。同时,降水作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尤其是在流域产汇流计算时,更需要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资料[1];对于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西北,自2001年和2000年来,沙尘暴急剧增加,面对严峻的土地沙漠化及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2]。水资源的多少不仅关系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物质。天山地区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地形是影响局地降水时空变化的重要条件[3],而对天山地区平均降水量的精细化分布及计算,也是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分配标准。但由于天山山区气象水文站点稀少且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匀, 使其对降水空间精细化分布的了解成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4];相应的,许多学者也在天山地区气候降水的空间分布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显示:天山地区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北坡(500mm-700mm)),北坡多于南坡,就降水变率来讲,南坡的降水变率Cv大于北坡[5],总体而言降水量的分步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步递减的趋势,自山区外围向中心递减的规律[6],受地形的影响,降水与海拔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范围,二者呈现正相关,其中,天山南坡的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增加明显。尤其是在80年代后期,全球气候变暖产生巨大的影响,天山北坡作为接受西北湿润气流的迎风坡,整个天山山区的降水达到一个增长的阶段[5]。对于天山地区的降水的时空变化研究,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赵传成[1]等利用TRMM卫星月平均降水资料和台站观测降水资料,采用卫星结合雨量计的降水估算方法,结果表明TRMM卫星能够很好地被探测并反映天山山区降水时空的变化特征;刘俊峰[7]等同样借助TRMM卫星降水数据分析山区降水的梯度效应,结果显示多卫星数据在天山和祁连山的精度较高,天山地区降水与海拔的正相关关系最明显。姚俊强[8]研究得出的东经85度-东经87度区域天山山区降水量增加最快及其强降水日等都显著增加与赵勇[9]等得出的东经85度-东经88度区域结论一致。但是基于DEM数据建立降水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及精细化分布计算,孙佳[10]等在研究黑河流域降水量精细化分布计算采用的便是DEM数据和台站测量数据,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这为采用DEM数据研究天山山区降水的时空分布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本文采用天山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DEM数据,首先分析天山地区北坡与南坡气候平均降水量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法,

降雨量等级划分(材料特制)

三类材料# 1 降雨量等级划分 降雨量等级的划分,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标准。 气象部门: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具体如下: 雨量时段 (等级) 12小时 降雨量 24小时 降雨量 雨量时段 (等级) 12小时 降雨量 24小时 降雨量 小雨 0.1~4.9 0.1~9.9 暴雨 30.0~69.9 50.0~99.9 小到中雨 3.0~9.9 5.0~16.9 暴雨到大暴雨 50.0~104.9 75.0~174.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暴雨 70.0~140.0 100.0~250.0 中到大雨 10.0~22.9 17.0~37.9 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105.0~170.0 175.0~300.0 大雨 15.0~29.9 25.0~49.9 特大暴雨 >140.0 >250.0

大到暴雨30.0~49.9 38.0~74.9 防汛部门: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按12小时降雨强度和24小时降雨强度划分大小降雨量等级,见下表: 强雨(等级) 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小雨0.1~4.9 0.1~9.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雨15.0~29.9 25.0~49.9 暴雨30.0~69.9 50.0~99.9 大暴雨70.0~139.9 100.0~249.9 三类材料# 2

特大暴雨≥140 ≥250 水文部门: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1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 另外,人们也可以从降水情况来判定雨的等级:下小雨时,一般雨点清晰可辩,没有飘浮现象;落到地面、石板或屋瓦上不四溅;地面泥水浅洼形成很慢;至少两分钟以上才会润湿石板、屋瓦;屋檐下只有滴水。降中雨中,雨水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在硬地、屋瓦上雨水四溅;水洼泥潭形成很快;屋顶有沙沙声。下大雨时,雨如倾盆,模糊成片;落在屋瓦、水泥地或石板上可四处飞溅,水潭形成很快;屋顶雨水有喧闹声。 三类材料# 3

降雨入渗法涌水量计算

二、涌水量的预测 拟采用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对隧道进行涌水量计算 1.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1+028-DK292+150段) Q = 2.74*α*W*A 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 α—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m) A—集水面积(km2) 参数的选用: α—入渗系数选用0.16; 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33km2 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6*1496.88*0.33= 216.56(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9(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2.74*0.16*508.7*0.33=73.59(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07(m3/m.d)。 2. 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2+150-DK293+440段) Q = 2.74*α*W*A 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 α—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m) A—集水面积(km2) 参数的选用:

α—入渗系数选用0.18; 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79km2 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1496.88*0.79= 583.23(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45(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8*508.7*0.79= 19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15(m3/m.d)。 3.大气降水渗入法(DK293+440- DK293+870段) Q = 2.74*α*W*A Q—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m3/d) α—入渗系数 W—年降雨量(mm) A—集水面积(km2) 参数的选用: α—入渗系数选用0.12; W—隧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8.7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96.88mm(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 A—集水面积:根据1:10000地形平面图,含水岩组分布面积圈定为0.25km2 最大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2*1496.88*0.25 = 123.04(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0.29(m3/m.d)。 正常涌水量为: Q= 2.74*α*W*A = 2.74*0.12*508.7*0.25= 41.82(m3/d),平均每延米每天涌水量为: 0.1 (m3/m.d)。

水利水工等级分类,水库等级,河流等级,堤防等级,拦河闸等级,河道等级,渠道等级,降雨量等级

水库等级划分 大、中、小型水库的等级是按照库容大小来划分的。 大(一)型水库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 大(二)型水库库容大于1亿立方米而小于10亿立方米; 中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0.1亿立方米而小于1亿立方米; 小(一)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0万立方米; 小(二)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万立方米。 河流等级划分 大、中、小型河流的等级是按照保护面积大小来划分的。 大型河流保护面积大于30万亩; 中型河流保护面积在1—30万亩之间; 小型河流保护面积小于1万亩。 有众多支流汇入的是上游 水量稳定且较高的是中游 水量有所减少或转如地势低平地区的是下游 上中游分界线一般是最后一条大支流的汇入地点 中下游分界线一般是地势低平地区的边缘 堤防工程等级 依据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确定,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8),堤防工程分为5级,详见表2。 表2堤防工程的级别

堤防分类 堤防按其所在位置及建筑材料进行分类。 按所在位置,堤防可分为河(江)堤、海堤、湖堤、水库堤及渠(沟)堤等五种,详见表1 。 表1 堤防分类表(按所在位置分) 按建筑材料,堤防可分为土堤、砂堤、石堤、混凝土堤等四种。 (1)土堤:由粘土、壤土筑成,主要建在平原地区江河沿岸、海岸、湖泊四周、排灌 沟渠沿岸及水库周边。 (2)砂堤:由沙土或砂砾石筑成,主要建在山区、丘陵区江河沿岸,水库周边、海岸。 (3)石堤:由块石或条石筑成,主要建在海岸、取土困难的江河沿岸及城区河段沿岸。 (4)混凝土堤: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筑成,主要用于城区河段沿岸。 拦河闸等级划分 拦河闸等级是按照过闸流量大小划分的。 大型拦河闸过闸流量大于1000立方米/秒; 中型拦河闸过闸流量大于100立方米/秒而小于或等于1000立方米/秒; 小型拦河闸过闸流量大于或等于10立方米/秒而小于100立方米/秒; 流域

JAVA实验课程求计算月平均降雨量示例

求计算月平均降雨量示例,掌握数组的声明、初始化、访问方法及数组在数据进行批量处理中的优势。并将此内容写以实验报告中。 全部代码如下: /** * @(#)A verageRainfallApp.java * * * @author * @version 1.00 2010/8/3 */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x.swing.JOptionPane; public class A verageRainfallApp { double []rainfall; double []differece=new double[12]; public A verageRainfallApp() {rainfall=new double[12]; for(int i=0;i<12;i++){ rainfall[i]=Double.parseDouble(JOptionPane.showInputDialog("请输入"+(i+1)+"月的降雨量值")); } } public double AnnualA verageRainfall(){ double sum=0; for(int i=0;i<12;i++){ sum+=rainfall[i]; } return sum/12; } public void computeDifferece(){ for(int i=0;i<12;i++){ differece[i]=rainfall[i]-AnnualA verageRainfall(); } } public void printArray(double[]aArray){ String output=""; for(int i=0;i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k H S S R r r =-+-13662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k H S S b r =--136622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k H S S 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 Q k H S S 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 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 000.lg lg(.) h H h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 /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基坑降水计算

6.3基坑降水方案设计 6.3.1降水井型 选6型喷射井点:外管直径为200mm,采用环形布置方案。 6.3.2井点埋深 埋置深度须保证使地下水降到基坑底面以下,本工程案例取降到基坑面以下 1.0m处。埋置深度可由下式确定: L = H h :h i x h i r 0 l (6.2) 式中: L ――井点管的埋置深度(m); H ―― 基坑开挖深度(m);这里H =12m h ——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m),这里可取一般值 0.2m ; h ―― 降水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安全距离(m), 本次可取1.0m ; i x ―― 降水漏斗曲线水力坡度,本次为环状,取0.1; h i ——井点管至基坑边线距离(m),本次取1.0m ; r0 -----基坑中心至基坑边线的距离(m),本次工程案 例去最近值宽边的一半,即40m; l ---- 滤管长度(m),本次取1.0m。 故带入公式可得埋置深度L为: L=H h h i x h「0 I =12 0.2 1.0 0.1 (1.0 40) 1.0=18.3m 6.3.3环形井点引用半径 采用“大井法”,参考规范,将矩形(本案例长宽比为 2.5,小于10)基坑折算成半径为X0的理想大圆井,按“大井法”计算涌水量,故本次基坑的引用半径: X0=专 (6.3) 式中: a,b ----- 基坑的长度和宽度(m),a=200m,b=80m

亠1.16型80 4 4 8 m. 2 (6.4) 式中: 例取5d ; -系数,可参照下表格选取: 表6.1 系数n 表 a = °2OO =040 ,贝U 「-1.16 故带入公式可得本次基坑的引用半径 X 。为: 6.3.4井点抽水影响半径 由下列公式可求得抽水影响半径: t 时间,自抽水时间算起(2-5昼夜)(d ),本案 k ―― 土的渗透 系数(m/d ),这里取平均值 k =2.7m/ d ; H w 含水层厚度(m ),本次取承压含水层厚度含水 层厚度④,⑤土层厚度的总和,即为 H w =5.2 ? 6 = 11.2m , m ―― 土的给水度,按表 3.2确定,本次取圆砾 m=0.2,另外由上述计算可得 X o= 73.7m 。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腕,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雨量器的种类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1.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 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 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 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 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 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 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 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 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 数。 2.雨量计 ①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 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分感应器和记 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 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 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 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 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 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 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 资料。 ②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

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方法

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方法 前期影响雨量在水文预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方案中对前期影响雨量依赖性很强,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准确性很大程序的影响预报成果的准确度。而在一些水文设计中,也常用前期影响雨量Pa作为衡量流域指标,反映流域蓄水量的大小。一般情况,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式为: Pa[t+1] = Ka * ( Pa[t] + P[t] ) 同时必须控制Pa[t+1]≤Wm 式中Pa[t],Pa[t+1]分别为第t天和第t+1天开始时刻的前期影响雨量(mm); P[t]为第t天的流域降雨量(mm); Ka为流域蓄水的日消退系数,每个月可近似取一个平均值,等于(1-Em/Wm),其中Em为流域月平均日蒸散发能力; Wm为流域最大蓄水量,是反映该流域蓄水能力的基本特征。 前期影响雨量Pa的常规计算方法及修正方法 使用上面的方式计算Pa时,一般日分隔点为第天上午8时,而每次预报时使用的也是使用8时的Pa值,而对于预报时刻 不在8时的预报方案,这显然是有误差的,特别是8时之后还有降雨的情况下,因此一般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修正: (1)8时之后的降雨以1个小时的单位进行再计算,当然此时的Ka要改用1个小时的消退系数。 (2)以当前预报时刻为起始为日分隔点,重新计算Pa。 多站流域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 具有多个测站的流域的Pa计算,一般人认为是分别统计各站的降雨量P,然后通过加权求得整个流域的降雨量P,接着再计算流域的Pa,在降雨均匀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较为简便。但是在降雨不均匀时,如一个有3个测站且权重相同的流域,只有一个站降雨并且达到3倍的Wm,如果用上面的计算方法,流域的Pa将达到Wm,即流域达到饱和,这显然不合理。 因此应该先分别计算各测站的Pa,然后通过加权(CnHUP:如果没有确定的面积权重,可以用平均权重替代,当然这样会有些误差)求得整个流域的降雨量Pa,这样就算某个测站降雨很大并且达到饱和,也仅是这个站达到Wm而已,经过加权计算,流域并未达到饱和,这样对反映流域蓄水情况更为合理。

福建省降水特性分析(逐月降雨量)

第29卷第2期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Vol 129,No.22002年6月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Jun.,2002 文章编号:1000-9833(2002)02-0024-03 福建省降水特性分析 余赛英 (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福州 350001) 摘 要:在统计分析了大量降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地理分布特征,降水量的年内月分配和年际变化特性。关键词:降水;特性;福建 中图分类号:P3331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Y U Sai_y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 on Bureau of Fujian Prov.,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On stating and analyzing abundance of observed data of precipitation,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 -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the disciplinarian of annual distribution and multiyear variation of precipition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precipitation;charac teristic;Fujian 收稿日期:2002-04-05 作者简介:余赛英(1968-),女,福建南平人,工程师。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介于N23b 33c ~N28b 19c , E115b 50c ~E120b 43c ,总面积为123876k m 2 。倚山面海,境内群山耸立,低丘起伏,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 福建省濒临海洋,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南季风及夏秋台风是我省降水的水汽来源,降雨是我省水资源的根本来源,对于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1 资料情况 采用44a(1956~1999年)完整连续的年降水观测记载的241站资料,以及降水资料系列有不同程度缺、漏,通过插补延长予以补齐的320站资料。供年降水量分析用的总站数561站,其中闽江247站,闽南区193站,闽东区66站,闽西韩江水系54站,外省周边1个站,平均每站控制面积221km 2(表1)。这是目前我省同步期最长且站数尽可能多的年降水量资料系列。经过认真审查和合理性分析,改正其中的错误,作为分析评价我省降水资源的可靠依据。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测站的年降水资料不同程度地缺失、中断等情况,分别视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给予插补或延长。 (1)对于个别日期或月份缺测的,一般用自然地理条件相近的邻近测站资料相关插补。 (2)对于个别年份缺测或中断停测的,一般采用年降水量相关法加以插补。 (3)对于近几年停测的雨量,用相应年份的年降水等值线图插补。 表1 选用雨量站密度表 分区名称站 数流域面积/km 2 站网密度/km 2#(站)-1 闽 江2475992224216闽东诸河661469722217闽南诸河1933582418516闽西韩江541226322711鄱阳湖、钱塘江11170全 省 561 123876 22018 注:各流域面积均为省内面积。 为保证相关插补有一定的物理成因基础和插补延长成果的质量,慎重选择相应的参证站。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参证站与插补站在同一流域或相邻、距离较近,以使它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 (2)参证站资料质量较好,系列完整且较长。 (3)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应在0180以上且可通过置信度的0105的t -检验。 (4)在有多个参证站可供选择时,优先选用同一流域或相关程度较高的测站。2 年降水量参数统计分析 对所选用的561站年降水量系列逐站进行频率统计分析,用P ó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求得各站的年降水量统计参数[1]:多年平均值,变差系数C v 及偏态系数C s 。目估适线时,当首尾点群难以兼顾时,多考虑频率在50%以右的点群,同时C s 值根据经验和分析,统一采用2C v 值。 将各站点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的均值和变差系数C v ,分别绘制了/福建省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等值线图0和/福建省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等值线图0。对统计参数进行合理性分

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

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 由雨量站观测到的降雨量,只代表该雨量站所在处或较小范围的降雨情况,而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推求全流域或某一区域的平均降雨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算术平均法 当流域内地形起伏变化不大,雨量站分布比较均匀时,可根据各站同一时段内的降雨量用算术平均法推求。其计算式为: ∑==+ ++=n i i n x n n x x x x 1211Λ (2-10) 2.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首先在流域地形图上将各雨量站(可包括流域外的邻近站)用直线连接成若干个三角形,且尽可能连成锐角三角形,然后作三角形各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如图2-9,这些垂直平分线组成若干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图中实线所示。每个多边形内必然会有一个雨量站,它们的降雨量以i x 表示,如量得流域范围内各多边形的 面积为i f ,则流域平均降雨量可按下式计算: ∑∑====++++++=n i n i i i i i n n n x A x f F f f f x f x f x f x 112122111ΛΛ (2-11) 此法能考虑雨量站或降雨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工作量也不大,故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3.等雨量线法

在较大流域或区域内,如地形起伏较大,对降水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则宜用等雨量线法推求流域平均雨量。如图2-10所示,先量算相邻两雨量线间的面积i f ,再根据各雨量线的数值i x ,就可以按下式计算: i n i i i f x x F x )2(111 ∑=++= (2-12) 此法比较精确,但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大,因此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典型大暴雨的分析。

2015年我市年降雨量平均值为1558.8毫米,较2014

概述 2015年我市年降雨量平均值为1558.8毫米,较2014年基本持平,略低于多年平均值1573.0毫米,属平水年份。 2015年全市总供水量10.47亿立方米,比2014年减少0.02亿立方米。地表水供水量约占总供水量的97.82%,地下水供水量只占2.18%。在各项用水中,以农业用水量最多,占总用水量的 41.07%;居民生活用水占总用水的30.72%;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5.11%;林牧渔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77%;生态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57%;城镇公共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73%。 2015年全市人口为555.21万人,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8.13亿立方米,人均本地水资源量约为326.54立方米,比2014年增加1.22%。 韩江大部分断面韩江水质年均值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符合水域功能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韩江底泥铁、锰含量较高,汛期受降雨影响,河道周边山体及堤围泥土冲入水中,水流搅动底部沉积物,使泥土及沉积物中的铁释放出来,汛期水中铁的浓度较非汛期有所升高。部分河段容易出现粪大肠菌群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现象。榕江控制站(关埠)水质年均值处于Ⅳ类,超标项目为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锰。练江控制站闸坝水质年均值处于劣Ⅴ类,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挥发酚、铁、锰、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河溪水库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符合水域功能要求,水库营养状态TSI值为

47,较2014年有所增加,评价为中营养状态,营养化程度有所加重,需加以重视。秋风岭水库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符合水域功能要求,秋风岭水库营养状态TSI值为40,与2014年相比有所增加,评价为中营养状态。 来水分析 降雨量正常,属平水年份 2015年我市年降雨量平均值为1558.8毫米,较2014年的1559.3毫米基本持平,较多年平均值1573.0毫米减少0.90%,属平水年份。 汕头市各行政分区2015年降雨量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对照表 单位:毫米1 分区 中心城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全市项目 2015年1416.5 1409.8 1502.2 1713.5 1752 1558.8 多年平均1490.0 1494.0 1696.0 1673.0 1388.0 1573.0 与多年差值(%)-4.93 -5.64 -11.43 2.42 26.22 -0.90

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

2.3.3 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 由雨量站观测到的降雨量,只代表该雨量站所在处或较小范围的降雨情况,而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推求全流域或某一区域的平均降雨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算术平均法 当流域内地形起伏变化不大,雨量站分布比较均匀时,可根据各站同一时段内的降雨量用算术平均法推求。其计算式为: ∑==+++=n i i n x n n x x x x 1211 (2-10) 2.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首先在流域地形图上将各雨量站(可包括流域外的邻近站)用直线连接成若干个三角形,且尽可能连成锐角三角形,然后作三角形各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如图2-9,这些垂直平分线组成若干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图中实线所示。每个多边形内必然会有一个雨量站,它们的降雨量以i x 表示,如量得流域范围内各多边 形的面积为i f ,则流域平均降雨量可按下式计算: ∑∑====++++++=n i n i i i i i n n n x A x f F f f f x f x f x f x 112122111 (2-11) 此法能考虑雨量站或降雨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工作量也不大,故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3.等雨量线法

在较大流域或区域内,如地形起伏较大,对降水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则宜用等雨量线法推求流域平均雨量。如图2-10所示,先量算相邻两雨量线间的面积i f ,再根据各雨量线的数值i x ,就可以按下式计算: i n i i i f x x F x )2(111 ∑=++= (2-12) 此法比较精确,但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大,因此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典型大暴雨的分析。

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

由雨量站观测到的降雨量,只代表该雨量站所在处或较小范围的降雨情况,而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推求全流域或某一区域的平均降雨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算术平均法 当流域内地形起伏变化不大,雨量站分布比较均匀时,可根据各站同一时段内的降雨量用算术平均法推求。其计算式为: ∑==+++=n i i n x n n x x x x 1211Λ (2-10) 2.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首先在流域地形图上将各雨量站(可包括流域外的邻近站)用直线连接成若干个三角形,且尽可能连成锐角三角形,然后作三角形各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如图2-9,这些垂直平分线组成若干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图中实线所示。每个多边形内必然会有一个雨量站,它们的降雨量以i x 表示,如量得流域范围内各多边 形的面积为i f ,则流域平均降雨量可按下式计算: ∑∑====++++++=n i n i i i i i n n n x A x f F f f f x f x f x f x 112122111ΛΛ (2-11) 此法能考虑雨量站或降雨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工作量也不大,故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3.等雨量线法 在较大流域或区域内,如地形起伏较大,对降水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则宜用等雨量线法推求流域平均雨量。如图2-10所示,先量算相邻两雨量线间的面积i f ,再根据各雨量线的

数值i x ,就可以按下式计算: i n i i i f x x F x )2(111 ∑=++= (2-12) 此法比较精确,但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大,因此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典型大暴雨的分析。

数学建模题 年降雨量计算

组号183 B题、中国水坝对区域降水的影响1.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中国水坝对区域降水影响问题。对于气象空间站分布不均匀,使得中国大陆平均降雨量不能直接计算,并且很难得到某地区非常准确的降雨量数字,我们采用根据距离加权来计算某一点的降雨量,根据距离它最近的m个点来计算该点的降雨量。在建立模型求解中,我们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1、用matlab编程处理所给xls信息;2、借助c++实现我们做的模型,并进行稳定性测试。3、将算法移植到matlab上,解出精确度为1度的地图上的点的降雨量信息。4、借助matlab将中国地图大致范围求出。5、分析某地区的降雨量变化 声明:由于原始数据坐标问题,导致画出图像与真实情形相差太大,故借助matlab将错误数据更正。 2.问题重述 根据附件中的材料,研究中国水坝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解决的如下问题: 1.估计1951年——2008年中国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 2.估计1951年——2008年某一地区的年降水量,即给出某一地区 的经度和纬度,用所建模型计算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按照你的 方法,估计水坝地区的降水量(1951年——2008年)。 3.研究中国水坝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注: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 可能会增加某地区的降水,也可能会减少另一地区的降水,还 可能会对某一地区的降水无影响。请大家从多个层面考虑这个问 题。)

3.基本假设 a)假设经过修改的数据真实可靠。 b)假设大坝是平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 c)假设大坝没有因年代久远或水量过大而影响蓄水量,并且一直完好如初。 4.符号说明: m为距离任意点(x,y)最近的点的个数 未知点(x,y)的降雨量 为已知点的年平均降雨量 为第i个已知点第j年的降雨量 为m个最近点中第i个点与任意点(x,y)的距离 为第i个计算出来的点的降雨量, n为计算过的点的个数。 5.术语说明: 已知点预测:在验证求未知的是否准确的时候,假设一个离已知点很近的点为未知点,求出它的降雨量,与刚取的已知点比较,看差距大小。 下文提到的c++程序只有一个,就是附录3中给的 6.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模型的建立: 由题目中附件3可以看出,气象站在全国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所以不能用加起来求平均值的方法,我们利用距离位权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求出任意一点的平均降雨量。

深井降水计算方法

一、前言 近几年,深井降水利用较多,但有些单位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的公式不当,或者考虑的因素不周,最终会造成降水的失败,最后不得不加井,这样既费钱又费时间,下面就以本人在深井降水方面的经验来和大家探讨。 二、深井降水概念 深井(管井)井点,又称大口径井点,系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具有井距大,易于布置,排水量大,降水深(>15m),降水设备和操作工艺简单等特点。适用于渗透系数大 (20-250m3/d),土质为砂类土,地下水丰富,降水深,面积大、时间长的降水工程应用。 三、深井设计 1、计算思路 第一步将基坑进行等效化为一口大井,第二步确定基坑总的涌水量,第三步确定单井出水量,第四步确定井的数量。 2、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1)、设计水位降深 水位降深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小水位的降深,一般降到操作面下0.5m即可(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降水对地层的影响,不至于造成地基承力的下降。 2)、井深及井径的选择 要想使水位降低至操作面下,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加大井的直径和井的深度,即增大单井的落差,从而达到使最高水位降至操作面下0.5m.另一种通过均匀布井,控制单井的落差,使水位均匀降至设计要求。前一种布井少,对地层扰动大,如建筑物对地基要求高时,此方法不可采用(除非施工后注浆),且此方法对原有建筑物也会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后一种方法可能布井较多,但对地层扰动小,对原有建筑的危害也较小,因此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选用后一种方法。另外井深还要考虑单井的出水量与自已现有的水泵配套。 井深主要是根据水位降深、所需要的单井出水能力、水泵的进水口的位置、含水层的厚度、及泥浆淤积深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井径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A、单井要求的出水量;B、水泵的直径;C、当地施工机械,及井管的规格,如选用市场常用的规格,价格可能会便宜对控制成本有益。 3)、渗透系数的选择 渗透系数是降水计算中重要的参数,此参数可以从地质报告中选取,但在大面积布井前,须重新验证,或者搜集附近的实际数据作为参考。 4)、含水层的厚度的取值 含水层的厚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但地质报告中一般不给出,如果没有地区经验,只能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