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设备维修人员从生产出来,实现了专业化管理并步入了设备“点检定修制”之路。

将设备维修队伍从主体厂分离出来,成立了设备维护检修中心。

3 维修管理模式确立及实施

3.1 方案确定

在集团公司确定的“点检定修”体制下,建立责、权、利考核方式,确保为企业争利创效和实现人员思想和设备运行“两个稳定”。

依据主体厂生产工艺及设备维护检修方式的不同需求,把维修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上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一个适应重组后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2方案实施

3.2.1责权利考核方式的确定与实施

责权利考核内容包含服务质量、维修质量、检修计划执行等指标,并将维修工作和所服务主体厂的产量、质量及设备运行指标一同挂钩。建立责权利对等考核方式并体现效力。

3.2.2维护检修模式的形成

一个中心

即把对分公司分散性管理,集中于中心统一管理。包括:维检工程组织、资材供应等都集中统一。

一个体系

为满足集团公司各主体厂对设备事故故障停机时间越来越少的要求。本着提高夜班及节假日维护人员处理事故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尽可能减少接人,并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在最短时间内修复,

第一维护区域化组合

根据维护工作就是要快速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最好是“零”停机率运行的性质,本着维护人员对设备“必熟”而须相对稳定,维护故障事故处理到位率“必快”而须服务半径要小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区域设备维护组合。

经过维护区域化组合的各个分公司,每个维护单元不再是“单打”、“独奏”仅为某一台套设备维护,形成了一个单元承担若干台套设备或车间的设备维护,充分利用了每个单元的维护力量。

第二检修专业化组合

根据各主体厂设备检修性质、特点及实际需要,建立适应集团公司需求的各种专业化检修队伍,专业化检修队伍必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必须具有绝技、绝活,有专业特长,并可发挥其专业特长来完成公司内外部各单位的特殊检修任务;必须具备机动性,可根据各主体厂需求随时调动出来参与厂际之间、分公司之间联合检修、应急抢修。

3.2.2维护检修运行机制的建立

维检中心三年来在实践和探索维护检修模式的同时,深化了“点检定修制”运行机制,具有成效和代表四种机制为:

维护巡检责任追究机制

为弥补主体厂点检不到位及漏检等现象,相续建立了维护人员区域、机台巡检专责制。并确立了内部量化考核内容,包括反应速度,巡检频次,维护质量等。

检修跨区域作业机制

根据项目专业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工程量大小等来确定相应分公司专业检修队伍;

第三针对跨厂应急检修项目时间、工作量大、作业环境差、技术较复杂等情况,采取集中抽调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检修工时机制

设备维修工效低下是国有企业突出的共性矛盾,为解决职工中人与人之间劳动攀比现象,挖掘维修人员的技术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依据自编的《检修工时定额》进行考核。

检修工时机制主要特征:就是把职工在设备维修过程中不规则的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都进行量化,用工时工票记载劳动效果,再把量化后的工时与奖金挂靠分配。通过按劳取酬的利益分配形式来驱动职工工作潜能。

兼工种作业机制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性和基本点出发,把挖掘人的潜能置于企业管理首位,提出了必须提高职工“单兵”作战能力,培养职工“一专多能”、“多面手”,走维检作业兼职化道路。

兼工种作业机制的操作重点为:

第一、实施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

第二、实施优化劳动组织。为提高每个班组独立作战能力,实现兼工种作业化,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是在工种之间调剂劳动力余缺,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化班组工种设置,就是根据维检需要,正确处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善劳动者分工协作的组织形式,以充分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效。

4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创新的效果

4.1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了企业流程再造

面对组建时管理上众多深层次矛盾和人员极端松散情况,通过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和深化运行机制,使重组仅三年的企业步入正规,成功的实践也为冶金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积累了经验,

4.2 实现了人力资源优化和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经过三年砺炼,维修队伍经住了考验,不仅实现了人员稳定,而且企业凝聚力倍增。设备不但稳定,且实现了经济运行

4.3维修工效显著提高,维修成本显著降低

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的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维修理念和方式的研究与探索。设备的周检制和以可靠性为中新的维修理念应运而生。

一、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概念

所谓周检是基于状态维修方式中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精密点检的三检基础上

所谓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

一种用于确定某一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是否需要维修的一种方法,RCM方法要不断地对设备提出和回答以下问题:①在现行环境下,设备的功能、标准是什么?②什么情况下,设备无法实现其功能?③引起功能故障的原因是什么?④故障的后果是什么?⑤什么后果的故障最重要?⑥做什么才能预防故障?⑦做这种预防的故障值不值得。

二、推行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目的和意义

做为费用总承包运作的维修企业,设备的长周期运行、合理的项修、避免故障的发生或有效降低故障对设备的损坏程度是效益的主要源泉。我们现行的定期维修(计划检修、轮修)管理体制是一种典型的三级保养大修制,它以磨损补偿原理为依据,用浴盆曲线描述故障率变化,在一套定额标准的基础上,按固定的间隔期进行设备维修。这种维修管理体制的优点是计划性强、可有效地预防设备在长周期的运行中由于磨损、腐蚀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故障;

而且,计划检修往往存在超量维修或维修不足,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的无谓投入和资金的无效支出,而且还常常产生负效应。

维修管理工作的关键是确定维修时机、维修范围及维修级别。

故障的检修周期等四个方面来确定采用那种维修模式。

在我们现行的维修模式下,要实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推行设备周检制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设备周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周检是实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的暂定措施之一和基础,周检不仅使维修的重心下移到日常维护保养上,而且是管理活动中各种决策活动数据的来源和依据,也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系统的启动点。

2.周检过程获取信息,为下一步的维修决策作依据;

3.推行周检制,将维修系统分为周检和维修两个分支,周检方居于设备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履行管理方面的职能;而修理方则在周检方的计划指导下,完成周检方提出的各种维修任务,双方的共同目标是保证设备可靠、及时得到维修,他们是互相监督、相互配合的关系。

三、推行设备周检制的具体做法

(一)完善组织机构。由车间主任、副主任带队,车间技术、施工、质量、技师、各班班长等管理人员组成周检小组,每周一上午对车间维护的9套装置1426台转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和完好状况,12点以前下发设备整改任务单;

(二)班组每日上午8:30、下午2:00对自己维护区域的设备进行逐项检查(即日检),主动维护、主动维修,确保所辖区域设备平稳运行;

(三)班组按周检小组下发的检修、整改项目与装置积极协调,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改,周五下午4点整改结束并报整改反馈单。

(四)周检、日检工作纳入车间月经济责任制考核。对车间开展的周检、日检工作,在每月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中真考核、硬兑现。同时,通过设立“设备周检奖”和评选“下班放心小组”,调动职工参与和支持周检、日检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7个月检查的问题来看,设备周检、日检工作较好的预防了设备事故的发生,真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就可能造成大的设备事故。

(三)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双休日、夜间故障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设备故障率追求零目标。

(四)无效劳动减少,加强了技术管理,促进了技术培训。在周检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性等维修,较好地避免了设备故障恶化后造成的大修,日常维修工作量明显减少,有利于车间的技术管理和职工技术培训。(五)维修费用大幅度下降。由于对设备隐患的及时处理,有效地减少了设备故障对设备的损坏程度,把综合费用(维修费用+生产损失)降到最低,1—10月份车间可控费用(维修配件费、机物料、低值易耗)较年初计划降。

五、影响全面推行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几个因素

(一)推行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必须改变现在仅仅依靠听、闻、看、摸等传统的经验方法。要实现经验判断与先进仪器判断的结合,其起初投入资本大、成本高、对技术人员要求高。现在维修车间配备有红外线测温仪、便携式测振仪;

(三)国有企业管理层、员工的习惯和素养,对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认识不够,服务用户的理念和意识不强,习惯于等电话、干计划、讲理由、找客观。主动维护、主动维修工作开展深度不够,依赖性强。此外,企业现行的激励机制、用工体制也有很大的制约因素。

]建立适应企业实际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企业的设备维修工作对生产乃至整个企业效益都有重要影响。如何进行设备维修管理体制的改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科学地组织管理好维修人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直是各企业关心的课题。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根据本企业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一、维修人员集中管理、分散作业

以前我们曾推行过区域维修,但由于维修人员较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遇到复杂故障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的维修,区域维修人员往往难以处理。后又实行过集中维修,将维修人员全部集中管理,这样对排除大型故障虽然有利,但对占故障比例多的一般故障而言,会产生维修不及时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1998年我们将全厂维修人员进行了重新配置与分工,设置了维修工段,由工段长负责管理全厂维修人员。同时将全厂设备划分为三大作业区,根据各区的设备善配置适当数量、适当技术水平的维修人员,组成三个区域维修小组。整个维修工段除三个区域维修小组外,还包括一个综合小组及一个巡查小组。各小组职责如下:

1.区域维修小组:负责本区域设备的故障排除,指导、监督操作者正确使用设备及按规定对设备进行日常、定期保养。

2.综合小组:负责执行厂内的各项设备修理计划,设备的安装、移装、调试、改造等,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

3.巡查小组:实际上由维修工段长和一名技术比较全面的维修人员组成,二人技术上互补,能熟练解决机械、电气等方面的故障。由于各区域小组人员数量本着尽可能少的原则配置,所以当某一区域设备突发故障集中时,维修人员可能忙不过来,或者较复杂的故障本区人员解决有困难时,巡查小组就协助解决,以增加该区维修力量,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平衡全厂各区域的设备维修。

通过这种集中管理分散维修的模式,明确了各小组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维修人员得以优化组合,同时又解决了高技术维修人员数量少的矛盾,较好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对维修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过去考核维修人员的量化指标有:设备完好率、故障停机率、设备可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及万元产值维修费用等,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烦琐,真实性也常打折扣。我们在制定考核指标时,经过对以往各项量化指标进行仔细分析,决定在综合各指标意义的基础上,力求指标简化,便于操作,针对性强,鉴于此,制定了对各小组的考核方法。

1.区域小组考核:我们将三个区域小组作为三个考核单元,分别计算,为达到维修既快又好、节约费用的目的,编制了“设备正常率”及“零件消耗费用”两项考核指标。“设备正常率”类似于“设备可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设备正常率=设备能工作时间/(设备能工作时间+排队故障时间)

其中,排队故障时间不包括待件停机时间。

零件消耗费用包括外购件与自制件。

根据以前的经验,结合各区域目前的设备状况,制定出三个区域小组各自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满分均为100分,两项指标各占50%。具体操作程序为:设备发生故障时,设备所在车间设备员填写“故障修理单”,注明设备编号、名称、故障发生时间及故障情况,然后传递给该区域维修人员,修理完毕,设备后在车间设备员在“故障修理单”上填写工时间、更换件明细,维修人员与设备员双方签字后,“故障修理单”由设备所在车间设备员保存,到结算日送至后方车间,由后方车间统计出各区域的“设备正常率”及“零件消耗费用”。各区域统计数据与相应的考核标准对照后,得出各区域小组分数,进行计奖。

2.巡查小组的考核得分取三个区域小组考核得分的平均数。综合小组平时的工作都是由具体计划或临时命令安排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比较明朗,并且修理计划经常被临时工作所打乱,故其考核由后方车间灵活掌握。

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两个指标相辅相成,起到了以下效果:

1.调动了维修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维修质量

由于排队故障时间越短,“设备正常率”越高,所以当接到“故障修理单时,维修人员都迅速投入维修,同时为了减少故障次数,尽可能做到维修到位,不敷衍了事,从而使维修质量大大提高。另外,巡查小组考核得分依区域小组而浮动,也增强了其协助区域小组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节约了维修费用

在片面追求“设备正常率”状况下,维修时为了省事,有可能出现盲目换件现象,导致维修成本上升。“零件消耗费用”的统计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设计的,它虽然不能准确反映设备维修费用,但鼓励职工修旧利废,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在这两项考核指标的共同作用下,维修工作呈现出既快又好、费用低的局面,实现了我们设计考核指标的目的。

3.自觉监督、指导操作者保养、使用设备

在这种考核机制的约束下,为了延长设备故障周期,减少故障次数,维修人员大多能做到自觉监督指导操作者正确使用设备,按规定保养设备,起到了设备现场监督员的作用。

三、按设备类别实行不同的维修方式

我们将全部设备分为重点与一般两大类。划分重点设备标准为:本厂大修困难的大型设备、备件难以购置的设备及单一机台停机对生产影响比较大的设备等。其余为一般设备。

计划修理以项修为主,根据产品工艺要求确定修理内容,尽可能不大修,以缩短停机时间,降低维修费用,也便于安排在节假日进行。一般设备采取事后修理,由于一般设备的配件在社会上容易购置,且价格也相对固定,故采取事后修理不会出现较长的待件停机时间,反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协作的优越性,减少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通过两种修理方式结合,可以避免一些过剩修理,降低维修成本,也便于灵活安排修理时间,较好地解决了维修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切合本企业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通过两年多的操作实践,证明上述方法行之有效,设备维修管理有条不紊,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以往那种松懈、扯皮、责任心不强等现象也得以纠正,设备故障次数明显减少。

在设备管理中我们坚持以提高设备运转率为重点、以强化设备维护保养为主线、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遵循“学习、调整、总结、提升”的管理思路,强化四个管理,全方位开展设备升级达标活动。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和出力率,为水泥产量超历史,管理上水平提供了保障。

强化基础,确立标准,建立机制设备维护保养必须从基础管理抓起,一是量化设备维护保养指标,二是确立工作标准,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在设备管理中设备维护保养只是个概念,如何进行量化,我们是用设备管理的“五率”来体现的,即:设备“完好率、泄漏率、故障率、保养达标率、运转率”。以设备运转率为重点,确立了五项考核指标,并以生产计划的形式每月下发到各车间;指标量化后围绕强化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了设备维护保养工作标准,工作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建立班组、车间(处室)、公司“三级”考核体系。把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做为设备管

理中的重点与效益工资挂钩,依据标准细化了考核内容,每月由机动部对各单位完成情况进行月份考核。考核不讲客观、不讲情面,起到了激励先进,约束后进的作用。这样,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就做到有章可循并形成了管理有目标、工作有标准、效果有考核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体制。

管理日常化,维护保养经常化

在建立机制的基础上,我们把维护保养的内容和标准溶解到设备管理活动当中去,使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到了有质、有量、有形、有效的开展,做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经常化。

第一、以责任区形式开展“包机组活动”。依据生产岗位和维修人员的配备情况划分责任区,成立了由“机、电、仪、操”人员组成的包机小组。开展了以“包一、二级保养”、“包巡检”、“包治漏”、“包隐患整改”、“包管理”的“五包”为内容的包机组活动。由于包机组职责清晰,标准明确,做到了一、二级保养和小事不出包机组。

第二、开展设备故障状态检测分析活动,确保装备的技术素质。

设备故障率的高低是反映设备技术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设备维护保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在烧成、制成、原料、电仪车间开展了设备故障状态检测活动,成立了由车间领导、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维修和操作人员组成的设备故障状态检测小组,定期对设备运行和设备故障状态进行分析并制定处理预案。同时,机动部成立了公司设备故障状态分析小组。负责全公司各专业设备和难度较大设备故障的分析及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的改善了设备技术状况。

第三、抓“三级四检”降低设备故障。

“三级”是公司、车间、班组对设备的三级检查。四检是公司机动部的月检;车间的周检;设备专业管理人员和维修工的日检;岗位操作人员的点检。在“三级四检”中,机动部的专业管理人员每天到现场,对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工的日检和设备保养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引导员工循规守纪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设备管理人员和维护保养人员在巡检中,采取用人体的感官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听、摸、查、看、闻”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用“看其表、观其型、嗅其味、听其音、感其温”的方法来判断和分析设备故障的隐患。

第四、抓好设备润滑的“五定”、“三过滤”。

润滑是设备维护保养重要手段。

第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巩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标准。

为了巩固和保持设备维护保养的标准,我们在设备管理上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做到“五交、三不交”。五交是:交生产和工作情况的同时,交设备运行和使用情况;交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和事故的处理情况;交三级过滤情况,交滴漏跑冒情况。“三不交”是:遇有设备事故没处理完不交;设备问题不清楚不交;设备卫生不达标不交。强化操作环境管理以“治、理”并进的规范管理,提升设备维护保养综合效果在抓设备维护保养中,我们坚持“治、理”并进的原则,把治理操作环境做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对岗位,设备周围,建筑物,扬尘点等进了整顿和治理,使操作环境做到了整洁。

强化“人本”管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为维护保养提供了保障

企业管理五要素中人是关键要素。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设备维护保养取得成效。因此,在设备的维护保养中我们始终把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提高技术素质做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员工中进行了以“降低设备故障,就是效益”为主题的大讨论。使员工从“要我管好设备,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向“我要管好、维护保养好设备”的思想转变。在实现观念转变中,重点克服了员工中存在的“设备不坏只管转”的拼设备思想和满足于“步子不大年年走”的低标准,坚持常年不断对自己责任区的设备隐患,缺陷等问题开展“查、摆、找”和“整、治、升”活动。抓设备管理不但要增强员工的理念,而且还要培养和提高员工过硬的操作技术和维修技术,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员工在设备管理、维护保养工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以车间为单位对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在维护和生产岗位上设立了练兵卡。采取对岗位操作和设备维护人员进行应知应会的培训,及现场模拟设备事故处理等形式,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业务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养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键。我公司各级领导齐抓共管,一把手挂帅、主管领导亲自抓,车间各单位把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列入管理的重要日程。正是这些具体工作使设备维护保养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加强了设备的使用动态管理和台帐管理,强化了对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坚决执行和遵守操作规程的管理,规范了设备维修与保养的管理程序,做到了小修不出工地,大修不出公司,使设备自修率达到95%以上,各种设备均定岗专人负责操作、保养与管理,设备完好率达到了98%以上,为公司完成年度安全供水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各项工作过程中注重发现和培养各种人才,以适应公司资质晋级标准为出发点,

四、精神文明建设

公司通过多种形式活动,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出发点,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带动全体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使每个职工提高了从自身做起,为公司的发展尽职尽力的思想觉悟,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的提高了个人素质和公司的整体素质,通过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完善,营造出了团结、和谐、清新的工作氛围。提高和增强了为公司发展肩负的使命感、紧迫感。

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生产

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生产 煤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煤炭生产活动具有资源 开采型、作业场所移动型、高危风险型等特点。孙村煤矿是由解放前小煤窑历经多次系统改造发展起来的大型国有煤矿,现开采水平已达—1100m,垂深1350m ,地质条件复杂,生产系统环节多,与同类企业相比,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困难突出。 、加强“三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三基建设”具体指基层、基础、基本功三个方面的重 要内容。以往的基层单位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基层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基础管理薄弱、职工安全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安全生产,是造成事故多发、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从基层安全组织机构、安全基础管理、职工安全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三基”建设,提高基层单位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 三基”建设的主要内涵、实践意义 三基”建设的实质是把基层单位作为安全管理的责任 主体,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身上。重心下移抓基层:把基层单位、班组视为安全生产的 前沿阵地,把基层单位长、班组长视为一线的兵头将尾,强化基层单位建设。目的是让矿领导安全决策、安全理念、安 全目标、安全措施落实到安全管理的终端。关口前移抓基础: 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单位安全管理机制,实施精确、细致、规范、严格的管理,强化行为养成,加强对人与物的控制,使安全工作从基础上得以强化。落实员工安全责任:就是通过实施“自主管理”,激

发员工自觉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训、安全素质学习,不断提高自主保安能力,增强履行安全职责的主动性、积极性,做一名合格的“本质安全型员工” 。由于“三基”建设具有巩固安全前沿阵地、解决安全基础工作薄弱、提升员工个人安全素质的功能,是有效地夯实基础、强根固本的利器,因此必然成为强化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孙村煤矿强化“三基”建设促进“自主管理”的主 要做法 企业把强化“三基”建设促进“自主管理”作为贯穿安 全管理的主线,细化、量化各项考核指标,正确引导和规范基层单位的管理行为,取得了预期效果。主要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是统一认识,确立单位、班组、个人在安全生产中的 主体地位倡导“单位自治,员工自律”的自主管理模式。创建具有“自我约束、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特点的基层安全自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促使基层单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创新发展;班组自我管理、自我创新、自我评估;个人自我评定、自我展现、自我学习、自查隐患、自主整改。 是加强基层单位安全管理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基层 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由基层单位自主制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抓“三违”指标,进行安全隐患自查自究,开展安全薄弱人物排查,扎实开展质量标准化和精品工程创建活动,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确定基层单位是现场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隐患排 查治理关口前移,确保基层单位三级隐患排查治理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行动中,从根本上解决隐患排查避重就轻、难处理隐患不排、漏排问题,凡工区漏报、漏排隐患,除执行单项罚款外,三基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三个方法

我国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3个方法 建筑市场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如何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需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树立新型管理理念,采取切实措施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企 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形成新的动力源,以 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提供有力的保障。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一、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实现成本优势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是一种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注重于短期内 部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为使企业产品在价格上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由传统成本管理 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在成本管理上必须能做到:第一全局性。 成本管理要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综合 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以期知彼 知己,洞察全局。第二长期性。在企业管理模式中,成本管理应注 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长期 的生存、发展以至获利,因此对于近期投资较大但以后获利更大的 项目,应舍得投资,不要追求短期效益。第三竞争性。要将成本管 理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二、实行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积极推行以“国退民进”优化 产权为核心的国企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

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 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 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 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 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 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 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吸 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 内部管理方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 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 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 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 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 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 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 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 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二)创新组织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组织机制创新是保 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

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服务方式

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方式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互助县威远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7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威远镇是互助县县城所在地,作为全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乡镇,我们紧紧围绕“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谋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试点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威远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23个行政村、154个村社、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非农业人口2.95万人,流动人口0.25万人。现有中学1所,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共有学生3258名、教师243人,寺院1个。全镇建立综治工作中心2个,村级综治工作站23个,社区综治工作站4个。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8个,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创建“平安家庭”7840户,“平安村”20个、平安社区4个。 二、主要做法 (一)以搭建社会管理架构为基础,实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合理划分为四个社会管理服务站,15个管理服务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一格多员”的网格管理体系,每个管理站设站长1名,配备公安民警1名,司法工作人员1名,社区

工作人员1名,专职内勤2名。在4个管理站配备涉及社会管理工作的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住建、信访、工商、计生、团委、妇联、民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和商务、就业等部门人员各1名。在15个管理服务网格配备网格服务助理员1名、网格信息员1名、信访代理员1名,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以建立信息网络为载体,努力扩大社会管理面。在社会化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中,为更好地掌握社会信息,建立了以镇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为龙头,社会管理站为骨干,网格信息员为重点,村级信息员为基础的四级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明确信息员职责、信息处理办法,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采取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片、中心户长包巷道、党员联户等办法,从矛盾纠纷调处、群众困难帮扶等方面入手,不断延伸工作面,掌控信息动态,变事后处臵为事前预防,为及时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打下基础。 (三)以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选择在群众熟悉、办事进出方便的政府院内投资20万余元设立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集政务大厅、服务大厅“两厅合一”的便民服务中心,新购臵办公桌椅,配备5台办公电脑,实行大厅开放式办公。按照定岗、定员、定职责的"三定"要求,选派了11名工作能力强、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公正清廉的干部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实行统一管理。推行标准化服务模式,实行统一着装、标牌标识、文明用语、纪律要求、工作流程“五统一”,做到一口受理、一次性告知、阳光操作。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便民服务中心整合了信访诉求、劳动保障、民政、新农保、水利、林业、农业、计生、新农合、城市建设等涉及为群众接办件等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6-19T15:11:47.62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4期作者:崔健杨浓 [导读]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与此同时,与机电设备有关的一些行业也在不断地“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沈阳飞驰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与此同时,与机电设备有关的一些行业也在不断地“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可否认的是,机电设备是一些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更是重中之重。要想进一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使之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就要对当前的机电设备条件进行改善,不断完善当前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的各种类型的缺陷,不断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不同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1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现状 1.1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过程 1.1.1第一阶段 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工厂车间渐渐出现了车床,也就出现了设备的维修问题。但是很长时间之后,才有了单独维修人员的出现。这个阶段,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是很高,维修人员也不是很专业,设备的维修管理一般属于事后维修制。事后维修的弊端在于停机时间长,影响生产。 1.1.2第二阶段 40年代,计划性的维修模式出现,也形成了一检查、计划修理、验收、核算成本为内容的一整套工作体制。并且提出了设备定期预防性检修的观点。计划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的出现是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一大进步。 1.1.3第三阶段 60年代后期,提出了需要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观点。 1.2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设备越来越现代化,实际操作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投入到生产设备上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目前,虽然有了对设备的整个活动周期进行监管的理论,企业管理人员也已经认识到了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管理组织的健全、设备的维护保养、事故的处理还是设备管理人员的配备,都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生产。 2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将管理的方式进行改进 设备管理工作人员,要将设备工作的一生作为管理对象,从设备的规划,设计,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全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在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对电气设备的故障的原因,故障产生点以及故障发生后对企业的工作影响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将所得结果仔细的记录下来。为了更好地维护电气设备。同时,应当设立一个维护系统,把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四个阶段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实现一个全面的有效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将每回对机电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工作的时间与维护时出现的故障进行记录,并在一定时间后,根据记录进行数据统计,然后根据的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维护,检修工作周期的修改以及维护方式的更新。特别要对电气设备的具薄弱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或者实施一些安全的措施,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机电设备的性能。设置日常维护规范,包括常规检查,维修,保养,员工轮流检查分配等。 2.2建立科学合理的机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 我们应该制定一个管理计划,对于维修的机电设备,我们要了解机电设备的每一个构件,以便于我们能有效的制定一个完善的机电设备维护计划,依据机电设备的相关使用说明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制定最完善的检修计划。通过分析制定的检修计划,总结出最有效的一套机电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机电设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制定出每月度,每季度和年度维护检修计划,维修计划制定是不断改变的,要做到对每份检修计划的档案记录进行深层次分析与总结,以达到与机电设备相同步。对于特殊的机电设备的维护,可以将定期检修与现场检修两种形式相结合。定期检修是确保机电设备正常工作的有效方法,可以做到对机电设备进行故障预测,以确保公司正常工作;现场维护即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维护机电设备,但是现场维护太被动,因此,将两种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严格制定机电设备维修与更新的周期 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机电生产设备因为故障而无法正常生产的情况发生。而对机电设备的选择、存放、安装、调试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调查和跟踪,如果发现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地停止安装机械和电气设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的方法能够促使员工加强对机电设备质量的管理控制。同时,对于新安装的机械和电气设备要及时的进行严格地安装与调试,使机电设备能够完全按照生产的需要生产。为了适应机电设备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对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地改进,大力发展培养技术过硬的生产工作人员,由此才能跟上市场需求发展的步伐,保证机电设备永远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3对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3.1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系的完善 我们要抛弃过去的维修方法,不要等到机电设备出现问题后再进行维修工作,而是要进行预防维修。所谓的预防维修是指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对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对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预防维修是一种主动的维修方法。这种预防措施是在发生问题之前进行的,它减少了我们投入的成本,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使之不会因为出现问题而造成损失。它打破了机电设备事后维修存在的缺陷,更好地延长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我们的投入更少,回报更大,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推荐,只有对问题的“防大于治”,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2不断更新机电设备维修管理观念 与机电设备有关的产业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机电设备的更新和机电设备维修观念的变革。只有不断地随着经济发展变

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如何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如何加强项目管理 公司当前的项目管理良莠不齐,有集团的标杆,也有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失控 的反面典型,更多的是不规范的项目管理。按照集团公司战略实施指导意见及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与改革新思路,促使公司必须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突破发展瓶颈,使公司良性高速发展。 一、当前公司项目管理现状 当前公司项目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自主实施、联合实施、合作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三种管理模式下的项目部,均存在各种各样管理不善的问题,共性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混乱,体系运转不畅管理低效。 管理链条长,层级多,工作效率低下;有的项目部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科学,造成项目管理混乱,企业声誉与利益俱损。 2.计划管理缺失,漫无目的盲目工作 通常表现在无工作计划、计划性不强或不落实工作计划,造成工作落空或执 行不到位。 3.资源管理不科学、整改乏力。 当前突出问题是人员素质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项目经理、项目管理 班子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履约的要求;资金不足,现金流断裂,导致施工原材料无法采购、施工受阻,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和质量,分包商追讨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设备配备不科学,所配备的设备在生产能力、功能、功效等方面满足不了工程需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4.合同管理失控,公司履约无望诚信丧失。 合同管理失控表现在项目部履约意识差、管控措施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履行主合同意识差,进度、质量不能满足要求,且找不到解决办法;二是 分包合同执行力差,对分包商缺少强有力的制约措施,致使分包商操纵项目的主动权,项目部履约只能被动应付。 5.成本管理粗放,控制不严利润流失。 表现在项目部成本意识不强、成本管理体系缺失、控制不严、措施不得力。 常见的情况是没有进行标价分离,没有制定成本控制目标,也没有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没有成本核算与考核,长期粗放型管理,形成各种漏洞,比如高价分包、高价采购、资源浪费等各种情形。最终造成成本畸高,损失严重。 6.转包挂靠普遍,管理缺失风险巨大。 隐型转包挂靠在联合实施型、合作实施型等模式中普遍存在,由于重视投标 签约,轻视履约管理,造成管理缺失,出现层层转包、分包,给履约带来巨大困难。 7.预算管理缺失,超结超支损失严重

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的“1+X”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而是一项应该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效分析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在此,我们将其归结为“1+X”安全管理模式。 “1+X”中的“1”,是指安全管理中的规定动作,即必须遵守的固定部分。如安全法规、各种规程规范等。“X”即所谓的“自选动作”,安全管理中的创新部分。众所周知,在安全管理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安全法规,各行业也针对自己行业的特点制定了全面的规程规范。因此,就制度上而言,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已逐步健全。正因为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必须要贯彻落实的,所以,安全管理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被固定思维套牢。然而,我们常说:任何事物,都要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安全管理亦是如此。“1“这部分是经过实践经验的日益积累凝聚而成的,是应该遵循的准则。但各行各业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各个施工点的危险因素也不一样。如何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创新,如

何时常为安全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这就是笔者所要探讨的“1+X”安全管理模式。 一、规范动作不走样,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制度建立健全后,强调的是贯彻落实,在这一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的确,“安全管理,如履薄冰”、“安全生产须常抓不懈”,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巨大损失,甚至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几年来,公司全系统在具体的工作中一直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然而,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仍然有不到位和走样的情况存在。如违章操作、违章指挥、野蛮施工、安全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抢工期时忽视安全规程规范等等,给施工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这些都是规定动作没有贯彻落实到位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基建单位,由于工程施工的需要,目前,主体施工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和临时工,由于农民工和临时工这个群体的天然局限性,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组织纪律性差的问题,所以对农民工和临时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是员工培训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新编版)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是:“以人为本”为中心,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目标,以企业自我约束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障,以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为关键。为此,我们一定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 管理体系要创新 从宏观层次上看,依法行政和依法监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所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就是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监督的依据和准绳,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为此,我们应以安全生产的法制建设为重点,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法律体

系。所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条例等必须以此为准绳,不得与其冲突。二是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人员保障。三是应根据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制定重点行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生产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四是依法强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依法实施政府安全生产监察,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举措。 管理方式要创新 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一是应放在对重特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治理和整改上。简言之,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多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浅谈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浅谈 摘要:众所周知,机电设备是构成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它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工艺、材料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会慢慢被磨损,然后变形、断裂,最后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导致设备的精度和功能降低。为了保持机电设备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其利用率,必要的维修和管理措施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先分析传统机电设备维修的不足,进而指出如何更好地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的措施,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关键词: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管理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整个工业生产对机电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机电设备对工业产品的质量、成本、环保和安全等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所以必须保证机电设备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地运作,但由于种种因素所致,机电设备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因此需要予以及时维修,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方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本文先分析传统机电设备维修的不足,进而指出如何更好地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的措施,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传统维修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机电设备维修仍然采取以时间为基础的传统维修管理模式,由此导致机电设备维修时间长,开机率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具体而言,我国传统的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计划

性定期维修,即强制性维修,不管机电设备是不是需要维修,到一定时间就进行一次维修,因此很难预防因随机因素而引起的故障;二是事后维修,即故障发生之后才采取处理对策,属于被动维修,由于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维修,所以难以做到彻底和完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维修管理方式越来越暴露出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机电设备制造过程与维修过程彼此独立,所以缺乏信息交流与反馈。如果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反映给设计、制造部门,使其不能有效改进设备性能。 其次是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是以保证生产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再次是传统的设备维修与管理将经济管理与技术管理分离开来,这与当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相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电设备的技术效能。 3 如何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 为了全面提高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水平,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今设备维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延长机电设备的寿命周期。 首先,加强机电设备使用与维护的管理. 从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这给机电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不够规范,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 开题报告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z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让我代表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专程出席我们课题开题会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来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2015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ZjZB2011042)。现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论证会,并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

式,即cBE模式(competencybasededucation);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_T/PGN>>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即cBET(competencybasededucationandtraining)模式。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模式进行过尝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的任务驱动法、项目驱动法,但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各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我校在这方面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与改革,从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手,采用目标驱动法,专业考证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正是站在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高起点上,整理和完善现有的职校教学管理体系,以弥补现有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把握各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制订出课程教学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使今后的教学与实习更具目的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形成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和基本方法,改进考试考核模式,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明确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

创新管理模式以保障供用气安全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471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When Carrying Out Various Production T asks,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Ensure Safe Production, Conduct Economic Account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Win Mor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y Reducing Product Cost, So As T o Realiz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Safe Produc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管理模式以保障供用气安全通用 范本

创新管理模式以保障供用气安全通用范 本 使用指引: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贯彻执行各项生产任务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同时进行经济核算,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赢得更多商业机会,最终实现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管理。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1 概述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法律保护消费者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经营者利益是科学管理的至高境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全面确认消费者的权利,明确地规定了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也对燃气经营者安全供气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传统的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我们头脑之中,尤其是面对居民用户消费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

《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读书心得 没有创新,就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创新,资源也就不再是资源。通过冬季读书活动学习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这本书之后,更加明白创新是驱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把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推到如此高度的今天,我们不再怀疑创新的重要性,单单如何管理创新仍然是值得持续讨论的问题。 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由漫长的经济管理阶段,迈向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3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揭开了管理转变的序幕,企业管理进入了行为科学时代。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内容,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生产要素、经营行为以及存在方式等进行新的调整、组合的行为和过程。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创新观念淡薄,认识水平和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企业创新人才稀缺,技术创新的能力差,创业创新风险意识差,鼓励企业创新的引导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员工参与面不够,企业科技创新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等。

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拥有那些能把同样的战略运用的不同寻常的人。计算机正在取代管理生产线。超越组织界限的制度设计,更贴近工作现场,更贴近顾客,更有效地决策和更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真正适应多变的经营环境。 每个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一些人、一些思想和一些行为方式被淘汰,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些人、另一些思想和另一些行为方式的崛起。表现在市场,直接意味着一些企业,一些行业的衰败和消亡,同时有另一些企业,另一些行业的迅速崛起。当前的经济时代全球化导致竞争的范围扩大和强度加剧,从而要求我国企业做出应对,对知识经济时代而言,应对即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 通过学习这本,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现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得统治人类100多年的大机器工业时代正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知识社会的来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酝酿和兴起,新的管理技术、方法、原则和理论,使得管理世界五彩缤纷。这些方法和理论正风靡全球,席卷整个产业界。

设备管理思维与模式创

设备管理思维与模式创新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进步必然带来设备管理从观念到模式的变革。过去我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现在我们要说:固守过去就预示着失败。 一、主角与配角的辩证观 常听企业的人说,设备管理常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和配角的地位。其实,一绌戏无所谓主角和配角。名义上的配角演技出色,常常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主角。即使是主角真正出色,若没有若干高超的配角搭档,全戏也难出彩。这使我们想起了电视剧《雍正王朝》,如果没有康熙、十三爷、年庚尧等人的精彩表演,也难衬托雍正的出色,更难提升全剧的水准。设备管理作为子系统,与质量、工艺、生产、安全、环保一样,构成了整个企业管理的大系统,缺一不可,而且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设备管理系统不去认真的设计,科学的构造,终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已成为企业这台戏的“主角”,反过来,出色运行的设备管理系统又可以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意义上,也是“主角”。而那种不好不坏,无声无色,“救火队”功能的设备管理则永远居于“配角”的地位。设备管理工作者从心理上应安于名义上的配角,从行为上应无愧一个出色的配角,从功能上应争当企业运行的主角。 效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设备管理能否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角,要看它对企业效益的贡献。

二、设备管理创造生产力 97’广州设备管理与维修国际会议提出“设备管理是生产力”的口号。这一提法是有其根据的。 1、微观:从OEE到TEEP 在TPM里,设备综合效率即全效率OEE的计算,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生产现场设备管理对设备综合效率的影响。我们在计算OEE时,遇到计划停机以外的外部因素,如无订单、停水、电、气、汽、待料等造成停机损失,常不知如何处理。当我们把OEE的计算作一扩展,给出“设备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这一新概念和新算法,上述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TEEP的结构及特征时间,损失与各项效率的关系,如图所示。 注:图中黑虚线框以内部分为OEE计算的结构,全图为TEEP的计算。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①:计划及外因停机损失 ②:故障及调机损失 ③:降速及空转损失 ④:试产及运行废品损失 从图1 可见,影响设备管理完全有效生产率的是由影响OEE的六大损失加上计划停机和外部因素停机这八大损失构成的。

设备管理维修模式

设备管理维修模式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国家各项事业的主题。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也需要创新。设备在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过程中,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传统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制度与思想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机械设备的管、用、修等各项工作是是保持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操作工人的主要责任人之一,是一项积极地预防工作。马克思就说\"机器必须经常擦洗,这里说的是一种追加劳动,没有这种追加劳动,机械就会变得不可使用\"。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是设备运行的客观要求,必须进行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的创新。 (二)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使用时自身的损耗,使得设备效率降低,产生安全问题;加上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例如松动干摩擦、腐蚀等,这些都是机械设备中的隐患,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设备的过早磨损,甚至形成严重事故。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传统的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造,因为传统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维修队伍相对集中,实现了宏观上得专业管理,但是企业内部机制性和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和解决,管理障碍和设备使用率问题,仍困扰着设备应有作用和效果的发挥。 (四)机械设备维修不断走向市场化,设备维修走进市场,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设备维修队伍如何按市场经济运行,怎样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设备管理模式与机制也需要研究和实践。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的重要性: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处理随时发生的各种问题,改善设备的运行条件,就能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应有的损失;在打破传统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基础上,积极创新和改进;新时期下创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安全系数,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的改进 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事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人身安全,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保证设备利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发挥创造性思维,坚持创新理念,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打破传统的维修模式和思想,建立新型模式 我国过去一直沿用设备管理的预防性维修,实际上这里隐患含着不少弊端。因为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其故障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定期维修对于排除随机故障无效。因此,开展了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和状态维修三者结合的设备维修方法,使设备管理、设备

创新安全监管模式 建立“一二三”管理体系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建立“一二三”管理体系简易 版

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建立“一二三” 管理体系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基层安监部门是政府的有关监管职能作用 于被监管对象的最基本的环节,基层安监部门 的职能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政府安全 监管工作的成败。目前,基层安监工作面临着 多方面的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不会管和管不好 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开发区安监局依据新 《安全生产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 意见》,结合当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实际,认 真研究掌握安全监管工作特点和规律,规范安 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提出了“安全管理123”

管理模式,即:“一个体系,两个账本,三个结合”。经过近一年的实施,济南经济开发区安全生产工作有明显改进,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也得到较大提高,保证了企业生产安全,维护了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 一、“安全管理一二三”监管模式具体内容: (一)一个体系:即“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制度体系” 《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优先考虑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做到防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管理模式需要创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是:“以人为本”为中心,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目标,以企业自我约束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障,以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为关键。为此,我们一定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 管理体系要创新 从宏观层次上看,依法行政和依法监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所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就是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监督的依据和准绳,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为此,我们应以安全生产的法制建设为重点,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所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条例等必须以此为准绳,不得与其冲突。二是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人员保障。三是应根据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区分不同情况,分

类制定重点行业及领域安全生产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生产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四是依法强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依法实施政府安全生产监察,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举措。 管理方式要创新 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一是应放在对重特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治理和整改上。简言之,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多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三是管理对象应由单一所有制企业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面向全社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由过去只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对非公有制中小厂矿和外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更要加强。四是安全生产主体管理由分散、横向管理向集中、垂直转变。职业安全管理工作职责特点是依法行政、依法监察,这就要求其管理体系必须是一个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