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

(完整版)生物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
(完整版)生物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

生物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

主要有一下八大原则:

1、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实验的原理要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科学,实验的方法步骤要科学,实验的结果、结论要科学。

2、对照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对照有多种形式:有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如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个体发育的影响时,实验组的饲料添加甲状腺素,对照组的饲料不添加任何制剂)、条件对照(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需要有适宜的PH值,设立过酸、过碱、接近中性实验条件,进行相互对比)、自身对照(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受试生物上进行。如观察一条雄性鲫鱼对注射雄性激素前、后的活动变化情况)、相互对照(不独立设立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对照。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氯化铁对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反应的催化活性。)、标准对照(不设立对照组,实验结果与标准值或正常值对比。如测试人体摄入500克葡萄糖80分钟后血糖浓度是否正常)。设计实验时可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加以合理选择。

3、单一变量原则是在一组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反应变量,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不相同,其他的都要一样。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量唯一才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如在验证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的时候,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温度、PH值、所采用的试管大小、试剂多少、反应条件、溶液量等均要一致,只有一个变量,即实验组为淀粉溶液,对照组为蔗糖溶液

4、等量性原则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一个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要全部相同,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实验变量是PH值,除PH值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如温度、试管大小、添加的溶液量、试剂多少、实验时间等)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要完全相同、等量。

5、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设计生物学实验时要尽量做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而且在常态下可操作,具有可行性。即原理正确、实验成本低、步骤简洁、现象明显、结果准确、具可行性。

6、重复性原则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要增加试验的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7、随机性原则是指实验样本的抽取是在实验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它们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不要给试验增加特殊性。

8、严整性原则要使实验设计完整、无漏洞,必须要注意实验设计中的严整性。

在上面的几个原则中,经常爱考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生物对照实验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生物对照实验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经常有学生和老师想弄清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实验组","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等概念的含义.现归纳如下: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 实验是验证假说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的变化的一种方法。这是科学方法的最大特色,也是科学方法中最困难的一步。在科学实验中,要掌握以下几点。 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所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分,通常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操作者所控制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或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2004年高考42题中25℃、10℃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温度条件的变化,小鼠的能量代谢强弱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和能量代谢(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能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和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例如,该题中小鼠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密封程度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而二氧化碳的释放会影响水检压计测量的不正确,这就是一种额外变量。因此在装置中加入氢氧化碳以消除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以减少额外变量。 2、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的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例如,该题中遵遁单一变量原则,第一,在观测上要做到:低温观测记录低温下的变化和结果,高温处理观测记录高温下的变化的结果,反应变量不能混淆;第二,在操作上要做到用冰袋先将温度下降后再充入氧气,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 3、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实验不受干扰或将干扰因素降低到最低,以消除实验误差,取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常用的方法有: (1)单组实验法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如该题中先测定25℃下的能量代谢的强弱,再测定10℃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强弱。 (2)等组实验法将状况相同的对象,分成两组或多组,一组用A法,一组用B法,这也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 4、对照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队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来说,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不是绝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是相对而言的。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则可认定是来自实验变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2017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 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 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一纵观全题,审清题意 实验题的逻辑性是很强的,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每一个步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遇到实验题时,通读全题,仔细分析题目的每一个条件、问题,把握好题目前后的相关性,对题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找出解题的方向。 二确定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中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而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其加以证实,即结论只有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探究”一词的为探究性实验,出现“验证”一词的为验证性实验。但判断此类题目的依据不能只看是否有“探究”或“验证”这两个名词,应以题目的具体含义为准。 三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 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是解答实验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实验用具及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准确地安排实验步骤。有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可能有多种,而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用具及材料。所以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以题目给出的用具及材料为准。另外,题目给出的实验用具及材料,可能会依据实验的具体操作需要从中选择使用。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用具和材料,在实验操作步骤中不能出现。 四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这是对照实验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只

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 五时刻注意题目给出的条件 题目给出的条件是解答实验题的重要依据,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在解答每一个小题时都应该谨慎小心,防止漏用、误用每一个条件。尤其是实验题的条件都比较长,可能有的同学在做到最后几个小题时把前面给出的条件忘记了,所以,此时重读题干,就很有必要了。 六实验步骤中的常用词语 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使用。如分组实验时要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这样能保证实验步骤的严密性。 七实验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最后一步可以这样解答,“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入……”这一句话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八注意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实验结果也就是一种实验现象,而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推出来的,二者不可混淆。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问得是实验结果还是实验结论,二者要分开来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只有一个,而探究性的实验需要讨论,但并不是把所有的可能结论全部答出来,还要注意其合理性。 观察类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近几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高中生物考题中经常会出现实验设计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对实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教材中并没有作专门具体的概括和总结,这就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认真体会教材中的每个学生实验,思考实验者的设计思路,迁移知识技能。要能明确掌握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严谨的实验方案,也才能科学地分析解释实验结果、推导结论。笔者就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做一分析、归纳和总结。 实验设计的类型主要分为开放型(只给出课题,自选材料、试剂、用具等,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条件型(给出课题、原理、材料、试剂、用具等,设计实验方案)、改错型(提供实验器材、试剂、方案,对其中的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案)。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实验设计,都必须遵循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1.实验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是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根据。是指实验目的要科学,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实验操作程序要规范,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即:实验的原理要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科学,实验的方法步骤要科学,实验的结果、结论要科学。 生物学实验中,一种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其复杂的前因后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分析问题就是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如探究细胞衰老的原因时,要考虑到不同物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要有充分的依据,科学地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性原则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对照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对照有多种形式:有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如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个体发育的影响时,实验组的饲料添加甲状腺素,对照组的饲料不添加任何制剂)、条件对照(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需要有适宜的PH值,设立过酸、过碱、接近中性实验条件,进行相互对比)、自身对照(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受试生物上进行。如观察一条雄性鲫鱼对注射雄性激素前、后的活动变化情况)、相互对照(不独立设立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对照。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氯化铁对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反应的催化活性。)、标准对照(不设立对照组,实验结果与标准值或正常值对比。如测试人体摄入500克葡萄糖80分钟后血糖浓度是否正常)。设计实验时可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加以合理选择。 3.实验设计要遵循变量唯一性原则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答题技巧

2019年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答题技巧 生物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现象等。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实验设计题是高考热点题型,所占分值也比较高。许多同学觉得解这类题目难以下手,有时只是心里明白,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实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就能化难为易,取得好成绩。解答高考实验设计题可遵循以下思路: 一、仔细审题,弄清实验目的和要求 1.确定实验目的,找出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题目中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是试题将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实验目的。 2.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 3.要弄清实验类型,即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4.依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变量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5.确定实验器材,对于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主要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一般应全部用上,不可遗漏,除非试题是让你选择使用或者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 二、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书写实验步骤的“三步曲”: 1.分组标号:包括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

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每组还要设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常用语言: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本步骤强调分组的等量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编号可以针对实验器具,也可以针对实验材料,有的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之后,则需写在第二步。 2.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单一变量)。 常用语言: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本步骤强调对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原则,通过“适量” 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可用具体的量,如“在A 组中加入2 mL……在B组中加入2 mL……”。 3.培养或观察:放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常用语言:将两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 本步骤强调各组外界处理的等量原则,两套装置必须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有可比性。培养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确定,也可以用“一段时间”描述。 特别提醒:a.最佳的书写步骤是1→2→3;b.用规范性语言准确地描

浅谈生物学实验中对照实验的类型(有例题,高中所有种类对照都有)

浅谈生物学实验中对照实验的类型 广东省揭东县登岗中学曾鹏光 摘要大多生物学实验中都需设置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实验的类型又有很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本文以高中生物课本的相关实验为例,对对照实验的类型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对照原则 “对照原则”是中学生物实验设计中最常用的原则,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一个实验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所处理的变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对照组,也称控制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常用的对照类型有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配对对照、标准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安慰剂对照等9种类型。 1 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实验的对照组或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或者说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别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说服力。通常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未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实验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零剂量),一起进行温水浴加热,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例题剖析: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解析:本题考查是否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本题的实验目的有两个,一是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二是探究有机肥的肥力是否优于化肥。就实验目

【精品】对初中生物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判断的思考

对初中生物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判断的 思考 []每轮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时,老师们针对对照实验中如何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总存在争议。本文将生物教师的不同意见概括为三种观点,通过追溯教材和查找专家对此问题的论述资料,对这几种观点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对于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法统一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并试着总结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探究实验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每轮进行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期间,同一备课组的老师总会因为判断对照实验中哪个是对照组哪个是实验组而 产生争议。 老师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根据实验变量来判断,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未做处理的是对照组。第二种是根据实验目的来判断,施加某种实验条件以达到实验目的是实验组,其他的为对照组。第三种是处于自然条件下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人为改变某一自然条件的是实验组。那么,哪种观点的适用范围更广更准确

呢? 二、教材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照实验这个概念最先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 出现,教材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为例,介绍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 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保证实验结果更令人信服,要进行两组除要研究的因素不同 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实验方法称为对照实验。 而且这种实验属于单因子实验,也是初中阶段生物实验设计 的主要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这组概念出现在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 级上册。为“验证温度过低不利于种子萌发这一假设,需要 将种子置于低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看它们是不是真的不能萌 发,这一组种子称为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于温度 这一个变量引起的,还需要将同样的种子再分出一组,放在 正常的室温条件下作为对照来观察,这组种子称为对照组”。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内涵性定义,而 是类似于外延性质地以一组对照实验为例介绍哪组是实验 组哪组是对照组。置于低温环境的一组种子对实验变量温度 进行了处理,目的是验证低温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因此 是实验组。处于正常室温下的一组种子没有进行处理置于自

高中生物对照实验的类型

高中生物对照实验的类型 (1)空白对照:自然状态下,即不做任何处理,或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如生理盐水,酒精溶剂,假手术等)。 例1: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加入试剂的是实验组,不加试剂(零剂量)的为对照组,一起进行温水浴加热,比较它们的变化。 例2:在“验证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中,曝光组为对照组。 例3:在“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中,灭菌组为实验组。 (2)自身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观察实验处理前后现象的变化。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例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就出现了两次对照,第一次是在0.3g/ml 蔗糖溶液处理下,质壁分离状态与自然状态形成对照;第二次是在清水处理下,复原后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形成对照。 例2:在“探究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实验中,把某一植株横放,让其自然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根向重力生长,茎背重力生长。 例3:在“探究某一种元素是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实验中,缺某培养液和完全培养液之间的对照是空白对照。植株出现代谢异常后添加某元素,观察其是否恢复正常,为前后对照!谁说一个实验只有一个对照?谁说一个题里不可以出现多个自变量? (3)相互对照: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其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也是其他实验组的对照组。一般是在探究某种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未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相互对比,确立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的关系。 例1: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个条件,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例2: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可以通过相互对比推出相对最适浓度。 例3:在“验证植物根对矿质离子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实验中,可把番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成分相同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矿质离子浓度的变化,就会发现番茄吸收钙多,吸收硅少,而水稻与之相反。 (4)标准对照:生物生理、生化的某些项目都有相应的标准,将观察测定的实验数值与规定的标准值比对,以确定实验结果。这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用已知测未知思维。 例1:在“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配置的标准显色液就是标准对照。 例2:医院的化验单中给出的参考值范围就属于标准对照。 例3:在“探究某一基因的表达量在某因素处理前后的变化”实验中,通常要同时测定另一稳定表达的基因表达产物的量作参照,避免取样量、测定方法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阳性对照:是指给对照组施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处理因素。用以确定自变量处理后,是否会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定性),以及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程度(定量)。 例1:在“探究某种中草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实验中,注射胰岛素组就是阳性对照组。例2: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中,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作为阳性对照组,加入蔗糖溶液的试管作为实验组,由此可以证明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例3:在“研究一种新的抗生素的作用”实验中,可以用已经被证明有抗菌作用的青霉素作为阳性对照,以确定新的抗生素的抗菌效果。 (6)阴性对照:阴性对照是为排除假阳性而设的对照。 例1:在“检验某转基因植株是否具有杀虫效果”实验中,必须设置阴性对照(没有杀虫效果的植物组),记录昆虫自然死亡数,进行统计对照后进行判断。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①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②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③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④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⑤) 审题关键 信息①:病毒营寄生生活,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核酸是DNA或RNA,只含有二者中的一种,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如下: 信息②:强调了碱基,二者碱基的区别:DNA特有T,RNA特有U。 信息③: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替代某化合物中的特殊元素,来追踪该化合物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回忆相关内容: 信息④:联想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和病毒的寄生特点,标记病毒需要先用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再让病毒去侵染标记的细胞,子代病毒就会被标记。 信息⑤:甲、乙两组要形成对比,结合信息①、②、③、④可判断出,应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成分中的T和RNA成分中的U。 参考答案 (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错解例析 错例: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培养病毒。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错因分析:没有分成甲、乙两组,而是用同时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来培养,不能形成对照。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这样设计不科学。 实验设计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以便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科学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1.已知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验证唾液中含有蛋白质的实验,要求写出(1)基本的实验步骤,(2)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材料用具: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蛋清稀释液(含有丰富蛋白质)、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 答案(1)步骤: ①用清水漱口后取适量唾液到小烧杯中,备用; ②取2 mL蛋清稀释液和2 mL唾液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 ③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振荡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振荡均匀后静置; ④观察并对照两支试管的颜色。 (2)预期结果和结论:甲、乙两支试管都呈现紫色,说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质。 解析要验证唾液中含有蛋白质,可采取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取两支相同的试管,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唾液,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蛋清稀释液作为对照,经过相同的处理后,根据

对照实验的原则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对照实验的一般原则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阐述对照实验的五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科学性原则,平衡与平衡控制原则. 阐明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基本概念. 结合教材对实验原则进行分析.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 使之对生物科学实验的方法,思路有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对照实验的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对照实验的原则. 突破策略: 突破策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及科学惯例展开,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导入: 导入:在报纸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减肥药的广告:一张是减肥前,一张是减肥后,两张照片有明显的身材差异,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里两张照片的对比就包含着一个最基本的实验思想:对照原则——通过设置一个对照组,来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如我们所知,这类广告通常有大量虚假信息,其实验并无严格的操控,因而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如果是要我们来设计并完成实验,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 :探究服用某药物是否会减肥. 分析:对实验组(服用药物)和对照组(不服用药物)的不同处理是是否服药, 这个要严格控制的因素我们称为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我们

要观察的结果是减肥的效果,是体重的变化.我们将之称为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板书) :自变量:是否服药;因变量:体重变化. 延伸: 延伸: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实验对象.如果有两个肥胖者,那么应对他们做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一个服药,一个不服药.这两名实验对象,应该满足哪些条件由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体重,年龄相当,健康状况接近,工作强度相同,饮食习惯相近等. 在实验过程中,年龄,体质,工作强度,饮食,生活环境都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但却是自变量以外的因素,我们称之为无关变量.为保证体重变化只能由是否服药这一自变量引起,则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只能有一种处理因素不同:自变量不同.这一原则称为单一变量原则. 同时,在实验中,还要注意操控无关变量.比如两组都应有较为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都应有正常的适宜的饮食等.不能使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就是说,若实验对象体重减轻,不能是因为饮食不足,工作强度过大或心理郁闷引起的.除了自变量以外,其他无关变量不光要相同,还要处于最适宜的水平,这一原则叫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 在上述实验中,总共只有两个实验对象.考虑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程度,这是不在合适的.举个例子,在实验进行中,某名实验对象突然生病,患上了严重腹泻, 很短时间内体重迅速减轻. 这将使前期的实验毫无意义. 因而在上述实验中, 应尽可能多地观察较多的实验对象, 使实验结果不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呈现的特例.选择较多的实验对象,排除偶然误差,这是实验过程中应遵循的平行重复原则. 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科学实验.为了验证一

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山东省汶上县教学研究室张德路 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设计对照实验(或称对照组),如何确定对照组呢?对此,好像大家没有一致的认识。由于人们对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认识的差异,常常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对照组的确定上出现较大分歧。其实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下面是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提出来请大家共同来探讨。 看法一:在实验中,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实验变量,即本实验的结果的差异或者说结果的变化是由于谁造成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那么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有些是进行另外的处理,也是对照组。 看法二:空白对照好理解,若是条件对照就不清楚了。如教材上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个是对照组?(光合作用,所以需要光,那有光的就是实验组,没光的就是对照组)。又如研究酶的活性,一个是37 ℃,一个是80 ℃,又是哪一个是对照组?(温度通过变化是相互对照。最后得出结论。) 看法三: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的对照组。 看法四:我觉得对照组就是一个参照物,一般没有变化或一直变化的为对照组。 看法五:弄清这个问题其实不难。首先你要明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你准备施加何种实验条件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组就是实验组。其次,为了更好的使实验组具有说服力,你要设对照组。无论是空白对照还是条件对照等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那就是衬托。 看法六:这就要看你的实验目的了。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37 ℃的是对照。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上述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确定对照实验的依据不同,导致了对对照实验确定的混乱状况。 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几个概念。什么是空白对照?什么是条件对照?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照”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对照】①互相对比参照。②(人或事物)相比;对比。而【空白】是指(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我们生物学上的“对照”通常是指“空白对照”,应该是不包含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条件等因素的,作为“空白对照”,它的实验结果应该是预知的。而“条件对照”则是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因而“条件对照”的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的(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的为实验组。而探究酶高效性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探究酶(实验变量)与催化效率(反应变量)的关系,则加入鸡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的一组为实验组,而加入氯化铁的一组只是酶高效性的一个条件(高效性是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实验本身并不研究氯化铁的催化作用,本实验就是条件对照。下面我们再看两个实例:

高中生物所有对照试验类型解说

对照实验 大多生物学实验中都需设置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实验的类型又有很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本文以高中生物课本的相关实验为例,对对照实验的类型进行逐一分析。 “对照原则”是中学生物实验设计中最常用的原则,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一个实验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所处理的变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对照组,也称控制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常用的对照类型有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等类型。 1、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实验的对照组或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或者说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别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说服力。通常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未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实验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零剂量),一起进行温水浴加热,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例题剖析: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解析:本题考查是否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本题的实验目的有两个,一是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二是探究有机肥的肥力是否优于化肥。就实验目的一而言,施用有机肥的农田只有与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农田作对照,才能说明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答案:B 2、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看清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出现了两次对照,其中第一次对照是在高浓度溶液处理下,质壁分离状态与自然状态形成对照;第二次对照是在低浓度溶液处理下,复原后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形成对照。又如:要研究植物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背重力性,可把某一植株横放于培养基上,让其自然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可观察到根向重力生长,茎背重力生长。这里,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个体上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晨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笔者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 1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

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龋 2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2.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

高中生物实验原则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实验设计模式

高中生物实验原则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实验设计 模式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 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及实验设计的模式。 一、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对照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设置对照组。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 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除了有阳性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之外,通常采用空白对照的原则: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值得强调的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 2.随机性原则

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化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 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3.平行重复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 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上述随机性原则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的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4.单因子变量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 二、实验设计模式 l.从实验步骤出发设计研究性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1.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 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如2005年春季高考 3题中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来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 按照对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4种: ①空白对照:即不作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例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不加入斐林试剂,以作对照。 ②相互对照:即不设控制组,只在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对比。例如,在植物激素与向性的设计实验中,5个实验组的相互比较。在实验中要找出一个最佳效果点,就要采取相互对照进行实验。 ③条件对照:即给对象施加某种实验处理,虽不是检验假设需要的,但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的对照。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方案中:饲喂甲状腺激素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的是条件对照组;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 ④自身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例如,将过氧化氢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证明酶是生物催化剂可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即自身对照,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再如: 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催化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或pH)(0度、50度,100度) 为条件对照。清水(软水) 、河水(硬水) 对加酶洗衣粉影响中,清水(软水) 、河水(硬水) 为相互对照。用缺素营养液培养的出现缺素症状的植株加入某元素后恢复正常为自身对照。 2.等量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3.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实验变量剖析: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控制的在性质和数量上可以变化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a.实验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子,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也称自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b.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反应变量是研究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 c.二者关系: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即具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实验者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我们常在实验过程中强调“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数量大小相同的种子”“置于相同并适宜条件下培养”“加入等量的清水”等均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