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经验之一:打造“五个”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经验之一:打造“五个”乡村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又与时俱进提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新要求。全省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奋力开拓,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促进美丽经济发展。浙江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省。

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又与时俱进提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新要求。全省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奋力开拓,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促进美丽经济发展。浙江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省。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农韵的宜居乡村

浙江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作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突破口和主攻点。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完成“清三河”治理任务。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年以来各级投入300多亿元,500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2.1万个村完成治理,全省村庄覆盖率、农户受益率分别为90%、74%。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

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推动垃圾“扔进桶”向“分好类”转变。

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创建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实行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管理,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风景线、示范县四级联创,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创建美丽庭院43万户,培育特色精品村2000多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300多条,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总量居全国首位。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修订完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精品村、风景线规划,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农业园区规划与村庄布局规划,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之间的衔接。

二、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共创共享的共富乡村

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三个依托〕

依托美丽乡村,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新功能,积极发展农村新兴美丽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点)3484个,从业人员16.6万人,年营业收入291亿元。

依托互联网大省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深度渗透融合的新经济业态,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304亿元,建成淘宝村50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1万个,农村电商走在全国最前列。

依托美丽乡村资源优势,科学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探索资产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多途径促进集体经济增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2亿元,村均收入123万元。

三、弘扬农村文明乡风,建设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

美丽人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面推进人文乡村建设,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从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连续被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礼堂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滋养了一批“最美”典型,弘扬了农村“好家风”,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424个。浙江省成为文化部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

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2012年起,浙江省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先后启动172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868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护利用工作,修复古建筑3000余幢、古道212公里。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弘扬具有浙江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逐步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窗口。

培育好淳朴文明乡风。深入实施优秀文化传承行动等“六大行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道路、公园、河岸的建设之中,让农民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教育。开展乡风评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