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检测题(第1课时)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检测题(第1课时)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检测题(第1课时)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检测题(第1课时)

分层作业

[A组]

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C.铁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了

2.准确称取

3.16g高锰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后,测得剩余固体为2.84g,则同时产生的氧气质量为( )

A.0.16g

B.0.32g

C.0.84g

D.1g

3.某物质在纯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关于该物质的组成说法准确的是(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一定不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4.在化学反应前后,总数可能改变的粒子是( )

A.质子

B.原子

C.中子

D.分子

5.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镁条,下图表示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准确的是( )

A. 质

B. 质

t(时间)

C. 质

D. 质

t(时间) t(时间)

6.若需称取25.6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必须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称量时,应选择_______g砝码放置于右盘,并将游码停在__________g刻度处。

7.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称取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锌+稀盐酸→硫酸锌+氢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⑴从实验数据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实验一:______,实

验二:___________,实验三: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⑵在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____准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造成其它二个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______________体系中实行。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_,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这是一切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_没有增减的必然结果。

[B组]

1.有A、B、C三种物质各20g,混合后置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结束时测得余下的A物质有8g,B物质为50g,C物质为2g。则参加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2.“药金”外观和黄金(Au)相似,常被误认为黄金,不法分子用炉甘石(ZnCO3),赤铜矿(Cu2O)和木炭粉(C)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制得金光闪闪的假黄金“药金”以牟取暴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药金”不可能是黄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化学反应甲+乙→丙+丁中,参加反应的甲物质质量为8g,若生成物丙与丁的质量总和为14g,则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4.ag过氧化氢溶液和bg二氧化锰混合,待完全反应后得cg残余物,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右图所示,它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⑴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左盘的导管口为什么要连接一个气球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气球破损,测定结果将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参考答案:

[A组]

1、A

2、B

3、B

4、D

5、C

6、托盘天平,25,0.6

7、⑴增大减小不变;

⑵三实验一反应前的4.8g不含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实验二反应后的110.4g不含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⑶密封

8、参加反应质量总和元素种类原子个数

[B组]

1、A与C 2:3

2、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ZnCO

3、Cu2O、C中都不含Au元素,故用上述方法制得的“药金”不可能是黄金)。

3、6g

4.(a+b-c)g

5.⑴产生白烟,气球膨胀⑵锥形瓶内气体受热时会膨胀⑶偏大

方位角数字问题

方位角数字问题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课时 §方位角、数字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 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方位角、数字问题 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方位角、数字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已经熟悉了。这几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讲解例题 例1两个数的和为14,它们的积为48,求这两个数。 分析:让学生熟悉如何假设这两个数。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假设,再由老师引导。 例2两数差是3,这两数的平方和是117,求这两个数。 分析:与上例有所不同,正确假设两个数后,还需要理解如何根据题目列出正确的方程。 例3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这里的两个奇数的假设是关键。先列出几个连续的奇数,让学生分析他们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正确假设。

例4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求它的斜边长。 分析:此例要借助勾股定理求解。最终需要求的是斜边。 例5 如图,点O 有一个小岛,点A 和点A 的正北方B 处有两支灯塔。已知两支灯塔相距33千米,∠OAB = 30°,求OA 的距离。 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 例6 如图,货船从O 点出发,向点O 的正东方向前进,到达A 点后,向A 点 的正北方向到达B 点。已知点B 到O 点的距离为5海里,且AB 的距离比OA 的距离长10海里。求OA 多少海里。 分析:此例是借助一元二次方程和勾股定理求解。要让学生审清题意,列对方程。 A B O 533A B O 60°30°

课题1 空气(2)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本课题有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第二部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第三部分则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大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教学策略分析 1、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此,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或以小实验引入等等; 2、对第二部分,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对第三部分,可结合调查与研究,事先完成以下几件事:(1)调查在你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并完成调查报告;(2)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 (3)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的本地空气质量日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2、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 3、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课时建议 2课时。

201x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层作业 新人教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用书P21] 1.[xx·邵阳]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 A.氮气B.氧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2.[xx·日照]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B.氮气 C.太湖水D.鲜橙汁 4.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物质,请将物质的名称或符号填在横线上。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__。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 (4)空气可以用于制氮肥,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 5.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1% B.19% C.25% D.78% 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③先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④燃烧停止后松开弹簧夹。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 ____。 (3)该同学在实验中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低于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请你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写两条)。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磷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请结合本实验推测出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2 红磷燃烧) ,图3 木炭燃烧)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八五〇农场学校中学部教案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 重点 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教学 难点 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教学 方法 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教学用具单孔塞、烧杯、导气管、烧杯、集气瓶、燃烧匙、火柴、弹簧夹、水、红磷、小黑板。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红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组成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和纯净物 评价与反思

时间分配教 师 活 动 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3 40 讲述 板书 提问 讲解 提问 引入新课: 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 内容------空气。 讲授新课: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 确定存在吗? 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定存在,那么空 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 体的存在?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 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 组成的故事。 问题3: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设计实验 粗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 问题: 深呼吸。 设计实验并汇 报交流 学生回顾生活 经验和以往的 探究活动,汇报 交流空气中已 知的气体成分 听故事、思考问 题:拉瓦锡在实验 过程中是如何发 现气体减少了1/ 5的? 放松心情,也 暗示着化学 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 引导学生 探究,激发探 究欲望,激活 学生思维 温故知新,学 会由生活现 象分析推理 出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观 察生活、善于 思考问题的 良好习惯 通过抢答,巩固 旧知,为新知识 的学习奠定基 础。同时活跃课 堂气氛,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方位角数字问题修订版

方位角数字问题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第课时 §2.5.1 方位角、数字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 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方位角、数字问题 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方位角、数字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已经熟悉了。这几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讲解例题 例1两个数的和为14,它们的积为48,求这两个数。 分析:让学生熟悉如何假设这两个数。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假设,再由老师引导。 例2两数差是3,这两数的平方和是117,求这两个数。 分析:与上例有所不同,正确假设两个数后,还需要理解如何根据题目列出正确的方程。 例3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这里的两个奇数的假设是关键。先列出几个连续的奇数,让学生分析他们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正确假设。

例4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求它的斜边长。 分析:此例要借助勾股定理求解。最终需要求的是斜边。 例5 如图,点O 有一个小岛,点A 和点A 的正北方B 处有两支灯塔。已知两支灯塔相距33千米,∠OAB = 30°,求OA 的距离。 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 例6 如图,货船从O 点出发,向点O 的正东方向前进,到达A 点后,向A 点 的正北方向到达B 点。已知点B 到O 点的距离为5海里,且AB 的距离比OA 的距离长10海里。求OA 多少海里。 分析:此例是借助一元二次方程和勾股定理求解。要让学生审清题意,列对方程。 A B O 533A B O 60°30°

课题1 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课时)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时)

2、我们的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结论: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实验反思: (1 )集气瓶底为什么放少量水? (2)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 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 是什么原因? (4)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 质? 3、空气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 空气,海水,矿泉水,河水;特点:各种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举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特点:可以用化学付号表示。 三、知识巩固演示[实验2-1]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 就实验,提出思考题 点评学生的回答,综合 展示正确的答案。 展示空气成分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像空气这样的物质引出 混合物概念。 PPT展示 回答课本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空 气成分 学生举例

第二单元空气(第二课时)

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氦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讨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讨论: 1. 在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空 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 气,你能做些什么? [板书] 1. 污染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2. 来源: ①工业;②生活; ③交通;④农业; 3. 危害: 影响健康,影响农业,酸雨,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4. 防治方法: 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三、知识巩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评价 回答课本习题 记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册中的相关题 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 举例分析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及 收获或质疑。

第2课时 方向角和坡角问题(教案)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第2课时方向角和坡角问题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方位角、仰角、俯角、坡度(坡比)的含义及其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能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总结出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位角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一、复习回顾,新知导引 1.仰角、俯角概念; 2.方位角的意义.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顾,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 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 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 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 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 处距离灯塔P 有多远 (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易知P 点正东方向与AC 具有垂直关系,即图中 PC 丄AB ,若记垂足为C ,则图中出现了两个直角三角形APC 和直角三角形BPC.而在Rt △APC 中,知AP=80,∠APC=90°-65°=25°,故 可求出线段PC 的长,即由AP PC = ∠APC cos ,得PC=AP · cos25°=80·cos25°≈72.505,因此在Rt △BPC 中,由PB PC PB =∠C cos ,得,13056cos 505.7256cos ≈?=?=PC PB 从而可得知海轮在B 处时距离灯塔P 约130海里. 【教学说明】本例的设计较上节课所学过的应用问题不同之处在于用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所获得的结论来作为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而获得问题的解答,这正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而教师应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例2 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是梯形ABCD (图中i=1:3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度CE 的比,也称为坡度、坡比),根据图中数据求: (1)坡角α和β; (2)斜坡AB 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 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坡度和方位角问题(第课时)

第2课时坡度和方位角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测量中坡度、坡角的概念; 2.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的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的有关实际问题.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如图所示,斜坡AB和斜坡A1B1,哪一个倾斜程度比较大?显然,斜坡A1B1 >∠A. 的倾斜程度比较大,说明∠A 1

>tanA. 即tanA 1 【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坡度的概念,坡度与坡角的关系. 如上图,这是一张水库拦水坝的横断面的设计图,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前进的距离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AC/BC,坡度通常用l∶m的形式,例如上图中的1∶2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记作α.从三角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坡度与坡角的关系是i=tanB,显然,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2.如图,一山坡的坡度为i=1∶2,小刚从山脚A出发,沿山坡向上走了240米到达点C,这座山坡的坡角是多少度?小刚上升了多少米?(角度精确到0.01°,长度精确到0.1米)

3.如图,一艘船以40km/h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60°方向上,继续航行1h到达B处,这时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在灯塔C的四周30km内有暗礁.问这艘船继续向东航行是否安全?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将图形中的信息转化为图形中的已知条件,再分析图形求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 分析: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 解:已知:在Rt△ABC中,∠C=90°,AC=5.5,∠A=24°,求AB. 在Rt△ABC中,cosA=AC/AB, ∴AB=AC/cosA=5.5/0.9135≈6.0(米)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学案电子版本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学案 编制人:孙艳霞案序号:使用时间: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得环保意识。 3、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牢记概念,会根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能结合生活中事例说出空气污染的危害 预习案 预备知识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他其它及杂质占。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是。 3、用线将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与它们的用途、性质连接起来。 支持燃烧氮气冶炼钢铁 化学性质不活泼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氧气制各种颜色的霓虹灯 教材导读: 1、阅读与思考:请根据下列10种物质组成,将其分成两类。 ①水、②食盐水、③酒精、④白酒、⑤氧气、⑥空气、⑦海水

⑧氮气、⑨二氧化碳、⑩糖水。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有: (填序号)。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有: (填序号)。 定义:线净物是 。 混合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探讨:有关水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 ①自来水②蒸馏水③矿泉水④水⑤雨水⑥海水⑦纯净水⑧冰水混合物⑨河水⑩水蒸气等,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自学课本P 33------ P 31保护空气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大增加,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空气污染。 目前全球三大空气污染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1.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型:新授课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学情分析 此阶段学生对物理里面气体的压强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对化学探究实验分析还不到位;对一些仪器使用、药品的取用、实验现象的观察有了简单了解,但是对于空气成分的定量分析以及自行完成实验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及区分。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 四、教法 自学汇报、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 五、教具 多媒体、酒精灯、集气瓶、燃烧匙、胶塞、导气管、橡胶管、弹簧 夹、烧杯、红磷、水、打火机、湿毛巾、饮料瓶两个(有孔、无孔)等六、教学流程 图片导入人类适宜居住空气好的地方。 活动一:举例验证空气的存在;感受空气组成的研究历史的艰辛。

检验自学拉瓦锡的经典实验成果,并用自己的语言汇报实验原理和结论给大家。 活动二:演示实验仪器及药品,学生配合讲述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 【演示实验】(教学素材“仿真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引导观察燃烧现象,引导“白烟去哪了?”探究出水的作用。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并观察水面现象,试着结合实验步骤讲述实验原理和结论。(用饮料瓶有孔、无孔吸水帮助学生理解压强难点) 活动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剩余气体性质。 2.进水量少于1/5原因。 3.深入燃烧的红磷速度慢、弹簧夹未夹紧会对实验有何影响。 学生总结实验成功关键。 头脑风暴: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能否用木炭和铁代替红磷做实验。 活动四:自学完成空气的成分以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相关知识。 课堂训练 (打开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六、自主总结 学生按照板书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实验,分析实验,从而掌握实验探究的真谛! 七、板书设计 2.1.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的组成 拉瓦锡:氮气氧气 19世纪末: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有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物质分类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课题1__空气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4、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激发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空气的有关知识。 (板书)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为什么曾把氧气叫做“养气”? 氧气的用途: ⑴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登山、潜水、宇航等。 ⑵支持燃烧,如炼钢、气割和气焊、液氧炸药等。 2. 氮气 [教师提问]⑴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当红磷熄灭后,水面上升了1/5,说明集气瓶中还有大约4/5的气体,即氮气。那么,这剩余的氮气有什么性质呢? ⑵假设氮气能够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还会继续上升吗? [学生讨论、交流] ⑴说明剩余的氮气不支持燃烧。 ⑵如果氮气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还会继续升高;而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到一定

的高度就不再上升了,这说明了氮气不能溶于水。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食品变质;为了防止食品被压碎…… [教师给予评价] [讲解]氮气能够防止食品腐败,是因为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的缘故(或者讲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象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可用氮气作保护气体等,也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⑴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⑵不易溶于水;⑶很不活泼,不支持燃烧。 用途:⑴重要的化工原料;⑵保护气体;⑶提供低温环境等。 [过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重要的气体——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3.稀有气体 [过渡]在空气中,稀有气体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学生概括稀有气体的用途: ⑴保护气体;⑵用作多种电光源;⑶用于激光技术;⑷用作制冷剂;⑸用作医疗上的麻醉剂等。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们和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16m3。因此,保护空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板书)三、保护空气 [讲解]当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出示讨论题] 1.你了解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空气,你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结果] 1.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沙尘暴;含氟冰箱排出的氟里昂破坏臭氧层等。 2.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形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等。 3.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加大大气检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33相关资料,深刻感悟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小结

课题1空气优质课教案设计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学情分析 空气使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演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展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

方位角、数字问题

第课时 §2.5.1 方位角、数字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 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方位角、数字问题 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方位角、数字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已经熟悉了。这几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讲解例题 例1两个数的和为14,它们的积为48,求这两个数。 分析:让学生熟悉如何假设这两个数。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假设,再由老师引导。 例2两数差是3,这两数的平方和是117,求这两个数。 分析:与上例有所不同,正确假设两个数后,还需要理解如何根据题目列出正确的方程。

例3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这里的两个奇数的假设是关键。先列出几个连续的奇数,让学生分析他们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正确假设。 例4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求它的斜边长。 分析:此例要借助勾股定理求解。最终需要求的是斜边。 例5如图,点O有一个小岛,点A和点A的正北方B处有两支灯塔。已知两3千米,∠OAB = 30°,求OA的距离。 支灯塔相距3 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 例6如图,货船从O点出发,向点O的正东方向前进,到达A点后,向A点的正北方向到达B点。已知点B到O点的距离为5海里,且AB的距离比OA的距离长10海里。求OA多少海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见的事例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来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的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涉及到物理中的压强差问题,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对于实验原理,有的学生只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是弄不明白的。所以我在设计这个难点的突破时,补充了一个小实验,如课件中所示:当抽动注射器活塞时,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使学生明确,内外产生压强差是水进入的关键,并且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抽出气体的体积。通过授课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在回答实验原理的时候,非常的顺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难点: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1、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的片段,引出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空气。 2、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讲授】教师提问 我们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呢? (过渡)讲述空气的发展史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过渡)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活动】实验探究[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实验2-1]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活动】问题探究 (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原因: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活动】小组讨论 (提问)有的同学实验结果是氧气体积远远小于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呢? (顺势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装置、操作、反应药品等。探究参考: 少于1/5的可能: 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却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