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世界政治格局提纲

专题9 世界政治格局提纲
专题9 世界政治格局提纲

专题九之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班级姓名

【中考考点】

A.识记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

B.理解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A.识记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A.识记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理解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A.识记知道杜鲁门主义、科索沃战争的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梳理】

近代最早的世界殖民大国是:葡萄牙、西班牙,后来在长期的殖民战争中,英国首先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然后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领先世界一个多世纪,一直到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衰落,二战后丧失一流大国地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3、导火线:1914萨拉热窝事件——“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4、最残酷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5、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6、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反对扩军备战,加强国家的对话和交流)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巴黎和会 1919年1—6月

(1)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内容:a 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

b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c 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d 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2)实质:是一次帝国主义的战后分赃会议;“委任统治”最能体现这一实质。(3)损害中国主权:德国在“中国山东”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

【中国外交失败的说明道理及启示】:

(1)“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是实力论,半殖民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2)“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1922

(1)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九国公约》。

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2)实质:a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b 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通过以上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而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为新矛盾的产生埋下隐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1、原因:(1)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3)英法美等推行绥靖政策;

(4)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2、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慕尼黑协定》

(1)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2)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3)影响:

a 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b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c 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爆发。☆《慕尼黑协定》给世界带来和平吗?为什么?

没有,协定签订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希特勒进而在1939年3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侵略野心更狂妄,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波兰。因此慕尼黑协定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而是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3、重大事件:

(1)开始: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转折: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结束,德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它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二战”的转折点。

(6)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法西斯德国灭亡的进程。

(7)苏军经过浴血奋战,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

4、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条件投降书,“二战”在欧洲结束。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宣告全面结束。

5、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美、英、苏

(1)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成立联合国,由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3)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6、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7、胜利的根本原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8、二战的启迪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四、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冷战: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3)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

2、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五、科索沃战争(北约)

1、原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转化为国际冲突。

2、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

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3、影响:(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2)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4、北约轰炸的停止,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意味着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六、世界格局新变化——多极化格局

1、原因: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在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没有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

2、阻碍:

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课题。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历史问题、大国干预等因素使世界各地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与不安。

3、影响:

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为何两极格局终结,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

因两极格局终结,力量暂时失衡,原来掩盖的矛盾(领土主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激化,所以区域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的结果)。

七、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变化后中国的地位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

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2、二战后: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洗刷了百年来屡战屡败的耻辱;(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3、1991苏联解体——多极化格局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引论、国际政治学家眼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依国际政治学家眼光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依不同兴趣研究的,哪怕从国际问题研究(而非国内问题研究)这样一个大范围来看亦是如此。第一个主要的角度,主要从经济出发,更多反映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兴趣,叫作“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力求实现一种比较协调、均衡、有连续性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两个世纪以前写下的《人口原理》,简单说,作者的预测是,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而人类所需的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到本世纪50至60年代,欧美一些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改进和资源消费方式之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后果,其中最有名的是60年代末提出的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罗马俱乐部报告》,这份报告及其他类似的文章、专着的一个共识是:如果人类继续现有的科技开发方式、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结构不变,那么,地球的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有可能耗尽,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也将最终发生非常突然、无法控制的崩溃。80年代,美国着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着《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首次做了系统阐述,它分析了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沙化、资源耗竭、石油短缺、食品不足等,具体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开发再生资源等途径。最近二十多年,可持续发展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界的议论变成了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我想分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全球环境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全球环境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专业:2012级经济学 学号:2012********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政府向最高权力机关报告其最新的思考和应对之策。 关键字: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中国、应对策略 一、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 (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何在?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3] 2、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物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动植物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沿海湿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营业性捕捞2/3的各种鱼类,而珊瑚礁是继热带雨林之后具有世界生物多样性次高密度。然而,人类的逐渐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粗略估计世界盐沼和红树沼的1/2巳消失或被彻底改变,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认”,随沿海移民的继续——不出30年沿海居

当代世界政治试题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模拟试题( 一 ) 一、单项选择题 1. 冷战后 , 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 B.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总体趋向缓和 ,但动荡因素很多 2. 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是 A.1989 年 11 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 B.1991 年 11 月在汉城举行有中国参加的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 C.1993 年 6 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 D.1993 年 11 月美国西雅图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召开 3.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 D. 所有国家一律平等 4. 冷战时期 ,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主要战略是 A. 新东方政策 B. 遏制战略 C. 超越遏制战略 D. 缓和战略 5.1974 年 2 月毛泽东主席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A.“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B.“中间地带”理论 C.“第二个中间地带”理论 D.“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6.1991 年 12 月苏联 11 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决定成立独联体 , 签订的重 要文件是 A. 《阿拉木图宣言》 B.《明斯克协议》 C. 《俄自联盟宣言》 D.《新联盟条约》 7.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8.20 世纪 80 年代初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是日本 A. 田中内阁 B.三木内阁 C. 中曾根内阁 D.竹下登内阁 二、多项选择题 1. 当前一些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组织相继成立 , 这种趋势 A.反映了经济集团之间竞争加剧且反映了经济集团之间竞争并未加剧 C.反映了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 D.反映了各国加强竞争的愿望 E.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 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关题上 , 我国的立场是 A.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遵守公认的国际准则且要有确凿证据和具体的目标 , 避免伤及元辜 C.发挥安理会的核心作用 D.要考虑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利益 E 应优先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3. 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表述 , 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E.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生效之时 C.联合国现有成员国191个,其中发展中国家占 2/3 多数 D.联合国现有 6 大机构,大会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特别责任 E.联合国在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性质曾经遭到霸权主义大国的扭 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依据是 A. 随着战后世界政治发展变化 , 出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 B. 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C. 战后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都不敢动手 D. 世界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E.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即将解决 5. 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有 A. 保障个人权利原则 B. 主权在民原则

2019年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虽然对于当今世界格局这个复杂的问题而言,两节课是远远难以说清道明的,但通过这两节课,我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认为当今世界依然是充满冲突的,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国家间的不平等依然普遍存在。不得不承认发达国家是很聪明的,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制定并维护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秩序。无论是海湾战争、中东战争,这些战争都有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参与,其目的依然是获取利益。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用其已有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在国际上构建利益集团,打压对手。无论是中东战阵,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乃至利比亚战争,都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或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积极参与的身影。美国对中国也是如此打压,不断的指责中国人权状况,擅自将中国的钓鱼岛交给日本,联合日本设置第一二岛链遏制中国海军的发展。随着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和伊拉克战争对其国力的消耗,美国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越来越焦虑,为了维护其国际霸主国家地位,美国更是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美国利用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关于南海岛屿的争端,不顾其不选边站立场,不顾史实,鼓动东南亚各国采取激进的措施增大与中国间的矛盾,意图吸引中国注意力打乱中国和平发展的步伐,同时不断在国际上制造中国“大国欺负小国”的舆论抹黑中国,以证明其一直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意图鼓动其他国家一起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这位一直以来以正义标榜自己的“世界警察”却对中国实施如此卑劣手段。 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那个贫弱的国家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却依然会被发达国家欺负,作为一个爱国青年,我很愤慨。事实再次证明了“弱国无外交”。正如老师所讲的那样,中国依然不够强大,尚未有实力改变世界秩序。 我认为作为一个爱国者首先应该理性爱国,在国家受辱的时刻我们应该呐喊,让世界听到我们不屈的声音,但是我认为我们更应该相信国家领导层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更清楚理性长远的规划,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对政治的认知还是肤浅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观看新闻和收看好莱坞电影,但我认为年轻人在上网娱乐的同时应该警惕,发达国家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媒体传播有利于自身的价值观。身边就有部分同学认为美国是自由民主而伟大的国家,对其充满向往对中国却有着诸多批评。虽然我也知道我们国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的国家还年轻,西方很多制度并不能适合我们的国情,很多地方都是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我认为这正是需要我们年轻人去努力的地方,人人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强盛不是我们可以骂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一代或者几代人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将永不受辱。 1 / 1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纷纷制定对策。那么作为日本代表,下面由我来阐述本国观点,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人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保护人权,因为这将减少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战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因其地理、气候等因素,气候变化给日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从战略高度应对气候变化。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是建立在环境和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列为环境战略之首。 实施环境立国战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2007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该战略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努力把日本建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国家。 创建低碳社会:因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可能给日本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提倡创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也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下面提出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 1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2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 3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4引进《京都议定书》减排温室气体灵活机制 5加强减缓气候变化新技术研究

6加强绿化,减缓气候变化 7征收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8加强气候变化的观测、预测业务和有关技术研究 9提倡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10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高分辨率的气候摸式,研究气候观测新仪器,如,研究出同时自动测定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的仪器。 11评估气候变化对日本生态系统、农业、林业、水资源、身体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评估灾区适应性及其受灾程度等。 12海平面升高的应对措施:近年来因气候变暖引起日本海平面升高创百年最高记录。加强应对主要措施为加高、加固海堤、增建护岸设施及加强潮位观测等。从2004年起气象厅正式开展监测海平面升高业务。 综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保护人权,因为这将减少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权面临的最大挑战,只要把握机遇,人类就能创造出《世界人权宣言》中梦想的国际和社会秩序。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冷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势态为起点,阐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得出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结论。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但这种崇高目标一次次被无情的战争撕得粉碎,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隔仅二十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又将世界笼罩了近半个世纪,就这个意义上来讲,“雅尔塔体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是人类和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冷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各个大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以对话替代对抗,把整个世界带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期。首先是美、俄之间握手言和,使冷战的阴云荡然无存;其次是中、俄关系的改善,并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上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步人了和平发展时期;再者是中美、中日、中英、中法、中德、中印等大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印巴、阿以、日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构筑了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和平的大环境下,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良好,为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及和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

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奥巴马政府对外高举“巧实力”、“多伙伴”和“无核世界”大旗,重温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伊(斯兰)关系,重返拉美和东南亚,对所谓“问题国家”实行“伸手外交”,试图掌握主动,重振“领导地位”,显示出务实和灵活姿态,外界对美正面期待有所提升。但也必须看到,过去一年的美国外交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容上虚多实少。盟友体系“虚化”的态势没有改变,与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仍有待夯实,对朝鲜、伊朗等国的“伸手外交”并未获得“松拳”效果,以新型议题抢夺话语权的努力遭遇挫折,美要重建对己有利的新秩序仍知易行难。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角色的步伐,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但是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洲其它国家也慢慢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就连欧洲首富的德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耗竭、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弃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洋污染等,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区域性生态问题,由于其产生面广、影响深远,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简单加和。整体上不寻常的特点有: 1.全球化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到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非过去一般的环境问题所能比拟,其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地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 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解决,这使环境问题同和平、发展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总之,环境问题成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国家大事,成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重要标志之一。 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全球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 全球环境管理行为效果的检查与监督

2020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交卷时间:2020-06-26 13:55:29 一、单选题 1. (2分)讨论波兰边界划分问题的会议是:() ? A. 华盛顿会议 ? B. 开罗会议 ? C. 雅尔塔会议 ? D. 日瓦会议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2. (2分)9.11事件以后,美国继打击阿富汗后,将矛头直指哪个国家:(B ) ? A. 伊朗 ? B. 伊拉克 ? C. 朝鲜 ? D. 叙利亚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3. (2分)“联合国日”定于每年的:()

? A. 4月25日 ? B. 4月25日 ? C. 10月24日 ? D. 10月30日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4. (2分)“联合国宪章日”定于每年的:() ? A. 4月25日 ? B. 4月25日 ? C. 10月24日 ? D. 10月30日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5. (2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的标志是: ( ) ? A. 马歇尔计划 ? B.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C. 经济互助委员会 ?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6. (2分)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 A. 维护和平 ? B. 解决贫困 ? C. 调整大国关系 ? D. 促进发展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7. (2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 A.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 B. 华沙会议 ? C. 西方六国首脑会议 ? D. 万隆会议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8. (2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环境问题, 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并与碳氮磷硫等元素循环紧密相关。河流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方面, 全球和区域氮元素循环的变化日趋严重]。氮是陆地和海洋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元素, 人类活动的3 种主要方式:即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和燃烧排放已严重干扰了氮循环。研究表明: 人类活动每年已影响到10×1012mo l 的氮转化量, 大致相当于全球每年的细菌固氮量。氮循环的不平衡还将影响其他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中之一就是会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固定量。当前在氮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 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加速氮循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上, 这些环境问题包括从淡水生态系统的酸化, 到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 从全球变化]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的 减少等等。因此, 全球和区域氮负荷增加已成为关键的科学问题, 共同的认识更倾向于把流域- 河流- 海湾系统作为整体, 来研究氮的输入、迁移、转化、循环和输出的规律。如SCO PE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1998~2001 年的科学规划中列出了“氮的循环和转化”, “陆地- 海洋营养盐流动”等, 并特别建议联合国环境议程(UN EP) 将下面3 个问题作为21 世纪重点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特别强调营养盐的循环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2) 区域和全球氮超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由于过量施肥和工业排放所导致的氮超载对水环境产生富营养化和赤潮; 对大气环境产生烟雾和温室效应; 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3) 化学定时炸弹, 农田氮化肥的大量施用, 使得土壤氮过量累积并导致氮从土壤向水体流失, 产生富营养化, 这是土壤化学定时炸弹的典型例证。IGBP 的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相互作用等核心项目中都把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主要的内容, 并特别强调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耦合作用。近几年, HELCOM (赫尔辛基委员会) 对波罗的海周围国家的农业面源氮污染与水体环境保护关系中开展了大量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长江流域面积为中国面积的19% , 人口约316×108 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工农业生产总值占中国40% 以上,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年径流量占中国总径流量的1?3, 丰富的径流携带大量的营养盐(氮磷硅等)。近30 年来, 长江流域经济 迅速发展, 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排入长江的污染物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中国是 农业大国, 是化学肥料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 加上城市污染物 的排放, 使长江干流污染物的含量成倍增加, 结果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迅速发展, 湖泊 水华, 海洋赤潮, 水库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 东海近岸区域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如舟山海域污染问题严重, 无机氮与无机磷的含量在舟山渔场已超标1 倍,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近年赤潮频发。长江流域许多河湖和近海水体的水质, 均因氮等营养盐污染问题不能 解决正陷入困境。因此, 长江流域、河口和近海水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 解决该地区的环境问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本地区范围。中国环境远景目标规划把水污染控制作为主要实施内容, 并且到2010 年解决主要流域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和近海赤潮问题等。因此,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长江流域近30 年(1968~1997 年) 来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及其对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送的影响。 长江流域氮输入量与世界其他流域比较(kg N year- 1 hm- 2) Tab13Compar ison of N inputs between the Changj iang Bas in and other major r iver bas in s in the world 氮肥固氮量沉降氮量氮输入总量 长江流域3 35110 6180 18120 60110 密西西比流域3 3 (M ississipp i basin) 18140 10160 6120 22120 亚马逊流域(Amazon basin) 0163 ?1111 1174 波罗的海流域(Baltic Sea) 17130 0127 4179 22160 北海流域(No rth Sea) 59160 0105 10190 70140 3 长江流域数值为1997 年值; 3 3 世界其它流域数值来自Galloway 等人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