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doc

【精品】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doc
【精品】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doc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吋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吋期。

间冰期:是指笫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 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1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1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1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

%1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1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1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來一直在活动,未來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闱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 OO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 OkaB.P.以來正在活动和未來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是指黄土堆积时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冷的交替。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冋。

10、物候记录:是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所指示的环境。

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一博令间冰阶,持续了约1.5ka。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

中某一种平衡态。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

1.2kao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

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最早Ftl H. Heinrich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简称H事件。

D-0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

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12、古地磁极性年表:是根据一系列的地层剖面古地磁极性事件的测量,并辅助了大量的K-Ar 法测年数据,把不同时间尺度的极性变化事件编制成地球极性时间表。

释光测年:是利用测量一些矿物碎屑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储存在内部的能量来测量沉积物的年代。13、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农业地质:探讨农业经营和研究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

14、末次冰期盛冰期:

晚冰期:

末次冰消期:

二、辨析题备注

1、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

2、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血的进展,这也是中国第四纪研究

对国际第四纪研究最大的贡献。

3、中国黄土、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合并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有:0.70?0.80 Ma B.P.、1.80?1.90 Ma B.P.、2.50?2.60 Ma

B.P.和3.20?3.50 Ma B.P.四种。其中使用最多且彼此长期处于对立的是1.80?1.90 Ma B.P.方案和

2.50-2.60 Ma B.P.方案。

5、笫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

更新世。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于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 Ma B. P.o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晩更新世的分界为0.13 Ma B.P.,相当于MIS5 (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

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全新世从10 ka B.P.开始,

并可三分,即早期(10?8.0 ka B.P., Qh】)、中期(8.0?3.0 ka B. P., Qh?)和晚期

(3.0?OkaB.P., Qh3)o

6、屮国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泥河湾剖面,而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为元谋剖面。

7、中国黄土粒度分布由两个组分组成,第一-组分为分布峰度较高的粗粒组分(20?

70 pm),是黄土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组分代表了冬季风近距离低空搬运的粉尘物质,其粒度指示了冬季风的强度;第二个组分是一种峰度较低且分布范I韦I较宽的细粒组分(2?10 pm),可能为

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气流搬运。

8、根据风沙动力学研究,在一般风力条件下,>70卩m的粒级组分主要以跳跃或滚动的方式进行搬运,20~70 |im为短期悬浮,v20 pm为长期悬浮。即,70 pm是悬浮的上限。

9、在风尘堆积中,粒径大于62.5 pm的粗颗粒物质大体可作为当地物源组分的标识。

10、如果湖水物理能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的干旱气候,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的湿润气候。

11、如果流域降水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则气候湿润期,湖泊沉积物变粗;干旱期,湖泊沉积物粒度变细。

12、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的吋间变化曲线或气候变化曲线是由许多氧同位素阶段组成的,偶数阶段(§180值高)为冷期,奇数阶段(§180值低)为暖期。

13、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在1.6 Ma B.P.之前为100 ka和41 ka的叠加周期,在1.6 Ma B.P.与0.8?0.6 Ma B.P.Z间,气候变化为41 ka的周期,在0.8?0.6 Ma B.P.Z后, 气候波动周期为100 ka。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5、我国现代动物分区跨越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來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区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

16、全球动物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17、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迁和构造运动。

18、恢复第四纪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指标或方法包括植物化石(植物大化石和砲粉)、植硅石、分子化石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19、由于第四纪地层川植物大化石稀少,第四纪植被的恢复基本上都是依据泡粉的研究。

20、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

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S32,其底界年龄% 2.60 Ma 1.26 Ma B.P.,在午城黄土屮,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

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i-Lis,时代为1.26?0.073 Ma B.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is-Ss,1.26?0.48MaB.P.)和上离石黄土(L5 — S1,0.48?0.073 Ma B.P.)。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i层黄土。

21、新构造的类型包括:隆起构造、坳陷构造、断块构造、活动断层、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

22、青藏高原地区3.4MaB.P.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期次依次为:青藏运动A幕、青藏运动B幕、青藏运动C幕、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和末次造貌运动。青藏运动A幕是发生在3.4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青藏运动B幕是发生在第四纪初2.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青藏运动C幕是发生在1.8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昆黄运动是发生在1.2?0.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

23、屮国黄土研究显示古地磁M/G界线附近的风尘堆积发生了明显变化,M/G界线以上为黄土沉积,以下为红土堆积。()

24、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在M/G界线前后植物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M/G界线之下为热带一亚热带植物,而在M/G界线以上则常见温带落叶阔叶植物。()

25、黄土高原风尘堆枳研究成果显示,气候特征在古地磁M/G界线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M/G 界线Z下为湿热气候,Z上为干冷气候。()

26、真牛、真马和真彖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时代约为2.6 Ma B.P.o ()

27、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条件下形成的,代表的是湿热气候环境,红粘土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

化;而黄土是冬季风作用的产物,代表的是干冷气候环境。()

28、砾石的排列方向可以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砾石的最长轴往往平行于岸线排列,纵向排列。()

29、对我国的黄土研究显示,黄土的磁化率明显低于古土壤层。因此,黄土磁化率是衡量黄土成壤作用的有效替代性指标:气候条件湿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强烈, 土壤中所含的磁性矿物就会增加;而在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对增加的碳酸盐矿物稀释了磁性矿物的浓度,同时,干冷的气候环境也不利于磁性矿物的生成,从而导致磁化率降低。黄土中高的磁化率代表了成壤作用强的气候暖湿时期,低的磁化率代表干冷气候期。()

30、沉积物保存的磁信息可以追索人类活动,高磁化率被当作是侵蚀作用的标,忐,被污染的坏境物质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较低的频率磁化率。()

31、沉积物屮的粘土矿物可以用于古气候重建,绿泥石和伊利石的相对富集与冷干气候有关,高岭石和蒙脱石则是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形成。()

32、黄土中的CaC03含量的变化反映了降雨量的多少,黄土层中的CaC03含量高于古土壤层。()

33、黄土中的TO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TOC含量高指示暧湿气候,含量低指示干冷气候。黄土层屮的TOC含量要低于古土壤层。()

34、在化学风化过程屮,沉积物屮的FezOs和AI2O3等湿润型氧化物相对富集,而CaO和Na2O 等干旱型氧化物相对淋失。()

35、可以用“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的形式來反映沉积物经历的化学风化特征及揭示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活性组分/惰性组分”比值越高,意味着化学风化越弱, 气候愈干冷;反Z, “活性组分/惰性组分”比值越低,意味着化学风化越强,气候愈暖湿。()

36、就其本身的地球化学行为上看,CaO、K20、Na2O和MgO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表现出活动性相対较强,容易迁移,为活性组分;而AI2O3、Fe2O3、TiO2和MnO 表现为惰性组分。()

37、一般来说,黄土层的有机碳同位素偏负,古土壤层的有机碳同位素偏正,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可作为亚洲夏季风强弱的一个气候标志,黄土有机碳同位索偏正指示了夏季风的增强。()

38、土壤次生碳酸盐&3C组成受原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和土壤C02的碳同位素的共同影响,是原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和土壤C02的碳同位素的函数。由于原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基木稳定在零或稍大于零的范围,因此,土壤次生碳酸盐"3C组成实际上受土壤C02的碳同位素组成的控制。黄土层的碳酸盐"比组成偏正,古土壤层的碳酸盐"比组成偏负。()

39、洞穴石笋》80的变化记录了大气降水"80的变化,即洞穴石笋碳酸盐§18。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石笋"80组成受介质水(滴水或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和洞穴温度的影响或控制,是温度和降水VP的函数。()

40、洞穴石笋碳酸盐,比主要来源于土壤C02,所以洞穴石笋碳酸盐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土壤C02的"3C值的变化。()

41、大洋海水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意义被认为是:冰期由于蒸发作用使海水中氧同位素分锚,轻同位素160随水汽较多较快(扩散速度快)地移向大陆,并凝聚在冰川中,重同位索180则相对富集在海洋中,所以冰期时海洋中W0偏重,大陆冰流中则偏轻;间冰期,由于气候温暖,极地冰雪融水注入海洋,使得海水中的

值变轻。()

42、对于中高纬度地区而言,冰芯§180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冰芯6180高值解释为温暖期,低值解释为寒冷期。()

43、新生代是一个气候比现住温暖而乂不断降温的时代。在经历了古新世和早、中始新世温暖气候之后,在晚始新世(约38 Ma)发生强烈降温,南极出现冰川和冰盖。渐新世屮国出现了东南季

风的雏形,屮新世屮国西南部分地区出现含煤地层,表明西南季风出现,中新世中期(约15 Ma)发生了新生代第二次强烈降温,这时南极冰盖再次扩大。7 Ma前后北极冰盖形成。屮新世末期(8-6Ma)屮国北方出现风成红粘土堆积,标志中亚地区干早化和冬季风的形成。()

44、中国早更新世(2.60?0.78MaB.P.)气候演化可以划分为早期(2.60?1.60 Ma B.P.)以寒冷为主,中期(1.60?1.20 Ma B卫)以温暖为主,晚期(1.20-0.78 Ma B.P.)以寒冷为主;中更新世(0.78?0.13 Ma B.P.)气候总体特征是两冷夹一暖,早期

(0.78?0.60 Ma B.P.)气候干冷,中期(0.60?0. 30 Ma B.P.)气候暖湿,晚期(0.30?0.13 Ma

B.P.)为冰期气候。()

45、晩更新世的气候由一个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构成。早期为末次间冰期(130?75 Ka B.P.),晚期为末次冰期(75?11 Ka B.P.)0末次间冰期(130?75kaB.P.)相当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MIS5或OS5),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温暖期(MIS5a、MIS5c、MIS5e)和两寒冷期(MIS5b、MIS5d),其屮MIS5e 阶段最温暖。在黄土高原形成Si古土壤层;末次冰期(75?Ilka B.P.)是第四纪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MIS4、MIS3、MIS2)。末次冰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75?45 ka B.P.)的寒冷阶段、中期(45?25 ka B.P.)为暖湿气候的间冰阶、晚期(25?Ilka B.P.)为晚冰阶(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最寒冷时期)。末次冰期在黄土高原形成马兰黄土Li,马兰黄土夹一层古土壤层LiSio ()

46、全新世也称冰后期,气候阶段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1?8.5 ka B.P.)升温期、中期(8.5?2.5kaB.P.)大暖期、晚期(2.5kaB.P??至今)降温期。()

47、竺对桢气候曲线显示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演化划分出4冷和4暧交替变化。根据该气候曲线,夏、商、春秋、战国、秦、西汉、隋唐、元代皆为暖期。()

48、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存在不稳定性,表现为气候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波动,其中最著名的气候事件有D —O事件、H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D —0事件是发生在北半球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温暖气候的振荡事件,H事件是北大西洋末次冰期深海沉积物中出现大量冰筏屑物质,H事件和D-0事件都是发生在末次冰期的气候事件,它们分别代表寒冷气候和温暖气候。新仙女木事件是指晚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在气候逐渐冋暖的大背景下快速短暂冋返到冰期的变冷事件,其发生的时间一般认为在1.1?1.0 Ka B.P.之间,时间各地发生的具体时间不同。()

49、依据贝壳堤、海滩岩和沿岸沙堤等确定的古海平面是高潮面位置,而依据海蚀凹槽和海蚀穴等确定的古海平面是平均海平面位置。()

50、我国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分属于古北界动物分区。()

51、我国华南和华中地区以及印巴地区、东南亚地区分属于东洋界动物分区。()

52、欧洲地区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北部分属于古北界动物分区。()

53、古北界动物分区没有热带雨林,大部分为温带气候。()

54、南美洲地区分属于新热带界动物分区。()

55、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地区分属于旧热带界动物分区。()

56、几乎整个北美地区分属于新北界动物分区。()

57、北半球生物界的变化要明显于南半球。()

58、陆地上生物界的变化明显于海洋生物界。()

59、第四纪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而植物界变化最小。()

60、第四纪生物界越是往南,动物构成更具有原始性,而向北动物群具有进步性。

61、第四纪生物的演变是不平衡的,哺乳动物变化最大,可以作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依据。而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变化较小,除了一部分如有孔虫等海洋微体古生物外,一般用于气候环境变化分析,不能作为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

62、暗针叶林和仙女木植物群都是第四纪冰期植物群,而间冰期植物群中常见的植物种类有山核桃、枫香、枫杨、胡桃、冬青等。()

63、笫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是笫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为古气候、古坏境及第四纪地层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64、泥河湾动物群是屮国北方早更新世屮期至晚期的哺乳动物群,大熊猫一剑齿彖动物群是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65、三趾马动物群是分布在上新世中国境内的草原一森林型动物群。()

66、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 — S32,其底界年

2.60 Ma B.P./rfu? 1.26 Ma B.P.,在午城黄土屮,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

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i-Lis,时代为1.26?0.073 MaB.Ro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is-Ss,1.26?0.48 Ma B.P.)和上离石黄土(L5 — S1,0.48?0.073 Ma B.P.)。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i层黄土。()

67、古地磁极性的正反方向交替变化是古地磁历史的基本特征。正极性是指岩石剩磁的极性方向与现代地球极性方向一致,其磁倾角为为正值(北半球),磁偏角接近于零;反极性是指岩石剩磁的极性方向与现代地球极性方向相反,其磁倾角为负值(南半球),磁偏角接近于180。。()68、湖泊沉积物中经常出现纹泥沉积,表现出明显的韵律性,每年夏季形成较粗粒的粉砂沉积,而冬季形成较细粒的粘土物质,组成一个沉积类型偶,代表1年。

()

69、末次冰期是第四纪距今最近的一个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

3、2阶段。其气候特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温暖气候(MIS4)、中期的寒冷气候(MIS3)和晩期的温暖气候(MIS2)。() ___________

三、填空题。相关重点

1、相上饬件代以前A哋层,第四^沉驰最显著的博ffi是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 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2、写出“地貌可以作为判断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的原因:固体地球表面的形貌是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结果,剥蚀作用在形成剥蚀地貌的同吋也在一定范围内由沉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因此地貌可以作为显示笫四纪沉积物成因的一种标志(F[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 、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包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等。

4、对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预测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增温说和降温说。

其中降温说是以第四纪气候自然变化规律为基础,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2方面:和地轴倾斜度逐渐变小。

5、写出一个应用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物质来源、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应用笫四纪地质的研究。

6、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动力因素包括天文因素、地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地球口身因素又包括地球自转和地极移动、构造运动、风化和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和陆地表面性质的改变等。

7、有一个第四纪剖面,据研究是风尘堆积,剖面厚180余米,对该剖面进行测年,

问可能采用的方法包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8、直到上新世,青藏高原地区仍处在热带、亚热带环境,它的高度仅1000 m左右,

主要根据有:_______________ 、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和古植物资料(如抱粉)等。

9、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证据如下:地层接触关系、估算的年平

均隆升量、地貌记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植物的演化等。

10、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对气候影响的临界启j度约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

11、渐新世开始出现的东南季风和中新世开始出现的西南季风的古环境证据为—

12、14C测年是第四纪测年方法屮测量精度最髙、用途最广和最成熟的方法,广泛

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来的测年。

13、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等。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机制包括:冰川型海平面变化(在冰期时,海洋中的一部分水转移到大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使海平面下降;而在间冰期时,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构造运动世海平面变化(海底扩张,使洋盆容积增加,可导致海平血下降,如果大洋血积增加1%,海血将下降约40m;如果大洋中脊体积增加,可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

15、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或表现形式决定了其研究方法,这些标志主要包括:地质构

造标志、地貌标志、______________ 、地震标志、火山标志、水文标志、大地测量

与地球物理标志等。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由三个温暖阶段和两个寒冷阶段构成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18、______________ 中国地层较好地记录了东亚季风的演变。

四、简答题。--------

1、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及研究方法。(P262)

答:标志:一、地质构造标志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多比较宽缓,变形比较弱,地层的倾角较小,明显不同于老地层屮的褶皱。在一些大型压扭性活断层旁,形成变形比较强烈的褶皱, 这些褶皱多不完整,并伴生断裂构造,形成断褶皱,如在新疆南天山的库车坳陷中就非常的发育,那里不仅褶皱变形强烈,而且地层倾角变化也很大。

二、地貌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层状地貌的变形和变位,如夷平面、阶地、溶洞、扇形地

等;② 新鲜的断层崖、陡坎、三角面、坪?口或鞍部、山脊等呈直线新状分布;③ 湿地、池塘、凹坑、冰丘、冰锥、泉等呈直线状断续分布;④到石锥、滑坡、冲洪扇在断层一侧有规律地断续沿断层方向延伸很远;⑤冲沟沿断层一侧发育,且切割很深;⑥河床出现裂点(排除岩性因素);⑦ 沿河流走向的阶地发育程度不同;⑧ 河床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⑨ 两侧支流与主谷汇合处,呈有规律地偏转;⑩放射状支流(隆起)与向心状支流(坳陷)。

三、沉积物标志1、沉积物的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第四纪沉积物在

横向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性,在低洼、谷地、盆地中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在山地发育较差,甚至在一些山地没有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基岩直接裸露;在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区,第四纪沉积物非常发育,在横向分布上连续性很好,如中国的东部平原区发育了分布广泛和第四纪沉积物。

2、沉积物的厚度与新构造运动沉积区与剥蚀区的相对高差和两者之间的距离对沉积物的厚度也

有影响,两者之间高差越大,那么在沉积区形成的沉积厚度就越大。在利用松散沉积物厚度估算地壳下降幅度时,要考虑沉积物压缩量和地壳均衡补偿。

3、沉积物的岩相与新构造运动包括成因和岩性;沉积物的岩相受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控制,

而自然地理环境则是由构造运动和气候因素决定的;岩性的变化是指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变化,一般來说,颗粒粗反映构造运动强烈,颗粒细反映构造运动微弱或稳定,如湖沼相堆积物中,主要以粉砂粘土、亚粘的土类物质为主,颗粒细均较细,反映了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或处在下降的地质背景中,而山麓地带的大量堆积物均是粗粒的卵石层,说明了强烈的上升运动,K 速度较快,反映了该地区剥蚀能力很强。又如,在山前洪积物中,如果扇顶相和扇形相的界线不断向还原移动,则代表山地上升,这些现象在我国西部地区比较常见。在一个沉积剖面中, 常可见到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构成粗细交替的沉积韵律,在山区、山麓地带以及平原地区可见到这种现象,这反映了构造运动阶段性的特征。

四、地震标志U全球地震活动带与新构造运动

全球的构造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上。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上,是典型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带,地形起伏剧烈,地震活动的强烈地段往往集中在构造地貌急剧烈变化的部位。大洋中脊地震带是沿中央裂谷分布的,这是一条张性大断裂,活动性强。大陆裂谷地震带是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强烈地区,差异运动强烈,断陷盆地发育。

2、中国地震带活动带与新构造运动

国家地震局着重考虑了现代地球动力学机制、新构造运动特征、新构造断裂(层),尤其是最新断裂构造带的展布和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将屮国大陆及海域划分为7个地震区和32条全新世以来有明显活动的,以断裂带为主要依据的地震带。

五、火山标志

火山是地球内部高温岩浆喷出地表堆积成的高地。火山活动仅局限在地壳板块构造不稳定边缘的地质构造带上发生。因此,火山活动带是确定构造活动带的重要证据和标志2—,被作为板块、亚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

六\水文标志

温泉是地下热水流出地表的自然露头。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断裂或构造裂隙渗地壳深部与围岩、地热发生水热(岩)活动反应而成为热载体,即形成热水带,并储存于地壳内。七、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

1、重力异常与磁异常

2、大地测量与地形形变

研究方法:

一、定量法(仪器法)

天文法主要是重复测量经纬度坐标,进行天文大地测量,可以提供关于各点在地表上水平位移的数据。

大地测量法主要是进行重复三角测量和水准量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等,用于了解大地现代构造运动的微细变化,进行地壳变测量研究。

地球物理法通过运用人工地震探测、重力与地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应力测量、倾斜仪测量以及回声探测与探地雷达等手段,获取深部构造、隐伏断层分布、重力与磁场变化、电阻异常带、磁场强度的异常变化、地热流异常带、温泉的线状排列、地下水与断裂活动关系等地壳深部特征资料,主要用于工程稳定性评价和区域活断层追索以及第四纪构造运动的深部过程研究。它是研究现代构造运动最主要的仪器方法。

地震法

水文法

二、地质学法

1、新构造形迹研究在晚新生代地层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如节理、断层、褶皱等,是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这些构造形迹的研究,与研究老构造的方法基本相同。但要注意,新地层中的变形,也可以由非构造变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区别重力作用、冻融作用及其他外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新沉积层的错断、揉皱和扭曲变形现象。此外,还可利用晚新生代的岩脉群来确定新构造时期的应力场。

2、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相和厚度研究沉积物是沉积环境的标志。岩相在垂直剖面上的更替和沉积韵律,反映了地壳升降运动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新构造运动情况。因此,研究第四纪沉积物剖面,可以确定其形成时期地壳运动的性质。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变化也能反映其一定的沉积环境和新构造条件。

沉积物厚度是衡量地壳坳陷的尺度。运用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来研究第四纪构造运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山麓地区更为有效。巨厚的堆积物说明堆积区地壳下降和物源区的上升;厚度很小的沉积物或沉积物缺失则表示地壳上升。

3、碎屑矿物研究

三、地貌学法

lx河流地貌研究主要包括水系格式和河道变迁、河床纵剖面、河流阶地等方面的内容。① 河流阶地横剖面研究河流阶地横剖面,也称河谷横剖血,就是在河谷的某一地点,在垂剖面上,可研

究河流阶地的类型、切割深度和沉积层的丿孚度,而这些能很好地反映新构造运动和特征。阶地是指示新构造运动阶段性和间歇性良好标志,每一级阶地都显示了构造运动从稳定到抬升或下降的过程。在阶地类型上,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通常反映新构造运动的抬升运动比较强烈,而堆积阶地指示的抬升运动相对比较弱;阶地距河水面的高度,反映了河流的切割深度,河流切割深度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越大,河流切割深度就越大;沉积层厚度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地壳稳定时间的长短,地壳稳定时间越长,河流堆枳物厚度也越大。② 河流阶地纵剖面研究阶地位相图反映的是新构造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在阶地位图上,某一地点的各级阶地高差变化反映的是该点不同时期新构造运动特征;同一级阶地在不同地点的高度变化指示的是同一吋期不同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2、洪积扇研究

3、岩溶地貌研究一是层状溶洞的研究;二是岩溶期和岩溶地貌组合的研究。

4、夷平面研究

5、海岸地貌研究

四、历史考古法

五、遥感解释法

2、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

答:(1)沉积物标志海滩岩(微潮或无潮地区,海滩岩胶结层可能很薄)

(2)地貌标志海蚀凹槽和海蚀穴海蚀崖和波切台砾滩、沿岸沙堤贝壳堤

(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牡蛎礁藤壶有孔虫介形虫

(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80值上升,表明海退期,海平面下降

3、第四纪分期及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P227)

答:第四纪分为:A更新世(a早更新世〃中更新世c晚更新世)

B全新世

早更新世气候特点:在我国西北地区,标志着冬季风盛行、气候寒冷的黄土从这个时候开始堆积,它显然不同于下伏的上新世“红土”土状堆积所反映的气候。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从松山反极性时开始,广泛发育一套山麓相堆积,如西域砂砾层、冈巴砾石层等,砾石层中的葩粉组合显示了干旱、寒冷的植被面貌;在山西的榆社盆地,从2.30MaB.P?开始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喜暖的植物基木退出该区,取而代之的是喜干的草原植被;在哺乳动物群方面,上新世的一些喜暖动物消失向南迁, 在我国北方出现了凉干草原的动物群。

根据我国的气候变化特点,早更新世的气候演化大至上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更新世早期(2.60?l?60MaB?P?〉: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气温明显较上新世低,而且也变得更为干燥,造成一些北方地区的哺乳动物向南迁移,黄土高原形成午城黄土下部;西部山区可能出现冰川活动,而山麓地带形成类磨拉石堆积;在东部地区,晚期出现海侵;而华南地区,气候仍温暖湿润。

早更新世中期(l?60~l?20MaB?P?):这个时期的气候以温暖为主,并夹有冰期气候的波动,是早更新世最为温暖的一个时期。当时华北地区的气温较现今高出数度,南方地区的哺乳动物向北迁移到黄土高原,并生存到早更新世晚期。北京一带生长有栋林,哺乳动物群具有南方的成分。在黄土高原形成午城黄土的上部。在冰期高原出现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早更新世晚期(l?20~0?78Ma B?P?):在华北平原的部北部出现冻土地貌(古冰楔),当吋降温达17度之多。在黄土高原形成离石黄土的下部,粒度明显较午城黄土粗,说明冬季风的加强,当时的气温比现今低8?9度。在寒冷气候的影响下,前期迁移到黄土高原的南方动物在返回的途中,受秦岭地理屏障的影响,在黄土高原的东南隅灾难性死亡(公王岭动物群)。东部平原生长暗针叶

林,山地可能出现冰川活动,云南高原出现了华北地区的哺乳动物成员。这个时期小国气候带格局与上新世不同的是东西出现差异,寒冷气候带扩大,温热气候带缩小。

中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0?78~0?60MaB?P?):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出现第四纪以来规模最大的冰川活动,青藏高原也成为地球上第三个冰冻圈,黄土高原黄土继续堆积(离石黄土上部)。中更新世中期S?60~0?30MaB?P?):我国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在青藏高原,发育红粘土风化壳和湖泊沉积,冰川规模明显变小,并生长栋、木兰等温暖带、亚热带植物,气温比现今高5?7度;在黄土高原,成壤作用显著,形成非常具有特色的“红三条";华南地区广泛发育网纹红土,广布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并且有些成员扩散到华北地区。

中更新世晚期(0.30-0.13Ma B.P.)在东部山地可能有冰川活动(庐山冰期),浙江天目山的年均气温较现今低10度。在北京附近的平原区,出现冰水、黄土、砂砾层沉积,其泡粉组合反映出寒冷的荒漠植被景观。

晚更新世(130-10ka B.P.)晚更新世的气候由一个间冰期和冰期构成。

末次间冰期: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发生小规模的海侵(白洋淀海侵、沧州海侵)。所以这个时期我国普遍处在温暖、湿润、落叶阔叶森林发育的环境中。

末次冰期:在该期,我国的气候从北到南大体上可划分为寒带冰缘气候、亚寒带气候带、寒温带气候带、暖温带气候带。

全新世:全新世早期(10250-8450a B.P.):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退到N47度,解冻后的东北平原开始发育湖沼,桦树大量生长,桦树向西一直扩展到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屈温暖半干旱气候,在盛冰期生长在平原区的冷杉和云杉消失,取而代Z的是松、桦树林。在青藏高原,气温冋升,但气候还是比较寒冷,年均气温比现今低1.7?2.1度,冻土广泛发育,山地冰川退缩,并留下几道终磧堤。南方的杭嘉湖地区属温暖湿润气候,年均气温比现今低1?2度。华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稍往北移。

全新世中期(8450~2450aB?P?):又称大暖期。8?5?7?2ka B.P.这个时期以rfl暖变冷为特征,

降水增多,导致湖面上升,如西藏的班公错湖面高于现今30?35m;华北地区的暖温落叶阔叶林带向推移了3个纬度,现今生长在亚热带长江湖泊的水蕨扩展到黄河流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东北等地的气温比现今高2?4度;长江下游的气温比现今高1.4?1.7度。

7.2?6.0ka B.P.这个时期的我国各地气候都较温湿。

6.0?5.0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的阶段。

5.0?3.0ka B.P.这个时期较前一个时期的气候波动和缓、稳定。气候较现今高,如在长白山地区

比现今高3度左右,亚洲象达河北的阳原,西部的湖泊出现高湖面。

全新世晚期:(2450a B.P.至今)中国有全新世晚期气候普遍由暖湿转向干凉,期间有几次更短的气候冷暖和干湿的波动,可以划分为四个暖期和四个冷期。

4、论述沉积物粒度组成在黄土、沙尘沉降物以及湖泊沉积物中的坏境意义。

答:〈1〉黄土粒度被广泛地用做气候变化特别是冬季风强度变化、黄土源区范围(如沙漠进退)变迁以及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替代性指标:A粒度越粗,反映的气候越干冷;反Z,粒度愈细,气候愈暖湿。B将>63口m百分含量作为指示沙漠进退的一个一性指标。C青藏高原周缘黄土中>50pm 的砂粒含量变化可以反映高原物源区的碎屑变化。

<2>沙尘沉降物粒度可判断某一沉积物是否为风力搬运物,还用于判断风力沉降物的物质源区及源区地表物质各粒度组分分别对该沉降物可能的贡献大小:干枯湖床沉积物含有大暈的细粒物质,粒度小于lOym的颗粒占60%以上,而沙漠、沙丘地表物质粒度组成小于63pm粒径的颗较少,小于10pm的颗粒更是微乎其微。

v3>湖泊沉积物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湖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A粗粒指示干旱气候,

细粒指示湿润气候(封闭性湖泊)B粒径大指示降水量较多的湿润气候,粒度小指示降水较少的干旱气候(开口湖)。

5、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答:青藏高原在早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经历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第一次抬升在45Ma B.P.?38Ma B.P.印度板块碰撞初期,当时高原内部虽有起伏但海拔不高。38Ma B.P.以后构造相对稳

定,高原长期处在剥蚀夷平阶段,形成髙原上较老的一级夷平面。25MaB.P??17MaB.P.发生第二次构造隆升运动,估计这次隆升所达到的平均高度在2000m左右。接着是地壳相当稳定的时期,长期剥蚀夷平形成新的一级夷平面在高原上广泛分布,称主夷平面。青藏高原最新的隆升开始于3.4 Ma B.P.,这被青藏高原内外众多的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记录了下來。山间盆地演化和黄河形成发育研究表明,在第四纪青藏高原至少经历了九次强烈抬升事件,它们发生的时间大约在 2.6 , 1.7,1.3,1.1,0.&0.6,0.13,0.05和O.OlMa B.P.前后,2.6 Ma B.P.后青藏髙原的平均高度可能达至9了1500?2000m°0?8?0.6MaBP 后可能达到了3000?3500m 以±,0.13Ma BP 后可能达到了4000m。 1.6Ma 前陇西至晋陕峡谷段黄河形成,l.lMaBP黄河东流入海和上伸进入青藏高原边缘,0.6Ma BP 青藏高原的地形发生大切割,0.13MaBP共和盆地进入黄河水系。这些事件说明,261.7丄1,0.6和0.13 Ma BP发生的高原抬升事件极为强烈,对巨大地形的形成极为重要。

青藏高原对南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作用南亚高压的形成和维持除海陆热力差异外,青藏高原的夏季热源作用非常重要。根据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作用的研究,尽管感热作用对南亚高压的维持很重要, 但(水汽的)潜热放作用更加突出。基于潜热的重要作用和季风厚度与地形高度相一致两点,汤懋苍提出只有在青藏高原达到15002000m的第一水汽凝结高度时,凝结潜热的释放才使高原夏季热源作用变得明显。天山和青藏高度山地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观测资料表明,在一个山地中常有两个极大降水髙度带,较低的一个位于山麓,一般低于2000m(1500m?2000m),较高的一个常高于3000m(3000?3500m)。两个山地极人降水高度带存在说明有两个潜热(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出的热量)释放极值带。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蒙古高压,青藏高原仅有现在一半的高度时其强度要低得多,只有高原有现在的高度吋英强度才最大。由此看来,蒙古高压时强度与青藏高原隆升的高度紧密相关。除蒙古高压外,rtr于青藏高原冬季冷源作用使得高原地区出现冷高压,其强度随高度高度而增加,它也是加强蒙古高压诱发的冬季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隆起对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变的影响 2.6Ma BP后青藏高原高度1500?2000m,已达到水汽凝结高度并进入第一极大降水带,潜热释放导致高原夏季热源作用明显,使原来仅由海陆差异形成的南亚高压加强,从而出现现代东亚夏季风。可以想象,仅由第一极大降水带释放的潜热是有限的,相应的南亚压强度不应非常大,夏季风环流较弱,故黄土等记录到的 2.6?l.lMaBP的夏季风不强,尽管1.7Ma BP前后青藏高原有一次强烈抬升,它增强了高原的感热作用,但它并没有使高原进入第二极大降水带,青藏高原夏季热源作用没有显著增强,因此1.7Ma BP前后没有夏季风的显著增强。

2.6Ma BP后1500?2000m的青藏高原尚不及它现在一半的高度。这样的高度尽管造成了蒙古高压的出现,但强度低且高压中心尚未闭合。因此 2.6?1.7MaBP的冬季风很弱,出现夏季风阶段。

1.7MaBP以后髙原的高度可能超过了2000m,加强了蒙古髙压。数值试验表明当高原达到2000?3000m时,对大气的动力作用由爬坡为主转化为绕流为主,形成位置固定并较强的东亚大槽。在东亚大槽引导下,来自蒙古高压的冷空气冬季频繁南侵,造成1.7Ma BP后冬季风显著加强, 从而开始了冬夏季风阶段。

1.3?1.1 Ma BP两次高原上升,尽管没有使青青藏高原的平均达到了3000m,但其上的山地可能已超过3000m,进入了第二极大降水带,山地第二极大降水带释放的潜热进一步增强高原夏季热源作用,南亚高压显著增强,造成1 .IMaBP夏季风强度加大。较大高度的青藏高原冬季一方面加蒙古高压,另一方面通过积雪增强本身的冬季冷源作用,形成青藏冷高压。青藏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引发的东亚冬季风,从而出现了 1.10.6 MaBP东亚夏季风增强的局面。

0.80.6Ma BP的两次降起,使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超过了3000m,进入了第二极大降水带。两个极大降水带释放的潜热,使南亚髙压得到充分加强。冬季大面积积雪和更大的髙度也使蒙古髙压、青藏冷高压和东亚大槽再度获得大发展。在充分发展的蒙古高压、青藏冷高压、东亚大槽和南亚高压作用下,东亚冬夏季风于0.60.13Ma BP达到鼎盛阶段。

尽管0.60.13Ma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已很高,但可能尚不足以阻挡夏季风的深入,但经过0.13MaBP前后的构造抬升,青藏高原C接近现在的高度,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高原外闱山地和中

国东部山地因巨大高度成了夏季风水汽输送的障碍。同时也因为更在高度导致高原冬季积雪时间延长,增强了高原的冬季冷源作用,相应削弱了夏季热源作用。从而出现了最近0.13Ma的冬季风阶段。

6、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在古坏境演变中的含义与应用。

答:

7、为什么会将第四纪地质研究单独作为一个学科一“第四纪地质学”? 答:

8、为什么第四纪地质研究会单独作为一个学科(即“笫四纪地质学”)存在?而英它地质年代的地质研究却没有当作一个单独学科存在?

答:

9、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答:任务:(1)【理论应用】: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吋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2)【实际应用】: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坏境。

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物质来源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而波动的研究。(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4)第四纪地层(岩性)和年代学的研究。(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的研究。

(6)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10、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以及第四纪下限方案。

答:(1)冰川活动

(2)气候变冷

(3)动物化石

(4)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

(5)沉积一构造事件

(6)宇宙撞击事件

(7)火山喷发事件

11、我国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发生的地质事件。

答:(1)天体撞击

(2)火山喷发

(3)M/G界线前后植物界的巨大变化(栋、桦、榆)

(4)M/G界线前后动物界的巨大变化

(5)黄土高原在M/G界线的风尘堆积变化

(6)海洋沉积在M/G界线的变化

12、屮国黄土研究对确定第四纪下限的历史贡献。答:

1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

答:(1)沉积学标志A砾石的成因标志a?砾性砾石层砾石成分、抗风化强弱、抗溶蚀强弱的构成,对恢复当时地质营力和环境条件是有作用的b?砾径长轴(a轴)、次长轴(b轴)、最短轴(c轴)c?砾态:圆度(棱角、次棱角、次圆、圆、极圆)、球度、扁平度及表而特征d. 表面特征:磨光、擦痕、撞击痕、压坑、毛玻璃化(冰川:长条擦痕、圆形压坑、新月形擦口泥石流:纺锤状、点状撞痕沙漠:表面光滑)f.砾向:叠瓦状排列,其优势倾向与流动介质的运动方向相反;砾石的a轴在河流主流区顺流排列,而在海岸、湖岸则顺岸排列g?排列和填充方式

B砂和粘土的成因标志a?成分分析(海洋:含海相化石;风成沙可含一些碳酸盐、硫酸盐矿物)b?粒度分析(筛析法、沉降法(移液管法)、激光粒度分析仪)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14、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的气候标志。

答:(1)宏观气候A沉积岩石学B地貌学标志C生物学大化石D 土壤学

(2)微观气候A物理学:粒度、环境磁学B化学学:地球化学、矿物学C生物学微体化石

15、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总的基本特征。答:

16、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方法。

答:1)岩石学的方法:颜色:黑色或灰黑色(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高)偏绿色、黑色或灰色(还原条件)偏红、棕色(氧化条件)越湿热越红三价铁从早期到晩期,从红色t棕红色

T黄色成分:可分为稳定矿物、比较稳定矿物、不稳定矿物和非常不稳定矿物结构与沉积构造:砾石成分、大小、风化程度、分选性等特殊的标志层:(沉积层、构造界面)古土壤层、火山灰层、砾石层、海积层、钠盐层、石膏层、钙板层、古风化壳面、侵蚀面、平行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等等

2)古生物学的方法

3)地貌学的方法

4)年代学的方法

5)古气候学的方法

6)构造地质学的方法

7)古人类与考古学的方法

8)其他方法

17、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及研究方法。(P262)

答:一、隆起构造形成于大区域长期处在上升运动的背景下,它的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千米或更大。由于是整体的抬升运动,因此降起构造内部的差异性很小,地形相对比较平坦,但通常核部上升幅度最大,在儿百米或千余米,甚至更大。例如外贝加尔山地屮广大陆地地区的区大背斜隆起。在隆起的边缘部分,常常伴有正断层,有时发育逆断层。

二、坳陷构造是在大区域长期下降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方向与大血积隆起相反。这类构造的地貌多为盆地或平原,表面为笫四系覆盖,通常沉积了比较厚的新近系一笫四系,因此可通过分析平原或盆地新近纪一第四纪沉积厚度等值线或被上述地层掩埋的古地形面起伏来判别。根据对大多数平原或盆地沉积物厚度变化的研究,这类构造边界线的类型比较复杂,两边无断裂发育,两边都有伴生断裂,只有一边发育断裂。

三、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I'可的构造地貌形态。

强烈差异断块

微弱差异断块

四、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

五、活动断层

1、活动断层的概念是那些正在运动或近代地质和历史吋期曾有移动,以及在未来有复活倾向的断层。

2、中国主要活动断裂

18、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答: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明显于南半球,这是因为北半球大陆受冰川活动影响强烈,气候波动显箸,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2)陆地上的生物界变化明显于海洋中的生物界,因为海水在第四纪时期的水温变化远小于陆地上气温变化,而且海洋中大量的是无脊椎动物、鱼和爬行动物。

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而植物界变化最小,第四纪时期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今也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是第四纪时期生物界发展最快的一类,在笫四纪的不同时期有明显的差别,在第四纪初期的动物群中灭绝种可达90%以上,因此也出现一些“标准"化石

5)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生物界发展的重大事件,相继岀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现代动物分布来看,越是往南,动物构成更有原始性,

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和干湿的剧烈波动,生物在空I'可上频繁地迁移,在前第四纪的生物界中是不多见的。

19、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

答:影响第四纪气候变化主要因素有:天文因素、地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P245)

一、天文因素主要的天文因素有太阳活动、太阳系运动、天体撞击、地球轨道参数等。

1、太阳辐射(辛普森假说)当太阳辐射量高吋,地球气候为温暖的间冰期,而当太阳辐射量低时,为寒冷的冰期

2、太阳系运动太阳系的运动有两种重要的形式,一是在银盘上绕银河中心(银核)作公转,并在银河系的旋臂内和旋臂外穿梭;二是不断地穿越银道面作往返运动。

3、地球转动的轨道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

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

3、火山爆发 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 )、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 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 )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 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当0值变小吋,季节差异减小,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变小,高纬度接收太阳辐射量减小,使气候 变冷;反之,季节差异加大,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变大,高纬度接收太阳辐射量增多。该值的变 化周期为41ka 。岁差(P )是地轴产生摇摆不停的圆锥运动,使地球每年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滞 后而发生变化,它的变化周期是21kao

4、 天体撞击 天体撞击地球产生大量的尘埃,并弥散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尤其进入平流 层的尘埃在短吋间内难以降落下来,它们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去,从而造成地球降温。当 尘埃降落到海洋中,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海水的PH 值升高。海水的PH 值升高会降低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气温下降。

二、地球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地球的自转、极移、火山爆发、陆地表面性质的变 化、海水性质、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大气性质等。

1、地球自转和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有三种变化的规律,一是长期减慢,从古生代到现今是一直 减慢的,在古生代,一年是390400d, 一天也只是有十多个小时;二是季节性变化,一年中有 两个加速时段(4月9日7月28日和11月18日1月23日)和两个减速时段(1月25日4 月7日和7月30日11月16日);三是不规则变化,在总体逐渐减慢的背景下,还有时快时慢 的变化规律。当地球的自转速度发生变化吋,使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候 变化。如当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在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向东的大气运动加强,形成弱东风,从 而抑制东赤道太平洋深部海水的上涌,使这一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升高,蒸发增强,导致北美 地区的降水增加,而西太平洋沿岸的夏季却是炎热的气候,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2、构造运动、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

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很多,但从影响地球气候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表现是海陆分布和地形 的变化,而这两者对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影响非常显著,从而导致气候的变化。海陆分布格局 影响海陆之间的热交换以及海水的运动。我们知道,现今的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比 北极地区要冷得多。导致南极洲更为寒冷的因素Z —就是德雷克海峡打开(40Ma ),三大洋在 南端汇合,形成一个封闭的绕南极洲作“圆周”运动的洋流(寒流),在10Ma 的时间里,那里深 水温度下降4?5度,陆地温度下降10度。当来自赤道地区的暖流向南运动与这股寒流相遇吋, 它就折回北流,而不能深入南极地区,使低纬度地区的大量热量不能带入该区。北极地区就不 一样了,墨西哥湾的暖流可长驱直入到北冰洋,使这一地区的气温升高。

在屮生代后期,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俯冲到欧亚板块下面,并导致板块间的挤压、变质、火山 活动等,海底沉积的碳酸盐岩将释放出CO2,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度升高。在新生代的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形起伏不断加剧,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又消耗掉大气是的一部分CO2, 而使气温降低。海洋中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可使大气中的CO2降低,减弱温室气体的作用。

在火山爆发过程中,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火山灰、气体和水汽,有些气体, 如SO2、NO 等,会形成溶胶,它们都具有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到地面的 辐射量,导致气温降低。

4、陆地表面性质的变化 地血性质的变化,如雪盖、植被覆盖、岩石裸露、水血变化、土壤 的湿度等,都会对气候产生一些反馈作用。

当一些山地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时,大量的积雪形成冰川,产生强烈的反射作用,使地球进入冰 期;当山地上一些冰川融化后,使地表的反射率降低,地球的气候转暖进入间冰期。地面植被 的增加情况恰好相反,它的反照度低,可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从而使气温升高。这些都是反 馈。但是,地表植被的茂盛,光合作用加强,将消耗掉大气中大量的C02,从而减弱了大气的 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下降。

当气温升高,地面蒸发量增加,大气屮的尘埃也增多,云量的增加和尘埃的增加又把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候有所变冷,这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三、人为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这几个方面:C02释放、大气污染、森林砍伐、草

原焚烧、尘埃增多、水源消耗、土地利用(用途改变)等。

20、第四纪沉积物主耍的测年方法及相应的测年范围。

答:一、古地磁法0.01?IMa

二、热释光和光释光法热释光一般在1 .OMa以内

光释光的测年范围较宽,在一定的条件下石英和长石的OSL测年范围可以测量小到百年,大到几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的沉积物年龄。

三、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范围宽,从千年到几百万年,几乎覆盖了整个第四纪年代。

四、裂变径迹法尤宜于测IMaB.P.c以来的样品。

21、引起海平面变化的机制。

答:(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海平面波动,基本机制是:在冰期时,海洋中的一部分水转移到大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使海平面下降;而在间冰期时,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

(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当地壳运动上升时,局部地区的海平面相对下降;当地壳运动下降时,海平面相对上升。

(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①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②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③海温型海平面变化④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⑤均衡型海平面变化

22、黃土高原地区的黃土一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

答:

23、如何理解用地貌的方法去划分第四纪地层? 答:

24、如何理解用古气候学的方法去划分第四纪地层? 答:

25、古生物化石可以用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通常利用最多的化石是哺乳动物化石,为什么?答: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说明:(1)总分10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以及回忆课堂讲述内容。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 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 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对) 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错) 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共20分) 如: 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 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 准平原。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重点: 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参考教程p2-3)---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生物演化历程及分布规律的科学。 2.山地/平原/高原:(参考教程p46、53)———山地:山分布的地区;平原:地面高程0-600M的广大平坦的地区;高原:地面高程大于600M的平原。 3.山岭/山脉/山系:(参考教程p46)———山岭:具有陡峭的山坡和明显的分水线的呈线性延伸的山地;山脉:具有若干条走向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山系:由若干条山脉组成的山地系统。 4.河床/河漫滩/阶地(参考教程p69、70或73)———河床:平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洪水期才能淹没的浅滩;阶地:沿河流两侧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台。 5.石芽/石林:(参考教程p85及课件) 6.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参考教程p86-87和课件)

普通地质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普通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解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套地质学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 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 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 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 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 软流圈:地下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的地震波速低速层,是一个具软塑性和流动性的层次。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和各种地质体发生或形成的先后顺序或新老关系,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即原始产状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 化石:埋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 生物演化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相同时期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球形风化:在裂隙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地区,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风化壳: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残积物: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各种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迁移的成分从原矿物中迁移出来随流水带走,剩下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洪流:由片流汇集到沟谷中形成的有固定水道的水流。 坡积物:片流将洗刷破坏的物质从山坡上部搬运到山坡下部较平缓地带堆积形成坡积物。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井和泉是它的人工和天然露头。 河流的袭夺:向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叫河流的袭夺。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砂,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砂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贵大普通地质学试题

1.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2分) 1.岩浆:形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软流圈的高温、粘稠的,并富含挥发组分 的硅酸盐的熔融体。 2.地层层序律:地层的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如果地层没有受 过扰动,下部的地层时代老,上部的地层时代新,叫做正常层位。地层层序律。3.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与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变成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4.断层: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的断裂。 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二、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划分____正断层______、___逆断层________、____走滑断层_______。 2.变质作用的类型____接触变质作用_______、______区域变质作用_____、_______混合变质作用____、______动力变质作用_____。 3.摩氏硬度计的十种矿物从硬度一到硬度十分别为: ______滑石_____、____石膏、___方解石____、萤石, _____磷灰石______、____正长石_______、石英, _____黄玉______、___刚玉________、, ___金刚石________、; 4.地震产生的体波分为两类:______横波_____、____纵波_______。 三、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大陆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 B )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混合岩 2、沉积岩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 C ) A、气孔构造 B、片理构造 C、层理构造 D、页理构造 3、平行不整合是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层地层的( B )。 A、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B、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 C、产状不一致,时代连续 D、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

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1。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答:地质学中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3。何谓地质构造 答: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4。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答: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 |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6。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7。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 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8。什么叫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 )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 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 (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着的气候波动; (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着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27)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 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 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方法。 6、确定第四系底界选择的依据有哪些?(31) (1)广泛大陆冰川活动的最早出现的时期;(2)人类化石的最早出现的时期; (3)在海相沉积中首次出现北方寒冷型的冰岛北极蛤和有孔虫波罗的透明虫; (4)第四纪特有的哺乳动物如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 7、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岩石,在垂直剖面上,风化作用的强度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弱,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是因岩石在不同深度下,经受着程度不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按化学作用方式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 头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成岩租用—— 软流圈——软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 产状——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地质体可大致分为块状体和面状体两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是鉴定矿物常用的鉴定手段之一。 沼泽——陆地上湿度过剩、生长着特殊类型的植物并有泥炭形成的地段称为沼泽。 岩溶水——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冰川——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综合思考题 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 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 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 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1克=5克拉。 矿物定义: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矿石的基本单元。 准晶体定义:是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既不像非晶质那样完全无序分布,又不像晶体那样呈三维周期性平移有序排列(粒径一般只达微米级)。 二、基本特征Basic features 1. 矿物的六项基本特征 特征1.(最基本特征)天然产出,有序结构,固体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历年普通地质学试题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