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途径

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途径
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途径

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途径

摘要: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心脏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基于细胞的心脏修复给心肌再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很多学者应用干细胞进行心脏病治疗和其他组织再生的研究。

关键词:心脏;干细胞:心肌细胞

Stem cells to Myocardial cells

Abstract:Heart is and vertebrat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 in the body, heart disease is one of the highe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disease, heart repair based on cells to myocardial regeneration provides a better way, a lot of stem cells for treatment for heart disease and other scholars study of tissue regeneration.

Key words:Cardioid ; Stem cells; Myocardial cell

引言

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共同的病理改变是心肌的损伤。心肌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再生能力非常有限; 目前针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大多仅限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患有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病人无法得到根本的治疗。而细胞替代治疗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方法,有望治疗心肌损伤。胚胎干细胞(ESC) 由于处于未分化状态,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的潜能,在诱导因子的刺激下可分化成为心肌细胞,因此是细胞替代治疗较理想的细胞来源。

1.血管紧张素II对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

胚胎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ESC-CMs) 与成人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相似[1],具有收缩功能和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并且电镜结果显示,其肌纤维与早期心肌细胞相同。既往研究已经表明,内源性激素和神经递质可能影响干细胞的分化,如u 和k 鸦片受体对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祖细胞分化是至关重要的[2],胰岛素可抑制人胚胎干细胞向心肌分化[3]。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4]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表达功能性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血管紧张素II 作为AT1R的激动剂,其对心肌分化影响的研究还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明确

血管紧张素II对心肌分化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I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活性肽。血管紧张素II主要通过AT1R发挥其主要生理和病理作用,如血管收缩,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等。近来有研究[5]报道,AT1R 在心脏功能失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AT1R 缺陷小鼠心脏萎缩,血压偏低,表明了AT1R在心血管系统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近来有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II参与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分化,Ishizuka 等[7]报道了血管紧张素II通过AT1R 促进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中胚层前体细胞。然而,血管紧张素II是否在心肌细胞的分化中发挥作用还不清楚。另外,由于AT1R 阻滞剂洛沙坦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梗,考虑到干细胞在心肌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潜能,有必要明确血管紧张素!对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线索。

研究证实,AT1R 在间充质干细胞以及胰腺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8-9]不少研究也表明,AT1R在心脏系统的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6,10]。然而,AT1R 在胚胎干细胞向心肌分化中作用还不清楚。由于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的潜能,在诱导因子的刺激下可分化为心肌细胞,是细胞替代治疗理想的种子细胞。另外,AT1R阻滞剂洛沙坦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心梗。因此,研究AT1R 在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我们的结果来看,激活AT1R 可能有利于心肌细胞的分化,而阻断AT1R会部分阻碍这种有利的作用。总之,我们通过工具药激动或抑制AT1R,第一次证实了AT1R激动剂AII能够促进心肌分化,抑制AT1R可部分阻碍这种作用。本研究为将来干细胞应用到临床时药物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Smad信号通路在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向心肌分化中的作用

Smad信号通路在BMP_2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中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MCSCs是从成年鼠骨髓中筛选的已提交心肌谱系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或者在体内特定的微环境中,MCSCs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再生血管[15]。近来研究显示,BMP_2在胚胎心脏的发生以及干细胞向心肌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和我们先前实验的结果证实,BMP_2可将MCSCs诱导分化为心肌。诱导后的细胞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胞相互连接形成肌管,细胞内早期转录因子Nkx215、GATA_4的表达增强,并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cTnT、Cx43,表现出成熟心肌细胞的特性[13]。然而,对于BMP_2诱导成体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

机制尚不清楚。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有人提出BMP_2可能通过Smad信号通路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心肌分化[8]。目前已知,特异性转导BMP_2受体信号的Smad包括Smad1、Smad5和Smad8[16]。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MCSCs表达BMP_2的?型和ò型受体,BMP_2可上调此两型受体的表达,故提出BMP_2通过其受体发挥诱导作用[13]。BMP_2通过与ò型受体结合使?型受体激活,从而使下游信号分子Smad的C端末两个丝氨酸发生磷酸化,由此启动Smad信号通路[10]。Smad转导BMP_2受体信号,通过促进多种心肌早期转录因子的表达使干细胞向心肌分化[11]。早期心肌转录因子Nkx215和GATA_4均为Smad蛋白的下游靶基因[11]。然而,对于BMP_2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的受体下游信号转导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应用特异性识别p_Smad1P5P8的两个磷酸化位点(ser463和ser465)的抗体,观察到BMP_2在短时间内激活Smad1P5P8。磷酸化后的Smad1/5/8向细胞核内转移,1 h后几乎全部进入细胞核。Smad的磷酸化和核转位发生在相同时间段内。用SB203580抑制Smad的磷酸化后,Smad的核转位也被抑制。由此可见,Smad向核内转移依赖于Smad磷酸化过程。

另外,本实验观察到,抑制Smad信号后,BMP_2诱导细胞GATA_4和cTnT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我们首次发现,BMP_2主要通过Smad信号通路的介导作用促进MCSCs的心肌早期转录因子和心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BMP_2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的可能机制为,BMP_2与MCSCs胞膜上的ò型受体结合,使?型受体激活,引起下游Smad1/5/8与受体的胞内段结合,并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Smad1/5/8与Smad4结合形成复合体,进入核内,直接与DNA结合或与其他转录调节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上调Nkx215、GATA_4及cTnT等的表达,最终使MCSCs向心肌定向分化。在BMP_2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中,Smad的磷酸化和向细胞核转位是Smad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在BMP_2诱导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方面,除Smad 通路外还存在其他信号通路。Lee等[14]在心肌祖细胞系P19CL6的定向分化研究中发现,BMP_2能够激活PI_3K通路,进而增强心肌转录因子MEF2A和收缩蛋白MHC的表达。阻断PI_3K后,心肌终末分化被抑制。p38MAPK能增强心肌转录因子MEF2C的转录活性,还能提高AP_1的表达和它的DNA结合活性,从而促进Nkx215的表达,促使P19细胞向心肌分化[12]。Smad通路和PI_3K通路之间、Smad通路与p38MAPK通路之间均存在相互交联[13,14]。本实验观察到,

与诱导前相比,用SB203580抑制MCSCs的Smad磷酸化后GATA_4和cTnTmRNA的表达减少,但并未完全消失。在BMP_2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中,除Smad信号通路外是否还有其他信号通路参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时,局部病变组织释放BMP_2增多[15],骨髓中的MCSCs被动员入血液循环,迁移至心肌梗死区。在BMP_2的诱导作用下,MCSCs分化为成熟的心肌细胞,从而修复坏死心肌。深入研究Smad信号通路在BMP_2诱导MCSCs向心肌分化中的作用,对于阐明心肌坏死后心肌修复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MCSCs 具有心肌特异性分化潜能[12-15],依据Smad信号转导机制,在体外用BMP_2将MCSCs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或在MCSCs移植的同时注射BMP_2,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人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

干细胞可以直接填充和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移植是一个潜在可行的治疗心肌损伤的方法[17]。尽管一些自体干细胞,如骨髓干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在免疫原性和伦理问题方面具有优势,但成体干细胞非常少且很难分离。胚胎干细胞(ESC)因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被认为是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损伤最有希望的细胞来源。目前为止,一些研究表明,人类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能移植到动物模型的心脏可与受体心肌整合[17,18]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基本方法[19-20]一般为两种: 一种是用内脏内胚层样(endoderm-like cell line,END-2)与人类胚胎干细胞共同培养[21-13]但这种方法因为动物产品引入可能会增加潜在外来病原污染。Kehat 等人[22]首次报道了通过拟胚体形成方法,以避免动物源细胞,但这种方法也需要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牛血清[21,25]。此外,一些试剂已被证实可以诱导或改善小鼠胚胎干细胞或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如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 、视黄酸(retinoic acid,RA)[30]、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14,17,18],但结果不一致。Takahashi 等人[22]仔细筛选了880 种化合物,发现抗坏血酸(ascorbicacid)是唯一可以增加从小鼠胚胎或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数目的试剂。

研究旨在揭示牛血清添加在人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是否必要。筛选和比较了 3 个因素(维生素C(ascorbic acid,AA),DMSO,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在促进心肌分化中的潜能。通过

该方法,旨在建立一个由PKU1。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有效方法。同时对分化的心肌细胞的相关标志物和基因表达以及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悬浮培养阶段含血清对人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具有关键作用。促进PKU1。1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最强因子是在EB形成晚期联合添加维生素 C 和5-aza-dC。超过一半搏动细胞团的搏动频率类似于成人心脏搏动频率,并持续最长可至194 天。相关心肌细胞标志物、基因表达和超微结构均证实了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特征。

4.抑制NHE1 活性对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影响

心血管障碍造成的心肌缺血会直接导致局部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正常功能。采用细胞移植疗法对受损心肌细胞进行修复,是目前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肌肉祖细胞[31]、胎儿心肌细胞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移植的研究已有报道,但由于这类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有限,很难作为理想的移植细胞用于临床应用。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并可以在体外进行大量增殖和向心肌细胞诱导,为临床细胞移植和研究提供种子细胞。P19 细胞是从小鼠畸胎瘤中分离得到的具有多分化潜能的胚胎瘤干细胞系[35],可以形成向3 个胚层分化的类胚体[36-37],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特异性的向心肌细胞分化。在P19 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心肌细胞特异基因开始表达,并出现心肌电生理学特征,这些现象基本模拟了正常小鼠心肌细胞发育过程,被认为是研究心肌细胞发育及相关基因转录调控的理想体外细胞系统。Na+/H+交换蛋白(NHE)是维持细胞内pH 值稳定所需的 1 种跨膜蛋白,其功能是将细胞内的1 个H+离子外流置换细胞外1个Na+离子内流,通过这种交换保持细胞内pH 值稳定。目前已发现9 种NHE 的同功蛋白,其中NHE1 是唯一在哺乳动物心肌细胞膜上发现的NHE 亚型。NHE1 蛋白活性变化对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细胞酸中毒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心肌缺血时会导致肌细胞内pH 值下降,激活Na+/H+交换蛋白将H+离子外流,同时使细胞内Na+离子浓度升高,这一过程又促进Na+/Ca2+交换,最终导致细胞内Ca2+离子代谢紊乱,使心肌细胞损伤。因此,抑制NHE1 蛋白的活性,可以显著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所引发的病理症状。

P19 干细胞与ES 细胞在分化潜能、超微结构、细胞表面抗原和生化特性等方面具有相同性。与ES细胞相比,P19 细胞在无需饲养层和白血病抑制因

子条件下单层生长并保持有正常二倍体核型。P19 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在不同细胞诱导剂,如5-氮胞苷、视黄酸、催产素以及DMSO 等处理下,可以向心肌细胞分化。形成具有三胚层结构的类胚体对于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至关重要。近来的研究表明,在细胞增殖时NHE1 的活性增加使细胞内出现微碱环境,从而调节细胞内DNA 复制和代谢酶的活性,表明NHE1 也在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试验中我们发现,用特异性抑制剂EMD87580 抑制NHE1 的活性,会阻断P19 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经EMD87580 处理的P19 细胞可以正常的形成类胚体,但将类胚体贴壁培养后,细胞团未出现向外扩散生长的分化细胞,仍然保持团状并且边缘较整齐,细胞团中心部位也未出现死亡细胞。而通过观察发现在正常诱导分化的P19 细胞团中心部位通常会有部分细胞变黑出现死亡,这可能是由于细胞生长较快使细胞团营养不足所造成。我们发现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NHE1 的表达量也随着增加,而抑制剂EMD87580 对NHE1 蛋白活性的抑制会降低细胞增殖的速度,但并不影响NHE1 基因的持续表达及其对维持细胞功能的作用。对经EMD87580处理的细胞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也表明,与心肌细胞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未见表达,而细胞仍然表达胚胎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未经抑制剂处理的细胞表达心肌细胞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但胚胎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消失,这是因为心肌细胞属于中胚层,而Sox2 基因的表达最早在桑椹胚期能检测到,随后在内细胞中短暂表达,接着分布在外胚层,Oct4基因当细胞进入分化状态后其表达就消失[52]。这一现象说明当EMD87580 抑制了NHE1 的活性后,P19 干细胞就不能有效的向心肌细胞分化。NHE1 蛋白的C末端功能域位于胞浆内,具有细胞信号转导功能,一些生长因子、有丝分裂原、激素等信号会通过 C 末端功能域的介导来调节NHE1 的活性。这一功能域还存在与钙调蛋白结合的两个位点,通过调控细胞内第二信使钙,发挥信号转导功能。NHE1 蛋白是通过其C 末端的信号转导功能直接影响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还是通过调控细胞内酸碱度微环境间接影响干细胞分化,这一分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IGF-1和动态微环境对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作用的研究

心脏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基于细胞的个心脏修复给心肌再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而运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在体外构建三维心肌组织移植物将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较好的方法组织工程三大要素包括细胞,支架材料和生

物活性分子,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而成为组织工程重要的细胞来源,而脂肪干细胞来源于脂肪组织,无伦理道德和细胞来源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学家的重视,很多学者应用脂肪干细胞进行心脏病治疗和其他组织再生的研究,将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相结合是未来研究及临床应用的一个方向,此时细胞不仅仅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运输到特定的部位,还参与组织修复的过程。

结果表明,IGF-1 质粒与胶原-壳聚糖支架形成阳离子多聚物进行基因转染比传统的方法更简单有效,生长因子IGF-1 可有效地促进支架内脂肪干细胞的增殖和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而动态微环境可进一步加强IGF-1 的促增殖和分化作用"因此多因素刺激对工程化心肌组织工程的设计和构建有很重要的意义。6.其它因素使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

观察丹参对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是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它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分化。生物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均对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有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因素上;胚胎干细胞中加入Jagged蛋白持续激活Notch信号,抑制了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而加入MW167持续抑制Notch信号,则促进了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等还有很多这样的研究,在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展开了。

参考文献:

[1]Taha M F,Valojerdi M R,Mowla S J.Effect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 BMP- 4 ) on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J].Int J Cardiol,2007,120( 1): 92- 101

[2]Freund C,Ward- van Oostwaard D,Monshouwer- Kloots J,et al.Insulin redirects differentiation from cardiogenic mesoderm and endoderm to neuroectoderm in differentiating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Stem Cells,2008,26( 3): 724- 733 [3]Azhar M,Schultz Jel J,Grupp I,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n

cardiova scular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J].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03,14( 5): 391- 407

[4]崔京京,杨洪涛,贾竹青,等.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血管紧张素 1 型和2 型受体的表达特征[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ui J J, Yang H T,Jia Z Q,et al.Expression of angiotensin type 1 and type 2 receptors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ed cardiomyocytes[J]Chin J Biochem Mol Biol),2010,26( 7): 643- 650

[5] Nakamura K,Koibuchi N,Nishimatsu H,et al.Candesartanameliorate cardiac dysfunction observed i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deficent mice [J].Hypertens Res,2008,31 ( 10 ):1953- 1961

[6]Van Esch J H,Gembardt F,SternerKock A,et al.Cardiac phenotype and angiotensin II levels in AT1a,AT1b,and AT2receptor single,double and triple knockouts [J].Cardiovasc Res,2010,86( 3): 401- 409

[7]Ishizuka T,Goshima H,Ozawa A,et al.Effect of angiotensin II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to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s [J].BiochemBiophys Res Commun,2012,420( 1): 148- 155

[8]Xing Y,Lv A,Wang L,et al.The combination of angiotensin II and 5- azacytidine promotes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Mol Cell Biochem,2012, 360( 1- 2): 279- 287

[9]Leung K K,Liang J,Ma M T,et al.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fetal pancreatic progenitor cells into islet- like cell clusters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transplantation[J].Stem Cells,2012,30( 3): 525- 536

[10]Everett A D,Fisher A,Tufro- McReddie A,et al.Developmental regulation of angiotensin type 1 and 2 receptor gene expression and heart growth[J].J Mol Cell Cardiol,1997,29( 1): 141-148.

[11]Monzen K, Hiroi Y, KudohS, etal. Smads, TAK1, and their common target ATF_2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J].JCell Biol,2001,153 (4): 687_698.

[12]Sun LL, Tan YZH, Wang HJ, et al. Cloning culture of th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towards cardiomyocytes [J]. Fudan Univ J Med Sci, 2003, 30 (6): 519_523.

[13]孙丽莉,谭玉珍,王海杰,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培养及其向心肌细胞的诱导分化[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30(6):519-523.

[14]Lee CH, Jang YS, Her SJ, et al. Nordihydroguaiaetic acid, an antioxidant, inhibit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_Bactivity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Smad signaling pathway[J]. Exp Cell Res, 2003, 289(2): 335_341.

[15]Tan YZH, WangHJ. Lineage commi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ardiac stem cells and their regulating mechanism[J].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2004, 27(1): 37-41.谭玉珍,王海杰.心肌干细胞的提交分化及其调控机制[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27(1):37-41.

[16] Derynck R,Zhang YE.Smad_dependent and Smad_independent pathways in TGF_Bfamily signaling[J]. Nature, 2003, 425 (9): 577_584.

[17] Kehat I,Khimovich L,Caspi O,et al.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ardiomyocytes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Nat Biotechnol, 2004, 22:

1282—1289

[18] Dai W, Field L J, Rubart M, etal. Survival and matur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in rat hearts.J MolCell Cardiol,2007,43: 504—516

[19] Kehat I,Kenyagin-Karsenti D,Snir M,etal.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myocytes with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ardiomyocytes. J Clin Invest, 2001, 108: 407—414

[20]Xu C, Police S, Rao N, et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ardiomyocytes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Circ Res,2002, 91: 501—508

[21] Pal R, Khanna A. Similar pattern in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BG01V and ReliCellhES1,under low serum concentration supplemented with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Differentiation,2007,75: 112—122

[22] Mummol/Lery C, Ward-van Oostwaard D, Doevendans P, et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cardiomyocytes.Circulation, 2003, 107: 2638—2639 [23] Passier R,Oostwaard D W,Snapper J,etal.Increased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serum-freecultures.Stem Cells, 2005, 23: 772—780

[24] Moore J C,van Laake L W,Braam S R,etal.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tic manipulation on the way to cardiac cell therapies.Reprod Toxicol, 2005, 20: 377—391

[25] McDevitt T C, Laflammol/Le M A, Murry C E. Proliferation of cardiomyocytes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ismediated via the IGF/PI 3-kinase/Akt signaling pathway. J Mol Cell Cardiol, 2005, 39: 865—873

[26] Burridge P W, Anderson D, Priddle H, et al. Improv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embryoid body homogeneity and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a novel V-96 plate aggregation system highlights interline variability. Stem Cells, 2007, 25: 929—938

[27]Monzen K,Shiojima I,Hiroi Y,et al.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induce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 TAK1 and cardi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Csx/Nkx-2.5 and GATA-4.Mol Cell Biol,1999, 19: 7096—7105

[28] Wobus A M, Kaomei G, Shan J, et al. Retinoic acid accelerates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es development of ventricular cardiomyocytes. J Mol Cell Cardiol, 1997, 29: 1525—1539

[29] Hiroi Y,Kudoh S,Monzen K,et al.Tbx5 associates with Nkx2-5 and synergistically promotes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Nat Genet,2001,28: 276—28014 Kawai T,Takahashi T,Esaki M,et al.Efficient cardio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 by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an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Circ J, 2004, 68: 691—702

[30] Yoon B S, Yoo S J, Lee J E, et al. Enhanc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ardiomyocytes by combining hanging drop culture and 5-azacytidine treatment. Differentiation, 2006, 74: 149—159

[31] Menasche P,Hagege AA,Vilquin JT,et al.Autologous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post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 Am Coll Cardiol, 2003,41:1078?1083.

[32] Fujii T, Yau TM, Weisel RD, et al. Cell transplantation to prevent heart failure: A comparison of cell types. Ann Thorac Surg, 2003,76 (6): 2062?2070.

[33] Saito T, Kuang JQ, Lin CC, et al. Transcoronary im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meliorates cardiac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126(1): 114?123.

[34] Rajasingh J, Bord E, Hamada H, et al. STAT3-dependent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into cardiomyocytes: analysis of molecular signaling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ardiomyocyte precommitted mES transplant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 Res, 2007,101(9): 910?918.

[35] Paquin J,Danalache BA,Bogdan A,et al.Oxytocin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P19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cardiomyocyte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 99(14):9550?9555.

[36] McBurney MW.P19 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Int J Dev Biol,1993,37(1): 135?140.

[37] Robertson EJ. Teratocarcinoma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 a practical approach. Oxford: IRL Press, 1987.

[38] Friend C,Scher W,Holland JG,et al.Hemoglobin synthesis in murine virus-induced leukemic cells in vitro: stimulation of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by dimethyl sulfoxid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6,68: 378?382.

[39] Kimhi Y, Palfrey C, Spector I. Maturation of neuroblastoma cells in presence of dimethyl sulfoxide.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6,73: 462?466.

[40] Tralka TS, Rabson AS.Cilia formation in cultures of human lung cancer cells treated with dimethyl sulfoxide. J Natl Cancer Inst, 1976,57: 1383?1388.

[41] Lako M,Lindsay S,Lincoln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Wnt gene expression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rin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vitro: role of Wnt3 in enhancing haematopoietic differentiation. Mech Dev, 2001,103: 49?59.

[42] van der Heyden MA, van Kempen MJ, Tsuji Y, et al. P19 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 a suitable model system for cardiac eletro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t the 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level. Cardio Res, 2003, 58 (2): 410?422.

[43] Karmazyn M,Sawyer M,Fliegel L.The Na(+)/H(+) exchanger: a target for cardiac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Curr Drug Targets, 2005,5: 323?335.

[44] Sardet C, Franchi A, Pouysseur J,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primary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growth factor- activatable Na+/H+ antiporter. Cell, 1989, 56: 271?280.

[45] Fliegel L.Regulation of myocardial Na+/H+ exchangeractivity.Basic Res Cardiol, 2001,96: 301?305.

[46] Fliegel L, Sardet C, Pouyssegur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tein and cDNA of the cardiac Na/H exchanger. FEBS Lett, 1991,279: 25?29.

[47] Wang H,Fliegel L,Lucchesi PA,et al.Phosphorylation andregulation of the Na+/H+exchanger through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Biochemistry, 1997, 36: 9151?9158.

[48] Slepkov E,Fliegel L.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NHE1 isoform of the

Na+/H+exchanger. NRC Res, 2002,80: 499?508.

[49] Hescheler J, Fleishmann BK,Lentini S, et al. Embryonic stem cells: a model to study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in cardiomyogenesis. Cardiovasc Res, 1997, 36: 149?162.

[50] Sakai T, Liu L, Shishido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embryonal carcinoma cell-associated molecule,nucling,that is pp-regulated during cardiac muscle differentiation. J Biochem ( Tokyo), 2003,133(4): 429?436.

[51] Choi SC,Lim DS.5-azacytidine induces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of P19 embryonic stem cells. Exp Mol Med,2004,36(6): 515?523.

[52]Avilion AA, Nicolis SK, Pevny LH, et al. Multipotent celllineages in early mouse development depend on SOX2 function. Genes & Dev, 2003,17: 126?140.

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培养

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培养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作为生物技术最新的研究领域,干细胞的发现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曙光,必将引起一场医学的革命。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和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人类的健康工程,预期在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大的飞跃。尤其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进程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干细胞的产业化是指依托于干细胞采集、储存、研发、移植、治疗等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各种治疗和应用目的的行业种类的总称,干细胞产业已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的经济增长点,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 临床级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是干细胞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什么样的干细胞能从体外培养进入临床疾病治疗?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临床级干细胞的标准,它可以极大促进干细胞临床疾病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干细胞治疗研究中开展最广泛的两类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造血干细胞,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很多脐带血库来保存造血干细胞,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建库和临床应用才刚刚起步,目前已初步应用于治疗血液病(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心脏病、脊髓损伤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

的GVHD方面,美国Osiris公司已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能够用于分离和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这造成了制剂细胞成分不均匀、质量难以控制等困难。 因此,开发特异性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是进一步推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必然趋势。按照临床应用的标准开发骨髓、脂肪、脐带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分离纯化工艺,建立临床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工艺技术标准程序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未来应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项目目标 1. 总体目标: 建立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开发临床级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工艺以及建立临床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工艺技术标准程序等。 2.具体技术指标: 建立1项成体干细胞的临床级分离纯化的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质控标准,实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运行,质量达到临床应用标准。 三、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干细胞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分离、培养、扩增等关键问题,重点确定与国际接轨的临床级干细胞的标准,建立多种临床级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新技术,为实现干细胞产业化奠定基础。

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 王太平1,2,徐国彤1,3,周琪1,4,李凌松1,2,裴雪涛1,5 翻译 整理 (1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2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 心,北京100191; 3 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上海200092; 4 中国科学院动物 研究所,北京100101; 5 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概括并讨论了将干细胞的基础研究恰当而负责任地应用在临床上治疗患者时所需要考虑的科学标准、临床准则、管理规则、伦理以及社会问题。《指南》根据科学、临床和伦理的普遍准则,为干细胞转化研究参与者、临床科学家及有关的国际机构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应遵守的建议。 《指南》适用于涉及人的胚胎干细胞或其他多潜能干细胞、胎儿或组织(成体)干细胞,以及血液或其他已有医疗服务标准以外的各种干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指南》讨论了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1)细胞制备与生产;(2)临床前研究;(3)临床研究。《指南》还讨论了社会公正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或者与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相关,或者涉及这类研究和已在临床应用的干细胞基础的治疗。附录中提供了可供科学家、管理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患者参考的详细技术信息

以及相关资源信息。 《指南》是由来自13个国家的干细胞科学家、临床医生、伦理学家及管理官员组成的“干细胞临床转化工作组”所制定的,其内容包括引言、关于未经证实的干细胞商业治疗的立场、职业操守与责任、细胞制备与生产、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干细胞医学创新、社会公正性考量、对《指南》的持续评估与修改、致谢,以及附录共十一个部分。 1 引言 干细胞研究具有为大量严重疾患和损伤带来新型治疗方法的无限潜力。某些基于干细胞的治疗,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以及上皮干细胞治疗烧伤和角膜疾病,已有成型的临床标准,但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已大大拓展了干细胞治疗的应用范围。 与此同时,媒体对干细胞研究初步结果的广泛报道,使许多患有目前无法治疗疾病和损伤的患者燃起了新的希望。因此,参与干细胞新疗法试验研究的工作者,应该高度警觉患者可能会对试验性治疗抱有不现实的期待。 公众应该了解,在医学领域,从初期的试验性治疗发展到成熟的临床应用标准,往往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经历许多年的严格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甚至会经历很多挫折与失败。惟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让医学界接受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干细胞治疗发展成为标准的医学应用技术,需要克服下列特别的困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目的应用超大剂量的放、化疗,以最大限度清除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 胞群以及抑制或摧毁宿主免疫系统(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然后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而使病人康复。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有哪些 1、恶性血液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造血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等。 非恶性血液病 1、先天性及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存在危及生命的不可逆的骨髓衰竭或对免疫抑 制治疗无效的再障。 2、遗传性红细胞疾病, 3、遗传性免疫缺陷, 4、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NMDP推荐的恶性血液病URD-HSCT适应症和移植时机具体如下: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①高危AML:继发性AML(如既往有MDS病史),治疗相关性白血病,诱导治疗失败;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CR1;③CR2或CR3。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①高危ALL;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如Ph染色体阳性, 11q23), ③初诊时高白(>30 C 50×109/L), ④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睾丸白血病, ⑤初始诱导治疗4周未获CR, ⑥诱导治疗失败,⑦CR2或CR3。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IPSS中危-1 (INT-1),中危-2(INT-2)或IPSS 高积分并包括以下任一条: ①骨髓原始细胞>5% ②除了细胞遗传学预后良好患者[包括5q- 获核型正常] ③>1系细胞减少。 4、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 ①伊马替尼治疗后3月无血液学或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②伊马替尼治疗后6到12月无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 ③疾病进展(加速期或急变期)。 5、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一)基本的技术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正常造血干细胞替代病人的 病理干细胞。具体方法分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恶性血液疾病的病人应先进行化(放)疗诱导治疗,使病情缓解,再给予超剂量化(放)疗,尽可能杀灭病人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免疫功能,为植入干细胞留置空间,然后通过静脉输注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病人。 2、对于造血功能衰竭或异常以及先天遗传性疾病者可直接应用免疫抑制剂摧毁其体内原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下 肢动脉病变的立场声明 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中华糖尿病杂志》将刊登两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立场声明,以澄清目前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认识,促进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的健康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些医疗单位声称可以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并对患者采取收费治疗,在患者和临床医师中造成了认识上和就医行为上的混乱。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人体各种细胞的潜能,我国和世界各国均大力开展了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比如,人们希望能够将干细胞培养成能够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来治疗糖尿病或将干细胞培养成血管内皮细胞来治疗血管病变。但是,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限制,除少数血液疾病已经能成功采用干细胞治疗外,绝大多数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尚处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前研究阶段。为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变的问题,系统地回顾了循证医学研究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声明。 以下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声明的摘要。 (一)对于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此阐述以下立场:

1.干细胞治疗研究为更好地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希望国家加强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2.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尚处于临床应用前的研究阶段,不建议将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技术作为常规的临床实践。 3.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遵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和国内有关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伦理准则和相关指南或管理规定。 (2)如开展临床研究,需遵循我国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临床研究方案必须得到临床试验实施者所在医疗或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3)在实施临床试验前,必须向自愿参加临床试验的糖尿病患者告知临床试验的内容以及可能的获益和潜在的危害,并获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4)不得向参加临床试验的糖尿病患者收取与临床试验相关的费用。 (5)临床试验要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设计,与现行的糖尿病治疗方法相比较,评价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长期随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对于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此阐述以下立场:

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在人类生命形成的开始,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并通过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生命个体。在成体细胞中,大部分高度分化的细胞则失去了再分化的能力,而特定组织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这种具有在分化能力的细胞,即为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器官组织。 一、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是构成机体发育的基础,而成体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则是机体组织和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 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 在受精卵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层(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建立稳定的干细胞系,并保持高度未分化状态,可以分化形成成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在1998年末,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培养出人类ESC,保持了ESC 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的全能性,这使得科学家利用人类ESC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随着ESC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对人类ESC的了解迈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关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大多以小鼠胚胎干细胞为基础的:德美医学小组成功地将由ESC培养出的神经

角质细胞移植到了小鼠体内,随后,密苏里的研究人员通过鼠胚细胞移植技术,使瘫痪的猫恢复了部分肢体活动能力。 2、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年体的许多组织器官中,如表皮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ASC或产生新的干细胞,或分化形成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维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最新研究表明,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仍包含神经干细胞,这证明了机体中成体干细胞普遍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和分离特异性干细胞。 2.1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世纪50年代,临床上就开始应用骨髓移植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八十年代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逐渐被推广使用,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并缩短了疗程。近年,脐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前两者相比,脐血干细胞无来源限制,对HLA配型要求不高,且不易受病毒和肿瘤的感染,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脐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造血干细胞将成为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多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为世界上更多的血液病和肿瘤患者带来希望。2.2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 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合适的条件下,MSC可以分化

干细胞移植疗法

干细胞移植疗法 解放军第458医院全军肝病防治中心是华南地区肝病防治重点基地,同时也是整个华南地区,国家卫生部唯一授权的“干细胞移植疗法”临床实践中心。中心应用的“干细胞移植疗法”,打破了传统疗法的种种局限,达到了肝病治疗,效果好、恢复快、应用范围广的多重效果,给久治不愈、心力交瘁的肝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干细胞移植---开辟治疗肝病新纪元 干细胞治疗属于一种细胞生物疗法。主要方法是:采集患者动员的外周干细胞,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干细胞输入到患者肝脏组织内,干细胞再分化成新的肝细胞,促使自身肝脏细胞再生,修复受损的肝脏细胞,达到肝脏功能重建的目的。 最新研究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可部分替代肝移植,挽救肝功能。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数万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了肝干细胞治疗,绝大多数病例效果令人满意,配合抗病毒治疗,疗效更佳,已被公认为是除肝脏移植之外从根本上解决肝硬化、肝腹水的“第二条终极途径”。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病三大优势 第一,效果明显。一周后,食欲不振、乏力、腹水、黄疸、出血倾向等症状显着减轻甚至消失;2-3周,肝脏组织开始分化,八项关键性生化指标可望恢复;1-2个月,随着新生的肝脏组织不断增加,受损肝组织得到修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征可获全面改善,步入康复阶段。 第二,费用低廉。活体肝移植的手术费用达到了几十万元,而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费用和活体肝移植相比则显得相对低廉,并且其实质性改善状况尤其是远期效果甚至大于前者。 第三,技术无风险。干细胞移植治疗本身过程并不复杂,采用的是先进的介入手段,所以患者无创伤、无痛苦,且移植的干细胞都是来自于患者本人,所以不会产生活体肝移植那样的排异反应,无副作用,疗程短,做完后观察数日即可出院。 干细胞移植根据病情个性化应用 目前医院已应用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数千例肝病患者。“干细胞移植疗法”通过科学检查,针对患者的病情个性化应用干细胞移植,大大提高了成功率,患者康复速度和恢复水平也明显提高。 适应症:肝病大部分都能治疗,重症肝病,肝癌,肝肿瘤,肝纤维化费用较高

干细胞治疗的种类

干细胞治疗的种类 作者:陈金山生物医疗\生物评论 按干细胞种类划分,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皮肤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等,一般不同的干细胞治疗的疾病方向也是不一样的,胚胎干细胞具有万能的分化潜能,所以具有治疗一切疾病的潜力,脐带血干细胞具有多功能的分化潜能,具有治疗多数疾病的潜力,骨髓干细胞也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脂肪干细胞、皮肤干细胞等只具有定向分化的潜能,所以只能治疗与自身相应疾病的能力。 按照排异性种类划分,干细胞治疗分为自体干细胞治疗与异体干细胞治疗,以往的干细胞治疗多数是采用自体干细胞治疗为主,但是最终科技的进步与对干细胞进一步的认识,发现自体干细胞治疗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所以干细胞治疗不断的走向了异体干细胞治疗,异体干细胞治疗又分为配型性干细胞治疗与非配型性干细胞治疗。配型性干细胞治疗是走到与自己抗体配型相同的干细胞来源,才能进行干细胞“移植”,否则会有排异反应。非配型性干细胞治疗是指用本身不具有抗体反应的干细胞,进行异体移植,这种干细胞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避免了异体干细胞治疗来源短缺的弊端。 各国都在不断的开展脐带血库的建立,就是为了进行异体非配型性干细胞治疗做好基础,脐带血干细胞不仅具有很多的先天优势,同时唯一的优点是,自身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分化或分化的程度不较低,不会与异体细胞产生排斥反应,为异体非配型性干细胞治疗提供了机会。

按照治疗种类划分,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干细胞注射治疗,骨髓移植本质上就是干细胞的移植治疗,比如干细胞治疗软骨修复,就是干细胞的注射治疗,以后干细胞的注射治疗是一种趋势。 按照不同种类的疾病划分,可以分为软骨治疗、骨头治疗、心脏病治疗、肝病治疗、神经性疾病治疗、糖尿病治疗等等。截止2012年1月,已经被世界审批的干细胞药物只有7种,比利时审批TiGnix公司生产的自体软骨细胞修复软骨的ChondroCelect药物。美国审批Osiris公司生产的异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的Prochymal药物(同时也通过了加拿大的审批),纽约输血中心生产的脐带血干细胞治疗造血系统疾病的Hemacord药物。澳洲审批Mesoblast公司生产的自体前体干细胞治疗骨修复的MPC药物。韩国审批的FCB-Pharmicell公司生产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梗的Hearticellgram-AMI药物,Medi-post公司生产的异体脐带血干细胞治疗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的Cartistem药物,Anterogen公司生产的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并发性肛瘘的Cuepistem药物。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将会有更多的新批准的干细胞药物面世,将会为更多的疾病带来治愈的新机会。

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摘要: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许多有关细胞生长发育的基础理论难题,也在创伤修复、神经再生、抵抗衰老、糖尿病、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白血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是应用生物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关键词: 干细胞;分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糖尿病;肿瘤;伦理争议; 正文: 1.干细胞 在人类生命形成的开始,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并通过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生命个体。在成体细胞中,大部分高度分化的细胞则失去了再分化的能力,而特定组织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这种具有在分化能力的细胞,即为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器官组织。这些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核质比大,具有较强的端粒酶活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其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 2.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干细胞的研究被认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科学家James E. Till和Ernest A.McCulloch发现并命名造血干细胞之后。 60年代,几个近亲种系的小鼠睾丸畸胎瘤的研究表明,其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确立了胚胎癌细胞是一种干细胞; 1968年,Edwards 和Bavister 在体外获得了第一个人卵子; 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Louise Brown 在英国诞生。 1981年,Evan, Kaufman 和Martin从小鼠胚泡内细胞群分离出小鼠ES细胞,建立了小鼠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将干细胞注入上鼠,能诱导形成畸胎瘤。 1984-1988年,Anderews 等人从人睾丸畸胎瘤细胞系Tera-2中产生出多能的、克隆化的胚胎癌细胞,克隆的干细胞在视黄酸的作用下分化形成神经元细胞和其他类型的细胞。 1992年,Reynolds和Richards先后在成年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的安排率先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按创新链部署了8个方面的任务。2020年,拟优先支持9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总经费2.40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6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3600万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标*的 —1—

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本专项所有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1.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干性维持 1.1多能干细胞的谱系分化过程与细胞命运决定* 研究内容:体内多能干细胞谱系发生的动态过程、关键节点及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多能干细胞谱系分化的在体模型,对体内2~3种多能干细胞(涉及3种以上子代细胞)命运决定过程进行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谱系追踪;建立动态的谱系与功能检测及关联分析方法;鉴定上述过程中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节点并揭示其调控机制。 1.2细胞命运调控中的间质状态和上皮状态间转变* 研究内容:重编程、分化、转分化以及其他生理病理过程中细胞在间质和上皮状态间的转变及功能。 考核指标:在上述过程中,研究细胞在间质和上皮状态间转变调控细胞命运、细胞周期、细胞代谢、细胞功能等的潜在新机制,阐明3~5种关键因子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发现可以调控细—2—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 3.2《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学习要点

第二节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干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胚胎干细胞来源、特点及分离途径与方法。 3.举例说明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4.了解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干细胞的概念。 2.简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学习难点 简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知识要点梳理 一、胚胎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 1.干细胞的概念:是动物(包括人)胚胎及某些器官中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 2.干细胞作用:具有重建、修复病损或衰老组织、器官功能。 3.干细胞分类 (1)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一种类型或功能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或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如造血干细胞等。(3)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全身的多种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 二、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1.如果科学家最终能够成功诱导和调控胚胎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将会给胚胎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积极的影响。 2.在研究新药对各种细胞的药理和毒理试验中,提供了材料,大大减少了新药研究所需动物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成本。 3.胚胎干细胞研究为细胞或组织移植提供无免疫原性的材料,用于疾病治疗等,给人类带来全新的医疗手段。

4.通过胚胎干细胞,结合基因工程等还可以在试管中改良并创造动物新品种,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力强、高产的家畜品种等。 三、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挑战 1.胚胎干细胞的应用给法律、伦理、国家和社会安全带来的冲击是空前的。 2.胚胎干细胞在体内或者是体外都具有自我分化的潜能,极易分化成其他细胞,对培养条件的优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对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组织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还不清楚。 4.创造一种“万能供者”细胞,需要破坏或改变细胞中的许多基因,其可行性仍不清楚。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是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细胞(hematopoieticcell,HC)经血管输注给患者,使之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HC包括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和祖细胞(progenitor)。HSC 具有增殖、分化为各系成熟血细胞的功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维持终身持续造血。HC表达CD34抗原。 经过40余年的不断发展,HSCT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有效治疗方法,每年全世界移植病例数都在增加,移植患者无病生存最长的已超过30年。1990年,美国E.D.Thomas医生因在骨髓移植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医学奖。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按HC取自健康供体还是患者本身,HSCT被分为异体HSCT和自体HSCT。异体HSCT又分为异基因移植和同基因移植。后者指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孪生间的移植,供受者间不存在移植物被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等免疫学问题,此种移植几率仅约占1%。按HSC取自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又分别分为骨髓移植(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PBSCT)和脐血移植(cordbloodtransplantation,CBT)。按供受者有无血缘关系而分为血缘移植(relatedtransplantation)和无血缘移植(unrelateddonortransplantation,UDT)。按人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配型相合的程度,分为HLA相合、部分相合和单倍型相合(haploidentical)移植。 【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 HI。A基因位于人6号染色体短臂(6p21)上,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与BMT密切相关。HLA-A、B和C属Ⅰ类抗原,DR、DQ、DO、DN和DP属Ⅱ类抗原。临床上常指的三个抗原为A、B和DR。过去HLA分型用血清学方法,现多采用DNA 基因分型。同胞间HLA相合几率为25%。无血缘关系间的配型,必须用高分辨分子生物学方法。HLA基因以4位数字来表达,如A*0101与A*0102。前两位表示血清学方法检出的A1抗原(HLA的免疫特异性),称低分辨。后两位表示等位基因,DNA序列不一样,称高分辨。无血缘供者先做低分辨存档;需要时再做高分辨;受者应同时做低分辨和高分辨。 HLA相合的重要性已获公认。如HLA不合,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versusgraftreaction,HVGR)均增加。 【供体选择】 Auto-供体是患者自己,应能承受大剂量化放疗,能动员采集到未被肿瘤细胞污染的足量的造血干细胞。脐血移植除了配型,还应确定新生儿无遗传性疾病。 AllcrHSCT的供体首选HLA相合同胞(identicalsiblings),次选HLA相合无血缘供体(matchedunrelateddonor,MUD)。若有多个HLA相合者,则选择年轻、健康、男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阴性和红细胞血型相合者。高危白血病如无HLA相配的供者,必要时家庭成员可作为HLA部分相合或单倍型相合移植的同胞供者。

干细胞移植后能吃什么

干细胞移植后能吃什么 文章目录*一、干细胞移植后能吃什么*二、干细胞移植的分类*三、干细胞移植的风险 干细胞移植后能吃什么1、干细胞移植后能吃什么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提倡使用铁锅。 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促进造血有很好效果。其中维生素B还是多重酶的辅酶。 2、干细胞移植后的饮食原则 原则一:新鲜干净 食源性感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等;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寄生虫:隐孢子虫病、贾第虫病、线虫、吸虫等;霉菌等。 所以防止“病从口入”,一方面要选择新鲜的食材,另一方面

要彻底加热。 原则二:营养易消化 不仅如此,进食后还可促进粘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道激 素的分泌。 长期禁食的直接后果就是肠粘膜萎缩、肠细菌异位和感染率增加。 根据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可以给予肠内营养剂或正常饮食 以促进机体的恢复。 原则三:避免可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毒性的食物 大约有60%的处方药与CYP3A4代谢有关。 西柚,柚子、石榴、黑莓等抑制CYP3A4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 抑制CYP3A4酶活性可增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的 血药浓度,增加药物的毒性,因此要避免同时食用柚子等水果。 3、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优势 经过数千例的临床证实,在尚未完全了解疾病的确切机理前 也可以应用。 相比传统治疗的治标不治本,干细胞通过对受损细胞的修复、替代和重建,从而使疾病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治疗范围广阔,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 是众多“不治之症”“疑难杂症”的新希望。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指南(征求意见稿)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试点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的安排率先设立的国家重点研究发计划专项,按创新链部署了8个方面的任务。2016~2018年,已围绕重点任务共立项支持98个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30项)。2019年,根据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和已安排任务的执行情况,专项将继续部署一批项目,拟优先支持12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总经费4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10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6000万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标*除外)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1.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干性维持 1.1新型干细胞的建立和应用 研究内容:结合原代建系、重编程和胚胎分离等,获得新型多能性干细胞类型并拓展其生物学和医学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适合开展细胞倍性调控研究的新型多能干细胞类型;利用这些细胞,开展人类复杂疾病的机制、模型制备、染色体工程等3种以上的生物学或医学研究,解答生物学或医学方面2~3个重要科学或技术问题。 1.2多能性干细胞的表观遗传稳定性 研究内容:针对X染色体失活、印记基因修饰等重要表观遗传事件,研究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对干细胞稳定性的影响和机制,以及对于下游分化的功能性影响。 考核指标:结合人类着床前胚胎、细胞模型等,揭示3~5个调控多能性干细胞表观遗传稳定性的关键基因和相关分子。明确多能性干细胞表观遗传稳定性与定向分化的关系和作用机理。 2.组织干细胞的获得、功能和调控

干细胞的分类及研究

干细胞的分类及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干细胞的分类及研究 学号: 姓名:王晓稳 班级:生物技术3 系别: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话: 干细胞的分类及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3)王晓稳7 摘要: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够帮助医学研究者了解并治疗帕金森氏症、脊髓损伤等许多重大疾病。然而,由于在提取人类胚胎干细胞过程中需要摧毁胚胎,所以该研究的合法性受到争议。通过对美国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知道,体外胚胎的法律地位具有三种情形,即“人”的模式、“物”的模式以及尊重模型。当前,中国的法律并未对体外胚胎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规定,但鉴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巨大医学前景,应该在法律上对这一研究持支持立场。[1]可以参照尊重模型来完善中国关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立法。 关键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1. 干细胞 干细胞定义 干细胞由受精卵发育分化而来,是人体的起源细胞,最初形成原始胚胎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囊胚样结构,其内细胞团的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2]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的全能性,可逐步分化发育成不同阶段胎儿的各种组

织器官;随后干细胞失去全能性,成为亚全能、多能干细胞或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专能的成体干细胞。 干细胞的分类 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1)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受精卵发育分化的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嵴的一种多能细胞系,能分化扩增为人体各种组织细胞; (2)成体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平时处于静止或缓慢分裂状态,当机体受到损伤或血小板活化时,在释放出的组织生长因子的作用下成体干细胞被激活,形成具有生理活性的细胞来修复损伤的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 2. 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的形态生化特性 胚胎干细胞都具有相似的形态特点,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细胞较小,核质比高,细胞核明显,有一个或多个核仁,染色质较分散,细胞质内除游离核糖体外,其他细胞器很少;体外培养细胞呈多层集落状生长,紧密堆积在一起,无明显细胞界限.细胞的染色体均为稳定的二倍体核型.胚胎干细胞表达早期胚胎细胞的表面抗原,转录因子Oct- 4 为目前广泛用于鉴定胚胎干细胞是否处于未分化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标记分子.研究发现,它最早表达于胚胎 8细胞时期,一直到细胞发育至桑椹胚时期,在每个卵裂球中都可检测到大量的Oct- 4的表达产物,这之后Oct- 4的表达局限于内细胞团细胞. 由此可见,Oct- 4 为细胞是否具有多能性的一个标记分子.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标记分子,如碱性磷酸酶、Genesis、TRA- 1- 60、TRA- 1- 81、CD30 等。 胚胎干细胞的增值

干细胞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干细胞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摘要: 本综述通过举例,简要阐述了近年来干细胞研究进展以及干细胞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应用 前言: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己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同时,干细胞的研究对人类的疾病的治疗等也有着其绝对的重要意义。 1干细胞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 cell)是机体内存在的一类特殊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能根据来源的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诱导性多潜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及成体干(adult stem cell)细胞。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胚胎干细胞是由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培养而筛选出的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中200多种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特化形成该类型组织的多能细胞。 1.1ES 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指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团的细胞,发育等级较高,可以分化为人体的所有体细胞,是全能干细胞。ES 细胞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最成熟的干细胞体系。自2009 年起,全球共批准了3项人ES(hES)细胞的临床试验,标志着hES 细胞向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hES 细胞临床应用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能够制备携带患者基因型的hES 细胞,可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2013 年,美国Mitalipov 研究团队将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到供体去核卵细胞中,成功建立了SCNT 的hES 细胞[1],标志着治疗性克隆又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然而,hES 细胞建系必须摧毁人类早期胚胎,故存在剧烈的伦理学争议。此外,hES 细胞来源的分化细胞移植到体内存在发展为肿瘤的潜在风险。 1.2iPS 细胞2006 年Yamanaka 实验室利用Oct3/4、Sox2、Klf4、c-Myc 4 种因子将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标志着一种新型类胚胎干细胞的问世。PsCs 诱导的本质是使终末分化的细胞重新获得多能干细胞相似的调控网络和表观遗传学特征,迄今,已建立了大鼠[2, 3]、人[4, 5]、猪[6, 7]、猴[8]、兔[9]和绵羊[10]的iPSs细胞系,并证实具有ES细胞的发育全能性。采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可从患者自体细胞获得的iPS 细胞,这不但可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而且避免了hES 细胞和SCNT 研究存在的伦理学争论。近年来,采取非整合的病毒载体、mRNA 转染、小分子化合物化学诱导等方法均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 细胞[2,3]。这些技术的改进既可避免肿瘤形成和DNA与宿主整合的相关风险,又可降低iPS 细胞的制备成本,使得大规模制备自体干细胞成为可能。Yamanaka 带

《干细胞临床管理办法》(试行)

《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 的解读 一、为什么要制定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 干细胞是一种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前沿重点发展领域,给某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希望,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在心肌梗塞、脊髓损伤、肝硬化、糖尿病等多领域的干细胞研究方兴未艾,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在“十二五”科技规划中对干细胞研究给予了重点支持,并取得可喜进展。但在干细胞研究和转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且作为一种正在研究探索中的新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对于人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制定《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及相关技术指南,规范干细胞临床研究,充分保护受试者权益势在必行。 《办法(试行)》在对国内外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委员会起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广泛征求意见。 二、《办法(试行)》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办法(试行)》适用于在医疗机构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

《办法(试行)》不适用于已有成熟技术规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按药品申报的干细胞临床试验。《办法(试行)》提出:医疗机构按照《办法(试行)》要求完成干细胞临床研究后,不得直接进入临床应用;如申请药品注册临床试验,可将已获得的临床研究结果作为技术性申报资料提交并用于药品评价。 《办法(试行)》提出自文件发布之日起,干细胞治疗相关技术不再按照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 三、干细胞临床研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须遵循科学、规范、公开,医疗机构必须认真履行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项目备案、信息公开程序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监管。 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要符合伦理准则,符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的要求,保证受试者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四、干细胞临床研究是否允许收费? 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机构不得向受试者收取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费用,不得发布或变相发布干细胞临床研究广告。 五、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18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科发资[2017]298号 【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 【发布日期】2017.09.28 【实施日期】2017.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的通知 (国科发资〔2017〕2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15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

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预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申报单位在接到专业机构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后,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