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关于年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关于年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

人的大脑发育程度,认知能力水平及情感因素等的不同是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三组主要原因。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即语音习得、语法习得、词法、名法习得以及习得者会话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数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儿童比成年人学得好。那么,年龄小的人总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吗?在青春期后才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包括成年人)能否获得该语言的母语习说者的语言能力?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资料的辩证分析,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小的学习者具有优势,但在读写和语法方面成年人却占有优势。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年龄小的人并非总是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

下面我们将论述一下年龄因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依据

1﹒大脑发育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理论基础。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大脑发育方面的差异不外乎是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侧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便是脑半球侧化现象。人类语言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逐步被侧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的社会功能则渐渐被侧化到右半球。这也是伦尼伯格证实关键期假说的生理基础所在。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期内,大脑灵活性强,语言学习可以自然发生,而且很容易;一旦过了这段时期,想

要成功地学会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备受语言学界关注的“关键期假说”。按照关键期假说,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时期(出生至12岁)可以自然地、毫不费力地习得语言。虽然对“关键期假说”理论至今仍争论不休,因此对年龄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习得至今无法达成共识。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学得好,儿童比成人学的好,低龄儿童比大龄儿童学得好。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起始年龄对语音的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过了最佳的学习语音的年龄段,以后的语音学习很可能费时费力、不易习得标准的语音。因此,仅就语音而言,第二语言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越好。

2. 除了关键期假说外,提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有一种敏感期假说。敏感期假说是1978年Oyama以意大利男性移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学习者话语能力和对目的与理解能力的测试,得出结果而提出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这些能力与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有关系,6-10岁期间到达美国的学习者与英语本土控制组成绩类似,11-15岁和16岁以上组的成绩与本土控制组的成绩显著不同。11岁以上的学习者在语音与理解力方面的得分都降低了,换句话说他们的英语越来越不地道了,这种不地道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逐渐下降形成的。敏感期假说指的是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并不是过了某一个时期第二语言习得就变得突然或者绝对不可能了,其实这种第二语言成绩上高低的变化在年龄上来说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关键期假说和敏感期假说比较类似,它们都认为无论学习第一语

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有一个“临界期”,语言的学习能力均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语言学习成绩是不同的。它们都重点研究年龄因素对活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发面的影响作用,均认为开始学习的年龄影响第二语言语音的正确感知。例如在学习初期,儿童比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语音速度更快、发音更准确。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前者从神经生理角度进行解释,认为12岁以后大脑完成侧化,语言功能完全移至左半球,所以青春期到来后语言的的发展已经结束;后者认为,虽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但是语言的活动与年龄的关系显然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不论学习效率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还是由于功能减退,学习者都必须借助其他的能力。其效率与成熟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前者涉及“年龄限制”的观点是绝对的,认为理论上讲第一语言的获得是不可能超过关键期的,而后者指的“年龄限制”不是绝对的,认为成年人获得一门外语是可能的,只是不可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前者认为语言的获得存在一个关键期,认为大约从12岁即青春期开始,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能力明显下降,而4-12岁的孩子此能力没有明显下降;后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中不仅存在一个敏感期,而且不同语言领域存在几个敏感期,获得第二语言语音的能力在6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

3.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情感因素包括自信、焦虑、抑制、内倾、外倾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任何一种情感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感越丰富,在第二语言习得

中的情感因素影响越大。曾有调查发现,对待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消极发展的趋势;年龄越小的习得者越能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要在第二语言习得及学习的同时去认知世界。此外,对待目标语社团就人们的态度而言,年龄较大的习得者比起年龄较小者复杂得多。对目标语持积极态度,会促进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因人而异,尤其是在年龄这一纵线上。就内在动机而言,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会如他们认识新事物的兴趣一样。据此可推断出,青春期之前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儿童、青少年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然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在青春期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者(包括成年人)可以获得和母语习说者相同的语言水平。

4. 认知能力的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也有一定的影响,就看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自我中心阶段,在习得语言时,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无意识的学习语言,只要能表达出意思就满足,而且他们的大脑没有固定化,短时记忆强,接受新事物快。这样,就更容易学到地道的发音和语调了。同时,儿童在11岁前后,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成年人的逻辑、分析综合能力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利用这一优势,成年人能容易概括和掌握第二语言的内在规律,并能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学习速度。因此,在掌握语言知识和应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方面,成年人占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在语法方面的习得是儿童所不及的。但成年人却由于认知能力与语言

的发展相分离,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相分离,就造成了语言习得中某些方面的困难(如语音)。

5.语言磨蚀是指个人或语言社团的某种语言或语言某一部分退化和丧失的现象。Van Els 对磨蚀的语言和环境有四种分类,其中的第三种:在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也就是外语学习者在接受外语教学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而产生的外语能力的丧失或退化的现象。年龄对外语磨蚀的作用结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成人与儿童的对比和儿童间的对比。Hansen(1980)发现成年人与儿童的外语磨蚀存在差异。她曾对两个学龄前的美国儿童进行过纵深研究。这两名被试者曾三次随父母在印度逗留,学过北印度-乌尔都语。每次在印度,当地的巴基斯坦儿童和印度儿童均认为被试者的外语水平与他们相差无几。与之相比,被试者母亲的外语水平却要差很多。每次回国后几个月,被试者的外语却几乎完全磨蚀。20 年后,再对被试者和他们的母亲进行调查时,被试者的母亲仍能理解大多数北印度-乌尔都语,而被试者一个单词也想不起来。对于儿童外语磨蚀中年龄的作用, Hansen ,Cohen , Hansen2St rain , Kaufman , Koike 和Yukawa 曾作过研究,所得的结论基本相似:年幼的比年长的外语磨蚀的速度快。此外,Olshtain 的调查发现:5~7 岁儿童外语磨蚀的速度比8~14 岁的快。Yoshida 等的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年幼的一组的出错率明显高于年长的一组。因此,从国外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从年龄对外语磨蚀影响的角度来看,外语学习并非越小越好,而至少应该是9 岁以后。对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认知能力强的优

势,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总结和归纳,都会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同时,对于第二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应该保持理解的心态,怀着求同存异的态度,逐渐的适应这种差异,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好的融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就学习速率而言,有研究表明,假如学习时间一样多,年龄大的学习者比年龄小的学习者学习效率更高。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成年人的速度优势是十分短暂的,青少年应该是学习速率最快的时期。对于成年的学习者,在前期学习中速率比儿童要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二语习得能力会减弱,所以成年的学习者应该尽早学习第二语言。

6.普遍语法Chomsky 在80 年代提出的“原则和参数理论”指出,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是由“原则”和“参数”构成。“原则”是指使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某一具体的语言可能并不具有某些原则,但是没有任何语言违反这些原则。“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参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值”,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参数值。语言中的原则反映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是人类的生理天赋,不必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参数值则与具体语言相联系,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参数值。人类“先天”地了解语言的原则以及与这些原则相联系的参数,然后通过接触和学习特定的语言来确定该语言的参数值,并学习和掌握具体的语言词汇。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习得母语。人们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是参数场的初始状态。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儿童大脑中最

初不存在具体的参数值,参数值是通过接触语言后而逐渐确定、逐渐建立起来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最初大脑中的参数场是一种缺省状态,即由某种参数值构成。如果儿童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与缺省状态下的参数值一致,该参数值就被保留下来,否则就逐渐转向新的参数值。Chomsky 的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的,那么这一模型是否也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呢?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需要作出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第二语言习得是否涉及普遍语法?对此可以作出以下三种假设:1.第二语言习得不涉及普遍语法,第二语言语法的获得可能是依赖人脑中的其它机制。2.第二语言习得直接利用普遍语法,它的习得方式与母语习得方式相同。3.第二语言习得简介利用普遍语法,学习者通过他们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间接地利用普遍语法,以母语的参数场为起点,逐渐转向第二语言的参数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通过母语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我们基本可以根据研究者们不同的一件把关于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分为不同的几个派别。一派认为儿童学习者比成人学习者有优势,成人学习者不可能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一派认为儿童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各有优势;第三派认为成人学习者不比儿童学习者差,他们完全有能力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

1.“儿童优势派”。首先儿童优势派表现在对关键期家说的支持上。支持关键期假说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试图证实被试者在语音、语法、句法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关键期的存在。美国心理学教授J.Asher和R.Garcia于1969年调查了美国的古巴移民

的英语发音状况。发现青春期以后开始学英语的人,其本族语的口音难以克服,从而从语音差异方面论证了关键期假说。Curtiss1977年的研究也支持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他的研究对一个名叫Genie的病人进行了跟踪分析。1980年Patkowsky不是通过语音研究,而是通过实验首次提出句法方面存在关键期。选择67名年龄背景不同的学生作为被试,与15名美国本土学生进行对照,提出二语习得最佳年龄是青春期前,即12至15岁左右。Long也支持此观点。实验发现6岁以后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很难获得纯正的外语发音,15岁以后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上没有办法获得跟本族语学生一样的水平。Johnson和Newport(1989)研究了46名成年中国和韩国的英语学习者,受试都至少在美国居住三年,研究者对受试进行12条有关形态和句法规则测试。结果发现3岁至7岁到达美国的受试达到了美国本组人水平,而7岁至青春期到达美国的受试英语水平呈下降趋势,17岁以后达到的则无法预测。Birdsong和Milis的研究则得出对于较早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年龄和最终外语水平无显著关联,但对于较晚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年龄和最终外语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其次表现在髓鞘形成说的支持上。有人认为大脑发生“侧化”的时间远早于青春期,因此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原因。Dulay&Burt&Krashen (1982)Long(1990)认为关于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原因是,这个跟髓鞘形成有关。在人类的不断发育过程中,髓鞘逐渐将脑神经包入自己内部。髓鞘的形成过程为学习提供了一条路径,但同时也降

低了学习的灵活性。不管是关键期假说还是髓鞘形成说,他们都支持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要优于成人的观点。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的一个基本差别是,正常的儿童都能够成功地习得母语,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能够接近自己的母语水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我们首先会想到年龄问题,因为母语都是在儿童期获得的,而学习第二语言时大部分人已经过了儿童期,甚至进入了成年期。然而,年龄与第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考虑时间和语言接触这两个因素,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比成年后才开始学习的人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要高。对此的一种解释是,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主要依靠认知机制,而儿童则更多地借助语言习得机制。从前面所提到的“关键期假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侧化逐渐完成,可塑性降低并渐渐消失,很难再利用自身的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接近母语者的水平。

2“各有优势派”。“各有优势派”的学者首先反对关键期假说,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者只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优势,儿童与成年人语言学习的差异并非年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其他外部因素,如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Krashen认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合适的情感过滤程度均可习得目标语言。1979年Krashen又提出,儿童与成人在语言方面的差异不是语言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年龄并不是习得成功与否的预报器,成年人在语言习得的初始阶段比儿童有优势,但最终成就与开始学习的年龄大小之间显负相关。Burstall,Jamieson,Cohen

和Hargreaves(1974)在涉及17000余法国英语学习者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年龄小所带来的语言学习优势是非常短暂的。M.Hoefnagel-Hohle 和C.Snow在1978年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语言学习不存在关键期。他们把以英语为母语、荷兰语为外语的人作为被试对象并将其分为三组,儿童组12岁以下、青少年组12-15岁、和成人组15岁以上。结果发现青少年组学习荷兰语的被试者在最初几个月进步最快,成人组在词法和句法的理解、掌握上明显优势。一年以后的跟踪结果是,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被试者的荷兰语掌握优于成人组。Fathman(1975)在观察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同时也研究了他们习得特殊语言结构的顺序,发现年龄因素在学习者习得特殊语言结构的顺序方面的影响并不大。她还发现儿童习得语音比成人有优势,成人习得语素比儿童有优势。Neufeld(1978)则提供了成年人也能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语音证明。Spolsky(1989)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出,就语音体系而言,年龄越小越好,就词法而言,年龄大比年龄小占优势。1984年Littlewood提出,年幼的习得者只在语音习得上占优势,如果给与相同的机会,外语习得效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Bongaerts等人研究了年龄大于12岁的荷兰人学习英语和法语语音的能,被试者都是从12岁以后开始大量接触目的语,发现两组学习者分别大约一半的被试者同第二语言本族语者发音一样好。

3.“成人与儿童学习者差不多”。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在语言习得方面,成人并不亚于儿童,即便是在普遍认为儿童占优势的语音方面他们也能取得成功。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概括起来大

体有五个方面的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影响因素、认知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这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可能比生物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生理因素主要包括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关键期、敏感期以及和髓鞘形成等。社会影响因素包括文化休克、语言休克、社会距离、焦虑及身份认同迷失等。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知识、策略意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元认知控制等。成人与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环境不同也能解释为什么年龄能够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儿童学习外语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在教室学习其他课程,沉浸在这门语言中来学习,这对学习语言来说是一种理想环境。除了上述各种因素外,个体因素也能解释为什么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学能、态度、性别、文化、个性、动机类型、学习理念、以前的学习经验、自主性、个人情况等。

最后我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出建议并进行总结。

目前,国内外语学习出现了低龄化的现象,有些学校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设了专门英语课程。诚然,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研究显示,在关键期前学习外语的优势有两点:一是更有可能掌握仅是外语母语者的发音;二是更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终极水平。然而从外语的磨蚀影响、不同年龄段学习速率和学习动力的角度来看,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并不是起始年龄越小越好。二语习得的起始年龄应该放在母语习得基本完成后,学习外语不能以牺牲或削弱母语为代价。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内首先应该确保母语习得的完成,如果孩子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符号,负担过重,而且外语磨蚀度高,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第

二语言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最好是在9-10 岁。在9 岁左右学生的母语习得基本完成,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学习,学习动机也增强,而且年龄仍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大脑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时候学习外语发音和终极水平上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老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对于儿童教学来说,用关键期假说来支持“语言教学越早越好”是非常荒唐的,因为关键期假说中的年龄是指移民到达目的语国家的年龄,而非证实语言教学开始的年龄。早期语言教学要获得成功有很多条件,如教师要受过良好的训练,熟知学习者的需求,早期教学结束后要有后续项目保证学习者有机会继续学习等。在外语环境下,期待通过早期教学水平就能达到母语者水平是不现实的。其次,对于成人教学来说,大部分成人难以达到母语者水平,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成人的外语水平不能够渐次提高,不能满足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成人要想达到母语者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正式语言教学本身,还需要到目的语国家沉浸一段时间,需要有较高的言语分析能力。总的说来,大部分学习者无法完全达到母语水平,但有一部分内容学习者是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设计语言教学的目标时,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作出决定,如在哪些方面可以使用母语者标准,在哪些方面必须对母语者标准打些折扣。要想使一个班内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首先,学习材料的准备,在给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跨度,找一些各个年龄

段的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在给学生材料时直接指明这是专门针对某一年龄段的学生的问题。其次,课堂活动的组织。对于年幼者来说比较有趣的活动对成人来说可能会比较幼稚,而对成人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活动,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显得枯燥无聊。因此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准备活动,让年幼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都感觉有意思。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至少应该交叉使用分别使他们感觉有趣的活动。再次,班级学子环境的营造,因为学生年龄差距比的较大,老师要格外注意给学生保留面子,不要让他们觉得在年长者或者年幼者面前丢了面子,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在给学生反馈时的态度和方式,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不要让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感到尴尬。此外,教师还需要营造比较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结合自己实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儿童的语言元意识较为敏感,模仿力和记忆力较强,更善于用语言进行交际,也不像成年人那样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但不论是8岁开始还是11岁开始学习,外语课都必须由合格的教师来讲授,学习的时间要有保障,选择科学编排的教材,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在任何年龄段开始的学习者在语音方面都有十分成功的例子。语言输入质量的高低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者个人的智力因素(我们不能否定有些人是具有语言天赋的)、学习动机以及个人信心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二语教学不能盲目的追求低龄化。要想获得纯正的二语语音,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师资水平和加大输入量方面,保证学习者得到足够高质量的输入,在此基础上年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习

者才能学到地道标准的二语语音。

Griffiths在谈到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研究时,指出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方法有限,大多只使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研究范围有限,大部分局限于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但在语言学习中,是不是年龄越小越好、如果是,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应该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改善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成人学习者有什么特殊需求、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对儿童学习者的成绩该如何进行准确而且有意义的测评、如何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二语环境中儿童在辨别英语元音和辅音方面比成人好,但是还没达到本族语儿童水平,而Bongaerts的个案研究则表明成人却已经达到近似本族语的发音水平。因此,年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语语音习得实际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提纲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①时间:18世纪末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⑤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 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埃比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瞧 (2)从学的方面来瞧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与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您好),就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就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她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就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就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与文化就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就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就是她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就是她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她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7717131761.html,2007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 无意识有意识 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 无计划有计划 无教材有教材 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 无序输入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最新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进程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班级:12对外汉语姓名:韩瑞晶学号2012034107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者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人们提出许许多多教学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二语言在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1)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多练是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教师总结出的一条原则。所谓精讲,就是语言知识、语言规律要讲的精炼、简明、扼要,教师适当的讲授理论知识和与语言规律,这是对成人学校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所谓多练就是通过大量要目的,要层次、反复的操练、练习。是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 鉴于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所以语言缴械应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入学时语言水平的情况,调整讲和练的层次。并提高学生们的技能,这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而且为了培养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有关语用规律、话语规律和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2)动机诱导的原则 社会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要学习某种第二语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语言能力的强弱,而在学习者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将良好的学习动机的诱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要做到学以致用。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 (4)交际性原则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不只是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师应当努力将交际引入课堂。 (5)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是基础,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为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额,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对比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主张母语与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的语法教授学习。” 最古老的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 A、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二语首先要背熟语法规则和例句。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C、注重书面语教学,注重读写,轻视听说 D、教授所谓“规范”语言,重视经典名著 教学过程:字母发音和书写――语法――阅读原文 语法教学的步骤:A、先讲词法,后讲语法。B、用演绎法教授语法规则,并翻译。C、练习 课文教学的步骤:A、介绍课文B、逐字逐句翻译C、朗读D、互译来巩固 主要成就: A、创建了在二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即是教学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张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 C、使用母语,初学阶段不会觉得困难 D、注重书面语和名著,阅读能力高 E、使用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听说能力。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例句,教学内容乏味。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语,不用母语不翻译,不注重语法形式。 19世纪后半页的西欧,代表人物:德国的贝立兹、法国的古安、英国的帕默、艾盖尔特 主张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受其影响,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 教学原则和特点: A、直接联系。在语言和外界事物间建立直接联系,不用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口语。 C、句本位。以句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是主要练习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or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主要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二语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视口语。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 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一、第二语言习得三大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主张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规则掌握学习第二语言;心理学上主张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强化在心理学上的作用;语言学上主张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语言教学上多采用听说法,希望通过不断地操练结构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2.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支持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须通过激发这种机制来学习语言;心理学上主张心灵学派;语言学上主张形式主义;认为教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习得机制,并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重设参数; Eg:母语——桌子,参数重设为table 3.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倾向于认知派;在语言教学上提倡多元互动 二、学习和习得有哪些方面不同? 1.获得方式: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进行非正式语言交际得到语言知识;学习是经过正式的 讲解、模仿、操练、记忆而得到语言知识。 2.心理过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规律。 3.获得的知识类型:习得是隐性知识;学习是显性知识。 4.环境不同: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获得;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5.学习效果: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 习效果通常不佳; 6.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度: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 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三、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不同? (一)Ellis主张社会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方式和社会环境: 自然的SLA以交际的方式获得,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 有指导的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通常在课堂环境中发生。 (二)Klein主张心理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学习者的注意和动机: 自然的SLA的动机是本能要求,潜意识的,获得语言功能、意义、内容; 有指导的SLA的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计划、系统的,注意掌握语言形式规则。 四、母语与第一语言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联系:通常情况下,母语=第一语言 区别:非典型情况下,母语不是第一语言。 Eg: (1)父母皆华侨,孩子的母语为汉语,因父母想让孩子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首先会接触当地语言,则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当地语言。 (2)父母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则孩子的母语为父母语,第一语言可能是父母语的任意一方。

第二语言 教学法流派总汇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又称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传统法(Tradition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或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方法。 1880以前,欧洲大陆的外语教学以教授古典语言为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古典语言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古典文献,而不是作为交际的工工具。为适应这种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翻译法代表有普洛茨(Karl Plotz)、奥朗多弗(H. 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 理论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演绎法。 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 1、翻译是教学的基本手段。2、教学以语法为纲。3、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4、双重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通过翻译阅读原著的能力和磨炼学生的智慧。 二、 直接法 (the Direct Method) 又称自然法(Natural Method)。 直接法是通过用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第一批词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办法来讲授。 19世纪9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新时期,国际市场的扩大、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来往日益增多,使用外语口语作为主要交流手段的领域和机遇越来越频繁,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口语人才的需要,直接法由此产生。代表人物有贝利兹(M.D. Berlitz)、古恩(F. Gouin)、帕默(H.E. Parmer)、耶斯帕森(O. Jesperson)和韦斯特(M. West)等。理论基础:直觉主义、类推(analogy)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

第四章语言教学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交际效果。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一个人其他努力地形成好热发展,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而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不但对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交际效果必然会对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叫做社会效应。 语言教学是指语言课程的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汉语难学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拿学习非亲属语言跟学习亲属语言比较 第二种误解是汉字和汉语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发展语言教学和教育,对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以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 区别: 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语言教学从根本伤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原则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汉语教学的不同的地方 1、教学的重点不同 2、教学的内容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她说和读写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一定相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即由第二语言教学本体以及与本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1、教学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2、理论基础包括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本体理论即教育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教学路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理论说明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