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第10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2)

方差分析和试验设计

6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在研究一个或多个分类型自变量与一个数值型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方差分析就是其中主要方法之一。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 所要检验的对象称为因素。因素的不同表现称为水平。每个因子水平下得到的样本数据称为观测值。 随机误差:在同一行业(同一总体)下,样本的各观测值是不同的。抽样随机性造成。 系统误差:在不同一行业(不同一总体)下,样本的各观测值也是不同的。抽样随机性和行业本身造成的。 组内误差:衡量因素在同一行业(同一总体)下样本数据的误差。只包含随机误差。 组间误差:衡量因素在不同一行业(不同一总体)下样本数据的误差。包含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方差分析的三大假设: 每个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每个总体的方差必须相同; 观测值是独立的; 单因素方差分析(F分布) 数据结构:表示第i个水平(总体)的第j个的观测值。(i列j行)分析步骤: 1提出假设。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不完全相等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2构造检验的统计量 计算因素各水平的均值(各水平样本均值) 计算全部观测值的总均值(总体均值) 计算误差平方和: 总误差平方和SST:全部观测值与总平均值得误差平方和。 水平项误差平方和SSA:各组平均值与总平均值得误差平方和。组间平方和。 误差项平方和SSE:各样本数据与其组平均值误差的平方和。组内平方和。 SST=SSA+SSE

A B C D E F G 1 误差来源 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 值P 值 F 临界值2SS df MS 3组间(因素 来源)SSA k-1MSA MSA/MSE 4组内(误差)SSE n-k MSE 5 总和 SST n-1 计算统计量 各平方和除以它们对应的自由度,这一结果称为均方。 SST 的自由度为(n-1),其中n 为全部观测值的个数。 SSA 的自由度为(k-1),其中k 为因素水平的个数。(组数-1) SSE 的自由度为(n-k )。 SSA 的均方(组间均方)为 SSE 的均方(组内均方)为 3统计决策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查表得临界值 若,有显著影响; 若,无显著影响; 4方差分析表

统计学第八章方差分析

第八章方差分析 Ⅰ.学习目的 本章介绍方差分析的理论、方法与运用。通过学习,要求:1.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思想;2.理解方差分解原理;3.掌握单因素、双因素(有、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流程;4学会针对资料提出原假设,并能利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方差分析方法引导 一、方差分析问题的提出 方差分析,简称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就是利用试验观测值总偏差的可分解性,将不同条件所引起的偏差与试验误差分解开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较,以确定条件偏差的影响程度以及相对大小。当已经确认某几种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时,可使用方差分析检验确定哪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及估计影响程度。 二、方差分析的有关术语和概念 1.试验结果:在一项试验中用来衡量试验效果的特征量,也称试验指100

101 标或指标,类似函数的因变量或者目标函数。 2.试验因素:试验中,凡是对试验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都称为因素,或称为因子,类似函数的自变量。试验中需要考察的因素称为试验因素,简称为因素。一般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方差分析的目的就是分析实验因素对实验或抽样的结果有无显著影响。如果在实验中变化的因素只有一个,这时的方差分析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在实验中变化的因素不止一个,这时的方差分析就称为多因素方差分析。 3.因素水平:因素在试验中所处的各种状态或者所取的不同值,称为该因素的水平,简称水平。一般用下标区分。同样因素水平有时可以取得具体的数量值,有时只能取到定性值(如好,中,差等)。 4.交互作用:当方差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唯一时,这种多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的组合对指标的影响称为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方差分解原理 一般地,试验结果的差异性可由离差平方和表示,离差平方和又可分解为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其中,组间方差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的加总;组内方差则是各组内的随机影响的加总。如果组间方差明显高于组内方差,说明样本数据波动的主要来源是组间方差,因素是引起波动的主要原因,则认为因素对试验的结果存在显著的影响;否则认为波动主要来自组内方差,即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显著。 (二)检验统计量 检验因素影响是否显著的统计量是F 统计量: 组内方差的自由度 组内方差组间方差的自由度 组间方差// F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第10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三、选择题 1. C 2. B 3. A 4. B 5. C 1.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 ( )。 A. 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 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 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 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2.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是 ( )。 A. 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 B. 组间均方除以组内均方 C. 组间平方除以总平方和 D. 组间均方除以总均方 3.在方差分析中,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 )。 A. 随机误差 B. 非随机误差 C. 系统误差 D. 非系统误差 4.在方差分析中,衡量不同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 )。 A. 组内误差 B. 组间误差 C. 组内平方 D. 组间平方 5.组间误差是衡量不同水平下各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 )。 A. 只包括随机误差 B. 只包括系统误差 C. 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 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6. A 7. D 8. D 9. A 10.A 6.组内误差是衡量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 )。 A. 只包括随机误差 B. 只包括系统误差 C. 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 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7.在下面的假定中,哪一个不属于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 )。 A. 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 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C. 观测值是独立的 D. 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8.在方差分析中,所提出的原假设是210:μμ=H = ···=k μ,备择假设是( ) A. ≠≠H 211:μμ···k μ≠ B. >>H 211:μμ···k μ> C. <

正交试验设计及其方差分析

第三节正交试验设计及其方差分析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为改革旧工艺,寻求最优生产条件等,经常要做许多试验,而影响这些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我们把含有两个以上因素的试验称为多因素试验.前两节讨论的单因素试验和双因素试验均属于全面试验(即每一个因素的各种水平的相互搭配都要进行试验),多因素试验由于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当每个因素的水平数较大时,若进行全面试验,则试验次数将会更大.因此,对于多因素试验,存在一个如何安排好试验的问题.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和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它利用一套现存规格化的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通过少量的试验,获得满意的试验结果. 1.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正交试验设计包含两个内容:(1)怎样安排试验方案;(2)如何分析试验结果.先介绍正交表. 正交表是预先编制好的一种表格.比如表9-17即为正交表L4(23),其中字母L表示正交,它的3个数字有3种不同的含义: (1) L4(23)表的结构:有4行、3列,表中出现2个反映水平的数码1,2. 列数 ↓ L4 (23) ↑↑ 行数水平数 (2)L4(23)表的用法:做4次试验,最多可安排2水平的因素3个. 最多能安排的因素数 ↓ L4(23) ↑↑ 试验次数水平数 (3) L4(23)表的效率:3个2水平的因素.它的全面试验数为23=8次,使用正交表只需从8次试验中选出4次来做试验,效率是高的. L4(23) ↑↑ 实际试验数理论上的试验数 正交表的特点: (1)表中任一列,不同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如正交表L4(23)中,数字1,2在每列中均出现2次. (2)表中任两列,其横向形成的有序数对出现的次数相同.如表L4(23)中任意两列,

第五章 统计学习题集 假设检验 第六章 方差分析

第五章 假设检验 第六章 方差分析 1、某厂生产一种产品,原月产量服从)14,75(N 。设备更新后,为了考察产量是否提高,抽查了6个月的产量,其平均产量为78。问在显著水平5%条件下,设备是否值得更新? 2、某工厂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规定:次品率不得超过0.01,方可出厂。现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查80件,发现次品2件。试问在0.05的显著水平下,这批产品是否可以出厂? 3、已知某种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服从标准差为100小时的正态分布,要求平均寿命不得低于1000小时。现在从一批这种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25件,测得平均寿命为950小时。试在0.02 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这批元件是否合格. 4、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某厂生产的无缝钢管的内径服从均值为54mm 、 标准差为0.9mm 的正态分布。某日从当天生产的产品中随机抽取10根,测得内径分别为:53.8,54.0,55.1,54.2,52.1,54.2,55.0,55.8,55.4,55.5(单位:mm )。试检验该日产品生产是否正常(α=5%)。 5、某专家认为A 地男孩入学率明显高于女孩,小学男女学生比例至少是6:4。从A 地小学中随机抽取400个学生的调查结果是:男生258人,女生142人.问当α=5%时,调查结果是否支持该专家的观点? 6、某饮料厂生产一种新型饮料,其颜色有四种分别为:橘黃色、粉色、绿色、和无色透明。随机从5家商场收集了前一期其销售量,数据如下表: 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组间平方和为76.8445,组内平方和为39.084。问饮料的颜色是否对产品的销售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66.8)3,16(05.0=F ,24.3)16,3(05.0=F ,29.5)16,3(01.0=F ,69.26)3,16(01.0=F }

第10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第10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三、选择题 1.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 ( )。 A. 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 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 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 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2.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是 ( )。 A. 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 B. 组间均方除以组内均方 C. 组间平方除以总平方和 D. 组间均方除以总均方 3.在方差分析中,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 )。 A. 随机误差 B. 非随机误差 C. 系统误差 D. 非系统误差 4.在方差分析中,衡量不同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 )。 A. 组内误差 B. 组间误差 C. 组内平方 D. 组间平方 5.组间误差是衡量不同水平下各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 )。 A. 只包括随机误差 B. 只包括系统误差 C. 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 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6.组内误差是衡量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 )。 A. 只包括随机误差 B. 只包括系统误差 C. 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 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7.在下面的假定中,哪一个不属于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 )。 A. 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 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C. 观测值是独立的 D. 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8.在方差分析中,所提出的原假设是210:μμ=H = ···=k μ,备择假设是( ) A. ≠≠H 211:μμ···k μ≠ B. >>H 211:μμ···k μ> C. <

第八章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八章 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8.1 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处理项的自由度和平方和如何分解?怎样计算和测验因素效应和互作的显著性,正确地进行水平选优和组合选优? 8.2 裂区试验和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何异同?在裂区试验中误差E a 和E b 是如何计算的,各具什么意义?如何估计裂区试验中的缺区?裂区试验的线性模型是什么? 8.3 有一大豆试验,A 因素为品种,有A 1、A 2、A 3、A 4 4个水平,B 因素为播期,有B 1、B 2、B 3 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计产面积25平方米,其田间排列和产量(kg )如下图,试作分析。 区组Ⅰ 区组Ⅱ 区组Ⅲ [答案: e MS 0.31,F 测验:品种、播期极显著,品种×播期不显著] 8.4 有一小麦裂区试验,主区因素A ,分A1(深耕)、A2(浅)两水平,副区因素B ,分B1(多肥)、B2(少肥)两水平,重复3次,小区计产面积15平方米,其田间排列和产量(假设数字)如下图,试作分析。 区组Ⅰ 区组Ⅱ 区组Ⅲ [答案: a E MS =0.58, b E MS =2.50,F 测验:A 和B 皆显著,A ×B 不显著] 8.5 设若上题小麦耕深与施肥量试验为条区设计,田间排列和产量将相应如下图,试作分

析,并与裂区设计结果相比较)。 B 1 B 1B 2 B 2 B 2B 1 [答案: A E MS =0.58, B E MS =1.75, c E MS =3.25,F 测验A 、B 均显著,A ×B 不显著] 8.6 江苏省淮南地区夏大豆区域试验部分资料摘录如下: 试点 年份 区组 CK 19—15 31—15 4—1 21—16 试点1 1977年 Ⅰ 134 160 168 226 196 Ⅱ 146 180 156 170 190 Ⅲ 148 206 188 216 200 1978年 Ⅰ 220 264 280 212 168 Ⅱ 228 260 276 208 156 Ⅲ 208 220 300 260 148 试点2 1977年 Ⅰ 137 236 197 196 155 Ⅱ 173 207 178 192 179 Ⅲ 110 171 223 208 125 1978年 Ⅰ 179 201 150 195 186 Ⅱ 182 224 189 203 191 Ⅲ 207 262 187 210 183 各年各点均为随机区组设计,试分析此试验结果。 [答案: 2 =3.67,e MS =406.06,Fv=12.89,Fvs=1.88,Fvy=5.18,Fvsy=10.35] 8.7 在药物处理大豆种子试验中,使用了大中小三种类型种子,分别用五种浓度、两种处理时间进行试验处理,播种后45天对每种各取两个样本,每个样本取10株测定其干物重,求其平均数,结果如下表。试进行方差分析。 处理时间A 种子类型C 浓度B B 1(0×10-6) B 2(10×10-6) B 3(20×10-6) B 4(30×10-6) B 5(40×10-6) A 1(12小时) C 1(小粒) 7.0 12.8 22.0 21.3 24.4 6.5 11.4 21.8 20.3 23.2 C 2(中粒) 13.5 13.2 20.4 19.0 24.6 13.8 14.2 21.4 19.6 23.8 C 3(大粒) 10.7 12.4 22.6 21.3 24.5 10.3 13.2 21.8 22.4 24.2 A 2(24小时) C 1(小粒) 3.6 10.7 4.7 12.4 13.6 1.5 8.8 3.4 10.5 13.7

统计学教案习题05方差分析

第五章 方差分析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1) 多组计量资料总变异的分解,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概念。 (2) 多组均数比较的检验假设和F 值的意义。 (3) 方差分析的使用条件。 2.常见实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1)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总变异分解(包括自由度的分解)、方差分析的计算、方差分析表。 (2)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两因素方差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总变异分解(包括自由度的分解)、方差分析的计算、方差分析表。 (3)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方法: LSD-t 检验法;Dunnett-t 检验法;SNK-q 检验法。 (二)熟悉内容 多组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变量变换方法。 (三)了解内容 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1. 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 A )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即变异的不同来源将全部观察值总的离均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from mean ,SS )和自由度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差外,其余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个因素的作用(或某几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以解释,如各组均数的变异SS 组间可由处理因素的作用加以解释。通过各变异来源的均方和误差均方比值的大小,借助F 分布作出统计推断,判断各因素对各组均数有无影响。 2.分析三种变异 (1)组间变异:各处理组均数之间不尽相同,这种变异叫做组间变异(variation among groups ),组间变异反映了处理因素的作用(处理确有作用时 ),也包括了随机误差( 包括个体差异及测定误差 ), 其大小可用组间均方(MS 组 间 )表示,即 MS 组间= 组间组间ν/SS , 其中,SS 组间= 21 )(x x n k i i i -∑= ,组间ν=k -1为组间自由度。k 表示处理组数。 (2)组内变异:各处理组内部观察值之间不尽相同,这种变异叫做组内变异(variation within groups),组内变异反映了随机误差的作用,其大小可用组内均方 (组内MS ) 表示, 组内组内组内ν/SS MS = ,其中∑∑==?? ? ???-=k i n j i ij i x x SS 112)(组内 , k N -=组内ν,为组内均方自由度。 (3)总变异:所有观察值之间的变异(不分组),这种变异叫做总变异(total variation)。其大小可用全体数据的方差表示, 也称总均方(MS 总 )。按方差的计算方法,MS 总= 总总ν/SS ,其中SS 总=211 )(∑∑==-k i n j ij i x x , k 为处理组数,i n 为第i 组例数,总ν=N -1为总的自由度, N 表示总例数。 (二)方差分析的使用条件 (1) 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且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2) 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homoscedasticity)。 (三)不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1.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资料类型: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是将受试对象完全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组。设计因素

利用SPSS 进行方差分析以及正交试验设计

实验设计与分析课程论文 题目利用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2012年6月29日

一、SPSS 简介 SPSS 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1984年SPSS 总部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微机版本SPSS/PC+,开创了SPSS 微机系列产品的开发方向,极大地扩充了它的应用范围,并使其能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 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 SPSS 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 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 回归、Probit 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SPSS 也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图形。SPSS 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 及DBF 数据文件,现已推广到多种各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它和SAS 、BMDP 并称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统计软件。 SPSS 输出结果虽然漂亮,但不能为WORD 等常用文字处理软件直接打开,只能采用拷贝、粘贴的方式加以交互。这可以说是SPSS 软件的缺陷。 二、方差分析 例如 某高原研究组将籍贯相同、年龄相同、身高体重接近的30名新战士随机分为三组,甲组为对照组,按常规训练,乙组为锻炼组,每天除常规训练外,接受中速长跑与健身操锻炼,丙组为药物组,除常规训练外,服用抗疲劳药物,一月后测定第一秒用力肺活量(L),结果见表。试比较三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有无差别。对照组为组一,锻炼组为组二,药物组为组三。 第一步:打开 SPSS 软件 表1 三组战士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L) 对照组 锻炼组 药物组 合计 3.25 3.66 3.44 3.32 3.64 3.62 3.29 3.48 3.48 3.34 3.64 3.36 3.16 3.48 3.52 3.64 3.20 3.60 3.60 3.62 3.32 3.28 3.56 3.44 3.52 3.44 3.16 3.26 3.82 3.28

第八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方差齐性检验,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主要讲述方差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两节内容. 1、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了解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掌握平方和的分解,熟悉检验方法和参数估计,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了解效应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了解多重比较问题,掌握重复数相等与不相等场合的方法,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Hartley 检验,Bartlett 检验以及修正的Bartlett 检验三种检验方法,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变量间的两类关系,认识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熟悉回归系数的估计方法,熟练掌握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能用R 软件来进行回归分析,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平方和的分解,检验方法和参数估计、重复数相等与不相等场合的方法、检验方法的掌握,回归系数的估计方法,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难点是检验方法和参数估计,重复数相等与不相等场合的方法. 实际问题的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方差齐性检验,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等5节来讲述本章的基本内容. §8.1 方差分析 教学目的:了解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掌握平方和的分解,熟悉检验方法和参数估计,会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方和的分解,检验方法和参数估计 教学难点:检验方法和参数估计 教学内容: 本节包括方差分析问题的提出,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平方和分解,检验方法,参数估计,重复数不等情形. 8.1.1 问题的提出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多个总体均值的比较问题,处理这类问题通常采用方差分析方法. 例8.1.1 8.1.2 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 在例8.1.1中,我们只考察一个因子,称为单因子试验.记因子为A ,设其有r 个水平,记为1r A , ,A ,在每一水平下考察的指标可看做一个总体,故有r 个总体,假定 (1)每一总体均为正态总体,记为2 i i N(,)μσ,i 1,2,,r =; (2)各总体方差相同,即22 2212r σσσσ== ==

第六章--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讲解学习

第六章 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 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分析各种因素对试验指标是否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研究各种不同的配料方案对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有无显著差异,从中筛选出较好的原料配方;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需要考察不同的种子、不同数量的肥料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从中确定最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施肥数量。 要解决诸如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设计一个试验,使其充分反映各因素的作用,并力求试验次数尽可能少,以便节省各种资源和成本;另一方面就是要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确定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程度。 §6.1 单因素方差分析 仅考虑一个因素A 对试验指标有无显著影响,可以让A 取r 个水平:r A A A ,,,21 ,在水平i A 下进行i n 次试验,称为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观测数据ij x 列于下表: 并设在水平i A 下的数据i in i i x x x ,,21来自总体),(~2 i i N X ,),,2,1(r i 。 检验如下假设: r H 210:, r H ,,,:211 不全相等 检验统计量为 ),1(~) /() 1/(r n r F r n S r S F e A 其中2 1 2 11)()(x x n x x S i r i i r i n j i A i ,称为组间差平方和。 211 )(i r i n j ij e x x S i ,称为组内差平方和。

这里 r i i n n 1 , i n j ij i i x n x 1 1 , r i n j ij i x n x 111。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5.001.0(或 ,如果),1(r n r F F ,则拒绝0H ,即认为因素A 对试验指标有显著影响。 实际计算时,可事先对原始数据作如下处理: b a x x ij ij 再进行计算,不会影响F 值的大小。 例1 试分析三种不同的菌型对小白鼠的平均存活日数影响是否显著? 解:30,11,9,10,3321 n n n n r 16.6,27.7,22.7,4321 x x x x 43.70)()(21 2 11 x x n x x S i r i i r i n j i A i , 74.137)(211 i r i n j ij e x x S i 49.5)27,2(90.601.0 F F ,说明三种不同菌型的伤寒病菌对小白鼠的平均存活日数的影响高度显著。 §6.2 双因素方差分析 同时考察两个因素A 和B 对试验指标有无显著影响,可以让A 取r 个水平: r A A A ,,,21 ,让B 取s 个水平:s B B B ,,,21 ,在各种水平配合),(j i B A 下进行试验, 称为双因素试验。 一、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在每一种水平配合),(j i B A 下作一次试验,称为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观测数据ij x 列于下表: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 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 第八章 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 练习题答案 8.1 0123411234:0 :,,,0 =0.01 SPSS H H ααααααααα====至少有一个不等于用进行方差分析, 表8.1-1填装量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因变量: 填装量 源 III 型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偏 Eta 方 非中心 参数 观测到的幂b 校正模型 .007a 3 .002 10.098 .001 .669 30.295 .919 截距 295.779 1 295.779 1266416.430 .000 1.000 1266416.430 1.000 机器 .007 3 .002 10.098 .001 .669 30.295 .919 误差 .004 15 .000 总计 304.171 19 校正的总计 .011 18 a. R 方 = .669(调整 R 方 = .603) b. 使用 alpha 的计算结果 = .01 由表8.1-1得:p=0.001<0.01,拒绝原假设,i 0α不全为,表明不同机器对装填量有显著影响。 8.2

01231123:0 :,,0 =0.05 SPSS H H ααααααα===至少有一个不等于用进行方差分析, 表8.2-1满意度评分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因变量: 评分 源 III 型平方 和 df 均方 F Sig. 校正模型 29.610a 2 14.805 11.756 .001 截距 975.156 1 975.156 774.324 .000 管理者 29.610 2 14.805 11.756 .001 误差 18.890 15 1.259 总计 1061.000 18 校正的总计 48.500 17 a. R 方 = .611(调整 R 方 = .559) 由表8.2-1得:p=0.001<0.05,拒绝原假设,i 0α不全为,表明管理者水平不同会导致评分的显著差异。 8.3

第10章__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第10章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三、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1.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 A.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2.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是()。 A.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B.组间均方除以组内均方 C.组间平方除以总平方和D.组间均方除以总均方 3.在方差分析中,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A.随机误差B.非随机误差C.系统误差D.非系统误差 4.在方差分析中,衡量不同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A.组内误差B.组间误差C.组内平方D.组间平方 5.组间误差是衡量不同水平下各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6.A 7.D8.D9.A10.A 6.组内误差是衡量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7.在下面的假定中,哪一个不属于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B.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C.观测值是独立的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8.在方差分析中,所提出的原假设是0:=···= ,备择假设是() 12 k A.1:12···kB.1:12···k C. 1:···kD.1:1,2,···,k不全相等 12 9.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指只涉及()。 A.一个分类型自变量B.一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自变量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10.双因素方差分析涉及()。 A.两个分类型自变量B.两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因变量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11.B12.C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课程名称统计学指导教师实验日期 院(系)专业班级实验地点 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 实验项目名称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方差分析基本原理,对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具有初步认识。 二、实验内容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为研究不同的路段和不同的时间段对行车时间的影响,让一名交通警察分别在3个路段和高峰期与非高峰期亲自驾车进行试验,通过实验共获得30个行车时间(单位:分钟)的数据。试分析路段、时段以及路段和时段的交互作用对行车时间的影响。(α=0.05) 三、实验步骤 1.在Excel中输入实验数据 2.点击【工具】→【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单击【确定】 3.输入数据区域,单击【确定】 4.重复2.3. 5.选择【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单击【确定】 四、实验结果 1.路段: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2.时段: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3.路段和时段的交互作用对行车时间的影响: 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 SUMMARY 28.1 32.4 总计 34.1 观测数 3 3 6 求和93.6 104.7 198.3

平均31.2 34.9 33.05 方差 1.39 2.83 5.795 38 观测数 3 3 6 求和82 94.9 176.9 平均27.33333 31.63333 29.48333 方差8.463333 12.62333 13.98167 32.4 观测数 3 3 6 求和69.1 81.6 150.7 平均23.03333 27.2 25.11667 方差 4.223333 3.61 8.341667 总计 观测数9 9 求和244.7 281.2 平均27.18889 31.24444 方差16.03611 15.96778 方差分 析 差异源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样本189.4533 2 94.72667 17.15027 0.000303 3.885294 列74.01389 1 74.01389 13.40022 0.003262 4.747225 交互0.297778 2 0.148889 0.026956 0.973463 3.885294 内部66.28 12 5.523333 总计330.045 17 五、实验分析 1. 路段对行车时间的影响 F=0.915773< F crit=3.31583,表明路段对行车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2. 时段以对行车时间的影响 F=3.739213> F crit=2.392814,表明时段以对行车时间的影响显著。 3.路段和时段的交互作用对行车时间的影响 F=0.026956< F crit=3.885294,表明路段和时段的交互作用对行车时间的影响显著。

第9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统计学 STATISTICS 警惕过多地假设检验。你对数据越苛求,数据会越多地向你供认,但在威逼下得到的供词,在科学询查的法庭上是不容许的。 Stephen M.Stigler

统计学 STATISTICS第9章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STATISTICS SARS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 ?2004年12月5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共同宣布:中国自主研制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圆满结束。经对36人的试验结果表明,36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了抗体,这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SARS疫苗的研制确定为重要 任务之一。科技部积极组织协调,形成了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共同组成的疫苗研制项目课题组,研究人员包括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日友好医院等部门在内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和医生

STATISTICS SARS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 ?2004年1月19日,SARS病毒灭活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 研究,本次试验共选择36名年龄在21岁到40岁的健康人作为志愿者,男女各18人,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了SARS 疫苗临床研究。免疫接种分为16个单位和32个单位两种剂量,并设安慰剂对照组,各12人。这次SARS疫苗临床研究方案完全按照国际规范,采用知情同意、伦理审查、随机双盲等规范化操作 ?本次试验采用随机双盲的实验设计。受试者和参加临床试 验或临床评价的研究人员或疫苗研制方的工作人员均不知道也不能识别受试者接受了何种注射(疫苗或安慰剂)。在试验结束、完成数据清理、数据已达到可以接受水平,可由指定人员揭盲,打开密封的设盲信封,从而知道哪个受试者接种的是试验疫苗,哪个受试者接种的是安慰剂

试验设计案例方差分析

1、通过以下试验设计案例总结“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案例:为了研究啤酒酵母最适合的自溶条件,选择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因素有温度℃(A)和pH(B),加酶量(C)3个,试验指标为蛋白质含量,试验指标越大越好。选用L9(34) 正交表,试验方案和结果如下表,试作方差分析,并找出啤酒酵母最适合的自溶条件。 4

1、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找出啤酒酵母最适合的自溶条件,可用蛋白质含量作为本试验的试验指标。 2挑因素,选水平:影响啤酒酵母最适合的自溶条件的因素有温度、pH和加酶量3个,分别用A、B、C表示,并且每个因素都取3个水平,因此,此次选取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 3、选择合适的正交表:根据所选取的实验因素和实验水平数,决定该实验选取L9(34) 正交表。 4、进行表头设计(表1-1) 表1-1 由于此试验不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采用不考察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法进行实验结果发差分析,并且此试验无重复试验,所以采用不考察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法中的无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3

本例a=b=c=3,各因素每一水平的重复次数m=3,总处理次数为9次(n). ②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 平方和的分解: 矫正数 C=()2 i x n ∑=2T n =65.2/9=477.8596 总平方和 SS T =2i x ∑-C=6.252+4.972+…+8.952-C =530.89-477.8596=53.0304 A 因素平方和 SS A =2iA K m ∑-C=(15.762+18.572+31.252)/3-C =523.2617-477.8596=45.4021 B 因素平方和 SS B = 2iB K m ∑-C=(25.182+21.412+18.992)/3-C =484.3469-477.8596=6.4873 C 因素平方和 SS C = 2 iC K m ∑-C=(22.652+21.452+21.482)/3-C =478.1718-477.8596=0.3122 误差平方和 SS e = SS T -SS A -SS B -SS C =53.0304-45.4021-6.4873-0.3122=0.8288 对于空列也可用同样方法计算平方和: 空列平方和 SS D =2iD K m ∑-C=(20.742+21.872+22.972)/3-C =478.6884-477.8596=0.8288 自由度的分解: 总自由度 df T =n-1=9-1=8 A 因素 df A =a-1=3-1=2 B 因素 df B =b-1=3-1=2 C 因素 df C =c-1=3-1=2 误差 df e =df T -df A -df B -df C =8-2-2-2=2 显然,误差的自由度等于各空白列自由度之和,正交表中各列的自由度为该列的水平数减1。 ③F 测验。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1-4。由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A 因素(温度)的F 值 显著,说明A 因素对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表1-4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F α

生物统计学(第3版)杜荣骞 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 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八章单因素方差分析 8.1黄花蒿中所含的青蒿素是当前抗疟首选药物,研究不同播期对黄花蒿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得到以下结果(kg/小区)[47]: 重复 播种期 2月19日3月9 日 3月28日4月13日 1 0.26 0.14 0.1 2 0.03 2 0.49 0.24 0.11 0.02 3 0.36 0.21 0.15 0.04 对上述结果做方差分析。 答:所用程序及结果如下: options linesize=76 nodate; data mugwort; do date=1 to 4; do repetit=1 to 3; input yield @@; output; end; end; cards; 0.26 0.49 0.36 0.14 0.24 0.21 0.12 0.11 0.15 0.03 0.02 0.04 ; run; proc anova; class date; model yield=date; means date/duncan; run;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Procedure Class Level Information Class Levels Values DATE 4 1 2 3 4 Number of observations in data set = 12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Procedure Dependent Variable: YIELD Sum of Mean Source DF Squares Square F Value Pr > F Model 3 0.18515833 0.06171944 14.99 0.0012 Error 8 0.03293333 0.00411667 Corrected Total 11 0.21809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