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

《灾害学》
《灾害学》

《灾害学》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灾害:指某一地区,由内部烟花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2.地区承载力:指某地区对一种或多种灾害的抗御能力、救助能力与恢复能力的综合,它反映了该地区抗御灾害的综合水平。

3.致灾因子:是指可能引起人员生命伤亡、财产损失及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4.孕灾环境:

5.承灾体:指承受灾害的对象

6.原生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7.灾害学: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8.灾害学宏观层次的研究内容

灾害成因动力学研究、灾害运动学研究、灾害预测学研究、灾害防治对策学研究

9.灾害学研究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求灾害形成的规律性,通过综合分析方法和预测技术来寻求灾害发生的可能机会,从而把灾害的不良影响与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第二章地质灾害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4.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0~60Km(占地震总数 70%);中源地震:60~300Km(占地震总数 25%)

深源地震:〉300Km(占地震总数 5%)

5.地震震级: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微震 M<2;有感地震 2< M< 4;破坏地震 M > 5;强烈地震 M > 7

6.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的震动剧烈程度和破坏状况的测度。

A:震源

B:震中

A~B:震源深度

B~D:震中距7.褶皱:当作用力使岩层产生弯曲而没有丧失其连续完整性时,岩层便产生褶皱

8.断裂:当岩层脆弱部分的岩石强度承受不了强大力的作用时,岩层便产生断裂

9.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10.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

11.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多、大、广、浅”简述原因。地震多(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中间,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处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60%以上的国土处于地震烈度VI度以上地区。12.简述构造地震成因。

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力推挤地壳岩层,岩层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这种在构造变动中引起的地震。

13.中国地震预报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

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14.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提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16.地震应急的根本目的以及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内容。目的:

在临震前采取尽可能的有效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重要设施不受或少受损失;

在灾害发生后尽可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活动并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灾害的扩大,迅速地恢复社会秩序。基本内容:

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应急通信保障

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

应急、救援装备的准备

灾害评估准备

应急行动方案

17.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及整治措施。

滑坡: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应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整治措施:

减重和反压、排水、抗滑挡土墙

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堆积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生物措施:

采用植物造林,种植草皮及合理耕种等方法,使流域内形成一种多结构的地面保护层,以拦截降水,增加入渗及汇水阻力,保护表土免受侵蚀。

工程措施:

防治泥石流发生的措施;拦截泥石流措施;泥石流排导措施;储淤工程

18.地面沉降的机理

由于地下水的开采是产生沉降最主要最普遍的原因,由于抽水作用,含水层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使土层中孔隙水压力降低,增加了土颗粒的有效应力,从而使地层压密。由此,有效应力原理是抽水引起地面下沉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气象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空气涡旋,热带气旋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围绕着中心旋转。

2.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3.海啸:海地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巨大的波浪

4.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能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地转偏向力、海陆风、地形

5.简述热带气旋灾害的致灾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危害。狂风巨浪、风暴潮、暴雨

6.热带气旋预报的形式:消息、警报、紧急警报

7.人工增雨机理。

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播撒致冷剂、结晶剂、吸湿剂和水雾等,以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干扰中气流,改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程,达到降水之目的。

8.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方法

工程防治措施:草方格沙障

化学固沙措施: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

植物治沙措施:营造固沙林、营造防沙林带、封沙育草,保护植被

9.龙卷风灾害的致灾原因(检测设备:多普勒雷达)异常强风的侵袭、极端低压的危害、强烈上升气流的危害

第四章环境灾害

1.逆温层: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2.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产生的保温作用。

3.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

4.生化需氧量: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5.化学需氧量:指用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

6.环境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7.从熵增角度分析环境灾害的成灾机制,并论述环境灾害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

8.简述常见的除尘和净化技术。(大气人为污染源的分类: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9.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燃煤国家和燃石油国家酸雨中主要污染物质;酸雨为PH小于5.6的降水)。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0.臭氧消除的主要光化学反应及其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

对材料的影响

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

11.城市烟雾灾害与城市光化学烟雾灾害的关系。

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 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城市烟雾灾害由于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遇到逆温天气,燃煤的粉尘等空气污染物无以扩散,致使全城烟雾弥漫。

12.水污染中主要有毒作用的无机物

氰化物、砷、汞、镉、铬、铅

13.简述常见的水污染防治方法。(主要活性污泥法)物理法:过滤、沉淀、离心分离、上浮等

化学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萃取法、吸附法、电渗析法

物理化学法:气提、吹脱、吸附、萃取、离子交换、电解电渗析、反渗透等

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生物塘、污水灌溉14.赤潮灾害形成机理。

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

15.环境灾害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论述自己的做法。

第四章人为灾害

1.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噪声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

2.人为灾害的分类

生产活动型、社交活动型、人为致灾型

3.环境噪声源(噪声强度单位dB)

4.噪声的主要危害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

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噪声影响语言交谈、通讯联络的影响

5.环境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基本途径:

降低声源噪声、在传声途径上降低噪声、受声者的噪声防护

方法:

技术措施:

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阻尼材料

第六章风险管理及评估

1.风险分析:对各种风险衡量其风险量

2.风险管理:为了达到一个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对组织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的系统过程

3.灾害的风险管理:是在灾害的影响因素预测的基础上,对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和作用以及灾害管理对策实施结果进行管理。

4.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风险处理、风险决策

5.风险识别方法

文件资料审核、信息收集整理、检查表、流程图法、因果分析图、工作分解结构

6.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公式评价法、模糊数学法、图形迭加法

7.风险决策原则

回避风险的方法、可靠性风险评价法、减少风险的费用—效益分析法

第七章灾害应急管理与减灾

1.灾害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

2.灾害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

3.应急管理的四个环节

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4.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特殊危险应急程序等

5.应急预案基本六要素

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2)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3)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4)应急设备与设施

5)应急评价能力与资源

6)保护措施程序

7)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

8)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9)培训与演练

10)应急预案的维护

6.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

确定应急预案的类型

选择应急预案的编制人员及编制负责人

收集资料

危险辨识及风险评价

确定应急反应组织的人员职责

评估应急能力

建立应急反应组织

评审现有应急预案

预案的培训和演习

应急预案的修订、测试和维护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灾害学论文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对汶川大地震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6度以及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关键词:地震汶川抗震设防灾害对策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正文 一、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因素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次生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人员伤亡 10.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第25 卷第4 期 灾 害 学 V ol. 25 No. 4 2010 年12 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郭 1 2 2 2 凯 2 (1.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 ; 2.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 摘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 个指数和39 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11X (2010 )04 -0068 -05

产能力、社会结构和秩序、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 引言 面的损失,这种损失既是社会个体的损失,也是社会整体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社会秩序的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很容易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单纯的自然事件来研究,而忽视了灾害作用的具体社会背景。大量灾害事实表明,物质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并没有完全解决灾害问题。对于灾害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关注 [1 -3 ] 为了客观地认识区域的社会易损性,正确评价区域社会易损性的状态,非常有必要从确定或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社会易损性的要素中,选取一些具有标示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作为评价的指标,也只有准确地选择指标才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社会易损性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评价指标的拟定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计算,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分层性原则:影响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因子众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和作用分层,且要层次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体系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独立性原则: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因子之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火山灾害

第五章火山灾害 第一节火山概述 1、火山的定义(掌握) 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山体,大多呈孤立的圆锥型。 2、什么是火山喷发?(掌握) 地球内部的岩浆最终会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 3、火山由哪几部分结构组成?(熟悉) 火山口、岩浆囊、岩浆通道和火山锥。 4、火山和火山群的形状有哪几种?(了解) (1)孤立的圆锥型(2)链状火山群。 5、火山的分类(掌握) (1)火山按按岩浆的通道类型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2)中心式喷发又主要分为宁静式喷发、爆发式喷发、中间式喷发。 6、火山喷发强烈程度取决于什么?(了解) (1)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取决于岩浆的粘滞性。 (2)岩浆粘滞性较小时,气体很容易从岩浆中跑出,岩浆一边上升,气体一边释放,到达地面时,气体几乎跑完了,岩浆就比较安静地流出地表,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宁静式喷发。(2)岩浆粘滞性很大时,气体不容易跑出,直到岩浆到达地面,压力突然减少,导致气体、岩浆和石屑一起瞬间猛烈喷出,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爆炸式喷发。 7、岩浆的流动性(粘滞性)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了解) (1)温度越高,岩浆的粘滞性越小,容易流动。 (2)SiO2含量低,岩浆容易流动。 (3)岩浆是流动的液体和由该液体结晶出来的固体矿物的混合物,固态矿物含量较少,岩浆越容易流动。 8、岩体熔化可以通过哪些条件实现?(了解) (1)减少压力;(2)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岩石,降低了岩石的熔点;(3)增加温度。 9、地面下熔化的岩石叫做岩浆,当岩浆喷出地面后叫做熔岩。(了解) 10、在软流圈一些非常热的岩石接近熔化状态,这些岩石就构成了岩浆的源泉。(了解) 11、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猛烈程度喷发的判断依据。(了解) 12、火山喷出的物质(掌握)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 2 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 2 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 2推迟3小时,O 3 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 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 X 和SO X 。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 x 和HC,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 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 后转变为1SO 2(单重态SO 2 );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 3SO 2(三重态SO 2 )。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化学元素是氮、磷。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 程编码及课程名称0705012203 课程编码:Catastrophology)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Natural 二、学时及学分2 学分:6。总学时数:36,其中,讲授学时:30 ,实验(实践)学时: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开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课程目标和任务:、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1 、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灾害系统的概念; 2 、掌握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干旱灾害、冰冻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灾害链; 3 4、掌握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异; 5、掌握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6、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高新技术方法灾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五、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 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六学时)绪论(共4第一章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灾害学的学科体系,掌握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二)教学内容 1.1 灾害学的产生背景 1.1.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2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与特征 1.2.1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1.2.2 灾害学的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 — 2、环境学学科体系 难点:1、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2、灾害学的特征 第二章灾害概述(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灾害的分类与性质,熟悉灾害系统、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 (二)教学内容 2.1 灾害的概念与内涵 2.1.1 灾害的概念 2.1.2 环境概念的内涵 2.2 灾害的分类与性质 2.2.1 灾害分类

地震论文地震灾害论文地震灾后重建论文地震的论文解读

中国在其五千多年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中,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尤以洪水、旱灾、地震和海洋灾害为甚(胡鞍钢、陆中臣、沙万英,1997。因此,洪水、旱灾、地震和海洋灾害可以说是中国意义上的重大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首先,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灾害造成严重的社会财富损失,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阻滞和破坏作用。灾害阻碍经济的发展,在局部地区及一定时期内甚至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倒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制约因素。其次,灾害造成经济发展成本上升,收益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一方面,国家不得不加大防灾减灾投入,造成经济发展的成本或代价上升;另一方面,在社会总投入一定的前提下,防灾减灾投入的扩大,意味着发展经济直接投入的减少,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三,灾害往往会造成部分产品的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正常进行,如农作物歉收、能源短缺,随之而来的部分基础设施所需的原材料生产受阻等,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不仅会直接影响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而且间接地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下文以玉树地震为例,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玉树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对人的伤害,即对人力资源的破坏。第一,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不是一般地减少人口,而是大量减少正在进行社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常使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短缺,其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等的伤亡,对一个具体单位的工作损害尤其严重。第二,地震造成许多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家庭的正常生活被打断,老人小孩的抚养成为一项极大的社会负担。第三,地震造成许多健康人变为残疾人,破坏了他们的劳动力。第四,地震危及工厂也一样危及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而地震对教育、科研、卫生事业的影响比对生产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的培养部门,对他们的破坏严重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杨仕升,2004。 财产损失包括各种建筑物的毁坏(学校、医院、政府、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工厂厂房和居民楼等,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农业水利电力通讯设施的损坏,

自然灾害学论文

中国城市洪涝灾害下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班级:11地本 学号:1110240011 作者:徐莉 时间:2014年6月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今年,广州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致2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7亿。 洪涝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灾害现象。洪水引起的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 由于洪涝灾害对我国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城市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城市对于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减少洪涝灾害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城市重建。 【正文】 一、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上升,给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创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知性。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的地方降水增多,往往

形成暴雨强降水,而成了洪水的诱发因素,而这些都是人类所无法预知的。所以这种灾害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已有的防洪的工程措施的确定性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是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增长过快、质硬、公共设施不完善,且城市的植被相对很少,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造成了城市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在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另一方面,城市化必将带来经济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而一次洪涝灾害会造成城市中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城市遭受的创伤更为巨大。 最后,来谈谈该体系本身的优点。我国大部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主要依靠于工程建设等技术手段,存在着长期手段单一、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难以完全保证城市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如果建立规划包含了预警、响应和恢复的综合性的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因素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从而进行灾前防止、灾时控制、灾后恢复,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小灾害损失。 二、应急管理体系所应包含的内容 对于该体系,应包含对灾前的预防准备、对灾时的控制和对灾后的恢复管理。 1、灾前的预防和准备 在洪涝灾害来临之前,中国应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规定,在组织体系方面要完整,而各个城市要有针对各自情况的防洪预案,平时要有一定的防洪措施。 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已先后颁布了税法、防洪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蓄溶剂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 组织体系:1950年中央政府成立了防洪总指挥部,各省市县各级都应有完整的防洪指挥组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的相关单位(五个层次:国家、省、地市、区和现场):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经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卫生厅、广电厅信息产业局、水文资源局、气象局、通信管理局、海事局、军区、铁路局、电网公司和红十字会等。而这些单位都应有自己的职责,包括防洪涝的宣传工作和设施建设工作、预防洪涝的预案编写工作、防洪抢险和灾区治安管理的安全保卫工作、抗洪抢险及灾后恢复的物资供应工作、灾时的信息采集工作、灾后的重建工作等等。同时由于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还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中心。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自然灾害学专业(代码:070522)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研究方向 目前自然灾害学专业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和风险管理,其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表: 二.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自然灾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减灾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自然灾害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硕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了解与

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善于与人合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2)博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灾害风险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掌握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胜任灾害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业务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3)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本专业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和必修环节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2)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3)本科直博生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4)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研究生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自然灾害学期末论文

自然灾害学期末论文 湖南省气象灾害及防治对策 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 任课老师:胡智勇老师 姓名:胡婵 学号:201114010220 班级:11102班 专业:地理科学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1引言 (3) 2 湖南省气象灾害的种类 (3) 3 湖南气象灾害的特点 (3) 3.1 普遍性 (4) 3.2 区域性 (4) 3.3 季节性 (4) 3.4 持续性 (4) 3.5 阶段性 (4) 3.6 交替性 (4) 3.7 群发性 (4) 3.8 连锁性 (4) 3.9人为性 (5) 4 湖南省气象灾害防治现状 (5) 5 防治对策 (5) 5.1 洪涝灾害的防治对策 (5) 5.2 干旱灾害的防治对策 (6)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摘要:一切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命构成破坏与危害的现象都称为灾害。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星球,而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主要的一种,占到自然灾害的70%以上。气象灾害时常危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湖南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防御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湖南气象灾害的分类、特点和防治现状,针对湖南易发的两种气象灾害,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 湖南省;洪涝;防灾体系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unan province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All damage to human life,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hazard phenomenon known as disasters. The earth is a planet for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s one of the main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accounted for over 70%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ten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nan economic and soci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un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efens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unan provinc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status quo, in view of the two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unan province is use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1引言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而湖南地处江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中国主要冷暖空气交汇地之一,气候条件较为优越,但往往由于季风进退早迟或强度变化等原因,使得自然灾害仍比较严重,尤以气象灾害为最。 湖南省是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的省份之一,对湖南.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冷害(倒春寒、5 月低温、寒露风)、高温热害、暴雨和洪涝灾害、季节性干旱、其他(冰冻、风害、冰雹、冬酣). 不同的气象灾害对湖南省不同地域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笔者通过分析湖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发展趋势,以期更好的掌握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对于防御气象灾害,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趋利避害。 2 湖南省气象灾害的种类 关于气象灾害的分类目前国内外还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根据影响湖南气象灾害的成因、性质及所产生的危害将其划分为7大类19种。从中可以看出湖南的气象灾害种类之多揽括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气象灾害不仅如此气象灾害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形成间接的农业气象灾害。 3 湖南气象灾害的特点[3-6]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

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

生物灾害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2008级生安一班姓名:谭春涛学号:200841633114 课程论文题目:(正文:四号,宋体)我国农作物生物灾害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课程名称:(正文:四号,宋体)生物灾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我国农作物生物灾害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小 二号,黑体) ——×××××××××(小三号,宋体) 学□□生:谭春涛(五号,宋体) (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班2008级生物安全一班,学号200841633114)(五号,宋体) 摘要:(小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 近年来,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呈明显加重趋势, 防控形势严峻。面对日趋加重的病虫灾害, 各级农业和植保部门更新植保理念, 完善治理对策, 推广重大技术, 创新推广方法, 优化 工作机制, 从而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促进了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和农业贸易安全。针对当前植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应对重大生物灾害加重发生,促进植保事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植物保护; 生物灾害; 暴发现状; 重大举措; 防控成效; 应对策略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物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 每年发生的生物灾害1 700 多种, 其中 重大生物灾害100 多种。每年因生物灾害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10%左右[1], 约合人民币600 亿元。就局部地区而言, 生物灾害比旱灾、水灾更为严重, 形势更为严峻[2]。因为, 水灾、旱灾的发生往往是局部的、间隙的, 而生物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连续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植保工作事关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 是最直接、最要紧、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因此, 做好新时期的植保工作,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一、×××××(一级标题顶格书写)(小三号,黑体) 一: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现状 (一)外来入侵生物危害严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进程,一些新的有害生物不断传人并迅速扩散。人侵我国的危险性农业有害生物已超过400种,其中造成较大危害的100余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已发现50余种。近年来人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出种类增多、频率加快、蔓延加速、危害加剧的趋势。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我国新发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只有1种,80年代达到2种,90年代增加到10种,近5年新发现18种。稻水象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从河北唐山市的局部地区扩散到10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斜坡地质灾害

第六章地质灾害 6.1 地质灾害概述 1. 什么是地质灾害?(掌握) 在自然或人为诱发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 地质作用(现象)。 2、广义的地质灾害包括:(了解) 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瓦斯爆炸、 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地面开裂、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以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热害等。 3、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熟悉)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6.2 崩塌、滑坡、泥石流 1、什么是崩塌?(掌握) 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 在坡脚的地质现象。也称“山崩”、“坠石。”其中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也称山崩,小规模的崩塌称 坠石。 2、崩塌的诱发因素有哪些?(掌握)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 度以上的

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 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 a 采掘矿产。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采空区地表崩塌。 b 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c 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主要是水的浸润和软化作用。d 堆(弃)渣填土。崩塌体增加了荷载,破坏了坡体稳定。e 强烈的机械震动。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机械震动。 3、崩塌的前兆:(掌握) (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4、什么是滑坡? (掌握) 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 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形成的动力条件(熟悉)

灾害学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157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155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251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210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197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210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164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14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50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51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56 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67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68 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5 19、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105 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113 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151 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o 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o 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 26、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208 27、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7 28、河流的上游,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而在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263 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268 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272 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269 32、中国是一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310 33、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312 34、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327 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06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

雨雪冰冻灾害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我国2010年年尾至2011年初这短短的两个月里,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袭击。尤其是南方各省受灾情况比较严,针对这种灾害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行动,从而使灾情减小到了最小程度。 [关键词] 雨雪冰冻;拉尼娜现象;全球变暖;灾害;措施 0引言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为近十年来最多。陈振林表示,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事件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事件,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近期北太平洋北部高纬度地区上空形成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高压气团,在高压偏北气流的引导下,极地冷空气南下直接影响北美大陆,使得2010年12月中旬北美洲大部地区白雪皑皑,进入长久不遇的寒冬。陈振林表示,针对我国今冬明春的天气做出预测,再发生2008年那次连续4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是较低的。但是由于“拉尼娜”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可能性。 1 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分析 1.1 “拉尼娜”事件 造成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即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式是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而稳定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主要原因。1月中旬以来,大气环流异常形式维持了20 d以上,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径向度加大,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向我国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至低槽系统活跃,进一步加剧了暖湿气流向我国的输送。 1.1.1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平均值0.5℃以上的现象.这种变化虽然很小,但能够引发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形势紊乱,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性天气出现.一般而言,大气环流形势间接造成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运动,底层海水就上升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流失.而底层海水的温度比较低,从而造成东太平洋的表层水温比西太平洋表层水温偏低.这又进一步使得大气气流在东太平洋下沉,在西太平洋上升,从而加强信风,由此对全球大气环流造成影响.由于这种反应的连锁性和复杂性,海温的一个微小变化经过系列的放大之后,就会对全球水气循环等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一般而言,拉尼娜年的出现会导致冬季东亚地区偏北冷空气的加强以及全球气候状态的紊乱 1.2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已经是科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能量及分布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水和大气循环发生改变,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全球大气运动模式,造成紊乱的环流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天气现象出现变化的振幅加大,极端气候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