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东昆仑是我国中央(秦祁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剥蚀程度浅,从其区域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已发现的众多矿床(点)均显示出该区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对该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分析总结,对该地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东昆仑地区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东昆仑地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加里东造山带,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相邻,是全球典型的陆缘活动造山带。

东昆仑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前寒武纪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形成稳定陆台;加里东期陆壳裂解为众多的小洋盆;海西期陆壳挤压,初始洋盆闭合并逐渐抬升;印支期挤压作用持续加强,随着昆南断裂和昆中断裂向北俯冲,全区进入强烈的造山阶段,末期南侧的特提斯洋闭合;燕山期进入陆陆碰撞的隆升阶段,伴随发生沿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的强烈左行走滑;喜山期陆内的断块隆升形成盆山地貌。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性断裂(昆北、昆中、昆南、北巴断裂)划分为昆北、昆中、昆南、阿尼玛卿—巴颜喀拉4个三级构造带。昆北构造带由元古界裂解残块(金水口群)、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滩间山群)和大量的中酸性岩浆岩组成;昆中隆起带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和各时代侵入杂岩组成;昆南构造带由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洋壳沉积(万保沟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活动陆缘沉积组成。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造山带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代表洋壳的蛇绿岩与弧后火山岩及岛弧火山岩沉积组合。东昆仑地区褶皱构造发育,轴向以近东西向为主。断裂构造也非常发育,按其走向延伸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北西、北东、近南北向四组。区域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矿和矿体产出部位。

该区地层出露较齐全,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其中古元古代金水口群深变质岩(昆中),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火山沉积建造(昆南),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的滩间山群(昆北)、纳赤台群(昆南)海相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石炭纪哈拉郭勒组、缔敖苏组,二叠纪布青山群中的马尔争组,三叠纪鄂拉山组是金、银、钴、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主要含矿层位。

该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均有分布,多构成规模巨大的岩基、岩株。岩浆活动与铜、钴、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是主要的控矿因素。

2主要矿产类型

区内已知矿产有金、铁、铜、铅、锌、钴、锑、银等多个矿种,较重要的矿

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任务与意义

绪论 一、矿井地质工作的概念和意义 (一)矿井地质工作的概念 矿井地质工作是在矿井建设和生产时期,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从这一概念中阐明了矿井地质工作的两个基本性质。 1.矿井地质工作所处的阶段 煤炭开发大体经历远景规划、矿区总体设计、矿井设计、矿井建设和矿井生产等阶段。每一阶段都必须以相应的地质工作为基础,以提供的地质资料为依据。 远景规划阶段主要是解决煤炭工业整体布局,选择煤炭工业基地和划分矿区的问题。煤田普查工作成果是远景规划的地质依据。 矿区总体设计阶段主要是解决矿区内各矿井统一布局和确定开发规划的问题。其基本任务是确定开发规模和开发顺序;划分井田、选择井筒位置和开拓方式;拟定煤炭加工工艺和选煤厂建设;选定运输线、供电线和供水线;以及布置矿区主要工业设施等。矿区详查工作成果是矿区总体设计的地质依据。 矿井设计阶段主要是解决一个矿井开拓布置的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选定井筒和工业广场位置,确定开拓方式,划分开来水平,布置第一水平主要巷道和采区,以及进行基建工程、通风安全、提升运输、煤炭加工等一系列技术设计。井田精查工作成果是矿井设计的地质依据。 矿井建设阶段主要是解决矿井基建工程和首采区建设的问题。其基本任务是编制基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进行井巷施工。建井地质工作就是直接为矿井基建工程服务的地质工作。 矿井生产阶段主要是解决矿井煤炭生产和准备的问题。其基本任务是编制采掘设计和组织采掘施工。生产地质工作就是直接为矿井生产服务的地质工作。 综上所述,为远景规划、矿区总体设计和矿井设计服务的地质工作,合称为煤炭资源勘探;为矿井建设和矿井生产服务的地质工作,总称为矿井地质工作。可见,矿井地质工作是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来结束为止,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全部地质工作。它贯穿于建井、开拓、掘进、回来,即矿井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它是继资源勘探之后,在资源勘探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煤矿地质的阶段。 2.矿井地质工作服务的对象 矿井地质工作是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的。它与煤矿生产建设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矿井地质规程》(试行)(1984年5月)总则中明确指出:“矿井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根据矿井不同的地质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二)矿井地质工作的意义 1.矿井地质工作的必要性 鉴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质工作必须经历由大面积的概略了解到小面积的详细控制这样一个过程,即遵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资源勘探是矿井地质工作的必要基础;矿井地质工作是资源勘探的深化和发展。它们构成了各自独立的、相互不能替代的阶段。 2.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煤矿开采是在复杂地质体内,以煤层为对象的生产活动。采煤技术是一种以地质条件为基础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地质专业毕业论文经典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 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地质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3月1日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石油、天然气、水力、核电等其他能源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在今后50年内这种状况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进入21C要求我国煤炭工业深化改革,尽快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步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煤炭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煤炭地质工程的进步,加强煤矿地质理论研究和发展煤矿地质工程技术,对促进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十分主要的意义。煤炭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采矿、测量、建井、环保等非地质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煤矿建设,生产中地质规律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查明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绝大多数矿井都有普遍意义,各矿以实际出发,抓住主要地质问题,还要满足当前,考虑长远,并能化害为利。 二、提供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是编制生产建设计划,井巷工程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的 必要依据。 三、指导采掘生产,矿井地质人员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把工作做到掘进头和回采工作 面,指导采掘工作面工作的合理进行。 四、组织矿井勘探补充一些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储量级别,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 寿命。 五、进行储量管理,矿井地质人员定期计算储量,进行储量管理。 六、调查伴生矿井,综合利用矿井资源的原则,提高煤的经济效益。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平禹煤电公司白庙煤矿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27km文殊镇境内,原为禹州市管辖的地方国营煤矿,2004年3月被平煤集团兼并。矿井东距许昌市60km,南至平顶山市48km。本区交通方便,从禹州市有柏油路达文殊镇矿井通过5km的公路与文殊镇相连,北通登封、洛阳东经禹州市可达许昌,向南经神后镇可至郏县、平顶山等地。 另外有许昌禹州窄规铁路及平禹准规铁路为在区煤炭外运提高良好条件。 井田范围,白庙井田位于云盖山矿区的东北端,东西长2.24km南北宽2km面积4.9km2 北起二1煤层露头,南至下白谷断层,东以竹园沟断层和文殊断层为界,西北部云盖山断层以上部分以第123勘探线以西300m为界,云盖山断层以下部分以第123勘探线以东275m为界。 第二章地层 本井田属于云盖山煤田一部分,通过1/5000地质填图和钻探揭露的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寒武系(∈)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青东煤矿矿井瓦斯地质特征

Mine Engineering 矿山工程, 2018, 6(1), 16-24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73188855.html,/journal/m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73188855.html,/10.12677/me.2018.61003 Ga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Qing Dong Coal Mine Liang Xue1, Duoxi Yao1, Ziming Li2, Hao Zhang1, Ningning Zhu1 1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Qing Dong Coal Mine of Huaibei Mining Group Co., Ltd., Suixi Anhui Received: Jan. 2nd, 2018; accepted: Jan. 16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To avoid gas accident caused by local gas accumulation in Qing Dong coal mine, this paper showed that there was some local enrichment in certain section of the minefield by means of Langmuir Equation conversion, which was based on gas content corresponding to each measuring point, ac-cording to more than 200 data of the actual gas pressure measured under the shaft in the mine-field. The content of gas was measured during whole area exploration stage through desorption,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as content of the 7, 8 and 10 coal seam was lower than that of 8 m3/t. In the light of the coal mine gas emission in the 7, 8, and 10 coal seam in recent months, the amount of gas emission of the 7 coal and 8 coal was large, and the gas emission of the 10 coal seam was small. The absolute gas emission was less than 40 m3/min, so it is known that this mine is a low gas mine. Keywords Qing Dong Coal Mine, Gas Pressure, Desorption Method, Langmuir Equation, Gas Content, Gas Emission 青东煤矿矿井瓦斯地质特征 薛凉1,姚多喜1,李子明2,张好1,朱宁宁1 1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 2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青东煤矿,安徽濉溪 收稿日期:2018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摘要 为预防青东煤矿的局部瓦斯积聚造成瓦斯事故,本文根据二百多处本矿区在井下实际测得瓦斯压力数据,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差,仅见个别小矿体。

试析青海省西部的东昆仑山中段的铜银矿矽卡岩的形成原因

试析青海省西部的东昆仑山中段的铜银矿矽卡岩的形成原因 青海省西部的东昆仑山中段属成矿带中部,蕴藏着丰富的铜银矿矽卡岩分布,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本文将结合东昆仑山中段地质环境分析,深入探索铜银矿矽卡岩成因。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促进青海省找矿工作开展顺利,促进矽卡岩更加高效开采应用。 标签:青海省东昆仑山铜银矿矽卡岩 铜银矿矽卡岩是一种形成于铜银矿床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的变质岩,是铜、铁、锡等矿产重要的找矿标志。我国青海省西部东昆仑山是重要的矿物资源分布地带,在东昆仑山中段地段具有较为丰富的铜银矿矽卡岩。主要形成原因离不开该地段的地质环境,与地层以及褶皱、断裂,构造以及围岩、温度都有着密切联系。 1青海省西部东昆仑山中段地质环境分析 青海省东昆仑山中段,大地构造单元属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其成矿带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中部,划属东昆仑金、铜、铅、锌、铁、多金属成矿带中的昆南金、铜、钴成矿带上。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从加里东运动至燕山期运动均有岩浆活动,区内各种矿(化)点及蚀变信息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和中-晚奥陶世纳赤台群中。 1.1地层 区内地层的分布与构造单元的划分相一致,以昆南断裂为界,由北至南地层区分属秦祁昆地层区和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其中秦祁昆地层区以昆中断裂为界划分为柴达木南缘地层分区和东昆仑山南坡地层分区,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可分为阿尼玛卿山分区和巴颜喀拉山分区。区内地层出露复杂,时代跨度大,自古元古代至第四系均有分布,沉积岩石类型有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以及火山岩相等。 1.2褶皱 区内跨越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褶皱。在不同构造单元,褶皱类型也有所区别,如在区内北部的北昆仑岩浆弧带和东昆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褶皱以流变褶皱为主,层滑褶皱次之[1];而在本区中部和南部,褶皱以层滑褶皱为主,流变褶皱较少发育。 1.3断裂 本区经过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断裂构造。

矿井地质工作管理规定

矿井地质工作管理规定 一、观测记录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记录本上,不准弄虚作假。 二、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三、对岩石巷道的观测要及时,做到不漏层、不漏构造,两次观测的间距不大于10米;锚喷巷道规定1-2天观测一次,观测的位置必须从测点开始丈量。 四、岩石巷道要每10米测绘一个迎头断面,两个断面间要连续追踪绘成地质剖面图,并要测量巷道的方向、坡度和规格。 五、对煤层巷道的观测,煤厚较稳定、构造较简单的煤层,两次观测的间距不大于15米;煤厚不稳定,构造复杂的煤层,两次观测间距不大于5米,观测点的位置必须从测点开始丈量。 六、每次观测的结果必须绘制迎头地质断面,两个断面间要连续追踪绘成地质剖面图,要测量巷道的方向、坡度和规格,并标在剖面图上。 七、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以及因地质原因或人为因素造成撇顶、底煤时,要求每隔10-15米探查一次全煤厚,把煤厚点绘到剖面图上,并用虚线连接出煤层形态。 八、对工作面的地质观测。工作面每推进10-20米,要进行一次观测。不能采全高的工作面,必须探清煤厚,规定沿走向10米一条线,线上倾斜方向10米一个煤厚点,并填绘在采区地质图或储量

计算图上。 九、在地质工作正常的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地质方面的预报工作,要求做到预报及时、措施有效、单位落实。以提高质量和兑现率,防止发生差错和事故。 十、掘进地质预报,要在开拓区域、采区地质说明书的基础上,针对巷道掘进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预报前方地质变化的位置、性质、规模、发展趋势以及对巷道施工影响程度等。 十一、回采地质预报,要在回采地质说明书的基础上,对某些有可能影响回采的地质问题,在回采中边收集资料、边分析研究、边预报前方的地质变化、发展趋势和影响生产程度等。 十二、瓦斯地质预报是在巷道掘进时,对巷道前方的有可能出现的瓦斯和煤尘的涌出进行预报。 十三、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必须在工作面采完后一个月内完成;采区总结必须在采区结束后二个月内完成。要求做到准确、详细、完整。 十四、对“三书”的编写要及时、详细,不准滞后。 十五、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井下涌水量要定点、定时观测,及时分析其变化情况,“水害”预报必须及时,并下发到有关单位,做好预防措施。 十六、对预计有水患的区域,防治水工程要有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工作结束后要有总结报告。 十七、坚持“有疑必探”的原则,凡对不清楚或有怀疑的地段,

矿井地质报告

富源县云发煤业有限公司云发煤矿 矿 井 地 质 报 告 竹园镇云发煤矿 二0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节矿井简介 (01) 第二节矿井概矿 (01) 第三节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4) 第四节煤层介绍 (13) 第五节建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26) 第六节储量计算 (34)

第一节矿井简介 云发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以南176°方向,平距约30km,地处富源县竹园镇糯木村境,地理坐标:东经104°13′08″-104°13′49″,北纬25°21′54″-25°23′11″,设计生产规模15万吨/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范围由8个拐点圏定,面积约1.517km2。矿井工业储量2305.22万吨,可采储量1858.53万吨。开采深度由1995m至1680m标高。煤矿位于恩洪矿区九井田南西部边缘地带,南部与恩洪矿区7-2井田、8井田相邻,东北边与合宏煤矿相邻。主要经营主焦煤,就井田而言,参与资源储量计算的煤层共15层,自上而下为C7、C8、C9、C11、C13、C14、C15、C16、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9.41m,含可采煤层系数7.95%。就矿区而言, C18煤层在矿区内不可采。矿区储量核实煤层为15层。 第二节矿井概矿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富源县云发煤业有限公司云发煤矿(以下简称云发煤矿)位于恩洪矿区九井田西南部,地处富源县城以南176°方向,平距约30km处,隶属富源县竹园镇管辖。地理坐标: 东经:104°13′08″——104°13′49″ 北纬:25°21′54″——25°23′11″ 矿区有水泥公路通往竹园镇,公路里程约13km,北经富源县营上镇至富源县城约70km,至曲靖约135 km,南至罗平县城约110 km,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与总体构造展布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沟谷纵横,山峦起伏,地势总体特征,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5-104-2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 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

青海省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青海省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青海省非金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矿产种类非常地齐全,很多非金属矿产储量非常大,而且非金属矿产的资源则位居全中的前列。不过在青海省的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应的找矿远景进行分析,为一步找矿潜力进行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青海省非金属成矿的发展的潜力,对找矿起到一个指导和参考的作用。 标签:非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0前言 通过分析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相应的成矿条件,通过对肯德可克、驼路沟以及大场等典型的矿床进行分析,说明东昆仑的矽卡岩型铁多,还有金属矿以及海相火山喷气沉积叠加后进行可以改造型非金属矿。从目前的矿模型以及各类矿产来看,可以看出东昆仑形成矿带潜力从大到小可以排序为:昆南矿带-阿尼玛卿.≧北巴颜喀拉成矿带≧昆北成矿带≧昆中成矿带。 1青海省东昆仑非金属成矿地质主要特点 通过矿产和矿种分析,查明资源储量和矿种及相关矿产地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青海省目前发现的非金属矿种已经达到了67种,占据了全各类矿种的54%。因此可以看出有多种资源储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而且有不少的矿种无法真正地发挥资源方面的优势,比如石棉、石灰岩以及冶金用石英岩,压电水晶以及制碳用灰岩等资源的储量在全国位居前十名。 2非金属矿产的空间分布情况 东昆仑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造山过程的构造,它通过岩浆和沉积的作用,金属成矿的条件变得非常地优越,它以为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特点作为重要的基础,区域自北向南划分了大概4个构造。经过近几年来,国土资源调查在东昆仑地区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而发现了很多优质的矿产地。 从调研发现,已知非金属矿床主要是分布在青海北部,尤其是青海省东北部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矿床数量相对较多,其次是海北、海西州和海南州。从玉树和果洛已知的非金属矿种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已知的非金属矿床点地域因为分布不均衡。这些都跟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工作程度不均衡有关。 3非金属矿产时间分布特征 东昆仑造山带地跨青海和新疆两省,经过历史复杂的演化和独特的构造过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同时由于以往的地质矿产工作程度比较低,由于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地质找矿战略开始西移和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中发现,该地区

地质工作管理制度

地质工作管理制度 1、总则 1.1、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超前与准确预报的原则。地质工作要以现场观测与综合分析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为手段,为煤矿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采掘中出现的各类地质问题。 1.2、地测科及技术科有足够的经过正规学习或培训的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和正常工作的装备。地质人员要不断加深地质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地质资料,熟悉矿井地质条件,建立矿井三维立体的地质概念,运用动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1.3、地质工作执行的主要规程、规定、条例、图例有 《矿井地质规程》 《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等。 地测科及技术科应具备各项技术规程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补充规定。1.4、地测科及技术科必须有以下制度 地测科、技术科机构职责及岗位责任制,地质工作质量事故分析制度

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地质资料、技术报告的审批制度、技术例会等。 1.5、地质工作必须有年度工作计划,并要坚持定期会议制度,各时期工作有目标、任务、措施、并落实到人。 1.6、生产中遇重大地质问题时,地测人员应尽快入井进行写实,并在升井后立即绘制素描图和平剖面图,同时会同技术科经审核后通知地测科报送矿生产调度室和总工。有疑难问题时,技术科应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复核。 根据观测及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及时编制相关图件,向矿和主体公司汇报。 1.7、地测科的各种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图纸、原始记录本、说明书、各种台账卡片等,要求内容齐全,有目录索引,做到查找方便,实现档案化管理。 1.8、所有地质成果图纸均应及时根据补充勘探成果。图件电子版和纸质版要求在成果资料出来后3日内修改完毕,未修改的图纸不得使用。 1.9、加强地质资料的发放管理,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提供地质资料及图纸。向外提供的一切资料、图纸、报表等,须经矿总工程师批准。 1.10、各种地质仪表器具必须保管好使用说明书,仪器日常保管与维护,应指定专人负责,做到各种仪器设备齐全、完好,保证地质工作能正常开展。 2、矿井地质工作

【冶金行业类】矿井地质井筒特征表

(冶金行业)矿井地质井筒

特征表

第壹章矿井概况 壹、矿井位置 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井田东西平均长约4.75Km,南北宽约3.1Km,面积约14.7Km2。 二、矿井自然地理和交通 2.1自然地理 新汶煤田南有蒙山山脉(+200~+580m),北为莲花山山脉(标高+200~+900m)构成俩大分水岭,古代花岗片麻岩,寒武系石灰岩组成中低山区,其内侧则有奥陶系,石炭二迭系,第三系构成东西成条带状,宽达1~10Km的平

缓阶地型丘陵地带,标高+150~+240m,小汶河纵贯凹地中部,由东向西流向大汶口和大汶河汇流。 本井田位于小汶河北岸,其北部九王山标高+294.1m,榆山标高+308.1m,井山标高+203.5m,由奥陶系灰岩及第三系砾岩组成,标高+200~308m,向南则地形逐渐平缓,地面标高由+200变为+170m。井田东南边缘地形又稍高,构成了南北东三面高,中间低的丘陵地形。 井田东部的南公河,南部的小汶河,均不流经本区,井田内无大的河流和积水区,西部迈来河发源于莲花山东部,从井田西南侧由北向南汇入小汶河,河宽50~150m,流经本井田仅0.9Km,为季节性河流,冬春无水,对井田基本无影

向。另外有俩条流经本井田中部,由上游冲沟演变成的小河,河宽30~50米。流经本区长约4.0km,工业广场内的小河最大洪峰流量13.5m3/s,实测最高洪水位+178.5米,河水仅补给第四系砂砾岩含水层,通过主井、副井、风井进入井巷,壹般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 2.2交通条件 东距新泰市约9公里,西距泰安70公里,新泰至泰安的二级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和磁莱线谷里站相距13Km,有铁路专用线相通,交通便利。 三、矿井开采情况、煤层赋存条件、主采煤层开采方式方法、生产能力 3.1矿井开采情况

东昆仑金矿成矿模式及分布规律研究

东昆仑金矿成矿模式及分布规律研究 各种矿产均形成于特定的地质背景、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某一时期,成矿作用发生具有时代、空间集中分布的特征,因此,成矿规律研究首先要从分析控制和影响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建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和地球化学等因素出发,研究它们在成矿过程中的特点及相互联系,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地质、成矿作用等综合因素作用的集中体现。研究区位于东昆仑东段,本文指青海省境内所辖东昆仑地区,位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青(海)新(疆)交界,东以哇洪山―温泉断裂为界与鄂拉山相接,北邻柴达木盆地,南接巴颜喀拉北缘。 标签:东昆仑金矿成矿规律 1区域金成矿模式 (1)东昆仑地区前造山阶段为微陆块加上位于其两侧的小洋盆或裂陷槽组成多岛小洋盆/裂陷槽的构造格局,之后加里东期造山活动引起小洋盆或裂陷槽的裂开与闭合,闭合作用造成与其相邻的微陆块之间的碰合。由于是“追上”的碰撞方式,所以能量小,仅仅是造陆(软碰撞),可能不造山,因此,在晚加里东期的造山结果仅产生较弱的、非经济的矿化作用; (2)进入海西期后,东昆仑地区成为古特提斯北部的活动陆缘,从而卷入特提斯构造域的活动之中。自晚泥盆世开始,该地区即遭受其南边的巴颜喀拉一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作用影响,从石炭纪开始陆续有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二叠纪末一三叠纪初。区内形成了一套与特提斯构造域有关的火成岩组合及叠加在加里东造山带之上的叠加变形带。 (3)在印支期末,随着古特提斯陆缘的不断增生,巴颜喀拉一阿尼玛卿洋闭合,巴颜喀拉褶皱带形成。该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鄂拉山组钾玄岩的出现和年龄为237-190Ma的S型花岗岩的形成标志着该区已进入陆内造山演化阶段。 (4)矿床形成后,随着陆内演化的进行,山体隆升,于是矿床遭受抬升剥蚀并在近地表发生氧化作用。我们经常看见的有些矿区只出现蚀变岩矿石或同一个矿区一端为石英脉扣“右而另一端为蚀变岩矿石皆为抬升剥蚀的结果。 2空间分布规律 过去对成矿区带的划分大多依据矿床(点)、各类异常的空间分布,往往忽略了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特点,而无法体现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和叠加改造特征,因此本文在考虑矿床(点)、异常空间分布的同时,根据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特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矿床成因类型、成矿作用及特点、地球动力学演化等特征,将东昆仑地区划分为昆北弧后裂陷成矿带、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赵新跃,李永怀,丁天柱 (四川会东大梁矿业有限公司,一四川会东县一615205) 摘一要:大梁子铅锌矿位于攀西裂谷成矿带中,为典型裂谷成因铅锌矿床,矿床特征是 三控一储 ,前人在该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深部钻孔探矿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结合大梁子铅锌矿区域地质矿产特征,分析控矿特征,总结矿床成因特点,并根据幔汁理论,预测深部找矿靶区,提高矿山服务年限. 关键词:铅锌矿;幔汁理论;深部找矿;地质特征 一一大梁子铅锌矿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今,已累计探明储量锌+铅金属量200万t.为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梁矿业投入大量工程进行深部探矿工作,但探矿效果欠佳.系统总结前期勘查成败得失,确定找矿有利地段,合理部署勘查工作为当前迫切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在不断提出新的成矿理论过程中,幔汁理论在地质勘查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尝试从幔汁理论观点出发论述矿床控矿地质特征,进行矿山的深部找矿工作. 1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大梁子铅锌矿所处的会东地区位于攀西裂谷中段,隶属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南北向小江断裂二北东向会东-永善断裂二北西向垭都-紫云断裂圈闭的三角形区域内,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基底构造有会理群和昆阳群组成,构造线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次之;盖层包括震旦系到第四系,除石炭系二第三系缺失和志留系二泥盆系部分缺失外,其余地层均有发育,构造线以南北向,北东向,东西向为主,次为北西向;重要构造运动有澄江运动二晋宁运动二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区内褶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东西向断裂主要沿南北向褶皱带轴部通过(见图1). 2一矿床地质特征 2.1一地层控矿规律 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灰质白云岩与寒武系筇竹寺组(?1q)黑灰色粉砂岩之间,地层划分因麦地坪组含磷白云岩组厚度小划归震旦系灯影组灰质白云岩中.杜乐天等在研究华南地区磷矿时发现震旦系与寒武系接触面附近形成黑色硅质白云岩是热液沉积岩,岩石中有氟的存在为证明,后将该地层简称碳硅泥岩系.对矿区南北两端金川磷矿及撒海卡磷铅锌及发箐铅锌矿的研究发现,大梁子周边地区磷与铅锌以伴生或者单独形式存在于黑色硅质白云岩中,说明该规律具有普遍代表性;另外对矿区南部的淌塘铜矿含矿围岩的研究发现,矿体主要赋存在灰黑色碳质凝灰质千枚岩,碳质绢云千枚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中.说明碳硅岩系不仅是磷及铅锌的含矿围岩,同样也是铜矿和其他金属矿床的含矿围岩和流体通道(见图2). 图1一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地质简图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根据区域地质图修改) 2.2一构造控矿特点 矿区内构造主要有北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近东向构造三组.其中控制矿液运移和矿体侧付方向的是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该构造以逆掩推覆走滑和叠瓦状为特征;深部延伸方向向西.北北西向和东西向构造复合部位形成刺穿构造,矿体主要 I S S N1671-2900 C N43-1347/T D采矿技术一第18卷一第4期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18,N o.42018年7月J u l.2018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矿井地质工岗位职责说明书

矿井地质工岗位职责说明书 任务:煤层顶底板的观测与描述;断层的观测与描述;褶曲的观测与描述;陷落柱的观测与描述;提交地质预报及地质资料 管理部门:地测科 监管人员:地测科长、地质主管、地质工程师 任务1:煤层顶底板的观测与描述 所需工具:工具包、记录本、铅笔、放大镜、地质锤、皮尺、罗盘、坡度规、条痕板、钉子、线绳等。 管理标准: 1.矿井地质工定时观测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与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板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素描图。对特殊类型的顶板(如坚硬、易冒落顶板等),要详细描述。 2.伪顶、直接顶板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矿井地质工尽可能观测和预计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 3.矿井地质工对节理裂隙发育的区域要跟踪观测,确定节理裂隙发育位置、岩性层位、产状要素、节理名称、节理面的形状、充填物的性质及含水性,测定单位面积平均节理条数,并做好素描图。 任务2:断层的观测与描述 所需工具:工具包、记录本、铅笔、放大镜、地质锤、皮尺、罗盘、坡度规、条痕板、钉子、线绳等。 管理标准: 1.井下回采或掘进中揭露断层时,矿井地质工要及时对断层的进行观测,描述的内容包括断层面的形态、擦痕和阶步特征,断层面的产状要素和擦痕的倾伏角;断层带中断裂构造岩的成分和分布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充填物和胶结情况;)断层两盘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及断层的含水性;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曲组合特征,断层与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等;判别断层性质,并做好记录。 2.矿井地质工确定断层位置。应根据测量巷道已知标志点到断层的距离和方位,每当断层面成组出现时,则需分别测出各断裂面的位置,并确定出主要断裂面。 3.测量断层面产状与断煤交面线。当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时,要掌握其变化特点和原因。实测断煤交面线时,先从巷道两帮上断层迹线向同一盘煤层的顶板或底板的交点拉线绳,然后用罗盘测量出线绳的倾伏方向与倾伏角。此方向即为断煤交面线方向。

矿井地质概况

第一章矿井地质概况 一、井田位置及交通 打通一矿井田位于松藻矿区东南部,位于渝黔省市交界附近,行政区划属重庆市綦江县打通镇。井田中心打通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0′21.7″,北纬:28°36′39″。井田走向8.0km,倾斜宽5.2km,井田面积为40.6km2。井田内有可采煤层M6、M7和M8三层煤层。M6煤层厚度0.15~1.25m,平均0.74m。M7煤层总厚0.5~1.73m,平均1.1m。M8煤层总厚0.57~4.43m,平均2.85m。 渝黔铁路穿过矿区北部。矿区准轨铁路专用线在渝黔线赶水北站接轨,赶水站北至重庆152km,至成都590km,南至贵阳311km。赶水北站至金鸡岩站20.2km,金鸡岩站至白岩站5.3km。渝黔公路穿过矿区北部,渝黔公路赶(水)温(水)支线通过矿区打通镇和石壕镇。从打通镇北至赶水23km,至綦江83km,至重庆174km,南至石壕9km,至梨园坝19km,至温水33km,至习水75km。矿区内各矿井井口均有公路可通;渝黔高速公路从矿区北部的赶水、安稳附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二、地形地貌 本井田位于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就大区域来看,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受羊叉河的切割、风化、溶蚀和剥蚀作用,形成局部由西向东的倾斜坡地。 井田西部、北部广泛出露嘉陵江组石灰岩,地貌属剥蚀破坏强烈浑圆低山地形,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强烈的冲刷和溶蚀作用,致使岩溶地形较为发育。地面海拔标高一般在750~800m左右。

井田东部、南部主要为飞仙关组地层形成的低丘,标高一般在700~750m之间,但沟谷地带切割较剧,相对高差最大达150~200m,沟谷相间,多作北东方向排列,与本区构造线方向接近。 三、水系及河流 井田东缘的羊叉河,河床狭窄,下切较剧,两岸形成悬崖绝壁,河谷谷坡较大,其形态呈“V”字型,唯在鱼跳附近的龙潭组出露地段,因煤系地层岩性松软,易受剥蚀而形成较为宽敞的河岸。但覆盖其上的长兴组,玉龙山组灰岩裂隙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剥落,崩垮及滑坡甚为严重,促使河谷拓宽,因而此段内又呈一“U”字型河谷地貌形态。 本区水系发育,河流纵横,属綦江水系上源。井田内主要有羊叉河、麻柳河;次为羊石坎和白香沟等溪流。一般特点是水源短,河谷狭窄,基岩裸露。 四、气象及地震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处山区,多云雾和雨,气候变化较大。每年1~2月份为霜冻期,降霜期一般20天左右。3~4月份局部地方有降冰雹现象。在高山地区冬季有短暂积雪,低洼地带夏季比较炎热,而高山则比较凉爽。本区雨量充沛,每年6~9月为雨季,最大降雨量1374mm(1983年),最小755mm(1978年),年平均降雨量1240.9mm。月最大降雨量为274.2mm(1986年7月),月最小降雨量10.8mm(1987年12月),冬季有短暂积雪。 地震:根据松藻矿务局1990年11月委托四川省地震局对松藻矿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本文章对安徽省某一区域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其成矿成因。 标签:安徽省区域成矿铅锌矿地质特征矿产成因 该区铅锌矿床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宁芜陷断束,贵池~繁昌断褶束。从志留纪系中三叠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本区沉积了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齐全,厚度基本稳定,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浆活动贫乏,构造活动微弱,显示了地台型的构造属性。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多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断裂带,使构造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域长期的海相沉积历史,使整个地区褶皱上升,开始了陆相沉积的新阶段,并将地层卷入北东向展布的褶皱带中。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内分布的地层从下二叠统孤峰组开始至下三叠统南陵湖组,自老到新从南到北分布。二叠系位于平地,三叠系组成山区,南陵湖组分布最高。出露比较好的为下三叠统各组,余为第四系或火山岩覆盖。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①基底沉积岩,为繁昌复向斜舒家店背斜北东倾没端的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向北东倾斜,倾角平缓,约每隔200米出现一次由陡到缓或由缓到陡的台阶,陡的倾角约40°,缓的倾角小于20°。 ②盖层火山岩,为中分村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八分村背斜南东翼,为单斜构造,向南东倾斜,倾角30°~40°,有火山岩且产状向北倾斜或近直立,则为次火山岩的侵出相或溢出相及次火山岩相。 1.2.2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全是基底褶皱构造的横向或斜交断裂,对矿体影响不大。 1.2.3火山口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