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现状研究

教育APP现状研究
教育APP现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3389225.html,

教育APP现状研究

作者:梅显臣

来源:《新智慧·中旬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教育APP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兴起并迅速发展。本文就我国教育APP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我国教育APP现状和教育改革方向,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APP 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APP 现状研究对策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迅速得到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追捧与青睐。据调查,现有的教育APP资源已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整合了各种数字化学习技术优势,使学习变得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和个性化,在潜移默化中革新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合理有效地建设、推广、监管及应用教育APP资源,对我国移动学习资源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育APP概述

(一)教育APP的概念

教育APP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中的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多用来指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当APP承载教育信息时即为教育APP,因此,我们将教育APP界定为学习需要而开发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程序。

(二)教育APP的特点

教育APP凭借着其便携性、智能性、互动性等特点,得到师生和家长的青睐。与传统教育相比,教育APP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智能化。首先,教育APP一般有学习内容智能推送、多屏合一和断点续播等功能,利于教学信息的顺畅传播。其次,教育APP可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选择相关评测内容并开展测试,同时还可以根据进程对学习者进行缺陷分析及学习路径推荐。再次,教育APP支持在线提问并自动收集典型问题,鼓励学习者彼此之间的学习体会分享和交流;(2)移动化。教育APP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为学习者深入高效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3)社交化。教育APP可以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通过APP在现实中迅速结识,并在互联网或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围绕所学内容展开相应的社交活动,增强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体验和交流经历;(4)游戏化。不少教育APP将游戏融合到学习内容中,使学习者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针对幼儿语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QIU Y un-mei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 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陈易美(学号:312045110005)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当今世界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同时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究也是不断深入,下面就对当今世界的一些教育研究方法做个简单的综述。 第一,了解一下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经历了直觉观察时期、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形成独立学科时期、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四个时期。现状:第一,群众性(而缺乏专业性)。第二,行政参与并领导教育研究(官本位思想)。第三,研究方法上倾向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中的急功近利)。第四,没有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转化机制)。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于:理论更具有构造性、清晰性和预见性;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以及更有操作性。 第二,要知道.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3)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 第三,在教育研究中要学会选题与设计。首先,要学会选题。选题要新颖,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科学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其次,课题研究的设计方面,要先进行.教育研究假设,对问题的答案、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判断其是否正确,叫检验假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对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一)主要的观点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https://www.360docs.net/doc/773389225.html,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外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外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00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

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 二手获知(从他人那里得知) a)书本 b)专家,权威 i.双刃剑 一手获知—亲自观察和研究 c)简单观察,不确切的观察 d)严谨地设计后进行观察---研究 一、什么是研究? Research Gay & Airasian (2003) ?Research Formal Systematic Inquiry approach (method) Research ----- way of finding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研究目的 –理解 –应用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预测未来 二、什么是科学研究 (一)科学 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a)客观性 b)系统性 c)创造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和本质的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a)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b)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c)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的教育存在包括两方面: 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二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d)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五、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味,形成学校特色 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题 ?查阅文献 ?提出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收集资料 ?分析和整理资料 ?作出结论 ?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 宏观研究 中观研究 微观研究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 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 ?历史研究 ?现状研究 ?预测研究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 ?一、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二)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三)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五)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私人话题自娱自乐

教育硕士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2011至2012教育硕士教育研究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自1996年4月13日我国开始正式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起,经过十五年来的发展与积淀,教育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之一,与此同时,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曾有靳春泓等三位学者就1997年至2008年间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状态进行了总体 的评析,真实地展示了当时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但在08年之后就鲜有对此方面问题的探究,为了继续对教育硕士的研究,又鉴于时间关系,我们查阅了2011至2012这两年来的教育硕士论文共三十余篇,以期能从这部分来窥看当前教育硕士教育研究的现状。 总体来看,当前教育硕士研究的主体方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本专业的对自身教育硕士这个专业的理论性研究,包括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培养管理的研究,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利用的探究,教育硕士学习方式、教育质量评估的探讨,再或者对中西方教育硕士教育的对比等等。 虽然各个层次、各种方向不同,但大前提和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出更好更全面的意见或建议。大体可以这样理解,在对国外情况的比较研究之上,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研究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经历提高专业技能。这反映出我国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两者之间的密切互动[1],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良好导向作用。 对教育硕士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大家都充满了期待,虽有很多需要在探索中改进、在实践中修正的地方,但是此专业的设置确实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另一类则更侧重于教育硕士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包括对中小学、职专大专甚至是大学的教育与学习方面的探究,有对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学科意义的研究,再到教师培养、学生评价、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的分析,甚至学生心理分析,消费观念等全方位的研究。教育硕士专业的学习本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专业,从最终目的来看,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倒是更高一些。那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如何让学生在新课标下真正全面的综合发展,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热点。

近二十年 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研究方法是决定一个学科研究水平和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基于文献研究,笔者对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成果从历史溯源、研究方法体系、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挖掘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重理论分析研究,轻实践应用研究;重研究的多元化,轻研究的本土化。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方法体系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溯源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大凡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都要反思历史,形成新时代要求的新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溯源和反思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变革时期寻求新的教育理论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反映。历史溯源的原因是为了搞清楚教育研究方法是否独立,是否科学,只有方法独立且科学时,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确立。 1.研究方法是否独立的角度 潘瑞华认为研究方法不独立,是从自然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科学中搬来,拼凑起来的方法,没有自身独立的研究方法,这些教育学研究方法没有一个是从自己的逻辑发展过程中有机生长出来的, 它不是搬用其它科学的方法, 就是干脆宣布任何方法都是它的方法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可能成为教育学的辅助科学, 而其方法也可成为教育学的辅助方法,但决不能替代教育学研究方法本身。并试图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提出教育学自身的研究方法比如以使研究者通过体验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与社会中的教育活动核心的理解方法,从而达到对教育本质的把握。1 2.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的角度 郝文斌在《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1潘瑞华.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思》一文中通过对教育学产生、发展的回顾反思、实质探索、方法建构,提出解构和建构交替: 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实质,科学实证和哲学人文建构结合:教育学科学化和合理性的方法,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 科学化和合理性教育学的建构本原和检验标准。2 陈桂生从“研究方法意识朦胧”现象入手,分析《教育学》明确宣告的教育研究方法,大抵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忽略了中国现有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止于现行教育结构的格局和明显的或隐含于教育结构中的规范,而至于教育当事人( 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 实际领悟的教育日的,教育过程中具体体现 的教育目的, 一向缺乏调查. 缺乏研究,不作为教育学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学中不免有许多关于现行教育规范的解释,但它往往又游离于这种规范例,《教育学》标榜的是它未采用的研究方法, 而没有勇气为它实际采用的研究方法辩护; 更正确地说,它未必 清楚它所标榜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它的论题,并非都有意义。新时代的教育研究必须分清教育研究的性质. 可使不同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各安其位, 发挥各自的长处。3 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方法体系 1.笼统罗列的角度 徐珠祖广在《浅谈教育学之研究方法》中提到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运用数学方法, 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育实验,使研究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利用“三论”来研究教育科学;重视教育预测;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并对各个实施方法对教育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张宏伟则在《浅析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中提到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全方位研究法;抽象方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姚计海王喜雪在《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中通过量化研究指 2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 3陈桂生.略论教育学“研究方法意识朦胧”现象[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4徐祖广.浅谈教育学之研究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1)

教育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题目: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学院: 专业: 班级序号: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学号:单位: 1.前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重新认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就成了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2.正文: 2.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2.1.1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它特殊的功效。但中学中化学实验教学却存在严重的缺失,不少学校只是简单地做几个演示实验来敷衍了事,很少甚至不做学生实验。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2.1.2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科学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学生实验成了学生验证教师演示实验的实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没有力度,其观察力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之前早已填好了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细微现象、反常现象则观而不察、视而不见,如此现象严重制约。 2.1.3缺乏重视,投入少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仍然有些教师仅是口头强调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从未在行动上加以落实。由于领导及教学人员对此缺乏重视,投入较少,资金相对短缺,存在实验室不够、仪器少、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研究;定量研究 教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二十世纪末期,教育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兴盛。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1、定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思想。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反对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研究本体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本质进行探索,因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不论它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再次起决定作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在批判现象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象主义推崇个人的、主观的,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一种来自于人类感官获取信息的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为了克服现象主义的主观性,提出物理主义,物理主义不是凭主观感觉去证实,所信奉的准则是科学语言应以物理语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 策略: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 引言 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 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 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2010)03- 0043- 04.) 1)家长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 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 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 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家长的职业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 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经分析,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 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 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 验。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 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 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 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他们把毕生希望完 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有的甚至 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当孩子不听话 或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他们迫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会表现

家校协同教育研究综述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基于学习指导的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实践研究》 ------ 家校协同教育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同教育 我国早期的家校合作活动多称为“家校联系”,1997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会正式引人“协同教育”的概念,认为“协同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1] 李运林教授认为:“协同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的要素或信急进入另一个系统,并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的现象。”[2] (二)家校协同教育 在国外,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Parents'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家长参与学校管理"(Parents' Participations in School Management)密切相关。在美国,最初表示这种关系的概念是“家长参与教育”,但是“家长参与教育”是一个涵义比较宽泛的概念,至今在学界尚无一个明晰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英语中代表“家长参与教育”名称的有“parent involvement","parent participation","educational intervention”等,其中以“parent involvement”使用频率最高。 家校协同教育属于协同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3]家校协同教育的要素,宏观上有学校和家庭,微观上有教育者(教师、家长)、受教育者(学生或子女)及教育媒体(学校媒体、家庭媒体)。[4](三)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代表的是“家”与“校”彼此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定义:“家长参与教育是指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子女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5]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人们对家长参与教育 [1]王宝祥,刘宏博. 我国协同教育发展概况和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J] 教育科学研究,1999(6):82-88 [2]李运林. 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5 [3]李运林. 协同教育是为了教育的主流[J] 电化教育研究2007(9):5-7 [4]刘繁华. 家校协同教育的通道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6-19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困难及其对策的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教育以单一的应试模式向多元的素质教育模式过渡,教育方式也转向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为此,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也鳞次栉比的展开。然而,由于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条件与水平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农村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有很大困难,其中师资缺乏、硬件设施不足、课程学科化、活动形式化和评价落后化等都制约着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因此,近年来,教育界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关注的日益密切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的落实尤其受到重视。而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系统来支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各负其责,各归其位,成了各界对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重点已成为共识。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状况已经成为新的教育热点。 正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 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的开展存在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困难。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困难综述 首先,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制度支持缺失。由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每周平均3 课时,在很多农村学校都不安排或者安排了也是形同虚设,被挪作“主科”所用。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安全责任的归属,研究性学习的外出调查、参观等活动就不会实现。特别是现在,“领导谈安全色变”的管理之下,更使教师对“组织学生外出采风”提都不敢提,教师本身也唯恐“引火烧身”。 其次,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供学生查阅,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文献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方法 题目: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情况研究综述 姓名:石红姣 学号:51140903025 年级: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殊教育 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特殊儿童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程度的潜能。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特殊儿童一般包括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唐氏儿童、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 “民间特殊儿童”指的是政府福利机构以外的特殊儿童,他们常常生活在原生家庭内,由家人照顾和教育。由于政府福利机构的有限性,只能接收社会上无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无力抚养的特殊儿童,所以社会上大多数特殊儿童是生活在原生家庭内的。本文将主要介绍生活在原生家庭内的特殊儿童。 (二)、特殊儿童家庭 本文涉及的特殊儿童家庭是指拥有一个及以上数量特殊儿童的 家庭。主要是指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两代人的家庭,也有极少数

的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 (三)、社会支持 结合Thoits PA,Kessler RC以及肖水源等人的对社会支持性质的划分,将社会支持分为三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还有一类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也可分为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物质、情感、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相对完善的社会支持系 统有关。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上世纪 70年代提出以来,在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 迅速发展;研究对象也从成人逐渐扩大到老人、儿童及各种社会弱势群体。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予以关注。伊利诺斯州大学的Laurie Kramer和Doris Houston 通过对特殊儿童领养家庭的研究,提出基于社区模式的服务传输系统;“Liora S Findler研究了祖父母在特殊儿童母亲支持系统中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则探讨了各类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的模式和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近几年国内对特殊儿童家庭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关注问题也不断深入。 蔡卓倪,杨斐然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研究—以成都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0引言 通过对国内外与教学环境有关的文献检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环境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环境的概念、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因素、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改善的策略等几个方面。以引起人们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充分关注,使农村英语教学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而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1 教学环境和英语教学环境的概念 关于教学环境研究的理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勒温(Lewin) 的场理论和莫里(Murray)的需要-压力理论(Need-Press theory)。勒温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即人和环境的状态。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 B = f (P ,E) ,其中B 代表行为,P 代表人,E 代表环境。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它包括了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1]。莫瑞的需要-压力理论也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与勒温不同的是,莫瑞把个体因素( P) 称为需要,把环境因素( E) 称为压力。莫瑞的理论认为,需要是指为个体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的组织倾向,压力是支持或阻碍个体表达或满足需要的外部环境。需要与压力是两个相互补充但不一定是相互支持的概念,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同型关系,比如一个人有合群的需要,他就会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机会,而合作的环境本身又会优化这些机会。但是并不能认为有高合群需要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同样也不能认为高合群压力的环境会使每一个人表现出合群行为。在莫瑞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Stern) 在1920 年提出了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 ,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作用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张正东、杜培俸指出:“外语立体教学法的环境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制约教学运作、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因素”“环境就是外语教学赖以进行的实际”[2]。曾葡初教授把外语教学环境框化为宏观调控环境、中观制约环境和微观教学环境[3]。黄泰铨教授提出了外语教学环境的四个方面: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心理环境[4]。而成正凯认为:“外语学习的环境因素可划分为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两种:前者包括国家语言政策和社会态度等;后者则指具体的外语学习环境,如课堂、学校、家庭等[5]。刘范美认为学校教学环境可分为课堂硬环境和课堂软环境。课堂硬环境指课堂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及其摆设。这些物品的摆设构成课堂内的交流权利空间,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及师生交流等。课堂软环境指课堂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条件。它主要是在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一种教学心理气氛[6]。王守仁则将外语学习环境简括为课堂内的情感环境、整个学校的风气和社会文化环境[7]。任怡霖认为课堂环境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任何一位希望提高学校质量的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因素[8]。 2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农村英语教学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农村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更成为研究的重点。朱永强指出:“目前农村英语教学师资紧缺和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成为阻碍农村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9]”。桑同艳指出:“目前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以教教材知识为重点,加上教学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下降,教学效果较差[10]。束定芳说到,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学历参差不齐,专业多种多样,有许多教师的最后学历是中师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教师就是少之又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在小学英语教师中有许多教师是转岗教师,许多教师是兼职英语教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