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一、淮海经济区的概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由于此地区文化习俗语言相似,并且这一地区多为大平原,交通优势突出,为了融合本地区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设立了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承南启北,北接山东、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地区,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经济重心和兵家必争之地。。淮海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拥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

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

1、产业结构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

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

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

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

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2、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淮海地区人口稠密,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非物质遗产,如徐州的楚汉文化,山东的孔儒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以及安徽北部的农业文化,这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相距较近,联系较为密切,如果能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打造便捷的旅游,而不是像现在相互独立,相信在服务业地位逐步凸显的今天,淮海将有更好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各市分工

淮海地区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竞争力差,并且各市产业相同,的激烈竞争。在这方面,各市应该加强协调工作,集群发展以实现合理的分布特征。通过对淮海区域经济的兼容性的利益分配,大力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整体效率,并鼓励流通和经济因素自由的实现,形成各市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条,将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新格局。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 1、产业结构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 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 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 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2、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淮海地区人口稠密,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非物质遗产,如徐州的楚汉文化,山东的孔儒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以及安徽北部的农业文化,这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相距较近,联系较为密切,如果能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打造便捷的旅游,而不是像现在相互独立,相信在服务业地位逐步凸显的今天,淮海将有更好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各市分工

徐州经济发展的区位影响因素

徐州经济发展的区位影响因素及分析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周围20个城市。1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东部和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京沪高铁的开通使徐州同时进入了上海、北京的两小时经济圈,从而其在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重要,但是徐州也因为京沪高铁的开通慢慢丧失了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徐州在京沪高铁开通这样一个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当中,如何调整自身发展战略,调整经济重心。 一、交通因素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既是京沪高铁的中点,也是京沪高铁和未来徐兰(徐州—兰州)、徐连(徐州—连云港)高铁的交汇点,具有沟通南北、承东接西的战略优势。高铁时代的到来,使徐州更紧密地融入到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板块之中,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密切联系,进入京、津、沪2小时经济圈及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和沿海1小时经济圈,使徐州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更加有利于冲破地方行政壁垒,吸引沿线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投资环境更为优越的中心城市流动,必将极大推动徐州商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产业及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插上翅膀,这就为加快徐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京沪高铁的开通将对徐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已经过去的一年的统计,高铁带走了将近2/3的普铁客流量;高铁的开通也对公路客运尤其是高铁沿线长途公路客运冲击较大;高铁会吸引走徐州观音机场30%—40%的客流,主要对徐州周边1000公里内的高铁沿线民航客运产生重大影响,徐州—上海、徐州—北京航线的客流量大幅度下降,个别航班甚至停飞。而且周边高铁沿线的一些大城市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优越,对徐州的人和资金流动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在不久的将来,徐州将面临济南、郑州等既是高铁枢纽城市又是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上竞争。为此,应抓住高铁加快各种生产和消费要素流通的机遇,结合徐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加快产业承接、转移、优化和升级的步伐。产业结构应向技术和智力密集型等高端产业方向调整,同质化的产业向差异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而且,徐州也是全国重要的水上交通的枢纽城市。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古道在

中国城市面积排名

中国城市面积排名 一.中国城市、副省级城市、特别行政区辖区,总面积排行榜。 1 重庆:82300.00平方公里 2 哈尔滨:53775.00平方公里 3 大庆:22161.00平方公里 4 长春:20532.00平方公里 5 丽水:17300.00平方公里 6 北京:16800.00平方公里 7 杭州:16596.00平方公里 8 盐城:14983.00平方公里 9 大连:13237.00平方公里 10 沈阳:12942.00平方公里 11 成都:11939.00平方公里 12 温州:11784.00平方公里 13 徐州:11258.00平方公里 14 青岛:11026.00平方公里 15 天津:11000.00平方公里 16 金华:10918.00平方公里 17 淮安:10072.00平方公里 18 西安:9983.00平方公里

19 台州:9411.00平方公里 20 宁波:9365.00平方公里 21 衢州:8836.50平方公里 22 宿迁:8555.00平方公里 23 苏州:8488.00平方公里 24 武汉:8406.00平方公里 25 绍兴:8332.35平方公里 26 济南:8177.00平方公里 27 南通:8001.00平方公里 28 连云港:7444.00平方公里 29 合肥:7266.00平方公里 30 广州:7263.00平方公里 31 扬州:6638.00平方公里 32 南京:6421.00平方公里 33 上海:5800.00平方公里 34 深圳:2050.00平方公里 35 厦门:1638.00平方公里 36 香港:1101.00平方公里 37 澳门:25.80平方公里二.中国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特别行政区辖区版图面积排行榜位次城市名称级别隶属关系面积(平方千米) 1 重庆市省级中央82300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然后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指标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引入经济联系度的概念,着重对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和不足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法;经济联系度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也来到了辉煌发展的时代,个人与企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国家也逐渐重视区域一体的发展前景,相比较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淮海经济区稍显薄弱,为了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其次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再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建立数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着重研究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影响与作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与结论,给出

建议。 二、研究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以粗略地从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科教文卫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政府信任竞争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与比较。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 利用上述的权重结果,去除掉权重较小的指标,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淮海经济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年鉴》和《徐州统计年鉴》的数据,结合上章介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未来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排名。如表2所示。 对2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对比,作出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偏低。首先,临沂、徐州、连云港处于淮海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前三位的城市,排在第一的临沂市是0.88,排在末位的是宿州市得分为0.59,两个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其次,相对来看,淮海经济区前三位城市之间得分差距很小,可见目前为止淮海经济区还没有中心城市,而较发达城市对区域的影响能力有限,排名靠后的城市之间得分相差并不是很大,可见落后城市并不是很少,这也就造成了淮海经济区一种既没有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一、淮海经济区的概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由于此地区文化习俗语言相似,并且这一地区多为大平原,交通优势突出,为了融合本地区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设立了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承南启北,北接山东、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地区,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经济重心和兵家必争之地。。淮海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拥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

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 1、产业结构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 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

中国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排名

中国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排名 意义:该指标测量的是城市的实际开发程度。 定义:已集中开发、并拥有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 注: 1 数据引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中国城市年鉴2004》 2 本排名选取中国大陆GDP总量排名前100位城市进行“市区建成区面积”排名 3 城市数据统计范围不包含县、县级市 1北京 1180平方公里 2广州 608平方公里 3上海 550平方公里 4深圳 516平方公里 5天津 487平方公里 6南京 447平方公里 7重庆 445平方公里 8成都 386平方公里 9杭州 275平方公里 & 10沈阳 261平方公里 11大连 248平方公里 12东莞 246平方公里 13哈尔滨225平方公里 14武汉 216平方公里 15西安 204平方公里 16佛山 200平方公里 17济南 200平方公里 18汕头 191平方公里 19唐山 187平方公里 20昆明 185平方公里 21无锡 180平方公里

23长春 171平方公里 24郑州 170平方公里 25乌鲁木齐 169平方公里26淄博 164平方公里 27吉林 163平方公里 28福州 160平方公里 29包头 150平方公里 30苏州 149平方公里 31合肥 148平方公里 32青岛 146平方公里 33烟台 145平方公里 34大庆 144平方公里 35兰州 141平方公里 36石家庄141平方公里37鞍山 136平方公里 38长沙 135平方公里 39岳阳 128平方公里 40贵阳 128平方公里 41南宁 125平方公里 42洛阳 121平方公里 43呼和浩特 120平方公里44抚顺 118平方公里 45温州 114平方公里 & 46宁波 110平方公里 & 47潍坊 110平方公里 48临沂 108平方公里 49本溪 107平方公里 50珠海 106平方公里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前50,2011年)注: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 1 上海市1750 1230万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8区 3 粤1 广州市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全中国各大城市及贵州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

全中国各大城市、县、区建成区面积排名(市区面积) 2014-03-08 1:上海市建成区面积 1563 平方公里---直辖市 2:北京市建成区面积 1268 平方公里---直辖市 3:广州市建成区面积 700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4:深圳市建成区面积 661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5:天津市建成区面积 605 平方公里---直辖市 6:东莞市建成区面积 590 平方公里---地级市 7:杭州市建成区面积 551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8:南京市建成区面积 502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9:苏州市建成区面积 411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0:武汉市建成区面积 408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1:成都市(含郫县双流县)建成区面积 406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2:沈阳市建成区面积 399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3:宁波市建成区面积 395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4:佛山市建成区面积 373 平方公里---地级市 15:无锡市建成区面积 372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6:西安市建成区面积 359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7:青岛市建成区面积 337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8: 大连市建成区面积 318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9:济南市建成区面积 310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1:郑州市建成区面积 294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2:重庆市建成区面积 278 平方公里---直辖市 23:昆明市建成区面积 269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4:石家庄市(含鹿泉正定)建成区面积 265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5:合肥市(含肥东肥西县)建成区面积 263 平方公里 26:乌鲁木齐建成区面积 251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7:厦门市建成区面积 245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8:哈尔滨建成区面积 234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9:长春市建成区面积 222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0:南昌市(含新建南昌).建成区面积 222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31:太原市建成区面积 205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2:临沂市建成区面积 202 平方公里---地级市 33:长沙市建成区面积 190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4:包头市建成区面积 180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5:福州市建成区面积 177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6:呼和浩特建成区面积 176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7:温州市建成区面积 155 平方公里---地级市 38:昆山市建成区面积 150 平方公里---县级市 39:汕头市【含潮安县城】建成区面积 147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40:南宁市建成区面积 143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41:唐山市建成区面积 140 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徐州“四大产业”情况介绍

“四大产业”情况介绍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及导向 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80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8.2%。 (一)产业发展四大优势。 一是规模集群优势。拥有各类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0余家,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位列“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第三位。龙头企业——徐工集团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408亿元,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151位,连续20年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位。 二是产品品牌优势。工程机械产品已覆盖全部18个门类中的16大类,共75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主机3万余台。9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1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五位。拥有国家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7个。“徐工”被认定为同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是体制机制优势。在徐工集团快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美国卡特比勒公司、阿文美驰公司、德国利勃海尔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等一批跨国公司来徐合资合作。江苏宗申集团、海伦哲、跃进正宇、徐挖等民营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四是技术研发优势。拥有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技术优势,徐工集团技术中心作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了同行业第一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7位博士后在站工作。总投资4.34亿元的徐工研究院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二)下步发展目标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的总体目标,按照“一龙引动、两翼齐飞、三资并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工程机械、专用车辆、关键零部件、专业物流”四大产业基地,加快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之都。 “一龙”:以徐工集团引领产业发展,确保徐工集团在中国工程机械

浅谈徐州市城市发展与规划

浅谈徐州市城市发展与规划 化工122 吉刚 1262101206 摘要:徐州作为古九州之一,自古至今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徐州市苏北最大的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传达着徐州的开放与繁荣。本文便是通过对徐州近年来的发展,浅谈徐州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关键字:徐州规划发展 为了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徐州,体会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意识,近日,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位于市东南方向的徐州市新区城市规划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参观学习了徐州市城市规划、主要建筑模型、交通枢纽等。我们跟随讲解员倾听着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的声音,认真的去了解、感受徐州城的魅力。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相互讨论,不时的向讲解员提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且切身体会到了徐州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迎着建党九十周年的曙光。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今天我就来谈一谈徐州市城市的发展与规划。 一、徐州区位 徐州东临黄海,西襟中原,北扼齐鲁,南屏江淮。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优势;从周边国际大区域看,地理位置处于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东北亚经济带和黄渤海经济圈的切点上,是两大国际经济区域的结合部。在国家沿海、沿江、沿线的开发和开放格局中,徐州位于东部沿海开放和沿陇海兰新开发的交汇处,是依托交通主干线连接沿江、沟通沿边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双向开放和南北对接、梯度推移的战略区位特征。徐州市是我国陇海兰新铁路干线上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联合协作过程中,是独特而便捷的中介区和转化带。 徐州市江苏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工程机械、建材、重化工基地,是面向淮海经济区和“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进“三北”的全方位辐射的区位优势和大开放、大发展的优越条件,既可以接受东部地区的辐射,参与国际分工,又可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传递,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 二、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徐州城市规划区(即徐州都市区),是以主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隔离,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地域包括徐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铜山县行政管辖范围及睢宁县双沟镇,总面积3126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的2020年,城市综合实力水平达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四、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规模

中国城市面积排名

2012中国城市面积排名 1:上海市建成区面积1563平方公里---直辖市2:北京市建成区面积1268平方公里---直辖市3:广州市建成区面积70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4:深圳市建成区面积66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5:天津市建成区面积605平方公里---直辖市6:东莞市建成区面积590平方公里---地级市7:杭州市建成区面积55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8:南京市建成区面积50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9:苏州市建成区面积41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0:武汉市建成区面积408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1:成都市(含郫县双流县)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2:沈阳市建成区面积39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3:宁波市建成区面积39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4:佛山市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地级市15:无锡市建成区面积37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6:西安市建成区面积35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7:青岛市建成区面积337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8:大连市建成区面积318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9:济南市建成区面积31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0:常州市建成区面积307平方公里---地级市21:郑州市建成区面积294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2:重庆市建成区面积278平方公里---直辖市23:昆明市建成区面积26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4:石家庄市(含鹿泉正定)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5:合肥市(含肥东肥西县)建成区面积263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6:乌鲁木齐建成区面积25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7:厦门市建成区面积24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8:哈尔滨建成区面积234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9:长春市建成区面积22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淮海经济区简介及核心8市综合实力比较

淮海经济区简介及核心8市综合实力比较 一、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城市,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20个城市,2010年总人口超过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3%。其中,核心城市包括8个,分别是徐州、济宁、枣庄、连云港、宿迁、商丘、宿州、淮北。 二、交通优势 铁路:淮海经济区铁路网密集,主要包括:京沪铁路、京九铁路、陇海铁路、新石铁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在建)、徐兰高铁(在建)、日菏铁路、漯阜铁路、符夹铁路、青阜铁路、新长铁路、徐州—淮北—宿州城际铁路(规划)。铁路枢纽:徐州、阜阳、商丘、蚌埠、菏泽等,其中徐州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和第八大火车站。 高速公路:京福高速、京沪高速、连霍高速、日兰高速、青兰高速、泗许高速、商周高速、长深高速、宁洛高速、徐州绕城高速、商丘绕城高速等。枢纽城市:徐州、周口、开封、莱芜、淮安、连云港、蚌埠等。 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阜阳西关机场、盐城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临沂沐埠岭机场、济宁曲阜机场、商丘机场等。枢纽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 航运港口:海港:日照港、连云港港、盐城大丰港;内河港口:蚌埠港、济宁港、阜阳港、周口港、枣庄港(台儿庄)等。

三、环境、资源优势 淡水资源:淮海经济区位于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与淮河(我国南北方界河)之间,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穿境而过,另有沂河、新汴河、颍河、浍河、泗河、大汶河等河流;湖泊主要有洪泽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微山湖、骆马湖、独山湖、南阳湖、邵阳湖、沱湖、东平湖、堤岸水库、石梁河水库、林七水库、日照水库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占到区内城市总数的35%。具体包括江苏的徐州、淮安,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泰安、曲阜(属济宁市)、邹城(属济宁市),河南的商丘、开封。 著名资源型(煤炭)城市:国内知名的资源型城市: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另有商丘、宿州、阜阳、亳州等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 旅游景点:AAAAA级景区:泰山、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开封清明上河园;其他:开封大相国寺、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蒙山、微山湖、日照海滨、台儿庄古城、淮北相山、宿州皇藏峪、蚌埠龙子湖、连云港花果山、连云港连岛、芒砀山等。 教育资源:211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其他:江苏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 四、经济优势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经技术开发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区内知名企业:徐工集团、徐州维维集团、徐州矿业集团、洋河酒厂、今世缘酒业、悦达集团、森达鞋业、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古井集团、金种子集团、双轮酒业、口子酒业、丰原集团、鲁抗医药集团、英克莱集团、金锣集团、临工集团、日照钢铁集团、莱钢集团、神火集团、鲁花集团等。

中国城市建成区排名(前200名名单)

大陆前二百大城市排序 1:上海市建成区面积1563平方公里---直辖市 2:北京1268平方公里---直辖市 ------------------------- 3:广州70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4:深圳66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5:天津605平方公里---直辖市 6:东莞590平方公里---地级市 7:杭州55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8:南京50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 9:苏州41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0:武汉408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1:成都(含郫县双流县)406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2:沈阳39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3:宁波39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4:佛山373平方公里---地级市 15:无锡37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6:西安35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7:青岛337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8:大连318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9:济南31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0:常州307平方公里---地级市 21:郑州294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2:重庆278平方公里---直辖市 23:昆明26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4:石家庄(含鹿泉正定)26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5:合肥(含肥东肥西县)263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6:乌鲁木齐25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7:厦门24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8:哈尔滨234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9:长春22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0:南昌(含新建南昌)22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31:太原20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2:临沂202平方公里---地级市 =========================== 33:长沙19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4:包头18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

划分依据 1、政治地位 2、经济实力 3、城市规模 4、区域辐射力 一线城市 一线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北京上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中心) 一线中广州深圳(南粤双雄,实力旗鼓相当)台北高雄(台湾两大战略核心城市)一线弱澳门(特别行政区、世界著名赌城) 二线城市 二线强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都属于区域中心城市)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 苏州(最发达的地级市) 重庆天津(直辖市) 青岛大连宁波(三个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 无锡(最发达的非省会地级市之一) 二线中济南哈尔滨长春(剩下的三个副省级城市) 厦门(计划单列市、规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线中) 佛山东莞(两个制造业经济强市) 合肥郑州长沙福州(经济发展较好的四个非副省级省会城市) 乌鲁木齐昆明(国家重点发展的边疆国际化城市) 二线弱石家庄兰州南昌贵阳南宁太原呼和浩特(七个实力相当的省会城市)常州(老牌发达城市) 唐山(环渤海重工业大城市) 准二线烟台(环渤海重要港口、经济强市) 济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山东省三大工业中心城市、科技强市、经济大市) 泉州(闽南经济中心城市) 包头(重工业大城市) 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南通(新兴的经济强市) 邯郸(钢铁及棉纺工业城市) 温州(重要的经济城市) 三线城市 三线强 银川西宁海口扬州洛阳潍坊淄博绍兴台州大庆鞍山中山珠海汕头泰安吉林柳州 三线中 拉萨保定秦皇岛沧州鄂尔多斯东营威海临沂德州滨州湖州嘉兴金华泰州镇江盐城桂林惠州湛江江门茂名株洲岳阳衡阳宝鸡咸阳宜昌襄阳开封许昌平顶山赣州九江芜湖绵阳齐齐哈尔牡丹江抚顺 三线弱

本溪丹东辽阳锦州营口葫芦岛承德廊坊邢台张家口连云港大同榆林延安天水克拉玛依喀什石河子南阳濮阳安阳焦作新乡枣庄日照聊城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安丽水衢州荆州宿迁安庆景德镇新余湘潭常德郴州漳州清远揭阳梅州肇庆玉林北海德阳宜宾遵义大理 四线城市 剩余的所有城市。

中国城市排名人口及建筑面积排名

2012年4月,中国的城市体系 一线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新兴城市50强: ●1.5线城市(过渡型): 成都、重庆、沈阳、杭州、天津、大连、武汉、苏州、南京 ●二线城市(增长型): 青岛、厦门、西安、宁波、长沙、合肥、郑州、无锡、东莞、济南 三线城市(新兴型): 福州、昆明、长春、哈尔滨、佛山、石家庄、南宁、常州、南昌、呼和浩特、温州、烟台、南通 ●三线城市(起步型): 珠海、贵阳、太原、乌鲁木齐、绍兴、中山、嘉兴、唐山、徐州、金华、泉州、洛阳、兰州、海口、吉林、襄阳、汕头、潍坊 中国城市排名/人口排名(前50) 注: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 1 上海市1750 1230万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

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8区 3 粤1 广州市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6 苏1 南京市700 525 160 720(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规划都市圈的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都市圈总人口2010年为500万左右)中心7区+栖霞大部+浦口4街道+江宁3街 数据2:南京市700 560 170 1200(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规划都市圈

区域发展与城市定位 ——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区域发展与城市定位 ——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李龙辉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091) 摘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发展与所在区域密不可分。研究城市与所在区域的主要经济联系,有利于了解区域和城市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区域和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在区域发展中城市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该如何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合理定位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条件,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实现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城市;发展;定位;物流业 1导言 1.1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以及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外部环境。城市在区域的发展中起带动、引导作用;而区域对城市发展的前途又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城市与区域的关键在于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结构和发展方向,都与它所在的区域相联系,并受其影响。 1.2 城市定位的重要性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城市与城市及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引起的国际分工,导致了城市分工,让国家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的竞争力上。城市定位是否合理,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它不仅明确了城市竞争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1.3 城市定位的方法 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出发城市定位工作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二是城市与区域(不同尺度)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特征,包括社会文化联系,经济分工关系,空间区位关系等。三是城市自身发展条件、基础、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潜力。城市定位的核心就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相关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职能、角度、地位,加以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练,最后进行系统的阐述[1]。 2 阜阳市概况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

1:上海市建成区面积1563平方公里---直辖市 2:北京市建成区面积1268平方公里---直辖市 3:广州市建成区面积70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4:深圳市建成区面积66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5:天津市建成区面积605平方公里---直辖市 6:东莞市建成区面积590平方公里---地级市 7:杭州市建成区面积55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8:南京市建成区面积50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9:苏州市建成区面积41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0:武汉市建成区面积408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1:成都市(含郫县双流县)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较大的市12:沈阳市建成区面积39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3:宁波市建成区面积39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4:佛山市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地级市 15:无锡市建成区面积37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6:西安市建成区面积35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7:青岛市建成区面积337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8:大连市建成区面积318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19:济南市建成区面积31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0:常州市建成区面积307平方公里---地级市 21:郑州市建成区面积294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2:重庆市建成区面积278平方公里---直辖市 23:昆明市建成区面积269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4:石家庄市(含鹿泉正定)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25:合肥市(含肥东肥西县)建成区面积263平方公里 26:乌鲁木齐建成区面积251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7:厦门市建成区面积24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8:哈尔滨建成区面积234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29:长春市建成区面积22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0:南昌市(含新建南昌).建成区面积222平方公里---较大的市31:太原市建成区面积205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2:临沂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地级市 33:长沙市建成区面积19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4:包头市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5:福州市建成区面积177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6:呼和浩特建成区面积176平方公里---较大的市 37:温州市建成区面积155平方公里---地级市 38:昆山市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县级市

徐州都市圈规划

一、都市区范围 市区(主城区+贾汪区+铜山区)+双沟镇=3126km2 二、总体要求——建设大都市区,做强中心城市 1、区域协调——承接沿海、联动南北;徐连一体、领衔陇海 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的主枢纽,带动与辐射周边的发动机,产业提升的推进器;东陇海城镇群的“一区两中心”,徐连一体下的特色引力点,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2、都市区产业引导——传统支柱、特色产业、现代服务、新型产业 装备制造业、物流业、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商务金融、会展等)、光电产业。构建三大都市工业带,推进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3、中心城市主要职能——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商贸都市、创新基地 中心枢纽城市,魅力文化城市,特色旅游城市,低碳产业城市 三、发展方向及规模容量 1、发展方向 主要发展方向:向东及东南。 2、规模容量 考虑到城市规模扩大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强和相应行政区划的调整,同时主城区工业外移和对接沿海、东陇海线带动的影响,未来徐州都市区除现有发展基础外,在用地发展条件较好的东、东南方向上应该还有较大发展可能。都市区2030年总人口规模为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约450人,城市化水平90%。 四、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强核东扩、轴向拓展、特色组团、保育生态 五、都市区生态景观结构——一片四楔,多点多廊道 一片:微山湖生态空间; 四楔:云龙湖、大洞山、吕梁山山水绿楔、西北部生态湿地绿楔; 多点:都市区山湖公园; 多廊道:水系、交通廊道六、都市区空间结构——一湖一核、三带三城、轴向组团 一湖:微山湖生态区; 一核:都市主城; 三带:三大工业带; 三城:三个新城; 轴向:沿交通廊道发展,以公共交通串联; 组团:新镇等七、都市区发展构想 1、至2030年:团块状核心区+独立组团中心城市 城市沿陇海线带状发展,核心区以铁路枢纽为中心形成高度集聚的城市区域;贾汪城区、双沟航空城、陇海新城相对独立发展。周边多个城镇组团环绕 2、至远景年:T型带状多组团中心城市 城市沿陇海线带状发展,形成带状特大组团型中心城市。除西北区域保留部分镇,大部分城镇纳入中心城市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