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古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古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古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目录

绪论 (5)

一《寒鸦戏水》的研究 (5)

(一)创作者 (5)

(二)创作背景 (6)

二《寒鸦戏水》的艺术特点 (6)

(一)音乐特点 (6)

1 记谱法 (6)

2 调式特征 (6)

3 速度特点 (7)

(二)作品内容 (9)

1 从乐曲的调式特点分析 (9)

2 从乐曲的曲式结析分析 (9)

(三)思想情感 (9)

三《寒鸦戏水》的演奏技巧 (10)

(一)潮州筝曲的演奏技巧 (10)

(二)《寒鸦戏水》的演奏技巧 (10)

1 点滑音的技巧 (10)

2 按音转调的技巧 (10)

3 颤音的处理技 (10)

4 滑音的技巧 (10)

5 拷拍的技巧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古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点与演奏特征

摘要

随着古筝的发展,潮州派不可忽视,《寒鸦戏水》作为潮州筝曲的经典之作,成为学筝者必不可少的筝曲之一,然而很多人对潮州派了解甚少,弹出来的筝曲出现少韵,南筝北调等毛病。本篇论文通过分析潮州筝曲的演奏技巧,对《寒鸦戏水》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内容思想,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其情感思想,在演奏时才能带有感情地,有自己理解地去演奏,这样才能为弹好潮州派筝曲打好基础。

【关键词】潮州筝曲《寒鸦戏水》艺术特点与演奏特征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pla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Zheng qu Ravens playing Water

Absrt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zither, Chaozhou School can not be ignored. As a classic of Chaozhou Zheng music, Ravens play Wa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Zheng songs for Zheng learners. However, many peopl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Chaozhou School,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ess rhyme and transfer from south to nor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laying skills of Chaozhou Zheng q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ators, creative background, content thought, music form and so on,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ir emotional thought and play with emotion and hav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playing Chaozhou Paizheng song well.

[Key words] Chaozhou Zheng qu Ravens play Wat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ing skills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高考物理专题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高考物理专题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一、选择题 1.长为L的轻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栓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先令小球以O为圆心,L为半径的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能通过最高点,如图所示,g为重力加速度,则() A.小球通过最高点时速度可能为零 B.小球通过最高点时所受轻绳的拉力可能为零 C.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可能等于2gl D.小球通过最低点时所受轻绳的拉力可能等于5mg 2.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轮A和B固定在同一轴上,A、B、C分别是三个轮边缘的质点,且R A=R C=2R B,则三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 A∶a B∶a C等于() A.1∶2∶4B.2∶1∶2 C.4∶2∶1D.4∶1∶4 3.如图所示,人用轻绳通过定滑轮拉穿在光滑竖直杆上的物块A,人以速度v0向左匀速拉绳,某一时刻,绳与竖直杆的夹角为,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此时物块A的速度v1为 A. B. C. D. 4.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小轮的半径为。b点在大的边缘轮上,c点位于小轮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A.a点与c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B.b点与c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b点与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D.a点与c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5.一条小河宽100m,水流速度为8m/s,一艘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m/s,用该快艇将人员送往对岸.关于该快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渡河的最短时间为10s B.渡河时间随河水流速加大而增长 C.以最短位移渡河,位移大小为100m D.以最短时间渡河,沿水流方向位移大小为400 m 3 6.如图所示,歼-15沿曲线MN向上爬升,速度逐渐增大,图中画出表示歼-15在P点受到合力的四种方向,其中可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汽车保持恒定的速率运动,若通过凸形路面最高处时对路面的压力为F1 ,通过凹形路面最低处时对路面的压力为F2,则() A.F1= mg B.F1>mg C.F2= mg D.F2>mg 8.如图所示,从某高处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到达地面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tan gtθ B.小球在t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2 θ

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在正式学习这三大部分的课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电影表演艺术,包括电视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这样将对下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一、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二、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一、动作 表演(员)的名词就是动作。演员就是动作者。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原因”、“目的”和“结果”,这就是动作的三大要素。动作-是演员技术最主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它。演员表演时,仅依靠外在动作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内在的根据(即目的)。如: 1、削铅笔 2、疲倦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眠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时刻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那么影视演员在银、屏上的注意力集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对象上的一门技巧。银屏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多为有目的的注意。 演员要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实际生活一样,同时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必须明确。所以,一个演员必须养成一种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演员需要有注意的对象,对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有时会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或被外界各种现象所吸引,离开了应注意的对象,将会出现肌肉紧张、慌乱等现象。演员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术”,假借于想象虚构,给自己提供根据,并对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内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从而排除私心杂念及外界干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高级古筝教程

高级古筝教程(一): 1 双手四指分指练习曲——《晨雪》演奏:田甜 2 双手顺指分指练习曲——《霜花》演奏:田甜 3 双手逆指分指练习曲——《雾松》演奏:田甜 4 双手分指练习曲——《疏影》演奏:田甜 5 六连音分指练习曲——《缤纷》演奏:田甜 6 双手分指练习曲——《戏雪》演奏:田甜 7 双手分指练习曲——《雪中俏》演奏:田甜 8 三连音分指练习曲——《飞雪迎春》演奏:田甜 9 快速小撮练习曲——《句萌》演奏:田甜 10 快速小撮练习曲——《雀跃》演奏:吕婷婷 11 大指快速托劈练习曲——《姹紫嫣红》演奏:伍洋 12 快速八度练习曲——《龙舟》演奏:吕婷婷 13 快速八度跳音练习曲——《勃》演奏:吕婷婷 14 左手快速八度练习曲——《奔腾》演奏:吕婷婷 15 练习曲《浪淘沙》演奏:吕婷婷 16 《寒鸦戏水》潮州筝曲——郭鹰演奏谱演奏:杨娜妮 17 《汉江韵》河南筝曲——乔金文曲任清芝演奏谱演奏:付莹莹 18 《汉宫秋月》山东筝曲——黎连俊传曲赵玉斋演奏谱演奏:杨娜妮 19 《高山流水》山东筝曲——黎连俊传曲赵玉斋演奏谱演奏:杨娜妮 20 《庆丰年》——赵玉斋曲演奏:刘娜 21 《包楞调》——韩庭贵曲演奏:张心心 22 《铁马吟》——赵登山曲演奏:杨娜妮 23 古筝独奏曲——《丰收锣鼓》李祖基曲演奏:朱丽娜 高级古筝教程(二):古筝乐曲欣赏 1 《月夜情歌》——杨娜妮柴珏曲(转调谱)演奏:扬娜妮 2 《黔中赋》——徐晓琳曲演奏:田甜 3 《打虎上山》——赵曼琴编演奏:伍洋 4 《井冈山上太阳红》——赵曼琴编演奏:伍洋 5 《草原小姐妹》——张燕曲演奏:田甜 6 《思凡》潮州筝曲——林毛根传谱李萌记谱演奏:杨娜妮 7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周吉邵光深李玫曲演奏:张心心伴奏:孙思颖 8 《嘎达梅林忆事曲》——娜妮曲演奏:杨娜妮 9 《嫦娥奔月》——娜妮曲演奏:杨娜妮,本院学生伴奏 内容提要 筝是我国一件古老的拨弹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人们称之为“古筝”。据史料记载,早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就流传在秦、齐、鲁等。古筝音乐优美,造型典雅,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高级古筝教程练习曲部分,无论在技巧上,速度上和力度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为自己和学生在演奏高难度乐曲在技术上做好了准备,但一个很好的演奏员,光有较高的技巧也不够,还要有音乐修养和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

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篇 第一章舞蹈的定义 a、舞蹈就是艺术的一种,就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 手段艺术表现形式 b、舞蹈就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第二章舞蹈的起源 舞蹈来源于生活,就是劳动的创造,舞蹈已经产生就有了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它与诗歌结合在一起,就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a、模仿论 b、游戏论 c、巫术论 d、表情论 e、性爱论 f、劳动论 第三章舞蹈的种类、作品与舞人 第一节生活舞蹈 a、习俗舞蹈 表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特征 b、宗教祭祀舞蹈 宗教舞蹈用于祈求神灵庇佑、感激神灵的恩赐 祭祀舞蹈就是祭祀先祖、神灵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 c、社交舞蹈 各种交谊舞 d、健身舞蹈 它就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得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舞蹈形式,如:健美操 e、教育舞蹈 第二节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就是由专业或者业余的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与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造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有少数人在舞台、广场等专门的表演场地地表演给人观赏的舞蹈作品。 1、古典舞 A、古典舞 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完整的表演手法与严谨的训练方法,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的舞蹈艺术中具有代表性意义

B、中国古典舞 a、周朝,形成中国古典舞“舞诗乐”三者融为一体的古典艺术风格 b、唐朝创造中国艺术古典舞发展的高峰与世界的经典 c、戏曲成为宋元以后中国古典舞蹈的主流与具有代表性与审美意蕴的传统舞蹈 形态 d、当代的古典舞就是就是当代中国舞者致力于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体系的实 践成果 C、作品与人物介绍 西施的响屐舞 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 赵飞燕的掌上舞 双人舞《飞天》,1954首演 独舞《春江花月夜》,1957首演,获第八届青年与学生与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舞剧《小刀会》,1959首演,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 舞剧《丝路花雨》1979首演,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舞剧《铜雀伎》 集体女子舞《踏歌》,1997首演,1998年获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银奖 独舞《敦煌彩塑》1980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塑造典型中国式的美 独舞《醉剑》,1980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集体舞《黄河》,1988首演,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独舞《扇舞丹青》,2000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一等奖等 独舞《秦俑魂》,1997首演,第五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 戴爱莲,1916生,新舞蹈艺术开拓者之一,《游击队的故事》、《荷花舞》、《飞天》资华筠,1936生,《飞天》、《白孔雀》,著作《舞蹈生态学导论》、《舞蹈与我》 舒巧, 1933生,《剑舞》、《小刀会》、《长恨歌》,著有《我的舞剧观》 栗成廉,1927生,《牧笛》、《春江花月夜》、《宝莲灯》 陈爱莲,1939生,《春江花月夜》、《白毛女》、《霓裳羽衣舞》,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人物 孙颖, 1929生,《铜雀伎》、《踏歌》 2、民间舞 A民间舞 a、劳动人民长期在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 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b、具有民族性与地区性、群众性与稳定性等特点 B、中国民间舞 汉族主要有:秧歌、龙舞、跑旱船等,多在北方地区 少数民族:多朗舞(维吾尔族)、筷子舞(蒙古族)、长鼓舞(朝鲜族),果卓(西藏地区) C、中国民间舞的特色 a、载歌载舞,形象生动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附答案(2)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一个内侧光滑、半径为R的四分之三圆弧竖直固定放置,A为最高点,一小球(可视为质点)与A点水平等高,当小球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刚好从B点内侧进入圆弧并恰好能过A点。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则() A.小球刚进入圆弧时,不受弹力作用 B.小球竖直向下抛出的初速度大小为gR C.小球在最低点所受弹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5倍 D.小球不会飞出圆弧外 2.光滑水平面上,小球m的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小球运动到P点时,拉力F发生变化,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拉力突然消失,小球将沿轨迹Pb做离心运动 B.若拉力突然变小,小球将沿轨迹Pa做离心运动 C.若拉力突然变大,小球将可能沿半径朝圆心运动 D.若拉力突然变大,小球将可能沿轨迹Pc做近心运动 3.如图所示,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各系一个相同的小铁球,两小球恰好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A球受绳的拉力较大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相等 C.它们所需的向心力跟轨道半径成反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4.如图所示,小孩用玩具手枪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先后射出两粒弹珠,击中竖直墙上M、N两点(空气阻力不计),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 M、v N,、运动时间分别为t M、t N,则 A.v M=v N B.v M>v N C.t M>t N D.t M=t N 5.如图,abc是竖直面内的光滑固定轨道,ab水平,长度为2R:bc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的圆弧,与ab相切于b点.一质量为m的小球.始终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外力的作用,自a点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小球从a点开始运动到其他轨迹最高点,机械能的增量为 A.2mgR B.4mgR C.5mgR D.6mgR 6.小明玩飞镖游戏时,从同一位置先后以速度v A和v B将飞镖水平掷出,依次落在靶盘上的A、B两点,如图所示,飞镖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别t A和t B.不计空气阻力,则 () A.v A<v B,t A<t B B.v A<v B,t A>t B C.v A>v B,t A>t B D.v A>v B,t A<t B 7.关于曲线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是恒定的 B.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C.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 D.物体只有受到方向时刻变化的力的作用才可能做曲线运动 8.一条小河宽100m,水流速度为8m/s,一艘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m/s,用该快艇将人员送往对岸.关于该快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什么秘诀可以让自己的表演更好么?我为你讲解影视表演艺术的表 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 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 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 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 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表演艺术的特性

《表演艺术的特性》32、《论演员与形象》 2、《演员怎样塑造人物》3 3、《论表现派和体验派》 3、《从自我出发创造人物形象》3 4、《人物性格的创造》 4、《行动——表演艺术的基础》3 5、《演员与角色的双重感觉》 5、《表演是感觉的艺术》3 6、《论演员的信念感》 6、《表演中演员肢体语言的魅力》3 7、《戏剧、电影、电视表演 比较》 7、《论创造角色过程中体验与表现的结合》38、《演员的任务与目标》 8、《把握人物与体现人物》39、《表演素质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9、《角XX绪与情感的创造》40、《表演艺术的矛盾》 10、《演员的真实感与信念感的培养与训练》41、《演员、素质与创 作》 11、《表演中的交流》42、《表演训练与身心发展》 12、《表演中的体验与表现》43、《影视表演的特性》 13、《浅谈演员的三度创作》44、《舞台情感与生活情感的 关系》 14、《浅谈演员在创作中的感性与理性》45、《成人、成才、演员.》 15、《演员与角色》46、《表演中的内心视象与情绪 记忆》 16、《论演员在表演中的台词与潜台词》47、《舞台交流与内心独 白的关系》

17、《论演员的素质与修养》48、《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关系》 18、《浅谈戏剧语言的性格化》49、《表演创作方法探索》 19、《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50、《浅谈演员在角色创造中的自我感觉》 20、《浅谈语言与行动的结合》51、《论表演行动假定性之构成》 21、《表演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52、《浅谈表演状态文化气质与形象塑造》 22、《试论演员舞台创作中的下意识》53、《谈演员的评判定论与人物形象塑造》 23、《怎样外化人物的心理与情感》54、《浅谈演员的表演风格如何形成》 24、《感觉记忆的重要性》55、《浅论舞台表演与镜头前表演的相同与异同》 25、《表演中的节奏》56、《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的转化》 26、《表演中的风格体裁感》57、《语言艺术在表演中的功能》 27、《表演艺术是什么》58、《演员与表演艺术修养》 28、《论演员与观众》59、《浅谈表演观念》 29、《戏剧表演要素》60、《通向创造角色的不同途径》

古筝的流派

古筝的流派 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传统的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在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流派由于地域或语言的相近,在音乐上的交流比较频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却又独立存在,有同有异,自成各具风格的流派。 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付玄《筝附?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其学生有娄树华、梁再平、周希文、史荫美、程午加等。近几十年,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 山东古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邦荣、张为昭、张念胜、黎连俊、樊西雨、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 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受闽南语系影响,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罗九香先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何玉斋先生的演奏,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至今活跃在客家筝曲研究、教学、演奏等领域中的许多名家:史兆元、何宝泉、陈安华等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其代表人物有王巽之、项斯华、范尚娥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它的乐曲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流传下来的小曲;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古谱编订的乐曲;还有很大一部分乐曲是根据秦腔、眉户改编创作的现代作品。陕西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古筝的十大名曲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表演基础练习课程教学大纲

导演系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表演基础练习》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代码:D1102 2、英文译名:Basics in Acting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适用专业(含方向)和年级:导演专业一年级 5、学时与学分:360学时,15学分 第一学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体验到舞台行动的具体过程与环节,基本掌握舞台表演的基础知识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要求: 1、选择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学会构思比较简单的,合理有机的规定情境和人物行动线索,通过人物有机的,积极的舞台行动,排除妨碍人物行动的“障碍”; 2、运用有机的舞台行动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 3、具备初步的表演概念,感受正确的舞台表演自我感觉,最后达到真实自然、有想象力的在舞台上生活。 二、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表演元素练习(32学时) 本阶段的学习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表演元素,消除多余紧张,学会在舞台上注意力集中地、有逻辑地生活。 ①肌肉放松练习; ②注意力集中练习; ③想象练习; ④体会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质感的练习; ⑤人物行动逻辑性的练习; ⑥无实物小品练习。 此外,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酌情加入“人物模拟练习”、“动物模拟练习”等。 2、第二阶段:单人小品练习(112学时)

训练学生在具体准确的规定情境下,运用连续的、不停顿的、积极有效地、彼此之间有着紧密逻辑关系和有机联系的“发现——判断——行动”的环节,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明确目的和一定思想意义的舞台行动。 ①人物简单行动练习; ②人物简单行动目的的练习; ③人物较复杂行动目的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 1、课堂练习与理论讲授相结合; 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戏剧导演本科教程》,李建平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1月,北京第一版参考书目:《戏剧表演基础》,梁伯龙、李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表演技巧》,(英国)休·莫里森,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剧表演学》,胡导,中国戏剧出版社 第二学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的表演能力,使其可以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组织积极有效的舞台行动,并具有初步的人物形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 1、选择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学会构思比较简单的,具有一定戏剧性因素的情节线索和规定情境,有想象力的再现生活;并学会在舞台上思考、判断,组织清晰有机的,积极有效的舞台行动; 2、学会运用具体有机的舞台行动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 3、具备初步的表演概念,感受正确的舞台表演自我感觉,最后达到真实自然、有想象力的在舞台上生活。 二、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双人无语言交流小品练习(48学时)

曲线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四章曲线运动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夯实基础知识』 ■考点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即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性质 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物体只受重力,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 可推广为物体做类平抛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恒力方向与物体的初速度方向垂直。 (3)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速度方向,且合外力方向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即在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内)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考点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⑵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 ⑶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为其它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

表演课的技巧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国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歌剧则是在保留西方歌剧剧本的写实风格的前提下,融入西方歌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艺术因素,并融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国歌剧受戏曲的影响很大。《白毛女》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其在融合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很大。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尝试和探索了多种表现形式。在确定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之前,创作团队曾经尝试过传统秧歌剧加戏曲和芭蕾舞电影的形式排练,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极端的表演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传统的秧歌剧加戏曲的表演方法过于原始,无法刻画出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芭蕾舞电影的表演方法又过于注重生活实际,过度强调戏剧表演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结果就陷入了自然主义,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创作团队选用了斯坦尼斯

曲线运动知识点与考点总结

曲线运动 考点梳理: 一.曲线运动 1.运动性质————变速运动,具有加速度 2.速度方向————沿曲线一点的切线方向 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看,物体所受合力方向跟物体的速度不再同一直线上,合力指向轨迹的凹侧。 (2)从运动学看,物体加速度方向跟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共线 例题:如图5-1-5在恒力F 作用下沿曲线从A 运动到B ,这时突然使它受的力反向,而大小不变,即由F 变为-F ,在此力作用下,关于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 运动 B .物体不可能沿直线Bb 运动 C .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 运动 D .物体不可能沿原曲线由B 返回A 2、图5-1-6簇未标明方向的由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线,虚线是某一带电粒子通过该电场区域时的运动轨迹,a 、b 是轨迹上的两点。若带电粒子在运动中只受 电场力作用,根据此图可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A . 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符号; B . 带电粒子在a 、b 两点的受力方向; C . 带电粒子在a 、b 两点的速度何处较大; D . 带电粒子在a 、b 两点的电势能何处较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和分运动:当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时,其实际运动就叫做这几个运动的合运动,这几个运动叫做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已知分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求合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叫做运动的合成. (2)已知合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求分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叫做运动的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1)等时性:合运动和分运动进行的时间相等. (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各自产生效果. (3)等效性:整体的合运动是各分运动决定的总效果,它替代所有的分运动. 三.平抛运动 1.定义: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 3.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 向是自由落体运动. (2)平抛运动的速度 图5-1-5 s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表演艺术基础知识 李?R?波洛克对于电影表演的独特性的阐述则由五个基本元素构成: A、演员与观众的分离; B、摄影机和它对演员的影响; C、表演不按顺序; D、表演分成独立的小单位; E、通过剪辑重新结构表演。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一些戏剧表演理论,而尽可能地引用一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大师的)理论来巩固、充实我的论题和论述。 二、电影表演的历史发展在我论证“电影的本色表演与本能表演”之前,首先必须来论述一下电影表演的历史演进,而我最为欣赏和赞同的对于电影表演历史的总结是: 李?R?波洛克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所言的六个发展时期: 1、电影时期,电影演员的表演主要是由夸张的表情和手势等动作构成的,譬如卓别林、璧克馥、哈特和瓦伦蒂诺等,他们在银幕上表现出夸张的人物,很少真正展示出任何风格特征。因为当时的电影表演是从哑剧表演开始的,而哑剧表演只能传达最基本的情绪。 2、有声电影的发明给电影表演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使演员摆脱了夸张的手势和哑剧表演,但由于这时的演员大多数局限于舞台上学习训练的表演艺术,所以早期有声片的表演仍旧是过火的。 3、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主要发展是“银幕名牌”(明星效应)的兴起,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好莱坞,当时的蓓蒂?戴维斯、斯宾塞?屈塞、克拉克?盖博等等,他们作为演员,不如作为“名人”更有号召力,他们在众多的角色中很少改变他们的表演风格,而是用个人化的表情动作和手势来装饰每一个角色,这些动作表情(诸如盖博的微笑、屈塞的低垂的脑袋、戴维斯的手等)使观众觉得他们很亲切,并且成为他们的表演标志。 4、在二战前后,随着导演把摄影机和麦克风移得离演员越来越近,以及镜头、摄影机和录音设备的日益改进,演员的表演显得越来越细腻,声音可以压低,从而使对话越来越真实,人们开始互相交谈,而不是对着看不见的观众说话。 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减少了,其实也就是发展了演员所处的真实空间,让演员可以更加深信自己的角色环境与氛围,从而引发演员的本能意识,开始调动演员的本能表演,也就是电影表演特征的基本五元素确立,由此电影表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得到初步的发展。 5、50年代开始,在欧洲艺术家的进一步探索中出现了宽容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活跃的艺术风格,促使电影表演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批杰出的英国戏剧演员开始使他们的表演艺术适应银幕,他们把英国舞台传统的华丽雄壮的表演格调压低,但保留着英国著名剧院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而这其中最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就是曾以《哈姆雷特》和《蝴蝶梦》名噪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