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注意以下四点:

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他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③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④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个要素和3种活动过程)

5种要素:

学生:知识的主动吸纳者。学生这一要素影响教育学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群体的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学生学习的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学媒体: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环境:学生所接触道德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照明座位等。而后者指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

3种活动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反思过程反映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三种过程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的。

4.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2)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系统来加以考察)(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中学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通过观察记录教育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来解释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研究法④行为研究

1.观察法的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映真实自然。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是研究的初级阶段使用的方法。

2.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1、问卷法是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测验法则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研究方法。

问卷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取样大

问卷内容有两个部分:个人资料的问题和所要填写的问题

2、访谈法

调查法的优点: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材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缺点: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行动研究:在课堂中研究学习并与其他老师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机会。

优点:给教师或管理者提供更具有指导性的有价值的信息,

缺点:缺乏客观性。

二.实验性研究方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控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①实验室实验法②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周期短,效果可以用仪器检测。

三.相关研究:研究者试图考察各个变量之间是否相关。

最好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以取长补短,更好的为研究服务。

第二章教学的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狭义: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2、儿童(2.儿童(0-18岁)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是心理的研究个体发展的核心内容。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3.发展的不平衡性。(婴幼儿期属于第一个发展加速期,青春期属于第二个加速期

4.发展的差异性。

4.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7-11.12岁为童年期;11.12-14.15岁为少年期;14.15-25岁为青年期;25-65岁为成年期;65岁以后为老年期;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作为生理基础的,是一个人从性发育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中学生正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包括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少年期和青年期。

1.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时期)

1.)身体的发展。身体发育的第二个时期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开始。

2.)认知的发展。

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4.)个性的发展。

2.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而言心理发展平稳,所以身心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很多的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旺盛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3.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开始出现辨证思维,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4.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6.学习与心理发展:

1.学习必须依赖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2.学习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

7.教学与心理的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学的起点与依据,是教学的前提。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学,是教学的产物、结果。

8.教学应该怎么促进身心发展:

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时,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1.儿童的现有水平和2.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指在儿童在又的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提出这种说法的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自己鞥在发展的过程。

9.认知:广义:人的认识过程

狭义:思维或记忆

10.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研究内容:儿童认知的发展

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者儿童已把主体和客体分开,完成“哥白尼似的任务”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堪称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2.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其思维有一下特征:1.自我中心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单维思维

4.拟人化或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运算:在心理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去自我中心化具体思维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特点:能理解命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

11.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2.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形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4.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儿童人格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有两个1.发展良心 2.获得性别角色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力、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5.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1)家庭:创造人格的工厂。首先家庭把基因素质传递给后代其次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在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1.专制型,中等成熟

2.放纵型,最不成熟

3.民主型,最成熟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影响来实现。

(3)同辈群体

16.自我意识:作为主题的我对于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包括三个部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视

儿童在三岁以后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的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17.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因有三)

(1)生理上的原因(2)心理上的原因(3)社会的原因

18.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关心自己的外貌与体征

(2)高度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19.认知过程: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0.认知方式: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1.认知差异有几种:1.认知方式差异 2.智力差异

22.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几种: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指导。

场依存: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作指导。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射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索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解答。

发射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

23.智力: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理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比纳-西蒙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将智力分为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24.智力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群体差异: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25.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因材施教

26.怎样因才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7.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28.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1.依据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2.依据个人独立或顺从

29.列维托夫将学生的性格分为:1.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型

2.目的方向明确,但在坚定性自制力方面有某些欠缺的类型

3.没有目的方向,但意志坚强的类型

4.没有目的方向和意志薄弱的类型

30.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的核心是道德品质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广义: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邵瑞珍等认为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标志

2.学习的说明(学习观点的共同点):

①学习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由于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否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

③学习产生于实践或其他经历

综上所述,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3.学习的意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在不断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获得新的发展,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新知识的要求。

4.我国认为学习的分类:①知识的学习②动作技能的学习③智慧技能学习④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5.加捏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2.刺激-反映学习:指一定的情景或刺激与相应的反映向连结,其中强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连锁学习:多个刺激-反映联结起来,形成动作的序列

4.语言的联合:指语词的连锁,即将单个的语词按照语法的规则组成一种句子

5.辨别学习:识别和区分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并作出反映

6.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关键的特征进行概括的反映,概括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7.原理学习: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概念的联合

8.解决问题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原理或规则去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6.加捏对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7.联结学习理论: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认对头脑内部过程的研究,他们认为把行为可以简化为刺激-反映,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一般把环境看做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为反应

1.)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的一定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迷箱具有局限性

2.)经典性条件反射说:巴普洛夫

3.)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行为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哲学,对行为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行为主义的范围内进行他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1.应答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

8.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顿悟学习说: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顿悟:动物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重点,信息加工学习说:他提出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是由三大系统构成的: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详细P60

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

3.认知发现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信息叫那个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并且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事物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

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1)学习的实质: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学习的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 2.知识的转化 3.知识的评价

3)教学的目标: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4)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方式学习)

特点: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

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有意义接受教育说:奥苏波提出

1.学习的类型:1)接受学习(学生学习主要表现)和发现学习

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简单重复

有意义学习: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互相练习、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说的理解学习

2.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获得知识的意义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以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

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进行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 2.学习观 3. 学生观 4.教学观

第四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动机

1.动机:引起和维持并使一定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力量。

2.学习的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习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3.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在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是产生学习期望的前提之一)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陷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也称为内驱力:它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构成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是由好奇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由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同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开始的学习附属内驱力占得比重大,而到了童年期和儿童期后,学生附属内驱力占得比重缩小,而且由为得到家长认可转移为同伴认可,青年期逐步转为认知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影响。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个体学生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与子女的学习期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2.与原来的学习成绩有正相关。3.在班级的排名会影响学习期待

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

5.学习动机的种类:外部动机: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把认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内部动机: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出于对对活动自身的兴趣

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6.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和反应构成的

强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

此种说法过分强调引起学习的外部力量忽视了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

1.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容

1.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前四个属于基本需要后三个属于成长需要

他认为只有在满足低一等的需要才会产生高一等的需要

2.自我实现理论的教育意义:

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后产生的。

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以爱,创造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

学生具有好奇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

培养自我是在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3.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学生缺乏动机正是由于那些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障碍。缺陷:1. 他把需要视为本能,否认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2.他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却忽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森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某个人对某一任务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他将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更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喜欢容易的工作

教育意义:对学生的进步要求、成就需要应该给予满足,应给他们提供适当的任务和工作条件,使他们感到满足和情感上的平衡

(4)成败归因理论

1.基本内容:归因: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P83

2.教育意义:有助于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有助于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习得无助感:应付困难缺乏信心,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表现:1.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敢兴趣。2.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3.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限于抑郁状态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1.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强化和期待强化分为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倾向)以及自我强化(学习者根

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期待包括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和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和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成败的经验分为个体成败的亲生经验或直接经验和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力,它理状态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目的的内部原因。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的需要。(一般把它称为学习积极性或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2.根据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第五章认知学习: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什么是知识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应。包括命题和概念两种形式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3.知识的表征:

这里所讲述的知识表征主要是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贮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式如何编码的。

1.命题和命题网络

2.表象和表象系统

3.图示: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信息模块,图示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或特殊的。

4.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还分为两类: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的观念纳入原有观念时,原有观念知识得到证实或说明。其本质属性不变,新知识只是原有相关概念的特例或特征。

相关类属学习:新学习纳入原有观念时,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得到了扩展或深化,新的命题或概念获得意义。

这两种学习类型的区别是:派生类属学习中新观念纳入原有观念时,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而在相关类属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有一定的关联,心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引起原有观念的扩展、深化,精确化或修改,使得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心学习的观念时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

5.知识学习的过程:广义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狭义:知识再现已不仅仅是知识学习,也涉及技能学习,因为知识再现主要不是回答是什么意义的问题,而是回答如何做的程序问题即表现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6.知识学习:学习者对新信息通过内部加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

第二节知识获得

1.知识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为了保证有效的理解知识,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主要是通过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2.直观: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层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知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3.四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视听)直观

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形成的一种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即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优点: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缺点: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电化(视听)直观: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等一系列现代的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形式

缺点就是软件较难制作,水平要求较高,所以教师个人往往不易置备

4.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强度律: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楚的感知到。

差异律:知觉对象对和背景的差异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能清晰的呈现出来活动律:在不动的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

(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5.怎样培养观察力: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6.知识的概括:

概括: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的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7.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初级

理性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高级

8.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肯定例证,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否定例证,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不用变式或变式用的不正确、不充分,就会引起两种错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非本质属性看做本质属性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

科学的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9.保持: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

10.记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11.记忆的一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2.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

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特点是识记时较慢,但一经记住容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保持时间长、甚至经久不忘的特点

语词—逻辑记忆:以抽象概念为内容的记忆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1分钟左右,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身记忆

13.遗忘: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或重现

14.遗忘的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和完全遗忘、不完全遗忘

15.遗忘的主要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用无意义音乐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16.遗忘的影响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讲,系列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而中间部分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学习的程度低度学习、中度学习和高度学习

识记者的态度

17.遗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⒈衰退说⒉动机说⒊干扰说 4.同化说 5.检索困难说

18.怎样克服遗忘?

⒈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⒉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⒊适当过渡学习

过渡学习: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⒋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

⒌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19.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0.学习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有助于新知识技能的形成,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

负迁移: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干扰了新知识技能的形成,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2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学习定势也称为学习心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是的心理准备状态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著名教育心理学书籍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1.《教育心理学》冯忠良2010 已借出 2.教育心理学/章泽渊等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心理学院非可借 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2005 4.《教育心理学》张大均1999 5.《教育心理学》张大均2004 6.《教育心理学》潘菽1980 7.《教育心理学》章泽渊1986 8.《教育心理学》吴庆麟1999 9.《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1989 10.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朱永新著2004 11.《教育心理学》冯忠良2000 12.《教育心理学》章泽渊1987 (二)高等教育出版社 1.《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2011 图书东 2.《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2005 图书东 3.《教育心理学》陈琦2001 4.《教育心理学》王振宏,李彩娜2011 图书东 5.《教育心理学》赵俊峰2011 图书东 6.《学习心理学》刘儒德2010 (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图书东 2.《教育心理学》黄正夫2011 3.学习心理学: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姚梅林编2006 现代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佩伯特在《智力风暴》中介绍的依据皮亚杰理论开发的LOGO 语言可以改变他们学习任何别的P291 (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2003 吴庆麟二层书库 2.《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观》胡谊2009 图书东 3.《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2010 图书东 4.《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1993 图书东 5.《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2001 图书东 6.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等译2008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与教育学(一)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6、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4、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6、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7、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18、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0、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1、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3、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4、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5、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 27、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一) 最近一直想再读《教育学》、《心理学》,以促进我专业的继续发展。所以当拿到《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便细细研读起来。全书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学三方面分析,深刻的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作者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例的结合帮助读者很好的学习教育心理学。也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和通俗的统一,使读者真正做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以致用的统一。 阅读这本书,应该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我是否真的了解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呢?我是否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进行教学呢?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呢?如何借助家长和学生伙伴的力量,帮助那些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学生呢?教学中,我是否扎扎实实地制定过教学计划?我是否想法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是否真的做到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中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和策略非常清晰地展示,给我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培养了活学活用能力,更锻炼了我的迁移能力。例如,我从中了解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有积极因素,甚至有消极效应;学到了我们如何去避免教师期望的消极因素:

慎用测验、学生档案和其他教师这些渠道的信息;灵活采用分组策略;确保所有学生得到挑战;课堂讨论中对后进生的反应尤其要慎重;在评价和纪律措施方面一视同仁;告诉所有学生你相信他们都能学会;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还有,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选用以下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一、集中注意力,将其置身在安静的教室中,分发书面材料时强调相关的刺激而消除或淡化其他无关的刺激,进行口头教学时要强调重要的信息而避免不必要的闲扯。二、指导式教学,强调掌握特定领域内学业技能,而非强调改善基本的知觉过程。三、教授策略,教师可经常在各种环境下使用策略训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教学。 随着阅读的增加,感受越来越多;随着感受越来越多,自己变得越来越渺小。教育心理学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但愿因阅读《教育心理学》而加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依托教学实践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二)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支的历史过程。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各种具体的心理学的问题,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和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有“学生与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最新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

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25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1.《学记》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专著。 2.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7.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8.卢梭《爱弥儿》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9.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教育学家。 10.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 1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13.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 1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6.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8.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身心发展因素论人物: 单因素: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派——环境决定论。 爱尔维修——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皮亚杰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 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略) 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强调身心成熟机制的重要性。 外铄论:墨子、洛克、华生、荀子——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的理论人物: 个人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孔德等——自然潜能,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等——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生活本位论:生活准备说:斯宾塞——为未来准备,课程论。 生活适应说:杜威——适应当下生活,教育即生活。 内在目的论:杜威——教育即成长、生活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李特 全面发展说:马克思——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结合。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强调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四、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化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发现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来促进学生成长非指导性教学 五、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联结主义的原理 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鲁姆——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的学习时间的教学 暗示教学模式:乔治?洛扎诺夫——通过各种暗示,调动学生无意思活动的教学 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六、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价值澄清模式:路易斯?拉斯——强调学生在社会众多价值观中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