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针灸
针灸

1、针灸学:指导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方法、针灸治疗。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称为“砭石”。(

3、对针灸学有重大意义的书《黄帝内经》《灵枢》《难经》

4、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浮络、孙络

5、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奇经八脉十二正经

和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和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

没有表里的配合关系有表里的配合关系

分布不规则、广泛分布规则、广泛

其余六经则没有自己所属腧穴有自己所属腧穴

是经络系统中的辅助部分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6、十二经络走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经络的作用1、联系:沟通内外,联络肢体作用2、运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作用3、卫外:抗御外部,保卫机体作用 行气血而营阴阳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4、调节:调节脏腑功能,保持平衡作用5、感应:对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

8、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 阿是穴

归属于十四经不归属于十四经不归属于十四经

有固定的位置有固定的位置无固定的位置

有具体的名称有具体的名称无具体的名称

361个数目不定数目不定

主治单一主治局部病症

主治本经或表里经

病症,系统

9、腧穴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10、腧穴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11、.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2)挟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

12、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1.上肢不遂,肘臂无力。2.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3.癫狂,善惊,高血压。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5.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6.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病。

【操作】直刺0.5~1.5寸。

13、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胸痛。 ②胃痛,呕吐,呃逆。③偏头痛,失眠,眩晕,癫狂,

热病。 ④上肢痹痛,偏瘫。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14、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

【主治】1.头面部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3.妇产科: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 4.其他:胃肠病配穴,镇痛要穴之一

直刺0.5~1.0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禁针。

15、中脘

主治 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胃,呕逆,食不化,纳呆,疳积。

2.咳喘痰多,失眠,脏躁,癫痫。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注: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点取穴。)

16、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主治:(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2)中风,下肢痿痹,下肢不遂。(3)癫狂,脚气,水肿。(4)心悸,气短,虚劳赢瘦。(5)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1.5寸

17、丰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主治:咳嗽、痰多、哮喘、头痛、眩晕、癫痫狂、下肢痿闭。

操作:直刺1-1.5寸。

18、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1)调理肝、脾、肾,腹胀肠鸣,泄泻,便秘。(2)调和气血,长于治疗生殖、泌尿系病变、催产。(3)镇静安神-失眠、眩晕。(4)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0.5-0.8 寸,可灸。孕妇禁针。

19、委中

定位:当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 腰下肢痛证; 2. 膀胱病:小便不利,遗尿; 3. 胃肠病:腹痛,吐泻;4. 瘾疹,皮肤瘙痒,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手法宜轻缓,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20、面瘫治疗

治法:疏风通络,后期益气活血通络。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少阳、太阳经穴为辅。多用透刺法。可双侧取穴,泻健侧、补患侧。针灸并用

21、晕针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饥饿疲劳,体位不适及医生针刺时手法过重等 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恶心呕吐、精神萎倦、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甚至昏迷、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方法:立即停针,将已刺入之针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指压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配合其他措施。预防: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在进行针刺。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02-25T10:01:59.05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期作者:蹇睿 [导读]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应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症状,减少患者疼痛,具有重要的作用。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66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在康复期采取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康复功能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针灸;康复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1-0036-02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Jian Rui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64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o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33) and control group (n=33)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adop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li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Lysholm knee score and VAS score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The lysholm knee score and VAS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training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以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探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旨在找到更适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进一步降低KOA的致残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科进行治疗的66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范围36~75岁,平均年龄(56.35±7.33)岁,病程为5~48个月,平均病程为(19.59±8.67)个月;实验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范围35~73岁,平均年龄(56.07±6.98)岁,病程为6~46个月,平均病程为(18.97±8.87)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 纳入标准:符合《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2]中关于KOA的中医临床诊断标准;临床病历资料完整者;患者接受及表达能力良好,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排除标准:伴严重外伤和感染者;伴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伴精神器质性疾病者;伴凝血功能障碍;伴严重的脏器疾病及伴肿瘤者;不愿参与调查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康复期采取针灸治疗,取穴于内膝眼、外膝眼、阿是穴、膝阳关、足三里。风邪盛者加风市、血海;寒邪盛者加关元、气海;湿邪盛者加阴、阳陵泉。每次针灸取4个主穴和1个配穴,轮番进行针灸。嘱患者取仰卧位,自然屈膝,进针时斜向关节腔方向,以指切进针法进针1~1.5寸,如遇阻碍则停止进针,进针得气后以泻法留针30min。患者以针灸1周作为1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康复功能训练:1)股四头肌训练: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嘱患者取仰卧位,使下肢呈现自然伸展状态,然后尽力伸长膝盖,用力向下压床面,大腿肌肉呈绷紧状态,尽力保持15s后放松;②股四头肌等张收缩:嘱患者取坐位,屈膝90°,左右腿轮流进行伸膝运动,并在伸直位下坚持5s后复原,以重复10次作为一个动作;③举腿运动:嘱患者采取扶持立位,使直腿斜向上举45°,坚持5s后复原,患者均以重复10次为一组动作,3次/d,5组/次。2)股二头肌训练:嘱患者取俯卧位,进行慢动作的轮流屈膝,以重复10次为一组动作,3次/d。有膝关节不稳者给予护膝穿戴。患者重复以上动作每次20min,患者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且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S)[3]:LKSS评分量表主要对患者上下楼功能、下蹲受限程度、疼痛程度、交锁、跛行、患肢肿胀程度、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膝关节功能越好。 VAS评分[4]:无疼痛计为0分;轻度疼痛计1~3分;中度疼痛计4~6分;重度疼痛计7~10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LK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LK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LKSS评分要高于对照组,VAS评分要低于对照组,

选修针灸学后的认识

选修针灸学后的认识 自小就对神奇的针灸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看到医者运用针灸学来治疗疑难杂症,看到电视上播放的运用人体穴位点穴,打通经脉,甚至修炼绝世武功时更是惊叹针灸学的精深博大。所以,怀着满心的期待,大学第一次选修课我选修了针灸学这门课程。等到真正接触这门学科了,才了解到针灸学并不如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学习针灸学首先要熟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61经穴和38 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能及临床表现。这就要求医者要有精深的医理知识后才能应用针灸学。认识经脉时,邢老师通过播放图片让我们了解了十二经脉,同时还讲解了原穴,络穴,下合穴等穴位知识。这让我对人体的神奇构造及针灸学所要求的精密准确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我知道针灸学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和针灸手法的作用,使得经络通畅,促使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也认识了针灸针的特点和结构,看着小小的针灸针被分为针尖,针身,针体,针尾几部分。同时还有很多规格。小小的一根针就能够帮人们解除病痛,更让我赞叹针灸学的高明与伟大。同时我

们平日里所看到的进针也不仅仅只是把针插入人体那么简单,临床针法就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多种手法。而且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进行的针刺角度,深度也是不同的。对此邢老师都做了详细的解释。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我们更好的更方便的理解和记忆了针刺手法。最后,老师还讲解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让我们认识了内关,人中,三阴交等处方及极泉,委中,尺泽等辅穴,让我们对针灸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我还了解到平日所说的“一寸 ',长度并不是固定的。而人们所说的“得气”则是指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后的留针而使病人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等小知识。通过选修针灸学,让我了解到了针灸的神奇奥妙,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日常小知识。可以说此次针灸学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1【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十二猴穴治猴痧】:云门、中府用三棱针点刺治喉痧。董氏针灸在胸部有一组『十二猴穴』,将其放血是治疗猴痧的特效穴(伤寒、重感冒、霍乱均可能会引起猴痧)。而云门、中府穴是很接近十二猴穴的,故董氏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云门中府可治疗猴痧。 2【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的指导原则,经渠穴除了治疗手腕处疾病外,经验上亦为治疗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穴之一。 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

合谷之指挥针法】:董氏针灸的「灵骨穴」、「大白穴」与十四经络的「合谷穴」,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临床上,三针同扎,就形成董氏针灸所谓的指挥针法,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灵骨穴」、「大白穴」或「合谷穴」。凡是属于气滞血淤之重病、怪症均有奇效。 1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腰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阳溪配灵骨穴,治腰痛效果甚。 1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临床上,足踝扭伤,取手部之阳溪穴针刺,常会有显着的疗效。此即是董氏针灸的对应针法,乃是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S型 之相应部位取穴法,可采用直刺或斜刺。 1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阳溪、阳池、阳谷这三个手腕背侧的穴位,刚好可以和商丘(脾经),解溪(胃经),丘墟(胆经)这三个脚背上的穴位相对应,临床上对于急症扭伤的病人,取其对应部位治疗,效果很好。16【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师景昌之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相近,火腑海穴常用为补益要穴,可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等。功效与足三里相近。 1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肩关节周围炎及肩凝不举(又称五十肩),一般均取用肩部穴位,效果虽有,但近年来,很多针灸文献报告采用条山穴(条口透承山),效果更

针灸学习练习五步秘诀

针灸学习练习五步秘诀 针灸学习不知道这位张老师是哪里的,但所论不同次第练习方法,确有助于针灸水平提高。 圣念慈悯,欲济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先究病源,后攻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针经素难,立理玄微;历代志士,传技神机。夫针之要,易陈难入,至道渊深,得之者希。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九针之用,毫针最广。以之为例,本灵素,参歌赋,述古今之言,阐针刺手法练习次第,期达针道之幽深,得技之工巧。 一曰治神。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其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此其本也。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修真之道,修养和神,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练功之法,或安静的坐,或站桩,或习内家拳术,以养浩然正气,历家各有诀妙,学人应选当机者。吾以陈氏太极拳入道,学自济南铗简斋主人。更要知止定静,意诚心正,修身明德。行住坐卧,刻刻摄心,去骄躁浮华,嗜欲忧患。厚德载物,心气平和,心主既明,十二官安,神治身养,可以为针。或曰此步为功夫在心。由此方可持针调气,守机守神,得道之真。 二曰捻指。 气充身养,心神得治,此谓得本。再专捻指,始为运针之基。空手捻指,法有多端。可拇食中指,大指进退;亦可如赤凤迎源,展翅

飞旋;又可如运头针之状,食指捻转。捻指之要,治神为先,运气到指,体悟捻指力度、幅度,频率、耐久,使指感遂心。既可专练,定出时候,端身治神,意气通指;又可散练,行住坐卧,不费功夫,公交车上,步行途中,闲聊之际,看电视时,练于不觉,其乐融融。或曰此步为功夫到指。此法不独助于针道,亦助于平脉辨证,推拿按摩,点穴闭脉,擒拿摔打诸术。然此步不离治神,为治神到指,左右手同。三曰捻针。 治神到指,指遂于心。今再持针,治神到针,使针遂心,又分次第,左右手同。其一曰空捻针。持针捻转如捻指时,体悟手指对针柄之控制,捻针之力度、幅度,频率及持久。彭静山《针灸秘验》,捻转幅度小到5°,岂是粗工所能。吾同学好友洪某,福州人氏,传练捻针幅度一法:将一纸屑或棉条缠于针尾,捻针能显转动之角度。久久手指与针柄合一,或曰功到针柄,不离治神,亦可谓治神到针柄。其二曰捻针钻物。《承淡安针灸选集》载乃盈公针钻陈账本,神针黄石屏传针钻泥墙术。《针灸秘验》特制棉花练针枕。为习方便,可备废旧书本,或报纸折叠一摞。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拇食中三指正指持针于身体中线前,鼻尖正对,两目之间,上下进退,轻重速缓,力由针柄至针尖,体悟针体之弹性,力度、角度、速度、幅度,可控几何?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尽尽针体之性,或曰功到针体。不离治神,或曰治神到针体,要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如临深渊,神无营于众物。能尽针体之性,进针攻穴无碍矣,守机守神,催气补泻功成矣。若觉钻纸意未尽,不便找泥墙,捻针钻木又何妨?吾曾将针柄捻散,将锈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针灸的感受 药学102 04xx208 一个学期的针灸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其实一直到结束了我才发现,针灸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只怕是以后都没有机会学了,如果选修课可以把相同的学科能多选几次该多好啊。一直觉得针灸很神奇,用几根小针扎几下就好了,也很佩服扎针人的功夫,下手真准啊,还要记那么多的穴位,真不容易。 针灸是中 __一项伟大发明,她之所以吸引人们长达几千年,并能穿透不同文化几起几落,说明她有着神奇的魅力和价值。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但针刺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出现;灸法则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而广泛的被人们接受。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直是我们中 __骄傲。针灸是学习中医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能熟练把这门技艺运用到临床,为患者们减轻病痛的折磨。随着中国 __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

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本学期的针灸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针灸的好奇与迷惑。虽然针灸很出名,但我以前从没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不了解它的疗效和作用原理,甚至对针灸还存在一定的恐惧感。针灸真的能治病、保健吗?它的原理是什么?可是针灸这种 __的治疗方法之所以能延续至今,而且被世界认可,一定具有其积极地作用。针灸还是未来的中医工作者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值得我们中医学生学习和研究。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对针灸的初步学习,也逐渐揭开了针灸的神秘面纱。通过一段时间的初步学习,我进入了对针灸认识的第二阶段,了解与认同。知道了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机理,学习了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加深了我对针灸的认同。进行了简单的针刺、艾灸、拔罐的手法后,对针灸的恐惧感也 __消失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对针灸的熟悉与掌握。对一些针灸方面书籍的浏览使我更加了解针灸。治疗不同病证的穴位配伍及一些经验取穴,让我由衷的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渐渐的欣赏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现在的我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针刺方法,并能熟练的掌握补泻手法。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康复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30例心得

康复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30例心得 摘要】目的:该实验将探究康复配合针灸推拿方式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患者,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将采用常规的针灸治疗;观察组 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康复训练。结果:通过两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康复 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康复总有效率和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脑卒中;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47-02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昏厥、口眼歪斜等,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将造成患者的残疾,对生活质量有着较大影响。本次 实验选取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将 采用常规的针灸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康复训练,力求为患者提供 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患者,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此外,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 均年龄为59岁。其中,脑血栓患者10例、脑出血患者8例、脑梗死患者12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将采用常规的针灸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控制血 压等,常用穴位如: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穴。针灸 治疗每天一次,以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应间隔三天;观察组则在此基础 上加入现代康复训练,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和体位转换、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训练、立位平衡、患腿负重、骨盆旋前、平行杠内行走等,具体可分为急性期康复 治疗、恢复早期康复治疗、恢复中期康复治疗以及恢复后期康复治疗,每天一次,每次40分钟,并以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是指患者肢体功能得到较大 恢复,可正常行走,肌力3级;有效指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须搀扶行走,临 床症状疾病消失;无效指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变,生活受限。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两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即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康 复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见下表。

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

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 【篇一:针灸实习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针灸推拿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 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针灸推拿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 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在针灸推拿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 | 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 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 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 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

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 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 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 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 月的实习,并结合针灸推拿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针灸 推拿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 , 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 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 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针灸推拿岗位 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 验不 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针灸推拿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 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 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 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 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 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 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针灸推拿岗 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 > 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针灸推拿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

中医针灸的发展之道

中医针灸的发展之道 发表时间:2014-04-28T11:44:51.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利军[导读] 中医针灸是炎黄子孙从发展到昌盛的健康根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技术 王利军(河南省新乡市新华医院 453000) 【摘要】针灸要发展,要科学化,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针灸疗法有其自身规律。在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应坚持形神统一,守气守神,调气为主的核心精神,现代化的新针灸是传统针灸的有益补充,针灸在发展中不应丧失其优点及文化特性。我国针灸医学存在问题表现为:其现代化进程有偏离中医理论指导的倾向;其国际化进程缺乏立法保障;针灸科治疗病种逐年减少、专业机构萎缩、低廉治疗收费和针刺与艾灸相互脱节使学科发展缓慢;针灸医师收入低下使大量人才外流;国际针灸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科学性。 【关键词】针灸发展中国特色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51-01 中医针灸是炎黄子孙从发展到昌盛的健康根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技术,它涵盖了中医原理与西医手术的诊治法则,有着中医质变的特点,不同于西医量变数据的典型区别,同时也是绿色疗法的代表。因其疗效好、无副作用、适应症广泛,才流传应用至今。几千年来,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医针灸源于新石器时期,经过历代的总结、整理才有了今天这样一套完整的医疗方式。它的玄奥在于,它是建立在中国人文化境界中,主要表现为对经络穴位与内脏表里关系的认识。穴位、经络是针灸区别于其它医疗方式的特殊之处,并且中医最基础的四诊八纲,经脉气血等一系列基础理论在针灸方面发挥的尤为广泛,结合针灸十二经辩证的特色,把人整体宏观地分析,诊断祛疾于针下,以至使针灸常久不衰。中医针灸是几千年中国的文化瑰宝,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中医针灸医生在扞卫着我们的传统医学,但是,总觉得他在发展与消极中彷徨,不见起色。我个人认为应以以下几点来发展中国针灸事业。 一、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针灸、接受针灸 针灸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通络止痛、增强免疫力及调节人体平衡三点。临床应用更为广范,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经研究证实,有3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其中有100多种疾病针灸的治疗效果突出,如皮肤病和妇科病等。针灸疗法发展应用到今天,已延伸变化出许多新疗法,如耳针疗法、头针疗法、水针疗法、电针疗法、光针疗法等等。实践证明,每个疗法各有特色。如耳针更适用于减肥、戒烟、戒酒、戒毒,头针疗法适用于运动感觉障碍类疾病等。现在有许人对中医针灸的认识并不全面,至于灸法,更是少人问津,其实他们的疗效很广泛,尤其对慢性疲劳、功能低下等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提倡个体开展针灸讲学班,放开针灸专科医院建院条件,开展针灸师在全国的义诊宣传,降低针灸文凭界线的录用。把中医针灸当作一项新生事物来宣传,力争在中国二十一新世纪现代人脑中留下针灸的影子,而不仅仅是渊源几千年的模式去学。让更多的现代人重新了解针灸、热爱针灸而努力。因此,针灸常务理事会在这方面的重担可能会更大。 二、针对疑难疾病,通过科研探索,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仅希望针灸可以治疗诸多的慢性病与常见病,而且越来越希望可以通过针灸来解决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这无疑是向中医针灸发起挑战。为此,如何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水平,是今后针灸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医针灸治疗中,疗效是针灸的生命。为了使得中医针灸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医学界的科学认证,有必要从根本上加强针灸疗法的研究,同时,借助现代医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在临床上,需要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各种疗法的临床效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优选出最佳的一种疗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 三、培养针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社会上针灸从业人员不少,有些人根本没有行医资格,操作不规范,安全隐患多,从某种程度上败坏了针灸声誉,使部分病员对针灸疗效产生怀疑。因此,作为一个针灸医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首先是医生,然后才是针灸医生。针灸医生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他能够懂得和使用各科知识,从多种手段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针灸“单打一”,如:在治疗中风偏瘫过程中,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掌握康复运动训练的要领,对针灸技术要精益求精,因人而异,辨穴、选穴、手法等都要过的硬。手法上强调“气至病所”要有独到之处才能留得住,治得好病人,绝对不能一扎了事,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为针灸学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 为了确保中医针灸有足够的发展条件与空间,我们应加强针灸的学科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针灸学科建设的专项投入,通过对人才培养、研究经费与基地等给予大力支持;学术界应倡导针刺和艾灸并用和电针与传统针刺手法相结合;推行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的使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项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举措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制定强制性推行使用一次性针灸针的法规,消除患者在治疗中的疑虑。针灸理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其深刻内涵难为常人所理解。我们发展针灸,要在基于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发展其长处,不要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丧失其文化特点。我们的针灸医生一定不能得过且过,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培养自己全科医生的同时,要有优秀的人品,高尚的人格,要学会心理治疗,全身心地去溶入社区,溶入社会。 总之,中医针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具有独特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正视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究和发展针灸学,同时,在针灸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在针灸医疗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努力使针灸在科研、教学、医疗等方面均能向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中医针灸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让我们共同为针灸的发展,为人类健康而努力。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针灸治疗原则,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 导。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疾病表现症状只是疾 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 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例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三)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 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如前所述,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若已通其便,标病缓解者,则应治疗本病。 (四)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无危急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例如:由肝失疏泄而引起的脾胃不和,出现胁肋胀痛、嗳腐吞酸、食少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调脾胃。本病标病俱急的情况亦可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例如:热病中症见高热、神昏,又兼见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时,则应表里同治,既泻热开窍,又通利小便。 总之,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独并。治病求本是治疗的大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则是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的具体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运用 针灸补虚泻实这一原则,除正确掌握针灸补泻、*作方法外,还必须熟悉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子母补泻等方法。

(推荐)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