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号:1307102042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课程论文

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名称___生物入侵____

姓名___沈晨辉___

学院__植物保护学院___

专业___植物检疫____

班级_13级植物检疫二班__

2014年 12 月 4 日

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清朝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额一体化,世界开始连成整体,各个国家得到充分的相互贸易与交流,但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爆发,如果人们不加注意,那么它将带来灾难,甚至引起全球剧变,人类将无法生存在地球上。它就是生物入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也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防范生物入侵已刻不容缓。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生物入侵也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一般而言,一国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以便丰富国人餐桌或用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等,不归类为生物入侵。“不是本国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才能称为生物入侵。它包括细菌、害虫、外来物种等。其特点是是传播途径千变万化,不受时间和国界限制,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染给任何生物,常令人防不胜防。这些入侵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种群,导致原有植物群路的衰退。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它关系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随着全球贸易性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愈发严重。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是当今世界最棘手的环境治理难题之一。

然后我们还需要对外来物种有一定的了解。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物种入侵会带来诸如直接减少物种数量、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等问题。

外来物种与入侵物种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差异。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依据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以及入侵种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预计在中国外来种容易入侵的区域是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等。由此可鉴,外来物种不一定是入侵物种,入侵物种一定是外来物种,我们平时需要多加注意。

如今我国入侵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入侵物种多,据最新显示我国外来生物已达400多种,其中380种植物,40种动物,23种微生物,其中50多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最具威胁性的外来生物。二是入侵物种分布范围广,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无处不在,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均发现有外来入侵物种,而且涉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区、湿地、草地、城市居民等都可以看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三是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严重,资料显示,目前外来入侵生物每年对我国农林牧渔业以及生态和物种资源枯竭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十分严峻。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一批已形成严重威海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是紫荆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飞机草牛蛙等。据估计,仅这些有害外来生物就使我国农业林业生产每年损失574亿元。随着盛景片断化,渣滓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支解、包围和渗透渗出。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

造成一些植被的天伦繁殖及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以致差异属的种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换可能会导致后者的遗传腐败。在植被规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种混植就会导致遗传腐败。

引起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对外来种问题认识不足:中国高层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和大众普遍没有认识到外来种已经引起的危害和潜在危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种威海的认识仅停留在少数病害虫和杂草,没有充分注意到更多的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

2.使用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

3.盲目引种过多。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种潜在危害的评

估,甚至一些自然保护区正计划使用外来物种进行森林回复,如: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用孟加拉的物种来恢复红树林。

4.缺乏对引进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5.对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处理不当。如:在调查香龙血树(巴西木)有害昆虫-蔗扁蛾

过程中发现,严重危害的巴西木被淘汰后,作为垃圾堆放在园艺场的角落,其上虫口密度大的惊人,一般受害巴西木桩有虫100头|m以上。这种不作任何防止扩散的处理方法,对于蔗扁蛾这种寄主植物达24科50多种,不仅危害巴西木而且可危害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性植物的物种,一旦扩散到自然生态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一入侵生物与生态爆发

外来物种的入侵主要通过有意传入、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和自然传入等三种途径。

1.有意传入

从国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根据资料统计,截止1970年,由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我国来的植物837种,隶属于267科,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这些植物区系包括印度一马来西亚区,新热带区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欧洲西伯利亚地区,非洲亚区,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地中海亚区,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来,随着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来入境植物(包括杂草)数量也大为增加,但由于人力缺乏及工作难度大,再加上人们对一些植物引入后所产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很难得出有多少种类是人为引种所带来的有害植物的准确数据。这些植物引入后的主要途径有牧草、饲料、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环境保护植物等。虽然我国在生物防治害虫和害草,曾引进很多天敌昆虫,但目前并没有这些天敌昆虫带来危害的报道。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的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意识往往加重了外来种的入侵。有的人认方“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如目前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来种,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种,很可能导致入侵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

2、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来入侵物种借助多种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3、自然传入

外来入侵种还可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鸟类等动物还可传播杂草的种子,例如紫荆泽兰是从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的。薇甘菊可能是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

生物入侵分为侵入、定居、适应和扩展等四个阶段。往往侵入的数量很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不足以造成一些危害。侵入某个地域后,它们会在这里定居,完成生活史,开始繁殖,影响尚不明显。当它们逐步适应当地环境时,它们的数量会稳步增长,此时影响开始显现。它们开始大肆传播蔓延,形成生态爆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此时已是晚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人类不能走先发生再解决的思想态度,此时防患尤显得重要,植物检疫也日益突出,需要大量人才来挽救我们的国家。但国家对这种专业关注尚不明显,处于冷门专业,希望国家领导可以重视起来。

当然外来物种要想在当地生存与扩展,也与好多因素有关,内部因素:种子的适应能力,体积小而轻;外因:光、温度、水分、土壤营养、金属元素、栖息地群落、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它们也是制约外来物种的重要防线,在抵制入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它们被打破,那么将会对我们经济、环境造成巨大损失,并且在治理方面也很难,甚至会导致一些物种从此灭绝,生物链和生物网被打破平衡,造成的后果将无法估计。

二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及影响

外来种要想实现迅速扩展,关键在于必须进行适应性变化。从而更能适应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获得扩展。

一入侵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基础

外来入侵种的适应性机制往往表现出良好的生理生态忍受性或可塑性,并且入侵种的成功主要依赖于自然选择的适应性响应。入侵种的适应性进化可用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一些理论来加以解释。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同时,生物入侵现象常常展示一些有意义的进化问题。遗传特性(基因漂变、加性遗传变异和杂交等)对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都有重要意义,它们通过修饰入侵种的遗传结构而改变耐受行为,同时自然选择可以在源种群的遗传基础上通过变异、重排或杂交而加速生物入侵,而且入侵种常常能够诱导本地种的一些进化行为。

1.遗传基因漂变

基因漂变:称随机遗传漂变。指由于偶然发生的变动而造成下一代的基因频率不同于这一代的现象。

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在大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生子女数的波动,对基因频率不会有明显影响。小群体的人数少,并与总人群相隔离,这种社会和地理因素形成的小群体,A基因固定(A=1),而a基因人很少,a基因的人如无子女,则a基因就会较快在人群中消失,造成此小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这种漂变与群体大小有关,群体越小,漂变速度越快,甚至1-2代就造成某个基因的固定和另一基因的消失而改变其遗传结构,而大群体漂变则慢,可随机达到遗传平衡。一些异常基因频率在小隔离群体中特别高,可能是由于该群体中中少数始祖所具有的基因,由于遗传漂变而逐渐达到较高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例如,太平洋的东卡罗林岛中有5%的人患先天性色盲据调查,在18世纪末,因台风侵袭,岛上只剩30人,由他们繁殖成今天1600余人的小群体,这5%的色盲,可能只是最初30人建立者的某一个人是携带者,其基因频率

q=1/60=0.016,经若干世代的隔离繁殖,q很快上升至0.22,这就是建立者效应。

因此,在群体中A基因形成的丢失与环境没有关系,而与群体大小有关,群体越小,漂变速度越快。群体中发生基因漂变可以导致某些基因的消失,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

使得入侵种有机可乘。同时入侵种进入新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很强的抗性适应,同其可遗传的抗性变化也有关,即遗传漂变也有助于增强外来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2.加性遗传变异

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适应性进化需要足够的加性遗传变异,入侵种源种群的AGV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外来种入侵成功。成功入侵前期所经历的时滞效应可有助于积累足够AGV水平的需要以有利于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性,加强入侵成功的可能性。

3.杂交

外来物种种群与心得生态环境里原有土著种的种内和种间的杂交能够增加遗传变异、利于一些优良性状的产生。如:加拿大一支黄花,落叶松。

4.特殊基因

少数基因能对生物入侵产生重大影响。如:20实际40年代从南美入侵美国东南地区的火蚂蚁,其中有一个基因影响该入侵种的社会组织能力,使得其具有巨大的群体。同样,少数基因也影响一些植物的扩张范围,OTLmapping表明异源多倍体石茅高粱的少数基因与影

响其蔓延的特性(如生长、分布以及生存等)紧密相关。

5,。外来种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基因型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外来种在入侵不同的环境时出现多样性选择。如:选择不同的寄主导致苍蝇的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因为苹果比山楂成熟早而且成熟时外部温度高,所以苹果蝇要比山楂蝇提前进行季节性分布,并有高温适应的特性。

5.基因组重排

这是入侵事件中的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基础。如:有些果蝇的特定染色体重排的频率同温度适应性有关。

二入侵种的适应性生理生态特征的体现

基因作为遗传物质是自然选择对入侵种起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入侵植物种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吸收与利用能力,包括:新陈代谢、气体交换等生理生态特征。适应的内容包括对环境(如温度、湿度、光周期、气候、土壤等)的适应性,以及在定居、建群、繁殖、扩展过程中对竞争者、捕食者等作出的适宜响应(如形态、生理、习性及可塑性发生的改变或变异)。特别是外来种对于突发环境胁迫的生理忍受力及其散布能力往往同入侵成功直接相关,这是外来种在适应性生理生态特征中的关键性能,也是适应性进化的重要表现。

1.耐受范围

指物种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程度,也是存活的范围。入侵种进入新的生态环境中,可以很快对环境梯度做出有效响应,调整其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入侵种这种对于环境梯度的灵活

应对能力是其适应性进化的表现。进化响应可导致形态渐变群的产生,这是基因和可塑性对外界环境梯度的响应结果。如:大陆果蝇从欧洲进入美洲后,翅长渐变群的形成。

2.种间竞争

外来种进入新的生态环境,种间互作对外来种造成的竞争压力。有些入侵种具有对未知条件的可塑响应。如:许多外来杂草的种子比本地同属种的种子更小、花期更短。有些外来杂草为躲避人为拔除而进化使其形状与作物相似。

3.对捕食的响应

入侵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排除了捕食和竞争威胁,将减轻选择压力,有望导致快速进化。

4.生物入侵将加快物种形成过程,隔离生态环境和配偶异化的喜好导致显著的基因环境互作,有利于推进物种形成。

三入侵种的繁殖适应特性与对策

植物外来种的繁殖力强弱对入侵是否成功有很大意义,繁殖能力与植物的入侵能力呈正相关。很多入侵植物,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无性繁殖。

1.入侵植物的无性繁殖适应性

强烈入侵的植物多数能进行无性繁殖,尤其是入侵杂草。入侵植物中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种类显著多于有性繁殖的种类,入侵植物中能进行营养繁殖的比例高达45%左右。如:薇甘菊、凤眼莲。

2.入侵植物的有性繁殖适应性

入侵植物的共同特点是:营养生长期短、快速生长后进入有性繁殖期、开花结实量大、种子从开花至成熟的时间较短。入侵植物都能产生丰富的种子是其入侵成功的适应性特征。如:菊科、禾本科、松鼠、杂草等,种子颗粒小,数量多;并萌发时不需打破休眠,具有很高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度。

四入侵种适应性进化的影响

1入侵种的适应性进化的直接后果

(1)入侵种与被入侵区的生物进化调整

入侵种为了适应入侵环境而发生一些明显的适应性进化,如形态上的变化、遗传上的变化等。

(2)本地种也可对入侵产生响应

入侵种的适应性进化期间和扩展后可引起本地某些物种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进化。如:香草和芭蕉的入侵可导致甲虫、蝴蝶和蛾虫食性的变化。

(3)杂交和基因渗入

入侵种与土著种杂交后会削弱后者的适应度甚至导致后者灭绝。如:许多濒危物种往往同与外来种杂交有关,特别是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植物的杂交会得到大量不育后代,导致本地种的濒危或灭绝。

3.入侵适应性进化的非直接后果

(1)行为和性状改变。如:入侵蚂蚁个体的变大。

(2)生态位替换。如:美洲灰松鼠入侵欧洲落叶混交林替代原有的红松鼠,使本地种濒危。

(3).竞争排斥

如:火蚂蚁入侵影响本地节肢动物种群,使本地蚂蚁生物多样性降低70%,个体数量减少

(4)互利共生

五生物入侵对土著种的影响

生物入侵最主要的危害是采取各种方式杀害或排挤本地土著物种,引起生态破坏和本地生物物种减少或丧失。

1.生物入侵的广泛冲击

(1)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影响生物多样性;

(2)入侵种常引起广泛的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冲击和危害。

2.生物入侵引起的竞争

竞争:在资源有限时,因对其有共同需要而引起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个体存活力、生长与繁殖的降低。竞争的原因是资源有限,既可在个体之间,也可在种群之间进行,类型多样。

占据生态位的竞争:生态位替换假说

入侵成功的外来种不一定是体积很大或者食谱很广的物种,只要能够利用新生态环境中所占据生态位的资源就可在竞争中取胜,并从资源利用(食性和食物层次)和种群方面取代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生物入侵威胁着本物种生存

生物入侵有地域特异和物种特异两大类。成功的入侵种在新生态环境中通过竞争占据适当的生态位,并排挤相应生态位环境的土著种,威胁着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一些物种濒危或灭绝。美国已有五万多种外来种,其中有害的入侵种只占很少的部分,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很惊人。在美国受威胁和濒危的985个本土种中,有400多种主要是因外来种入侵而导致的。

(3)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

异株克生现象:植物向外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它能影响(抑制或刺激)邻近植物(异种个体或同种个体)的生长和发育的现象。其释放的化学物质叫做异株克生化合物。异株克生在入侵种与土著种之间的竞争有特殊意义,主要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许多外来种在入侵过程中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感应物质(即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使自己获得更多的阳光、水分、营养和空间,形成单一优势种,减少和排斥当地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入侵成功的结果。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烯、倍半萜内脂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

传统认为:植物化感物质通过雨露、自然挥发、根分泌和植株分解等4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但种子萌发和花粉在风或昆虫作用下的传播也是化感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的有效途径。无论何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的化感物质只可能是水溶和油溶两种性质。一些化感物质具有水油双溶性,且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

三.群落的可侵入性

群落的可侵入性用于评价群落易遭受生物入侵的程度,受外来种死亡率、区域气候、干扰水平、生态系统抵抗入侵的能力、本地种竞争和抗干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对群落或区域间可侵入性的比较常以外来种数量或丰度为据,然而这两者仅代表了群落内单一的动态过程,不足以作为衡量群落可侵入性的广泛标准,借助一个描述外来种数量的简单模型阐明,由于影响可侵入性因素的复杂性,各地之间的可侵入性几乎不可比较。并从入侵过程、入侵种特性及本地种、本地群落对入侵的抵抗性几方面对群落可侵入性进行了阐述分析,其中着重介绍入侵生态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如可侵入性、入侵潜力、繁殖压力等。

生物群落的可侵入性受资源、天敌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在时空上发生变化。通过大量实例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岛屿比大陆易受入侵;热带岛屿比欧洲和北美的岛屿易受入侵;新大陆比旧大陆易受入侵;结构简单的群落比复杂的群落易受入侵;温带比热带生物系统易受入侵。此外,区域中参观者人数增加会使外来种群量增加。

群落可侵入性的假说主要有:空缺态位、逃离生物限制、群落物种丰富度、迁移前后干扰、植物群落资源波动、天敌逃离、群落生态学等。

四.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

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主要组成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在自然界中,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多个个体组成的。

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前者称为染色体的畸变,后者称为基因突变(或点突变)。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物种多样性

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对于什么是物种一直是分类学家和系统进化学家所讨论的问题。迈尔认为: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拥有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类群存在着生殖隔离。中国学者陈世骧所下的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组成;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在分类学上,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同时考虑形态的、地理的、遗传学的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②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并在该区域内生存和繁衍后代;③每个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库,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配对和繁殖后代,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配育或即使杂交也不同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

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量有以下三个指标:①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②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③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地球上的各种素化学元素进行循环和维持能量在各组分之间的正常流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景观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遗传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或者说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物种多样性是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位。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也离不开不同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

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3.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4.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

五.对策

1.加强立法

我国现行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是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而制定的,而且是针对性检疫,只对已知的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农业法、森林法、种子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也未明确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危害野生生物和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该尽早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

(1)加强宣传

有关宣传部门要宣传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醒入境旅客不要随便将生物带进来,更不要随便将外来生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如果确有必要带进外来生物,必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2)加强研究

组织有关各方面的专家,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共同研究可能入侵的生物物种类、分布、对其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控制技术与对策,跟踪国外境外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确定防范重点,制定防范规划。对已入侵生物,研究防治办法。研究有些入侵的经济性利用的途径,变废为宝。

(3)加强监管

外来生物的监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是不够的。农业、林业、卫生、环保、贸易、海关、检疫、科技等部门需要统一思想,加强协调。海关和检疫部门对入境的各种交通工具、旅行者携带的行李、各种货物加强检查,共同拒外来生物。在引进外来物种时,需要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全面、动态地考虑,不能仅看着眼前的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引进后需要注意观察,释放后要跟踪,从国家利益高度全面管理外来物种。

5 .防治结合

注意预防,海关、检疫等部门要监测国际上外来生物入侵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防范的法规和技术措施。边境地区有关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检测,防范外来生物的自然入侵,一旦发现入侵外来生物,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严格控制其扩散,并予以根除。对已经传入的入侵生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围堵,尽早控制。综上所述,外来物种的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入侵物种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更大的麻烦,现在是必须行动的时候了。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我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忆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就我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我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等物种也非我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地被引入我国的重要物种。

6.整理已有材料编撰成册

把入侵物种的概念、危害、国内外重要经验教训编辑成深入浅出的教育普及材料,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书本、刊物、小册子、互联网、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

7.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收集可能收集的有害或潜在有害的入侵物种的分类、原产地、入侵分布地、生理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详细内容,并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信息的查询工具,以万维网的形式提供给所有可能的使用和查询者。

8.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有关入侵物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享、连接或共建入侵物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因为以下几点,这种国际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入侵物种的问题总是涉及到原产国问题。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共有10954种,全球鱼类的三分之一,哺乳类的、鸟类的、爬行的四分之一,都已高度濒危,如果照此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上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消失,这些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6500万年前恐龙的消亡差不多。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外来物种肆意入侵,而积极的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原产国相应物种的防治方法、生态特点、天敌生物等信息对入侵国的防治有着重要

作用。从松突圆蚧的原产国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获得成功,即是从原产国寻找天敌防治物种的例证。

一个国家入侵物种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在引入或防治同样物种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台湾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壳虫,获得成功,即是学习了国家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控制吹绵蚧壳虫成功的经验。有些物种不仅入侵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入侵到多个国家。如凤眼莲不仅危害中国,也危害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互相学习经验更显得必要。入侵种在一个国家出现的信息可为周边国家可提供早期预报。

综上所述

外来物种的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入侵物种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更大的麻烦,现在是必须行动的时候。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生物入侵及其对策

论生物入侵及其对策 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摘要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从甲地携入到乙地后,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昆虫、软体动物、植物、鱼类、哺乳动物和鸟类等。 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千万年来的进化与演替,在原产地建立与环境和其他物种相适应的生物圈,构筑一个比较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界中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种交流受到限制。近百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人类的作用使这些自然屏障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形成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态环境途径危害对策 ●内容 (一)生物入侵的方式 自然界中存在生物入侵,但这种过程是相当缓慢,而在人类的作用下,使得一个要经过上千年才可能发生的入侵在一天之内完成。对外来物种入侵模式的研究发现,主要是通过有意识引种、无意识引种和自然入侵三种途径来实现入侵的。 (1)自然入侵:指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以及鸟类等动物传播杂草种子等,是自然入侵的主要途径。如薇甘菊可能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的。 (2)无意引种: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通常是随人或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这些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一是随人类交通工具进入:许多外来物种随着交通路线进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铁路周围植被通常遭到破坏而退化,使这些地方成为外来物种最早或经常出现的地方。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也是通过铁路从内地传入的。二是船只携带:远洋货轮空载离岸时,需要灌注“压舱水”,异地装载时须排放“压舱水”,一灌一排,大量的生物随“压舱水”移居异地,由此引发海水污染和生物入侵。我国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压舱水等途径在全世界各沿岸海域相互传播。三是海洋垃圾:人类向海洋排放废弃物越来越多,吸附在废弃垃圾上的漂浮海洋生物顺洋流向世界各地进犯,对入侵地的物种造成威胁。如海洋垃圾使向亚热带地区扩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增加了2倍多。四是随进口农产品和货物带入,许多外来入侵种是随引进的其他物种掺杂携入的。如大量杂草种子是随粮食进口而来,毒麦传入我国就是随小麦引种带入的,一些林业害虫是随木质包装材料而来。如2000年我国海关多次从美国、日本等进口木质包装材料中发现大量松材线虫;从莫桑比克红檀木中截获双棘长蠹。五是随旅游者带入: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跨国旅游不断增加,通过旅游者异地携带的活体生物,如水果、蔬菜或宠物,可能携带有危险的外来入侵种。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到地中海实蝇等。此外,也有一些物种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粘附带入我国的,如北美车前。 (3)有意引种: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引进新物种或品种,使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我国是一个深受外来物种侵害的国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是一个引进国外物种最多的国家。我国引种历史悠久,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

生物入侵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入侵机制研究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1日 课程名称现代生态学原理 专业自然地理学 年级2015级

生物入侵机制研究 摘要: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日益加剧,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物入侵改变了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林业生产。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生物入侵的过程、途径、机制、危害等方面对生物入侵进行论述,并以薇甘菊为例,具体介绍了薇甘菊在我国的入侵情况及主要治理措施。 关键字:生物入侵、机制、薇甘菊

自“动物生态学之父”Charles Elton的The Ecology of Invasion by Animals and Plants一书出版以来,全球对外来种入侵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一方面,受人类干扰后的多数生态系统的抗入侵能力弱,大量现有入侵种扩散和暴发趋势严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得众多新的外来种传入速度进一步加快,新的生物入侵风险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威胁。 1.生物入侵的过程 外来种入侵可分为几个阶段:引入、逃逸、种群建立和危害,相邻两个阶段间的成功率约为10%。但是,一些有目的引入的群体如引种作物等,其成功率要高得多。此外受干扰明显的地区两阶段间的成功率也高于10%。一些疾病与昆虫方面的研究表明,某些生物入侵的最初阶段可能经历了一个难以检测的时期,此时入侵种群数量稀少且分布分散,一般手段根本无法对其检测。以后是一段较长的潜伏期。潜伏期过后,当入侵种群被发现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甚至十分巩固了。 当入侵种群分布面积达到一个域值后,就可能发生爆炸性的扩展。扩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种群的扩大向周围空间扩散,这一方式是短程的,可能是“流”式的传播,即从一个点沿某些特定的通道传到另一个点,而没有一个明显的扩张面;第二种方式是借助某些载体传播,距离较长,且可以是跳跃式的,主要是通过动物或人的活动等途径携带外来种扩展。 2.我国生物入侵的途径 2.1自然传入 外来入侵种通过栖息地扩张、风力、水流等自然力传播,鸟类等动物还可远距离传播杂草的种子。例如紫茎泽兰从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稻水象甲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薇甘菊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 2.2人为的引进物 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发展经济,从国外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是必要的,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使滇池变成臭水塘的水葫芦是作为饲料和观赏植物及防治重金属污染植物引入我国。为保护沿海滩涂,我国最初从英美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及其对检疫决策的影响 摘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iRA)是捡疫措施科学化、国际化的基末前提。本文 概述了PRA对检疫决策的各种影响及作用,对其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指出,我国PRA工作尚需进一步努力开展和完善。 关键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检疫决策;风险分析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植物检疫在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保障农 林牧业的安全生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全球逐步统一的贸易原则和一体化的贸易措施则要求检疫措施的决策国际化和科学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诸多协议之一《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 施协定》(SIS)明确提出检疫措施耍建立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 1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概述 1.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义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是评价生物学或其他科学、经济学证 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予以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它要求所采取的检疫措施是基于对环境、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风险评估,并考虑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 1.2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对捡瘦决策的影响和作用 1.2.1 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IS协定的具体体现 在国际上办事必须遵守国际规定。PRA是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实施卫生与 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IS协定及其透明度原则的 具体体现。SIS规定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但要以科学为依据,并且要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来确定。在没有相关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成员方采取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必须基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1.2.2 PRA是植物拴疫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之一 PRA是检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制定检疫措施的基础,是检疫措施国际化和检疫决 ·李友莲(1943一).女.汉旗,山西大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昆虫分类与生物学研究 E—marl:butterfiycoeo@eyou.COIllo 206 农林昆虫及其防治 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2.3 PRA是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科学基础 某种有害生物是否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必须通过PRA进行其传人、定殖、扩散的可 能性和经济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所公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大都通过或正在进行PRA口’。、 1.2.4 PRA可保持植物检疫的正当技来壁垒作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现代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推行贸易保护的最有 效方法之一。为打破以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为特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优势产业,许多国家尝试通过制定一定标准的风险分析标准化政策,以此力争在双边或多变贸易谈判中占得先机。世贸组织则要求检疫决策要有科学的评价为基础,而PRA能够为之提供科学依据,PRA不但使检疫措施科学化,而且使之合法化。因此,PKg.可保持植物检

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及对策的展望

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及对策的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及对策诉述,展望未来对抗入侵生物。 关键词:现状危害对策展望 外来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仅次于生境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濒危以至丧失的第二大原因,它们既能破坏生态系统结构,也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在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遭受了外来 害生物的危害, 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 每年可达1 198176亿元。 一、外来入侵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 1.1种类增加,批次增加 截至2004年,我国的外来人侵物种有283 种, 其中动物76 种, 植物188种, 微 生物19种。在林业行业,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危害的形势也十分严峻。2003 年全国开展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显示, 外来入侵的林业有害生物34种,其中害虫 23种,病原微生物类5种,有害植物6种。在28种从国外(或境外) 1980年以后入侵的林业病虫害中,有10种是21世纪以来传入的。 1.2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大 我国每年发生林业有害生物1 067万hm2 左右, 外来入侵的约280万hm2 , 占26%; 1980年后入侵的林业病虫害种类发生220多万hm2 , 约占外来林业病虫害发生总面 积的80%。此外,外来有害植物中的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达553万多hm2。 1.3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外来入侵种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 排挤本地物种的生存,甚至分 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使当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不仅造成巨大 的经济损失,更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松材线虫自1982年在我国大陆发现以来, 已累计致死松树5 000多万株, 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以及黄山、庐山等风景名胜区周边已经发生了疫情;紫茎泽兰生长的地方,其他杂草很难生存,树木生 长也受影响,家畜误食后会致死。[2] 1.4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的态势加剧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 266003) 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 外来入侵物种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 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此次调查查明了283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地位、起源、一如路径、生态和经济影响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入侵物种中,一半以上市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位居第五。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这些因外来入侵

我国生物入侵现状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近几年来, 我国遭受生物入侵这一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 水葫芦、大米草、食人鲳等入侵物种的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本课题将在探讨生物入侵的现状、原因、方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生物入侵的对策。 1、生物入侵的定义 生物入侵又称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1]。 2、我国的生物入侵的现状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之一,辽阔的地域和多种气候类型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入侵物种都可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农田、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以看到入侵物种。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物种名单》中有紫茎泽兰、微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护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蠧、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共16种。实际上现已入侵的物种有数百种,有些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引起生态灾害频繁爆发。目前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带来严重损失的物种较多,如棉花枯黄萎化病从美国入侵以来,现已发生270×104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104t;美洲斑潜蝇1994年入侵海南、广东,现已蔓延到全国,发生面积已超过100×104 hm2,,每年防治费就超过415亿元;加拿大一枝花自2003年首次在浙江出现以来,现已蔓延到11个市;松树线虫已逼近黄山、西湖;松突园蚧、湿地松粉蚧的危害仍在扩大;园林害虫蔗扁蛾的危害逐年加重,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微甘菊在局部地区已暴发成灾;水葫芦在云南滇池、浙江、福建等地的危害仍十分严重;大米草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尚未有效治理。此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里大量的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种,这些外来物种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某些本地物种面临着逐渐被外来物种所取代。甚至处于频危与灭绝状态。当前我国约10%的地方畜牧品种处于濒临状态,已灭绝的占约3%[2]。 3、生物入侵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有意引种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原产非洲的酸豆以及原产中亚的葡萄、石榴、红花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就是公元前4世纪和1世纪时分别通过古代著名的“印度道”和“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的。此后,北宋时有芦荟(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17 世纪时有甘薯、烟草及西番莲等经济植物被转引到中国。稍早,荷兰人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金合欢、量天尺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 年鸦片战争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论文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 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 引种是指以人类为媒介,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内的或国家间的。引种可以被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 有意引种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的或未经授权的)。 无意引种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来物种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被引种到其非原产地。 1、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有意引种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原产非洲的酸豆以及原产中亚的葡萄、紫苜蓿、石榴、红花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就是公元前4世纪和1世纪时分别通过古代著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和“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的。此后,北宋时有芦荟,17世纪时有甘薯、烟草及西番莲等经济植物被转引到中国。稍早,荷兰人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金合欢、量天尺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先后有香丝草、小白酒草、一年蓬等杂草在香港、烟台和上海等口岸登陆,并逐渐向内地蔓延。有些栽培植物的引种时间和逸生地点比较没有规律,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随后荆豆大量逸生。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入侵

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科:生 物 课题名称:生物入 侵 组长: 成员: 指导老 师: 日期:

基本简介 外来物种引进是与生物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 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中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就中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中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中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中国的重要物种。 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此种意义上的物种引进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由此,这种对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即被称为“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主要原因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建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生态位空缺假说、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以及迁入前后干扰假说。 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的中心思想是,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为入侵种本身具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于它们偶然到达了不具备天敌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环境,因而快速扩散造成灾害。也就是说外来生物之所以在其原产地没有什么危害,是因为在原产地有天敌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的灾难性爆发,而在被入侵地恰恰少了这些讨厌的克星,于是这些外来者不失时机地为所欲为了。该假说是解释外来种成功入侵最直接的假说,并促使人们在入侵种原产地去寻找其天敌以进行生物控制。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纪被引入美国的佛罗里达,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它们并不为人所知。现在,在佛罗里达它们已经占据了280,000英亩的面积,并且群落密集,没有别的植物能与之竞争。还有一种叫千里光的植物,它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防治办法

人类活动与生物入侵的影响 ——谈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防治办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全世界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现代化的便利交通,使我们的交流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外来生传入扩散的风险,也随着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旅游、观光的增加而快速增大。的确,生物入侵已随人类活动的扩大而在全世界蔓延,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生物入侵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例。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1世纪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入侵的重视。我国也是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给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本文将就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着手,分析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的重大损失,然后着重探讨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案,旨在号召大家共同努力,献技献策,减少生物入侵的损失,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安全。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损失防治方案 什么是生物入侵呢?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Elton,1958)①。其实,并不是所有外来入侵物种都会引起灾难。外来物种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会在林业、园林、园艺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美国加州70%的树木、荷兰市场上40%的花卉、德国的1000多种植物都来自我国;我国华南与华东沿海地区构筑的“绿色长城”的澳大利亚木麻黄,是我国重点森林生态工程和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外来物种②。外来物种的有利影响的一面不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入侵。当外来物种在新区域爆发式繁殖,对当地物种的正常生存造成影响并难以控制时,就实现了其不利影响的一面,从而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入侵。 那么,生物入侵有那些具体危害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的方式改变食物链的组成和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危害。如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于上世纪40年代从缅甸传入云南,如今已经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成灾。导致当地草场、林地退化,其它物种 ①张恒庆主编《保护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61页 ②张恒庆主编《保护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62页

生物入侵案例11

凤眼莲入侵 凤眼莲原产巴西,我们是以猪饲料名义引进的。现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长江中下游每年8月至10月开花,花期较长。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 在入侵途径上,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 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 而死亡,其生长需要吸收氧气,从而导致水生动物因 缺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不仅如此,凤 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 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对引 种地物种可谓采取了“三位一体”的灭杀战术! 小龙虾入侵 小龙虾原名克氏原螯虾,它们的原产地是中、南美洲,20世纪 30-4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而日本则是更早从美国引进。克氏原 螯虾的适应性强、食性广、幼体成活率高,擅长在堤坝上打洞。目 前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在野外形成数量巨大的种群,在我国长江 中下游以及华南分布很广。 松材线虫入侵 1982年,南京中山陵附近的松树林生了一种“怪病”,生病的松树莫名其妙地一棵接着一棵倒下了。经彻查,发现这些松树是感染了一种 名叫松材线虫的入侵生物。此后,警报一个接着一个,到2001年,江苏、 安徽、广东等10个省市都发现了这种凶残的松树杀手。据统计,由于它 的入侵,我国每年都有600多万株松树受害致死,南方的5亿亩松林受 到了严重威胁。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25亿元,间接损失 则达到了250亿元。 薇甘菊入侵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 的喜欢攀援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之后,能迅速形成整 株覆盖之势,并能分泌毒汁,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全部覆盖其 他植物后,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使该植物窒息死亡。薇甘菊 对于6-8米高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的 几乎所有树种都有严重威胁,运用攀援全部覆盖限制光合作用 以及分泌毒汁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又重手段来杀死其寄生的树 木,造成成片树林枯萎死亡。如果听任它生长,几年间就能让 整座山的植被全部萎缩甚至死去,所以它有“植物杀手”的 “美誉”。 20多年前,它作为护滩植物引入我国。近几年来,在珠江三角大肆蔓延。

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态问题的影响

全球生态问题结课论文 ——浅析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学院: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 学号:7 专业班级:应用物理学 :鸿 指导教师:丽

一、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554种,鱼类3862种,高等植物约30000种,包括昆虫在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疫病、棉花黄萎病、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鳞球茎茎线虫等。 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入侵物种综述(及入侵种例证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北宋期间,泉州和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在此期间第一次有活植物的记录。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不久前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转引到中国。1624至166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例如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于1857年在香港,小白酒草(Conyz canadensis)于1862年在山东烟台,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于1886年在上海分别出现,然后向内地蔓延。而栽培植物的引种和逸生地点比较不规则,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后大量逸生(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Nico and Fuller,1999;Vitousek et al. 1997;Randall and Marinelli,1996)。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 虽然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中国海关、农林部门的注意,但入侵种的概念传入中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已有有关外来植物、杂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野生动植物疾病等的大量研究和出版物,内容包括普遍性的入侵路径、载体、自然和人工干扰(物理、化学、气候等)的作用,以及入侵种带来的危害(Sandlund et al. 1999;Westbrooks,1998)。然而中国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对其它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国已知外来的归化植物有380种,隶属62科,210属。本文主要列出了一些造成明显危害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对中国的入侵种问题可略窥一斑。正文中提到的部分入侵物种,在附录一中有具体描述。 1 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中归化(naturalized)的生物物种。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思考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思考 ——11生转本2(检疫)刘平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物入侵的概念,并从生物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入侵物种威胁人类健康,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且,从生物检疫的角度探讨了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利弊影响,希望引起人们对此方面问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对策利弊 前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开拓了自身生存空间和范围并创造了文明。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大量生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木材以及其他所需原材料,而且在调节气候、保持土壤、涵养水分等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人们往往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以丰富本国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人们在引进外来物种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其经济效益,对引进后的生态环境效益缺乏理性的思考,从而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一旦形成入侵,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但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而且还破坏本地的生物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交流的加快、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外来物种入侵也成为一个频繁的现象。当前我国在森林、农田、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可见到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等方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 “外来物种”,也被称为非土著的、外地的、外国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指的是出现在其生长的初始范围或者扩散潜力范围以外的物种、亚种或者次级的分类单元。其种类包括了所有可能存活、进而繁殖的生物部分、生物配子、生物繁殖体。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定义为:某物种由于多种原因被带到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中,而相关生物天敌没有同时带去,该外来物种就可能在新迁居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并且自行繁衍扩散,对引进地的生态系统与景观造成明显的改变,对本土原有的生态群落和生物物种产生显著的影响的物种。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外来物种”是指在没有直接、间接引进,或者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固定繁殖的情况下,在其原自然分布范围和位置以外自然定殖的物种、亚种或者次级分类群。种类包括了所有可能存活、进而繁殖的部分、配子、繁殖体。外来物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益的,一类是有害的。因此,外来入侵生物物种是外来物种的一种,它强调的是传入当地后带来深远生态危害等的生物物种。 生物学界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为: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的入侵种从原生地传播到入侵地,直接减少物种的数量,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并损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及生态灾难的过程。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Bio-logical Invasion——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者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上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解释有两层意思,第一,这种物种必须是非本土的,是外来的;第二,这种物种能够在进入的天然或者人工系统中生存、定殖和扩散。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构成要素 外来物种入侵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此物种被引进或者进入的生态系统是其从来未分布过的。2、除了物种整体外,也可以是亚种或者次级的分类单元。3、其在半自然或者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但是,外来物种入侵的界定,并不简单的以地理界限为判断的依据。如果某一物种进入了自然分布地域以外的生态系统中,并且能够在当地自然繁殖,造成对当地的生态或者经济等的破坏,就可以被界定为外来入侵物种或者有害生物。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是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和一些物种的灭绝,造成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持续利用乃至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通常体现出来的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产量质量的重大损失,因为控制外来生物影响而产生的高额防治费用,甚至威胁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一般有: 1、有意识的引进。许多物种往往是引入用于农牧渔生产,或为改造和恢复生态环境,或为美化景观,随后却始料不及,演变为入侵物种。 2、无意识地引进。伴随对外贸易、出境旅游、货物运输而无意带入。 3、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四、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跨越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多样的生态系统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有可能找到适宜的栖息地。在我国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有入侵种,在覆盖全国总面积8. 62 % 的1118个自然保护区中,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从森林到水域,从湿地到草地或到城市居民区,都可以见到这些生物“入侵者”,如微甘菊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困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 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外来杂草107种 ),40种入侵动物(外来害虫32种 ),23种入侵微生物(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 574 亿元。 五、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生物人侵危及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问题。入侵物种至少有4个方面的危害: 1、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排挤,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种类组成,影响到当地生态景观和气候,造成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2、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种群不断缩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导致生态灾难,对农、林、牧、渔业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02年,美国入侵性外来种中,每年由于入侵性动植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约137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由于野兔(外来种)与牧畜争夺牧草, 每年造成3.73亿美元损失。 4、外来物种入侵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六、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对策 针对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入侵途径, 提出我国生物入侵的防治对策。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生物]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悬赏点数10 该提问已被关闭4个回答 匿名提问2008-11-19 19:19:26 生物入侵者的例子及解决方法 最佳答案 liangcx692008-11-19 19:20:50 外来生物入侵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它指的是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植) 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而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外来入侵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植物种类的系统报道,据有关文献查证,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 1种入侵微生物。与外来入侵动植物相比,我国对外来微生物种类的调查更为少见。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有11种。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每年以0.1%~1.1%的速率在急剧减少。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极度锐减,除了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自然生境快速丧失外,它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物入侵。随着全球化、商业和旅游的增长以及对自由贸易的重视,有意或无意地为物种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数千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作为天然屏障,为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了进化所必须的隔离环境。然而,在短短数百年间,全球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使这些阻隔失去效用,外来物种横越千里,到达新的生境,成为外来入侵。外来入侵种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而且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们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水平,受入侵物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入侵物种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为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丘以及重建生态系统而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有的地区过度盲目地引进了大量生长区短,易于管理,更能适应环境的外来物种,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盲目地引进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们正在逐渐排挤。取代当地物种,并且不断扩大到自然和半自然地区,并影响到那里生态系统的种类和功能,进而引起当地居民,自然资源保护者,水源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矛盾。人类及其经济和非经济活动是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动因,特别最近500年加速了生境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速率,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胁迫,这种破坏是长期的、持久的。 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大多数外来种的传入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或无意将外来种引入了我国。但也有一些入侵种类属于自然传入,与人类活动无关或没有明显关联。 1、有意传入 从国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根据资料统计,截止1970年,由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我国未的植物837种,隶属干267科,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这些植物区系包括印度一马来西亚区,新热带区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欧洲西伯利亚地区,非洲亚区,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地中海亚区,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未,随着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未入境植物(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