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

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
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

(学科名称)论文

题目: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学科名称: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专业:

摘要

中原为天地之中,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原是中国的缩影,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鹿中原者,方可鼎立天下。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涵养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提供着强大支撑。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亿万中原儿女热血沸腾,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地投身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之中。

中原经济区是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上应天时,下顺地利,中聚人和,是国家“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灵魂是着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核心是着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根本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厚重中原文化的内生力量凝聚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原文化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中原文化,经济建设,丝绸之路,凝聚力,文化强国,文化开放,红旗渠精神, 贡献,凝聚力

一、文化是发展之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省委八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将文化建设摆在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位

置,推动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中原文化是华夏民

族千古积淀的文明精髓,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推动力。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

的丰富内涵,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和中原崛起形成重要

的影响。同时卢展工书记用“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四句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用足文化软实力是解决

经济发展中一切难题的内在动力。

二、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夯实基础。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人族之根、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中原文化是黄土文明的核心,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都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形成于河南。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无论是元典思想的形成,还是政治制度的建构;无论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还是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医药的重大发现,中原文化都发挥了开创作用。历史的长河奔流到今

天,河南已成为全国的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既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黄土文明核心的中原文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就是都扎根于黄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彰显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础作用。

三、让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凝聚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中原文化也在不断地兼容众善、融会贯通、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了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融合升华。正是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断融合交流,自身的外延才得以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大同”、“和合”等核心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礼义廉耻、忠信仁爱等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婚丧嫁娶等重大民俗活动也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深刻理解中原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特性,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四、扩大文化的开放性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影响。

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通过化民成俗,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中原文化不仅辐射各地,而且远播异域,秦汉以来,通过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就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准确把握中原文化的这种开放性,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打造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五、用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建设的腾飞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大力繁荣中原文化。发祥于中原大地的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令人荡气回肠,新时期的“三平”精神催人开拓奋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当注重发挥这些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传承优秀的中原文化,把时代的精神灌注其中,不断提高全省人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精气神和凝聚力。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武术杂技等优势产业,做大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

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扎实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继续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反映河南历史文化,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气派的艺术精品和知名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电视剧、戏剧、舞台剧等重点文化产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确保文化产品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促进社会进步。积极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更多适应基层、适合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向农村基层延伸。三是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三平”精神,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李文祥先进事迹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城市“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精心组织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河南形象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总结: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生理念和治国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撑。建设中原经济区要靠中原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合力。原经济区建设步伐,早日实现中原崛起,为亿万中原儿女造福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参考文献:

课本上主要知识、少部分网上资料

中原文化和中原崛起 汉英翻译

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解读中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我们要实现中原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新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所以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两个跨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只有把这两大跨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这次我们举办“中原文化香港行和2007年豫港贸易洽谈会”,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发挥中原文化的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形成推动中原崛起的新动力。为此,我们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中原崛起,用人文精神凝聚中原崛起,以文化产业支撑中原崛起,以人才智力支持中原崛起,以创新文化推动中原崛起,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现阶段,我们首先要把家底摸清,弄清到底有多少文化的“金矿”、“银矿”、“铜矿”、“铁矿”。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文化资源的普查,一旦普查结束我们就制定开发利用的规划。从当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八大产业可以很好地发展,这就是传

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八大产业。我省的这八大产业都是省委、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无论从资源禀赋看,还是市场潜力看,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期待的经济效益。比如书法绘画,我们商丘市有一个王公庄村,家家户户画老虎,一年卖画四百万。我们的开封市多数成年人都是书法爱好者或者是各级书协会员。书法绘画在河南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全国领军人物,现任的中国美协主席和中国书协主席都是我们河南人。再如功夫产业,少林功夫影响已经波及世界,来自国内外学习武术的学员仅登封一地就有10万多人,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时专程拜访少林寺。陈氏太极拳也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设馆收徒,吸引了大量国外的年轻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一斑。在此,我真诚的欢迎香港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到河南去看一看,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河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措施有力,有9800万勤劳智慧的中原儿女的奋发进取,有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海内外朋友的热情参与,中原文化就一定能够迎来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 The Culture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Central China Interpreting the 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优势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略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国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吧!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中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2005年7月 July2005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史道祥 (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 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 “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 收稿日期:2004—09—08 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

智慧树知到 《中原文化(哲学篇)》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原文化(哲学篇)》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摇篮。 A:中原文化 B:中原历史 C:中原哲学 D:中原精神 正确答案:中原哲学 2、中原哲学对古代中国的()、( )、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主要哲学流派,尤其对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 A:儒家 B:道家 C:杂家 D:五行家 正确答案:儒家,道家 第一章 1、()又称《易经》,在我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A:《周易》 B:《说卦传》 C:《系辞传》 D:《文言传》 正确答案:《周易》 2、《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及一卦大

旨。 A:卦名 B:卦例 C:卦气 D:卦义 正确答案:卦名 3、《易经》(经文)由六十四卦卦符、()、()、三百八十六条爻辞组成。 A:八卦 B:卦例 C:卦名 D:六十四卦卦辞 正确答案:卦名,六十四卦卦辞 4、京房是汉《易》的代表人物,视《周易》为(),创占筮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 A:义理之书 B:圣贤之书 C:象数之书 D:卜筮之书 正确答案:卜筮之书 5、邵雍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被称为“北宋五子,均熟悉易经义理象数,()更是象数易研究者,()兄弟研易各自独立著有“易传”,曾游学求官于开封,葬于平顶山郏县。中原易学承前继后,构建了完整的体系。 A:朱熹 B:司马光

C:范仲淹 D:苏轼、苏辙 正确答案:苏轼、苏辙 第二章 1、《道德经》后()章为《德经》。 A:45 B:50 C:44 D:37 正确答案:44 2、道家思想及其理论的提出,主要就是师法于自然之“()”。 A:道 B:理 C:法 D:德 正确答案:道 3、老子对“无为”之“为”,常以()来表述,即第六十五章所谓“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A:修为 B:敢为 C:善为 D:应为 正确答案:善为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简短版)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原崛起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就狭义的中原即河南来说,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破解“四难”、克服“三低””等问题,有效解决目前河南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就广义的中原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特征明显,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 (二)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占中部地区的47%;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深化、细化规划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四是有利于中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地处淮河、汉江、海河、黄河等重要河流中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压力大。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有利于探索以工补农的新路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形成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对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顶托作用的支撑点。构建中原经济区,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强磁场和支撑点。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中原经济区地处东、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初级加工业(如铝锭和铝材表现突出)、能源、重化工工业相对发达;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为西部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为东部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与协作,进而充分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三是有利于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呈现阶梯状差异。构建中原经济区,对有效承接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概论)

试卷代号:1 3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概观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思想的法则)代替(历史的法则),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王是(最高权力 )的掌握者,而不是(所有权力)的把持者。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户籍)和(什伍连坐)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顾炎武)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两税法)、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摊丁人亩)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国人答案要点:简单地说,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果。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的典礼如“大蔸 礼”之类。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7.八股文 答案要点: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吉”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八股文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化史研究的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群族的历史道路和历史命运。春秋战国东西两大区域的文化分野,其间的胜负,关涉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假如不是商鞅那一套富国强兵论最终获得了胜利,而是在治国理念上走《管子》“轻重”之术的路线,中国的历史文化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首先,以小农为核心的重农主义,肯定不会在中国获得那样永久性的统治地位。 其次,《管子》的“轻重”之术,是一种国家干预的治国之术。它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是中原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央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5次、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累计有200余次到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之,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论坛、座谈会、研讨会,中原经济区迅速引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认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增长区域,国家已经给予中原经济区一个明确的肯定和功能定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由此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用四个―载体和平台‖概括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纲要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助推中原崛起如何走向自立、自信、自强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最早奠基中原文化是由炎黄二帝奠定的基础,后来经历夏商周这几个王朝以后,逐渐有了文化的概念,特别是在春秋五霸时期,齐国在管仲的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连接一些国家对楚国的扩大意图进行了扼制。这就产生齐鲁文化的大国家观。接过来的晋文公在城濮重创了楚国的军队,于是晋国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所以说,中原文化最主要是这三个文化组成的:鲁国的儒家文化,齐国的国家战略文化,以及三晋政治谋略组成的。以后,中原文化就是在以上的文化,对外文化进行批判和融合所形成的广义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的特性,更宜被视为一种地域文化。 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显又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视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形成的直接关联。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由这种文明衍生的文化,则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的范本。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它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历史上,它依托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原文化在辩证和谐的理念引导下,一开始就培育出一种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原文化认为,要生息繁衍、安身立命,就必须革故鼎新、锐意创新。中原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渐渐磨练出了一种审时度势、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使他们不愿安于现状、坐以待毙,而是认识到只有顽强奋斗、开拓有为,才能安居家园,繁荣发展。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现代的红旗渠壮举,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中原文化还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国语·郑语》里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事实上,中原文化一直把风伦教化看作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造福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根本途径。 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先后创造了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新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实现了文字载体的新突破,北宋毕的活字印刷迎来了铅与火的新时代,开创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成熟于宋代的火药,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

中原文化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这里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 一、史前文化。河南史前文化的特点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二、政治文化。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三、圣贤文化。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人非常崇尚圣贤。历史上河南的圣贤很多,而且涉及很多领域。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等。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思想文化。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百家集中原,其中儒、道、法、佛是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儒学的元圣是周公,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祖籍在河南,他周游列国游说讲学,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道家的创立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道德经》是他在河南灵宝函谷关所作;法家的创始者韩非子是河南人;把佛教引入中国的唐玄奘也是河南人。 五、名流文化。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位名人中,20%是河南人。 六、英雄文化。中国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中原文化中既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英雄,也有史册记载的英雄,如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爱国将领岳飞等等。 七、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三皇五帝中,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耕文化是随着农业生产在中原地区兴起并不断发展的。 八、商业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税收制度都诞生于河南。王亥是商业鼻祖,子贡是最早的儒商,此外还有第一个爱国商人玄高等等。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开封,1500年前人口有150多万人,是国际性大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市场繁荣的真实场景,而当时的伦敦只有5万人。商业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全文)PDF版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发展优势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二章总体要求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战略定位 (5) 第三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空间布局 (7)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7) 第二节构建“米”字型发展轴 (8) 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9)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10)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10)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1) 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11) 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3)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13)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4)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6)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9)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1)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21)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21)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4)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4)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26)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26)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26)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8)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29)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30)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32) 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32)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33)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4)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35)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35)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6)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37)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中国音乐史简答论述

●1.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答: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了 125件乐器,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笙6件。编磬是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分为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各发一音,这套编磬可与编钟在同一调高上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另外,许多钟体上刻有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2.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的关系? 答:⑴隋朝建立不久便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裁,都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的隋代宫廷燕乐,包括汉族传统乐舞、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它们分别是:①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②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③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④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⑤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⑥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什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⑦文康伎,又名礼毕。⑵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康国位于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为古西域国名,今维吾

尔族聚居之处。至此,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宣告完成。唐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唐代的“九部乐”。其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燕乐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贞观十四年,加设“高昌伎”,于是形成唐代“十部乐”,其音乐风格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特点。⑶隋“”、“”与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其中,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凉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清商乐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乐舞,它们各自代表着三种典型音乐的风格。 ●3. 宋代说唱音乐有哪些重要形式?内容如何? 答:宋代说唱音乐较为重要的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①鼓子词:有2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歌唱部分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属说唱音乐类。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②唱赚:曲体结构在北宋时已经确立,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前有引子,中间有若干曲牌联缀,后有尾声形式叫缠令。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C-D……尾声。前有引子,后由两个不同的曲牌反复交替出现的形式叫缠达。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A’-B’-A’’-B’’….。无论缠令还是缠达,都只能联接同一宫调内的曲牌,不能转调。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所用音乐相当丰富,其表现难度很大。③诸宫调: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这样,各套之间的联接则出现了多宫调的运用,造成宫调色彩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诸宫调的音乐来自唐宋

惠济区大背景概况

概况 惠济区位于黄河南岸,是郑州市内五个行政区之一。作为郑州市规划的市区北部组团(惠济区)的主体,其东临郑东新区,西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下辖两镇、六个办事处和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郑州农业高新技术试验区和大河工业园三个开发区。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总人口20.1万,其中城镇人口9.7万。 一、惠济区生态环境绝佳 惠济区拥有距省会城市最近的自然山体—邙山,滨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全区600万株树木、6.4万亩有林面积,构成了“人在林中走、车在绿中行”的天然大森林、大氧吧和省会的“绿肺”,已成为郑州居民休闲、度假、居住的首选之地。巨大的生态价值、一流的人居环境,使惠济区成为了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 二、惠济区旅游资源丰富 惠济区居于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的中心,旅游资源丰富,国家4A级景区--黄河风景名胜区和花园口景区、富景生态游乐世界、大河庄园等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璀璨,中华第一城――西山古城和古汉冶铁遗址、纪信庙、花园口扒堵口、惠济长桥遗迹等古文化遗存首尾相连;黄河迎宾馆、思念果岭山水、丰乐农庄、四季同达生态园代表了省内会议服务与接待的最高水平,“黄河风情、生态休闲、古汉文化”三位一体的近郊游产业发展迅猛。背靠郑州300余万市民人群,依托丰富的邙岭和黄河滩地资源,惠济区以乡村游为特色的环城游憩带发展方兴未艾,极具开发价值和成长潜力。 三、惠济区区位优势明显 亚洲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横跨黄河南北,将两岸联成一体。京珠高速、连霍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等陆路交通主动脉穿境而过。以花园北路、文化北路、清华园路、天河路、江山路、古须路为南北方向,以大河路、绿源路、迎宾路、开元路、英才街、新柳路为东西方向,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区域供排水、电力、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区内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连霍高速郑州中部下道口,紧邻全国最大的客运站“郑州车站”,从惠济境内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仅20分钟路程,通达优势无与伦比。 四、惠济区产业特色突出 按照着力营造“一区(最佳人居环境区)、两中心(会议中心、休闲中心)”,大力发展“三个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惠济区坚持走“生态强区、工业富区、旅游兴区、农业稳区”的发展之路,以“三全”公司为主导,食品、医药、印刷、饲料等支柱工业发展迅猛,以“毛庄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汽车贸易、水产品、调味品、纺织品等现代物流、商品批发业交易旺盛,以省体育中心、大学城北区为支撑,大型文化体育场所初具规模,在农副产品加工、都市工业、商务楼宇开发建设、高新农业、生态建设、休闲旅游、特色餐饮、商贸物流、教育服务、文化创意及产业开发等领域,惠济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惠济区发展潜力巨大 惠济区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和“土地综合利用试验区”,有新规划48.8平方公里新城区,有20个村庄被列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其中6个村被市政府批准首批实施改造;河南惠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郑州市域范围内唯一的省级开发区,其环境最宽松、成本最低廉,政策更优惠、服务更高效,将建成食品、机械制造、能源新技术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型工业区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交通 惠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地势平坦,是进出中原的咽喉,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京广铁路大桥、亚

智慧树知到中原文化武术篇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武术又称为功夫,与()国画、京剧并称为我国四大国粹。A:中医 B:书法 C:中药 D:造纸 答案: 中医 2、武术有传统武术和()武术之分。 A:竞技 B:比赛 C:表演 D:散打 答案: 竞技 3、武术产生于古代人类与()的搏斗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A:动物 B:人 C:野兽 D:大自然 答案: 大自然 4、抱拳礼起源于唐朝。 A:对 B:错

答案: 错 5、泰拳是武术的一种。 A:对 B:错 答案: 错 6、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武术有内外家之分。最典型的内家拳是() A:太极拳 B:形意拳 C:八卦掌 D:武当拳 答案: 太极拳 2、从地理位置上讲,少林拳系是以()为中心 A:闽粤 B:四川 C:黄河中下游 D:湖北、福建 答案: 黄河中下游

3、公元702年,()首创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取才的先例。促进了中原地区群众性的练武活动 A:隋文帝 B:李世民 C:武则天 D:隋炀帝 答案: 武则天 4、武术中的内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练精气神,一类是练() A:铁布衫 B:金钟罩 C:二指禅 D:硬功 答案: 硬功 5、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表演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十一人中有5名来自中原的河南。 A:对 B:错 答案: 对 6、中原地区,武术门类有40多种。 A:对 B:错 答案: 对 7、中原地区诞生了外家拳、内家拳两大代表拳系:少林拳和太极拳系。

A:对 B:错 答案: 对 8、明代出现了戚继光的武术专著《纪效新书》。是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时期。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创于中原影响全国的三大拳种是少林拳、苌家拳和()。 A:太极拳 B:梅花拳 C:形意拳 D:八极拳 答案: 太极拳 2、国内五大太极拳流派是陈式、武式、吴式、孙式和()。 A:杨式 B:赵堡式 C:李式 D:和式 答案: 杨式 3、位于河南省嵩山的()是公元495年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开建的。A:中岳庙

纵论中原文化5大特点

纵论中原文化五大特点 在恳谈会上,徐光春首先对中原文化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对中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用做了深入解读。他说,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我们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因此,河南堪称真正的中国之中,大中原之中。接着,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大的方面,十六个具体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是史前文化。河南史前文化的特点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二是政治文化。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三是圣贤文化。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人非常崇尚圣贤。历史上河南的圣贤很多,而且涉及很多领域。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等。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四是思想文化。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百家集中原,其中儒、道、法、佛是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儒学的元圣是周公,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祖籍在河南,他周游列国游说讲学,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道家的创立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道德经》是他在河南灵宝函谷关所作;法家的创始者韩非子是河南人;把佛教引入中国的唐玄奘也是河南人。五是名流文化。能称得上圣人的是极少数的,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很多属于名人。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位名人中,20%是河南人。六是英雄文化。中国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中原文化中既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英雄,也有史册记载的英雄,如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爱国将领岳飞等等。七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三皇五帝中,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耕文化是随着农业生产在中原地区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八是商业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税收制度都诞生于河南。王亥是商业鼻祖,子贡是最早的儒商,此外还有第一个爱国商人玄高等等。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开封,1500年前人口有150多万人,是国际性大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市场繁荣的真实场景,而当时的伦敦只有5万人。商业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九是科技文化。在商代,河南的青铜冶炼技术就十分发达,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青铜器。此外,河南也是冶铁技术最早产生的地方,三门峡出土的“华夏

中原银行app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创意产业

中原银行app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河南创意产业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它以几倍、几十倍的增幅提升传统产品的价值,因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并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变量推动着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是政府官员都将文化创意产业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国际的广度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河南文化的建设。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这种地下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累,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进而影响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文化版图的变化。同时河南省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结合中原本土文化推动河南创意产业就显得十分重要。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客观上来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原文化是中原的独有品牌。中国有句古话“得中原者得天下”,讲的除了中原在战略上位置重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原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文化浓缩着中国文化。有句话叫做:“一千年以内看北京,三千年以内看西安,五千年以内看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它所开创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是全世界华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支柱。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