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怎会回事,一看你就明白

稻田综合种养怎会回事,一看你就明白
稻田综合种养怎会回事,一看你就明白

稻田综合种养怎会回事,一看你就明白

年前年后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以深50-80cm,宽80-120cm为宜。鱼沟的形状,应根据田块的面积、形状而定,一般可挖口字形、日字形或田字形。鱼沟的四边要靠近田埂,沟的位置应距田埂底部55~100cm。

年前年后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要联通进排水口,鱼溜设在鱼沟交叉处,深12cm~150cm,直径5-8m。鱼沟、鱼溜的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15%。开挖鱼沟、鱼溜的时间,要在平整耕地后和加水插秧前进行。

鱼沟和鱼溜开挖完成后,准备水稻种植,鱼沟和鱼溜蓄水。稻田要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宜用肥效长的粪肥、饼肥等有机肥料,用量以基本可满足水稻全生育期需要为准。插秧前均匀撒入田间,再灌水整地。

种植水稻时,采取浅水移栽,行距20厘米-33厘米,株距11.6厘米-13.2厘米,即宽行密株,可适当提高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行优势,每亩1.5万株左右为宜。

进排水口和稻田四周加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和稻田四周地基要夯实加固,并用瓦楞板或者网目适宜的筛绢、乙烯网片等作防逃设施。

鱼沟、鱼溜里面可以放养小龙虾、鲤鲫鱼、鳊鲂鱼,相应技术方案请参照DB 34T 216-2001 稻田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网上可下载,或者私信找我要)

稻田综合种养鱼沟、鱼溜平面示意图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同一处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方式—— 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一直以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庄稼人所推崇的耕作方式。如何另辟蹊径,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潜力,给农民增收多加一道先天屏障?事实上,在我国江浙地区,稻田养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在四川,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稀罕事。近年来,我市蓬溪县、射洪县大力探索和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把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态画卷沿袭下来,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稻田养鱼变成“香饽饽”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一场短暂的秋雨过后,蓬溪县明月镇村民庞先阳一大早就起床,赶紧跑到自家地里看鱼。庞先阳的2亩田里都蓄满了水,只见上百条红色的鱼在空荡的田埂间缓慢游动着,不时有鱼从水面跃出再落入水中,激荡起阵阵水声。庞先阳告诉记者,稻田里养的都是红田鱼,每斤能卖到20元,养得好的话一亩能产400斤,一亩田能赚上几千块钱,再加上种庄稼赚到的钱,一亩地基本能达到1万元,有时甚至能超过万元。“稻田养鱼的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挣钱稳当!” 记者了解到,实行稻田养鱼,不仅能提高鱼肉的品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鱼类分泌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在减少水稻施药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稻田的亩产值。 亩产值达万元,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蓬溪县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小农水等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对常乐镇拱市村稻田

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进行了进排水系、田埂加高加固、拦鱼设施、鱼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稻-鱼”模式亩增稻谷44.12公斤,亩增鱼54.5公斤,亩新增产值2256.04元; “稻-鳅”模式亩增稻谷34.91公斤,亩增鱼131.89公斤,亩新增产值5857.42元。如今,蓬溪县按照“协会+企业+农户”联营的“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红田鱼,在槐花等乡镇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初获成功。红田鱼稻田养殖已成为该县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产品,并于20XX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蓬溪红田鱼”商标。 无独有偶,正当蓬溪县甩开膀子在稻田养鱼上下功夫时,射洪县稻田养鱼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射洪县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稻田养鱼3000余亩,其中红田鱼1500亩、大闸蟹600亩、泥鳅300亩,增加产值2000万元。同时,射洪县通过成立稻田综合种养合作社,规范稻田基础设施,统一品种、统一投放鱼苗、统一管理标准,按稻田面积分红,形成了捆绑式稻田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该县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达到5家,直接参与农户达450余户。 射洪太乙镇,威迈农业负责人李谓也是第一年从事稻田生态养殖,也流转了300亩稻田。田里除养红田鱼外,每亩还放养了500只大闸蟹苗。“稻、鱼、蟹共生。”他给记者算了算,今年1亩能收有机稻300至400公斤、鱼150公斤、蟹50公斤,产值能超过1.5万元。入秋后,他们还将在田坎上种植晚熟李。 种养新模式前景广阔 在我市,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记者了解到,我市年平均气温18度,适宜鱼类生长天气270天左右,自然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 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

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617501.html, 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 作者:魏文燕曹英伟李良玉唐洪张小丽杨马陈霞陈健王恒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7期 摘要稻田综合种养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田水生 态环境和空间的生产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田产出率,增加种养户经济收入。总结了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包括施肥与施药、水位和水质管理、饲养管理、稻田工程维护等方面内容,以为获得高产提供保证。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施肥;施药;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88-02 稻田综合种养就是在稻田中既种稻谷又养殖水产经济动物,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生态环境和空间,既可增产稻谷,增加水产品产出,又可减少水稻病虫害,少施化肥和农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成都地区稻田综合种养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要获得稻田养鱼双丰收,必须两者兼顾,同时保证水稻和田鱼的共存良好生长。笔者通过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将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水稻的合理施肥与施药 1.1 合理施肥 养鱼稻田施肥,既要满足水稻的生长,又要兼顾田鱼的生长。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夏季稻田一般不再施肥,如确需追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无机肥,少量多次施肥,且要掌握适宜的时机施肥,如闷热天、阴天以及鱼浮头时不施,晴天有风可施。施肥前,先将稻田中的水位降低到鱼沟、鱼溜内,再进行施肥。施肥应施在稻田的插秧处,切勿将化肥直接施入鱼沟、鱼溜内,以免引起田鱼误食。稻田施肥量为腐熟粪肥4 500~7 500 kg/hm2或有机肥2 250~3 750 kg/hm2,一般采用尿素追肥,每次追肥量为45.0~75.0 kg/hm2[1],具 体施肥量根据稻田肥力和水稻叶片颜色深浅酌情考虑。施肥2~3 d后再增高水位,使田鱼重 新回到稻田中活动。 1.2 合理选择农药 危害稻谷生长、影响稻谷丰收的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飞虱、稻叶蝉、稻纹枯病等。综合种养水稻田病虫害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可在稻田中设性诱剂、黑光灯、太阳能杀虫灯等,还可在稻田抽穗前,用竹竿等工具来回拉动稻禾,采用人工方法将稻飞虱等害虫打入田中,既能消除害虫,又可为鱼供饵。

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 3(2)

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黄梅县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实施单位和负责人 1、项目实施单位:湖北红马生态农业养殖有限公司 2、项目地点:黄梅县濯港镇太白湖 3、项目负责人:赵新成 (三)项目建设规模 新建高标准化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000亩,运用“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既种稻又养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虾共赢。项目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经销。预计年产小龙虾40万斤,产值600万元;优质稻200万斤,产值280万元,综合经营收入880万元。 (四)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一年 (五)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其中110万元用于基地租金;120万元用于基地开挖建设;130万元用于水、电、路及涵闸基础设施建设;80万元用于网具、水电、人工费;60万元用于购买苗种、饲料和肥料。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三农”问题已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

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 (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沿湖开发。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三化三区”建设作为黄梅“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领,进一步明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格局。不断加大“太白湖、龙感湖”建设开发力度。依托水域资源优势,抢抓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机遇,成立项目专班,超前谋划项目,并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全面推进“两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和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实现水产大县向水产强县跨越,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县政府还把发展小龙虾产业列为《黄梅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年(2016——2018年)规划》,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对上对外对接,让此项目早日挤进国家、省规划盘子。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优势特色明显,适得其势,正当其时。 (三)项目区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非常适于“稻虾共作”。项目区所在地濯港镇,地处黄梅县腹地,属长江冲积洲地质,其地理位置独特,北有丘陵,南有湖面,东有后湖相依,南有梅济港相环,西有太白湖相抱,三面环水,拥有8.6万亩田地和8万亩水面,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历史上曾是黄梅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万亩粮田人民富,一湖锦鳞千家殷”的美誉。太白湖濯港镇地段以前多是低洼田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生产效益很低。全县“一港一路”工程和“两湖”农业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斥巨资疏通了湖区水系,

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稻田的田埂内侧挖设围沟;在所述田埂上种植乔木,形成沿田埂延伸方向延伸的乔木隔热层;在所述围沟中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沉水植物吸热层;在所述围沟中种植浮水植物,形成浮水植物阻热层;在所述围沟内侧区域种植水稻,形成草本隔热层;在稻田内放养水生动物;待水生生物生长至满足收获条件时,收获相应水生生物;待水稻成熟后,收割。本技术的种养方法可防止过度挖沟,提供稻田单亩产出,提升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稻田的田埂(14)内侧挖设围沟(15); S2、在所述田埂(14)上种植乔木,形成沿田埂(14)延伸方向延伸的乔木隔热层; 在所述围沟(15)中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沉水植物吸热层; 在所述围沟(15)中种植浮水植物,形成浮水植物阻热层; 在所述围沟(15)内侧区域种植水稻(9),形成草本隔热层; 在稻田内放养水生动物; 其中,所述水生动物包括小龙虾、田螺、蚌、甲鱼、泥鳅、蟹、上层鱼、中下层鱼、底层鱼中的多种; S3、待水生动物生长至满足收获条件时,收获相应水生动物;

待水稻成熟后,收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围沟的宽度为0.8-1.2m,深度为0.5-0.8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在稻田中挖设与所述围沟连通的“井”字形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围沟底部有多个泉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乔木为落叶乔木,优选地,所述乔木包括桑树、构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4)、苦草(5)、菹草(6)、伊乐藻(3)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浮水植物包括水葫芦和/或水花生;所述上层鱼包括鲢鱼、鳙鱼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中下层鱼包括草鱼、鳊鱼和团头鲂中的一种或几种,底层鱼包括鲮鱼、鲤鱼、鲫鱼、青鱼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在每亩稻田的围沟中种植100-200kg轮叶黑藻;在稻田的围沟中种植苦草,控制株行距为30-80cm,每蔸5-8株;在稻田的围沟中带根扦插菹草;在稻田的围沟中种植伊乐藻,控制株行距为20×20cm;在稻田的围沟所在区域投放水葫芦;在稻田的围沟内种植水花生,沿围沟长度方向,每45-55cm 挖设一坑穴,每一坑穴种植4-5株水花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在围沟中的种植面积占围沟总面积的25-35%。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在围沟内养殖小龙虾、甲鱼、白鲢、花鲢、田螺、蚌、泥鳅、蟹;每亩稻田,在4月份至6月份投放小龙虾25kg,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投放1-3只个体重为0.4-0.6kg的甲鱼,在3月上旬投放30-40

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报告

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报告 一、材料与方法 1、示范区稻田的基本条件 稻田土质:系黑色壤土,田面平整,田块较大,并与周边连片。 水源:系上游桃山水库,由倭肯河灌渠流经示范区稻田边,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能保证随时灌溉。 电力交通:九龙鱼种场位于勃七公路边,交通十分便利;电力设施齐全,三相电贯通示范区。 2、田间工程 示范区稻田,有其特殊性,部分由鱼池、部分由沼泽地改建而成。多数田块,或在中央或在田角或在田边,无需建设,自然形成鱼坑,只需开挖鱼沟即可。因此,选用了鱼沟鱼坑式养殖模式。 开挖鱼沟:根据鱼坑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挖成不同形状。多数挖成口字形,少数田块由于鱼坑处在中心位置,因此,以鱼坑为中心挖成一字形。鱼沟宽50cm、深40cm ,鱼沟外边距离田埂1m左右。田埂加高加宽加固。内埂高40cm 、顶宽30cm、底宽50cm;外埂比内埂加高加宽10cm;泡田整地后开挖鱼沟。 3、设置防逃网

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进水口埋置直径4寸硬塑管并在稻田端捆绑密眼过滤网袋,即可防止鱼类顶水逃跑,又可防止野杂鱼进入稻田内,与养殖鱼类争饵争氧争空间;排水口埋置大眼聚乙烯网。 泥鳅顶水或顺水逃跑能力很强,加之所投放泥鳅规格较小,因此设置密眼防逃墙。在田埂内侧埋置聚乙烯网布,高50cm左右,下方埋入土中深度15cm左右,并用木桩加以固定,木桩间距1m左右。 4、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品种选用北稻29号。插秧时间:5月15日开始,5月末结束。插秧方式:用小型水稻插秧机插秧。行距9寸、株距4寸。插秧完成后,清理修整鱼沟损坏部位。 5、投放苗种 投放鲤鱼春片:6月5日,稻苗返青,开始投放鲤鱼春片鱼种。投放规格:平均尾重125g,即8尾/kg。投放密度:45尾/亩。共计投放2.25万尾。 投放地产泥鳅:6月15日投放。规格:2.5g/尾。密度:7.5kg/亩,3000尾/亩。共计投放30万尾。 6、日常管理 6.1 饲料投喂 投喂时间:稻鲤模式6月8日开始投喂混料。混料配比:豆饼占50%以上,其余用玉米面、麦麸子、米糠等,占50%

稻田综合养殖【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稻田综合养殖【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 同一处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方式——稻田综合种养一亩地收入过万一直以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庄稼人所推崇的耕作方式。如何另辟蹊径,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潜力,给农民增收多加一道先天屏障?事实上,在我国江浙地区,稻田养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在四川,这种情况算得上是稀罕事。近年来,我市蓬溪县、射洪县大力探索和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把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态画卷沿袭下来,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方式。稻田养鱼变成“香饽饽”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一场短暂的秋雨过后,蓬溪县明月镇村民庞先阳一大早就起床,赶紧跑到自家地里看鱼。庞先阳的2亩田里都蓄满了水,只见上百条红色的鱼在空荡的田埂间缓慢游动着,不时有鱼从水面跃出再落入水中,激荡起阵阵水声。庞先阳告诉记者,稻田里养的都是红田鱼,每斤能卖到20元,养得好的话一亩能产400斤,一亩田能赚上几千块钱,再加上种庄稼赚到的钱,一亩地基本能达到1万元,有时甚至能超过万元。“稻田养鱼的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挣钱稳当!” 记者了解到,实行稻田养鱼,不仅能提高鱼肉的品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鱼类分泌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在减少水稻施药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稻田的亩产值。亩产值达万元,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蓬溪县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小农水等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对常乐镇拱市村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区进行了进排水系、田埂加高加固、拦鱼设施、鱼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稻-鱼”模式亩增稻谷44.12公斤,亩增鱼54.5公斤,亩新增产值2256.04元;“稻-鳅”模式亩增稻谷34.91公斤,亩增鱼131.89公斤,亩新增产值5857.42元。如今,蓬溪县按照“协会+企业+农户”联营的“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红田鱼,在槐花等乡镇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试验初获成功。红田鱼稻田养殖已成为该县稻田综合种养的主导产品,并于2010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蓬溪红田鱼”商标。无独有偶,正当蓬溪县甩开膀子在稻田养鱼上下功夫时,射洪县稻田养鱼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射洪县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稻田养鱼3000余亩,其中红田鱼1500亩、大闸蟹600亩、泥鳅300亩,增加产值2000万元。同时,射洪县通过成立稻田综合种养合作社,规范稻田基础设施,统一品种、统一投放鱼苗、统一管理标准,按稻田面积分红,形成了捆绑式稻田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该县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达到5家,直接参与农户达450余户。射洪太乙镇,威迈农业负责人李谓也是第一年从事稻田生态养殖,也流转了300亩稻田。田里除养红田鱼外,每亩还放养了500只大闸蟹苗。“稻、鱼、蟹共生。”他给记者算了算,今年1亩能收有机稻300至400公斤、鱼150公斤、蟹50公斤,产值能超过1.5万元。入秋后,他们还将在田坎上种植晚熟李。种养新模式前景广阔在我市,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记者了解到,我市年平均气温18度,适宜鱼类生长天气270天左右,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有冬囤水田33.8万亩,其中适宜规范化稻田养鱼面积可达20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稻田养鱼提供了明显的基础优势。此外,在适宜养鱼的稻田中,建设一个占稻田面积8-10%的鱼凼,这种模式不仅每亩稻田可以增加蓄水100-150立方米,还能充分利用稻田区间的时空,进行立体生态开发,实现稻、鱼、果、菜等开发效益,同时还为丘陵地区旱片死角开创了一条抗旱保丰收的新途径。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汪中荣介绍说,我市发展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将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门路。稻田养鱼投资少、易推广、见效快,不仅有利于水稻增产,还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预计到2014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5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5000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3万亩;2015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10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1万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6万亩;2016年,各区县抓好稻鱼综合种养2000亩以上示范片1个,推广面积2万亩,全市稻鱼综合种养达到10万亩以上。市水务局副局长谢起告诉记者,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无疑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方式,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