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管理学派简介

社会技术管理学派简介
社会技术管理学派简介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一、简介及代表人物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the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pproach)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特里司特(E.L.Trist)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许多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只把组织看成一个社会系统,而没有看到它同时又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二、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研究及主要观点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主张,为了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效果,企业需要对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进行有效的协调。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通常应在技术系统中做出某些变革以适应社会系统。该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如运输、产品装配和化学加工等技术系统与员工关系更为密切的工业工程学。

三、优缺点

1、优点:这个学派虽然也没有研究到管理的全部理论,但却首次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说是填补了管理理论的一个空白,并且对管理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

2、缺点:作为一种管理学观点,即使它并不像某些支持者所坚信的那样,囊括了管理学的所有方面,这个流派也还是对管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贡献。此外,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都将对此感到诧异,即:装配线技术或铁路运输技术或炼油技术会影响个体、群体及其行为模式,还会影响各类运作的组织方式以及各种管理技巧,这也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种观点对于企业运作的特定方面来说同样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肯定,在这种观点中所蕴藏的管理知识比那些能被发现的要多得多。

四、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代表作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

五、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贡献

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单只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

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

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

2、发展过程: 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3、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一种说明和启示的作用。

(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 --样,仍然是可靠的。

(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4、优点:⑴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孔茨认为管理学这样分类具有内容广泛、能划分足够多的篇章、有利于进行逻辑性分析等优点。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原理教科书都是安装管理的职能写的。

⑵管理过程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如财务、生产以及市场交易)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经理集中于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上。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5、缺点:⑴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通用性有限,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对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只在工会力量不大,或失业率很高、生产线稳定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在专业性组织中应用时,这些原则便需要修改,其适用性须视情况而定。

⑵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的职能并不包括所有的管理行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四个词实际上完全没有描绘出实际工作;它们只不过描绘出了某些模糊的目标。

⑶在管理者日常管理中,一定是先有了目标和组织,然后进行管理,而不是先有一套典型的职能,能够到处运用到不同的组织中去。但是分析这些活动在传统理论中却不曾有过。大多数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有一套“典型的”职能,它们可以到处运用,对一切事物来运用,用不着先作一番分析。

人际关系学派

1、代表人物:早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人埃尔顿?梅奥,美国的罗特利斯伯格。后来,则有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库尔特?卢因、美国人布雷德福、美国人坦南鲍姆等。

2、主要观点:

⑴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通过长达五年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与生产率增长相关的因素是这样一些社会因素,如劳动群体的士气、小组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劳动小组的行为。“为此,要采用激励、劝告、领导、交流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所谓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效的传播活动达到管理的目的。

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1943年发表了他的《人的激励理论》,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所说的需求层次共有五个,它们是彼此关联,并按优先等级排序的。这种排序说明最优先的需求目标将主导人的意识,并往往激起人的相应行为。从他的五个层次来看,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作为自然人生存的基础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则是作为社会人的较高层次和高层次的需求。而介于基础层次和高层次需求之间,则是“社交的”需求。为什么马斯洛要把社交的需求摆在中间,因为它是自然人社会化的必然需求。

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他的理论是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一种修改。他认为,影响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即能够导致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赏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晋升、工作中的成长等;还有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和管理、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及个人生活之类。他所谓的保健因素,也叫“维持因素”。这类因素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必须处理好,若处理不好,员工会产生不满。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论一样,尽管缺乏科学的证明,但因为它强调通过对工作的设计来满足员工心理和社会的需要,维持和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在实践中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⑷麦格雷戈y理论和阿吉累斯的成熟与不成熟理论阿吉累斯认为,社会现实的管理制度压抑着人们在人格上成熟。健康的人从婴儿到成人,在心理上有一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格要发生七种变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这些变化虽然是自然的过程,但是,由于现实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外界影响,如工作简单,管理上强调集权和服从,工人无力支配环境等,使工人的成熟受到阻碍。y理论认为: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工作可以达成某种满足,人会自愿去执行;也可以是一种处罚,受处罚者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是哪一种情况,要看环境而定。控制和处罚,不是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以适当机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就能统一。在现代工业社会,普通人的智慧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⑸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其核心是强调“群体”对“个体”影响和作用。除此而外,他还开辟并发展了有关下级参与决策及把团体应用于行为改变的研究。卢因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把心理学引入社会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企业和组织的社会群体,而这种研究的重心却是放在个体的观念、动机共处五项原则、愿望、行为如何被其所在的群体影响,即群体传播对个体的作用上。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对“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进一步加以理论阐述。他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或不允许信息通过的人或机构就是“守门人”。守门人的作用就是选择、过滤他所接受的信息。

3、优点: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

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这个学派把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个性特点到文化关系,范围广泛,无所不包。

4、缺点: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结果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还有不少人则着重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激励和领导问题。所有这些,都提出了对管理人员大有助益的一些见解。

群体行为学派

1、代表人物: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和霍桑的梅奥和霍桑试验;德国学者卡特?卢因于提出团体动力学;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

2、主要观点: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

3、优点:⑴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⑵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

4、缺点: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

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却并不有效。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

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彼德?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

2、主要观点:

⑴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如同医学、法律学和工程学一样,是一种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管理又不是单纯的常识、领导能力或财务技巧的应用,管理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

⑵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⑶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德鲁克理论给管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目标管理在当今仍是运用最多的管理方法。

3、优点:

(1)对于依靠管理思想家来提出管理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质疑,有助于克服管理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研究紧密的结合管理实践,对于管理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2)经验主义学派所采用的案例法和比较法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商学院培养MBA和其他管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3)经验主义学派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企业的领导者或者高级管理者身上,可谓抓住了管理的关键。企业领导者或高级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果负有主要的责任,研究并推广成功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可以为广大管理人员树立榜样和楷模,并使他们受到激励和启发。

4、缺点:

(1)忽视了一般性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科学,必须首先提出其基本的概念、假设和原则,而后形成为一个理论的体系。我们固然不能凭空提出所谓的一般原则,但不能否定通过观察、思考而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原则的可能性。管理学者必须注意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不仅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必要,也是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前提。

(2)按照从实践中总结管理原则的做法固然不错,但这样总结出的管理原则必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得出的原则有可能互相冲突,使人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需要有管理学理论家来提出科学的管理学理论框架和一般原则,使我们免于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

(3)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仅仅强调从管理实践中总结管理经验,则管理学家由沦为实际管理者言行记述人的危险。我们不应忽视人类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学者的思维能力,他们总是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其本质,并从事物现实状况推知其未来。经验主义学派的症结就在于,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足,得出的结论应用价值也有限。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2、主要观点:社会协作系统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①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②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③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2)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①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②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③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有很大影响。

3、优点: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他对组织的定义提出了同传统的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而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构成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巴纳德的管理职能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把管理者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规定组织的目标,从而把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同组织的要素联系起来,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

4、缺点:虽然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从组织的角度研究管理,但巴纳德认为组织的要素只包括人,不包括物和其他要素,所以对组织的研究就转变成对人的研究。我们看巴纳德的职能就可以看出,巴纳德把财和物排除在组织的组织要素之外,他提出的经理人员的职能没有对财和物管理的职能。因此,巴纳德对组织要素的划分并没有得到管理学家的承认。

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协同学理论创始人哈肯;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

2、主要观点:⑴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⑵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⑶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4、优点: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4、缺点: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

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决策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

2、主要观点:(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①搜集情况阶段,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以及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②拟定计划阶段,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编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④评价计划阶段,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3)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这种"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此外,根据决策条件,决策还可以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每一种决策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都是不同的。

(5)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分权也是必需的

3、优点:启示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启示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正如西蒙所指出的那样:但是,所有这类讨论,却都没有充分注意任何行动开始之前的抉择——关于要干什么事情的决定,而不是决定的执行……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然而,管理理论既要研究后者也要研究前者这一点,却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

4、缺点: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不大。孔茨就这样说: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

理学全面理论上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格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问题上。

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决策并非只存在管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

管理科学学派

1、代表人物:兰彻斯特和希尔;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霍勒斯卡文森

2、主要观点:⑴关于组织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同时又是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⑵关于科学管理的目的、应用范围、解决问题的步骤。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之中。应用范围着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计划和控制这两项职能。解决问题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数学模型;③得出解决方案;④对方案进行验证;⑤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⑥把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

⑶关于管理科学应用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有线性规划、决策树、计划评审法和关键线路法、模拟、对策论、概念论、排队论。

⑷管理科学应用的先进工具,这里主要是指计算机。管理科学学派借助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重点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现在管理科学也有向组织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完全采用管理科学的定量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组织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管理科学学派一般只研究生产的物质过程,注意管理中应用的先进工具和科学方法,不够注意管理中人的作用,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主要特点:

⑴力求养活决策的个人艺术万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他们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数量化,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量模型研究各变数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个用数量表示的最优化答案。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无用数学模型的过程。

⑵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例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⑶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务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极为繁重,依靠传统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时间,致使计算结果无法用于企业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3、优点:

(1)、使复杂的、大型的问题有可能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更便于诊断、处理;

(2)、制作与分析模式必须重视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这样就把决策置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增进决策的科学性;

(3)、有助于管理人员估价不同的可能选择,如果明确各种方案包含的风险与机会,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4、缺点:首先,管理科学学派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是能够定量的,这就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例如,有些管理问题往往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大都比较微妙,难以定量,当然就难以采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其次,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实际的管理人员可能对复杂、精密的数学方法很少理解,无法做出正确评价。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专家一般又不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情况,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这样,双方就难以进行合作。

此外,采用此种方法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和时间。由于人们考虑到费用问题,也使它往往只是用于那些大规模的复杂项目。这一点,也使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权变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英国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美国学者劳伦斯和洛希;美国学者卢桑斯;英国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莫尔斯和洛希;菲德勒;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2、主要观点: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⑴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⑵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⑶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3、优点: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的或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

4、缺点:权变学派存在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

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既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始终无法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每个管理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权变理论使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员感到缺乏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初学者也无法适从。

这个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权变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学者还是认为应该加以区别,情境管理只是说管理者实际上做些什么取决于既定情境,而权变管理则意味着环境变化同管理对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理角色学派

1、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科斯廷;英国的贝克斯;萨尔宾和艾伦;托马斯和比德尔;托马森

2、主要观点:明茨伯格认为经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他的组织与联络网之间。

明茨伯格根据他自己和别人对经理实际活动的研究,认为经理扮演着10种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3种; ①挂名首脑角色(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执行礼仪和社会方面的职责);②领导者角色,③联系人角色(特别是同外界联系)。(2)信息方面的角色有3种:①信息接受者角色(接受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②信息传播者角色(向下级传达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向组织外部传递信息)。

(3)决策方面的角色有4种: ①领导者角色;②故障排除者角色,③资源分配者角色④谈判者角色(与各种人和组织打交道)。

明茨伯格从以上十个角色中提炼出经理工作的六项目标。即:经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他的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些产品或服务;经理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组织的业务稳定性;经理必须负责他的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他的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其变动的环境;经理必须保证组织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务;经理必须在他的组织同其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的信息联系;作为正式的权威,经理负责他的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

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要点

①与下属共享信息;

②自觉克服工作中的表面性;

③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由两三人分担经理的职务;

④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职责为组织目标服务;

⑤摆脱非必要的工作,腾出时间规划未来;

⑥以适应于当时具体情况的角色为重点;

⑦既要掌握具体情节,又要有全局观点;

⑧充分认识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

4、优点:经理角色理论是在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经营权

与所有权分离以后经理成为一种职业的产物。该理论不仅对人们理解经理人的角色、工作性质、职能、经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如何提高经理工作效率,尤其是对改革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如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理工作极为重要,权力又非常之大,其行为的影响又非常深远,因此如何建立既不影响经理发挥职能,又能有效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又能约束其滥用职权的制度,就是中国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过去的经验表明,人们旧的管理体制中对经理的复杂角色欠缺全面的考虑,因此经理的角色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经理角色理论为人们在这方面的改革提供比较好的理论。

4、缺点:首先,经理角色学派其得出的管理十种角色靠归纳得出,对管理者的调查由于数量较少而受到怀疑;其次,明茨伯格所得出的管理行为是否包含了所有的管理行为很值得怀疑。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 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 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 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行政管理理论详细概述

行政管理理论 第十一章行政绩效评估 第一节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点(重点) 绩效:也是业绩、成绩、效果等。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开展的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 行政绩效:就是行政机关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和自身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工作成就以及积极效果。 行政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政绩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评估的活动。(也称行政绩效考核) 行政绩效评估的特点: 1、系统性 2、层次性 3、注重定量性 4、多角度性 5、公正性 6、复杂性 (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 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功能: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弗莱恩观点和看法:) 1)是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照正当程序支出 2)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 3)资源利用必须达到预期的效果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三种形式:1横向比较 2纵向比较 3综合比较)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参照三个方面的信息:) 1)有关部门前一阶段的表现状况 2)部门内部工作条件、工作程序及环境方面的变化

3)社会需求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预测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实行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 1、开展行政绩效评估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行政绩效评估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行政绩效评估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第二节 (一)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重点) 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指行政组织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所设定的作为衡量行政绩效高低的一系列数据、标准的总和。 行政绩效指标的分类: 一、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包括: 1)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 2)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3)社会就业率 4)进出口总额 2、社会发展指标包括: 1)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 2)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一、精神分析学派 对弗洛伊德大家都比较了解,他的学问很深,我在这里说一个最简单一点,就是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很多心理活动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小提示: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可以理解和分析的)我这里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四川灾区我做过一些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那么在这个地震的废墟里面你呆的时间很长的人,比如说48小时或者72小时才被救出来以后。那么他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没有及时的得到心理援助的话,未来如果有机会他进到大城市,到了48层的这种电梯、那个高楼大厦去工作,他是不敢坐电梯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这个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他未来会有很多障碍。就是人的现在的状态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因为你曾经在密闭的空间呆的时间太长,所以你就很害怕去面对这种密闭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负性的心理能量”,一定要去释放,一定要去表达。所以我们讲碰到这样的人,就要用多鼓励他参加活动,多跟人交流。那么如果真正要帮他改变的话,就要看到他这个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它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压力,容易碰到压力,就是因为他有不好的习惯。(小提示:人们常常遇到压力是由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所导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容易拖延,是吧,很容易形成很多坏毛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所以他容易使得生活很乱,所以容易有压力。那么

大家就可以去体会一下这么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就是说这个跟我们这个干部的社会管理也有关系,是理解人性。

案例:从前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喜欢在这安静的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来到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想将小孩赶走,可他知道越赶他们,他们会玩得越开心。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小孩说:“孩子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我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真的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那么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一个小实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人家就觉得人的行为是不好控制的,是吧,不好控制的,就像我们现在做管理的时候,有很多老百姓的行为是不好控制。但是,他可以,他所能控制的就是控制他自己口袋里的钱,他的智慧的地方就在于把他口袋里的钱和这个人的行为挂起钩来,通过控制钱来控制人的行为,这里面就是行为主义就强调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人的行为习惯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这个行为的背后受到哪些东西的一些影响,那么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那么人本主义强调的人是有他的动力的,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哪,关注人的感受。它强调的是有两种倾向性,第一种倾向性就是说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去贡献自己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但是他同时还会受到一种

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 概述: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 2、发展过程: 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

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一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 <1>人物简介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从工人做起,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地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将这些试验逐步改进发展,成为系统的管理制度,即“泰勒制”。他一生活的专利100多种,1902年获“埃利奥特.克雷森奖章”。1906年,他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霍巴特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 <2>主要贡献 A科学管理原则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B 精神革命 科学管理不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泰勒所

倡导的精神革命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许多人认为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而泰勒所提的科学管理却恰恰相反,它相信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雇主和雇员双方互相协作,才会达到较高的绩效水平,这种合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即“将蛋糕做大,然后大家都能多分一点”。 科学管理是一场重要的精神革命,每个人都要对工作对同事建立起责任观念;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敬业心和事业心。 <3>局限性 泰勒单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企业家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这就忽略了人的动机的多面性。他一机械的模式看待员工,他们把员工看成进行一定生产作业生产工具——活的机器。科学管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学管理却是万万不能的。 二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 (一)亨利.法约尔 <1>人物简介 法约尔是欧洲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过程管理与 管理过程

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 发表时间:2010-10-08T14:03:32.73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2期供稿作者:李保增 [导读] 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 李保增(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摘要: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含义是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和标准化。管理过程的概念则来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揭示了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应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样五个步骤。实现目标和提高效率是过程管理和管理过程的共同目的。各级各类管理者在强化目标管理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过程管理和管理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过程管理管理过程目标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前人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发表《计件工资制度》、《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和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发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管理和技术”。三十年来,国人翻译了大量的关于管理的著作和文献,引进了许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管理学词语库。但是,在一些书籍和文章中尚存在着有关管理的个别概念模糊和词语混乱现象。本文中,笔者仅就“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联系以及现实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为我们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献微薄之力。 一、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 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1856-1915年)是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之大成,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泰罗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而受到世人的尊敬。对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列宁曾给予了科学的评价。他说,泰罗制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发明,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并强调,苏维埃密切注视泰罗制的新发展,借鉴和吸收其先进成果,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他的管理实际上是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培训工人。用科学研究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规定和下达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是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其核心就是工作任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含义是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管理过程的含义 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范畴。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法约尔的著述很多,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把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当作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综上可见,管理过程的概念来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成熟于孔茨时期,它揭示了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应包括计划、组织(或人事)、指挥(或领导)、协调和控制这样几个步骤(职能)。 二、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联系 1、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都是成功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 过程管理要求管理者,特别是工程管理者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过程要求管理者,类似总经理职务的管理者的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应以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或领导)、协调和控制这样几个步骤有序地展开。前者告诉我们工作或生产是一个链条,是由若干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条;后者为我们指出管理活动又是一个链条,是由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条。两个链条如飞鸟之两翼、列车之双轨,缺一不可。所以说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都是成功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 2、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灵魂 雄鹰朝其目标展翅飞翔;列车向其目的地沿轨奔驰。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也是有其目标的。这个就是管理的目标,组织的目标,一个社会主体的目标。目标是一个肌体的灵魂,目标是远航者的灯塔。管理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灵魂,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灯塔。 在我们的管理领域大谈目标管理的今天,很有必要增加一些这样的声音:重视目标管理,亦应重视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否则就有好大喜功、狂妄、浮躁之嫌。 3、效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使命 世界上充满着竞争。竞争主要是目标和效率的竞争。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目标和提高效率的历史。提高效率是管理活动的根本使命。管理学产生以来,任何一部管理学教科书都无法否认追求高效地实现正确的目标是管理的概念的第一要义。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是管理活动的两天基本线索,所以说效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使命。 三、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1、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的各级各类管理者从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改进管理工作,提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分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满分:2分 3.现代教育体系越制度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越强,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体系。这使得知识的学习便具有了合法化的意义,也加强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合法性。 A. 分配 B. 规范 C. 制度 D. 文化 满分:2分 4.鲁杰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 A. 特殊 B. 普通 C. 个别 D. 一般 满分:2分 5.()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A. 文化失调 B. 情绪失调 C. 行为失调 D. 认知失调 满分:2分 6.()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A. 教师的自我概念 B. 学生的自我概念 C.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D.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满分:2分 7.()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分 8.()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分 9.()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分 10.在班级形成之初,()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A. 任务 B. 座位 C. 熟悉程度 D. 性别 满分:2分 11.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的转型,并必然引发教育制度变迁。 A. 文化体制 B. 教育体制 C. 政治体制 D. 经济体制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戴胜华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七)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二、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一)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二)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十一个管理方案计划学派概述

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 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创人之一。斯隆最大的贡献就是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他把通用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为21个事业部、分属4个副总裁领导。有关全公司的大政方针,如财务控制、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免、长期计划、重要研究项目的决定等,由公司总部掌握;其他具体业务则完全由各事业部负责。 2.主要观点 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1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学由管理一个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各种原则组成;管理的技术、能力、经验不能移植并应用到其他机构中去。他说,任何管理工作的基础都不能不是工商管理,因为工商企业是首先出现的现代机构,它是本世纪成功的史实,而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带着普遍牲和连续性。 2.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管理不仅是一种常识,也不仅是累积起来的经验,它至少蕴藏了一套系统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特殊方法、专门技巧和特别关心的领域。同时,德鲁克还强调,管理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科,它同医学、法律学、工程学相比,更侧重于应用。 3.一个机构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和使命,为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在工商企业中,这就意味着经济上的成就,它是工商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就不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而如果不能提高或至少维持社会支持给它的经济资源的生产能力,这个企业就失败了。这意味着,不论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怎样,作为经济机构的企业,都有提供利润的责任。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19年后又发展《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对管理流派进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八部分内容: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性过程 ——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 信息系统是随着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而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个具体的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数据、业务、管理和决策等问题,并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综合性人/机系统。在信息系统发展过程,相应的开发方法也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开始由技术过程逐渐演变为社会过程。 最初单项应用的系统不涉及太多的部门和人员,没有过多的利益冲突。这种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技术过程。而现在更多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开发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不仅人们对业务过程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法,还可能涉及人们的利益冲突。现在的系统开发必须从规划开始,经过不同的阶段完成开发工作。这种系统的开发是有行为影响的技术过程,必须强调用户的参与。以支持上层管理决策为重点的信息系统涉及半结构、非结构的问题,系统目标、决策过程难以明确。系统开发不仅可能改变业务流程,还可能改变管理体制,甚至企业重复、改变权力关系。这种系统的开发本质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各种参与者的协作。参与者的知识、权力、见解、利益、协作、冲突、阻力等因素是系统开发的基础。对于信息系统的成功,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同样重要,甚至影响更大。 案例一:某大型企业在1988年开始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开发了一个MIS(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该系统采用美国某公司的小型计算机,由一个计算机研究所负责开发,到1990年开发完毕。但该系统操作使用比较繁琐,需要用户花费很多时间来熟悉使用。而企业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多数人对学习使用该系统感到困难而没有兴趣。由于大家都不会使用该系统,结果被弃置不用,到1991年,该系统即告报废。企业于1年后换了领导班子,决定开发第2个MIS 系统,这次采用了微机局域网结构,系统虽然容易使用了,但该公司四个业务部门有三个认为使用该系统对他们没有什么直接用处,结果只有一个业务部门使用。到1995年该系统也中止了。1996年,该公司又投资800万元,开始建设第3代MIS。这次公司采用了 Sybase+Powerbuilder的最新技术,由某计算机研究所担任开发,并由一名计算机技术权威挂帅,从技术上来保证项目的实施。但整个系统的引进需改变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这就存在包括工作流程应如何设计、企业内部如何协作的一系列问题。由于事先未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开发仍在盲目状态下进行,1 年后开始试运行一些子系统。但是,由于系统内各部门的衔接难于满足系统的要求,部门对新系统的要求难以适应,而企业财务、人事部门在系统几近完工时接到了上级的指示,按上级统一要求建立财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结果到1998年,该系统还没有验收就中途下马了。 案例二:某化工厂是一个只有500人的小型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1990年决定与某大学合作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委托单位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该厂技术力量薄弱且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缺乏认识,思想上阻力较大,根据企业的条件还不适于立即开始MIS 的全面开发,可先研制一些子系统。但是,厂长决定马上开始中等规模的MIS 开发,他认为,做个试验,即使失败也没有关系,于是开发工作在1991年1月就全面上马了。首先是系统调研、人员培训、规划了MIS的总体方案,并购置了以太局域网软件和五台IBM- PC 机。整个MIS由生产管理、供销及仓库管理、成本管理、综合统计和网络公用数据库等五个子系统组成。系统开始正式运行后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兄弟企业的好评。此时企业环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厂长奉命调离,新上任的厂长认为计算机无太大用处,对MIS不予关心;二是开发人员移交后撤离,技术问题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市场变化,整个工厂效益急剧下滑,无暇顾及MIS的问题,掌握了主要维护技术的人员也调离工厂,整个MIS陷入瘫痪状态,最后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1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参考答案: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3)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2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援渠道?为什么? 参考答案: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邦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 特征以及发展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编辑本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文献之中。[编辑本段]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

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辑本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

系统理论学派

系统理论学派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对系统学派的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