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与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与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与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与纳米技术

1.前言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药的发展严重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已取得共识。我国加入WTO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药物研究转向以独立自主开发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中药作为我国的特色,在人才、资源等方面均拥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将各种高新技术及时地引入现代中药研究,充分发挥中药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综合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竟争力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紧迫。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就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药物可控性、缓释性和靶向性,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用药量、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故已成为国际药物研制中的热点和前沿。纳米载药系统主要采用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和微乳等载药系统。利用纳米载药系统的优势,开发中药纳米新制剂,可望解决中药剂型存在的某些问题。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对于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如紫杉醇、喜树碱等而言,其纳米化制备类似于合成药,因而其研究在技术上相对较易实现。纳米载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目前这类药物已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份的中药并不多,这就意味着纳米载药系统在这一层次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药有效部位为主要活性成份的制剂占有相当比例,这一方面体现了中药多成份、多靶点的特点,同时具有原料较有效成份容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因此,以有效部位作为纳米载药系统在中药研究中的切入点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对于中药有效部位,由于其组成的多样性其纳米化制备是较复杂的,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利用其结构或性质相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料和工艺,使其多组分同时实现纳米化,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实现纳米化的方法除超细粉碎以外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是很好的。

2.纳米中药的制备

2.1超细粉碎

粉碎是中药材加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粉碎机械不断涌现,粉碎所能达到的粒度越来越小,使中药粉末的粒度由细粉的尺度10μm~1000μm进入到超细粉的尺度0.1μm

~10μm。经过超细粉碎的中药材,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由于表面积增大而导致的药物吸收增加,相应地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服用剂量减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低浓度的砒霜(As2O3)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临床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其毒性不可忽视。相比之下,雄黄(As2O3)的毒性较低,可否将雄黄用于抗肿瘤,我们进行了系统工作,但尚未结束临床前研究。在此介绍一点初期的基础工作。

我们用粉碎法制得了不同粒径的雄黄颗粒并以此进行了它们对诱导ECV-304细胞凋亡的粒径效应。(1)细胞形态的观察表明:粒径在100nm-150nm的雄黄颗粒作用于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而粒径较大的雄黄则几乎观察不到此现象。(2)DNA凝胶电泳结果与上述实验一致(3)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细胞凋亡率随粒径大小的变化结果为:60.71±6.5%(100nm),47.78±5.2%(150nm),7.71±3.5%(300nm),5.78±2.2%(500nm)。还有一些相关的生物效应实验在此不多述。最近我们进行了纳米雄黄与非纳米雄黄的系统的抑癌动物实验,两者的结果有明显差异。

但是,超细粉碎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药材的超细粉碎虽然能使原料的粒径达到0.1μm~10μm的超细尺度,但大部是分布1μm~10μm左右。如何批量、稳定、经济地获得0.1μm~1μm的细粉是一个尚待研究的技术问题。其次,经过超细粉碎后原料的粒子具有较高表面能,极易产生团聚现象,化学不稳定性增加。如何克服团聚,使中药材的超细粉能够稳定地用于后续的制剂,是我们所面临的另一课题。另外,相当一部分中药材中含有许多无效成分,如植物中的纤维素、鞣质等,对这些物质的超细粉碎显然是没有意义的,用什么样的原料进行超细粉碎,是全药、有效部位还是有效成份?对于以全药入药的中药,超细粉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对于中药有效部位和有效成份,可根据需要既可采用超细粉碎技术,也可采用其它较超细粉碎更有效的技术如聚合物纳米粒、脂质体、微乳等方法对其实现纳米化处理。

2.2分子凝胶

近年来,人们发现某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能在很低的浓度下(甚至低于1 wt%)使大多数有机溶剂凝胶化,使整个体系形成类似粘弹性液体或固体的物质,称为分子凝胶(或有机凝胶)。这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被称为凝胶因子(gelators)。

我们药物所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研制的凝胶因子不仅是许多有机溶剂凝胶化,还能使水凝胶化。有关成果已申请了发明专利。

分子凝胶表现出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能够形成胶束、结晶、分子聚集、自组装、分子识别等,故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制备方法较简单,将凝胶因子在有机溶剂或水中加热溶解,再冷却至室温。在冷却过程中,凝胶因子在溶剂过氢键力、静电力、疏水力以及π-π相互作用等凝胶化的驱动力,自发地聚集、组装成有序高级结构(见图1左、中),由溶胶转变为凝胶。形成三维网络体系,并使

液体组分静止。所形成的有序高级结构是一类超分子结构,可作为分子平台,包囊、螯合客体分子。研究这种超分子作用对于研究催化与底物,蛋白、遗传物质的转录、抗体与抗原的作用等具有较大意义。

分子凝胶的三维网络体系在微观和介观尺寸结构上的多样性、热可逆性、对溶剂的化学敏感性,使分子凝胶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包括做中药载体具有广阔前景。

某些有机溶剂,如十六烷、十四酸异丙酯、玉米油等可以在凝胶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胶化。制备过程是在60℃左右,将凝胶因子溶(或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先制得溶胶相,然后冷却得到凝胶相。

这种有机的分子凝胶也可以与某些含有亲水性药物的水相结合,形成一种油包水(W/O)的分子凝胶。可作为亲水性药物/疫苗的传递载体。也可以与某些复合的水相悬浮液,即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体微囊悬浮液结合,形成一种多组份体系。相比简单的油包水(W/O)微乳体系来说,具有如下优点:⑴保护某些蛋白类药物在服用后不被酶解,⑵所包裹的药物可实现缓释。这种胶体微囊悬浮液体系被称为Niosome (non-ionic surfactant vesicle),可以包裹亲水性和疏水性药物(见图1右)2.3固体脂质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由固体脂质制备的粒径在50nm~1000nm的纳米载药系统。SLN常温下为固态,非毒性的表面活性剂如泊洛沙姆、卵磷脂等可用来稳定其结构。可采用已成熟的高压乳匀法进行制备,该工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另外,这种方法不使用有机溶剂,可以避免因有机溶剂残留而导致的潜在毒性。同时,SLN还具有药物控释和靶向特性,较高的载药量,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等优点。用于SLN制备的类脂材料有各种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癸酸及其三酰、(或二酰、单酰)甘油酯;表面活性剂有各种卵磷脂、泊洛沙姆系列、聚山梨醇酯、胆酸类、丁醇等。SLN的制备方法有超声或高剪切乳匀法、高压乳匀法、溶剂乳化蒸发法、微乳法等。

雷公藤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毒性较大。如何保持其药效而降低其毒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很有意义的课题。

我们研制了用于搽剂的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的SLN。

所选用固体脂质,即载体材料具有生理相容性好无毒的特点,且熔点较低,≥55℃,有利于SLN 的制备。

所选用的主表面活性剂具有两亲性,对稳定固体脂质具有较好的作用,且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促渗透作用。

所选用的助表面活性剂,无毒,使用安全,具有透皮促渗的功能。同时可增加了纳米粒表面的负电荷,使体系的zeta电位增大,体系稳定性增加。

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的SLN的表征: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78.5nm,多分散指数为0.181。zeta 电势为-60.52mv。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多为圆球形,纳米粒的大小比较均匀。pH值为7.0。

SLN的稳定性:以5000rpm速度离心1h未见沉淀析出。常温下可放置一年以上无变化。

SLN的透皮试验结果:采用直立式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进行透皮试验。

透皮速率:以甲素计0.022μg·h-1·cm-2,而非纳米的相应值为0.0751μg·h-1·cm-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2.4微乳

微乳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四部分组成,是一种粒径在10nm~100 nm之间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系统。表面活性剂的量一般至少在10%以上。微乳液中同时存在水相和油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既能溶解非极性的疏水性药物,又能溶解极性的亲水性药物。根据油相和水相及乳化剂的性质和配比的不同,分别能形成油包水 (W/O)和水包油 (O/W)两种微乳液形式。因此,微乳作为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增强水溶性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使药物具有缓释功能,降低药物的毒性。理论上讲微乳的制备不需要外力做功,在实际制备中只需常规搅拌即可,从而避免了像高速搅拌、高剪切及高温等剧烈的条件,有效防止不耐高温药物的降解,并适合于工业化的制备。微乳具有较高的扩散性和皮肤渗透性,因而在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方面受到极大关注。

我们研制了用于搽剂的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微乳。所选用的油相,同时兼有透皮促进剂的作用,对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有较好的溶解作用,安全、无毒。

微乳外观:为棕红色透明液体,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量微乳的粒径,粒度均在50-80nm之间。pH 值:6-7。

稳定性试验:离心3700rpm,2h,未见分层。常温下放置半年无变化。

透皮试验结果:采用直立式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进行透皮试验。

平均透皮速率为:以甲素计0.014μg·h-1·cm-2。据文献报道:雷公藤巴布剂的离体小鼠皮的渗透率为0.00803μg·h-1·cm-2,看出纳米与非纳米有显著性差异。

2.5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体是指运用固体分散技术将药物高度分散于惰性的载体中,形成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体。药物在载体中以分子聚集体、微晶或无定形形式存在,粒径可达到1nm~100nm。固体分散技术可显著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各种功能的辅料被用于固体分散技术中,其应用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

灯盏花素是治疗脑梗塞、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中药。但现有制剂有缺点:片剂的生物利用度低,而注射剂则给药不方便。我们期望用纳米固体分散技术为手段,提高其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灯盏花素是难溶性药物,故选用水溶性高分子载体,使其溶出率提高。这种灯盏花素分散体与原有的片剂相比能显著增加家兔的脑血氧含量,P<0.05。与原有片剂、阿司匹林片相比,灯盏花素固体分散体对正常家兔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p<0.05。通过用HPLC 测定大鼠的血药浓度,以观测其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灯盏花素固体分散体的血药浓度与原有片剂相比有明显提高,结果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近1倍以上。

3.纳米中药性质的表征

3.1纳米粒子的粒度及粒度分布

纳米粒子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检测方法有光子相关光谱法(PCS )、透射电镜(TEM 、STEM 、AEM 、HREM 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PM )包括STM 、FIM 、MFM 等。现以光子相关光谱法为例作简单介绍。

图1是PCS 样品的粒度累积分析法分布曲线。图中Eff. Diam.——Effective Diameter ,有效粒径,即指所测纳米粒子的光强平均径PCS d ;Polydispresity ——多分散性指数,指粒径分布中的

非均匀量,对单分散粒子

Polydispresity=0.000~0.020,对窄分布粒子Polydispresity=0.020~0.080,对宽分布粒子Polydispresity > 0.080;Lognormal ——对数正态分布;MSD ——Multimodal Size Distribution ,指用非负约束最小二乘法(NNLS )得到的多峰分布;G(d)——频率值;C(d)——累积值。图中其余标记或能一目了然,或是仪器参数,在此不再赘述。

从图2可看出,纳米粒子呈标准的对数正态分布,按累积分析法测得的有效粒径)(CA d PCS =69.1nm ,Polydispresity 值等于0.212。

3.2纳米粒子的稳定性——表面电性能检测

所有纳米粒子在液体介质中都是带有电荷的。一般有五种带电方式:① 离子浓度差;② 颗粒表面基团直接电离;③ 溶液中同类离子间的替换;④ 颗粒表面的选择吸附;⑤ 颗粒晶体自身的各向异性。

因粒子表面带电,所以通过静电库仑力和其它引力将一些反号的离子紧密吸附,构成紧密层。由其它引力导致的吸附为特性吸附,它部分地带有价键的性质。在紧密层以外的围,溶液中的正负离子由于其与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热运动这两种相反作用抗衡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位置分布,这个围称作扩散层。紧密层与扩散层构成了双电层,两者间的界面称为斯特恩(Stern )层。颗粒表面所吸附的水分子膜与紧密层离子的水化分子又构成了固定层,固定层以外的围称为可动层,固定层与可动层

的界面称为切动面。切动面位置相对于液体介质本体处的电位差称为动电位或ξ(Zeta)电位。颗粒带着其固定层运动,故它运动时所表现的是ξ电位,各颗粒都带同号的动电位。当颗粒的ξ电位最大时,颗粒的双电层表现为最大斥力,使颗粒分散;当颗粒的ξ(电位为零时(等电点),颗粒间的吸引力(主要是德华力和库仑力)大于双电层之间的排斥力,颗粒团聚而沉降。

3.3纳米粒子表面成分检测

粒子细化后,其许多性质如光学、电学、磁学、热学、机械、化学活动性等性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由于粒子表面组分或结构发生了变化,有可能某种成份会在表面富集起来,或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在表面突然中断,于是在表面出现了所谓重构和弛豫现象,或表面原子的电子结构不同于体原子的电子结构。

电子、离子、中子、光子等,以及热、声、磁场和电场表面相互作用后发出电子、离子、中子和光子之中的一种或数种。这些出射粒子携带着有关表面信息离开表面而被相应探测器所接收,因此得到各种相应的图谱。通过分析这些出射粒子的种类、数目,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和能量分布等,就可测出粒子的表面组成。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ower Spectroscopy,XPS)又称为电子能谱化学分析(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ESCA),其检测原理是:X射线作用于样品表面而激发出光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各轨道的电子都有可能激发成光电子),将被激发出的光电子按其能量(结合能或动能)进行全扫描,就得到X射线光电子能谱。

4.纳米中药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

4.1概述

众所周知,药效学和药物代动力学特征除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等有关外,药物剂型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应用新技术进行载药系统及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定向改变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药源性疾病、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的目的。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研究得到的纳米药物与原药物相比,有可能改变药物在体的吸收、分布、代及排泄。

4.2纳米中药的药效学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可以使药物浓集于靶部位,在增强药物疗效的同时,减小用药剂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从紫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紫杉醇(taxol),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独特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然而taxol难溶于水,传统制剂中多采用聚氯乙酰蓖麻油和乙醇助溶,而这些赋形剂可引起

过敏、血管刺激及心脏毒性等,因此需要改进taxol的剂型,增强其细胞毒活性,减轻毒副作用。将taxol包封于粒径50nm~60nm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纳米粒,给予移植有B16F10鼠黑色素瘤的C57B1/6小鼠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动物存活时间延长,taxol纳米粒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等剂量的游离型taxol,提示taxol包封于聚合物纳米粒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对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对taxol药质体的毒性研究表明,无论是腹腔还是静脉注射,其毒性均为taxol注射剂的1/10左右;药效学研究发现,taxol药质体与注射剂的疗效相当。由此看出纳米制剂药效区别于非纳米制剂、效果明显。

4.3纳米中药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1)纳米中药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通过被动转运吸收,少数药物经主动转运吸收。吸收过程受到药物自身的性质、剂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愈高,即生物利用度提高,才有可能达到药物发挥疗效所需的血药浓度。然而许多药物由于难溶解、不稳定或极性高等因素而吸收少,生物利用度极低,只能制备成注射剂型经注射方式应用。纳米药物由于粒径小,表面积大,与生物膜的粘着性提高,且对药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利于增加药物与肠壁的接触面积,延长接触时间,保持药物活性,有利于不稳定或不能吸收的药物经肠粘膜吸收进入体循环增加,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关于胃肠道摄取和吸收纳米粒的部位与机制,研究者们长期以来持有不同观点。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纳米颗粒口服后大量地被胃肠道(主要是回肠)的派伊尔氏斑(Peyer's patches)的M细胞和肠上皮细胞摄取,也可通过细胞旁路途径或小肠粘膜细胞的胞饮而被吸收。除以完整纳米颗粒被吸收的形式之外,纳米粒还可通过与膜相互作用促进药物吸收,而粒子并不被转运过膜。

纳米粒被吸收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粒子的粒径和表面性质、给药量、生理因素等。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能促进粒子的吸收。

(2)纳米药物的靶向分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寻求有效办法,使药物能够高选择性分布于其作用靶部位,以增强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药学工作者在此领域已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获得许多药物靶向输送的方法,包括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物理化学方法。

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使药物靶向输送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载药纳米颗粒在体可通过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靶向等方式高选择性分布于特定的器官、组织、细胞,甚至细胞结构,改变原型药物的体分布特征。

被动靶向:纳米粒进入血液循环后,主要被网状皮系统(RES)吞噬而被动靶向于RES。RES包括

浅谈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引言 当集成电路代替电子管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初期,1959年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召开的美国物理年会上预言:“如果人们能够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制造装置,将会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人们将会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在当时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如今,这个预言和梦想终于实现了。费曼所预言的材料就是现在的纳米。 今天,不少科学家又在预言,纳米科技将在新世纪里得到惊人的发展,纳米科技将给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科学家认为,纳米时代的到来不会很久,它在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并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1年就指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预测:“未来一千年人类有可能对DNA基因重新设计。而生化纳米材料则是设计DNA基因所必须具备的医药材料基础。” 近年来,科学家勾画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备件,巨型计算机可装入口袋;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世界还将出现1μm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海内外科技界广泛认为,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望在10年内实现。现阶段纳米材料和技术正向新材料、微电子、计算机、医学、航天航空、环境、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业等诸多领域渗透,并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1998年8月2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文章指出,21世纪有三个领域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从外星球获得能源。并指出这是人类跨入21世纪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诺贝尔奖获得者罗雷尔也曾说过:“70年代重视微米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现在重视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成为21世纪先进国家。” 1974年,Taniguchi最早使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一词描述精细机械加工。197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雷克斯勒也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但当时多数主流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1982年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以空前的分辨率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到80年代末,STM已不仅是一个可观察的手段,而且已成为可以排布原子的工具。STM与AFM(原子力显微镜)

浅谈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浅谈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1 概述 1.1 引言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它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人类将必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1.2 纳米技术的发展 最早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教授[1]。1959年他在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提出: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用单个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也就是说,人类能够用最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直至达到分子或原子状态,最后可以直接按意愿操纵原子并制造产品。这正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构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技术的构想。美国康奈尔大学Granqvist和Buhrman[2]利用气相凝集的手段制备出纳米颗粒,提出了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之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雷克斯勒[3]积极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并成立了纳米科技研究小组。 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1年发明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纵微观粒子的重要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年德国学者格莱特[4]把粒径6nm的金属粉末压成纳米块,经研究其内部结构,指出了它界面奇异结构和特异功能。1987年,美国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 多晶体。 2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一纳米材料的性能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指其中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小粒子尺寸加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具有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奇异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化学活性、催化和超导特性,使纳米材料在各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常材料的性能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极为密切。当晶粒尺寸减小时, 晶界相的相对体积将增加,其占整个晶体的体积比例增大,这时,晶界相对晶体整体性能的影响作用就非常显著。此外,由于界面原子排列的无序状态,界面原子键合的不饱和性能都将引起材料物理性能上的变化。研究证实,当材料晶粒尺寸小到纳米级时,表现出许多与一般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和陶瓷超塑性以及特殊的比热、扩散、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烧结等性能。而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其表面效应、体积效应、久保效应等引起的。由于纳米粒子有极高的表面能和扩散率,粒子间能充分接近,从而范德华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纳米粒子之间、纳米粒子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常激烈,这种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特殊的吸附、催化、螯合、烧结等性能。 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从制备手段来分,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有: 粉碎法、高能球磨法[4]、惰性气体蒸发法、溅射法、等离子体法等。 粉碎法是通过机械粉碎或电火花爆炸而得到纳米级颗粒。 高能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将金属或合金粉碎为纳米级颗粒。高能球磨法可以将相图上几乎不互溶的几种元素制成纳米固溶体,为发展新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惰性气体凝聚- 蒸发法是在一充满惰性气体的超高真空室中,将蒸发源加热蒸发,产生原子雾,原子雾再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失去能量,骤冷后形成纳米颗粒。由于颗粒的形成是在很高的温度下完成的,因此可以得到的颗粒很细(可以小于10nm) ,而且颗粒的团、凝聚等形态特征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溅射技术是采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交换能量或动量,使得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从靶材表面飞出后沉积到基片上形成纳米材料。常用的有阴极溅射、直流磁控溅射、射频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以及电子回旋共振辅助反应磁控溅射等技术。 等离子体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惰性气氛或反应性气氛中

纳米材料综述要点

纳米材料综述 一、基本定义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 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 号为 nm。 2、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 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 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 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3、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 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

纳米材料用在哪方面

纳米技术是新世纪一项重要的技术,为多个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纳米技术包含几个方面: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药物学,纳米动力学,以及纳米材料。其中,纳米材料主要集中在纳米功能性材料的生产,性能的检测。其独特性使它应用很广,那么,纳米材料用在哪方面呢 1、特殊性能材料的生产 材料科学领域无疑会是纳米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高熔点材料的烧结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即体积效应)使得其在低温下烧结就可获得质地优异的烧结体(如SiC、WC、BC等),且不用添加剂仍能保持其良好的性能。另一方面,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烧结温度低、流动性大、渗透力强、烧结收缩大等烧结特性,所以它又可作为烧结过程的活化剂使用,以加快烧结过程、缩短烧结时间、降低烧结温度。例如普通钨粉需在3 000℃高温时烧结,而当掺入%%的纳米镍粉后,烧结成形温度可降低到1200℃-1311℃。复合材料的烧结由于不同材料的熔点和相变温度各不相同,所以把它们烧结成复合材料是比较困难的。 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不仅使其熔点降低,且相变温度也降低了,从而在低温下就能进行固相反应,获得烧结性能好的复合材料。纳米陶瓷材料的制备通常的陶瓷是借助于高温高压使各种颗粒融合在一起制成的。由于纳米材料粒径非常小、熔点低、相变温度低,故在低温低压下就可用它们作原料生产出质地致密、性能优异的纳米陶瓷。纳米陶瓷具有塑性强、硬度高、耐高温、耐腐蚀、耐磨的性能,它还具有高磁化率、高矫顽力、低饱和磁矩、低磁耗以及光吸收效应,这些都将成为材料开拓应用的一个崭新领域,并将会对高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产生重要作用。 2、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技术应用 从蛋白质、DNA、RNA到病毒,都在1-100nm的尺度范围,从而纳米结构也

纳米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我认为其本质不亚于当年的电子与半导体科技,有着我们未所发掘到潜能与实用价值,在这个世代,各种技术的发展迅速,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高新技术。“纳米”主要是指在纳米(一种长度计量单位,等于1/1000,000,000米)尺度附近的物质,其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能用于不同领域而称之为“纳米技术”,其具体定义见词条“纳米科技”。 纳米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检测、制造业、光学以及国防等等。本词条为纳米技术应用的总纲,包括如下领域: 1、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 2、纳米技术在微电子、电力等领域中的应用 3、纳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4、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 5、纳米技术在化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纳米技术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尽管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但纳米技术已经证明,可以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等工具移动原子个体,使它们形成在自然界中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排列方式,如IBM 公司的标志图案、比例为百亿分之一的世界地图、或一把琴弦只有50纳米粗的亚显微吉他。纳米材料的应用有着诱人的技术潜力,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从制造工业、航天工业到医学领域等。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曾发表声明说:“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纳米技术将对世界人民的健康、财富和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至少如同20世纪的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那样。”科学家们预计,纳米技术在新世纪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已经涵盖了材料、测量、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生物等众多领域,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从纳米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早在1861年建立所谓肢体化学时即开始了对纳米肢体的研究。但真正对纳米进行独立的研究,则是1959年,这一年,著名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学年会上作了一次报告。他在报告中认为,能够用宏观的机器来制造比其体积小的机器,而这较小的机器又可制作更小的机器,这样一步步达到分子程度。费曼还幻想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 在70年代末,美国MIT(麻省理工大学)的W.R.Cannon等人发明了激光气相法合成数十纳米尺寸的硅基陶瓷粉末。8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H.Gleiter等人用气体冷凝发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颗粒,并在超真空条件下原位压制了多晶纳米固体。现在看来,这些研究都属于纳米材料的初步探索。 科学家预言,尺寸为分子般大小、厚度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几百万分之一的纳米机械装置将在今后数年内投入使用。学术实验室和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开发分子马达、自组装材料等纳米机械部件方面取得了飞速进展。纳米机器具有可以操纵分子的微型“手指”和指挥这些手指如何工作、如何寻找所需原材料的微型电脑。这种手指完全可以由碳纳米管制成,碳纳米管是1991年发现的一种类似头发的碳分子,其强度是钢的100倍,直径只有头发的五万分之一。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组件开发出一个分子大小的马达,一些人称之为纳米技术领域的“T型发动机”。 纳米科技中具有主导或牵头作用的是纳米电子学,因为它是微电子学发展的下一代。纳米电子学是来自电子工业,是纳米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理念来构造电子系统,并开发物质潜在的储存和处理

纳米科技与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 1510700224 韦甜甜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也称毫微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0.1到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将氙原子排成IBM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纳米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这七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学科和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这三个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其中,纳米物理学和纳米化学是纳米技术的理论基础,而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最重要的内容。 在我国,纳米技术早已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了,包括很多涂料、纤维材料、燃料、高分子合成和纺织品加工处理技术等等。其实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 纳米技术内容 1、纳米材料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像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为什么磁畴变成单磁畴,磁性要比原来提高1000倍呢?这是因为,磁畴中的单个原子排列的并不是很规则,而单原子中间是一个原子核,外则是电子绕其旋转的电子,这是形成磁性的原因。但是,变成单磁畴后,单个原子排列的很规则,对外显示了强大磁性。 这一特性,主要用于制造微特电机。如果将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用于制造磁悬浮,可以制造出速度更快、更稳定、更节约能源的高速度列车。 2、纳米动力学 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

纳米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摘要: 综述纳米技术在药剂学领域的主要应用,主要介绍了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新技术与剂型。查阅大量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证明,纳米技术具有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药物的稳定性及降低药物的毒性等特点,在药剂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剂学;难溶性;生物利用度 一、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发现领域的研究也大大加快了步伐。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高通量筛选,组合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越来越多的化合物成为候选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大多分子量大,脂溶性强,普遍存在溶解度差得缺陷,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中的Ⅱ类药物。据相关文献报道,大约40%的候选药物水中溶解度差,导致其生物利用度极低,使得他们别排斥于新药行列之外。由于生物利用度低,病患只能服用较大剂量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而较大的给药剂量则会大大降低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如果给药剂量过大则会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研制新的有效的处方和给药系统以解决药物水溶性低以及由药物水溶性低带来的生物利用率低的问题,一直都是药学工作者的挑战。药剂工作者尝试很多方法解决药物难溶性问题,如在溶液中添加使用有机溶剂以增加药物溶解度、应用环糊精包合技术制备药物的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固体分散体和将难溶性药物制备成相应的盐以增加溶解度等。尽管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问题,但是这些技术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如使用有机溶剂增溶时,有机溶剂存在毒性而且在与其他辅料配伍时有使药物析出的可能;使用包合物是环糊精对客体药物分子大小有特殊要求;药物的固体分散体存在长期放置物理稳定性差的问题等。因此,药物工作者亟需开发应用更广泛的制剂手段来解决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低以及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异军突起,吸引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眼球。纳米技术是一门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和现代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分辨显微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结合的产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以来纳米技术迅速崛起,其采用原子和分子创制新物质,研究尺寸在1-100nm之间的物质的组成。这个极其微小的空间,正好是原子和分子的尺寸范围,也是它们相互作用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由于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及巨大的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重要影响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和重要影响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重要影响 摘要: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结合, 为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便利,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 诊断、检查更准确, 治疗更有效, 人们的生命安全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应用,重要影响 “纳米(nm)”是一种度量长度的单位,一个纳米是百万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大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的长度。根据2011年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的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材料是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nm-100nm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由具有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的固体颗粒组成的材料。纳米技术是指一种在单个原子与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数量、种类和结构形态等进行精确的识别、观测和控制的技术,并在纳米尺度(1—100nm)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来达到创制新物质的高新技术。这项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它具有创造新生产工艺、新物质和新产品的巨大潜能和前景,它将在21世纪掀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融合、渗透,其中纳米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一体化的进程, 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 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纳米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界所关注的焦点,谁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谁就能占据21世纪科学的制高点。 美国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等领域迅猛发展。随着纳米技术在癌症诊断和生物分子追踪的应用,医学纳米技术已经被列为美国优先科研计划。在纳米医学方面,纳米传感器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进行早期诊断,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所专门出台了一项《癌症纳米技术计划》,目的是将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21世纪,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科技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之一。本文简要地概述了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力学、磁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主要应用,并简单展望了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应用; 一、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所谓纳米材料是指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 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 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 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 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 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 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 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 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 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 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 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 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功研制出了室 温下的单电子晶体管。随着单电子晶体管研究的深入进展,已经成功研 制出由碳纳米管组成的逻辑电路。

纳米材料与技术思考题2016

纳米材料导论复习题(2016) 一、填空: 1.纳米尺度是指 2.纳米科学是研究纳米尺度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物质的科学 3.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等进行的技术 4.当材料的某一维、二维或三维方向上的尺度达到纳米范围尺寸时,可将此类材料称为 5.一维纳米材料中电子在个方向受到约束,仅能在个方向自由运动,即电子在 个方向的能量已量子化一维纳米材料是在纳米碳管发现后才得到广泛关注的,又称为 6.1997年以前关于Au、Cu、Pd纳米晶样品的弹性模量值明显偏低,其主要原因是 7.纳米材料热力学上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8.纳米材料具有高比例的内界面,包括、等 9.根据原料的不同,溶胶-凝胶法可分为: 10.隧穿过程发生的条件为. 11.磁性液体由三部分组成:、和 12.随着半导体粒子尺寸的减小,其带隙增加,相应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将向方向移动,即 13.光致发光指在照射下被激发到高能级激发态的电子重新跃入低能级被空穴捕获而发光的微观过程仅在激发过程中发射的光为在激发停止后还继续发射一定时间的光为

14.根据碳纳米管中碳六边形沿轴向的不同取向,可将其分成三种结构:、和 15.STM成像的两种模式是和. 二、简答题:(每题5分,总共45分) 1、简述纳米材料科技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纳米材料的分类? 3、纳米颗粒与微细颗粒及原子团簇的区别? 4、简述PVD制粉原理 5、纳米材料的电导(电阻)有什么不同于粗晶材料电导的特点? 6、请分别从能带变化和晶体结构来说明蓝移现象 7、在化妆品中加入纳米微粒能起到防晒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解释纳米材料熔点降低现象 9、AFM针尖状况对图像有何影响?画简图说明 1. 纳米科学技术 (Nano-ST):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7)到十亿分之一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同时在这一尺度范

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绪论 1:纳米技术是制造和应用具有纳米量级的功能结构的技术,这些功能结构至少在一个方向的几何尺寸小于100nm。 2:微纳米技术包括集成电路技术,微系统技术和纳米技术;而微纳米加工技术可获得微纳米尺度的功能结构和器件。 3:平面集成加工是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基础,其基本思想是将微纳米机构通过逐层叠加的方式筑在平面衬底材料上。(类似于3d打印机?) 4:微纳米加工技术由三个部分组成:薄膜沉积,图形成像(必不可少),图形转移。如果加工材料不是衬底本身材料需进行薄膜沉积,成像材料的图形需转化为沉积材料的图形时需进行图形转移。(衬底材料,成像材料,沉积材料的区别和联系) 5:图形成像工艺可分为三种类型:平面图形化工艺,探针图形化工艺,模型图形化工艺。平面图形化工艺的核心是平行成像特性,其主流的方法是光学曝光即“光刻“技术;探针图形化工艺是一种逐点扫描成像技术,探针既有固态的也有非固态的,由于其逐点扫描,故其成像速度远低于平行成像方法;模型图形化工艺是利用微纳米尺寸的模具复制出相应的微纳米结构,典型工艺是纳米压印技术,还包括模压和模铸技术。 6:微米加工和纳米加工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被加工结构的尺度上,一般以100nm 作为分界点。 光学曝光技术 1:光学曝光方式和原理 可分为掩模对准式曝光和投影式曝光。其中,掩模对准式曝光又可分为接触式曝光和邻近式曝光,投影式曝光又可分为1∶1投影和缩小投影(一般为1∶4和1∶5)。 接触式曝光可分为硬接触和软接触。其特点是:图形保真度高,图形质量高,但由于掩模与光刻胶直接接触,掩模会受到损伤,使得掩模的使用寿命较低。采用邻近式曝光可以克服以上的缺点,提高掩模寿命,但由于间隙的存在,使得曝光的分辨率低,均匀性差。 掩模间隙与图形保真度之间的关系 W=k√ 其中w为模糊区的宽度。 掩模对准式曝光机基本组成包括:光源(通常为汞灯),掩模架,硅片台。 适用范围:掩模对准式曝光已不再适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但却广泛应用于小批量,科研性质的以及分辨率要求不高的微细加工中。 投影式曝光:投影式曝光广泛应用于大批量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 评价曝光质量的两个参数:分辨率和焦深。

纳米技术在药学上的发展

纳米技术在药学上的发展运用 李寒露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D06药剂1班D0602020142 摘要:目的:介绍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研究应用概况,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了相关中文数据库,并以整理、归纳、总结。结果:明确了纳米技术在药学上运用的优势。结论:在今后的医药学领域里,纳米技术将成为一种相当具有魅力和潜力的手段。 关键词:纳米技术,剂型,中药,运用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在纳米(1×1o 米)尺寸空间内对物质或者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的技术.其最终目标是按人类的意志直接用单个的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1 998~ 2000年美国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件数是按指数方式增加的,且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专利占8O 以上。由于纳米材料在性质上的奇特和优越性,使其在药学领域应用的可能和前景越发广阔。 1纳米药物制剂技术 1.1 概述 在药剂学领域,纳米粒的研究比“纳米技术”概念的出现要早。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类:纳米载体和纳米药物。纳米载体系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粒,如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脂质体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各国研究者已对这些纳米载体进行了研究。纳米药物则是指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的纳米粒,实质上是微粉化技术、超细粉技术的发展。 纳米粒(nanoparticles)是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以高分子物质为材料,药物可溶解、吸附或包裹于材料中。以纳米级的粒子作为药物载体,较之普通制剂,具有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活性中心多和吸附能力强等特性,为药物传导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制剂的纳米级制造技术和药物原料的纳米化处理,成为制药企业创新手段已崭露头角[1]。 目前,药物传输系统中的纳米粒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用于促进药物溶解、

纳米技术及其应用资料

纳米技术及其应用资料-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纳米技术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纳米技术 英文名称:nanotechnology 定义:能操作细小到0.1~100nm物件的一类新发展的高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等都可归于纳米技术范畴。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

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纳电子学、纳米材科学、纳机械学等。 基本概况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0.1到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世 利用纳米技术将氙原子排成IBM 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 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纳米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这七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学科和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这三个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其中,纳米物理学和纳米化学是纳米技术的理论基础,而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最重要的内容。

四川大学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期末提纲及问题

第一章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1 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10^-9米,大约等于十个氢原子并列一直线的长度。纳米科学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0.1nm∽100n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纳米科技是研究由尺寸0.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新技术,其基本含意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纵和安排原子、分子而获得新结构和新材料的技术。 2 按照材料维度分,纳米材料可以分成几维? 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介于1~100 nm之间)范围内的材料,都可归属于纳米材料范畴。按维数的不同,纳米材料可分类为: 零维— 一维—(直线运动) 二维—(平面运动) 三维—纳米晶体(纳米分子筛)度中的三维中自由活动 3 纳米技术涉及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和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 其中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和应用程度是人类是否进入纳米科技时代的重要标志;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是纳米科技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理论与实验的重要基础。 4 纳米材料涉及哪些基本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尺寸效应:当微粒分割到达一定程度时,其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量子效应: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 界面效应:纳米材料由于大量的原子存在于晶界和局部的原子结构不同于大块晶体材料,使纳米材料的自由能增加,纳米材料处于不稳定状态。 表面效应: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大。 四个特点: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比例大 5 为什么金属纳米粉呈现黑色? 这是小尺寸效应的表现,当金属粒径小到光波波长以下,金属的反射率极低,故呈现黑色。 6 STM、AFM工作原理是什么?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就是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与原理,通过探测固体表面原子中的电子的隧道电流来分辨固体表面形貌的新型显微装置。 AFM原子力显微镜中,样品放置在扫描器上方,扫描器中的压电陶瓷管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可以在X、Y和Z方向上独立运动。SPM探头中的激光器发出激光,照射在探针的尖端背面,经反射后,落在光斑位置检测器上。光斑位置检测器上下部分的光强差产生了上下部分的电压差,通过测量这个压差,就可以得到光斑位置的变化量。 7 纳米粉体为什么容易出现团聚现象? 书P15第五段 8 请举例说明纳米技术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 “自上而下”是指通过微加工或固态技术,不断在尺寸上将人类创造的功能产品微型化;“针尖书写”是“自上而下”的主要技术之一。 “自下而上”最典型的例子是3维打印、基因药物。纳米科技研究的技术路线“自下而上”是指以原子、分子为基本单元,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设计和组装,从而构筑成具有特

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

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 1前言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新型技术,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 9~10- 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制造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种种变化。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 nm,纳米药物主要是将药物的微粒或将药物吸附包裹在载体中,制成纳米尺寸范围的微粒,再以其为基础制成不同种类的剂型。由于纳米药物制剂具有独特的小尺寸效应和一定的表面效应等特性,因而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全新的功能,其将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大规模;药物的作用将实现器官靶向化,在临床使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因为纳米技术用于药物制剂中的种种优异性能,所以现就常用的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的近况做一简述。 2纳米技术研究应用概况 2.1 国外研究应用概况 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利用纳米技术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和磁性纳米粒子浓缩在一起,肿瘤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47℃,慢慢杀死癌细胞,而周围的正常组织丝毫不受影响。科学家用磁性纳米粒成功分离了动物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已在治疗人骨髓癌的临床实验中初获成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只有20nm的药物炸弹,它进入人体后可以识别癌细胞,一旦认出癌细胞后就爆炸,杀死癌细胞。他们还研究了一种称为“微型药房”的微型芯片,里面包含上千个纳米药包,其中可以包含抗生素或止痛药,让人吞服或植入皮下,可以起到长期的治疗作用。这种微型芯片装上“智能化”的传感器,可适时适量的释放药物。 英国Rice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纳米壳,是一种用金覆盖的玻璃微珠。该纳米壳注入体内后,在外部施加强烈红外辐射,利用其红外吸收 性质在特定时间内传递药物分子,实现药物的纳米化传递。该纳米壳用于癌症治疗,可有望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 2.2 国内研究应用概况

药剂学-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

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固体分散体: 2.包合物: 3.纳米乳: 4.微囊: 5.微球: 6.脂质体: 7.β-环糊精: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2.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 3.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 材料中。( ) 4.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5.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6.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7.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8.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9.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 10.难溶性药物与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11.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12.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 出加快。( ) 13.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14.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缓释作用。( ) 15.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16.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两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 ) 17.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18.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应。( ) 19.在β-CD的空穴内,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与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20.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 21.包合物具有缓释作用,故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 22.环糊精是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以l,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 23.聚合物胶束是由合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 24.纳米乳不可能自发(经轻度振摇)形成。( ) 25.纳米乳及亚微乳经过长时间热压灭菌或两次灭菌均不会分层。( )

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题目: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姓名:支丹阳 指导教师(职称):王兴君 二0一一年十一月1日

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 支丹阳 31309126 [摘要]具有纳米量级的超微粒构成的固体物质的纳米材料在治理有害气体方面、污水处理方面、汽车等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应用。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更深入的研究,将会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带来新的机会。 [关键词]纳米技术有害气体和污水处理生物技术与器件

目录 引言..................................................................................................................................................... - 4 - 1纳米简介.......................................................................................................................................... - 4 - 2、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 5 - 3、纳米技术在治理有害气体方面的应用....................................................................................... - 5 - 4、纳米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 6 - 5、纳米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 - 6 - 5.1纳米技术在汽车润滑油上的应用 (6) 5.2纳米生物技术与器件 (7) 6、纳米材料在工程上的应用........................................................................................................... - 7 - 7、纳米材料在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 8 - 8、纳米材料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 - 8 - 9、纳米材料在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 - 8 - 10、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 9 -参考文献...........................................................................................................................................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