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大二轮复习的策略

立体几何大二轮复习的策略
立体几何大二轮复习的策略

立体几何的解题思路

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 张世永 巢中俊 周建波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建议:立体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学会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长方体的点、线、面关系作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实验和说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理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还要掌握选修2-1《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文科学生要求掌握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为了更好地解答立体几何问题,建议教师补充讲授选修2-1《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的坐标法,让文科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坐标法,而对空间中的向量的其它知识不做介绍,以免加重文科学生的负担。另外,文科学生不要求掌握求二面角的问题。

一.求解空间三类角:两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关键是转化为空间两直线所成角,常常要借助于平面的法向量.要善于一题多变.

例1.(1)已知直线b a ,所成角为o 60,经过空间中一点P 作直线l ,使直线l 与a 、b 所成角均为o 60,则这样的直线l 有几条

解:经过点P 作直线m n m ,o 60ο120n m ,n m ,o 60n m ,ο30n m ,o 60o 60

问题的推广:已知直线b a ,所成角为o 60,经过空间中一点P 作直线l ,使直线l 与a 、b 所成角均为θ,这样的直线l 有四条,则角θ应满足什么条件有两条呢有一条呢有零条呢 答案:有四条时,o o 9060<<θ;有两条时,o o 6030<<θ;有一条时,o

o 90,30=θ;有零条时,οο300<<θ.

变式:(1)已知直线a 与平面α所成角的大小为o 60,经过空间中一点P 作直线l ,使直线l 与直线a 和平面α所成角均为o 45,则这样的直线l 有几条

(2)已知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为o 60,经过空间中一点P 作直线l ,使直线l 与平面α和平面β所成角均为o 60,则这样的直线l 有几条

(3)正三棱锥P —ABC 中,CM=2PM ,CN=2NB ,对于以下结论: ①二面角B —PA —C 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3

π

,π);

②若MN ⊥AM ,则PC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大小为

2

π

③过点M 与异面直线PA 和BC 都成4

π

的直线有3条;

④若二面角B —PA —C 大小为

32π,则过点N 与平面PAC 和平面PAB 都成6

π

的直线有3条. 正确的序号是 .

解:(1) 经过点P 作平面α的法向量n ,则问题转化为 “已知直线n a ,所成角为ο30或

ο150,经过点P 作直线l ,使直线l 与n a ,所成角均为ο45,则这样的直线l 有几条”由例1

容易得到这样的直线l 有两条.

(2) 经过点P 作平面α的法向量m ,平面β的法向量n ,则问题转化为 “已知直线n m ,所成角为ο60或ο120,经过点P 作直线l ,使直线l 与n m ,所成角均为ο30,则这样的直线l 有几条”由例1容易得到这样的直线l 有一条.

(3)仿照(1)(2)可以得到答案① ② ④

二.高考中有较大部分题都可以转化为以正方体为背景的问题,为此新编以正方体为背景的系列题:相同条件为“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棱长为1”. 1. 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棱长为1,E,F 是BD 上的动点,且BD EF 2

1

=. (1)当E 在BD 中点时,F 恰在B 点,求二面角11C EF B --大小; (2)当EF 在BD 上运动时,该二面角是否发生变化

解:(1)取11D B 中点O,易知11EFB O C 面⊥,设二面角11C EF B --大小为θ.

∴==

∴,36cos 1EFC EFO S S ??θ二面角11C EF B --大小为3

6

arccos

(2)由(1)中求二面角的方法可知,无论EF 在BD 上的什么位置,

∴==

∴,3

6

cos 1EFC EFO S S ??θ二面角11C EF B --的大小不变.

2. 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棱长为1,P 为11B A 的四等分点, Q 为11C D 中点,O 为平面B B AA 11的中心. (1)求证:OC 与PQ 共面;

(2)求:平面OPQC 与平面B B AA 11的夹角. (1)证明:取11B A 中点H ,连结BH,HQ.

易证CQ BH //,又HB A OP 1?为中位线,CQ OP BH OP //,//∴

∴OC 与PQ 共面.

(2) 连结OQ,过O 作PQ OM ⊥,连结MH

MH

PQ OMH PQ PQ OM PQ

OH PHQ OH ⊥∴⊥∴⊥⊥∴⊥,,,面又面Θ

OMH ∠为面OPQC 与面B B AA 11的夹角.

.

217

arctan .2

17tan ,1717,21,1,41=∠∴=∠∴====

OMH OMH MH OH HQ PH

三.高考中有一部分题都是以三棱柱为背景的问题,为此新编以三棱柱为背景的系列题.

例3.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 ,上底面的顶点1A 在下地面的射影是ABC ?的外心,,3

,1π

=∠=AB A a BC 棱柱

的侧面积为2

32a

(1) 证明:侧面B B AA 11和C C AA 11为菱形,11BCC B 是矩形; (2) 求棱柱的侧面所成的三个二面角的大小; (3) 求棱柱的体积

(1)证明:BC O A ABC O A ⊥∴⊥11,面Θ, 又ΘABC ?的外心为O,AB=AC,BC AO =∴

∴⊥⊥,,11BB BC AA BC Θ四边形11BCC B 是矩形.

B A AA OB A Rt OA A Rt OB OA 1111,,=∴?∴=??Θ,又AB A AB A 11,60?∴=∠ο为正三角形.

∴四边形B B AA 11为菱形,同理,可证四边形C C AA 11为菱形.

(2),0)3)(23(,3260sin 2,2

2

=+

-=+===a x a x a ax x S x AC AB 即侧ο

a x 3

3

2=

过B 作BD 1AA ⊥,则D 为1AA 中点,1AA CD ⊥∴ 又ΘBCD BB CC AA AA BC ?∴⊥,////,1111的三内角即为所求

BCD BC CD a BD a AD ?∴====

,,3

3

Θ为正三角形,∴三个二面角均为ο60 31126

1

31,1312,131232,1213213a O A S V a O A a AO a S ABC ABC =?=∴===

??)( 或3216

1332433131a a a AA S V BCD =??=?=

? 四.高考中有一部分题都是以三棱锥为背景的问题,为此新编以三棱锥为背景的系列题. 例4.已知三棱锥P-ABC ,PAC ?与PBC ? 都是边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AB=2,D 为AB 中点.

(1) 求证PDC AB 面⊥;(2)求三棱锥P-ABC 体积. (1)证明:,2=

===PB PA CB AC Θ又D 为AB 中点,AB=2.

.AB D,DC PD ,,1PDC AB PD AB DC 平面又⊥∴=⊥=∴I

(2),2=

=CB AC ΘD 为AB 中点,AB=2,.1,=⊥∴DC AB DC 同理,,,90,2,2,12PD PC PDC PC PC PD ⊥=∠∴=∴=

=即又ο

.3

1=+=∴---PDC B PDC A ABC P V V V

五.高考中的补形问题

1.将正四面体补形成正方体

解析:选A

2.把三条棱相互垂直的三棱锥补成长(正)方体 例2 在球面上有四点,,,P A B C ,如果,,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且PA PB PC a ===,那么这个 球的表面积是

解析:如图,把三棱锥P ABC -补形为一个棱长为 a 的正方体,则正方体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因为

23R a =,所以2243S R a ππ==球表面积

3.把对棱相等的四面体补成长方体

例3 已知四面体SABC 的三组对棱相等,依次为

25,13,5,求四面体的体积.

解析:如图,把四面体S ABC -补形为长方体ADBE GSHC -,

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

则有222222222

(25),(13),5a b b c c a +=+=+=,联立以上

三式并解之得:4,2,3a b c ===,故

111

448323

S ABC S ABD V V V abc abc abc --=-=-??==长方体

4.把三棱锥补成四棱锥(或三棱柱或平行六面体) 例4 在四面体ABCD 中,设1,3AB CD ==,直线AB

与CD 的距离为2,夹角为

3

π

,则四面体的体积等于

解法1 如图,将四面体ABCD 补成四棱锥A BDCE -,且

//,BE CD BE CD =,则2,33

3

ABE BE π

π

∠=

=或

, //CD ABE 平面,所以CD 与AB 的距离即为CD 到平面ABE

的距离,亦即C 到平面ABE 的距离也就是三棱锥C ABE -的高2h =

所以11112sin 33232

A BCD A BEC C ABE ABE V V V h S A

B BE π---?===

?=?????=

解法2 如图,把四面体ABCD 补成三棱柱ABE FCD -,则面//ABE

面,//CDF AB CF ,且1CF =,则AB 与CD 的距离就是平面ABE 与 平面FCD 的距离,即三棱柱的高2h =,且233

DCF ππ∠=或. 所以1

3sin

2232FCD V S h CD CF π?=?=????=柱,故四面体的体积为1132

V =柱

解法3 如图6,把四面体ABCD 补成平行六面体, 则四面体的体积是平行六面体体积的

13

. 13

13sin 2232V S h π=?=????=平行六面体底,

故四面体的体积为1

2

.

结论:在四面体ABCD 中,设,AB a CD b ==, 直线AB 与CD 的距离为h ,夹角为θ,则 四面体的体积为1

sin 6

V abh θ=

5.把首尾相连两两垂直的三棱锥补成长(正)方体 例5 如图,,90PA ABC ACB ⊥∠=o

平面,且

PA AC BC a ===,则异面直线PB 与AC 所

成角的正切值为

解析:把四面体P ABC -补成正方体,

//AC DB ∴设异面直线PB 与AC 所成角为θ,

要求异面直线PB 与AC 所成角正切值, 即求PB 与DB 所成角的正切值,

2tan 2PD a

DB θ=

==

6.把四棱锥补成长(正)方体

例6 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SD 垂直于底面,3ABCD SB =.

(1)求证:BC SC ⊥;(2)求面ASD 与面BSC 所成二面角大小.

证与解:因为1AB BC ==,所以1SD =,

故可把原四棱锥补成长方体111ABCD A B C S - (1)因为1BC SDCC ⊥面,所以BC SC ⊥ (2)连1A B ,则面ASD 与面BSC 所成的二面角, 即为面1ADSA 与1BCSA 所成的二面角.

因为11,A S SD A S SC ⊥⊥,所以CSD ∠为所求二面角 的平面角,45CSD ∠=o

,故所求二面角为45o

.

例7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

侧棱,PA ABCD ⊥底面3,AB =1,BC =

2PA =,求直线AC 与PB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析:如图9所示,把四棱锥P ABCD -补成长方体

111PB C D ABCD -,连结11,//,PC PC AC 所以1

BPC ∠

为AC 与PB 所成的角,连结1,BC 在1PBC ?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157

cos BPC ∠=

故直线AC 与P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57

14

7.把相互垂直的两长(正)方形补成长(正)方体 例8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和矩形ACEF 所在的 平面互相垂直,2,1,AB AF M =

=是线段EF 的中点.

(1)求证://AM 平面BDE ;(2)求二面角A DF B --的大小.

解析:如图,将原几何体补成长方体11ABCD FB ED - (1)设AC 与BD 的交点为O ,连结OE ,则易知 //OE AM ,故//AM 平面BDE

(2)由长方体的性质知,1BA ADD F ⊥面,过A 作

AG DF ⊥,连BG ,则BG DF ⊥,所以AGB ∠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 AGB ?中,易求60AGB ∠=o

8.把三棱柱补成四棱柱

例9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3,4,AC BC ==

15,4AB AA ==,求异面直线1AC 与1B C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由条件知AC CB ⊥,如图,把直三棱柱111

ABC A B C -

补成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连结1B D ,则11//B D AC , 且11B D AC =,所以1DB C ∠为1AC 与1B C 所成角(或其补角), 连结CD ,在1B CD ?中,115,5,42CD B D BC ===, 由余弦定理得122

cos 5

DB C ∠=

六.考试模式

例1.(理科)已知正四棱锥S ABCD -所有棱长为4,E 是侧棱SC 上一点,且1SE =,过点E 垂直于SC 的平面截该正四棱锥,则该平面与这个正四棱锥的截面面积为( )

(A )82 (B )2 (C )52 (D )42

答案 C

(文科)已知正三棱锥S ABC -所有棱长为4,E 是侧棱SC 上一点,且1SE =,过点E 垂直于SC 的平面截该正三棱锥,则该平面与这个正三棱锥的截面面积为( ) (A )22 (B )

3

22

(C )2 (D )

2 答案 C

例 2..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表面积是( )

A 25+

B 5

C 45+

D 225+ 答案 D

例3. 具有公共y 轴的两个直角坐标平面α和β所成的二面角βα轴-y -等于?60,已知

β内的曲线C '的方程是24y x '=,曲线C '在α内的射影在平面α内的曲线方程为

22y px =,则p =_____________

答案 4

例4.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60,BAC ∠=o

点F 在斜边AB 上,且4,,AB AF D E =是平面ABC 同一侧的两点,AD ⊥平面

,ABC BE ⊥平面,ABC 3, 4.AD AC BE ===

⑴ 求证:平面CDF ⊥平面;CEF

⑵(理科) 点M 在线段BC 上,且二面角F DM C --的余弦值为

2

5

,求CM 的长度.

⑵ (文科)点M 在线段BC 上,异面直线CF 与EM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

,4

求CM 的长.

证明:(Ⅰ)∵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60°,AC=4, ∴AB=8,AF=AB=2,由余弦定理得CF=2且CF ⊥AB .

∵AD ⊥平面ABC ,CF ?平面ABC ,

∴AD ⊥CF ,又AD∩AB=A ,∴CF ⊥平面DABE , ∴CF ⊥DF ,CF ⊥EF .

∴∠DFE 为二面角D ﹣CF ﹣E 的平面角. 又AF=2,AD=3,BE=4,BF=6,

故Rt △ADF ∽Rt △BFE .∴∠ADF=∠BFE ,∴∠AFD+∠BFE=∠AFD+∠ADF=90°, ∴∠DFE=90°,D ﹣CF ﹣E 为直二面角.∴平面CDF ⊥平面CEF . (建系求解,只要答案正确,也给分)

解:(2)(理科)以C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设CM x =

(0,0,0),(0,,0),(4,0,3),(3,3,0)C M x D F ∴(4,,3);(1,3,3)DM x DF =--=--u u u u r u u u r

则面DMF 的法向量:43(3,3,)3

x m x -=-u r

同理可知:面CDM 的法向量(3,0,4)n =-r

由2

|cos ,|5

m n <>=u r r ,则139343x = 或3x =

经检验,3x =时二面角F DM C --的余弦值为2

5-

不合题意 所以1393

43

CM =

(2)(文科)以C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则C (0,0,0),B (0,4,0),E (0,4

,4),

F (3,,0),M (0,a ,0),(0≤a≤4

) ∴

=(3,

,0),

=(0,a ﹣4

,﹣4),

∵异面直线CF 与EM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cos ,CF EM =

u u u r u u u u r

=,解得83163

()a a =

=或舍 故83

.3

CM =

例5.(理科)如图,矩形ABEF 所在的平面与等边ABC ?所在的平面垂直,22AB AF ==,

O 为AB 的中点.

(1)求证:OE FC ⊥;

(2)求二面角F CE B --的余弦值.

(I )证:连接OC ,OF ,因为AC BC =,O 是AB 的中点,故OC AB ⊥. …1分 又因为平面ABEF

⊥平面ABC ,面ABEF ?面ABC AB =,OC ?面ABC ,

故OC ⊥平面ABEF . …………………2分 因为OE ?面ABEF ,于是OC OE ⊥. ……………………3分

又矩形ABEF ,22AB AF ==,所以OF OE ⊥. ……………4分 又因为OF OC O ?=,故OE ⊥平面OFC , ………………5分

所以OE FC ⊥. ………………6分

(Ⅱ)由(I )得,22AB AF ==,取EF 的中点D ,以O 为原点,,,OC OB OD 所在的

直线分别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B AC =,所以,3OC =于是有()()())

0,1,1,0,1,1,0,1,1,3,0,0F E B C

-, ………………7分

从而()

3,1,1CE =-u u u r ,(0,2,0)EF =-u u u r

设平面FCE 的法向量(,,)n x y z =r ,由0

n CE n EF ??=???=??r u u u r r u u u

r ………………8分 得3020

x y z y ?-++=??-=??得(3n =r

, ………………9分

同理,可求得平面BCE 的一个法向量()

1,3,0m =u r

, ………………10分

设,m n u r r

的夹角为θ,则11cos 224

m n m n θ?===?u r u r u r r , ………………11分

由于二面角F CE B --为钝二面角,所以所求余弦值为1

4

-. ………………12分

(文科)已知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AD BD ⊥,BD AD =,2AB =,四边形ABEF 为正方形,且平面⊥AB EF

平面ABCD .

(1)求证:⊥BD 平面ADF ;

(2)若M 为CD 中点,证明:在线段EF 上存在点

N ,使得MN ∥平面ADF ,并求出此时

三棱锥N ADF -的体积.

解:(1)证:正方形ABEF 中,AF ⊥AB , ∵平面ABEF ⊥平面ABCD ,又AF ?平面ABEF ,

平面ABEF ?平面ABCD=AB , ………………1分 ∴AF ⊥平面ABCD . ………………2分 又∵BD ?平面ABCD ,

∴AF ⊥BD . ……………… 3分 又AD BD ⊥,AF ?AD=A ,AF 、AD ?平面ADF,

………………4分

∴⊥BD 平面ADF . ………………5分

(2)解:当N 为线段EF 中点时,MN ∥平面ADF .………………6分 证明如下:正方形ABEF 中,NF //

21BA ,平行四边形形ABCD 中,MD //2

1

BA , ∴NF //MD ,∴四边形NFDM 为平行四边形,

∴MN//DF . ………………7分

又DF ?平面ADF ,MN ?平面ADF ,

∴MN//平面ADF , ………………8分 过D 作DH ⊥AB 于H ,

∵平面ABEF ⊥平面ABCD ,又DH ?平面ABCD ,平面ABEF ?平面ABCD=AB ,∴DH ⊥平面ABEF . ………………9分 在Rt?ABD 中,AB=2,BD=AD ,∴DH=1, ………………10分

所以111112332N ADF D ANF ANF V V DH S --?==

?=????=12分 张世永 成都七中高级教师,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 高三备课组组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巢中俊 成都七中高三骨干教师,数学奥林匹克教练 周建波 成都七中高三骨干教师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命题趋向】 在高考中立体几何命题有如下特点: 1.线面位置关系突出平行和垂直,将侧重于垂直关系. 2.多面体中线面关系论证,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常在解答题中综合出现. 3.多面体及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性质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出现. 4.有关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的问题,特别是与球有关的问题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题目分值一般在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考点透视】 (A)版.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B)版. ①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②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③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 ④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⑤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的概念. ⑥掌握棱柱、棱锥、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⑦会画直棱柱、正棱锥的直观图. 空间距离和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以两点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以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作为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中常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放在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分为多个小问题,也可能作为客观题进行单独考查.考查空间距离和角的试题一般作为整套试卷的中档题,但也可能在最后一问中设置有难度的问题. 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题的一大特色.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一 . “立体几何”的知识能力结构 高中的立体几何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呈现的,在必修2中,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入手,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空间几何体的性质,此后,在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对模型的观察,发现几何体的几何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一些直线和平面平行、垂直的几何性质,从微观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几何体做了必要的准备.在选修2-1中,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在必修2的基础上完善了几何论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几何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安排的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而没有对演绎推理做出要求. 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以长方体为模型,通过说理(归纳出判定定理,不证明)或简单推理进行论证(归纳并论证明性质定理), 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又以几何直观、逻辑推理与向量运算相结合,完善了空间几何推理论证的理论基础,并对空间几何中较难的问题进行证明. 可见在立体几何这三部分中,把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适当分开,有所侧重地、分阶段地进行培养,这一编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同时降低学习立体几何的门槛,同时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 二. “立体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重点: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画法;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2.难点: 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三种语言的转化;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高中数学(文科)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l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文科)l // m l //m m 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一.αl 1. 线面平行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l//l //αl符号表示: 2. 线面相交βl lαAα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符号表示:

n 为平若面线在面内3. 的一个法向量,ln n l ll //且。,则l αα符号表示: 二.平行关系:线线平行:1.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3. 面面平行:l mβl //l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l'l // ml m'αl // l 'm m // m'm//且相交l , m且相交l ' , m'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l βl // mlγm m α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l // l, m l // m //m //若。,则l l , m且相交mβ方法四:用向量方法:m l l // m。若向量和向量共线且l、m不重合,则α 2.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1/11

l C A方法三:用向量方法: Bα l m l m ,则的数量积为和向量若向量0。三.垂直关系:

夹角问题。三.线面垂直: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0 ,90 ]范围:(1) ACl ABl 求法:(2)P n l ABAC A方法一:定义法。AθO AC, ABα: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步骤1 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常用到余弦定理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角。( 余弦定理:βl lm a c222c ab l m, l m cosθ2ab bα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面面垂直:2.方法二:向量法。转化为向量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C的夹角βl lθl:)(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BA AB ACαcos AB AC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线面角)(二线线垂直:3. 上任取一点(1) 定义:直线l ,作(交点除外)P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内,则连结AO AO 为斜线PA 在面于O,PO l l m PAO 图中(与面)为直线l l所成的角。的射影,m

立体几何题型的解题技巧适合总结提高用

第六讲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1(2007年福建卷理)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 (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 (Ⅱ)求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 (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 例2.( 2006年湖南卷)如图,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 -ABCD 与Q -ABCD 的高分别为1和2,AB =4. (Ⅰ)证明PQ ⊥平面ABCD ; (Ⅱ)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 (Ⅲ)求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 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3已知三棱锥ABC S -,底面是边长为24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例4.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AC 中,G 是1AA 的中点,求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5(2007年北京卷文) 如图,在Rt AOB △中,π6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的直二面角.D 是AB 的中点. (I )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 (II )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例6.(2006年广东卷)如图所示,AF 、DE 分别是⊙O 、⊙O 1的直径.AD 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AD =8,BC 是⊙O 的直径,AB =AC =6,OE //AD . (Ⅰ)求二面角B —AD —F 的大小; (Ⅱ)求直线BD 与EF 所成的角. 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例7.(2007年全国卷Ⅰ理) B A C D O G H 1 A 1 C 1D 1 B 1O Q B C P A D O M A B C D 1 A 1 C 1 B O C A D B E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研究 袁京生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一、“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一)“立体几何初步”内容的背景分析 1.从立体几何发展的历程看立体几何课程 (1)不同学段几何学习的特点 一个学生从小学的数学课中就接触到了空间图形,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对空间图形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大量的观察、操作,对空间图形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初中,课程安排了简单几何体的概念及体积公式,三视图的基本知识,正方体的截面、展开问题,建立了长方体模型概念,已初步具有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及推理论证能力, 总体上看,初中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主要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但平面几何的学习又呈现出思辨论证等理性的特征. 总之,高中以前的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整体形象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这种基于直观和操作的认知的优点是简便、直观,不需要更多的知识作基础,但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即不能对空间图形及其内部的元素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产生对空间图形本质的认识. 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对空间图形的有了专门的介绍:立体几何.从历次的立体几何教材看,无论教材怎样变化,高中立体几何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从学生可接受的理论高度来认识空间图形.除了传统的综合几何外,近几年的高中《大纲》或《课程标准》还引入了空间向量,空间向量进入几何,使几何有了更多代数的味道,因此现行的高中几何不完全是欧式几何. 当我们回顾大学的几何学习时,容易发现,大学的几何学习正是沿着几何代数化的方向展开,无论《空间解析几何》、《高等几何》、《微分几何》等无不是通过代数的手段对几何进行研究,通过代数的形式呈现几何结论. (2)几何研究方法的发展

空间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文科)教学内容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知识点归纳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分为多面体和旋转体和简单组合体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简单组合体的构成形式: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 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投影: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 (1)定义: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2)三视图中反应的长、宽、高的特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 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图形. 3、斜二测画法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xOy (尽可能使更多的点在坐标轴上) ②建立斜坐标系'''x O y ∠,使''' x O y ∠=450(或1350),注意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③画对应图形,在已知图形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X ‘ 轴,且长度保持不变;在已知图形平行于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画成平行于Y ‘ 轴,且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4、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S r R l 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1锥体 ; ()1 3 V h S S =+下台体上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3 4 4R V R S ππ==球球,.一般地,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积比等于相似比的立方。

立体几何解题方法总结

1.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2.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⑹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3.空间的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的角主要研究射影以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决. 空间的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定量 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它们的定义,可得其取值范围,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2 π ],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2π?? ????,二面角的大小,可用它们的平面角来度量,其平面角θ∈[0, π ]. 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来解决,而这种转化就是利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来实现的, 如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法(转化为相交直线)与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常利用射影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而求二面角-l -的平面角(记作)通常有以 下几种方法: (1) 根据定义; (2) 过棱l 上任一点O 作棱l 的垂面 ,设 ∩ =OA , ∩ =OB ,则∠AOB = ; (3) 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过一个半平面内一点A ,分别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AB (垂足为B ),或棱l 的垂线AC (垂足为C ),连结AC ,则∠ACB = 或∠ACB =-; (4) 设A 为平面外任一点,AB ⊥ ,垂足为B ,AC ⊥ ,垂足为C ,则∠BAC = 或 ∠BAC =-; (5) 利用面积射影定理,设平面 内的平面图形F 的面积为S ,F 在平面 内的射影图形

数学立体几何主题教研“课堂教学有效性”记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主题教研“课堂教学有效性”记要 ——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数学备课组 教研活动简述 目前,数学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而课时却在减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校的学生基础又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外在的数学学习动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直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9.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为案例展开主题活动,先有三位老师开课,其他听课,然后研讨课堂教学的得失,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集中大家的意见再上一节,检查教学效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教研活动,激发同仁们的自觉思考,在实践与反思中收获。 上课教案 1.§9.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 张彬 2.§9.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 金小宝 3.§9.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 方晓燕 4.§9.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纪政 §9.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 教学目标理解最小角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定义,会根据定义确定线面角,从而求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在课堂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化归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要点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及求解 教学过程情景问题 情景课本P43图9-66

问题平面的斜线AO与平面内任意直线l所成角的大小不确定,请问最大的角为多少,最小的呢? 学生活动 (1)问题平面的斜线AO与平面内任意直线l所成角的大小不确定,请问最大的角为多少,最小的呢? 学生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可知,探讨平面的斜线AO与平面内任意直线l所成角的大小,只需探讨斜线AO与平面过点A的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利用实物演示可知,最大角为900,当且仅当平面内直线与AO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最小角为斜线AO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2)问题如何定量地分析斜线AO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的角中的最小角? 学生如图1所示,可以利用,可得;或者利用等式,也得. 这个问题可归纳为最小角定理: 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的角中的最小角。 构建数学问题类比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归纳一个平面的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或斜线和平面的夹角)。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0,900). 特例若直线和平面垂直,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若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0(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范围为(00,900 (。 数学运用例1 如图,已知是平面的一条斜线,为斜足, 为垂足,为内的一条直线,,,求斜线和平面所成角。 变式直线两两夹角都是600,,则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提示:利用课本P25习题9.4的习题6的结论) 小结利用等式可求线面角。 例2 如图,在正方体中,求面对角线与对角面所成的角.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试题汇编文科数学--立体几何

(2019全国1文)16.已知90ACB ∠=?,P 为平面ABC 外一点,2PC =,点P 到ACB ∠两边,AC BC 的距离均为3,那么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 . 答案: 2 解答: 如图,过P 点做平面ABC 的垂线段,垂足为O ,则PO 的长度即为所求,再做,PE CB PF CA ⊥⊥,由线面的垂直判定及性质定理可得出,OE CB OF CA ⊥⊥,在Rt PCF ?中,由2,3PC PF ==,可得出1CF =,同理在Rt PCE ?中可得出1CE =,结合90ACB ∠=?,,OE CB OF CA ⊥⊥可得出1OE OF ==,2OC =,222PO PC OC =-= (2019全国1文)19.如图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是菱形,14,2AA AB ==,60BAD ∠=o , ,,E M N 分别是11,,BC BB A D 的中点. (1)证明://MN 平面1C DE (2)求点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 答案: 见解析 解答: (1)连结1111,AC B D 相交于点G ,再过点M 作1//MH C E 交11B C 于点H ,再连结GH ,NG . Q ,,E M N 分别是11,,BC BB A D 的中点. 于是可得到1//NG C D ,//GH DE , 于是得到平面//NGHM 平面1C DE , 由MN ?Q 平面NGHM ,于是得到//MN 平面1C DE

(2)E Q 为BC 中点,ABCD 为菱形且60BAD ∠=o DE BC ∴⊥,又1111ABCD A B C D -Q 为直四棱柱,1DE CC ∴⊥ 1DE C E ∴⊥,又12,4AB AA ==Q , 1DE C E ∴=,设点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为h 由11C C DE C DCE V V --=得 1111 143232 h ?=?? 解得h = 所以点C 到平面1C DE (2019全国2文)7. 设,αβ为两个平面,则//αβ的充要条件是( ) A. 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 B. 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行 C. ,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D. ,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 答案:B 解析: 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易得答案. (2019全国2文)16.中国有悠久的金石文化,印信是金石文化的代表之一.印信的形状多为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但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信形状是“半正多面体”(图1).半正多面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围成的多面体.半正多面体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图2是一个棱数为48的半正多面体,它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上,且此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该半正多面体共有 个面,其棱长为 .(本题第一空2分,第二空3分.)

高考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和解题方法

高考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和解题方法 黔江中学高三数学教师:付 超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2——3道(选择、填空题1——2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18——23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 逻辑推理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 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 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方向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 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一、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 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 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 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 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 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 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⑹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⑵、⑷、⑸、⑹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 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4.空间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角主要研究射影以 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 决. 空间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 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它们的定义,可得其取值范围,如两异面直线 所成的角θ∈(0,2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2π?????? ,二面角的大小,可用它们的平面角来度量,其平面角θ∈[0,π].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 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 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

学好立体几何的方法和技巧

学好立体几何的方法和技巧 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1、图形方面:不但要学会看图,而且要学会画图,通过看图和画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语言方面:很多同学能把问题想清楚,但是一落在纸面上,不成话。需要记的一句话: 几何语言最讲究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也就是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说,不符合定理的话不要说。 至于怎样证明立体几何问题可从下面两个角度去研究: 1、把几何中所有的定理分类:按定理的已知条件分类是性质定理,按定理的结论分类是判定定理。 如: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也可以把它看 成是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又如如果两个平面平行且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它既是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又是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这样分类之后,就可以做到需要什么就可以找到什么,比如:我们要证明直线 和平面垂直,可以用下面的定理: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两条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3)一条直线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 2、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证明之前就要设计好路线,明确自己的每一步的目的,学会大胆假设,仔细推理。 你说的是立体几何哪个大题还是选择填空、。。 选择填空好办!你就记住平常公式就可以饿,没什么窍门 大题的话有点麻烦,文科生要做辅助线,观察!不过也来自于做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啊 理科生学了空间直角坐标系!这样就好办了!在这就不详述了,到时候你们老师一定会教你们的!不要担心!还有不会的尽管问我,本人刚刚走过2011高考,自认对高考有些研究,经验不少,能够帮到你是我现在最大的心,哪怕是一点点!Q972749720

高三文科数学立体几何平行垂直问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三文科数学专题复习:立体几何平行、垂直问题 【基础知识点】 一、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定义判定定理性质性质定理 图形 条件a∥α 结论a∥αb∥αa∩α=a∥b 2. 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 性质 定义定理 图形 条件α∥β,a?β 结论α∥βα∥βa∥b a∥α 平行问题的转化关系: 二、垂直问题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l与平面α内的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 面垂直 推论 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这个平面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 两条直线平行 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性质 ①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平面内任意直线. 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二、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 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 面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 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 面 类型一、平行与垂直 例1、如图,已知三棱锥A BPC -中,,,AP PC AC BC ⊥⊥M 为AB 中点,D 为PB 中点, 且△PMB 为正三角形。(Ⅰ)求证:DM ∥平面APC ; (Ⅱ)求证:平面ABC ⊥平面APC ; (Ⅲ)若BC 4=,20AB =,求三棱锥D BCM -的体积。 M D A P B C

立体几何及解题技巧以及空间距离专题复习

立体几何及解题技巧以及空间距离专题复习

知识点整理 (一)平行与垂直的判断 ⑴平行:设,的法向量分别为U,V ,贝U 直线l,m 的方向向量分 别为a,b ,平面 线线平行i // m a 〃 b a 诂;线面平行i // a u a u 0 ; 面面平行// u // v u J. ⑵ 垂直:设直线l ,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b ,平面,的法向量 分别为u,v ,则 线线垂直I 丄m a 丄b ab 0 ;线面垂直I 丄 a // u a ku 「; 面面垂直丄 u 丄v u v 0. (二)夹角与距离的计算 注意:以下公式可以可以在非正交 基底下用,也可以在正交基底下用坐标运算 (1)夹角:设直线l ,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平面,的法向量 分别为u ,v ,则 ①两直线I ,m 所成的角为 (2)空间距离 ②直线I 与平面 ③二面角一I 的大小为(0< < ),cos cos (0< =2),sin 所成的角为

点、直线、平面间的距离有种.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 ①点到平面的距离h:(定理)如图,设n是是平 面的法向量,AP是平面的一条斜线,其中A 则点P到平面的距离 uuu uu ②h 1 Auur n |(实质是AP在法向量n 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n| uuu ur ③异面直线l i,l2间的距离d: d AB JC』1( 11,12的公垂向量为 |n| ' n, C、D分别是h,l2上任一点). 题型一:非正交基底下的夹角、的计算 例1.如图,已知二面角-I - 点 A , B , A C I于点C, 且 AC=CD=DB=1. 求:(1) A、B两点间的距离; (2)求异面直线AB和CD勺所成的角(3) AB与CD勺距 离. 解:设AC a,CD b,DB c,则 |a| |b| |c| 1, a,b b,c 900, a,c 60°, 2 ? ? 2 ?? 2 ■■ 2 |AB | a b c . a b c 2a b 2b c 2c a 2 A、B两点间的距离为2. (2)异面直线AB和CD的所成的角为60°

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小结

立体几何中的存在惟一性问题 存在惟一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题型,但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下面介绍其证明方法。 解决这类题型必须分两步论证。先证存在性,常用构造法,即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再证惟一性,常用反证法(或同一法)。 例:求证:过两条异面直线中一条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平行。 分析;“有一个”——说明图形存在。“仅有一个”——说明图形惟一。 证明:(1)存在性 ∴a b // 这与a 、b 是异面直线相矛盾,于是假设不成立 故过b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α与直线a 平行 立体几何中公理2的一个应用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此公理是立体几何中关于平面的基本性质之一,它除了能判断两个平面是否相交之外,还能得出如下性质: 若A A l ∈∈=αβαβ,,且I ,则A l ∈。用此性质可解决如下题型:证明点在直线上。 以下举例说明。 例1. 已知?ABC 的三边AB 、BC 、AC 所在的直线分别与平面α相交于E 、F 、G 三点,求证:E 、F 、G 三点共线。 证明:如图1,ΘI I AB E BC F EF EF ααα==?.,,联结,则

又平面平面又, ,平面,即是平面与平面的公共点。因此,、、三点共线。 EF ABC ABC EF AC G G G ABC G ABC G EF E F G ?∴==∴∈∈∴∈ααααI I . . 图1 例2. 如图2,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AB 中点,F 为AA 1中点,求证:CE 、D 1F 、DA 相交于一点。 图2 证明:ΘE AB F AA 为的中点,为的中点,1 ∴∴EF A B A B D C EF D C //////1111又因, 评注:证明三点共线或三线共点常常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报告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立体几何内容的设计: 1.定位: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强调几何直观,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适当渗透公理化思想。 2.内容处理与呈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柱、锥、台、球→点、线、面→侧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如图1),而原教材是点、线、面→柱、锥、台、球,即从局部到整体(如图2),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结合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 3.内容设计:螺旋上升,分层递进,逐步到位.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进一步的论证与度量则放在选修2中用向量处理.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不是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而是先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对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有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对性质定理加以逻辑证明,不是不要证明,而是完善过程,既要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也要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教学内容增减: 删除(或在选修课内体现的):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计算。(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3)多面体及欧拉公式.(4)原教材中有4个公理,4个推论,14个定理(都需证明)(不包含以例题出现的定理).新教材中有4个公理,9个定理(4个需证明). 增加:(7)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专设“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节,重点在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8)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立体几何内容采用上述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增进学生对几何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几何内容的兴趣,克服以往几何学习中易造成的学生两极分化的弊端. 立体几何初步是初等几何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以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以及它们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演绎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三维空间的几何对象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图形延拓至空间图形,完成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纲要求: (1)空间几何体 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一.“立体几何”的知识能力结构 高中的立体几何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呈现的,在必修2中,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入手,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空间几何体的性质,此后,在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对模型的观察,发现几何体的几何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一些直线和平面平行、垂直的几何性质,从微观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几何体做了必要的准备.在选修2-1中,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在必修2的基础上完善了几何论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几何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安排的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而没有对演绎推理做出要求. 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以长方体为模型,通过说理(归纳出判定定理,不证明)或简单推理进行论证(归纳并论证明性质定理), 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又以几何直观、逻辑推理与向量运算相结合,完善了空间几何推理论证的理论基础,并对空间几何中较难的问题进行证明. 可见在立体几何这三部分中,把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适当分开,有所侧重地、分阶段地进行培养,这一编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同时降低学习立体几何的门槛,同时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 二.“立体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重点: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画法;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2.难点: 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三种语言的转化;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三.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立体几何的入门阶段,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要注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例如: ①注重模型的作用,让学生动手进行模型制作,培养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

高中文科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材料

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文科) 一. 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1. 线面平行 l 符号表示: 2. 线面相交 符号表示: 3. 线在面内 符号表示: 二.平行关系: 1.线线平行: 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 m l m l l // // ? ? ? ? ? ? = ? ? β α β α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 l m l// // ? ? ? ? ? ? = ? = ? β γ α γ β α 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若α α⊥ ⊥m l,,则m l//。 方法四:用向量方法: 若向量l和向量m共线且l、 m不重合,则m l//。 2.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 α α// // l l m m l ? ? ? ? ? ? ? ?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 β β α // // l l ? ? ? ? ? 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 若n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l n⊥且α ? l,则 α // l。 3.面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β α α β // ' ,' , ' // ' // ? ? ? ? ? ? ? ? ? ? 且相交 且相交 m l m l m m l l l

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αβαα //,////??? ? ???且相交m l m l 三.垂直关系: 1. 线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αα⊥???? ? ??? ?=?⊥⊥l AB AC A AB AC AB l AC l , 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ββαβα⊥??? ? ?? ?⊥=?⊥l l m l m , 2. 面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βαβα⊥?? ?? ?⊥l l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3. 线线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 ?? ?⊥αα 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 ? ⊥?⊥???? 方法三:用向量方法: 若向量l 和向量m 的数量积为0,则m l ⊥。 三. 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 范围:]90,0(?? (2)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

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2)、(3)、(5)、(6)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解答题分步骤解决可多得分 01、合理安排,保持清醒。 数学考试在下午,建议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睡不着闭闭眼睛也好,尽量放松。然后带齐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考场。 02、通览全卷,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较紧张,不宜匆忙作答,应从头到尾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摸透题情。这样能提醒自己先易后难,也可防止漏做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题

高中课程复习专题——数学立体几何 一 空间几何体 ㈠ 空间几何体的类型 1 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 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了封闭几何体。其中,这条直线称为旋转体的轴。 ㈡ 几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 棱柱的结构特征 1.1 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1.2 棱柱的分类 1.3 棱柱的性质 ⑴ 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⑵ 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⑶ 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⑷ 直棱柱的侧棱长与高相等,侧面的对角面是矩形。 1.4 长方体的性质 ⑴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的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 条棱的平方和:AC 12 = AB 2 + AC 2 + AA 12 ⑵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AC 1与过定点A 的三条棱所成 的角分别是α、β、γ,那么: cos 2α + cos 2β + cos 2γ = 1 sin 2α + sin 2β + sin 2γ = 2 ⑶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AC 1与过定点A 的相邻三个面所组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 cos 2α + cos 2β + cos 2γ = 2 sin 2α + sin 2β + sin 2γ = 1 1.5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正n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n 个全等矩形组成的以底面周长和侧棱为邻边的矩形。 图1-1 棱柱 图1-2 长方体 图1-1 棱柱

新课标下立体几何的教学研究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立体几何的教学研究 一立几在新旧大纲中的差异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 要内容,和原大纲相比,新课程的立体几何在内容及体系结构方 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①从研究内容出发,新课标新增了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三视图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与初中阶段“空间 与图形”中的“视图与投影”紧密衔接,而《旧大纲》中“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没有这部分内容。增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空间图形,通过三视图以及空间几何体与其三视 图的互相转化,对空间图形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更全面地把握空间几何体。同 时《新课标》减少了一些内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多面体,正多面体。与以往高中数学课程中的立体几何内容相比,《新课标》中立体几何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何定位,几何内 容处理方式以及几何内容的分层设计等方面。《新课标》的几何 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觉的 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在处理方式上,与以往点线面体,即从局 部到整体展开几何内容的方式不同,《新课标》按照从整体到局 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并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 主要是,在必修课程中,立体几何内容分层设计探索几何的过程。.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 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②从研究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要素:点、直线和平面开始,讲述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直线、平 面之间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包括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 二新大纲的优胜之处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历来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往教材由于难点过于集中,理论性太强,师生的共同感受是枯燥、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各种能力。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强调空间观念的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退至次要地位.苏教版首先通过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柱、锥、台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体征,然后归纳出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把对具体事物的感性认知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更加符合学 生的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 知规律,将使学生经历更为科学的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扎实地掌 握有关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为了充分体现教材编写的意图,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大量的的实物模型、并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与演示,大大 并且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几何性质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