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小学科学 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物体

苏教版 小学科学 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物体
苏教版 小学科学 三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物体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物体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 3 单元第 5 课【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 5 课,通过之前 4 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已具有初步认知,并观察了固体及液体在水中沉浮的各种现象。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固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教师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物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初步了解能够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四个因素,即①加盐改变水;②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改变物体;③借用漂浮物④改变自身重量。

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的一些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关(另外还有液体密度,这个有点超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为重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实验,两人一小组,让学生在做中学。

同时,参照本册教材希望重点培养观察技能这点,对学生的观察技能进行强化培养和训练。

【学情分析】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

1 / 13

象。

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有的会沉入水中,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还有的会悬浮在水里,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本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能浮起来。

对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学生虽然有比较形象的认识,但是还缺少比较深刻的理解。

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空间、物体体积及溶液密度的关系,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得知,轻的物体/船型物体较容易浮在水面。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收集资料,在理性上了解到改变水――在水里加(足量的)盐能使物体由沉变浮,意识到把球状的橡皮泥捏成船形、碗形,也能让橡皮泥由沉变浮,但是在学生学习中,对此还缺乏感性的认识。

应该说,学生对如何使物体由沉变浮还并未建立起比较全面的认知体系。

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好奇与挑战,非常利于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

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一个小魔术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以接连的四个小实验,从不同思维角度完善学生对于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四个条件的认识,最后,通过自制潜水艇环节,引导学生使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探究潜水艇沉浮的原因,并实际操作验证。

---------------------------------------------------------------最新资料推荐------------------------------------------------------ 本节课突出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在不改变物体入水体积的条件下,通过增加物体质量,可使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在不改变物体质量的条件下,通过增加物体入水体积,可使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浮。

3、知道通过改变液体密度,可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水面。

4、知道借助漂浮物,可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水面。

◆能力和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不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加物体的质量,可以使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不改变物体的质量,增加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可以使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浮。

◆ 教学难点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

3 / 13

分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带着问题与假设进行实验,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的设计了通过猜测小药球在水中的沉浮,分析原因,实验证实,再分析原因。

积极参与到教学实验活动中。

另外更是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妙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导入 ........................................................ ........................................................... .............................. 5 二、五个小实验 ........................................................ ........................................................... .................. 6 (一)加盐/糖鸡蛋 ........................................................

---------------------------------------------------------------最新资料推荐------------------------------------------------------ ............................................................

6 (二)加盐但浮不起同等体积的橡皮泥 ........................................................ .........................

7 (三)改变形状及增大空间橡皮泥 ........................................................ ................................. 7 (四)借用漂浮物使橡皮泥在不改变形状的前提下浮起来 ...............................................

8 (五)改变自身重量自制潜水艇 ........................................................ .....................................

9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内是我讲的话,【】内是我的动作)一、导入我:上课,同学们都知道老师姓刘,但同学们肯定不知道老师的朋友们更喜欢称呼老师为小刘谦。

在开始今天的课之前,同学们想不想看老师变个魔术呢??学生:

我:

那大家可要看好啦,老师将要表演的小魔术名字叫水中舞。

道具很简单,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一瓶矿泉水和一包番茄酱【取出一瓶揭掉包装的矿泉水,一包番茄酱,走下讲台,居高出示给学生看】现在老师要将这包番茄酱放入矿泉水瓶,哪位同学能告诉

5 / 13

老师,你认为番茄酱是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呢??学生:我:

那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将番茄酱放入瓶内(番茄酱不会沉下去)盖上瓶盖,提醒同学看手中的瓶子,缓缓施力按压瓶侧,可以看到番茄酱沉下去了,然后再缓慢松开按压瓶侧的手,可以看到沉下去的番茄酱又浮起来了,空着的手适当配合演示(注意实验过程中时刻保持学生能够清楚看到番茄酱的运动)】【实际操作时,因为本实验本身比较难完成(瓶中水量,对应能够挤进番茄酱包里的空气量)故临时决定将实验改为:

我:

同学们是不是认为对于番茄酱包到底是沉在瓶底还是浮在瓶口这个问题就是 yes or no 也就是二选一的问题呢,但大家不要忘了,今天老师将要带大家进入的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将两个瓶子拿出来,里面的番茄酱一个浮在瓶口,一个沉在瓶底,并倒置演示)同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且不管正置倒置,瓶子里番茄酱在水中的状态都不会改变】我:

魔术结束了,同学们看得尽兴吗?其实老师只是使用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使了一些障眼法而已。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也能成为小小魔术师,不仅是老师手里这小小的番茄酱包甚至更重更大的鸡蛋,橡皮泥也能随心所欲的让他们在水里起舞。

老师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今天的学习了吧,那就赶

---------------------------------------------------------------最新资料推荐------------------------------------------------------ 快跟随老师走进今天课本中的奇妙世界第三单元,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3. 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五个小实验(一)加盐/糖鸡蛋我:

首先,同学们进教室的时候一定注意到了老师放在每一小组架子中间的三个大玻璃烧杯,也一定很奇怪老师为什么要特地盛这么三大杯清水呢。

现在请最靠近烧杯的同学跟老师一样,将面前的生鸡蛋轻轻投入水里。

奇迹发生喽, X 排和老师杯子里的鸡蛋一样,浮起来了,而x 排的鸡蛋沉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三个大烧杯里一个装水,一个加了一定量的盐,一个加了一定量的糖,量之前都测试好,足够浮起一只鸡蛋】学生:

我:

当然,光用眼睛看是发现不了什么名堂的。

依旧请最靠近杯子的同学将贴在杯壁的标签轻轻撕下,并大声告诉全班同学杯子里盛的是加了什么的水学生:

我:

本节课的第一个魔术小技巧出现了,请 xx 同学配合老师来给大家总结下【板书:

7 / 13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1.我们一般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来描述一天的天气。 2.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资料,为世界气象学领域增添了宝贵的科学财富。 3.我们怎样知道天气呢? ①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②收听天气预报③听收音机④看手机⑤上网查询…… 4.认识天气符号 5.背诵《风级歌》,利用《风级歌》可以估测风力的大小。根据风力的大小我们把风分成13级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枝摇飞纸片,5级小树随风摇 6级举伞有困难,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6.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①好天气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很好。晴天时人们可以收割庄稼,可以

出去旅游等等。雨后,人们还可以看到彩虹。 ②但有时恶劣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如:大雾天飞机不能起飞,秋收季节冰雹会造成庄稼的少产或绝产,狂风会吹倒大树房屋等等。 7.说说你知道的气象谚语。 ①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就要来到。 ②蜘蛛网倒挂,大雨就要下。 …… 8.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的仪器,主要由箭头、箭尾、支架及风向杆等部分组成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南时,是刮东南风;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时,是刮西风;当树叶向西北飘时,是刮东南风;当国旗向东北飘时,是刮西南风。 10.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一般分为两节,上节是盛水漏斗,下节是桶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是毫米 11.测量降雨量时应注意什么? ①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②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③降水结束之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手将水面上的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会由于电线受冷收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4、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比较液体体积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8、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9、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叫做热传导。 10、一个沉的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2.5N_。 1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6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4N。 12、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布鲁诺、哥白尼。 1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_长短_和__方向_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17、日晷利用光影计时,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计时,摆钟的出现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18、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 19、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 20、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膨胀_,受冷时体积__收缩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_热胀冷缩_。 23、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4、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2牛__。 25、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 0度经线。 二、判断题: 1、沉在游泳池水底的实心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1]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活动记录 1.略 2. 种子名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形特点 凤仙花圆形、很小、褐色还带有一点绿 绿豆椭圆、较小、绿色 玉米圆锥形、水滴状、中等大、黄色 花生椭圆、较大、米黄色 红豆椭圆、较小、暗红色 黄豆圆形、中等大、黄色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记录 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记录表(表中日期仅供参考,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而定) 生长发育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和种子成熟 日期3月20日3月27日5月13日5月22日6月7日7月11日7天,47天,9天,15天,35天,110天. 2.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 (2)× (3)× (4)√ (5)√ 资料阅读 选择题(1)A (2)B (3)B (4)C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活动记录 通过观察种下的种子,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我们还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6)√(7)√(8)×(9)√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活动记录 1.整理前三周里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情况。 破土而出的时间3月27日刚出土时叶的样子很小、低头、合拢 刚出土时茎的颜色嫩绿色叶在茎上怎样排列左右、前后对齐(对 生) 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有什 么不同第一对叶子厚实,小,圆形,深绿色,光滑。后面长出的叶子薄、大,长椭圆形,绿色,有点粗糙,叶边缘有刺。 其他发现发芽时间很慢,第一对真叶长出后长叶的速度加快。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阳光、空气。(2)叶。(3)太阳。(4)水分,养料。 2.判断题(1)√(2)×(3)√(4)√(5)√ 3.简答题 因为小老鼠吐出的二氧化碳和叶子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其中氧气给小老鼠呼吸,所以,小老鼠不会被马上憋死。 5、茎越长越高 活动记录:(仅供参考) 观察时间刚出土时一周以后两周以后三周以后四周以后……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地地心说(希腊)托勒密 1.地球是球体 球的2.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周 运动: 3.地球是中心,不动 4.傅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科摆 3.太阳不动,是中心 的基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础:方向自西向东 摆具周期 24小时一年 特点地轴倾斜有摆证据 1.傅科摆 1.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动方尔) 2.天体的东升西落 2.一年的四季变化向保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 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 / 6 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10. 线。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洋里的动物》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里的第5课。前4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根据动物对外形特征等进行分类,并探究草地里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探究,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从熟悉的草地环境跳转至神秘而陌生的海洋环境。本课活动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 认识海洋动物”、“活动2 它们适应海洋生活”等3个教学活动。“情景图倒入”以卡通主题人物发现海上跃出海豚的情景,引出“海洋里还有哪些动物”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1 认识海洋动物”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生活在海洋里动物,并通过辨认这些动物的类别,知道浩瀚的海洋里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初步体会到海洋动物的多样性。“活动2它们适应海洋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知道不同种类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同时,通过对比和归纳发现各种类的海洋动物都具有能适应海洋生活的特征。因此,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到海洋动物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适应海洋生活的方式不同,初步体会到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技能基础。虽已有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的学习基础。首先,学生从小到大,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一些海洋动物。其次,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动物类别的简单识别,同时还初步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这些将有助于本课学生对海洋动物的识别和分类。但海洋动物活动范围与人类生活范围交叉小、距离远,相对于较容易获取直接经验的草地小动物,学生会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深海、远海区域的海洋动物,不容易取得如草地里蚯蚓、蚂蚱那样近距离多角度的详实观察。认知经验往往来自书籍、网络媒体等,或是在海洋馆里泛泛的展览和参观。所以,学生对海洋动物的了解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草地动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习题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习题 一、填空题 1.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快慢 2.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花的时间越少,运动的越_________(填“快”或“慢”);所花的时间越多,运动的越_________(填“快”或“慢”)。 3.测量时间可以使用_________计时。 二、判断题 1. 不同的小球,质量越大,在同一轨道运动得越快。() 2.斑马跑了5秒,兔子跑了6秒,斑马一定比兔子跑得快。() 3.跑完相同的距离,用时少的,运动得快。() 4.在长度相同的不同轨道上,无法比较快慢。() 5.只要小球有质量,就可以在轨道上运动。() 6.有了共同的起点和终点,才可以用计时的方法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7.为了节约时间,做实验时,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我们测一次。() 8.每次实验换一个质量大的小球是为了更容易地用秒表测量出小球运动的时间。() 9.斑马跑了5秒,兔子跑了6秒,斑马一定比兔子跑得快。() 10.跑完相同的距离,用时少的,运动得快。() 11.在长度相同的不同轨道上,无法比较快慢。() 三、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跑得最快的是()。 A.猎豹 B.羚羊 C.斑马 2.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的小球,要判断它们运动的快慢,需要的器材是()。 A.放大镜 B.秒表 C.照相机 3.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的小球,运动的快慢()。 A.一定是相同的 B.一定是不同的 C.可能是不同的 4.下列动物中,跑得最快的是()。 A.猎豹 B.羚羊 C.斑马 四、实验题。 在设计“在同一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时,下面哪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请在括号里画“√”。 ()小球的大小。 ()实验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第五课-植物的叶--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叶有叶柄和叶片两部分。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准备:捡一些落叶。为每小组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1、观看课文树叶插图,感受秋天的美丽。 (1)、师:大家观看课文P12上的插图。 (2)、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 (1)、师:上节课,老师要你们捡树叶,你们捡到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和小组的统计与分类。(2)、生:进行统计和分类。 (3)、交流:各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统计和分类情况。 (4)、师: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会比较顺利。要知道:有几种树叶就有难度了。你们是根据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类的? (5)、师:这么多树叶,从结构上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师:请大家比较一下:新鲜的树叶和你捡到的落下的树叶,有什么不同?(2)、生:比较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长在树上的新鲜的树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树叶是活的,落下的树叶是死的。让学生体会的叶的生命特征。) (4)、师:观察一条树枝上的叶,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去发现: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用词语来描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4、课堂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作业:预习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15课《浮与沉》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 2.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对于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知识点梳理 1..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2.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轮船、橡皮艇、浮桥、竹筏、游泳圈、救生衣等。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目标: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钩码、橡皮筋、尺子。 1.用橡皮筋把钩码勾住,数值悬在空中,用直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2.再用钩码竖直悬在水中,再用直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整个过程中,眼睛要平视,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夯实基础,拓展思维 一、我会判断 1.轮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受到了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 2.潜艇是利用水的浮力制造的。( ) 3.沉在水中的石块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 二、我会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应用中没有运用到水的浮力的是( ) A救生衣B远洋巨轮C温度D浮桥 (答案:一、1.√ 2.√ 3 .×二、1.C ) 第16课《弹簧里的学问》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发生变形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 2.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了解弹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 2.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撑竿跳高、橡皮筋、摩托车减震器、弹簧秤。 3.跳高运动员利用撑杆有弹性,能够跳得更高,橡皮筋有弹性,可以用来扎住头发,摩托车减震器利用弹簧有弹性,可以减轻人坐车时的颠簸感,弹簧秤可以测量物体重量。 4.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夯实基础,拓展思维 一、填空 1.撑杆跳运动员跳高时,运动员对________施加了力,使撑杆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撑竿弯曲,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弯曲的撑竿具有________,从而使运动员跳得很高。 2.篮球,乒乓球掉在地上会弹起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力。 3.像弹簧这样,压缩和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________________的力,这种力是弹力。 1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我的填空(每格1分,共20分)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小时,其中夜晚()小时,白昼 ()小时。 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的作用,方向是(),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4.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和()两类。 5.()是一种能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6.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的部分传向温度()的部分, 直到(),这种传热方法叫()。 7.不同物体的传热()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一般是() 材料制成的。比如().()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有()等。 二、我的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一定能浮起来。() 2.毛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衫产生的热量多。() 3.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 ) 4.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5.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自由沉浮的。() 6.通过对水和油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出了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8.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同样大小的石头要省力。() 9.“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10.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浮的。() 三.我的选择(每题2,共28分) 1.塑料在()中会沉。 A.清水 B.盐水 C.食用油

2.自行车爆胎多发生在什么时间?() A.春天 B.夏天 C.冬天 3.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4.下面那种情况物体排开的水量最大() 图1 图2 图3 A.图1 B.图3 C.图2和图3 5.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 在水中会()。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6.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7.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8.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得速度比较() A.前10毫升水滴得快 B.后10毫升水滴得快 C.滴速一样快 9.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5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 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有关。 A.大小 B.轻重 C.形状 10.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滴漏的滴水速度是与()无关的。 A.滴漏中的水位 B.漏水孔的大小 C.容器的颜色 1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含答案)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期中考试 五年级试卷(答案附后) 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填空题。(10分) 1、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 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 ,它就会慢慢 到水底了。 2、船是人类的伟大 。 3、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 他们所受到的浮力是不 的。 4、热总是从 的一端传向 的一端。 5、锑和铋这两种金属不像其他金属那样热胀冷缩,而是 。 二、判断题。(16分) ( )1、人在游泳时会感到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3、直接用测力计来测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比较困难, 如果在容器底部安装一个小滑轮, 测起来就容易一些。 ( )4、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 ( )5、把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会浮起来。 ( )6、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 ( )7、我们把温度计放到一件没有穿在身上的毛线衣里面, 过一会儿,温度计的读数就上升了。 ( )8、木勺与钢勺相比,木勺的传热速度要快一些。 三、选择题。(24分) 1、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 A. 它的重量 B. 液体浓度 C. 它的体积 2、马铃薯放入( )中会浮起来。 A. 很淡的盐水 B. 清水 C. 浓糖水 3、我们把塑料块放入( )中,它会下沉。 A. 清水 B. 食用油 C. 浓盐水 4、热的不良导体,可以( )物体热量的散失。 A. 加快 B. 减慢 C. 不改变 5、下列几种物质中,( )不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热量。 A. 棉衣 B. 太阳 C. 食物 6、( )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A. 大多数 B. 很少 C. 所有 四、填表题。(12分) 1、看图,再根据要求填空。 把图中容器里的物质由轻到重排列 顺序 1 2 3 4 5 物质

【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五单元知识点 1、手指放在鼻子前,深呼吸时会感觉有气流出入。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2 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觉到身体的起伏。结论:通过胸下方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3、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了人体的呼吸道。 4、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5、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6、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7、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8、认识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9、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口腔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经常用口腔呼吸,会感到不舒适,这是因为气进出出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 10、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袋、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塑料袋,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的收集。 (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 (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 (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易变浑浊;向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容易变浑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11、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13、每个人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多。在相同条件下,男生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比女生略少,因为通常男生肺活量较大,单次通气量比女生多,老师比同学的呼吸略慢。 14、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包含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30分) 1.( )和( )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预知( )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 )利用各种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并将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形成( )。 3.( )用于记录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用来测量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百叶箱里放有( )、( )等多种仪器,可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4.除了( ),气象观测站还要通过( )、( )等手段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 5.气象站应建在校园中比较( )、( )的地方,远离高大建筑。 6.风向仪的指向代表( )。例如,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则指向( )。 1.实施计划包括( )、( )。 2.观测天气可以从天气( )、( )、( )、动植物的活动情况等进行多方面的( )并( ),并将自己的( )与大家分享。 3.根据观测的( ),对原有计划进行( )。制订可实施的( ),将观测结果用( )记录下来。( )两周并坚持( ),以便获得更多的数据。

二、判断(20分) 1.百叶箱不仅能测量空气的温度,还能测量空气的湿度。() 2.气象站应该建在校园中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 3.我们每次使用雨量器之前,都要保证瓶中水面与瓶身的刻度线相重合。 ()4.雨量器里面的漏斗是用来收集雨水的,根据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可以计算降水量。() 5.云、雨、雪、冰雹都是降水的形成原因。() 6.观测天气太累了,不用长期观测,偶尔观测一次就行。() 7.风向仪应该放在离地面约2.5米的地方。() 8.测量降水量时,我们应该把雨量器放在大树下面。() 9.观测天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坚持。() 10.在实行观测天气的活动时,必须要制订可实施的观测计划,并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 三、选择(20分) 1.气象观测站的主要观测手段有( )。(多选) A.地面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 C.气象卫星探测 D.推测 2.你认为气象站建在( )最合适。 A.操场 B.教学楼旁边 C.自行车棚 D.教室里 3.我们在使用雨量器之前,应该( ),用尺子量出( )的高度。 A.保证瓶中水面与瓶身刻度重合 B.保证雨量器的干净整洁 C.从起始刻度线到瓶中水面的高度 D.从起始刻度线到瓶盖的高度 4.风向仪的特点是( )。(多选) A.两头一样重 B.一头重一头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 1.冰川是固体,不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2.地球上能被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 3.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北极和南极都是大陆。() 5.赤道是地球上真是存在的一条线,它把地球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6.我们的地球是围绕着地轴旋转的。() 7.并非所有的湖泊水都是淡水。() 8.山顶的积雪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是地球上的水资源。() 9.沙漠中的淡水很少,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0.生活在丰水地区的人也应该节约用水。() 二、选择题 1.地球上存在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湖泊水 2.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可以。 A.尽量不用水 B.把水反复、充分利用 C.用洗衣服的水浇花 3.黄河的水总体流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A.鄱阳湖 B.青海湖 C.洞庭湖 5.地下水由于在地下,无法被利用,这种说法是。 A.正确的 B.错误的 C.不好说 6.用涂格子的方式表示海陆面积,如果总共有100个格子,则海洋面积要涂。 A.50 B.60 C.70 7.用胶头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 A.上方 B.下方 C.无所谓 8.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A.北美大陆 B.亚欧大陆 C.南极大陆9.下列能被直接利用的水体是。 A.河流水 B.冰川 C.深层地下水 10.河流的水都流向了。 A.海洋 B.湖泊 C.不确定 三、简答题 1.河流和湖泊的不同点是什么? 2.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节约用水的?(至少写出3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寺头镇春蕾小学刘法祥 一、回答:(40) 1、我想要一双即能透气又柔软舒适的鞋子,你觉得应选择什么的材料?为什么? 2、在科学探究中,寻到问题答案的方法有那些? 3、科学问题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它们是: 4、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该多提什么样的问题? 二、填空(20) 1、“冬虫夏草”又叫()它兼有虫和草的处形,但非虫非草,属于()生 物。它不会冬天变成虫,夏天 变成草。 2、课文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 ),是因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3、()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法布尔用毕生精力观察昆虫,著成《》这部不朽的著作。 4、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实验,推翻了()的“重量决定下落速度”的观点。 5、金鱼最常见的死因是贪得无厌,并不是它()。金鱼(),所以它不会放过每一粒投向它的食物。 6、( )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7、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制作()。 8、当遇到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时,我们要想办法把它转化成()。 三、判断(40) 1、很远的东西,用肉眼难看清楚,可以借助.放大镜。() 2、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就不会面临水危机。() 3、科学家作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我们不应该怀疑。() 4、科学家做的事情我们根本没法做。() 5、为了自己的研究需要,我可以看见什么喜欢的就采集回家研究。() 6、当我们观察蚂蚁时,想要看得更清楚,可以借助望远镜()。 四、完成实验(20) 实验名称:探究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乒乓球,标尺、记录表格。 我的猜想:乒乓球反弹高度与下落的高度有关。 实验方法:(1)分别从1米、1.5米的高处松开手,让乒乓球落下; (2)连续三次观察反弹的高度并做记录。 我的发现:乒乓球的下落高度高,乒乓球反弹就( ),乒乓球的下落高度低,乒乓球反弹就( )。 结论: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有关,乒乓球的()高,乒乓球反弹就高,乒 乓球的下落高度低,乒乓球() 附答案 一、1、答:胶底,因为牢固,柔软。布做鞋帮,因为透气,棉布吸汗。 2、在科学探究中,寻到问题答案的方法有: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获得间接知识;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获得直接知识。 3、科学问题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它们是: (1)在仔细观察的活动中; (2)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 (3)在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 4、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该多提什么样的问题? (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二、1“黄金草”菌藻类、2提出问题 3 法布尔昆虫记4亚里士多德5不知饥饱不会捕食6爱提问7信息卡8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判断 1、很远的东西,用肉眼难看清楚,可以借助.放大镜。(×) 2、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就不会面临水危机。(√) 3、科学家作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我们不应该怀疑。(√) 4、科学家做的事情我们根本没法做。(×) 5、为了自己的研究需要,我可以看见什么喜欢的就采集回家研究。(×) 6、当我们观察蚂蚁时,想要看得更清楚,可以借助望远镜(×)。 四、 我的发现:高低 结论:下落高度下落高度反弹就低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观测天气 16、测量气温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们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作用。 3、了解同时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原因,知道国家气象局规定的测量气温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气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正确测量气温的方法,并学会测量气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温计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气温,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有关气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一首诗: 我向风儿问好: 你好! 你从哪里来? 风儿呼呼刮过: 你猜!你猜! 我向雨儿问好: 你好! 你下得有多大? 雨儿滴滴嗒嗒: 你猜!你猜! ?? 可我猜不出,

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2、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大自然的气象。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天气方面的知识。 板书:第五单元观测天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气温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16、测量气温 二、了解气温 教师引导:同学们,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平时气象员们都用气温计来测量气温。 示气温计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气温计。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气温计上,有两个数值,c表示摄氏温度,f表示华氏温度。平时,我们一般使用摄氏温度。 气温计的正确读写 教师引导:同学们,平时看到气温计,我们怎样读出气温计上的气温数据呢? 出示课本44页上面的两幅气温计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试着读一读这两个气温计上的温度。 气温计上的温度我们会读了,那么又该怎样去书写呢? 出示课本44页有关“气温计的正确读写”这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气温计的正确读写。 练习出示几组气温数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巩固温度的正确读写。30℃ -5℃ 0℃ 35℃ 7℃ -20℃ 教师引导:同学们,平时我们都非常关心温度,大家想一想,我们知道准确的温度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课本44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这4种情况下,我们知道准确的温度有什么作用? 预设: 图1:知道明天降温8摄氏度,就可以及时添加衣服,防止着凉。 图2:知道外面是38摄氏度,天气很热,要尽量的少外出,还要多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