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各个领域独立发展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传媒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处于独立发展阶段,这既是传媒经济发展的特征,也是传媒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925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杰米在他的《广播产业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随后,众多学者分别探讨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区的广播以及广播音乐业的经济现象。

1927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力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经济衰退时期200多家企业的市场推销行为,不但在1927年4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专文,而且出版了专著《广告经济学》,揭示了企业销售收入与广告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复苏和持续繁荣,广告经济学成为显学,无论在经济学核心领域,还是传媒经济学等各个部门经济学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迄今为止,“广告经济学”教科书有十几部,著作上万部。

1936年,赫瑞与戈若斯合著的《电信:经济学与规则》出版,标志着“电信经济学”概念的问世。1958年,墨尔根出版一部名为《电信经济学》的著作。这部著作着重分析了电信市场供应方面,对于需求方面的分析比较少。这个遗憾随后被伯明翰大学商学院一名叫“小孩”(StephenC.Littlechild)的教授所填补。他在1976年出版的《电信经济学基础》中分析了电信市场供需平衡及其价格机制。电信的有效竞争及政府管制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和学术研究的重点,在“电信经济学”的十几部教科书、近六千部著作中无不对此进行重点阐述。

1960年,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伯恩斯坦在其《电视片生产与发行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电视经济学”的概念。在此之前大约20年就有学者探讨电视节目生产与技术的经济学问题,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在此之后,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对电视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当时的众多探讨局限在“公共产品”的理论框架之下。目前比较重要的“电视经济学”教科书有4部,有关“电视产业”的著作将近150部,有关电视的著作超过了一万部。

196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教授瑞德威在《经济杂志》(Economic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报业经济学” (EconomicsofNewspaper)的论文,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学科研究的新思路。尽管“报业经济学”名称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报业经济学的研究在传媒经济学中恐怕是起步最早的。早到1911年,劳爱德(ThomasLloyd)就对报纸的发行与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随后有不少学者对报纸的发行量、广告以及收入模式、劳资关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电信经济学、电视经济学相比,报业经济学的专著大约100本,但是有关报业的著作也上万部。

由此可见,在20世纪的前70年间,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学教授参与比较多,尤其是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涉足,通过研究传媒经济问题对经济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传媒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萨缪尔森曾在1964年探讨过电视节目的公共产品属性问题。当然,他现在似乎放弃了早期的观点,只认为国防、环境保护等属于公共产品。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艾若曾在1965年前后探讨过商

业电视的未来以及广告投放的最佳途径等问题。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切安(JamesB.Buchanan Jr.)曾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研究过广播电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0多年来,先后有50多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上述学者尽管涉足过传媒经济学,但是主要的学术贡献不在此。在这50多位得主当中,只有一位学者是完全靠研究传媒的经济现象而获此殊荣。他就是美国弗吉利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寇斯(RonaldH.Coase)。自20世纪50年开始,他一直研究广播电视波段分配的经济与政策问题。他提出的通过拍卖分配广播电视波段的主张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采纳,但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那场以“世界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先后有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主要反对派的争论中,他深入地探讨广播电视波段拍卖的交易成本及其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仅受到消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受到制度的严重影响,并提出了社会成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人类对于价格机制的认识。正是基于他通过研究广播电视波段分配而对制度经济学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寇斯教授。

当然,这些学者的研究报告多发表在主流的经济学术期刊上,诸如《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经济学刊》(Economic Journal)、《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EconomicStudies)、《商业学刊》(Journal of Business)、《法律与经济学》(Journal ofLaw andEconomics)、《应用经济学》(Applied Economics)、《广告研究》(Journal ofAdvertisingResearch)等等。这些杂志多是被SCI收录的刊物,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尽管《传媒经济学杂志》也被SCI收录,但是从影响因子(ImpactFactor)看,它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确实还有待提升。

二、新闻学界主导的综合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80年代,传媒经济学从各个部门的独立发展走向综合,其中有三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标志性学术成就,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一是“传媒经济学”概念的问世。早在1970年时,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欧文(BruceM.Owen)等在整理传媒经济研究资料时提出了“大众传媒经济学”的概念11。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曾服务于白宫电信政策办公室,随后为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办公室的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为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和教授,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传媒经济学家。随后,还是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米聂1982年编著了《传媒经济学资料汇编》。米聂教授现为著名的经济学者,其《今日经济学》、《今日商法》被世界上众多大学选为教材。无论是“大众传媒经济学”还是“传媒经济学”,在含盖的领域上没有本质的差异,都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信等统统囊括其中。

二是《传媒经济学杂志》于1988年创刊。它成为新闻学界主导传媒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皮卡特教授创立此杂志并担任了10年的主编。第二任主编是艾尔布兰教授。这本杂志关注传媒产业各个部分的结构及其行为的原创研究成果,并努力扩大视野,诸如经济和财政对于传媒经营管理的影响。

三是“传媒经济学”教科书的问世。1989年,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博士皮卡特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传媒经济学》教科书正式出版,它成为新闻学界主导世界传媒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其中存在经济学原理应用上的问题。

2002年,苏格兰斯特灵大学电影和传媒研究系主任多勒(GillianDoyle)高级讲师的著作《解读传媒经济学》一问世,即刻引起世界传媒经济学界的关注。这位有多年记者经历的三一学院经济学和哲学博士的著作,不但通俗,而且颇有新意:一是将近年来传媒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比较充

分地反映在书中,尤其是第二章为“公司战略”、第八章“新传媒”,这是前面两部教科书所缺少的内容;二是将“传媒经济与公共政策”单独成章,反映了欧洲社会以及经济学界的传媒价值取向。第四部重要的传媒经济学教科书名为《传媒经济学:应用于新旧媒体的经济学》13,是加拿大艾尔贝特大学(UniversityofAlberta)退休教授侯斯肯斯(ColinHoskins)的新作,于2004年出版。在退休之前8年间,侯斯肯斯教授先后获得了10多项科研资助经费,共计45万多加元,集中研究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作者的学术背景必将为传媒经济学研究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传媒经济学的各个领域研究向着纵身方向发展,在不少热点问题或新传媒现象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正如皮卡特教授演讲中指出的那样,这样时期传媒所有权集中成为一个显著的国际现象,即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兼并集中在少数传媒帝国企业手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康鹏(https://www.360docs.net/doc/77796478.html,paine)教授十几年坚持不懈地研究了美国传媒的所有权问题,出版了著名的《谁控制媒体》著作。皮卡特教授研究了美国报业集中的现象,出版了《出版的集中与垄断:以新的视角审视报纸的所有权及经营》著作。曾应美国国会的邀请,他以专家的身份为《报纸保护法》(NewspaperPreservationAct)的审议提供咨询。美国政府制定此法的目的是企图阻止报业市场垄断越来越严重的势头。其实,早在20 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已有学者关注传媒所有权的集中现象(Borstel,G.H.1956,Bain, A.D.1964)14。到了90年代,特别是时代杂志公司与美国在线公司合并时,媒体兼并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世界传媒经济学界不少学者投身于传媒企业新时期兼并现象洪流之中。其中西班牙的阿方索(AlfonsoSanchez-Tabernero)教授的《欧洲市场上媒体的集中:新的趋势与挑战》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传媒经济学界影响比较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商业活动从恢复迅速走向持续的繁荣,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国传媒的社会属性逐渐得到全面恢复,尤其是产业的经济属性重新得到认识,学界、业界讨论传媒经济问题的文章、著作相继问世,我国传媒经济学快速起步。1985年,张达在《新闻知识》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谈谈报社的企业化”一文,提出了报业经营问题。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力丹同志在《新闻界》上发表了“新闻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文章。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教授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5期上发表了“探讨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属性”一文。1990年,周鸿铎教授的专著《广播电视经济学》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传媒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和教科书;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唐绪军副研究员的专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出版,它是我国目前受欢迎的报业经济学著作和教科书;200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的《报业经济学》出版,以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架构了学科的基本理论;2003年,周鸿铎教授编著的传媒经济丛书18、赵曙光等编著的媒介经营管理丛书19、郭庆光与孟建主编的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丛书20出版。尤其是周鸿铎教授的传媒经济丛书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系统建设的第一套著作,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共有40多部中文版的传媒经济学著作问世,标志着中国传媒经济学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充实完善时期。与此同时,我国传媒经济学人才培养也从艰难的起步阶段进入“规模生产”时期。在20世纪,我国似乎只有周鸿铎教授招收传媒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他培养了我国第一位传媒经济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先后在新闻传播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下设立了传媒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传媒管理、媒介管理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研究生培养方向。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设点格局来看,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同其他国家一样,从新闻学、经济学两个方向同时交叉展开。

三、传媒整合与学科新生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都正在数字化。尤其是网络的发展,正在彻底改变社会结构,尤其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销售模式,数字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模式,电子商务使产品信息发布和推广从传统的倚重于大众传媒转向两者并重的格局:企业自己的网站和大众传媒的网站。信息发布的社会传统分工格局被打破,信息源和发布渠道从分离走向统一,既在改变着大众的社会生活,也在改变着大众传媒。

数字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不但极大促进了传媒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传媒经济学。1993年,密歇根大学经济学、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教授迈克等

学者(Mackie-Mason,J.K.)提出了“网络经济学”(EconomicsofInternet)概念,并于1994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网络经济学,且参与组织了199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网络经济学研讨会(InternetEconomicsConference)21。1995年,意大利锡拉库扎大学信息学院教授迈克雷特(LeeW.McKnight)在美国的《电子出版学刊》(Journal ofElectronicPublishing)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网络经济学几个特别问题”的论文,并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络经济学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网络经济学概论”(AnIntroductiontoInternetEconomics)22的报告。1998年,他主编的《网络经济学》23著作出版。这部著作已被世界上许多大学选定了教科书,成为该领域经典著

作之一。

《电子出版学刊》目前成为探讨网络经济学一块重要园地。在这个刊物上,既讨论网络出版的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学问题,也讨论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网络音乐、网络录像、网络图书馆以及网络教育教学等应用问题。

1998年,美国内华达大学新闻学院的曼升(DonicaMensing)在(AEJMC)上提出了“在线报纸经济学” (TheEconomics of OnlineNewspaper)25。2001年,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传播学系教授沃特曼(DavidWaterman)提出了“网络电视经济学”26的概念,并探讨了交互式以及无限空间、低成本与低价格给电视业带来的新机遇。2002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两位学者(CarolTing,Steven Wildman)提出了“网络广播经济学”(Economics ofInternetRadio)27,并探讨了价格机制问题等。与此同时,报纸、杂志和图书的电子出版从概念变成现实,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向新媒体转变。以世界报业协会、国际期刊协会为主导的国际业界展开了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研究28。2002年,波士顿大学传播学教授德弗瑞(MelvinDeFleur)在其经典教科书《懂得大众传播》中对“新媒体经济学”(Economicsof NewMedia)29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新传媒或传媒集聚已成为近5年来世界传媒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热点,技术革命导致传媒革命,传媒革命必将催生传媒经济学的理论革命。

腾讯公司战略分析教案资料

腾讯公司战略分析

摘要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 提 供商,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业务非常广泛,涵盖:即时通讯、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无线服务、电子商务、搜索等业务,所以,对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研究腾讯公司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腾讯发展历程,然后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提炼出腾讯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终明确揭示出腾讯拥有的三大核心竞争力。接着我们根据腾讯的愿景以及战略目标定位,深入研究了腾讯是如何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制定,并对腾讯当前的战略进行了剖析。最后,我们在对腾讯公司发展战略记性全面分析后,进一步明确指出腾讯要想确保各项战略顺利实施应具备或提升的资源能力。 关键词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战略分析;对策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目录 一、公司简介 (1) (一)企业愿景 (1) (二)企业使命 (2) 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发展自身 (2) (三)价值观 (2) (四)经营理念 (2) 二、外部环境分析 (3) (一)宏观环境分析 (3)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 2.经济环境分析 (3)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 4.技术环境分析 (5) (二)产业环境分析 (6) 1.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6)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6) 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6) 4.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6) 5.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7) (三)竞争环境分析 (7) 1.世界范围内 (7) 2.中国范围内 (7) (四)市场需求分析 (8) 三、内部环境分析 (9) (一)资源分析 (9) 1.人力资源 (9) 2.财务资源 (9) 3.实物资源 (9)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9) (三)品牌价值分析 (10) 四、SWOT 分析 (11)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7课伟大的转折 学习目标: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学习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1)背景: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文化大革命”后,“”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2)影响:使人们认识到。(3)性质:是一场深刻的运动。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召开: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1)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我国放历史新时期。(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3)中国进入新时期。(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1)主要工作: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名誉。如: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成果: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 2、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合作探究 1. “两个凡是”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2.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三、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 如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二月逆流”C.“反击右倾翻案风”D.“两个凡是”的方针 2.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 ...(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4. 《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5.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 A.彭德怀 B.刘少奇 C.林彪 D.江青 6.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7.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A.实行人民公社化 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有(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腾讯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

腾讯的生存法则 在众多人电脑桌面上,总会有一个小企鹅在闪来闪去,QQ这只小企鹅改变了三亿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科技生产出了一种时尚。 拥有了三亿多人的用户群,在这个巨大的平台上,腾讯借助互联网又创造出一种科技时尚的商业模式。 吸星大法 有记者曾这样提问盛大董事长陈天桥,"有没有想过像腾讯QQ那样做即时通讯。"他的回答耐人寻味,"司马昭之心,谁不想做?问题是,腾讯有'吸星大法',你有什么好创意,它立刻就能照搬过去,忙活半天等于给腾讯打工了。只有找一个腾讯模仿不了的,我才会去做。" 陈天桥所谓的"吸星大法"无疑揭示了腾讯的技术跟进策略。从2002年到2004年腾讯业绩的增长速度令人侧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腾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吸引用户的眼球。而这些新业务的灵感不少都来源于互联网上。 一个可以证明的例子就是QQ游戏,由于和QQ社区捆绑,从去年投入到现在,QQ游戏最高在线人数已经突破130万,远远超过联众,成为中国排名第一位的游戏门户,这就是跟随战略的体现。另外,像过去开拓的铃声、短信、交友、校友录等服务,莫不是跟随战略的结果。 目前,QQ有着将近3.7亿的超大注册用户量,在此基础上,腾讯完全可以看到别人的成功后再去跟随,因为新开拓业务的成本会比较低。 所谓的吸星大法确实为腾讯带来了很多的商业机会,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对于腾讯来说并不是百试百灵。腾讯确实存在着一些社区壁垒,但并不是说腾讯在什么行业做都能成功,比如QQ交友、邮件等,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腾讯的QQ用户其实就是一个大平台,各种项目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孵化。但是腾讯实际上之所以能连续开展那么多项目,吸纳众家所长,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腾讯的企业文化,一种轻松、自由、开放的企业文化。 在腾讯内部员工因为工作问题争吵是家常便饭,这种习惯甚至还被带到了会议上,员工会经常反驳领导的意见,包括马化腾在内的公司管理层也都非常注意吸纳员工的好点子。 比如现在很火的QQ秀就是由员工提出的建议。像QQ秀这种类似的业务是先从韩国开始做起,后来员工认为适合腾讯,就向公司管理层提出了"QQ秀"这个建议。最初公司领导认为这个建议不可行,为了证明建议的可行性,员工们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义安二中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课 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教师 武瑞花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2014, 学案序号 8LSX008 学习 目标 1、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2、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认识到祖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学具 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导入 请结合《北京街头的谈话》 舞台剧回答下列问题: 1、 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 根据剧中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 3、 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 面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产生了何影响? 二、自学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 和纠正 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的方针。 2)目的:为了反对“ ”的错误观点。 3)内容:否定了“ ”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_____年底,在 召开 3、内容: 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它完成了党的 、 和 的拨乱反正,是______ 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 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1)成就:1979年,颁布了《 》,1982年,颁布了第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 》《 》《 》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 、 和 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三、合作 1、课本39页动脑筋,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批 注 【理解】 平反冤假错案意义:充分体现 了新的领 导集体的 民主意识,也充分的调动了人民群众进 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的积 极性,使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腾讯发展历程

腾讯QQ的发展历程 腾讯QQ(简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 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讯终端相连。2015年,QQ继续为用户创造良 好的通讯体验!其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 目前QQ已经覆盖Microsoft Windows、OS X、Android、iOS、Windows Phone 等多种主流平台。 发展历程------------------------------------------ 成立当初主要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 网上寻呼系统,这种针对企业或单位的软 件开发工程几乎可以说是所有中 小型网络服务公司的最佳选择,这是 腾讯QQ的前 换名风波 QQ是1999年2月由腾讯自主开发的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 时通信(TencentInstant Messenger,简称TM或腾讯QQ),其合理的设计、良好的应用、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QQ以前是模仿ICQ来的, 是国际的一个聊天工具,是I seek you(我寻找你)的意思,OICQ模仿ICQ它在ICQ前 加了一个字母O,意为opening I seek you,意思是“开放的ICQ”,但被指侵权,于是腾 讯老板(马化腾)就把OICQ改了名字叫QQ,就是现在我们用的QQ。除了名字变化, 腾讯QQ的标志却一直没有改,一直是小企鹅。因为标志中的小企鹅很可爱迷人而且很受 女生的青睐,用英语来说就是cute,因为cute和Q是谐音的,所以小企鹅配QQ也是一 个很好的一个名字。 商标纠纷 2000年,就在OICQ席卷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之时,一纸律师函发到了刚刚成立3年 的腾讯公司。ICQ的母公司美国在线(AOL)起诉腾讯侵权,要求OICQ改名。马化腾急 中生智,将OICQ改名为QQ。 早期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讨论: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①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___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腾讯企业发展历程概览

腾讯企业发展历程概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腾讯 一、公司简介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多年来,腾讯主打产品腾讯QQ早已深入人心。尽管互联网用户增长已趋成熟,国内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腾讯公司在近几个季度仍保持着收入和盈利稳健的同比增长。2012年第二季度,腾讯营业收入约为105.3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56.2%;净利润达到42.2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32%;净利润率超过40%。2012年11月,腾讯市值已达到6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谷歌和亚马逊,超过百度,排在全球互联网上市企业的第三位。第二季度,腾讯即时通信服务月活跃帐户数达到7.836亿,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 二、发展历程 初创探索阶段(1997—2002年):1997年,马化腾受到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ICQ的启发,开始做一个ICQ的汉化版—OICQ;受到丁磊,张朝阳等人外国融资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1998年,他创立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在当时,选择一个受欢迎的软件给用户提供汉化版是整个中国IT业的一种潮流。而OICQ不单是ICQ的汉化

版,它将即时通讯功能和用户需求有机结合,具备离线消息,个性化头像等功能。随着互联网通过网吧形式在中国全面铺开,这些细微却极具针对性的特点让OICQ迅速流行起来。 创立之初的腾讯处在一个谋求生存的艰难起步阶段,与政府的合作开发才促成了OICQ的诞生。最开始的OICQ 互联网版本和深圳电信合作开发,由深圳电信出资60万,提供服务器和带宽。刚推出的OICQ大受欢迎,用户数飞速增加,腾讯公司因此决定独立发展。期间,IDG和盈科数码为腾讯注资400万美元,帮助腾讯脱离资金困境。 拓展扩张阶段(2002—2009年):灵活地借鉴和创新让腾讯始终保持在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领先地位。当2002年3月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时,进军中文社区的MSNMessenger对其构成威胁。腾讯参考韩国社交网络Cyworld的运作模式,销售虚拟物品如人物形象服装、背景等,推广到QQ上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3年之后的腾讯,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平台扩张阶段,陆续推出“QQ游戏”、企业即时通信产品“腾讯通”(RTX)、腾讯TM等新应用,并连续几年被深圳市科技局、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等9个机关评定为“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2004年上市后,腾讯开始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这一年QQ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中国即时通讯产业成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有答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有很强的对比性,你能分析这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吗? 四、课后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2011-03-29 11:14:03 张星星 【作者简介】张星星,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北京 100009)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国史研究主线国史分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这一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做过初步尝试。195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曾提出,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建国史料” [1]。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6)》[2],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3]。但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还是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从那时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 1990年,国家为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所现在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外交史与港澳台史四个研究室,办有一个国史研究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一个国史专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该所与这一学会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至今已召开了六届学术年会,其中包括2004年召开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2001年,该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另外,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也设有从事当代史研究的专门机构,许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机构或中心。 第二,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30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机构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建国以来至1965年的重要文献选编[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十六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期间的重要文献选编[5];《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9]等文献资料;《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10]、《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一九九○—二○○二年)》[11]、《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12]等专题文献选编。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7年)①,共21卷。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主要有:《毛泽东文集》[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4]、《周恩来选集》[15]、《周恩来经济文选》[16]、《周恩来外交文选》[17]、《刘少奇选集》[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9]、《邓小平文选》[20]、《陈云文选》[21]、《陈云文集》[22]等。另外,还出版了大量领导人的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料,如《毛泽东传》[23]、《周恩来传》[24]、《邓小平年谱(1975-1997)》[25]、《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

腾讯发展战略研究

腾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目录 摘要 (4) 1公司背景 (5) 1.1发展历程 (5) 1.2发展现状 (5) 1.3问题与挑战 (6) 2、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7) 2.1资源分析 (7) (1)财务资源 (7) (2)技术资源 (8) (3)品牌资源 (9) (4)人力资源 (10) 2.2能力分析 (11) (1)组织管理能力 (11) (2)创新能力 (12) (3)海量用户服务能力 (13) (4)超强业务整合能力 (13) 3.公司战略定位与选择 (13) 3.1公司目标 (13) 3.2总体战略定位 (14) 3.3战略选择分析 (14) (1)追随者战略 (14) (2)多元化战略 (14) (3)国际化战略 (15) 4.竞争力分析 (15) 4.1SWOT分析 (15) 4.2核心竞争力分析 (16) 5.组织变革 (17) 5.1组织架构调整 (17) 5.2变革原因 (17) 参考文献 (18) 图1腾讯公司的发展历程 (5)

图2腾讯公司七大业务体系 (8) 图 3 2011年腾讯主要平台数据 (9) 图4腾讯双通道职业发展模型 (11) 图5腾讯公司SWOT分析 (15) 图6 2010Q1-2011Q4中国即时通讯活跃账户数 (16) 表1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腾讯2011年第四季度业绩摘要: (6) 表2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腾讯主要平台数据: (6) 表3腾讯公司产品命名方式 (9) 表4腾讯公司管理团队 (11)

摘要 提起“互联网行业”和“创新话题”,我们一定会想到这家不断陷入“抄袭门”的公司——腾讯。自腾讯1998年成立至今,14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过关斩将,坐拥现在“中国市值第一”、“营收第一”、“盈利第一”佳绩的,我们还能在一味的质疑创新吗?显然不能! 本文以“腾讯”为例,回顾腾讯14年的发展历程,审视现状,展望未来。通过对腾讯公司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发掘腾讯发展道路上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揭示腾讯一路前行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腾讯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定位,深入研究腾讯公司是如何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开展一系列的战略制定的,并对其战略选择加以剖析。最后,通过腾讯近期的组织架构调整来看腾讯发展的未来。 总之,本文旨在对腾讯全面剖析,呈现一个真实的腾讯公司,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树立一个行业真面的、积极的领袖企业。 关键词:腾讯,核心竞争力,战略选择,组织变革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岁政治学学科的创立而创立的一门现代性学科。它的创立及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40年代,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第四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 第一阶段:中国政治思想史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等人开创。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和东南大学有关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1924年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在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第一本专著。 第二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40 年代,多所大学相继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代表人物及著作由陈安仁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大纲》、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杨幼炯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全国几十所院校的政治学科被取消,而作为分支学科的中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政治学科恢复20世纪 80年代,随着政治学学科的恢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编纂又被提上议事日程。主要人物及著作是徐大同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朱日耀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研究现状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向一个新的阶段迈进,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它取得了以下的进步。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思想家及政治思想的论述和评价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政治教条主义。人们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其他的理论方法,在研究中保持理性与辨证地看待。第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重新界定。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成为学者率先思考的课题。第三,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思想史都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第四,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学术发展基本实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就研究的科学性而言,一方面,注重政治思想史中时代、流派、思潮、思想家等政治学说的挖掘和整理; 另一方面,力求在综合上述时代、流派、思潮和思想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纵横结合的研究结构,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的观点、结论与现实中国政治实践、政治比较相结合,推动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的研究体系的形成。(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的方法论仍然很单一。虽然摆脱了政治教条主义,但是研究者们在政治学方法理论的运用方法仍然不够充分。 第二,通史性研究不够重视,没有出现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对于专题人物或者断代史的研究较多,通史的研究较少。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蒋英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圣才出品】

第二讲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夏、商和西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 记载这一时期的《尚书》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有所体现,到西周时期,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有: (1)儒家政治学说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王道)(2)法家政治学说 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霸道)

(3)道家政治学说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秦汉到晚清 自秦汉到晚清,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中国皇权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1)鸦片战争前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 (2)鸦片战争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分化,出现了“守旧派”、“维新派”和“民主派”。 ①“守旧派”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他们被视为“守旧派”。 ②“维新派”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迻译名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