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一、启蒙老师播下爱的种子

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他的启蒙老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里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棵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捅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具有爱心。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二、第一次铭心刻骨的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

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三、挽救“困难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像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帕夫雷什中学》简介、摘要、及部分解析

《帕夫雷什中学》介绍,摘要,部分解读 1、《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1969年出版。帕夫雷什中学是乌克兰境内的一所10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渡过的。这所中学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帕夫雷什中学》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帕夫雷什中学》除前言外,共有7章。 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关注健康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 3、要把学校领导好,就意味着要精通教育科学,并使这门科学成为科学地领导教育和教养以及组织全校师生活动的基础;意味着要成为教学教育过程的能手,要掌握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 4、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5、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它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创造才干和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 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曾在苏联多次再版,也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其它国家出版。 7、第斯多惠说,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 8、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9、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10、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观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一些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其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我们努力设法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过丰富的智力生活,并使这种生活能影响集体在精神上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水平,并发展天资较低的学生的才能。 11、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12、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此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科学的基础知识。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经典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经典名言 一、论学生学习 1、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33页) 2、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3页) 3、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4、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5、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则尤其不可容忍。(《给教师的建议》第101页) 6、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12页) 7、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 8、如果没有童话,儿童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130页) 9、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626页) 10、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第543页) 11、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二、论学生阅读 12、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13、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第10页) 14、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15、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给教师的建议》第523页) 16、图书是知识不可缺少的源泉,是你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17、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18、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1页) 19、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20、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给教师的建议》第391页) 21、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给教师的建议》第75页) 22、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21页) 23、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88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 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 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 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 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 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 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 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 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 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数学 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 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 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 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 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 课堂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 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 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暑假,大家都想好好的休息休息,陪陪家人,联络联络朋友,美美的睡睡懒觉,享受一下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感。可是,又接到了培训的通知,知道大家心里都很反感,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为期4天的培训任务还是得完成。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吧。 这次我们的任务是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老师可能在假期里就已经看过了,我和大家一样,只有一本课本,也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只不过我看课本的时间要比大家多一点点,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就算是完成这次的培训任务吧。当然了,我才疏学浅,我的这些体会和感受也仅仅代表我个人,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也希望大家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今天早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再怎么伟大的人,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再怎么伟大的事,首先也是一件平凡的事。人,是从平凡逐渐走向伟大的。人的伟大,往往是表现在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上,而不是表现在惊天动地的事件中。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他做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一起去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份简历吧。从中我们会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生活。

1、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祖父曾是旧俄的农奴; 父亲是农民、一个能干的木匠, 在夺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失去了一条腿, 在国内战争时期为巩固革命成果流过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这个偏远乡村的农家, 生活是贫困而动荡的。土豆和黑麦粉做的面饼是家里上好的食品。小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小名)总是赤着脚跑来跑去。然而酷爱书籍的祖父, 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 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而又生气勃勃的家庭环境。在这个家里, 大人从不大声呵斥, 更不责打孩子, 一道目光、一个表情, 就足以使孩子明白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孩子们从心底里感觉到长辈对他们的期望和热爱, 很依恋长辈。小瓦西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孕育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颗金子般的心。有意思的是, 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4 人, (三男一女), 先后都成为教育工作者。] 2、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3、1933年,提前从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一所师范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准备当教师。( 2 0 岁左右),1934年在故乡担任小学教师,同时参加高等师范教育进修(函授) 4、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5、1 9 4 1 年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任政治指导员。在这一阶段中,妻子被敌人残酷地处死,出生不久的婴儿夭折,自己在战争中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人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思想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在欣喜于教育迅猛前进的同时,不难尴尬的发现,当今真正的教育理论构建的还比较薄弱,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思想时常烙印在各种概念化的教育名词上,口号式的大旗也常常在人的眼前晃摇。过滤掉五颜六色的泡沫,当我们用平静的心境俯身走进真正的教育理论时,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思想,什么是大师。谈到教育理论,我们不能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史上,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扎根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有功不居,有官不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撰写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出版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对教师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读罢此书,有诸多感悟,在此就苏霍姆林斯基对“差生”教育与大家共同商榷。首先摘录书中的几个事例:巴甫里克,在学习上是一个被称作“思维迟钝的孩子”,同班同学已经能够把字母拼成音节并大声朗诵出来,他却连把一个字母与另一个字母区别开来还要费很大的力气。对他必须是教了一遍又一遍,比在别的孩子身上多两三倍。一道习题,

甚至最简单的一个从属关系,他都要考虑半天。——按我们的叫法,巴甫里克是“后进生”。他升入五年级时,女教师甚至把这个孩子犯过的各种语法错误的一览表和一张需要经常复习的算术规则的清单,交给五年级的老师。但在五年级,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增加了一些要动手的课,给巴甫里克带来了乐趣,其中的植物课他最有兴趣。教师发现:“他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他不但能够巧妙地给果树嫁接,还提出不通过嫁接就直接培育树苗的想法,并自己建造了一个温室,培育出树苗,总结出从树的哪部分取下的枝条能活,哪部分取下的枝条不能活的经验……这次实验以后,巴甫里克学习上恐惧的心理消失了,他回答问题不用回忆书本上哪个地方写什么,而是一边回答一边思考,从他的见闻和体会观察中总结出自己的结论。几年过去后,他培育出了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后来考上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米哈伊尔,被称为“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写作文。在他看来,作文是一种“高不可攀的顶峰”,他的老师彼特罗芙娜费尽了心血仍不见成效。结果在离8年级结业还有3个月的时间,他退学了。不少教师都向彼特罗芙娜“祝贺”。后来有一天,她的电视机出了故障,就打电话给电视机维修部,请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结果这位高手艺师傅就是米哈伊尔。他熟练地修好了电视机,并说“保用三年”。这位老师回忆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我惊奇地看着他,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和那时候不一样了。

霍姆林斯基简介

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他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向别的教师请教,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的学业,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在函授学习期间,他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从思想深处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从而更加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伤愈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 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

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他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①因此,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到教师中去,发现教师,帮助和培养他们,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50句。他的一生留给我们许多关于教育的知识名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带给你们启发与帮助。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1.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4.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5.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7.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8.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9.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0.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11.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12.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13.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_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理论 1.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典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00句 2010年4月10日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他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述。随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扬,这些教育著述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心目中的教育经典,他的许多教育主张和言论被广泛引用,成为我们镌刻于心的经典名言。 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闪烁着其教育智慧光芒的名言佳句比比皆是,许多研究者在阅读过程中,辑录出版了多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笔者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中,专门选取了其中100条最经典的名言。这些经典名言言约意丰,琅琅上口,供教师们在学习和引用时参考。 一、论学生学习 1、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33页) 2、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3页) 3、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4、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5、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则尤其不可容忍。(《给教师的建议》第101页) 6、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12页) 7、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

8、如果没有童话,儿童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130页) 9、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626页) 10、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第543页) 11、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二、论学生阅读 12、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13、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第10页) 14、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15、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给教师的建议》第523页) 16、图书是知识不可缺少的源泉,是你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17、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18、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1页)

小学教师必读书目100本

小学教师必读书目100本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66、《案例教学指南》 67、《当代教育学》 68、《教育理想与信念》 69、《我的教学生涯》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71、《向孩子学习》 72、《青浦教育实验》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7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77、《透视课堂》 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79、《培养反思力》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杨跃 (四川宜宾学院高教所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的,主要是解决就业与升学的矛盾,更好地引导就业,促进就业,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他的这一思想仍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我国;基础教育;启示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中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过分强调劳动者知识化,而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年代中期后,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招生计划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中学生的求学愿望;同时未能升学的中学生既无就业的思想准备,也无就业的技能,这时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众多的游手好闲的人,且数量逐渐上升,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并且相当数量的家长、学生都鄙视厌恶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耻辱,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兼顾升学与就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内涵 他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这也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想。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是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1] 同时他认为:“‘全面’和‘和谐’是个性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理想的个性应该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就不能达到和谐的发展。”[2]那么“和谐发展”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他认为应该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3]可见,这就是他对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最新的阐释,也是自己办学的教育理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 三、基础教育的含义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学前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这里作者个人认为:它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每一位公民必须接受的、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当然,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平性。作者个人认为,它还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也许会赋予新的内涵。 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 他主张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同时主张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 1.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获得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他的学校里,他殚精竭虑地使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置都活起来,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念、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组织学生安排、布置、创设和保护学校里的所有财物与周围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摘录大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摘录大全 导读:1、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2、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苏霍姆林斯基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4、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5、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林斯基6、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7、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8、"教师进行劳 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9、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苏霍姆林斯基10、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 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11、皮鞭不只会降低 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会在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苏霍姆林斯基《家长

教育学》12、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3、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14、我要关注的是,让我培养的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第32页》15、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16、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17、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18、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19、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导读: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讲课

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