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

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从传媒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报道。[3]

有专家认为,一个节目、栏目如果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一半。[4]因此,新闻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当今受众心理所反馈出的一种媒介现象。那么,新闻娱乐化反映出了受众在接受娱乐化新闻信息时的哪些心理需求呢?

一求近心理

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5]现在很多新闻节目,改变了以往“我播你看”的模式,强调了新闻的地域优势,追求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例如,天津电视台的《e闻播报》可以说是目前天津地区“说”新闻比较成功的一个栏目,自栏目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栏目的影响力也很大。该栏目是以“触摸社会经济,感知灵动生活,e闻播报,您的资讯朋友”作为栏目的口号,关注社会经济新闻。节目强调活泼性、贴近性,从经济视角报道社会新闻,以社会新闻的包容态度关注经济事件。从每条片子的文稿、编辑形式到配音以及主持人串词和语气都口语化,充分体现贴近性和活泼性。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栏目,都注重百姓生活,善于从百姓身边去发现、捕捉新闻内容。[6]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既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新闻工作要体现“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又迎合了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二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7]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不断为受众提供有新意的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鲜感”,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求新心理还表现为观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总是希望得到最新的信息。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新的信息内容可以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新的报道手法可以引发受众的注意力,二者缺一不可。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轻松、鲜活的新闻形式,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当成评书来说,让一些生、冷、硬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颇受观众的欢迎。

三求真心理

求真心理是指受众对真实可信报道的心理指向。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他们就是想从中得到可靠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8]即使是这样一些真实的新闻,也在无处不展露了硬新闻软化的痕迹,如,美国遭9?11恐怖袭击后,《晚报浏览》在周末特别节目中对整个事件作了综述性的回顾,在节目中加入歌曲《祈祷》、《让世界充满爱》,烘托了人类“珍惜生命,渴望和平,痛恨恐怖主义,痛恨战争”的主题情绪,效果非常不错。但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依然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9]这样的事件报道得越具体,越真实可信,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另外,对于那些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说明性和说理性节目观众也十分喜爱,如谈话节目对某个时间、某个焦点问题的剖析和说理,法律节目对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和分析等,也受到观众的关注。

四求趣心理

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10]2002年10月发生在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都市报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地发展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趣心理,其中一些媒体不是侧重于分析和通报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以及从舆论上对恐怖袭击给予道义上的谴责,而是从可读性和好看性上加大对事件“故事性”层面上的报道。从一些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就能可窥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俄人质危机新篇:美国一男子与俄女子的生死之恋》、《莫斯科人质劫持匪首和他的“寡妇敢死队”》。[11]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2]

同时,也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影响下,出现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新闻的人,就好比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林志玲,在一次“意外”的手机丢失导致她与当红男星言承旭的亲密照片暴光后而一夜成名。再如前不久刚刚爆料的赵薇的前男友汪雨与旧情人陈紫涵重修旧好,于是一夜之间也是未曾出名的陈紫涵也开始火了起来,那么事情是因何而起呢?竟然又是有人丢手机了,这次丢手机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心人物陈紫涵!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受众的求趣心理,让这样的娱乐化新闻,花边化新闻,娱乐化人物有了宽阔炒作空间。

五求美心理

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之感。美的事物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13]在传播过程中,它表现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的美和新闻表现形式美的一种崇尚和主动去接受的心理。[14]因此,时尚的娱乐新闻节目就颇有市场,节目、栏目中,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唯美的构图,优美的线条,特别的音响效果,甚至还有时尚靓丽的帅哥美女主播,主持人不一定会讲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却一定会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记得好象是最早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第一个尝试了现场乐队伴音,于是在以后的许多年来,这种现场音响效果一直都得以沿用。

六消遣心理

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

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15]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化的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的功能。所以,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流行于是自在情理之中了。[16]七从众心理

“一张报纸,一个城市”。从受众层面上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在都市报中,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都市报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17]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都市报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有学者曾指出,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判断新闻重要性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认为,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日趋普遍,但它不可能成为媒介的本质和主流;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硬新

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18]

总之,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最后力量。

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论文关键词:认知偏差;认知偏见;逆反心理;传播失效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当前的传播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因为受众心理 因素导致的新闻传播失效类型,期望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使传播 者即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调整行为,使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达到有效传播。 传播失效即信息传播后的客观效果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预期效果)相 违背或不相符,传播活动零效果同属于传播失效。新闻传播失效表现 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传而乱向”,即传播的 实际效果偏离了传播的预期效果,要么产生了干扰信号,要么使受众 困惑或产生歧异理解;二是“传而反向”,即传播的实际效果是与传 播的预期效果完全相悖的反效果。因为受众个体差异性和受众心理的 复杂性,由受众心理而导致的新闻传播失效的类型有很多。从认知心 理的角度,作者将这些类型分别归纳为受众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及逆 反心理三类来实行阐述。 一、受众认知偏差和新闻传播失效 受众的认知偏差是指在受众头脑中不自觉地对传播者或对新闻信息的 误解,从而导致与传播者主观意图或宣传意图的偏离。主要表现为误 解传播者角色、移情、期待等原因来引起的认知偏差。 1、因误解传者角色引起的传播失效 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地有人落水,围观的群众无一人下水救人。看到这样的报道后,有人不禁会问:记者肯定也在现场,记者为 什么不去救人?这就牵涉到这样一个问题:记者首先应表现职业人的角色,还是首先表现社会人的角色。因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受众 会忘记传播者想要揭示的问题,转而对传播者在现场的行为实行评判,导致新闻传播失效。传播者作为社会个体,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 追求,在处理职业人和社会人角色冲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第一

心理健康活动通讯稿

心理健康活动通讯稿 【篇一心理活动通讯稿】轨道交通学院“心灵使者”在行动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了解我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的开展“和谐之心”心理工作坊的工作,5月20日,轨道交通学院的“心灵使者”们在学校广泛开展“关注心灵”问卷调查。 食堂门口,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我校同学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参加本次调查的女生占72,男生占28;18岁以下占7,18-20岁占34,20岁以上59。 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参加过心理辅导或团体活动,但34的同学仍希望可以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调研结果显示,相对团体辅导,同学更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专业的个体心理辅导和帮助。 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集中在人家沟通交往、恋爱情感关系、情绪管理和意志责任等方面。 通过此次活动,轨道交通学院“和谐之心”工作坊更深入的了解了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工作深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后,轨道交通学院还将开展“我爱我心”心理健康讲座、“心灵互动工作坊、“心灵使者”系列培训等活动,努力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轨道交通学院陈方敏、蔡翊洲/图轨道交通学院郭伟芳)

【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通讯稿】第五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的举办为了引导城院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成长和健康,2014年5月,第五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拉开了帷幕。 作为大学生,不论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都要独立面对真实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都要独立解决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难题。 因此,学院举办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意在帮助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关,培养关爱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此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为期一个月,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活动采取的形式是微博活动、心理健康日活动、心理期刊发行、5.25大学生心理剧表演等系列活动。 这些丰富多彩、创意颇多、别出心裁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积极参与,尽管天气炎热,校园的宣传点却人头攒动,老师和工作人员耐心地对同学们的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这次“5.25心理健康节”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了关注心理健康,关注心理教育的过程,并从中受益匪浅。 对自我的意义树立了心理健康意识,丰富了心理情感生活;学习了心理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了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减少了产生心理障碍的隐患,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 【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 一、何为受众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 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 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 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四、受众的心理特征 1、新奇心理 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 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4、接近心理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反映在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上,这一接近心理便表现在新闻发生地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新闻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新闻稿3篇

心理健康教育新闻稿3篇 5月份,我院依托心理学专业社团心理协会,深入XX一中、XX 二中、XX四十中学、XX交通职业学院等学校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心 理素质训练、同其他高校的心理社团进行交流等,受到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好评。 10月25日晚上8点,土木与交通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主办,由 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承办的班级心理健康手抄报展示活动,并 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本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土木与交通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多样的活动,为同学们普及了心理知识,让大家找到了 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也认识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其实 就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心灵之旅,使大家更乐意为周围的人服务,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活动不仅提升了参与者的心 理素质,也通过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相互交流,使 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更多人受益,达到全面提升我 院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为了深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将今年的5月25日至5月29日这五天定为第三届“525”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主题为“心成长青春美”。活动计划通过校 园文化布置如橱窗、横幅等以及校广播电台“心理FM”的气氛渲染,从周一至周五依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户外拓展活动、 “沙盘开放日”、心理案例评析和“撼动我的瞬间微视频征集”等 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灵家园。整个一周的活动力求形 式多样,尽量满足各个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以求达到全面 普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通过本届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周这一平台,给全校师生充分放松自我的空间,为大家腾出关注心灵成长的时间,为学校的心理健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的案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0331127.html,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作者:程鹏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4期 【摘要】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关键词】新闻传播;受众心理;传播效果 办报纸、做新闻工作就要研究新闻受众——读者的心理,只有了解读者,把握读者心理规律,并围绕读者搞好新闻策划,我们的报道才能更加贴近读者,为读者所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才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著名记者安岗就曾在一篇题为《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的文章中强调:“办好党报必须深知自己的读者,我们的敏感首先就要表现在这方面。人民和党心连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生活的现实。我们就是要研究人民的心理,掌握他们的脉搏。”当然,读者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既有共性的、普遍的心理,又有个体的心理,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握读者的以下几种心理: 好奇心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或环境时所产生的朝向和探究反射。如听到有人叫就会不自觉地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到有成群的人围在一起就忍不住凑上前看个究竟等等,都属于探究(好奇)心理。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就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对新闻的喜新厌旧正是出于这种好奇的心理,凡是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的新闻,都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如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的诡异实验:让死人开口唱歌》(《南方都市报》2002年7月4日),一看标题读者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读完全文:死去的人怎么会唱歌?原来是研究者把人工智能技术加入录像制作,将私人的影像依照声音做出口型,这样就可以“唱歌”了。这一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语言训练、帮助聋人学习说话,或者创造更加鲜活的虚拟人物,或者方便未来的配音工作。 当然,读者的好奇心理是与事物的新鲜程度、新事物出现的次数多少密切相连的。当一个事件第一次出现时,它会因为新奇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时间一久,信息变旧,人的感觉迟钝,它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不过,一旦有了新的内容,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它依然会重新由旧闻变为新闻。

2021年心理健康活动新闻稿

关爱心灵共筑和谐校园 欧阳光明(2021.03.07) —明德学校525心理健康周活动之“心影随动” 随着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然而如何将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到每一位同学心中仍是一道难题。为了使“整体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缤纷五月,明德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了“525心理健康活动周”系列教育活动,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基本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同学们造就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建立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适应现代学习和和生活的心理素质。 一、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环境,明德学校开展了《我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时》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反馈情况,老师们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心理疏导。 二、正面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班级板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板报《做情绪的主人》、《心理健康伴我成长》等,讲述了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板报制作精致,引人入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为进一步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增添了色彩。 三、励志讲座引起共鸣。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励志视频《让生

命充满爱》,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激扬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人生之路。很多同学在观看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感受到了其中的正能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树立正确的成功之路。会后,每个学生写下了对自己、老师、父母等有关责任的真心话。 四、开展中考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使初四学生轻松迎接中考,学校开展了《从容面对六月天》中考前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通过教师的辅导,缓解学生考前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提供应对策略和考试技巧,保障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应考心态参加考试。 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有助于帮助同学们走出心理误区,减少内心的矛盾,学会处理、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学习节奏,进一步的融入我们的校园,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处心灵栖息的天地。通过开展心理周活动,全校教师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大大增强,大家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使人幸福的教育,即“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要使教师快乐生活”。 问卷调查与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板报展示 认真观看励志讲座 师生同场情感共鸣 用心辅导专心倾听 现场互动熏陶感染 师生同场情感共鸣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汇总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 系(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 学生姓名:胡妮妮 学生学号:200808020043 指导教师姓名:刘凌云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2 年 5 月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 (3)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3) (一)新闻受众的定义 (3)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4) (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4) 三、新闻受众原有基础的心理 (5) (一)受众的动机 (5) (二)受众的需要 (5) (三)受众的兴趣 (6) (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 (6) 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8) (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8) 1、随意性 (9) 2、交融性 (9) 3、互动性 (9) 4、差异性 (10) (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 (10) 1、接受暗示 (11) 2、从众 (11) 3、逆反 (11) (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 (12) 1、求真心理 (12) 2、求快心理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心理趣味测试活动策划书(学生会心理部活动策划)

心理趣味测试活动策划书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意识,特将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重庆交通大学五月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是在“5.25”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我们秉承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服务的理念,推陈出新,开发出了一系列参与性强,趣味性强,吸引力大的活动。本次活动主要以提高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主,涉及到心理健康与“5.25”宣传、心理团体辅导、心理测试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主办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心理辅导站 二、活动主题:亲近自我,炫舞青春 三、活动对象:重庆交通大学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2013/5/25 五、活动地点:重庆交通大学雅园小区篮球场 六、活动目的: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营造我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引发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用心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处理好异性交往、寝室人际等方面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自己,并以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自我的健康发展

七、活动开展方式:趣味心理、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宣传、心理照片展,心理美文展,祝福祝愿,许愿墙,千人现场大签名,活动成果展等 八、活动背景: 为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我们心理辅导站特策划此次心理趣味测试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九、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1.5月20日之前在网上、图书馆搜集整理心理问答题、心理美文、心理照片和“525”的前期准(宣传准备,人员准备,确定活动场,打印试题和心理知识普及传单等)。 2.5月25日中午前,组织办公室成员将收集好的试题进行分类,在试题后面附上相关答案,方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宣传部负责宣传活动。 3. 5月25日中午,通知各部门及时展开活动并准备好所需要的桌子以及各种工具 5. 5月25日下午,部门成员整理活动相关信息,提交给宣传部,让宣传部写一篇新闻稿发给我们部门。本部门成员及时完成活动总结。(在总结中附上活动开展照片,并严格要求总结格式)

【最新推荐】心理剧新闻稿-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心理剧新闻稿 篇一:心理情景剧决赛新闻稿 我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圆满落幕 本网讯5月23日晚,我校第七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演艺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朱灿平、党委组织部部长徐祖民、宣传部部长胡雯、学工 部部长徐庚阳,工会副主席申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谢建出席了本次大赛 并担任评委。 比赛时,演员们精彩用心的表演、绚丽的灯光和音效以及每个剧所要传达的深 刻涵义,都给观众与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激烈的角逐和公正的评判, 环能学院的《我相信》凭借出色的演出、精彩的剧情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主题 摘得本次大赛的桂冠。机电学院的《苹果手机》、《没那么简单》和外语系的《寻找生命的灯塔》夺得二等奖,管理学院的《再见春天》、《校园碟中谍》,法政学院的《夏天的阳光》和《守望花开》以及南区心理协会献上的《平凡与 新颖》分获三等奖。机电学院的杨帆凯浩和法政学院的徐小容分获大赛的最佳男、女演员奖。 最后,领导与所有演职人员上台合影留念,“放飞心灵幸福起航”校园心理情景剧汇报演出暨颁奖大会圆满结束。 本次心理情景剧大赛的各参赛队伍的剧本都十分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并从亲情、友情及爱情等方面引导剧情的发展,精彩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 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及感悟。大赛的主办,活跃了校园文化, 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我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的举办始于201X年,剧本内容取自学生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参与性、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同学们对身边生活的体验,从而对 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更深刻地认识自我,领悟并找到解决困惑的方向。心理 情景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它以类似话剧的形式向学生 介绍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已成为我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优良载体。 篇二:心理剧“汇”新闻稿 湖南商学院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在我院举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策划书 篇一: 一、活动背景: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争吵打架事件比比皆是,校园不和谐现象增多,并且部分同学沉迷于虚拟的络世界之中,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之事,另一部分同学有来自学习和面临就业的压力,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导致心理严重受到损害,借此开开学之处,我院特举办这次大学生心里健康活动,来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活动目的: 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去拿防伪地加强对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活动意义: 1、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和谐美好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且学会珍惜,减少不和谐因素。 2、为学生以后学习甚至工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帮助。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同身受,使自己精神层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更加开朗自信。

四、活动时间:20XX年7月10日 五、活动地点:诗香苑门口 六、活动对象:全体学院学生 七、活动流程: A)1、活动一:心灵寄语。打开心扉,常有爱的海洋,一卡片的形式展览,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或是某一瞬间的体验货感受,内容可涉及立志、感恩、信任、价值追求、理想与情感等各方面;届时将挑选出制作精致和写得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全校同学共同分享。 2、活动二:心理图片展和心理知识展。用展报或海报的形式,分别设立心存感恩展板、图片展板、心理健康知识展板等。 3、活动三:心理电影展播。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 B)活动前期: 1、召开会议,讨论并拟定活动计划,明确项目内容与分工。 2、组织相关人员去各活动场所踩点。 3、进行活动宣传,有关人员画海报、横幅。 C)活动开展: 1、组织2个队伍,并设定队长。一个队伍进行卡片和展板活动,另一个队伍进行参看电影活动。

谈谈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从我国传统新闻来讲,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特殊新闻传播心理规律。 首先,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先要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才有了新闻的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行为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接受新闻的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其次,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的目的、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 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据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和记忆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同一个信息有多种传播方式,受众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那磨同一条信息不同的受众有选择性的接收。如成都一年轻人刘志新高考落榜,待业在家,他对家里订的《文化报》不感兴趣,另订了一份《四川科技报》。而且他只看该报上面的“致富金桥”栏目,对其他栏目不感兴趣。但在“致富金桥”的众多报道中,只有《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道与他的兴趣和自我条件的评估契合。他读后,心情激动,决心以针灸为业,并找来许多有关针灸的图书,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神针手”。 在这里就就会说到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传播的信息必须而且只有把传输的信息送进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心理能,这种心理能外化(或释放)为受传者的行为,行为做功才能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传者,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受众意识,也即是由传者身份转变为受者身份。 受众地位的提升是受众主体意识在我国新闻传播中得到张扬的一种反映,符合现代社会传播思想意识。从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来看,“传者”向“受者”的转变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新闻事业的发展及个人意识的强化息息相关,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剖析: 1、由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决定。按照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可以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受传者、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闻稿

我院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院结合学院特点,突出专业优势,在积极承担和参与学校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有关活动的同时,学院在5月份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月22日晚,我院举办了首届心理剧大赛,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舞台剧的形式有机结合,将贫困生心理、大学生恋爱心理、自卑心理、青春期心理等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用舞台演出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进行了展示,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5月8日,为了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用微笑净化心灵,用微笑鼓舞成长,我院以“世界微笑日”为契机,开展了“最美的微笑”评选活动。同学们用相机记录下周围微笑的美丽瞬间,最终经过投票评选出了“最纯真的微笑”、“最个性的微笑"、“最幸福的微笑”等奖项。 5月22日,承办了XX大学第二届“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心理运动会西校区的比赛。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筹备,设计了“齐头并进"、“拥抱大自然"、“背靠背心连心”、“天女散花”、“搭桥过河"、“信任之旅”六个比赛项目,使同学们收获了内心的充实与愉悦,同时也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最终,经过激烈的比赛,我院代表队获得了冠军。

5月份,学院编辑部举办了心理手抄报大赛。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心理手抄报,普及心理学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的理念,突出心理学的特色,每一份手抄报中都凝结着同学们的心血。目前,正在组织评委对手抄报进行紧张的评选。 5月份,我院依托心理学专业社团心理协会,深入XX一中、XX二中、XX四十中学、XX交通职业学院等学校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同其他高校的心理社团进行交流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我院依托专业优势,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定稿版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心理活动通讯稿

2015年12月17号,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15级商英二班于上午9点在明德楼104教室展开“走出心灵孤岛,敞开心扉接纳”的主题团活动,本次活动由心理委员牛玲主持,团支书何立、组织委员宋余慧以及宣传委员宋汐婷准备。 首先由心理委员向大家介绍“5.25”心理健康日的由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是200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北京十多所高校响应,目的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一次活动。此后,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接着主持人组织大家踊跃介绍自己,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家乡的美食美景。其中有同学介绍宣城的敬亭山,芜湖的方特和傻子瓜子,黄山的黄山烧饼等等。一句话“跟我走吧!”大家都很期待能一起去尝尝这些美味以及去游玩这些风景名胜。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因此,各位同学还根据自身经历,详细阐明了对大学健康的心理状态的理解。中学到大学,虽然是校门与校门之间的易换,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在这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也许我们渴望与人交流,但常常找不到倾诉衷肠的好友;我们情感丰富,然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感情用事,较为冲动,事后又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与苦恼;我们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阻力往往估计不足,以至我们中间有一部分心理脆弱的同学常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如何在这个发生剧烈变化的社会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从而成功地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如何在练就强健有力的臂膀的同时,也给世界一颗强壮的奔腾不息的心,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上的一堂课。所以,班委号召同学们将自己在大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写下来,抽取其中一些进行相互间的经验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同学们对生活、学习上的各类疑惑各抒己见,收获良多。大学生活是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必要的过渡时间段,在这次过渡时间段中,我们必须经历一些事情,才能真正长大,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人们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没错,只有在这个小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在以后那个大社会中更好的体现人生价值。 然后同学们一起去操场上玩了一个游戏,名字叫泡泡糖,时间为30分钟。游戏规则: 1、主持人召集若干人上来,主持人喊“泡泡糖”大家和回应“粘什么”,主持人随机想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台上的人就要两个一组相互接触主持人说的部位。比如,主持人说“左脚心”,那么台上的人就要两个一组把左脚心相互接触. 2、而没有找到同伴的人被淘汰出局。当台上的人数剩下偶数时,主持人要充当1人在其中,使队伍始终保持奇数人数。最后剩下的两人胜出。 最后团支书总结发表讲话:“我相信每一位参与班会的同学都会有所触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审视自我的大学生活中的点滴,这不仅是对自我的洗礼,更是班级,团支部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本次主题团日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他们一起发挥团队智慧,集合团对的创意,开发团队潜能,促进同学间的友谊,达到完美效果。同时,在这次团日活动过后,商英二班这个大家庭也更加团结和谐了。此次活动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向同学们宣传并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利于促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大家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了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016-04-19 19:13:18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2次评论:0条 摘要:虚假新闻的产生因素多种多样,其危害性也不容忽视。本文着重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试图找到缓解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以减少当下虚假新闻的危害。 关键词:受众心理虚假新闻负面影 虚假新闻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信息污染虚假新闻所传播的内容常常是夸大其词甚至生编硬造的信息,其信息内容的真实度显然难以达到新闻标准。 这种具有欺骗性和有害性的新闻内容,混迹于海量新闻信息中,抢占了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资源,也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真实信息的传播速度,因而导致真实的新闻内容影响力常常低于虚假新闻的影响力。因为传播资源和传播空间的有限性,导致虚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了较多的资源和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实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便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导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来不及用常规逻辑和思维对信息加以判断利用,进而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再者,虚假新闻以欺骗受众为出发点,从人文角度讲,这种欺骗性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受众心理,造成受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媒体的权威性受到质疑,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不信任,乃至爆发社会性的不信任危机。 信息麻醉在传播学上,将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而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仅仅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这一社会现象,称之为大众传播“麻醉”。即大众持续接受信息刺激的后果,便是对信息的麻木和判断力的缺失。 虚假新闻这种信息麻醉负功能尤为明显,在现如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铺天盖地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利用受众的猎奇心态,将虚假的、无用的、有害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大众,长期的信息刺激会逐渐导致大众漠视新闻传播中的正面信息,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以为然。在虚假新闻这种麻醉负功能的作用之下,受众也忽视了对真实有用信息的关注度。 拟态环境虚假新闻传播的信息皆是凭空捏造和杜撰的内容,由这种虚假的信息编织而成的社会自然而然是一个虚假的社会。传播学者将这种虚假社会称之为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负功能导致大众无法辨别世界的真伪,身处于虚假信息社会之中却难以自知,因而更加难以产生防范意识。 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其负功能主要体现在大众将真实的世界与虚假新闻编织的世界混为一谈,接受虚假新闻的灌输,从而产生违背真实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大众传媒的功能,是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周围世界的客观信息和变动事件,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世界。然而,在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当中,其传递的信息内容皆与客观信息

心理健康月活动策划

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策划 心理工作室宣传部 2015年3月

活动背景: 社会变革引起了人际关系、生活节奏的改变,学习压力、心理危机成为困扰社会、困扰当今大学生的重要问题。为了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办一系列活动。 活动主题: 关爱生命,阳光心灵 活动时间:2015年4月~5月 活动宗旨: 在全院学生中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通过组织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针对性强的活动,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目的: 进一步加强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 活动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月启动仪式 活动目的:1.活动宣传 2.活动前的动员 3.通知活动的详细安排 活动内容:为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作动员,并对即将举行的系列活动做详细说明。 参加对象:学院领导及13、14级全体心理委员 活动时间:四月份 活动地点:弘毅报告厅 大会内容: (1)心理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方案进行讲解。 (2)院长做动员讲话,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学院心理健康月各项活动。 二、活动之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活动主题:待定 活动内容:各班自借教室开展有创意有创新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在开展活动之前先写好策划上交电子稿,主题班会在5月份完成。活动

总结(要有活动照片)发到心理工作室邮箱。 活动时间:5月份 活动对象: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全体学生 三、心理主题辩论赛 活动目的: 1.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引导同学们培养缜密的思辨能力,增强同学们的语言魅力。 2.给同学们提供展现个人风采、感受才思碰撞的舞台,从辩论中回味经典、感悟真知、总结心路。 3.活跃我院对于心理知识的氛围,于辩论中扬学院朝气蓬勃之势,展学子思维缜密之魂。活动对象:全院学生 活动时间:2015年4月 比赛前期准备: 1.宣传工作: (2)横幅宣传:共2张横幅,于初赛和决赛前三天挂出,地点为教学楼与食堂门口 2.比赛筹备 (1)活动部申请比赛场地,准备比赛所需要的坐牌、计时器、水等物品以及联系主持人等。 (3)比赛赛制:车轮战 (4)比赛规则(见附页1) (5)环节详解(见附页2) (6)评分标准(见附页2) (7)奖项设置 团体冠军:1队荣誉证书+奖品 团体亚军:1队荣誉证书+奖品 团体季军:2队荣誉证书+奖品

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

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受众的地位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到后来的“使用满足理论”及“议程设置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发展都逐渐凸显了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播学的先驱施拉姆就曾很形象的解释过受众的地位: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即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增加受众对节目的喜爱度,传播者对受众个体心理变化的及时把握,从而做出透彻的、准确的、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这一环节极其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定位与走向。 那么应当如何来准确把握受众个体的心理需求?又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制约着受众的个体心理? 根据我们书上对于新闻受众心理的定义认为,新闻受众心理是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那么也就是说,受众必须是能够自己思考的,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才能在心理上对外界做出回应。因此我认为,年龄的差异是造成新闻受众心理选择差异的首要因素。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长辈与晚辈产生矛盾了,人们往往会说是代沟问题?那就是年龄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隔阂。新闻受众也一样,个体之间也有代沟问题,每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不同的,心理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2005年的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从她出道至今,一直都饱受争议,她的外形、穿着、长相、气质等等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年龄大的人说到她尽是批评的口气,似乎她就是不能入眼,而年轻人则不然,剪掉长发,穿起长裤,争相模仿起那帅气的中性风,到如今无数个“李宇春”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因此,在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特别是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年龄的差距往往会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展现出不一样的、异于他人的表现。此时,新闻媒体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应当格外重视受众的年龄这个因素,在节目开办的时候就要定位清晰,到底这档节目是针对什么样的受众群体的,主要是给年轻人看的还是中年人看的,又或者两者皆有,这一点很重要。还有,节目制作方在年龄层次上制定受众群体的时候,绝对不能太过贪心,要循序渐进的去吸引尽量多的受众,而不是一开始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认为自己的节目可以多范围、跨年龄,而在制作上不分侧重点,结果导致无特定年龄层次的稳定受众。像近年来上海收视率排名前列的《新老娘舅》就是一档受众年龄定位清晰的谈话类节目,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在节目中出现的寻求帮助的嘉宾也通常是这个年龄段的,这就具有接近性,很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能产生很好的反响。另外,节目很好的把握住了受众的心理,因为家长里短就是四五十岁人的兴趣点,他们乐意去观看,并且参与讨论。 其次,我认为新闻受众职业的不同也会造成其在选择新闻信息上的心理差异。每一个行业的人都会对与自己这一行相关的信息特别得、着重地注意,新闻受众在选择阅读信息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职业的习惯有所偏向性。比如说,一个中国队的乒乓球运动员,当他看到最近世界乒联的新规则,奥运会每一个代表队只能派上两名而不是以前的三名运动员上场打比赛时,他一定会格外的关注,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本来中国的乒乓竞争就激烈,现在实行“瘦身”了,就更加激烈了,这条新闻消息就能使他去关注,并且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换做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在看到这条新闻的大标题时,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