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休克

休克(shock) 是儿科经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有花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等综合征象。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及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

1. 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此外骨折和手术亦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属神经源性休克。

3.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

4. 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心律失常等。

6.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病情评估】

(一)病史收集:注意询问休克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及经过,是否进行抗休克治疗,如静脉输液,液体成份是什么是否应用升压药物,药物名称、剂量、治疗后反应等。注意询问伴随症状、出现时间及程度等。

(二)病情观察:休克可按其特征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虽然可以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的体征(如乳酸性酸中毒、少尿、神志清醒度的改变),但孩子的血压是正常或稍偏低的;当血压降低时就进入了休克的失代偿期(见表1)。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取有利时机,临床上重点观察以下内容:

①神志状态:如不安、忧虑、躁动、抑郁等;

②皮肤: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

③粘膜:颜色、潮湿度;

④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

⑤周围静脉:塌陷或充盈;

⑥颈静脉:塌陷或充盈;

⑦脉搏:脉率、脉律、充盈度;

⑧呼吸:次数与异常呼吸深度;

⑨尿液:每小时记录尿量,测尿pH、比重、尿糖等。

表1轻重型休克的临床表现

【护理措施】

(一) 一般护理

1. 将患儿安置在抢救室或单间病房,室温22~28℃,湿度70%左右,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 设专人护理,护士不离开患儿身边,保持病房安静,避免过多搬动患儿,建立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

3. 体位:最有利的体位是头和腿均适当抬高30°,松解患儿紧身的领口、衣服,使患儿平卧,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在以后每5~10分钟测一次,直至平稳。

4. 保温:大多数患儿有体温下降、怕冷等表现,需要适当保暖,但不需在体表加温,不用热水袋。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破坏了机体调节作用,减少了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对抗休克不利。但在感染性休克持续高热时,可采用降温措施,因低温能降低机体对氧的消耗。

5. 吸氧与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缺氧症状,应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浓度40%左右,必要时可建立人工气道。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尤应注意某些影响气道通畅的因素,如舌后坠,有颌面、颅底骨折,咽部血肿,鼻腔出血的病人,吸入异物及呕吐物后的病人;气道灼伤,过敏反应引起的喉头水肿的病人;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及严重的胸部创伤的病人,为防止出现气道梗阻,应给予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如用舌钳将舌头拉出;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分泌物;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尽可能建立人工气道,即可确保呼吸道通畅。

6.输液: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尽快进行静脉输液,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深静脉适宜快速输液,浅表静脉适宜均匀而缓慢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输液前要采集血标本进行有关化验,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及输液速度。抢

救过程中常有大量的临时口头医嘱,用药后及时记录,且执行前后应及时查对,避免差错。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病人输液时,肢体应以夹板固定。输液瓶上应写清床号、姓名、药名及剂量等。

7. 记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放置导尿管,以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尿量,扩容的有效指标是使每小时尿量维持在30ml以上。

(二)临床护理

1. 判断休克的前期、加重期、好转期: 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与判断休克的症状,与医生密切联系,做到及早给予治疗。

⑴休克前期:患儿神志清醒,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略有紫绀,出冷汗,肢体湿冷,心跳加快,但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接近正常,但不稳定,遇到这些情况,应考虑到休克有早期表现,及时采取措施,使患儿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⑵休克加重期: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皮肤发紫,冷汗,或出现出血点,瞳孔反射迟钝,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尿少或无尿。此时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合作,采取各种措施,想方设法挽救患儿生命。

⑶休克好转期:表现为神志逐渐转清醒、表情安静、皮肤转红、出汗停止,脉搏变慢而有力,呼吸平稳而规则,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尿量增多且每小时30ml以上,皮肤及肢体变暖。

2. 迅速去除病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休克的原因多种多样,积极又迅速去除病因,在临床上占重要地位。如立即对开放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固定伤肢,抗过敏、抗感染治疗,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使患儿能安静接受治疗等。

3. 输液的合理安排: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及量与质的合理安排,开始输液时决定量和速度比决定补什么溶液更为重要。在紧急情况下,血源困难抢救失血性休克时,可立即大量迅速输入生理盐水。输入单纯的晶体液虽然能补充血容量,但由于晶体液很快转移到血管外,不能有效地维持血管内的血容量,应将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入,以便保持血管胶体渗透压来维持血容量。在输入血管收缩剂或扩张剂时,因这些药物刺激性强,对注射局部容易产生坏死,而休克病人反应迟钝,故要特别谨慎,注意观察输液局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更换部位。

4.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加强临床护理中的动态观察,关键是对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不能放过,同时做出科学的判断。

⑴意识表情:患儿意识表情的变化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流情况。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表现为烦躁、神志淡漠、意识模糊或昏迷等。严重休克时患儿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恶化。患儿经治疗后神志转清楚,反应良好,提示循环改善。对谵妄、烦躁、意识障碍者,应给予适当约束加用床档,以防坠床发生意外。

⑵末梢循环:患儿皮肤色泽、温度、湿度能反应体表的血液灌注情况。正常人轻压指甲或唇部时,局部因暂时缺血而呈苍白色,松压后迅速转红润。轻压口唇、甲床苍白色区消失超过1秒,为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淤滞现象。休克时患儿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表明病情较重,肤色从苍白转为紫绀则提示进入严重休克,由紫绀又出现皮下淤血点、淤血斑、注射部位渗血则提示有DIC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如患儿四肢温暖,皮肤干燥,压口唇或指甲后苍白消失快(< 1秒),迅速转为红润,表明血液灌注良好,休克好转。

⑶颈静脉和周围静脉: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常提示高血容量的情况。

⑷体温:休克患儿体温常低于正常,但感染性休克可有高热。护理时应注意保暖,如盖被、低温电热毯或空气调温等,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烫伤和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高热患儿可采用冰袋、冰帽或低温等渗盐水灌肠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也可配合室内通风或药物降温法。

⑸脉搏:休克时脉率增快,常出现于血压下降之前。随着病情恶化,脉率加速,脉搏变细弱甚至摸不到。若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

⑹呼吸:注意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反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逐渐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好转。呼吸降至8次/分以下或婴幼儿增至60次/分以上(年长儿 >30次/分)表示病情危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分泌物及时吸出,每2~4小时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人工辅助通气的患儿,更应注意机器工作状态和患儿反应两方面的变化。高流量用氧者停用前应先降低流量,逐渐停用,使呼吸中枢逐渐兴奋,不能骤停吸氧。

⑺瞳孔:双侧瞳孔不等大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说明脑组织缺氧,病情危重。

⑻血压与脉压差: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对判断休克有重要作用。脉压越低说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反之,如脉压差增大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微循环趋向好转。通常认为上肢收缩压低于90mmHg(儿童< 年龄×2 + 70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且伴有毛细血管灌流量减少症状,如肢端厥冷、皮肤苍白等是休克存在的证据。

⑼尿量:观察尿量就是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尿量和尿比重是反映肾脏毛细血管的灌流量,也是内脏血液流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经扩容后尿量仍少于25~30ml/h,应与医生联系,协助医生进行利尿试验。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则提示休克好转。

5.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⑴开始用升压药或更换升压药时血压常不稳定,应每5~1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血压的高低适当调节药物浓度。用升压药必须从最低浓度慢速开始,每5分钟测血压1次,待血压平稳及全身情况改善后改15~30分钟1次,并按药物浓度及剂量计算滴数。如患儿感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汇报。

⑵静脉滴注升压药时切忌使药物外渗,以免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⑶长期输液患儿,应每24h更换一次输液管,并注意保护血管。选择血管时宜先难后易,先下后上。输液肢体宜适当制动,但必须松紧合适,以免回流不畅。

6.预防肺部感染:病室定期空气消毒并减少探视,进行治疗操作时注意勿过分暴露,以免着凉。注意口腔护理,鼓励咳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

7. 心理护理:休克的强烈刺激,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加之仪器的使用,易使患儿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应做好以下护理。

⑴护士应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认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⑵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进行抢救工作,以稳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并取得他们的信赖和配合。

⑶病情稳定后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指导如何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⑷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保证患儿休息。

⑸应将患儿病情的危险性和治疗、护理方案告诉家长,让他们心中有数,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支持,以利于早日康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