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上册期中测试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上册期中测试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上册期中测试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现有 18.6g NaOH 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9.2 g B.6.9 g C.4.6 g D.2.3 g

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 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3.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

C.

D.

4.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7.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8.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13.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4.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202137

反应后质量/g15321未知

A.物质Y一定是单质

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

C.反应过程中X、Q的质量比为9:4

D.物质Z一定的该反应的催化剂

15.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

H2O=X+HClO。则X的化学式为

A.H2B.ClH C.HCl D.ClO2

16.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A.元素B.分子C.单质D.原子

1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稻草造纸B.使用火药C.蚕丝织布D.冶炼金属

19.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B.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得到电子可形成③D.②③表示不同种离子

2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问题:

(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__(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图1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请指出该装置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______。

(3)利用图2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________(选填“A”或“B”)中溶液变红。

(4)图3是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图4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已知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收集二氧化硫,则应选用图4中的__________(选填“X”、“Y”或“Z”)。22.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

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

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b、c、d,向B中吹

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

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

中,B中液体减少500

mL。

收集500 mL气体。

③关闭b,打开a、e、f,

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

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

部排出。

________,D中液体

为475 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④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

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

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O2。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

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

液体为400 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O2CO2

体积/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

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3.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时,试管②中立即有气泡产生,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石变浑浊。请你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气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质置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甲组同学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乙组同学用图二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镁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甲组同学待镁条燃烧后,称量留在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要轻,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经过分析后,该组同学在燃烧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夹持的镁条完全燃烧并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则称得的质量和原镁条质量比____________(填“相等”或“变大”或“变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实验现象是:天平____________(“保持平衡”或“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

25.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小洁改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做的改动

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

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选择的理由

是_______。

(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用鸡蛋壳代替牙齿来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已知:

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发生反应,在蛋壳表而能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2NaF+CaCO3 ===CaF2+Na2

CO3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实验组1.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

3.5%稀盐酸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将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盛放在锥形瓶,用

注射器抽取20mL3.5%稀盐酸,连接好装

置;

3.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

4.关闭开关,测量100s内装置内压强的变

化。

记录曲线

图如乙所

示。

对照组 1.未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将“未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

2.20mL

3.5%稀盐酸

说明1.鸡蛋壳预先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

2.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

①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

②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_________。

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6.学习了铁在空气中生锈条件后,小明和小红对铜在空气中生锈条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铜锈是绿色的,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铜绿加热能分解生成三种常见的氧化物。

(猜测)小红猜测铜生锈与空气中的下列物质有关:

小明认为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几天后观察到,A试管中铜片在水面附近有绿色物质,B、C、D试管中铜片均无明显现象。请帮助分析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铜生锈与空气中相关物质有______;

(2)上述实验______用序号表示可以证明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

(3)上述实验______用序号表示说明铜生锈与氧气一定有关。

(实验反思)通过学习,他们认为铁和铜在空气中更易生锈的是______。

(探究拓展)设计实验探究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是什么:

(1)若有生成,检验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生成物中有氧化铜,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请猜测另一种生成物应该是______。

27.某同学在商店买到一种“果冻蜡烛”。他对“果冻蜡烛”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果冻蜡烛”是否含有碳、氢、氧元素?

(查阅资料)“果冻蜡烛”可完全燃烧,燃烧时无烟尘,燃烧过程和熄灭时无异味。

(1)(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现象分析

①点燃“果冻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小

液滴生成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________;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__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CO 2)

(实验结论)该同学分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果冻蜡烛”含有碳、氢、氧元素。

(2)(反思与评价)你认为该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________

28.CO 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①CO 2与H 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 4与H 2O ;②CH 4在高温下能与CuO 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 2原理与CO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 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 中有CO 2生成,则需在E 、F 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 中黑色固体变红,E 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CH 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 反应。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NaOH 和Na 2CO 3的微粒个数为x ,y ;所以Na 与C 的质量比是(x +2y )×23:(y ×12)=23:3,可得x :y =2:1,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223+232

9.2g 2(23161)(2318.21216g 3)

6??=?+++?++??

。故选A 。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序数是Z>Y>X,说法错误;

B、X和Z位于同一族,同一族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说法错误;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说法正确;

D、Z的电子层数比X的电子层数多1,说法错误。故选C。

3.A

解析:A

【解析】

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气体的分子数不

变,C+O2 点燃

CO2,故A正确;B、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B错误;C、氧气是过量的,

固体质量最终应变为零,故C错误;D、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 错误。

4.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故选B。

5.C

解析: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气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应是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记为32,空气约29,故密度比空气大,不符;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生活中很多现象和氧气有关,不符。故选B。

【点睛】

和空气密度大小的比较,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估测。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正常燃烧的为空气,燃烧更旺的为氧气,熄灭的为二氧化碳,故答案选择B

8.C

解析: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9.C

解析:C

【解析】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能带g,故错误;

B、硼的汉字结构含有石字旁,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C、由图可知,硼原子的原子序数是5,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是5,故正确;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错误。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

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

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碳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00%40.0%

126121166

?

?=

?+?+?

,正确。故选D。

12.C

解析: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16

4

2

4

?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5.4g×16

18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

=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此反应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反应前共有三种原子,而反应后仍然是这三种原子,说明反应中原子不变,可推断得出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反应的生成物为一种单质的分子和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生成物一种为化合物一种为单质;故C不正确;

D、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各有2个分子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故D正确。故选C。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X、Y、Z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Q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g﹣15g=5g,为反应物;Y的质量增加了32g﹣2g=30g,故Y是生成物,生成的Y的质量为30g;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30g﹣5g=25g,未知的数值为37g﹣25g=12g。因此:A、该反应为:X+Q→Y,物质Y一定是化合物,故A错误;B、反应后物质Q的质量为12g,故B正确;C、反应过程中X、Q 的质量比为:5:25=1:5,故D错误;D、Z的质量不变,Z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5.C

解析:C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2、1,1、1、1。反应前后氯原子和氢原子各相差1个,故1个X分子中含有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化学式书写的时候正价的写在前面,负价的写在后,故X的化学式为HCl。故选C。

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是解题关键。

16.A

解析:A

【解析】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以上所列的各种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故选B。

18.C

解析: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②的质子数都是8,属于同一种元素,选项A正确;

B、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而①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两者化学性质相似,选项B正确;

C、①③的质子数不同,①得到电子不能可形成③,选项C错误;

D、②③的质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都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不同种离子,选项D正确。故选C。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故选C。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底部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表述意思正确即可) A 引流

Y

【解析】

【详解】

(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解析:底部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表述意思正确即可) A 引流 Y

【解析】

【详解】

(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使药品落到试管底部;

(2)图1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该装置中的一处错误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易导致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

(3)氨水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实验时观察到烧杯A中溶液变红,利用装置图2可探究分子的运动;

(4)图3是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漏斗内,防止浊液洒在漏斗外边;

(5)图4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已知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硫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收集二氧化硫,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应选用图4中的Y。

22.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水珠)生成 A中的液体部分进入B中,B中的气体全部进入C中,C中的液体部分进入D中 CO2+2NaOH=Na2CO3+H2O D中的液体部分进入C中 40

解析: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水珠)生成 A中的液体部分进入B中,B中的气体全部进入C中,C中的液体部分进入D中 CO2+2NaOH=Na2CO3+H2O D中的液体部分进入C中400 75 25 80 15 5 ABD 偏小

【解析】

【分析】

[猜想与实践](2)根据所做的实验来判断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③向A中充气会使液体被重新压回B中,从而将气体排放到C中,而其中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⑤白磷燃烧要消耗氧气,从而会使C装置中的压强变小,而使D中的液体倒吸入C装置中,可以据此填空;

数据处理:根据各步骤所消耗的气体来计算,并完成解答;

[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程所设计的物质及反应条件来判断氮气的性质;

(2)根据气体受热膨胀的知识点来解答该题.

【详解】

[猜想与实践](2)对着玻璃呼气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水,所以会在玻璃的表面产生一层水雾.

实验记录:③关闭b向A装置中通入气体,则会使A中的液体被压入B装置中,从而使B 中的液面上升,而使B中的气体被压入C中,所以在C导管口会发现有气泡冒出,由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由于二氧化碳要和氢氧化钠,但是大部分气体不会发生反应而滞留在C装置中,将C装置中的液体压入D中;

⑤白磷燃烧要消耗氧气,从而会使C装置中的压强变小,而使D中的液体倒吸入C装置中,是C装置中的液面上升;

数据处理:根据将气体鼓入C装置后气体体积减少了25mL可以知道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而白磷燃烧后气体体积剩余了400mL,结合气体的性质可以判断出这400mL气体为氮气,被消耗的体积为75mL,即氧气的体积为75mL,进而可以求出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400mL

×100%=80%,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500mL

75mL

500mL×100%=15%,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25mL

×100%=5%;

500mL

[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程中所接触的物质及反应条件可以知道,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并且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虽然能够观察出氮气是无色气体,但是闻不到氮气的气味,所以题中所给的ABD选项是正确的,故选ABD;

(2)如果C装置没有完全冷却即打开止水夹f,则会由于C中温度较高气体受热膨胀,而使D中液体进入到C中减少,D中剩余液体大于400mL,即氧气会小于100mL.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会偏小.

故答案为[猜想与实践](2)玻璃片表面有一层水雾

实验记录:故答案为[猜想与实践](2)玻璃片表面有一层水雾

实验记录:

(2)偏小.

点评:熟练掌握二氧化碳、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根据题给的实验流程分析各步骤所发生的反应或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

23.为了提高温度; 试管①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进入试管②中产生气泡; 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 防止发生倒吸。因为铜温度很高,所以要密封防止其被氧化。 【解析】 【详解】 (

解析:为了提高温度; 试管①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进入试管②中产生气泡; 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 2

2CuO+C 2Cu+CO

高温

═ 防止发生倒吸。因为铜温度很高,所以要密

封防止其被氧化。 【解析】 【详解】

(1)因为这个实验对温度的要求较高,所以加灯罩是为了聚拢火焰,使温度更高,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提高温度;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试管①中的空气受

热膨胀进入试管②中产生气泡;

(3)继续加热,碳和氧化铜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和单质铜产生,观察到的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CuO+C

2Cu+CO

高温

═;

(4)停止加热,应该先撤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发生倒吸;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必须要密封的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又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点睛】

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实验原理、现象以及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多了氧元素的质量 大 2Mg+O22MgO 向右偏转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

解析: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多了氧元素的质量 大 2Mg+O 2

2MgO 向右偏转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

能被称量 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解析】 【分析】 【详解】

(1)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镁固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故质量会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多了氧元素的质量,故称得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大。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方程式为:2Mg+O 2

2MgO 。

(2)乙组同学的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故天平向右偏转。由以上实验可获得: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25.酒精灯 A 2KClO32KCl+3O2↑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CaCO3+2HCl=CaCl2+H2O+CO2↑ DE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

解析:酒精灯 A 2KClO 3

2KCl+3O 2↑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DE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C 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且可以防止草酸熔化后流到试管口处 打开开关,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或向下压),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则表示气密性良好 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时,使得瓶内压强迅速增大 实验组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与盐酸反应时,反应慢且产生气体较少,说明蛋壳表面形成了保护膜 【解析】 【详解】

(1)仪器a是酒精灯。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钾、氧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堵塞导管。

(3) 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选用发生装置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E,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选择发生装置C,选择的理由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底部向下弯曲,可以防止草酸熔化后流到试管口处。

(5) ①常见的检查气密性的方法都是造成封闭体现,然后利用气压差使内外液面不平,或者产生气泡,有注射器的可以恢复等方法。打开开关,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或向下压),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置,则表示气密性良好。②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得瓶内压强迅速增大,所以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③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实验组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与盐酸反应时,反应慢且产生气体较少,说明蛋壳表面形成了保护膜。

【点睛】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及密度选择收集装置,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

26.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水、氧气、二氧化碳 A AB 铁

Ca(OH)2+CO2=CaCO3↓+H2O 绿色固体变黑色水

【解析】

【详解】

[猜测]

解析: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水、氧气、二氧化碳 A AB 铁

绿色固体变黑色水

【解析】

【详解】

[猜测]

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理由是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

故填: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

[实验探究]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铜生锈与空气中相关物质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故填:水、氧气、二氧化碳。

(2)上述实验A可以证明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这是因为A中不含有氮气,铜能够生锈。

故填: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