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反应动力学

表面反应动力学
表面反应动力学

表面反应动力学

1、假设气体A 和B (压力分别为P A 和P B )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服从Langmuir 吸附模型,反应生成气体M 和N (压力分别为P M 和P N ),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其余均达平衡:

A +

B ?→ M + N

*

*+

+++M M **

**B

B A

A +*A

*B

M

*N *

+

*

*

N

N

d1a2k

d2

+

k d3k a3a4

*:为吸附位,K A =k a1/k d1,K B =k a2/k d2,K M =k d3/k a3,K N =k d4/k a4 请推导反应速率方程。(共10分) 反应速度: θθθθN M r B A r k k r -+-= k a1*P A *θ=k d1*θA k a2*P B *θ= k d2*θB k a3*P M *θ= k d3*θ

M

k a4*P N *θ= k d4*θN θ+θA +θB +θM +θN = 1

P K P K P K P K P K P K P K N

N M M B B A A A

A i i A A A 1

111--++++=+=

∑θ P K P K P K P K P K N

N M M B B A A B

B B 1

11--++++=

θ, P K P K P K P K P K N

N M M B B A A M

M M 111--++++=

θ, P K P K P K P K P K N

N M M B B A A N

N N 111--++++=

θ 2

11)1(P K P K P K P K P P K K k P P K K k N N M M B B A A N

M N M r B A B A r ---+++++-=γ

2、简述固体催化剂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以1-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为例,画出其催化循环示意图。(共15分)

所用催化剂为MoO 3/Bi 2O 3混合氧化物,反应由下列各步组成:

① CH 3-CH 2-CH 2=CH 2+2Mo 6++O 2-(晶格)?→ CH 2=CH 2-CH 2=CH 2+2Mo 5++H 2O

② 2Bi 3++2Mo 5+ ?→ 2Bi 2++2Mo 6+

③ 2Bi 2++1/2O 2 ?→ 2Bi 3++ O 2-

(晶格)

总反应为:CH 3-CH 2-CH 2=CH 2+1/2 O 2 ?→ CH 2=CH 2-CH 2=CH 2+H 2O

固体催化剂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分为: 1)自由基机理:

反应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自由基,然后发生自由基的传递,最后自由基湮灭,反应终止。 催化剂存在可加快自由基的引发速度;同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2)氧化还原机理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首先被氧化,催化剂本身发生还原反应;催化剂被反应气氛中的氧再氧化为原来的状态,从而形成氧化-还原的循环。对这类催化剂,要求其能够吸附反应物分子,同时还要求其能吸附气态氧,并使其转化为晶格氧。

O Mo

Bi

O +6+3

O

Mo

+5

O

Mo

+6O

OR Mo

O

2-

+6Mo

O

2

CH2=CH-CH=CH2

CH2=CH-CH2-CH3

Bi +3Bi

3、设 SO 2 在 Pt/Al 2O 3 上的氧化反应符合 Rideal 机理, 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ka 1

⑴ O 2 + 2* ====== 2 O-* kd 1

kr

⑵ O-* + SO 2 ──→ SO 3-* (控制步骤)

kd 2

⑶ SO 3-* ======= SO 3 + * ka 2

推导其速率方程, 若SO 3的压力相对很小, 结果怎样? (共10分)

22

1221o d o a k p k θθ=,

θ

θθ211212

o d o a o P K k P k ==

θθ3232so a so d P k k =,

θ

θθ322

323

so d so a so P K k P k ==

132=++θθθso o

3

32212

1321so so o o r

so o r P P K P K P K k P k r ++==θ

当P SO3很小时:

3

2121321

so o o r so o r P P K P K k P k r +==θ

假设气体A 2和B (压力分别为P A 和P B )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服从Langmuir 吸附模型:

+

+*2A

*

B-C 3*

** 2A A 2+2*

+B *

B

k A k A B kr

(决速步骤)

*:为吸附位,K A =k A /k A -

,K B =k B /k B -

。 请推导反应速率方程。(共15分)

反应速度: 32θθθV C r B A r P k k r -+-=

2

2'2θθA A V A A k P k = θθV A A A P K =

θθ'B B V B B k P k = θθV B B B P K =

θθθA V B ++=1

解得:

P K P K B

B A A V ++=

11

θ

)1()1()(22222233

3323

2B B A A c

B A B B A A C

r B B A A r V C r B B A A r V C r V B B V A A r V C r B A r P K P K K

P P P k P K P K P k P K P K k P k P K P K k P k P K P K k P k k r ++-

=++-=

-=-=-=-+-+-+-+θθθθθθθ

4、多相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

1)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外扩散)和孔内扩散(内扩散); 2)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上吸附(反应物的化学吸附);

3)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吸附分子的表面反应或转化);

4)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脱附(产物的脱附或解吸);

5)反应物在孔内扩散(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外扩散) 。 动力学研究

1、判断反应是动力学控制还是扩散控制:

在过程中,吸附、表面反应、脱附的速度制约整个反应的速度时,反应为动力学控制,由反应物或产物的扩散的速度制约整个反应的速度时,反应为扩散控制。

2、温度对于化学过程影响较大;对于物理过程影响较小。通过改变温度来判断反应的控制步骤是化学过程还是扩散过程。

3、气流线速对化学过程影响较小;对物理过程(外扩散)影响较大。通过改变反应气流速(空速)来判断。

催化剂粒度对内扩散影响明显,对外扩散、化学反应的影响较小。催化剂的孔径越大对内扩散的影响越小。

4、外扩散控制消除:增大空速/提高物料的线速

内扩散控制消除:减小催化剂粒径,增大孔径。

5、简述多相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如何判断反应是动力学控制还是扩散控制?如何消除外扩散和内扩散的影响? 多相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

1)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外扩散)和孔内扩散(内扩散); 2)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上吸附(反应物的化学吸附);

3)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吸附分子的表面反应或转化);

4)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脱附(产物的脱附或解吸);

5)反应物在孔内扩散(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外扩散) 。 填空题

1、由于催化反应受内、外扩散的影响,常常会引起催化剂的表观活性 小于 催化剂的本征活性。一般认为:增大反应空速,有利于消除 外扩散 的影响;减小催化剂的粒度,有利于消除 内扩散 的影响;增大催化剂的孔径,有利于消除 内扩散 的影响。

2、吸附等温式是在一定温度下,吸附达到平衡时,吸附量(常以体积或表面覆盖度表示) 与

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所采用的吸附模型不同,吸附等温式可分为:Langmuir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Tenkin吸附等温式。其中Langmuir吸附:吸附热Q随覆盖度不变。Freundlich吸附:吸附热Q随覆盖度呈指数下降,适用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吸附。Tenkin吸附:吸附热Q随覆盖度呈线性下降,适用于化学吸附吸附。

3、根据所采用的吸附模型不同,吸附等温式可分为:Langmuir吸附等温式,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Tenkin吸附等温式三种。其中适用于化学吸附的有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Tenkin吸附等温式。

4、对于面心立方的低密勒指数表面(111),(110)和(100),其不饱和程度最高的为110 面。

5、晶体是是由大量的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空间点阵有规则地排列而成的物质;

6、对于立方晶体,其晶胞尺寸为a,若一晶面与X、Y和Z轴相交,截距分别为a,2a和a,该晶面的米勒指数为2:1:2 。

7、晶胞是指晶体的最小重复单位。对于某晶系,a、b、c

为晶胞尺寸,若一晶面与X、Y和Z轴相交,截距分别为3a,2b和

c,该晶面的米勒指数为2:3:6 。若一晶面与X轴平行,与Y

轴和Z轴相交,截距分别为2b和c,则该晶面的米勒指数为0:2:1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练习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返回上一页 1. 298 K时N2O5(g)分解反应半衰期t1/2为5.7 h,此值与N2O5的起始浓度无关,试求: (1) 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2) 作用完成90%时所须的时间. 2. 某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α粒子,半衰期为15 min ,试问该试样有80%分解,需时若干? 3. 把一定量的PH3(g)迅速引入温度为950 K的已抽空的容器中,待反应物达到该温度时开始计时(此时已有部分分解),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t/s 0 58 108 ∞ P/kPa 35.00 36.34 36.68 36.85 已知反应 4pH3(g) P4(g) + 6H2(g) 为一级反应,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值(设在t=∞时反应基本完成) 4. 在某化学反应中随时检测物质A的含量,1小时后,发现A已作用了75%,试问2小时后A还剩余多少没有作用?若该反应对A 来说是: (1) 一级反应. (2) 二级反应(设A与另一反应物B起始浓度相同) (3) 零级反应(求A作用完所用时间) 5. 在298 K时, NaOH与CH3COOCH3皂化作用的速率常数k2与NaOH与CH3COOC2H5皂化作用的速率常数k2' 的关系为k2=2.8k2' .试问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当有90% CH3COOCH3被分解时, CH3COOC2H5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

6. 对反应2NO(g) +2H2(g)---> N2(g) +2H2O(l) 进行了研究,起始时NO与H2的物质的量相等.采用不同的起始压力相应的有不同的半衰期,实验数据为: p0 /kPa 47.20 45.40 38.40 33.46 26.93 t1/2/min 81 102 140 180 224 求该反应级数为若干? 7. 反应A+B P的动力学实验数据如下, [A]0/(mol·dm-3) 1.0 2.0 3.0 1.0 1.0 [B]0/(mol·dm-3) 1.0 1.0 1.0 2.0 3.0 r0/(mol·dm-3·s-1) 0.15 0.30 0.45 0.15 0.15 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求x和y的值. 8. 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自然界树木中的分布基本保持为总碳量的 1.10×%.某考古队在一山洞中发现一些古代木头燃烧的灰烬,经分析的含 量为总碳量的9.87×%,已知的半衰期为5700年,试计算这灰距今约有多少年? 9. 某抗菌素在人体血液中呈现简单级数的反应,如果给病人在上午8点注射一针抗菌素,然后在不同时刻t测定抗菌素在血液中的浓度c(以mg/100 cm3表示),得到以下数据 t/h 4 8 12 16 c /(mg/100 cm3) 0.480 0.326 0.222 0.151 (1) 确定反应的级数. (2) 求反应的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1/2.

化学动力学

1.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的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浓度(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平方成反比 D.无关 解析:反应为零级反应 2.已知二级反应的半衰期t?=1/k2c0,则t?应为(B) A.2/k2c0 B.1/3k2c0 C.3/k2c0 D.4/k2 c0 解析:t?=1/k2c0×1/4÷(1-1/4)=1/3k2c0 3.某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其转化率达到75%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50%的时间 的两倍,反应转化率达到64%的时间转化率达到x%的时间的两倍,则x为 ( C ) A.32 B.36 C.40 D.60 解析:一级反应的特点:t1/2 : t3/4 : t7/8= 1 : 2 : 3 t = 1/k1ln[1/(1?α)] t(64%)/t(x%)=2=ln[1/(1?0.64)]/ln[1/(1?x %)] [1/(1?x %)]2= 1/0.36 ? 1?x % =0.6 x % = 0.4 4.某反应,其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反比,则反应完成87.5%所需时 间t1与完成50%的时间t2之间的关系是 ( C ) A.t1=t2 B.t1=4t2 C.t1=7t2 D.t1=5t2 解析:二级反应的特点:t1/2 : t3/4 : t7/8= 1 : 3 : 7 5.有关过渡态反应速率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D ) A.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很低.

B.势能垒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与反应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C.活化络合物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 D.反应分子组越过马鞍点后可能返回始态 解析:过渡态理论假设:反应体系沿生成物方向越过势能面鞍点后,不会再返回 6.化学动力学中,反应级数是个宏观的概念,实验的结果,其值(C) A.只能是正整数 B.只能是0、1、2、3…… C.可正、可负、可为零、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D.无法确定 解析:反应级数可正、可负、可为零、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7.在一定的T、P下,HI(g)的摩尔生产焓△fHm<0,而HI(g)d的分解反应HI(g)→1/2H2(g)+1/2I2(g),过程的△rHm>0。则此反应过程活化能Ea(D) A. <△rHm B.= △rHm C.<-△fHm D. >△rHm 解析:设该反应的活化能为Ea,1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2 Ea,1-Ea,2=△rHm=-△fHm(HI,g) >0 Ea,1= Ea,2+△rHm 故Ea,1>△rHm 8.下列双分子反应中 (1) Br+Br→Br2 (2)CH3CH+ CH3COOH→CH3CH2COOCH3+H2O (3)CH4+Br2→CH3Br+HBr 碰撞理论中方位因子P的相对大小是(B) A.P1>P2>P3 B. P1>P3>P2 C. P1<P2<P3 D. P1<P3<P2

有机还原剂与Np(Ⅵ和Pu(Ⅳ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35卷第1期原子能科学技术Vol.35,No.1 2001年1月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n.2001 文章编号:100026931(2001)0120083208 有机还原剂与Np(Ⅵ)和Pu(Ⅳ)的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安运1,胡景火斤2,张先业2,王方定2 (11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陕西西安 710062; 2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北京 102413) 摘要:概要评述了近20年来有机还原剂与Np(Ⅵ)和Pu(Ⅳ)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讨 论分析了有关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物化参数,以期为乏燃料后处理流程提供依据。 关键词:有机还原剂;Pu;Np;还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O614135+2;O643112 文献标识码:A 以有机化合物作为高效无盐还原剂,实现Purex流程的无盐化,是乏燃料后处理工艺流程改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对可供选择的一些重要有机还原剂与Np(Ⅵ)和Pu(Ⅳ)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已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数据。本文就有关的有机还原剂与Np(Ⅵ)和Pu(Ⅳ)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简要评述。 1 醛类还原剂 K olarik[1]研究表明:甲、乙、丙、丁醛对Np(Ⅵ)均有不同程度的还原能力。受烷基诱导效应的影响,还原能力从甲醛到丁醛依次增强。其中,正丁醛可有效还原Np(Ⅵ)至Np(Ⅴ)。 为研究醛类还原剂应用于Purex流程的可能性,Uchimyama等[2]研究了正丁醛(n2C3H7CHO)和异丁醛(iso2C3H7CHO)与Np(Ⅵ)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n2丁醛和iso2丁醛均可将Np(Ⅵ)还原至Np(Ⅴ)。二者构型上的差异使得后者较前者更具诱导效应,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还原能力。两者还可将Np(Ⅴ)进一步还原至Np(Ⅳ),但后者较前者的还原速率慢得多。动力学速率方程分别为: -d c(Np(Ⅵ))/d t=k n c(Np(Ⅵ))c(n2C3H7CHO)c(H+); -d c(Np(Ⅵ))/d t=k iso c(Np(Ⅵ))c(iso2C3H7CHO)c(H+) 收稿日期:1999208210;修回日期:1999211209 基金项目:核工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7196No.123) 作者简介:张安运(1964—),男,陕西富平人,副教授,博士,无机化学专业

第二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答案)

第二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填空题 1. 生成主产物的反应称为 主反应 ,其它的均为 副反应 。 2.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 ,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用逸度表示的速率常数f K ,则C K =n f K 。 3. 化学反应的总级数为n ,如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用气体摩尔分率表示的速率常数y K , 则C K = n p RT ???? ?? y K 。 4. 化学反应速率式为βαB A C A C C K r =-,用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为C K ,假定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如用压力表示的速率常数P K ,则C K =____)()(βα+RT ___P K 。 5. 反应A + B → C ,已知115.0-=s k ,则反应级数n= 1 。 6. 反应3A → P ,已知s l mol k ?=/15.0,则反应级数n=___0____。 7. 活化能的大小直接反映了 反应速率 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8. 对于一非恒容均相化学反应B A B A αα?,反应组分A 的化学反应速率=-A r Vdt dn r A A -=- 。( V d t dn r A A -=-、 Vdt dn r B A -=-、dt dC r A A -=-、dt dC r B A -=-) 9. 气相反应A + B → 3P + S 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 与B 以1∶1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A δ=____2___。 10. 气相反应3A + B → P + S 进料时无惰性气体,A 与B 以2∶1摩尔比进料,则膨胀因子A δ=___-2/3____ 11. 在一间歇恒容反应器中进行如下平行反应12k k A P A S ??→??→,P 为目的产物,已知0A c 的单位为[]/mol L ,1k 的单位为1s -????,2k 的单位为[]/L mol s ?,活化能12E E >。则R A = )(221A A C k C k +- 。目的产物P 的瞬时选择性P S = 1212A A A k c k c k c + ,为了提高P S ,A c 要控制得较 低 ,T 要控制得较 高 。

第二章反应动力学基础解析

2 反应动力学基础 2.1在一体积为4L 的恒容反应器中进行A 的水解反应,反应前 A 的含量为12.23%(重量),混合物的密度为1g/mL ,反应物A 的分子量为88。在等温常压 解:利用反应时间与组分A 的浓度变化数据,作出C A ~t 的关系曲线,用镜面法求得t=3.5h 时该点的切线,即为水解速率。 切线的斜率为 0.760.125/.6.1 α-==-mol l h 由(2.6)式可知反应物的水解速率为 0.125/.-==dC A r mol l h A dt 2.2在一管式反应器中常压300℃等温下进行甲烷化反应: 2423+→+CO H CH H O 催化剂体积为10ml ,原料气中CO 的含量为3%,其余为N 2,H 2气体,改变进口原料气流量Q 0解:是一个流动反应器,其反应速率式可用(2.7)式来表示 00000(1)(1)-= =-=-=-A A R A A A A A A A A dF r dV F F X Q C X dF Q C dX 故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000 0(/)==A A A A A R R dX dX r Q C C dV d V Q 用X A ~V R /Q 0作图,过V R /Q 0=0.20min 的点作切线,即得该条件下的dX A /d(V R /Q 0)值α。 0.650.04 1.79 0.34 α-== 故CO 的转化速率为 40030.10130.03 6.3810/8.31410573--? ===???A A P C mol l RT

430 0 6.3810 1.79 1.1410/.min (/)--==??=?A A A R dX r C mol l d V Q 2.3已知在Fe-Mg 催化剂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正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20.850.4 /-=?w CO CO r k y y kmol kg h 式中y CO 和y CO2为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瞬间摩尔分率,0.1MPa 压力及700K 时反应速率常数k W 等于0.0535kmol/kg.h 。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0m 2/g ,堆密度为1.13g/cm 3,试计算: (1) 以反应体积为基准的速率常数k V 。 (2) 以反应相界面积为基准的速率常数k g 。 (3) 以分压表示反应物系组成时的速率常数k g 。 (4) 以摩尔浓度表示反应物系组成时的速率常数k C 。 解:利用(2.10)式及(2.28)式可求得问题的解。注意题中所给比表面的单位换算成m 2/m 3。 33230.450.45 33 0.45(1) 1.13100.053560.46/.6(2) 1.7810/.3010 11(3)()()0.05350.15080.1013..()8.3110700(4)()(0.05350.333(0.1)ρρρρ-==??=-= = =???==?=??==?=v b w b b g w w v b n p w n c w k k kmol m h k k k kmol m h a kmol k k P kg h MPa m RT k k P km 0.45)().kmol ol kg h 2.4在等温下进行液相反应A+B →C+D ,在该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方程为: 1.50.5 0.8/min =?A A B r C C mol l 若将A 和B 的初始浓度均为3mol/l 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求反应4min 时A 的 转化率。 解:由题中条件知是个等容反应过程,且A 和B 的初始浓度均相等,即为1.5mol/l ,故可把反应速率式简化,得 1.50.5222 00.80.80.8(1)===-A A B A A A r C C C C X 由(2.6)式可知 00 (1)?? ???? --==-=A A A A A A d C X dC dX r C dt dt dt 代入速率方程式 22 00.8(1)=-A A A A dX C C X dt 化简整理得 00.8(1)=-A A A dX C dt X 积分得 00.81= -A A A X C t X 解得X A =82.76%。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0.0462分-1,又知初始浓度为0.1mol.dm-3,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6.93×10-2×0.12) (B) 15分(C) 30分(D) 1/(4.62×102×0.1)分 答案:(B) 2、某一级反应, 当反应物的浓度降为起始浓度的1%时,需要t1秒, 若将反应物的浓度提高一倍, 加快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降低为起始浓度的1%时, 需时为t2, 则: (A ) t1﹥t2(B) t1=t2 (C) t1﹤t2(D) 不能确定二者关系 答案:(B) 3、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零级(B) 一级反应(C) 三级反应(D) 二级反应 答案:(B )

4、反应A→B(Ⅰ);A→D(Ⅱ), 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E2, 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D的比例: (A)提高反应温度(B) 降低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D)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答案:C 5、由基元步骤构成的复杂反应:2A→2B+C A+C→2D,以C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速率方程(已知:-dC A/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 则 (A)dC c/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B)dC c/dt=1/2K A1C A2-1/2K A2C B2C c+1/2K A3C A C C (C)dC c/dt=2K A1C A2-2K A2C B2C c+2K A3C A C C (D)dC D/dt=-K A3C A C C 答案:(B) 6、反应Ⅰ,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1, 反应Ⅱ,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2,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一、简答题 1.反应Pb(C 2H 5)4=Pb+4C 2H 5是否可能为基元反应?为什么? 2.某反应物消耗掉50%和75%时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2和 t 1/4,若反应对该反应物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则t 1/2: t 1/4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3.请总结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各有哪些特征?平行反应、对峙反应和连续反应又有哪些特征? 4.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时通常有哪几种近似方法?各有什么适用条件? 5.某一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时有限的,且等于k c 0(C 0为反应物起始浓度),则该反应是几级反应? 6. 质量作用定律对于总反应式为什么不一定正确? 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下列基元反应速率表达式: (1)A+B→2P (2)2A+B→2P (3)A+2B→P+2s (4)2Cl 2+M→Cl 2+M 8.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如何? 9.什么是链反应?有哪几种? 10.如何解释支链反应引起爆炸的高界限和低界限? 11.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二、证明题 1、某环氧烷受热分解,反应机理如下: 稳定产物?→??+?+??→??++??→??? +??→?432134 33k k k k CH R CH R CH RH CO CH R H R RH

证明反应速率方程为()()RH kc dt CH dc =4 2、证明对理想气体系统的n 级简单反应,其速率常数()n c p RT k k -=1。 三、计算题 1、反应2222SO Cl SO +Cl →为一级气相反应,320℃时512.210s k --=?。问在320℃ 加热90min ,22SO Cl 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答案:11.20%] 2、某二级反应A+B C →初速度为133105---???s dm mol ,两反应物的初浓度皆为 32.0-?dm mol ,求k 。[答案:11325.1---??=s mol dm k ] 3、781K 时22H +I 2HI →,反应的速率常数3-1-1HI 80.2dm mol s k =??,求2H k 。[答 案:113min 1.41---??=mol dm k ] 4、双光气分解反应32ClCOOCCl (g)2COCl (g)→可以进行完全,将反应物置于密 闭恒容容器中,保持280℃,于不同时间测得总压p 如下: [答案: 1.1581a =≈;-14-12.112h 5.8710s k -==?] 5、有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的对峙反应: D-R 1R 2R 32L-R 1R 2R 3CBr 已知半衰期均为10min ,今从D-R 1R 2R 3CBr 的物质的量为1.0mol 开始,试计算10min 之后,可得L-R 1R 2R 3CBr 若干?[答案:0.375mol] 6、在某温度时,一级反应A →B ,反应速率为0.10mol ·dm -3·s -1时A 的转化率 为75%,已知A 的初始浓度为0.50mol ·dm -3,求(1)起始反应初速率;(2)速率常数。[答案:r 0=0.40s -1 ; k = 0.80 dm 3·mol -1·s -1 ] 7、在某温度时,对于反应A+B →P ,当反应物初始浓度为0.446和0.166mol ·dm -3 时,测 得反应的半衰期分别为4.80和12.90min ,求反应级数。[答案:2] 8、某二级反应,已知两种反应物初始浓度均为0.1mol ·dm -3,反应15min 后变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学生整理版

5202 反应 2O 3→ 3O 2的速率方程为 - d[O 3]/d t = k [O 3]2[O 2]-1 , 或者 d[O 2]/d t = k '[O 3]2[O 2]-1,则速率常数 k 和 k ' 的关系是: ( ) (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2 = k '/3 5203 气相反应 A + 2B ─→ 2C ,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 A 和 p B ,反应开始时 并无 C ,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 ( ) (A) p A - p B (B) p - 2p A (C) p - p B (D) 2(p - p A ) - p B 5204 对于反应 2NO 2= 2NO + O 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 ) (A) -2d[NO 2]/d t = 2d[NO]/d t = d[O 2]/d t (B)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d ξ /d t (C) - d[NO 2]/d t = d[NO]/d t = d[O 2]/d t (D)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1/V d ξ /d t 5207 气相基元反应 2A k 1 B 在一恒容的容器中进行,p 0为 A 的初始压力, p t 为时间 t 时反应 体系总压,此反应速率方程 d p t / d t = 。 - k (2p t - p 0)2 5208 有一反应 mA → nB 是一简单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 -d c A / d t = kc A m , c A 的单位为 mol ·dm -3, 时间单位为 s ,则: (1) k 的单位为 ___________ mol 1- m ·dm 3( m -1)·s -1 (2) 以d c B /d t 表达的反应速率方程和题中给的速率方程关系为 B A A A 1d 1d 'd d m m c c k c k c n t m t m =-== 5209 反应 2N 2O 5─→ 4NO 2+ O 2 在328 K 时,O 2(g)的生成速率为0.75×10-4 mol ·dm -3·s -1。 如 其间任一中间物浓度极低, 难以测出, 则该反应的总包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N 2O 5 之消耗速率为__________ mol ·dm -3·s -1,NO 2之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0.75×10-4, 1.50×10-4, 3.00×10-4 5210 O 3分解反应为 2O 3─→3O 2 ,在一定温度下, 2.0 dm 3容器中反应。实验测出O 3每秒消耗1.50× 10-2 mol, 则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氧的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d ξ /d t 为_______________ 0.75×10-2, 2.25×10-2, 1.50×10-2.。 5211 2A +B =2C 已知反应某一瞬间, r A =12.72 mol ·dm -3·h -1, 则 r B = , r C =_____________r B =6.36 mol ·dm -3·h -1, r C =12.72mol ·dm -3·h -1 5212分别用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反应A +3B =2C 的反应速率, 并写出它们间关系为: 。 r A =13r B =12 r C 5222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 (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 (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 (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5223 400 K 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k p = 10-3(kPa)-1·s -1,如速率常数用 k C 表示,则 k C 应为: (A) 3.326 (mol ·dm -3)-1·s -1 k C = k p (RT ) (B) 3.0×10-4 (mol ·dm -3)-1·s -1 (C) 3326 (mol ·dm -3)-1·s -1 (D) 3.0×10-7 (mol ·dm -3)-1·s -1 5224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催化反应动力学报告

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催化裂化装置建模和稳态模拟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对催化裂化反应集总方法及相应的反应网络进行归纳,并讨论其优缺点;推导了动力学模型方程并着重探讨方程求解算法以及模型中动力学参数、催化剂失活因子和装置因素的估计方法。对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中可见复杂反应体系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 1.引言 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最重要的二次加工工艺之一,其目的是将重质油转化成更有价值的轻端产品。由于油品组成复杂,很难用常规的动力学方法研究该高度偶联的反应体系,集总(1umping)理论的出现为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近些年来,催化裂化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如蜡油的三集总、四集总、五集总、十集总、十一集总和渣油的六集总、十一集总、十三集总等动力学模型的开发,其中有些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工业装置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本论文将综合评述催化裂化集总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为模型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指导。 1963年由Aris 等和We i 等创立的反应速率常数矩阵法,解决了复杂反应体系内反应强耦联这一难题,使对复杂的耦联反应体系进行解耦成为了可能。但由于复杂反应体系内原料与产物组分繁多,且每一组分又能进行不止一种的反应,故而建立详细描述每一组分反应行为的动力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一定的简化处理。所谓集总即是将反应系统中众多的单一化合物,按其动力学特性相似的原则,归并为若干个虚拟的单一组分(集总),然后去开发这些虚拟的集总组分间的反应网络,建立简化了的集总反应网络的动力学模型。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是在深刻认识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将复杂的反应网络简化处理,从而开辟了一条动力学研究的新途径。集总理论最早应用于催化裂化过程,其后又应用于催化重整、延迟焦化、渣油加氢等其它过程。本文将通过回顾、总结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来见证集总理论及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集总划分原则的发展 从集总划分原则的角度,可将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Week man 等最早将集总理论成功运用于催化裂化过程,建立了催化裂化三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根据馏程的不同将反应物和产物归并为未转化的原料油、汽油和气体+ 焦炭三个集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给定原料油的转化率、生成汽油的选择性和最佳操作条件等。由于该模型参数少,计算简便,预测结果准确,在指导工业装置设计操作优化等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催化裂化三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创了集总理论在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领域应用的先河,它肯定了将集总方法运用于复杂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一)-学生

5202 反应 2O 3→ 3O 2的速率方程为 - d[O 3]/d t = k [O 3]2[O 2]-1 , 或者 d[O 2]/d t = k '[O 3]2[O 2]-1,则速率常数 k 和 k ' 的关系是: ( ) (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2 = k '/3 5203 气相反应 A + 2B ─→ 2C ,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 A 和 p B ,反应开始时 并无 C ,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 ( ) (A) p A - p B (B) p - 2p A (C) p - p B (D) 2(p - p A ) - p B 5204 对于反应 2NO 2= 2NO + O 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 ) (A) -2d[NO 2]/d t = 2d[NO]/d t = d[O 2]/d t (B)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d ξ /d t (C) - d[NO 2]/d t = d[NO]/d t = d[O 2]/d t (D)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1/V d ξ /d t 5207 气相基元反应 2A k 1 B 在一恒容的容器中进行,p 0为 A 的初始压力, p t 为时间 t 时反应 体系总压,此反应速率方程 d p t / d t = 。 - k (2p t - p 0)2 5208 有一反应 mA → nB 是一简单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 -d c A / d t = kc A m , c A 的单位为 mol ·dm -3, 时间单位为 s ,则: (1) k 的单位为 ___________ mol 1- m ·dm 3( m -1)·s -1 (2) 以d c B /d t 表达的反应速率方程和题中给的速率方程关系为 B A A A 1d 1d 'd d m m c c k c k c n t m t m =-== 5209 反应 2N 2O 5─→ 4NO 2+ O 2 在328 K 时,O 2(g)的生成速率为0.75×10-4 mol ·dm -3·s -1。 如其间任一中间物浓度极低, 难以测出, 则该反应的总包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N 2O 5之消耗速率为__________ mol ·dm -3·s -1,NO 2之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0.75×10-4, 1.50×10-4, 3.00×10-4 5210 O 3分解反应为 2O 3─→3O 2 ,在一定温度下, 2.0 dm 3容器中反应。实验测出O 3每秒消耗1.50×10-2 mol, 则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氧的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d ξ /d t 为_______________ 0.75×10-2, 2.25×10-2, 1.50×10-2.。 5211 2A +B =2C 已知反应某一瞬间, r A =12.72 mol ·dm -3·h -1, 则 r B = , r C =_____________r B =6.36 mol ·dm -3·h -1, r C =12.72mol ·dm -3·h -1 5212分别用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反应A +3B =2C 的反应速率, 并写出它们间关系为: 。r A = 13r B =1 2 r C 5222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 (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 (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 (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5223 400 K 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k p = 10-3(kPa)-1·s -1,如速率常数用 k C 表示,则 k C 应为: (A) 3.326 (mol ·dm -3)-1·s -1 k C = k p (RT ) (B) 3.0×10-4 (mol ·dm -3)-1·s -1 (C) 3326 (mol ·dm -3)-1·s -1 (D) 3.0×10-7 (mol ·dm -3)-1·s -1 5224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实验四还原动力学

金属氧化物还原动力学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用气体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属于气—固多相反应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还原热力学公研究反应过程达到平衡时的热力学条件。而动力学则研究还原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即研究影响反应速度大小有关的条件。其目的在于:查明在冶炼条件下反应速度最慢的步骤(即限制性环节)是什么?以便针对该环李的影响因素,改变冶炼条件,加快反应速度,从而提高生产率。 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实验说明还原反应的有关机理。加深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2研究还原温度,气体性质及流量,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还原速度的影响。 3验证用气体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纯化学反应控制模型和纯扩散控制模型。 4学习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操作技术。 分析金属氧化物还原动力学的一般规律。 二实验原理 用气体还原原氧化物是多相反应机理最完整的,如及H2气还原金属氧化物(MeO)的反应式如下: MeO+H2=Me+H2O 其反应模型如图9—1所示,在反应物(MeO)外层,生成一层产物层(Me),Me 外表存在一边界层,(又称为气膜),最外面为包括反应气体(H2)和生成物气体(H2O)的气流。 反应机理包括以下环节: (1)H2的外扩散; (2)H2的内扩散; (3)结晶化学反应; (4)H2O穿过Me层的内扩散; (5)气体H2O穿过界层的外扩散。 还原反应是由上述各环节完成的。然而各环节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总的速度取决于最慢的一个环节。即限制环节。而影响限制性环节的主要因素是:还原温度、矿石孔隙度、矿石粒度、还原气体的性质及流量等。 如果氧化矿结构很致密,还原反应将是自外向内逐渐深入的,存在开头规整的连续反应相界面,对于球形或立方体颗粒而言,这样的反应界面通常是平行于外表面,同时随时间的延续,反应界面将不断向固体内部推进,金属(MeO)内核逐渐缩小。如图所示的体系通常叫收缩核模型。 如图可知,反应物之间有界面存在多相反应的特征,过程动力学的机制和界面 的性质有关。还原反应遵循结晶化学反应和阻力相似的收缩核模型。因为H2气需通过生成物层扩散。以及在MeO、Me界面上的结晶化学反应。所以,还原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可以是受扩散阶段控制,也可以是受结晶化学阶段控制。为上述扩散和结晶化学反应速度相差不大时,我们称它为综合控制。如果反应产物层是疏松的,气体还原进入界面将不受阻力。反应速度不受产物的影响,反应为结晶化学阶段控制,如果产物层致密, 还原剂必须扩散,通过此层方能达到反应界面,反应则为内扩散阶段控制。 实验研究表明,在火法冶金中,气流速度很快,常常高于形成边界层的临速度。 因而外扩散通常不是限制性环节。在火法冶金的高温和常压条件下,吸附速度也很快,通常也不是限制性环节。因此,限制性环节主要是内扩散和结晶化学两个阶段,或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_模型的建立

第15卷 第1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Vol.15 No.1 2002年3月 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 IV ERSITIES Mar.2002 文章编号:1006-396X(2002)01-0015-03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Ⅰ) ———模型的建立 丁福臣1, 周志军1, 杨桂忠1, 靳广洲1, 郑灌生2, 盖增旗2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北京102600; 2.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北京102500) 摘 要: 按照集总理论的指导原则,从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出发,提出了包含17个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将重整物料按分子大小集总为C6、C7、C8和C+9,每一个碳数的化合物又划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4个集总,裂化产物C-5作为一个集总。集总组分与组分之间主要发生烷烃脱氢环化、环烷烃脱氢芳构化、烷烃异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简化了一些发生几率小或对过程影响小的反应,如芳香烃和环烷烃的开环裂化反应、C-5组分的二次裂化反应等。以此反应网络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比较简单实用,能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关键词: 催化重整; 动力学模型; 集总 中图分类号: O643.38 文献标识码:A 催化重整作为生产芳烃和高辛烷值汽油的主要途径,同时为炼厂提供了大量的副产氢气,在炼油化工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对于重整装置的反应器设计,产物组成和产品质量的预测,以及优化生产操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是工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催化重整过程中,构成重整物料的组分繁多,单体烃化合物达二三百种,有众多连串和并行反应同时交叉进行,构成复杂的反应网络体系,而且反应体系间发生强偶联,给动力学研究造成很大困难。1959年,Smith首先采用四组分简化处理催化重整动力学[1],Wei等人进一步提出和完善了集总理论(Lumping)[2],使复杂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谓集总理论,即是将体系中那些动力学性质相似的组分用一个虚拟组分来代替,然后构造这些虚拟集总组分的反应网络,研究它们的动力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催化重整反应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简化了动力学表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许多重要的催化重整反应模型,有的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模 收稿日期:2001-03-19 作者简介:丁福臣(1964-),男,山东郓城县,副教授,硕士。型有:Smith的四集总模型[1]、Ramage等的十三集总模型[3]、翁惠新等的十六集总模型[4]、Froment的二十八集总模型[5]等。有些模型已开发出应用软件,成功地用于工业过程的离线优化或在线控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集总理论原则,在研究重整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十七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及动力学模型,以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1 组分集总和反应网络模型 根据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点,为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着尽量简化和实用的原则,提出十七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重整物料中C5及C5以下组分含量少,一般为裂化反应产物,对重整反应影响小,可归并为一个集总组分C-5。 (2) 根据集总理论的原则,反应特性相差大的组分应分别集总[2]。Ramage[3]在十三集总模型中,认为C6~C8同类烃的反应特性相差较大,应分别集总,而C8及C8以上的同类烃反应规律非常相近,可作为一个集总组分处理。翁惠新等[4]在十六集总模型中也引用了这样的做法。但本文考虑到模型的

冶金原理(9.3)--金属氧化物还原动力学

金属氧化物还原动力学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用气体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属于气—固多相反应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还原热力学公研究反应过程达到平衡时的热力学条件。而动力学则研究还原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即研究影响反应速度大小有关的条件。其目的在于:查明在冶炼条件下反应速度最慢的步骤(即限制性环节)是什么?以便针对该环李的影响因素,改变冶炼条件,加快反应速度,从而提高生产率。 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实验说明还原反应的有关机理。加深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2.研究还原温度,气体性质及流量,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还原速度的影响。 3.验证用气体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纯化学反应控制模型和纯扩散控制模型。 4.学习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操作技术。 分析金属氧化物还原动力学的一般规律。 二、实验原理 用气体还原原氧化物是多相反应机理最完整的,如及H2气还原金属氧化物(MeO)的反应式如下: MeO+H2=Me+H2O 其反应模型如图9—1所示,在反应物(MeO)外层,生成一层产物层(Me),Me外表存在一边界层,(又称为气膜),最外面为包括反应气体(H2)和生成物气体(H2O)的气流。 反应机理包括以下环节: (1)H2的外扩散; (2)H2的内扩散; (3)结晶化学反应; (4)H2O穿过Me层的内扩散; (5)气体H2O穿过界层的外扩散。 还原反应是由上述各环节完成的。然而各环节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总的速度取决于最慢的一个环节。即限制环节。而影响限制性环节的主要因素是:还原温度、矿石孔隙度、矿石粒度、还原气体的性质及流量等。 如果氧化矿结构很致密,还原反应将是自外向内逐渐深入的,存在开头规整的连续反应相界面,对于球形或立方体颗粒而言,这样的反应界面通常是平行于外表面,同时随时间的延续,反应界面将不断向固体内部推进,金属(MeO)内核逐渐缩小。还原反应遵循结晶化学反应和阻力相似的收缩核模型。因为H2气需通过生成物层扩散。以及在MeO、Me 界面上的结晶化学反应。所以,还原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可以是受扩散阶段控制,也可以是受结晶化学阶段控制。为上述扩散和结晶化学反应速度相差不大时,我们称它为综合控制。如果反应产物层是疏松的,气体还原进入界面将不受阻力。反应速度不受产物的影响,反应为结晶化学阶段控制,如果产物层致密,还原剂必须扩散,通过此层方能达到反应界面,反应则为内扩散阶段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在火法冶金中,气流速度很快,常常高于形成边界层的临速度。因而外扩散通常不是限制性环节。在火法冶金的高温和常压条件下,吸附速度也很快,通常也不是限制性环节。因此,限制性环节主要是内扩散和结晶化学两个阶段,或

造球、焙烧、还原反应动力学综合实验报告

造球、焙烧、还原反应动力学综合实验 摘要:本实验主要分为造球、生球焙烧、还原反应三个部分,全面的演示了炼铁的全过程。其中造球包括生球形成,生球抗压强度测定,生球落下强度测定。 关键词:铁矿粉造球生球焙烧球团还原反应 The experiment of pelletizing,Pellet roasting and reduction reaction Abstract:This experiment mainly have three parts,pelletizing, Pellet roasting and reduction reaction. It shows all the Process of Iron-making. the pelletizing contains Determinat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green-ball, Determination of Falling strength of green-ball。 Key word: pelletizing Pellet roasting reduction reaction 正文: 一、造球实验 造球是细磨物料在造球设备中被水湿润,借助机械力的作用而滚动成球的过程。在工业生产中,湿料连续加到造球机中,母球在造球机中不断的滚动而被压密,引起毛细管形状和尺寸的改变,从而使过剩的毛细管被迁移到母球表面,潮湿的母球在滚动中很容易粘上一层润湿程度较低的湿料。再压密,表面再粘上一层湿料,如此反复多次,母球不断长大,一直到母球中的摩擦力比滚动时的机械压密

作用力大为止,如果要使母球继续长大,必须人为地使母球的表面过分湿润,即向母球表面喷水,母球长大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 (1)机械外力的作用,使滚动粘附料层和压密; (2)有润湿程度较低的物料,能粘附在过湿的母球表面; (3)母球表面必须有过湿层,必要时可通过喷水实现。 实验设备:造球机,重量计 生球要求:合适的生球抗压强度和生球落下强度 配料:95%以上的精矿粉,添加剂为膨润土及一些矿质元素等 实验生球直径:10~12mm 生球测试数据 二、生球焙烧实验 生球烧结的目的: 铁矿粉在一定的高温作用下,部分颗粒表面发生软化和熔化,产生一定量的液相,并与其他未熔矿石颗粒作用,冷却后,液相将矿粉颗粒粘结成块,达到人造富矿的目的。 生球烧结的目的: (1)为高炉提供冶金性能好的优质烧结矿; (2)除去矿石中的有害杂质; (3)可以扩大炼铁原料的来源。 实验设备:三段式电阻炉模拟焙烧机 球团矿的焙烧阶段: 干燥、焙烧、均热、冷却五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