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心理学家丹尼尔·格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几乎成了全民性的话题,如何让子女成龙成凤,更是父母最重视也是最紧张的课题。以《洋妞到我家》电影作为语料,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并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文化原因及这些差异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教育的改革和进步有所帮助。

一、引言

甲骨文的“教”,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说文字》将这两个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引出”。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以教育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以东西方文化作对比,讲述了一个“怨妇型”妈妈为了给予女儿皮皮最好的教育,与丈夫产生隔阂,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由此展开了一连串故事。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让孩子成长,也让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二、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具体表现及原因

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在电影当中,皮皮的妈妈要求:孩子出个门从穿戴到保护都要武装到牙齿,不许坐地铁和公交,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的分开;一个月花6800元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

皮妈:这些都是皮皮专用的工具。

娜塔莉:皮皮?她需要这些么?

皮妈:需要。这是皮皮的筷子,每天用完之后要用开水烫,过滤网,是过滤骨头和汤和鱼汤的,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要给她择干净,不许带她出去。

娜塔莉:为什么?

皮妈:因为外面有很多陌生人。

娜塔莉:陌生人可以做朋友。

皮妈:不可以,陌生人也可能是大灰狼。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作者:————————————————————————————————日期: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学生梓丹指导教师朝虹 系(部)外语系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93 学号09124340 提交日期2012年月日答辩日期2012 年月日 2012 年月日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2、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概括 1、教育目的 2、教育容 3、教育方式 四、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梓丹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教093班) 摘要: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不痛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主要体现在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价值观、道德观等,这一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文化差异;家长;孩子;跨文化 前言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篇文章就是在阐述着中西方家庭在教育子女时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导致这些差异?哪些该继续发扬哪些该摒弃?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中国人为什么独立能力不如美国人好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一、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启蒙部分,它对孩子习惯、兴趣、生活方式,甚至个性的培养产生了深远意义。家庭核心的意义在于,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不自觉地接受着基本生活常识和文化价值观。所以说,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中西方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中西方家庭教育英文版

The contrast of hom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CHINA: Everything is for children In Western Nations Parents advocate 提倡free development 1、The tend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2、The values of family education 3、The focus 焦点of family education 4、The training of sense of independence 5、Financial education The tend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Parents tend to focus the social enlightenment.However,they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mselves. In western countries: Par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hildren,letting them develop freely. The values of family education It's parents faults for children's being ignorant. In western countries:Children are as equal as any members in the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中西方家庭教育之比较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之异同 [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本文通过中西方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粗浅的分析比对,为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 关键词] 中西方家庭教育异同 不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是在校大学生,只要没踏上社会,独立自主地依靠自身能力生活,家庭的教育对其成长的影响和意义都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发挥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们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无疑将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让家庭这一渠道发挥更关键、有效的作用。 一、中西方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差异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当代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家长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孝悌”等思想观念,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子女,使子女受到尊老爱幼等正面的道德教育。但其中“学而优则仕”、“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其次,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爱祖国、爱集体、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导致孩子行为失矩,对孩子进行的社会责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停留于表面。最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制度,所以所有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希望儿女成才,但是成才的标准和方式则通常由家长来规定,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幸福观、荣辱观以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培养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才”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而西方家庭比较注重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在和睦的家庭中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服从社会公德和为大众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各个家庭之间的交往。家庭与家庭之间习惯于互相拜访,通过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并对孩子的道德言行产生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人格得到了发展。教育方式既严谨又不乏活泼,注重文明礼貌的培养;父母在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惩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立能力的培养。亲子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生活。并对孩子进行别具特色的“生存教育”,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但又不乏风度教养的“社会人”。 二、中西方家庭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

中西家庭教育比较

中西传统家庭教育的对比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针对目前我国家教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中西传统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作以比较。 一、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传统家教有诸多共同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的多。 二、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两块玻璃看中西方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第一块玻璃 这是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早上第二节课,我踩着铃声走向教室。走近教室,本该安静的教室里传出叫喊声。走进教室,学生的大呼小叫一下子变成了窃窃私语。班长走了上来,向我汇报:“A同学把玻璃打烂了。”“怎么回事?”“是A同学和B同学抢东西,在教室里吵闹,学习委员上前制止,没有拉住倒退的A同学,A的后脑勺就撞在玻璃上,撞碎了。”刚说完,正式上课的铃声响了,我开始上课。下课后,我告诉A同学:“根据学校的规定,请你回去告诉家里人,今天之内,把你弄坏的玻璃安好。”早饭后是我坐班。快下午自习时,A同学和他的父亲来了。我和那位做父亲的打过招呼后,他去量了该安玻璃那个窗的尺寸。当他双手抬着一块玻璃第二次出现在教室门口时,上下午课的铃声响了。我在坐班,学生在专心的写字,他在安那块玻璃。只听见又一声玻璃清脆的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抬来的那块玻璃又碎了。A同学的父亲走出教室时,难过地对他说:“你看,安一块玻璃多么难,你啊你------”A同学脸上很平静,没有出现我想象那种内疚的表情。二十分钟的写字时间一晃而过,铃声再次响起。我站起身整理书笔文具,准备离去时,有个年轻人双手抬着一块玻璃走进教室,跟在后面的是那位学生家长。我再次打过招呼,就走出了教室(第一节课不是我的课)。 第二块玻璃 这是一个在书里看到过的西方故事。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要他赔十二点五美元安装玻璃的钱。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大人都要费些周折,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小男孩回家乡父亲要钱,他的父亲说:“你犯了错误,就应该从中接受教训并承担责任。这十二点五美元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必须还我。” 小男孩虽然委屈,但还是答应下来。此后,放学后就去打零工,割过草坪,送过报纸等等,半年之后,他才把这笔钱还清。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从两块玻璃中看中西教育 人都是从小长大的,本来责任意识应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得到培养。孩子犯错是培养他责任意识的契机。但是,中国的家长太溺爱孩子了,这也帮他承担责任,那也帮他承担责任。当孩子需要独立承担责任时,由于责任感没有得到培养,已经不具备负责任的能力了。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有些中国老人养老成问题的原因。往后追溯,根源还是出在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像第一块玻璃中的父亲一样,把责任都扛起来。难道等他孩子违法犯罪的时候,他去为孩子顶罪?可怜天下父母亲哪。第二块玻璃中的父亲,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的伟大不仅仅是造就了一个美国总统。还在于他这种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式,给了天下很多父母感动与启迪。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 1.西方国家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和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 2.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没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 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1)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去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2)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令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3)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破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3.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结果 由于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 (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读大学的女儿每周都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位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成立了“洗车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 姓名:史惠文学号:200741320132 指导老师:刘慧敏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是中国逐渐迈进世界强国之林的一个世纪,是广大中国人民生活走向幸福的一个世纪。教育无疑是实现目标的强大推动力,正因为如此21世纪的中国更加注重教育的发展,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谈到教育时往往会想到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固然重要,家庭教育也不能被人们所忽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最早接触的是什么,是家庭,最早接触的教育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又要放眼于世界,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教育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在21世纪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如何使家庭教育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中西方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一番,从而使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适合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West compa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example Name:shi huiwen No:200741320132 Instructor:Liuhuimin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is gradually into the world powers of a century, the Chinese people a happy life into a century. Goals of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a strong force, and as such the 21st century, a greater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fact, most people tend to think about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to the neglect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of a person impact is important, family education can not be overlooked.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 man came to the world's first contact with what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first contact with what is undoubtedly the family education,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So 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and improve family education, not only to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but also look at the world, learn and absorb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dvanced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文献综述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文献综述 【摘要】在我国按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在西方形成了注重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能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教育模式,是人们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而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比较,希望从比较中能得到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结果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们一开口就会问:“你在学校听老师话了吗?你的家庭作业做完了吗?”而孩子总是对这样的问话习以为常甚至相当反感;然而,在美国,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们会问:“你今天在课堂上问了哪些问题?”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向家长们讲述自己问的问题,如果让老师为难的话,还会感到很有成就感。这也许只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不足以说明中美家庭教育的存在差异,那么以下将就教育观的差异、教育方法及教育结果的差异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观念上的差异 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美国家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等等。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钱,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钱。 在中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孩子将来有出息,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双休日都搭在里面了。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做得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好发展,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父母对孩子的有限责任教育: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二、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 观念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美国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这一般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家富而不奢,美国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第二,严教而不袒护。美国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设法教孩子知错改错。 三、中美不同的家庭教育结果 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是手把手的,用极其精确的装备和耐心来指导孩子并且有着精确的目的性。中式教育让孩子们学到的更多的是技术,而不是由孩子们自己内心发出的情感而成的艺术。这也就是在中国随处可见神童式的优秀的儿童艺术家——漂亮的画作,钢琴演奏,小作家等等,但却很少能在他们长大之后见到他们的优秀作品。 而西方的教育是散养,发挥天性,任其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西方的孩子们都被鼓励大胆的探索然后逐渐掌握传统的技术,他们标榜创意创造力和独立性。因此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很强的自立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 中国的老师们担心的是如果孩子们不早早掌握好技术的话,他们将来就掌握不好了;而西方的教育者们担心的则是如果不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交给他们创造,这种火花将永不再出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中国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

中国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 1.关于理想 中国的家长无一不"望子成龙",他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理想教育"。 我的家庭可以说是教育世家:爷爷、奶奶是教授,父母是中学教师,我和妻子也是中学教师。我们的小家留在中国,弟弟妹妹和父母都移居了加拿大。小时候,我记得学校十分重视理想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我都写过《我的理想》这样的作文,小学考初中的作文题也是《我的理想》。我的父母也十分重视理想教育。我的理想最初是当个解放军,后来想当火车司机,好走遍全中国……一次作文时,我就这样写,没想到父亲让我重写。他说爷爷也让他写过《我的理想》;他也像我一样没用心写,爷爷也让他重写。爷爷告诉他:"你的理想,就是长大当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我当时也按照父亲的授意重写了。等我们长大成人后,周围没有-个孩子成为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我对孩子也是这样教育的。 我的孩子在中国,现在在大学读书,他没提出什么异议。可是,弟弟妹妹们在加拿大却受到了挑战,他们的孩子拒绝了爷爷、奶奶的跟踪"理想教育",同时也拒绝了父母的"继续教育";他们反抗说:"我们再也不能为你们学习,为你们活着了!"我父母非常生气,认为孙子们"大逆不道";我弟弟妹妹很犯愁,认为孩子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太快太深,"非常危险,不可救药"。 父亲做义工,在社区教中文。他和他的朋友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的朋友听了之后"哈哈哈"大笑,拿纸写了一个单词"Goal"(目标)。他说应该让孩子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让孩子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准备就行了,大人不要过分干涉。 中国家庭的"理想教育"和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家庭的"理想教育"很大成分上代表了家长的意愿,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自己的个人意愿;中国家庭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对孩子个人意愿尊重不够,西方家庭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大人只起个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中国家庭的"理想教育",往往是即定的,不可更改,西方的"目标"是个性计划,随着孩子的成长,个人特长和潜能的逐步发挥,随着对社会的认识加深,随着个人爱好兴趣的改变,个人目标随时可以修改;中国的"理想教育",往往没有尊重孩子的客观现实,理想往往定得过高,西方家庭教育的目标,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目标不一定是"一流的","顶尖的","最高级的",是伟人也可,是凡人也行;中国家庭的思想基础过于信服。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强调机遇的不平等;西方的家庭强调机遇基本平等,只是在于个人的选择。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一直深入研究世界教育,推动台湾的教育改革。他说:"在美国,我遇到的理发师拥有大学学位;驾的士的也是哥仑比亚大学毕业:读哲学博士的,也可以作幼儿园的老师,难道所有博士生都要争当大学校长吗?"李远哲先生说30年前,他访问中国的大学,出席一个会议,一个化学系的优秀学生对他说,她毕业后想当钢琴家,毕业文凭是准备送给父母的。李远哲感慨地说:"我们办教育要做的就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 2.关于比较 比较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哪个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呢?因此,孩子成了所有家庭的议题中心。家长常常在-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中国家长在-起"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有人告诉我,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我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我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我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我晚上就作恶梦,因为我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