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人史学研究成果

例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人史学研究成果
例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人史学研究成果

例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人史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学研究成果引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过渡,这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逐渐摆脱了原有高度凝练的文本叙述语境以及盖棺定论的历史姿态,转而探索历史的多元真实,汲取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因此,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对其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教学滞后于时代的瘤疾,还能有效促进高中历史知识与综合性史观体系的完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史学研究成果的特殊价值,本文重点列举了以下三种引入范式以资参考。

一、对史学研究成果的解释式引入

对史学研究成果的解释式引入可用于解释历史细节或对历史概念进行补充说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

1.解释历史细节。例如,针对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教科书中提到农奴向地主高价赎买土地。那么,“高价赎买”究竟是多高价呢?农奴支付不起又怎么办呢?根据史学研究材料显示,农奴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必须支付9亿卢布,向国家借债需要49年还清本息共计20亿卢布。教师引入史学研究材料弥补这一细节可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1861年的俄国改革不仅包涵历史进步性,同时也是一场对农奴的合法掠夺,有着不可忽略的历史局限。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06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明:要遵循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科书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史料,这些史料也集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新高考也日益重视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材料题中更多地贯彻了考查能力的原则,在强调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就要依赖史料。史料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三类,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 充分结合课本提供的史料以及一切能用的课外知识服务于课堂,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重现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史料是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但同时,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探究;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弥补教材不足,拓展思维空间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 结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益突出重要,可以说史料已日益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史料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史料的定义、分类、史料教学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为本校的老师和部分校外历史老师及高二、高三80名文科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史料及史料教学与学习的相关知识仍相当缺乏,没有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对史料案例研究更缺乏分析研究。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作一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1.您认为“史料”这一概念应定义为:(选项及调查结果如下。下同) A.与历史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料:26%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35% C.人类社会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39% 关于“史料”学界一般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教师和学生不是扩大(选择A项)便是缩小了(选择C项)“史料”这一概念的内涵。这表明,许多教师和学生至今仍不清楚“史料”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开展全面、完整的史料教学。 2.您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 A.史料是否真实:20% B.史料是否有趣:10% C.史料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70%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应首先考虑史料是否真实的只有20%,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只是史料本身某方面的功能——是否有趣,是否能证明某个结论。这说明在利用史料时,功心过强,值得注意。 3.您主要从哪些地方获取文献史料?(可多选) A.教学参考书:77% B.互联网:62% C.学校图书馆:45% D.其它:29%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获取史料的最主要来源为教学参考书。这一结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师宏观的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缺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中学特殊的条件与环境——图书及设备等的不足、升学压力等直接相关。 4.您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主要是以讲为主的方法:40% B.指导学生进行自学:8% C.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进行探究:5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 材料一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1:12.18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孙玉良 [导读]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本文从高中历史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历史故事的选取和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资料;运用;策略 引言 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这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符的。历史资料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刻板印象。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的学习首要任务无疑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那些枯燥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厉害的积极性,也使得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在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知识点的脉络理清楚,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要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主要实践等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完整性的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历史资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善于想象,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资料能够将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历史资料能够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好,而且学生愿意听。史料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事件,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地点、事件的记忆,有了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学生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历史资料的实用性较强 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铺展开来,不应该把事件的关联性割裂开来,造成断章取义。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我们总要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才能借古喻今。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历史资料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正确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扩展到最大化。在讲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知识点、考点,使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贴近历史真相 认真备课特别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出处教师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乱讲,要对事件做到反复查阅,尽力达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一些野史的传说,也要甄别其真伪,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不负责任,乱讲一通。 (二)基于教学目标,历史资料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随性而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出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这是教师教书的致命错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历史资料要通俗易懂 历史的学习是让大家体会到古代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到文明的进步。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以便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资料的时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不陌生反而亲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能理解史料其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历史学习的现代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师正确应用历史资料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历史资料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历史资料是否合理,尤其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动地位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资料的时候,开头一定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历史资料的情节要节奏明显,内容充实;历史资料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呼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历史资料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二)注重历史资料的讲解契机 一节历史课程有多个环节,也有很多任务要一一完成,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契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片面的将历史资料的讲解作为给学生提神醒脑的工具。历史教师一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也可以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讲解历史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2020年【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从有用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明确指出本节课采用广义的说法。(开门见山破题,立意明确是一节课胜利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步:阅读新课,加强了解。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在8分中内制作一张关于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这种设计的意图:了解知识是理解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符合学生的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事年表的大凡方法:以时间顺序,列出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的名称。这又能很好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完成一张较为统统的大事年表,快速宏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这一环节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平时的知识积累,说说自己印象深刻或特别想了解的关于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大事件,并请说明理由。(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二步: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师生相互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目标。 (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教师引导学生有用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 (3)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归纳要点,并能逐条分析其历史意义。经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补充,老师总结并书写板书: 内容 主权在民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完整版)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大连第71中学符玲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要简明精确。教师要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不断提高对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认识的基础上,精确无误地传输这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逐步提高认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精讲的前提和条件。(2)精当,指教师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要精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知识、能力要求要适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内容结合恰当。这是教师精讲的基本要求。(3)精彩,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思想品德课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起伏有致的课堂,教师要结合内容实际,精心组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精讲的艺术手段。 二、新 新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新”字。 “新”是指符合青少年求新求活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三新”:(1)提炼“新”素材。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扬弃,吸收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素材。其次应注重深入社会,关注时事,调查研究,获得客观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变换角度、适当延伸或重新组合,让教学内容充满新意。(2)建构“新”教法。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解字说文、自学讨论、互换角色、小论文竞赛、知识抢答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激活“新”课堂。课堂要常教常新,如:在例证上可以联系身边的鲜活事例、乡土新事、国内外时事等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再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以文字、画面、声音的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这种“三新”教学,符合学生求新、求活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实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体现了一个“实”字。 “实”是指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三实”:(1)情实。思想品德课贵在情实,胜在情实,课堂失去了真情,就失去了感召力,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课堂形象、语言风格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学生一起读、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听、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鸣。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意实。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教材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缩影,课堂上不能只管书本,不管实际,避实就虚地讲大道理。意实的要求是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讲清道理,又要解剖社会,还要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决学生思想上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关爱和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3)话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和社会实际,从实际出发,承认实际,认识实际,实事求是,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事例、引用的数字、评述的问题、讲解的道理,一定要真实可信、准确严谨,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不偏激,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哗众取宠、假大空式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精”、“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是“新”的内容,“新”是“精”的体现,“实”是“精”和“新”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把三者统一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突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有效地创设问题,培养史料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和运用史料;通过史料情境,培养学生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探究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广和深入,史料的探究和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这几年各地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集中体现和贯穿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那就是通过新史料和新情境的创设,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史料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和迁移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能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良好态度的养成,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即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探究和运用史料教学呢? 一、正确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是史料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的种类很多,按其储存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及数字化史料。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史料的积淀越来越多,体系也越来越庞杂。收集、甄别和选择史料,首先要遵循“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这一原则,尊重客观史实,保证史料的真实可信。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要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和运用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福建永春362609) 刘春治 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